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一文搞懂7月上路LEBR低碳建築評估系統,讓減碳「治標又治本」!

當淨零碳排成全球共識,減碳成了攸關企業生存的課題,作為全球總碳排放量佔37%的「建築產業」,在全球減碳路徑中承擔關鍵角色! 2024年7月1日起,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制定並推動「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制度(LEBR,Low Embodied-carbon Building Rating System)」,不僅著眼於佔28%的營運碳排,更強調自建築設計階段著手,在建造、修繕和拆除階段使用低碳建材和工法,以降低建築物佔9%的蘊含碳,全面從根本減碳。11月29日進一步表示,已爭取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意,未來LEBR低碳建築評估將納入「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作為上市櫃公司撰寫永續報告書時有關「對氣候變遷減緩具實質貢獻之技術篩選標準」,讓企業自根本減碳的同時,亦能強化ESG的表現。   LEBR低碳建築評估系統:關注建築全生命週期四階段 LEBR低碳建築評估方法,參考歐盟建築物全生命週期建築碳足跡評估標準EN15978制定,評估範圍涵蓋建築生命週期的四大階段:製造運輸、施工、更新修繕與拆除廢棄,又稱之為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建材的蘊含碳計算則是包含原物料開採、原料運輸、製造與成品運送到工廠大門的階段,也就是所謂的搖籃到大門(Cradle to Gate)。LEBR低碳建築評估評定階段有二:針對尚在施工階段已取得建造執照之建築物或特種建築物,可申請「候選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證書」;而已完工取得使用執照之建築物、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認定之合法房屋或特種建築物,可申請「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 評估系統分為八個等級,最高是1+等級,最低是7級。蘊含碳減碳達3%以上,符合第4級標準,視為合格的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若蘊含碳減碳達20%以上,即符合1+等級,為超低碳建築。「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制定的LEED V5版本,已將建築物蘊含碳的評估納入必要評估項目。以LEED V5版標準而言,若要申請最高白金級認證,最低減碳率為10%,對標LEBR低碳建築評估為第3級,往後減碳率的門檻可能會再根據版本演進提高。」身為美國綠建築協會資深會士的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說明道。     從建築結構體、室內地坪與外牆著手,有效降低90%建築蘊含碳 LEBR低碳建築評估的建築物範圍包含:主結構體、外牆外裝、外窗、帷幕牆系統、室內隔間牆、室內地坪與室外地坪,其中主結構體佔了絕大部分碳排,外牆外裝與室內地坪次之。陳重仁指出,亞洲地區建築的內裝習慣與歐美國家不同,歐美國家內隔間牆多為低碳的輕隔間系統,而亞洲地區的室內隔間牆傳統上多使用碳排較高的RC牆,以及疊砌磚牆,且室內地坪部分鋪設磁磚的比例非常高,所以想降低蘊含碳,亦不能忽略室內隔間牆跟地坪材料,即便近年來室內隔間牆已經開始走向輕量化趨勢。     採取7減碳策略,自設計階段降低蘊含碳 英國綠建築協會倡議指出,建築物在設計階段的蘊含碳減量效益,約占建築生命週期減碳策略的50%。陳重仁強調,LEBR作為淨零建築政策的減碳評估工具,應聚焦於設計階段的減碳功能,並採用 (1) 利用建築設計圖說資料,快速計算並評估建築蘊含碳排量; (2) 以建材的碳排放係數做為計算數據 ;(3) 在設計階段進行替代方案的效益評估,挑選減碳潛力與經濟效益較高的方案;(4) 導入低碳工法評估,促進開發創新營建工法; (5) 導入低碳循環建材的優惠評估機制,鼓勵建材循環利用,達到建築循環的經濟效益。     陳重仁更提出七策略,自設計階段降低蘊含碳: 結構優化設計:探討建築造型跟結構設計的合理性,避免不合理的結構跟造型設計。 結構輕量化設計:選用比較輕的結構系統以及建材工法,降低建築物結構體整體抗震負擔,如採用鋼構帷幕牆系統取代RC構造建築,可減輕結構體的重量,更進一步減碳。 採用低碳循環建材:採用含循環回收再生成分建材,建材的整體碳排放較低。 採用低碳工法:採用生命週期碳排放較低的營建工法,例如乾式工法取代濕式工法,採用預鑄工法取代場鑄工法等。 耐久化設計:又稱為延壽設計,建築物若耐久、耐候,需要維修的次數變少,整體壽命變長,平均下來生命週期的碳排數字比較低。 節材設計:採用簡潔的設計風格,避免過度裝飾性設計,可節省用量與碳排。 模組化設計:建築構件採用規格尺寸模矩化、模組化設計,甚至可預製的構件設計,可兼具材料效率提升、快速複製、施工快速與低碳排放優點。   因應全球減碳趨勢,LEBR低碳建築評估為建築業邁向淨零碳排提供了明確的減碳指標,透過在設計階段導入減碳策略,降低蘊含碳排,不僅減碳效益顯著,更推進建築業朝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邁進。   #好文推薦 導入低碳思維於外牆設計,大幅降低建築蘊含碳! 建築業如何邁向永續循環? 掌握7原則讓建材減碳又循環 打造「光電建築」,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山陀兒颱風後對不動產業的省思

【轉載】 2024年11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最近登陸台灣的強烈秋颱山陀兒,以破紀錄的威力橫掃台灣南部 ,造成多處基礎建設與民宅的嚴重損壞。 無獨有偶,美國羅里達州也剛經歷海倫颶風肆虐,造成非常重大的傷亡與建築物損毀。根據氣象專家預估,威力強大的颶風將會持續接踵侵略 美國東南部,台灣位於多颱風地區,也不能掉以輕心,尤其首當其衝的建築環境,連綠能設施都可能遭受風險。   碳排放是因,極端氣候是果 根據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研究報告,全球只會越來越熱,極端化氣候災難只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我們能做的,只有「減緩」作為與「調適」作為,盡可能減少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適應極端氣候的影響。 因應氣候風險,去年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28提出「建築突破倡議」Buildings Breakthrough,針對建築領域有兩大共識,第一是增加「建築能效」與「再生能源」使用,第二是加強建築環境的 「韌性設計」Resilience Design ,並且 希望於二〇三〇年前達到「近零建築」和「韌性建築」成為新常態。   聯合國建築突破倡議跟台灣不動產開發有什麼關係? 近年來因為全球氣候持續暖化,導致都市開始出現破紀錄與長時間的高溫, 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統計,二〇二四年五月全球氣溫連續十二個月破紀錄,而越來越嚴重的風災與水患則影響建築物的使用安全,因此現在房子要能住得舒適安全,還要能夠避免氣候災害(包括熱浪),這時就需要考量建築能效與與韌性設計議題,這也呼應了前面提到的減緩與調適作為。 建築設計與施工,本來就非常重視安全,除了結構安全之外,近年來在韌性設計相關議題:海綿城市與基地保水設計,跟綠建築一樣已經成為法規的一部分,大型基地尤其重要。台灣在這十年來相關設計法規的調整,已經讓台灣許多以往不透水的硬鋪面與柏油路面積較多的城市,降低了許多淹水的機率,這是一種調適的成果。 大家要注意的是,韌性設計不是指保證不淹水不受災的傳統防災工程設計,韌性設計的精神在於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包括基礎建設與建築物,對於受自然災害,例如風災、水災與地震的適應與恢復能力,也就是能夠盡可能減少損害與在最短時間之內恢復正常使用,甚至要能與常態性災害共存,在災害來臨時,能夠部分或全部正常使用(透過自備綠能發電設施)。 這是「系統性」的議題,在系統性思考的理論中強調,進行一個作為必須考量到其後續負面後果並加以考量與避免,使之成為正向循環。要完全能夠抵抗氣候災害的代價非常高,人類也不應用這樣的觀念還看永續設計,必須兼顧自然演發系統與建成環境發展的平衡,,太過於照顧建成環境,可能引發自然系統的不平衡,而導致其他負面效應。 基於以上理由,建成環境主要操作者之一的不動產開發商,更應注意因氣候極端化所導致的開發風險,及完工後使用階段相關氣候風險,這也將影響未來不動產的持有價值,以及開發商的ESG表現,購屋者更必須注意這個重點,我們應該都希望買到的房子住起來舒適 ,發生時盡量沒有生命財產的損失。   低碳韌性設計將是都市設計審議新審查重點 一定規模以上的都更建案,基本上都必須經過都審流程。由於政府已經公告國家淨零碳排路徑政策,各縣市紛紛草擬與公告其淨零排放自治條例,這也影響了都市設計審議的審查內容,新增加與淨零碳排相關的要求。 都審的重點大致有使用管制、交通規劃與停車、容積獎勵、造型色彩、開放空間、綠化設計、環境影響、防災救災等,其中在環境影響方面,建案除了必須交代綠建築設計之外,因為淨零自治條例的相關規定,也開始要求一定建築規模必須達到建築能效一級,未來會逐步要求低蘊含碳與韌性設計。 例如,根據台北市最新都市設計審議準則,位於台北士林科技園區內且達一定規模以上之開發案,必須達到能效以一級以上、裝置契約容量十%以上之再生能源設備,以及開發後溫室氣體增量分十年抵減。這個要求,也逐漸被各縣市大型開發商引用 另外,為了減緩熱島效應所造成的都市高溫,台北市都發局也在今年七月公布城市體感降溫計畫,聚焦在水綠降溫、遮蔭涼適、通風散熱等項目的設計準則規範,希望開發基地於設計階段就能考量,在未來完工後使用時創造更舒適的都市環境。   低碳韌性建築對購屋者更有保障,更有價值 面對未來越來越嚴重的氣候風險,不動產開發案除在建築美學與品質上的著墨外,若能同時做好低碳與韌性規劃設計,將可提升建築物使用期間的舒適與安全性,日後將更有增值與保值性!   #好文推薦 建築業拚碳轉型!低碳綠建材蔚為趨勢探 多元認證搭配耐震、無障礙設計 快速助攻建案品質至下一世代 導入低碳思維於外牆設計,大幅降低建築蘊含碳!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色漲價後,營建業如何避免額外碳費、碳稅

【轉載】 2024年10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環境部日前公布碳費三子法,宣布明年(2025)元月將開始課徵碳費,對象為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產業,然而在這一波綠色漲價後,營建業可以避免這些額外的碳費、碳稅嗎? 環境部雖已公布各種分析數據,來說明徵收碳費對物價的影響非常微小,不會造成綠色通膨,但已經導致建築業大家議論紛紛,擔心高碳排建材包括鋼鐵、水泥等被課徵碳費後,導致營建成本大幅上漲。   建材的綠色漲價早已開始,但也可避免 國際間已經開始準備針對高碳排產業課徵碳稅,例如歐盟的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針對進口歐盟國家的產品課徵碳稅,課徵對象跟建築業相關的主要為鋼鐵、鋁與水泥。 雖然目前尚未真正開徵,但也已經導致國際上水泥與鋼鐵價格略微上漲,包括國內,因為許多原物料仍然仰賴國外進口,因此,這個碳費或碳稅,對國際原物料供應鏈的影響是必然發生,無論是要繳給誰。 在這裡,我不會把這現象稱為綠色通膨,因為整體影響程度不算明顯,漲價程度遠低於其他市場因素所造成。 如果要讓建材避免這額外的碳費或碳稅,那基本上就是要完全在本國內取得原料,最好是使用再生料,以及採用低碳方式生產,這樣的建材,大致就跟碳稅碳費的影響脫鉤了,或是影響微乎其微。   建商因應辦法:採用低碳建築設計 既然碳費的課徵是因為高碳排,建築物的設計朝向低蘊含碳方向設計,透過結構優化設計、結構輕量化設計、採用低碳建材等策略,便可降低整體建築物的碳排,降低建材採購需求量,進而降低建築物單位面積的成本。 建築物的造價組成中,結構體是主要成分,大約佔3分之1左右,然而,建築物的碳排一半以上都是結構體所造成。在不犧牲結構性能的條件下,進行結構合理化、優化與輕量化設計,包括外牆系統的輕量化,有機會降低結構用量高達5至10%。 這樣一來一往,除了可以抵銷因為碳費造成的材料成本增加,還可以降低建築營建成本,耐震能力也沒變差,輕量化還可減輕地震力的負擔。這也就是為何台灣低碳建築標章中所闡述主要減碳策略,是從結構體下手。簡單說,做得少,材料用得少,蘊含碳排放相對就較低,邏輯就這麼簡單。     主要建材產業,已經朝向低碳方向邁進 一棟建築物我們少不了鋼鐵、鋁、玻璃與水泥這四種材料,然而這些材料,碳排放都是名列前茅,依碳排放大小順序依次為:鋁、鋼鐵、玻璃、水泥。(如圖)這些材料,在前面提過國際上是屬於會被課徵碳稅的高碳排產業,因此無不竭盡所能逐漸降低產品的碳排放,否則將失去市場競爭力。 目前這些材料生產單位大致是以添加回收再生成分,以及在製程中降低能耗,以及使用再生能源,來降低材料的蘊含碳。只是目前這些低碳材料尚未普及,但在淨零碳排的趨勢壓力下,普及化的腳步會越來越快。 未來我們可以透過使用這些低碳鋼與鋁、低碳水泥等作為來達到初步的減碳,再加上運用前面提到的優化與輕量化設計,來進一步降低建築物的碳排放。   綠建築的溢價效益,也可以抵消碳費的成本增加 新建綠建築無論是出租或是出售,目前已經被市場證實本來就已經有溢價效益,基本上都大幅超過徵收碳費可能增加的營建成本,一來一往,對建商仍然有利,只要購屋者能體會低碳綠建築帶來的好處,買房時盡量選擇有綠建築標章的建案,更何況現在都更危老案在容積獎勵機制下,幾乎都有綠建築標章,也是政府希望透過低碳綠建築改善我們的居住環境與降低環境衝擊。 當然牽動房屋售價的議題複雜,非單一因素能影響,但是未來設計低碳綠建築,可以讓任何建築案都具備有基本的優勢,甚至更有亮點,尤其對於高端市場的建案更是重要! 最後還有綠色金融貸款機制可以增加一些財務誘因,無論是對建商,還是購屋者,未來這力道只會越來越強。   #好文推薦 減碳趨勢又快又急,該如何應對?陳重仁:兩標章結合,助建物早脫碳 導入低碳思維於外牆設計,大幅降低建築蘊含碳! 碳有價時代來臨!掌握企業必知20個碳名詞,減緩碳焦慮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導入低碳思維於外牆設計,大幅降低建築蘊含碳!

環境部在10月7日公布碳費起徵價共識結果,確定一般費率每噸300元,優惠費率A(行業別指定削減率)、B(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分別為50元、100元,預訂明年試申辦,2026年正式收費。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 CBAM)已於2023年10月試行,將於2026年正式施行並課徵碳關稅,對於高碳排建材如鋼鐵、水泥等將首當其衝,對於營建成本的影響更不容忽視。 根據2022年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建築營建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的40%。根據「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2021年研究指出,外牆的碳排放量佔建築物總碳含量的10~31%。因此,妥善規劃與設計外牆不僅要關注美學,更要將隔熱、防水、防火、循環建材等「安全」、「循環經濟」納入設計考量,降低建築的能源耗損,延長建築物使用壽命,保障使用者的生命安全,更是降低建築碳排放的關鍵策略。 面對內憂外患,提供各種整合建築解決方案的Tremco Construction Products Group(Tremco CPG)在9月11日舉辦的「綠建築外牆的安全及設計產業專業交流研討會」,邀集建築領域專家,探討如何讓建築物外牆符合隔熱、防水、防火、安全性能,成為具韌性並低碳的永續綠建築,致力降低建築營建業占全球4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受邀擔任9月11日「綠建築外牆的安全及設計產業專業交流研討會」講者,說明如何從建築外牆著手,打造韌性並低碳的永續綠建築。圖/Tremco CPG   採用5策略降低外牆與結構體碳排,打造低碳建築 「根據研究顯示,牆面是建築物中碳排第二高的部分,若能針對結構體跟外牆減碳,基本上可達到減碳20%、30%的效益。」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分享道。其中建築物中的蘊含碳排,光是結構體就佔了超過一半,因此若想減少蘊含碳排,陳重仁建議採取以下五策略: 提高高爐水泥使用比例:水泥中高爐水泥的比例會影響結構體碳排,使用比例越高碳排越低。 提高鋼構含回收再生鋼比例:將含回收再生鋼使用比例提高至50%以上,或採用低碳鋼構,甚至未來可採用由100%綠氫生產的零碳鋼,大幅降低碳排。 優化與合理化結構設計:通過結構優化,以更少的結構材料達成相同的耐震效果,或以相同的材料達成更高的耐震效果;並且檢討結構合理化設計,避免怪異造型的不合理結構設計。 使用預鑄工法:使用工廠預鑄的梁柱工法和模組工法,使結構體更易於拆卸,既省時也能減少材料浪費。 採用低碳水泥:選擇碳排放較低的品牌,或採用含有碳捕捉技術和高比例回收成分製作的綠水泥。 採用自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的循環建材,不僅有益於結構體輕量化,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後,回收大部分建材再利用,可有效降低蘊含碳,更能落實循環營建。   帷幕牆結合BIPV,節能、創能又健康 摩天大樓或大型商辦常見的帷幕牆,不僅展示建築風格,更直接影響建築內部舒適度與能耗,而提供專業帷幕牆技術服務的科鐽工程顧問陳郁潔總經理指出,規劃綠建築時應參考玻璃商提供的光學數據、隔熱(保溫)性能(U值)等,做為計算外殼耗能的依據。 目前,帷幕牆的節能設計多著重於降低能耗,如採用隔熱玻璃、不透光外牆為建築降溫,並使用密度高、具隔熱和隔音功能的岩棉置於外牆材料,或在牆面飾條添加絕緣墊片,達到比使用鋼筋與混凝土興建之RC牆高出近三倍的隔熱效果。「聽了陳總經理的分享,以及全球對淨零碳排的重視,讓我們思考未來應從材料本身導入減碳思維,甚至結合BIPV光電建築設計,將帷幕牆設計成符合生態、環保、健康、節能的綠建材。」陳郁潔總經理興奮地表示。   ▲ 摩天大樓或大型商辦常見的帷幕牆,可透過導入減碳思維,甚至結合BIPV光電建築設計,將建築打造成符合生態、環保、健康、節能的綠建材。圖/Unsplash   打造防火、防水高性能外牆,讓低碳建築更耐用 除了採用隔熱牆面材料,密封與黏合外牆的黏著膠、牆面收邊飾條也能透過隔熱材、斷熱材,以阻絕熱傳導,提升建築節能成效。專門代理各式進口五金、防火建材,以及美國TREMCO矽利康的頂天科技湯頂立營運總經理指出,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113年資料統計,「房屋漏水」名列房地產消費糾紛前三高,對居住者生活品質影響甚巨,因此使用具耐久、耐候、抗UV、防水的密封性能建材至關重要,如使用速乾的Tremco矽利康,能增強外牆承受雨水沖刷的能力,大幅提升耐用性。 今(2024)年3月,Tremco CPG美國創高香港分公司與創立近50年的防水工程品牌DAISIN大信簽約,引進建築結構防水品牌Pitchmastic PmB,大信建設營造康永昕執行長表示,透過防水工程技術,可以保護建築物結構,提升外牆安全性與耐久性,延長建築使用壽命,更能進一步提升國內建築結構的防水工程水準。「耐久性為低碳建築評估的原則之一,採用好的防水、防火工法,讓建築更耐用,就符合低碳建築內涵。」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說道。   ▲ 耐久性為低碳建築評估的原則之一,採用好的防水、防火工法,讓建築更耐用,就符合低碳建築內涵。圖/Unsplash   北市府頒布法令推動外牆整建拉皮,提升建築安全性 除了減碳,外牆與建築安全更是息息相關。臺北市因地狹人稠高樓密佈,極端氣候對建築物影響甚大,時有外牆飾面剝落造成人員傷亡意外事件發生,為此訂定「臺北市建築管理自治條例」,規定領得使用執照達一定年限或外牆飾面具風險之建築物,其所有權人、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或管理負責人應定期委託專業診斷檢查機構或人員辦理建築物外牆安全診斷檢查及申報;並要求商業區11樓以上、屋齡達30年建物外牆應於115年12月31日以前辦理安全診斷申報,逾期未完成申報者,將面臨新台幣1萬元至5萬元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 為加速推動外牆整建,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於2024年9月2日起,推出補助老屋外牆整新(拉皮)及結構補強新制,調整原有補助方案,包含(1)放寬申請資格,不限樓層且可由該棟建築物之選定代表人申請、(2)提高補助金額,除一般地區的建築物,外牆整新補助金額上限增至500萬元;(3)另新增整維策略地區之建築物,補助金額提高至800萬元,以期提高申請意願。     #好文推薦 如何提高再生能源比例?鈣鈦礦太陽能板發展建築立面發電 最新LEED v5版本明確指引建築業脫碳之路

MORE →
台灣鈣鈦礦陳重仁

如何提高再生能源比例?鈣鈦礦太陽能板發展建築立面發電

隨著全球致力於實現淨零碳排,發展再生能源成為必須採取的重要策略,而近年來備受矚目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被視為可推進再生能源的關鍵技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將鈣鈦礦技術定調為國家級的產業發展項目,訂定「2025實用化、2030商業化」目標發展鈣鈦礦太陽能產業,自2024年度起,投入2兆日圓預算於綠色轉型相關產業,其中日本經濟產業省投資648億日圓進行鈣鈦礦太陽能板實用化及研發,以應用於產業所需。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於8月27日第四屆台灣鈣鈦礦技術暨應用論壇中指出,採用第三代鈣鈦礦太陽能板,在基地立面安裝建築整合太陽能系統 (BIPV),可讓以往僅設置於屋頂的太陽能光電,進一步往建築立面發展。根據近十年新建建築發照資料估算,建築立面可鋪設光電板的面積比屋頂平均高出10~20倍以上。如果是超高層建築,更可能多達5、60倍以上!且鈣鈦礦光電板能吸收天空每個角度的輻射能量,發電效益較不易受太陽光角度影響,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推進,有極大助益。     鈣鈦礦太陽能板具:創能、高透光與低碳排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由日本化學家宮坂力教授於2009年所發明,相較於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鈣鈦礦電池可吸收高能量的短波段光線,且具備(1)高透光、(2)可撓曲、(3)質量輕、(4)可室內弱光發電、(5)顏色可調整等特性,鈣鈦礦太陽能板可結合建築物之設計、施工和安裝,與建築物融合為一體,成為建築整合太陽能系統 (BIPV),作為屋頂、天窗、建築物外立面、玻璃帷幕等的替代物品,不僅具有太陽能發電功能,還能承擔建築結構和建築材料的作用。白天可吸收陽光創能,晚上也能透過室內弱光發電,且與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相比,更可透過規劃設計,兼顧建築物美學,達到光電與建築造型整合一體的優點。特別是在大樓林立的都會區,屋頂面積往往無法滿足大量光電設備之設置需求,善加利用建築立面發電,便能提高大樓自供電比例,朝零碳建築目標更進一步。   此外,製作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時,必須經過約900℃的高溫長時間處理,工序較繁瑣嚴苛;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以溶液塗佈薄膜的形式製作,製造溫度僅維持在180℃以下即可,相較之下,生產過程碳排放較少。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2021年的研究顯示,矽晶太陽能電池預計回收期為1.3 ~ 2.4年,每千瓦時輸出的初始碳足跡為22.1 ~38.1克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但倘若能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建立回收機制,回收期僅需約一個月,碳足跡可低至每千瓦時發電13.4克二氧化碳當量,平均而言能比矽晶太陽能電池的回收時間縮短約72.6%,降低71.2%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看好鈣鈦礦太陽能板潛能,日、臺積極發展推動應用 2023年4月,日本大型資訊科技企業NTT Data和日本積水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合作,在建築物外牆上採用薄膜型鈣鈦礦太陽板,為日本首個在建築外牆上進行的太陽能發電實驗。同年11月,日本東京電力控股公司宣布在東京都內樓高43層的大樓外牆採用鈣鈦礦太陽能板,整座大樓發電能力將可與大型太陽能發電廠相匹敵,預計於2028年度完工。如果成功普及,將能使東京市區建築實現電力自給自足,邁向淨零碳排。 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提及,日本受限於土地狹小及設置空間有限,加上分散矽晶太陽能電池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之議題,已將鈣鈦礦技術定調為國家級的產業發展項目。而與日本同為島國的台灣,同樣有著資源短缺、仰賴進口能源、高度都市化等情形,應可借鑑日本經驗,拓展鈣鈦礦太陽能板的應用。 陳重仁更表示,隨著「再生能源條例第12-1修正案」三讀通過,以及去(2023)年開始導入的建築能效評估制度,期促使業者思考,透過採用鈣鈦礦太陽能板,以達到建築物減碳的責任,兼顧建築美學與實用性,亦有助於台灣BIPV產業的發展。     突破鈣鈦礦太陽能板侷限,始能擴大應用普及度 鈣鈦礦太陽能板憑藉其高透光、可彎曲、質量輕等多重優勢,不僅能應用於建築物外牆、助功降低碳排,甚至可在不影響作物和魚苗日照生長的前提下發展農電、漁電共生,應用範疇廣泛;然而,鈣鈦礦太陽能板仍有其侷限所在,分別是(1)壽命短,(2)未達規模化量產,以及(3)價格較高。目前鈣鈦礦太陽能板光電轉換效率已突破23%,與矽晶太陽能板旗鼓相當,但相較於矽晶太陽能板平均使用壽命為20~30年,因鈣鈦礦太陽能板對水分敏感,在濕氣環境下容易變質從而降低轉換效率,目前使用壽命僅能約維持5~10年。 另在政府相關配套的推波助瀾下,矽晶太陽能板的應用得到大面積的製造業廠房及農地裝設採用,如台電彰濱光電場、臺南鹽田太陽光電場、雲林新興光電廠等;而新一代的鈣鈦礦太陽能板因製程穩定性不足,尚處於實驗室階段,製程良率偏低,無法大量生產,相對代價遠高於矽晶太陽能板。當務之急,加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創新再突破,達到規模化,才能擴大其應用普及度。     #好文推薦 打造「光電建築」,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友達光電澄毓

打造「光電建築」,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於今(2024)年7月獲行政院核定通過,2025年1月正式上路,未來用電容量達800KW以上的建築物,必須分期設置10%之再生能源、儲能設備或購買綠電憑證;每年排碳量達8000公噸以上的事業單位及公私場所,需每年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並向市府申報,以期實現2030年減碳40%、2040年減碳65%、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之階段性目標。高雄市議會已於2023年6月三讀通過「高雄市淨零城市管理自治條例」,要求用電契約容量達一定容量以上用戶,應於用電場所或高雄市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儲能設備或購買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一定規模以上新設產業園區使用再生能源比例應於2030年達25%、2050年達80%。這些政策不僅強化了建築業在減碳方面的責任,也促使其成為未來能源轉型的核心角色。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云:「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面對碳排持續高漲的地球,作為佔全球碳排約40%的建築業,應從規劃設計階段導入被動式設計、低碳工法與建材,強化可再生能源設置、儲能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打造零碳排的淨零建築,是為愛護地球、最治本的上醫減碳良方。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於友達光電主辦的【光電建築一體化—低碳成居 通往零碳建築起手式】研討會中即表示,隨著能源轉型加速推進,未來的建築不僅需要符合綠色永續,透過結合再生能源設計與智慧能管系統,建築可以自己創能,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不只綠 更要淨零,實現「淨零碳建築」三策略 早在16、17年前,台積電、友達光電等國際科技大廠已開展其綠色製造之路,在陳重仁總經理參與及輔導下,台積電南科14廠於2008年取得台灣首座美國LEED綠建築黃金級認證的綠建築,隨後不久友達光電台中廠成為全球第一個獲得LEED黃金級認證的面板廠房。隨著全球永續意識抬頭,綠建築、綠工廠已是跨國企業與A級商辦大樓的標配,打造「淨零碳建築」更是全球企業共同的課題與挑戰。 該如何實現淨零碳建築呢?陳重仁建議採用以下三策略: 1. 設計與施工階段減碳 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建築物於原料開採、運輸、興建、修繕、拆除等階段的「蘊含碳」大約占總碳排放的1/4。因此在設計與興建建築物時,應導入低碳與循環營建的設計思維,透過輕量化結構設計、深度節能設計、低碳建築工法、循環建材、營建廢棄物管理等方式,以大幅降低蘊含碳排量。   2. 日常運營階段減碳 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建築物於日常營運使用階段的「營運碳排」大約占總碳排放的3/4。此時透過改善照明與空調設備,如採用能效1級空調設備、高光效LED照明燈具等,便可節省大量能源消耗,預估節能效益可達10~20%。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可透過監測,即時掌握能源使用效率及碳排放數據,確保能源系統穩定度,達到能源使用最佳化的成效。     3. 基地內外再生能源減碳 依據建築所在位置之不同,如高度、緯度、地震帶、海域等不同條件,太陽能、風電、地熱都是建築物基地內外可採用的再生能源選項。以太陽能為例,不僅能發電,亦具減碳、隔熱、遮陽等多重效益,有BAPV及BIPV兩種。 BAPV(Building-Attached Photovoltaics)指的是附著在(安裝在)建築物上的太陽能板,也稱為「後安裝型」建築太陽能板。它不承擔建築物的功能,也不破壞或削弱原有建築物的功能,目前普及度最高的一種。 BIPV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是將太陽能板與建築物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安裝,與建築物主體完美結合的太陽能發電系統,也稱為「建材整合型」或「建材一體型」建築太陽能。它作為建築物外部結構的一部分,可作為屋頂、天窗、建築物外立面等的替代物品。其具有太陽能發電功能,又能承擔建築結構和建築材料的作用,呈現建築物美感,與建築物形成完美的統一體,達到光電與建築造型整合一體的優點。   結合BIPV的「光電建築」,既減碳又創能 陳重仁分享道,SSDC澄毓參與輔導或設計的綠建築,幾乎都涵蓋太陽能使用的議題,如陶朱隱園、凱聖工業彰濱工業區綠色廠辦、東豐纖維印尼三寶瓏綠色成衣廠、台南沙崙科學城智駕車測中心等案子,都有導入BIPV光電建築的系統設計。但是,屋頂面積畢竟有限,應該要朝向往面積更大的建築立面發展。   陳重仁指出:「根據近十年新建建築發照資料估算,建築立面可鋪設光電板的面積比屋頂更大,平均高出10~20倍。如果是摩天大樓,更可能多達5、60倍以上。」這樣的設計不僅擴大了太陽能板的鋪設面積,如果是裝設未來第三代鈣鈦礦光電板,發電效益較不易受太陽光角度影響,因為鈣鈦礦光電板能夠吸收天空每個角度的輻射能量,因此發電效益與角度關係不敏感,如此一來一往在同一個場地相較於僅鋪設於屋頂,將有更大的發電量機會。太陽能光電往建築立面發展,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推進,將有極大助益。 箭在弦上的「再生能源條例第12-1修正案」 「再生能源條例第12-1修正案」已於2023年5月2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年6月21日經蔡英文總統公布。經過半年研議,內政部與經濟部對於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子法基本達成共識,將以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經濟部表示,原則上適用對象不以建物類型劃分,而是以面積認定,不過設有3大排除類型,一是特殊建築物,包含紀念型、宗教型建築物等;二是日照條件不好,如緊鄰高樓大廈造成遮蔭或是旁邊有山,可能導致發電效益不佳;三是「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免設」,官員解釋,草案保留彈性措施,除了可能有機密考量、須排除的軍事建築,如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為建築物用途不適合光電也可以提出,經經濟部及內政部確認後同意。 針對各界對於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的實施疑慮,包括屋頂有其他無法裝設光電設施的面積例如法定綠化面積與機電設施面積,陳重仁呼籲,大家不應僅以裝設於屋頂為唯一考量,應朝向整體思考,屋頂加上立面,也許更能夠減輕屋頂使用上的壓力,同時兼顧綠能發展,同時也能夠促使建築設計單位盡可能將光電建築設計得更美觀,形成正向影響,促進國內BIPV產業的發展。     #好文推薦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淨零建築行不行 2/內政部推淨零建築 建築師很頭大:這麼多太陽能板怎麼搞?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SEE

MORE →

2024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淨零建築、LEED ZERO專題班現正報名中!

一年一度的淨零建築、LEED ZERO 培訓工作坊,延續著過去近十年來綠建築教育課程的傳統,包含國內外綠建築標準的介紹。為了呼應氣候緊急的議題,除了再次強調建築物在氣候議題的性之外,積極規劃更上一層的淨零建築相關課程,並持續介紹全球唯一的淨零建築標準LEED Zero! 今年淨零碳排熱度持續升高,本課程當再接再厲,持續推廣淨零碳排理念,並導入最新的市場需求知識,繼續發揮零碳影響力! 不管你是綠色建築行業的新手、專業人士還是教授老師或學生,只要你想學習有關現在正夯的ESG、淨零建築資訊,通通看過來~ 免費課程歡迎你! 📍報名網址這邊請👉 https://segreen.pse.is/6fpcw6 ▇ 課程特色: 完全免費課程! 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USGBC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以及台灣綠領協會共同舉辦  USGBC 副總裁王婧 引航國際淨零建築與LEED市場發展趨勢 Delta 台達電子基金會講師們分享那瑪夏淨零小學與台達新總部辦公室 在綠建築領域深耕多年的台灣綠領協會陳重仁理事長分享LEED Zero、光電建築、低碳循環營建等課程 達成課程學習要求後授予官方認證電子結業證書 提供LEED AP/GA CE Hours 維護時數登錄   ▆ 課程內容: 日期 時數 課程名稱 講師 10/19 1.5 國際淨零建築與LEED市場發展趨勢 陳重仁/王婧 1.5 LEED V5版更新內容介紹 蔡聖君 10/26 1.5 LEED Zero: Zero Carbon/Zero Energy 陳重仁 1.5 LEED Zero: Zero Water &

MORE →
台北頂級商辦需求飛躍成長、租賃成交量創新高 ESG成為標配關鍵

台北頂級商辦需求飛躍成長、租賃成交量創新高 ESG成為標配關鍵

【轉載】 2024年9月3日   聯合報  文/邱劭霽 永續時代來臨,ESG風潮吹進企業界,「綠色商辦」成為外商企業與台灣各大上市公司,尤其是科技、金融及醫藥產業選址的首要考量。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直言,國內綠色商辦現階段供不應求,A級商辦需求快速成長。根據仲量聯行今年第二季季報,受新供給釋出及企業追求高品質辦公空間之需求推動,台北市核心商業區A級辦公室租賃成交量達到10,517坪,季增53%、年增240%,創下歷史新高。 眺望台北市的天際線,信義商圈綠建築黃金級以上的頂級商辦林立,在鄰近的松山與南港商業區,新一波綠色商辦正迅速崛起。     全球供應鏈驅動需求 強化綠色商辦重要性 今年5月,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掀起巨星旋風,一舉一動都是鎂光燈焦點,更傳出輝達台灣分公司斥資近29億元,一口氣包下南港軟體園區的指標性綠色商辦逾半棟樓層。 陳重仁表示,隨著台商與外資回流,以及Google、Apple等跨國企業紛紛在台設立據點,台灣A級商辦需求迅速攀升。同時隨著淨零排放浪潮,企業不僅全面落實減碳策略,有綠色認證加持的商辦也更獲青睞、需求量大增。 仲量聯行也指出,北市A級辦公室市場對高品質辦公空間需求日益增長,隨著新供給在未來3年陸續釋出,租戶選擇性增多,綠認證建築及管理品質將成為租金成長及維持進駐率的關鍵。 ▲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接受聯合報專訪。 攝影/江建泰   綠色供應鏈關鍵途徑 綠色商辦成企業選址標準配備 過去企業選擇商辦時注重地段、租金,隨著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越來越重要,打造對環境和健康有益的辦公空間、員工健康與福利備受關注,更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途徑。 除了租金、交通地理位置之外,陳重仁認為,商辦具備國內外廣泛認可的綠建築認證,如美國的LEED認證與台灣的EEWH標章,已是外商及台灣上市公司選點的基本要求,綠建築認證確保低碳、節能、減廢、照明及空氣品質等方面達到高標準,有助於企業在環境(E,environmental)面的表現。 這一趨勢已反映在市場供給上,根據仲量聯行《台北市A辦供給現況及升級趨勢報告》,台北市自用及租賃的82棟A級商辦中,有54%、共47萬坪的樓地板面積獲得LEED、EEWH綠建築認證或候選,超越亞太地區平均水準的51%。 亦即企業選擇商辦的三大關鍵,位處交通樞紐的「地段」、接軌國際也能提升管理效率的「智慧科技應用」,以及「永續建築設計」,有效力助企業落實減碳也更符合未來趨勢,成為頂級商辦之標配。   6大認證綠色商辦新典範 打造與自然相融的複合式空間 國際商務需求增加,松山機場扮演了極爲重要的樞紐角色,位於民權東路、松山機場門戶,由冠德建設出資興建的「松山民權東公辦都更案」以「低碳再生」、「智慧賦能」、「在地活化」三大ESG主軸的前瞻性規劃,榮獲國際級獎項 International Property Awards 的「Best Office Development Taiwan 2024」五星首獎肯定,並計劃取得LEED白金級標章、鑽石級綠建築標章、鑽石級智慧建築標章、鑽石級碳足跡標章、1+級低碳建築標章、耐震標章等六大建築認證。 冠德民權商辦大樓建築設計聯袂東京代表性都更案「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和「麻布台之丘」(Azabudai Hills)的推手株式會社日本設計(NIHON SEKKEI, INC.)合作,其靈感源自大樹形象,將地面、陽臺及屋頂高度綠化,巧妙融匯成共享休憩的「根」、可供駐足的「枝」、以及登高瞭望的「樹冠」,營造與自然共生的複合式空間。 該建築採用多項低碳及智慧技術,如循環建材、節能電梯、智慧路燈、室內LED照明、省水標章衛浴設備、溫溼度偵測連動空調、智慧化監控及系統整合、回收雨水澆灌用水替代率100%等,達到低碳節能成效,長期為企業營運節省成本。 「很多人誤以為綠建築的建材、工法及維護成本較高,但事實上,一個好的綠建築能為企業省下成本,帶來更多效益及競爭力。」陳重仁說。 當落實ESG的頂級企業進駐冠德民權商辦大樓,有望產生群聚效益,作為企業交流的絕佳場域。冠德民權商辦大樓的一樓戶外空間結合休憩花園與老樹廣場,作為休閒、遊憩及社交場所,企業員工得以欣賞綠意盎然的景致,享受友善舒適的辦公氣氛;頂樓除設有「材料圖書館」(Material Library),更有多功能會議室及開放式交流空間,兼具工作、交流及展覽的功能,未來更將舉辦專題講座與論壇,促進產業人才交流,為企業合作創造契機,帶動台灣經濟發展。 本文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好文推薦 企業「逐綠而居」!進駐綠色商辦為ESG加分 ESG「永續裝修」蔚為風潮!Lululemon、HSBC榮獲LEED室內裝修黃金級認證 永續即是競爭力:台北遠東通訊園區TPKE大樓獲LEED黃金級認證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如何規劃使用綠建材

ESG趨勢下 建築物如何規劃使用綠建材

【轉載】 2024年9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都更與危老建案在容積獎勵制度的推動之下,綠建築標章已經成為標配,而在現行法規與綠建築標章内容,對於綠建材使用率的要求也逐漸提高。 近來政府主導的社宅建案,除了基本的綠建材之外,更要求要採用低碳循環建材;在建築相關的ESG評鑑項目裡,也要求要提高綠建材的使用率,影響範圍為跟E有關的碳排放與生態環境方面,以及與S有關的健康方面。要如何有效在設計階段規劃綠建材的使用,提高建案的環保永續性與綠建築認證得分機會,是本文筆者要分享的重點。   國內外對綠建材的分類 一九九二年國際學術界為綠色材料下了一個定義:在原料採取、加工製造、使用和使用後回收再利用等過程中, 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和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材料稱為綠色材料,用在建築上的就稱之為綠建材,綜合國際LEED、WELL認證系統對於綠建材的相關認定,目前國際上對於綠建材的分類大致如下:   回收再生建材(Recycled content materials):為材料中含有「回收再生成份」的建材,例如塑化木與回收混凝土做的透水磚。 快速可再生建材(Rapidly renewable materials):十年之内可以長成並採收利用的材料,例如竹材產品、亞麻仁地板。 低逸散性建材(Low-emitting materials):建材中所含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以及甲醛的濃度與逸散率低於某容許標準以下,國內稱為健康綠建材,例如具健康綠建材標章之室内塗料與系統櫃板材。 再利用之二手建材(Reused materials):從一棟建築物中拆卸並重複使用於另一棟建築物之建材:例如回收再利用之門框與門片。 生產地離工地近之本地建材 (Regional materials):距離工地一定距離內生產之建材,一般是指500公里之內,例如只要是在台灣本地開採與生產的建材都算。 低隱含碳建材(Low embodied carbon materials):開採與生產過程碳排放低之建材,例如木竹類建材,以及非高溫窯燒建材。 節能建材(Energy-saving materials):貢獻節能效果之建材,例如外牆隔熱材與Low-e節能玻璃。 一個建材有可能同時符合兩種以上的分類,例如一個含回收再生成分的節能建材,同時其隱含碳排也很低,又是本 地生產,這種建材可說是非常環保。國内的綠建材標章制度則分為「再生綠建材」、「生態綠建材」、「健康綠建材」與「高性能線建材」四大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内政部建研所網站。   國內建築法令對於綠建材之規定 國内的法令與綠建築標章機制對於綠建材的使用,以具「綠建材標章」為認定基準,未取得綠建材標章的綠建材則 無法納入計算。 目前法令規定,新建案室内裝修綠建材的使用率必須達到60%以上(以面積計算),台北市更於去年提高為75%以上,目前業界絕大部分以 「健康綠建材」來符合。另外對於室外地面材料也有規定,綠建材使用率為20%以上,大部分是再生綠建材或高性能透水綠建材。 一般建案對使用者比較有感的綠建材是「健康綠建材」、「節能綠建材」與 「隔音綠建材」,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 「健康綠建材」,從業主角度來看原因不外乎是内裝階段處理即可,以及不影響成本,使用者也比較重視。 目前台灣的健康綠建材測試標準,已經與國際LEED/WELL認證在低逸散性健康建材的標準接軌,因此,符合新測試標準的健康綠建材,也就等於符合國際LEED/WELL標準,可於LEED/WELL認證貢獻加分,因此台灣建築中 心也於2020年起開始辦理「國際綠建材認可」機制,有興趣的綠建材商可以多加關注。   節能低碳建材 為建材界之新興寵兒 去年全球平均溫度創工業革命以來新高,台灣今年夏天也進入一個氣溫居高不下的狀況,導致大量空調設備的使用,不僅大幅增加碳排放,也加重了整體熱環境的惡化,不利於淨零碳排的推動。因此能貢獻節能效果的綠建材, 也越來越重要,例如隔熱建材與節能玻璃,建築物隔熱效果好壞,從現在起會越來越有感! 因應淨零碳排趨勢,建築物對「低碳建材」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這裡講的低碳建材是指低隱含碳建材,在前面有提到就是開採與生產過程碳排放低之建材。低碳建材的性質與再生綠建材相近,只要含回收再生成分高的建材,其碳排放都比較低,因此目前在綠建材標章制度之下不對其專門做一個分類,而是以「低碳建材認可」機制來快速推 動,希望鼓勵台灣優質建材商研發低碳建材並給予認可。   如何規劃使用綠建材? 在綠建築的五大面向中,包括基地永續性、節能、節水、材料與室内環境品質,我們要如何規劃選用適當的綠建 材?依據前面提到的綠建材分類,我們可以檢視在綠建築建案裡,每個面向中可能可以探討的綠建材種類(如圖)。 依據這些分析出來的類別,在設計階段選用相對應的綠建材,以及確認綠建材在綠建築五大面向優先順序中的比 重,預估各類綠建材的使用率,並進行成本分析設定預算目標,然後做成規範並納入發包文件,之後確實發包採購與監造施工,避免工地以非綠建材標章產品魚目混珠,如此便能發揮最大的綠建材使用效益,幫助建案在綠建築認證上取得更多分數。

MORE →

一文搞懂7月上路LEBR低碳建築評估系統,讓減碳「治標又治本」!

當淨零碳排成全球共識,減碳成了攸關企業生存的課題,作為全球總碳排放量佔37%的「建築產業」,在全球減碳路徑中承擔關鍵角色! 2024年7月1日起,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制定並推動「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制度(LEBR,Low Embodied-carbon Building Rating System)」,不僅著眼於佔28%的營運碳排,更強調自建築設計階段著手,在建造、修繕和拆除階段使用低碳建材和工法,以降低建築物佔9%的蘊含碳,全面從根本減碳。11月29日進一步表示,已爭取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同意,未來LEBR低碳建築評估將納入「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作為上市櫃公司撰寫永續報告書時有關「對氣候變遷減緩具實質貢獻之技術篩選標準」,讓企業自根本減碳的同時,亦能強化ESG的表現。   LEBR低碳建築評估系統:關注建築全生命週期四階段 LEBR低碳建築評估方法,參考歐盟建築物全生命週期建築碳足跡評估標準EN15978制定,評估範圍涵蓋建築生命週期的四大階段:製造運輸、施工、更新修繕與拆除廢棄,又稱之為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建材的蘊含碳計算則是包含原物料開採、原料運輸、製造與成品運送到工廠大門的階段,也就是所謂的搖籃到大門(Cradle to Gate)。LEBR低碳建築評估評定階段有二:針對尚在施工階段已取得建造執照之建築物或特種建築物,可申請「候選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證書」;而已完工取得使用執照之建築物、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認定之合法房屋或特種建築物,可申請「低碳(低蘊含碳)建築標示」。 評估系統分為八個等級,最高是1+等級,最低是7級。蘊含碳減碳達3%以上,符合第4級標準,視為合格的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若蘊含碳減碳達20%以上,即符合1+等級,為超低碳建築。「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制定的LEED V5版本,已將建築物蘊含碳的評估納入必要評估項目。以LEED V5版標準而言,若要申請最高白金級認證,最低減碳率為10%,對標LEBR低碳建築評估為第3級,往後減碳率的門檻可能會再根據版本演進提高。」身為美國綠建築協會資深會士的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說明道。     從建築結構體、室內地坪與外牆著手,有效降低90%建築蘊含碳 LEBR低碳建築評估的建築物範圍包含:主結構體、外牆外裝、外窗、帷幕牆系統、室內隔間牆、室內地坪與室外地坪,其中主結構體佔了絕大部分碳排,外牆外裝與室內地坪次之。陳重仁指出,亞洲地區建築的內裝習慣與歐美國家不同,歐美國家內隔間牆多為低碳的輕隔間系統,而亞洲地區的室內隔間牆傳統上多使用碳排較高的RC牆,以及疊砌磚牆,且室內地坪部分鋪設磁磚的比例非常高,所以想降低蘊含碳,亦不能忽略室內隔間牆跟地坪材料,即便近年來室內隔間牆已經開始走向輕量化趨勢。     採取7減碳策略,自設計階段降低蘊含碳 英國綠建築協會倡議指出,建築物在設計階段的蘊含碳減量效益,約占建築生命週期減碳策略的50%。陳重仁強調,LEBR作為淨零建築政策的減碳評估工具,應聚焦於設計階段的減碳功能,並採用 (1) 利用建築設計圖說資料,快速計算並評估建築蘊含碳排量; (2) 以建材的碳排放係數做為計算數據 ;(3) 在設計階段進行替代方案的效益評估,挑選減碳潛力與經濟效益較高的方案;(4) 導入低碳工法評估,促進開發創新營建工法; (5) 導入低碳循環建材的優惠評估機制,鼓勵建材循環利用,達到建築循環的經濟效益。     陳重仁更提出七策略,自設計階段降低蘊含碳: 結構優化設計:探討建築造型跟結構設計的合理性,避免不合理的結構跟造型設計。 結構輕量化設計:選用比較輕的結構系統以及建材工法,降低建築物結構體整體抗震負擔,如採用鋼構帷幕牆系統取代RC構造建築,可減輕結構體的重量,更進一步減碳。 採用低碳循環建材:採用含循環回收再生成分建材,建材的整體碳排放較低。 採用低碳工法:採用生命週期碳排放較低的營建工法,例如乾式工法取代濕式工法,採用預鑄工法取代場鑄工法等。 耐久化設計:又稱為延壽設計,建築物若耐久、耐候,需要維修的次數變少,整體壽命變長,平均下來生命週期的碳排數字比較低。 節材設計:採用簡潔的設計風格,避免過度裝飾性設計,可節省用量與碳排。 模組化設計:建築構件採用規格尺寸模矩化、模組化設計,甚至可預製的構件設計,可兼具材料效率提升、快速複製、施工快速與低碳排放優點。   因應全球減碳趨勢,LEBR低碳建築評估為建築業邁向淨零碳排提供了明確的減碳指標,透過在設計階段導入減碳策略,降低蘊含碳排,不僅減碳效益顯著,更推進建築業朝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邁進。   #好文推薦 導入低碳思維於外牆設計,大幅降低建築蘊含碳! 建築業如何邁向永續循環? 掌握7原則讓建材減碳又循環 打造「光電建築」,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山陀兒颱風後對不動產業的省思

【轉載】 2024年11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最近登陸台灣的強烈秋颱山陀兒,以破紀錄的威力橫掃台灣南部 ,造成多處基礎建設與民宅的嚴重損壞。 無獨有偶,美國羅里達州也剛經歷海倫颶風肆虐,造成非常重大的傷亡與建築物損毀。根據氣象專家預估,威力強大的颶風將會持續接踵侵略 美國東南部,台灣位於多颱風地區,也不能掉以輕心,尤其首當其衝的建築環境,連綠能設施都可能遭受風險。   碳排放是因,極端氣候是果 根據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研究報告,全球只會越來越熱,極端化氣候災難只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我們能做的,只有「減緩」作為與「調適」作為,盡可能減少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適應極端氣候的影響。 因應氣候風險,去年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28提出「建築突破倡議」Buildings Breakthrough,針對建築領域有兩大共識,第一是增加「建築能效」與「再生能源」使用,第二是加強建築環境的 「韌性設計」Resilience Design ,並且 希望於二〇三〇年前達到「近零建築」和「韌性建築」成為新常態。   聯合國建築突破倡議跟台灣不動產開發有什麼關係? 近年來因為全球氣候持續暖化,導致都市開始出現破紀錄與長時間的高溫, 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統計,二〇二四年五月全球氣溫連續十二個月破紀錄,而越來越嚴重的風災與水患則影響建築物的使用安全,因此現在房子要能住得舒適安全,還要能夠避免氣候災害(包括熱浪),這時就需要考量建築能效與與韌性設計議題,這也呼應了前面提到的減緩與調適作為。 建築設計與施工,本來就非常重視安全,除了結構安全之外,近年來在韌性設計相關議題:海綿城市與基地保水設計,跟綠建築一樣已經成為法規的一部分,大型基地尤其重要。台灣在這十年來相關設計法規的調整,已經讓台灣許多以往不透水的硬鋪面與柏油路面積較多的城市,降低了許多淹水的機率,這是一種調適的成果。 大家要注意的是,韌性設計不是指保證不淹水不受災的傳統防災工程設計,韌性設計的精神在於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包括基礎建設與建築物,對於受自然災害,例如風災、水災與地震的適應與恢復能力,也就是能夠盡可能減少損害與在最短時間之內恢復正常使用,甚至要能與常態性災害共存,在災害來臨時,能夠部分或全部正常使用(透過自備綠能發電設施)。 這是「系統性」的議題,在系統性思考的理論中強調,進行一個作為必須考量到其後續負面後果並加以考量與避免,使之成為正向循環。要完全能夠抵抗氣候災害的代價非常高,人類也不應用這樣的觀念還看永續設計,必須兼顧自然演發系統與建成環境發展的平衡,,太過於照顧建成環境,可能引發自然系統的不平衡,而導致其他負面效應。 基於以上理由,建成環境主要操作者之一的不動產開發商,更應注意因氣候極端化所導致的開發風險,及完工後使用階段相關氣候風險,這也將影響未來不動產的持有價值,以及開發商的ESG表現,購屋者更必須注意這個重點,我們應該都希望買到的房子住起來舒適 ,發生時盡量沒有生命財產的損失。   低碳韌性設計將是都市設計審議新審查重點 一定規模以上的都更建案,基本上都必須經過都審流程。由於政府已經公告國家淨零碳排路徑政策,各縣市紛紛草擬與公告其淨零排放自治條例,這也影響了都市設計審議的審查內容,新增加與淨零碳排相關的要求。 都審的重點大致有使用管制、交通規劃與停車、容積獎勵、造型色彩、開放空間、綠化設計、環境影響、防災救災等,其中在環境影響方面,建案除了必須交代綠建築設計之外,因為淨零自治條例的相關規定,也開始要求一定建築規模必須達到建築能效一級,未來會逐步要求低蘊含碳與韌性設計。 例如,根據台北市最新都市設計審議準則,位於台北士林科技園區內且達一定規模以上之開發案,必須達到能效以一級以上、裝置契約容量十%以上之再生能源設備,以及開發後溫室氣體增量分十年抵減。這個要求,也逐漸被各縣市大型開發商引用 另外,為了減緩熱島效應所造成的都市高溫,台北市都發局也在今年七月公布城市體感降溫計畫,聚焦在水綠降溫、遮蔭涼適、通風散熱等項目的設計準則規範,希望開發基地於設計階段就能考量,在未來完工後使用時創造更舒適的都市環境。   低碳韌性建築對購屋者更有保障,更有價值 面對未來越來越嚴重的氣候風險,不動產開發案除在建築美學與品質上的著墨外,若能同時做好低碳與韌性規劃設計,將可提升建築物使用期間的舒適與安全性,日後將更有增值與保值性!   #好文推薦 建築業拚碳轉型!低碳綠建材蔚為趨勢探 多元認證搭配耐震、無障礙設計 快速助攻建案品質至下一世代 導入低碳思維於外牆設計,大幅降低建築蘊含碳!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色漲價後,營建業如何避免額外碳費、碳稅

【轉載】 2024年10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環境部日前公布碳費三子法,宣布明年(2025)元月將開始課徵碳費,對象為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產業,然而在這一波綠色漲價後,營建業可以避免這些額外的碳費、碳稅嗎? 環境部雖已公布各種分析數據,來說明徵收碳費對物價的影響非常微小,不會造成綠色通膨,但已經導致建築業大家議論紛紛,擔心高碳排建材包括鋼鐵、水泥等被課徵碳費後,導致營建成本大幅上漲。   建材的綠色漲價早已開始,但也可避免 國際間已經開始準備針對高碳排產業課徵碳稅,例如歐盟的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針對進口歐盟國家的產品課徵碳稅,課徵對象跟建築業相關的主要為鋼鐵、鋁與水泥。 雖然目前尚未真正開徵,但也已經導致國際上水泥與鋼鐵價格略微上漲,包括國內,因為許多原物料仍然仰賴國外進口,因此,這個碳費或碳稅,對國際原物料供應鏈的影響是必然發生,無論是要繳給誰。 在這裡,我不會把這現象稱為綠色通膨,因為整體影響程度不算明顯,漲價程度遠低於其他市場因素所造成。 如果要讓建材避免這額外的碳費或碳稅,那基本上就是要完全在本國內取得原料,最好是使用再生料,以及採用低碳方式生產,這樣的建材,大致就跟碳稅碳費的影響脫鉤了,或是影響微乎其微。   建商因應辦法:採用低碳建築設計 既然碳費的課徵是因為高碳排,建築物的設計朝向低蘊含碳方向設計,透過結構優化設計、結構輕量化設計、採用低碳建材等策略,便可降低整體建築物的碳排,降低建材採購需求量,進而降低建築物單位面積的成本。 建築物的造價組成中,結構體是主要成分,大約佔3分之1左右,然而,建築物的碳排一半以上都是結構體所造成。在不犧牲結構性能的條件下,進行結構合理化、優化與輕量化設計,包括外牆系統的輕量化,有機會降低結構用量高達5至10%。 這樣一來一往,除了可以抵銷因為碳費造成的材料成本增加,還可以降低建築營建成本,耐震能力也沒變差,輕量化還可減輕地震力的負擔。這也就是為何台灣低碳建築標章中所闡述主要減碳策略,是從結構體下手。簡單說,做得少,材料用得少,蘊含碳排放相對就較低,邏輯就這麼簡單。     主要建材產業,已經朝向低碳方向邁進 一棟建築物我們少不了鋼鐵、鋁、玻璃與水泥這四種材料,然而這些材料,碳排放都是名列前茅,依碳排放大小順序依次為:鋁、鋼鐵、玻璃、水泥。(如圖)這些材料,在前面提過國際上是屬於會被課徵碳稅的高碳排產業,因此無不竭盡所能逐漸降低產品的碳排放,否則將失去市場競爭力。 目前這些材料生產單位大致是以添加回收再生成分,以及在製程中降低能耗,以及使用再生能源,來降低材料的蘊含碳。只是目前這些低碳材料尚未普及,但在淨零碳排的趨勢壓力下,普及化的腳步會越來越快。 未來我們可以透過使用這些低碳鋼與鋁、低碳水泥等作為來達到初步的減碳,再加上運用前面提到的優化與輕量化設計,來進一步降低建築物的碳排放。   綠建築的溢價效益,也可以抵消碳費的成本增加 新建綠建築無論是出租或是出售,目前已經被市場證實本來就已經有溢價效益,基本上都大幅超過徵收碳費可能增加的營建成本,一來一往,對建商仍然有利,只要購屋者能體會低碳綠建築帶來的好處,買房時盡量選擇有綠建築標章的建案,更何況現在都更危老案在容積獎勵機制下,幾乎都有綠建築標章,也是政府希望透過低碳綠建築改善我們的居住環境與降低環境衝擊。 當然牽動房屋售價的議題複雜,非單一因素能影響,但是未來設計低碳綠建築,可以讓任何建築案都具備有基本的優勢,甚至更有亮點,尤其對於高端市場的建案更是重要! 最後還有綠色金融貸款機制可以增加一些財務誘因,無論是對建商,還是購屋者,未來這力道只會越來越強。   #好文推薦 減碳趨勢又快又急,該如何應對?陳重仁:兩標章結合,助建物早脫碳 導入低碳思維於外牆設計,大幅降低建築蘊含碳! 碳有價時代來臨!掌握企業必知20個碳名詞,減緩碳焦慮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導入低碳思維於外牆設計,大幅降低建築蘊含碳!

環境部在10月7日公布碳費起徵價共識結果,確定一般費率每噸300元,優惠費率A(行業別指定削減率)、B(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分別為50元、100元,預訂明年試申辦,2026年正式收費。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簡稱 CBAM)已於2023年10月試行,將於2026年正式施行並課徵碳關稅,對於高碳排建材如鋼鐵、水泥等將首當其衝,對於營建成本的影響更不容忽視。 根據2022年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建築營建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的40%。根據「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委員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BCSD)」2021年研究指出,外牆的碳排放量佔建築物總碳含量的10~31%。因此,妥善規劃與設計外牆不僅要關注美學,更要將隔熱、防水、防火、循環建材等「安全」、「循環經濟」納入設計考量,降低建築的能源耗損,延長建築物使用壽命,保障使用者的生命安全,更是降低建築碳排放的關鍵策略。 面對內憂外患,提供各種整合建築解決方案的Tremco Construction Products Group(Tremco CPG)在9月11日舉辦的「綠建築外牆的安全及設計產業專業交流研討會」,邀集建築領域專家,探討如何讓建築物外牆符合隔熱、防水、防火、安全性能,成為具韌性並低碳的永續綠建築,致力降低建築營建業占全球4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受邀擔任9月11日「綠建築外牆的安全及設計產業專業交流研討會」講者,說明如何從建築外牆著手,打造韌性並低碳的永續綠建築。圖/Tremco CPG   採用5策略降低外牆與結構體碳排,打造低碳建築 「根據研究顯示,牆面是建築物中碳排第二高的部分,若能針對結構體跟外牆減碳,基本上可達到減碳20%、30%的效益。」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分享道。其中建築物中的蘊含碳排,光是結構體就佔了超過一半,因此若想減少蘊含碳排,陳重仁建議採取以下五策略: 提高高爐水泥使用比例:水泥中高爐水泥的比例會影響結構體碳排,使用比例越高碳排越低。 提高鋼構含回收再生鋼比例:將含回收再生鋼使用比例提高至50%以上,或採用低碳鋼構,甚至未來可採用由100%綠氫生產的零碳鋼,大幅降低碳排。 優化與合理化結構設計:通過結構優化,以更少的結構材料達成相同的耐震效果,或以相同的材料達成更高的耐震效果;並且檢討結構合理化設計,避免怪異造型的不合理結構設計。 使用預鑄工法:使用工廠預鑄的梁柱工法和模組工法,使結構體更易於拆卸,既省時也能減少材料浪費。 採用低碳水泥:選擇碳排放較低的品牌,或採用含有碳捕捉技術和高比例回收成分製作的綠水泥。 採用自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的循環建材,不僅有益於結構體輕量化,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後,回收大部分建材再利用,可有效降低蘊含碳,更能落實循環營建。   帷幕牆結合BIPV,節能、創能又健康 摩天大樓或大型商辦常見的帷幕牆,不僅展示建築風格,更直接影響建築內部舒適度與能耗,而提供專業帷幕牆技術服務的科鐽工程顧問陳郁潔總經理指出,規劃綠建築時應參考玻璃商提供的光學數據、隔熱(保溫)性能(U值)等,做為計算外殼耗能的依據。 目前,帷幕牆的節能設計多著重於降低能耗,如採用隔熱玻璃、不透光外牆為建築降溫,並使用密度高、具隔熱和隔音功能的岩棉置於外牆材料,或在牆面飾條添加絕緣墊片,達到比使用鋼筋與混凝土興建之RC牆高出近三倍的隔熱效果。「聽了陳總經理的分享,以及全球對淨零碳排的重視,讓我們思考未來應從材料本身導入減碳思維,甚至結合BIPV光電建築設計,將帷幕牆設計成符合生態、環保、健康、節能的綠建材。」陳郁潔總經理興奮地表示。   ▲ 摩天大樓或大型商辦常見的帷幕牆,可透過導入減碳思維,甚至結合BIPV光電建築設計,將建築打造成符合生態、環保、健康、節能的綠建材。圖/Unsplash   打造防火、防水高性能外牆,讓低碳建築更耐用 除了採用隔熱牆面材料,密封與黏合外牆的黏著膠、牆面收邊飾條也能透過隔熱材、斷熱材,以阻絕熱傳導,提升建築節能成效。專門代理各式進口五金、防火建材,以及美國TREMCO矽利康的頂天科技湯頂立營運總經理指出,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113年資料統計,「房屋漏水」名列房地產消費糾紛前三高,對居住者生活品質影響甚巨,因此使用具耐久、耐候、抗UV、防水的密封性能建材至關重要,如使用速乾的Tremco矽利康,能增強外牆承受雨水沖刷的能力,大幅提升耐用性。 今(2024)年3月,Tremco CPG美國創高香港分公司與創立近50年的防水工程品牌DAISIN大信簽約,引進建築結構防水品牌Pitchmastic PmB,大信建設營造康永昕執行長表示,透過防水工程技術,可以保護建築物結構,提升外牆安全性與耐久性,延長建築使用壽命,更能進一步提升國內建築結構的防水工程水準。「耐久性為低碳建築評估的原則之一,採用好的防水、防火工法,讓建築更耐用,就符合低碳建築內涵。」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說道。   ▲ 耐久性為低碳建築評估的原則之一,採用好的防水、防火工法,讓建築更耐用,就符合低碳建築內涵。圖/Unsplash   北市府頒布法令推動外牆整建拉皮,提升建築安全性 除了減碳,外牆與建築安全更是息息相關。臺北市因地狹人稠高樓密佈,極端氣候對建築物影響甚大,時有外牆飾面剝落造成人員傷亡意外事件發生,為此訂定「臺北市建築管理自治條例」,規定領得使用執照達一定年限或外牆飾面具風險之建築物,其所有權人、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或管理負責人應定期委託專業診斷檢查機構或人員辦理建築物外牆安全診斷檢查及申報;並要求商業區11樓以上、屋齡達30年建物外牆應於115年12月31日以前辦理安全診斷申報,逾期未完成申報者,將面臨新台幣1萬元至5萬元罰鍰,並得按次連續處罰。 為加速推動外牆整建,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於2024年9月2日起,推出補助老屋外牆整新(拉皮)及結構補強新制,調整原有補助方案,包含(1)放寬申請資格,不限樓層且可由該棟建築物之選定代表人申請、(2)提高補助金額,除一般地區的建築物,外牆整新補助金額上限增至500萬元;(3)另新增整維策略地區之建築物,補助金額提高至800萬元,以期提高申請意願。     #好文推薦 如何提高再生能源比例?鈣鈦礦太陽能板發展建築立面發電 最新LEED v5版本明確指引建築業脫碳之路

MORE →
台灣鈣鈦礦陳重仁

如何提高再生能源比例?鈣鈦礦太陽能板發展建築立面發電

隨著全球致力於實現淨零碳排,發展再生能源成為必須採取的重要策略,而近年來備受矚目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被視為可推進再生能源的關鍵技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將鈣鈦礦技術定調為國家級的產業發展項目,訂定「2025實用化、2030商業化」目標發展鈣鈦礦太陽能產業,自2024年度起,投入2兆日圓預算於綠色轉型相關產業,其中日本經濟產業省投資648億日圓進行鈣鈦礦太陽能板實用化及研發,以應用於產業所需。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於8月27日第四屆台灣鈣鈦礦技術暨應用論壇中指出,採用第三代鈣鈦礦太陽能板,在基地立面安裝建築整合太陽能系統 (BIPV),可讓以往僅設置於屋頂的太陽能光電,進一步往建築立面發展。根據近十年新建建築發照資料估算,建築立面可鋪設光電板的面積比屋頂平均高出10~20倍以上。如果是超高層建築,更可能多達5、60倍以上!且鈣鈦礦光電板能吸收天空每個角度的輻射能量,發電效益較不易受太陽光角度影響,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推進,有極大助益。     鈣鈦礦太陽能板具:創能、高透光與低碳排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由日本化學家宮坂力教授於2009年所發明,相較於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鈣鈦礦電池可吸收高能量的短波段光線,且具備(1)高透光、(2)可撓曲、(3)質量輕、(4)可室內弱光發電、(5)顏色可調整等特性,鈣鈦礦太陽能板可結合建築物之設計、施工和安裝,與建築物融合為一體,成為建築整合太陽能系統 (BIPV),作為屋頂、天窗、建築物外立面、玻璃帷幕等的替代物品,不僅具有太陽能發電功能,還能承擔建築結構和建築材料的作用。白天可吸收陽光創能,晚上也能透過室內弱光發電,且與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相比,更可透過規劃設計,兼顧建築物美學,達到光電與建築造型整合一體的優點。特別是在大樓林立的都會區,屋頂面積往往無法滿足大量光電設備之設置需求,善加利用建築立面發電,便能提高大樓自供電比例,朝零碳建築目標更進一步。   此外,製作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時,必須經過約900℃的高溫長時間處理,工序較繁瑣嚴苛;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以溶液塗佈薄膜的形式製作,製造溫度僅維持在180℃以下即可,相較之下,生產過程碳排放較少。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2021年的研究顯示,矽晶太陽能電池預計回收期為1.3 ~ 2.4年,每千瓦時輸出的初始碳足跡為22.1 ~38.1克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但倘若能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建立回收機制,回收期僅需約一個月,碳足跡可低至每千瓦時發電13.4克二氧化碳當量,平均而言能比矽晶太陽能電池的回收時間縮短約72.6%,降低71.2%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看好鈣鈦礦太陽能板潛能,日、臺積極發展推動應用 2023年4月,日本大型資訊科技企業NTT Data和日本積水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合作,在建築物外牆上採用薄膜型鈣鈦礦太陽板,為日本首個在建築外牆上進行的太陽能發電實驗。同年11月,日本東京電力控股公司宣布在東京都內樓高43層的大樓外牆採用鈣鈦礦太陽能板,整座大樓發電能力將可與大型太陽能發電廠相匹敵,預計於2028年度完工。如果成功普及,將能使東京市區建築實現電力自給自足,邁向淨零碳排。 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提及,日本受限於土地狹小及設置空間有限,加上分散矽晶太陽能電池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之議題,已將鈣鈦礦技術定調為國家級的產業發展項目。而與日本同為島國的台灣,同樣有著資源短缺、仰賴進口能源、高度都市化等情形,應可借鑑日本經驗,拓展鈣鈦礦太陽能板的應用。 陳重仁更表示,隨著「再生能源條例第12-1修正案」三讀通過,以及去(2023)年開始導入的建築能效評估制度,期促使業者思考,透過採用鈣鈦礦太陽能板,以達到建築物減碳的責任,兼顧建築美學與實用性,亦有助於台灣BIPV產業的發展。     突破鈣鈦礦太陽能板侷限,始能擴大應用普及度 鈣鈦礦太陽能板憑藉其高透光、可彎曲、質量輕等多重優勢,不僅能應用於建築物外牆、助功降低碳排,甚至可在不影響作物和魚苗日照生長的前提下發展農電、漁電共生,應用範疇廣泛;然而,鈣鈦礦太陽能板仍有其侷限所在,分別是(1)壽命短,(2)未達規模化量產,以及(3)價格較高。目前鈣鈦礦太陽能板光電轉換效率已突破23%,與矽晶太陽能板旗鼓相當,但相較於矽晶太陽能板平均使用壽命為20~30年,因鈣鈦礦太陽能板對水分敏感,在濕氣環境下容易變質從而降低轉換效率,目前使用壽命僅能約維持5~10年。 另在政府相關配套的推波助瀾下,矽晶太陽能板的應用得到大面積的製造業廠房及農地裝設採用,如台電彰濱光電場、臺南鹽田太陽光電場、雲林新興光電廠等;而新一代的鈣鈦礦太陽能板因製程穩定性不足,尚處於實驗室階段,製程良率偏低,無法大量生產,相對代價遠高於矽晶太陽能板。當務之急,加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創新再突破,達到規模化,才能擴大其應用普及度。     #好文推薦 打造「光電建築」,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友達光電澄毓

打造「光電建築」,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於今(2024)年7月獲行政院核定通過,2025年1月正式上路,未來用電容量達800KW以上的建築物,必須分期設置10%之再生能源、儲能設備或購買綠電憑證;每年排碳量達8000公噸以上的事業單位及公私場所,需每年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並向市府申報,以期實現2030年減碳40%、2040年減碳65%、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之階段性目標。高雄市議會已於2023年6月三讀通過「高雄市淨零城市管理自治條例」,要求用電契約容量達一定容量以上用戶,應於用電場所或高雄市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儲能設備或購買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一定規模以上新設產業園區使用再生能源比例應於2030年達25%、2050年達80%。這些政策不僅強化了建築業在減碳方面的責任,也促使其成為未來能源轉型的核心角色。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云:「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面對碳排持續高漲的地球,作為佔全球碳排約40%的建築業,應從規劃設計階段導入被動式設計、低碳工法與建材,強化可再生能源設置、儲能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打造零碳排的淨零建築,是為愛護地球、最治本的上醫減碳良方。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於友達光電主辦的【光電建築一體化—低碳成居 通往零碳建築起手式】研討會中即表示,隨著能源轉型加速推進,未來的建築不僅需要符合綠色永續,透過結合再生能源設計與智慧能管系統,建築可以自己創能,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不只綠 更要淨零,實現「淨零碳建築」三策略 早在16、17年前,台積電、友達光電等國際科技大廠已開展其綠色製造之路,在陳重仁總經理參與及輔導下,台積電南科14廠於2008年取得台灣首座美國LEED綠建築黃金級認證的綠建築,隨後不久友達光電台中廠成為全球第一個獲得LEED黃金級認證的面板廠房。隨著全球永續意識抬頭,綠建築、綠工廠已是跨國企業與A級商辦大樓的標配,打造「淨零碳建築」更是全球企業共同的課題與挑戰。 該如何實現淨零碳建築呢?陳重仁建議採用以下三策略: 1. 設計與施工階段減碳 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建築物於原料開採、運輸、興建、修繕、拆除等階段的「蘊含碳」大約占總碳排放的1/4。因此在設計與興建建築物時,應導入低碳與循環營建的設計思維,透過輕量化結構設計、深度節能設計、低碳建築工法、循環建材、營建廢棄物管理等方式,以大幅降低蘊含碳排量。   2. 日常運營階段減碳 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建築物於日常營運使用階段的「營運碳排」大約占總碳排放的3/4。此時透過改善照明與空調設備,如採用能效1級空調設備、高光效LED照明燈具等,便可節省大量能源消耗,預估節能效益可達10~20%。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可透過監測,即時掌握能源使用效率及碳排放數據,確保能源系統穩定度,達到能源使用最佳化的成效。     3. 基地內外再生能源減碳 依據建築所在位置之不同,如高度、緯度、地震帶、海域等不同條件,太陽能、風電、地熱都是建築物基地內外可採用的再生能源選項。以太陽能為例,不僅能發電,亦具減碳、隔熱、遮陽等多重效益,有BAPV及BIPV兩種。 BAPV(Building-Attached Photovoltaics)指的是附著在(安裝在)建築物上的太陽能板,也稱為「後安裝型」建築太陽能板。它不承擔建築物的功能,也不破壞或削弱原有建築物的功能,目前普及度最高的一種。 BIPV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是將太陽能板與建築物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安裝,與建築物主體完美結合的太陽能發電系統,也稱為「建材整合型」或「建材一體型」建築太陽能。它作為建築物外部結構的一部分,可作為屋頂、天窗、建築物外立面等的替代物品。其具有太陽能發電功能,又能承擔建築結構和建築材料的作用,呈現建築物美感,與建築物形成完美的統一體,達到光電與建築造型整合一體的優點。   結合BIPV的「光電建築」,既減碳又創能 陳重仁分享道,SSDC澄毓參與輔導或設計的綠建築,幾乎都涵蓋太陽能使用的議題,如陶朱隱園、凱聖工業彰濱工業區綠色廠辦、東豐纖維印尼三寶瓏綠色成衣廠、台南沙崙科學城智駕車測中心等案子,都有導入BIPV光電建築的系統設計。但是,屋頂面積畢竟有限,應該要朝向往面積更大的建築立面發展。   陳重仁指出:「根據近十年新建建築發照資料估算,建築立面可鋪設光電板的面積比屋頂更大,平均高出10~20倍。如果是摩天大樓,更可能多達5、60倍以上。」這樣的設計不僅擴大了太陽能板的鋪設面積,如果是裝設未來第三代鈣鈦礦光電板,發電效益較不易受太陽光角度影響,因為鈣鈦礦光電板能夠吸收天空每個角度的輻射能量,因此發電效益與角度關係不敏感,如此一來一往在同一個場地相較於僅鋪設於屋頂,將有更大的發電量機會。太陽能光電往建築立面發展,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推進,將有極大助益。 箭在弦上的「再生能源條例第12-1修正案」 「再生能源條例第12-1修正案」已於2023年5月2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年6月21日經蔡英文總統公布。經過半年研議,內政部與經濟部對於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子法基本達成共識,將以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經濟部表示,原則上適用對象不以建物類型劃分,而是以面積認定,不過設有3大排除類型,一是特殊建築物,包含紀念型、宗教型建築物等;二是日照條件不好,如緊鄰高樓大廈造成遮蔭或是旁邊有山,可能導致發電效益不佳;三是「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免設」,官員解釋,草案保留彈性措施,除了可能有機密考量、須排除的軍事建築,如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為建築物用途不適合光電也可以提出,經經濟部及內政部確認後同意。 針對各界對於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的實施疑慮,包括屋頂有其他無法裝設光電設施的面積例如法定綠化面積與機電設施面積,陳重仁呼籲,大家不應僅以裝設於屋頂為唯一考量,應朝向整體思考,屋頂加上立面,也許更能夠減輕屋頂使用上的壓力,同時兼顧綠能發展,同時也能夠促使建築設計單位盡可能將光電建築設計得更美觀,形成正向影響,促進國內BIPV產業的發展。     #好文推薦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淨零建築行不行 2/內政部推淨零建築 建築師很頭大:這麼多太陽能板怎麼搞?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SEE

MORE →

2024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淨零建築、LEED ZERO專題班現正報名中!

一年一度的淨零建築、LEED ZERO 培訓工作坊,延續著過去近十年來綠建築教育課程的傳統,包含國內外綠建築標準的介紹。為了呼應氣候緊急的議題,除了再次強調建築物在氣候議題的性之外,積極規劃更上一層的淨零建築相關課程,並持續介紹全球唯一的淨零建築標準LEED Zero! 今年淨零碳排熱度持續升高,本課程當再接再厲,持續推廣淨零碳排理念,並導入最新的市場需求知識,繼續發揮零碳影響力! 不管你是綠色建築行業的新手、專業人士還是教授老師或學生,只要你想學習有關現在正夯的ESG、淨零建築資訊,通通看過來~ 免費課程歡迎你! 📍報名網址這邊請👉 https://segreen.pse.is/6fpcw6 ▇ 課程特色: 完全免費課程! 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USGBC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以及台灣綠領協會共同舉辦  USGBC 副總裁王婧 引航國際淨零建築與LEED市場發展趨勢 Delta 台達電子基金會講師們分享那瑪夏淨零小學與台達新總部辦公室 在綠建築領域深耕多年的台灣綠領協會陳重仁理事長分享LEED Zero、光電建築、低碳循環營建等課程 達成課程學習要求後授予官方認證電子結業證書 提供LEED AP/GA CE Hours 維護時數登錄   ▆ 課程內容: 日期 時數 課程名稱 講師 10/19 1.5 國際淨零建築與LEED市場發展趨勢 陳重仁/王婧 1.5 LEED V5版更新內容介紹 蔡聖君 10/26 1.5 LEED Zero: Zero Carbon/Zero Energy 陳重仁 1.5 LEED Zero: Zero Water &

MORE →
台北頂級商辦需求飛躍成長、租賃成交量創新高 ESG成為標配關鍵

台北頂級商辦需求飛躍成長、租賃成交量創新高 ESG成為標配關鍵

【轉載】 2024年9月3日   聯合報  文/邱劭霽 永續時代來臨,ESG風潮吹進企業界,「綠色商辦」成為外商企業與台灣各大上市公司,尤其是科技、金融及醫藥產業選址的首要考量。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直言,國內綠色商辦現階段供不應求,A級商辦需求快速成長。根據仲量聯行今年第二季季報,受新供給釋出及企業追求高品質辦公空間之需求推動,台北市核心商業區A級辦公室租賃成交量達到10,517坪,季增53%、年增240%,創下歷史新高。 眺望台北市的天際線,信義商圈綠建築黃金級以上的頂級商辦林立,在鄰近的松山與南港商業區,新一波綠色商辦正迅速崛起。     全球供應鏈驅動需求 強化綠色商辦重要性 今年5月,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掀起巨星旋風,一舉一動都是鎂光燈焦點,更傳出輝達台灣分公司斥資近29億元,一口氣包下南港軟體園區的指標性綠色商辦逾半棟樓層。 陳重仁表示,隨著台商與外資回流,以及Google、Apple等跨國企業紛紛在台設立據點,台灣A級商辦需求迅速攀升。同時隨著淨零排放浪潮,企業不僅全面落實減碳策略,有綠色認證加持的商辦也更獲青睞、需求量大增。 仲量聯行也指出,北市A級辦公室市場對高品質辦公空間需求日益增長,隨著新供給在未來3年陸續釋出,租戶選擇性增多,綠認證建築及管理品質將成為租金成長及維持進駐率的關鍵。 ▲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接受聯合報專訪。 攝影/江建泰   綠色供應鏈關鍵途徑 綠色商辦成企業選址標準配備 過去企業選擇商辦時注重地段、租金,隨著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越來越重要,打造對環境和健康有益的辦公空間、員工健康與福利備受關注,更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途徑。 除了租金、交通地理位置之外,陳重仁認為,商辦具備國內外廣泛認可的綠建築認證,如美國的LEED認證與台灣的EEWH標章,已是外商及台灣上市公司選點的基本要求,綠建築認證確保低碳、節能、減廢、照明及空氣品質等方面達到高標準,有助於企業在環境(E,environmental)面的表現。 這一趨勢已反映在市場供給上,根據仲量聯行《台北市A辦供給現況及升級趨勢報告》,台北市自用及租賃的82棟A級商辦中,有54%、共47萬坪的樓地板面積獲得LEED、EEWH綠建築認證或候選,超越亞太地區平均水準的51%。 亦即企業選擇商辦的三大關鍵,位處交通樞紐的「地段」、接軌國際也能提升管理效率的「智慧科技應用」,以及「永續建築設計」,有效力助企業落實減碳也更符合未來趨勢,成為頂級商辦之標配。   6大認證綠色商辦新典範 打造與自然相融的複合式空間 國際商務需求增加,松山機場扮演了極爲重要的樞紐角色,位於民權東路、松山機場門戶,由冠德建設出資興建的「松山民權東公辦都更案」以「低碳再生」、「智慧賦能」、「在地活化」三大ESG主軸的前瞻性規劃,榮獲國際級獎項 International Property Awards 的「Best Office Development Taiwan 2024」五星首獎肯定,並計劃取得LEED白金級標章、鑽石級綠建築標章、鑽石級智慧建築標章、鑽石級碳足跡標章、1+級低碳建築標章、耐震標章等六大建築認證。 冠德民權商辦大樓建築設計聯袂東京代表性都更案「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和「麻布台之丘」(Azabudai Hills)的推手株式會社日本設計(NIHON SEKKEI, INC.)合作,其靈感源自大樹形象,將地面、陽臺及屋頂高度綠化,巧妙融匯成共享休憩的「根」、可供駐足的「枝」、以及登高瞭望的「樹冠」,營造與自然共生的複合式空間。 該建築採用多項低碳及智慧技術,如循環建材、節能電梯、智慧路燈、室內LED照明、省水標章衛浴設備、溫溼度偵測連動空調、智慧化監控及系統整合、回收雨水澆灌用水替代率100%等,達到低碳節能成效,長期為企業營運節省成本。 「很多人誤以為綠建築的建材、工法及維護成本較高,但事實上,一個好的綠建築能為企業省下成本,帶來更多效益及競爭力。」陳重仁說。 當落實ESG的頂級企業進駐冠德民權商辦大樓,有望產生群聚效益,作為企業交流的絕佳場域。冠德民權商辦大樓的一樓戶外空間結合休憩花園與老樹廣場,作為休閒、遊憩及社交場所,企業員工得以欣賞綠意盎然的景致,享受友善舒適的辦公氣氛;頂樓除設有「材料圖書館」(Material Library),更有多功能會議室及開放式交流空間,兼具工作、交流及展覽的功能,未來更將舉辦專題講座與論壇,促進產業人才交流,為企業合作創造契機,帶動台灣經濟發展。 本文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好文推薦 企業「逐綠而居」!進駐綠色商辦為ESG加分 ESG「永續裝修」蔚為風潮!Lululemon、HSBC榮獲LEED室內裝修黃金級認證 永續即是競爭力:台北遠東通訊園區TPKE大樓獲LEED黃金級認證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如何規劃使用綠建材

ESG趨勢下 建築物如何規劃使用綠建材

【轉載】 2024年9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都更與危老建案在容積獎勵制度的推動之下,綠建築標章已經成為標配,而在現行法規與綠建築標章内容,對於綠建材使用率的要求也逐漸提高。 近來政府主導的社宅建案,除了基本的綠建材之外,更要求要採用低碳循環建材;在建築相關的ESG評鑑項目裡,也要求要提高綠建材的使用率,影響範圍為跟E有關的碳排放與生態環境方面,以及與S有關的健康方面。要如何有效在設計階段規劃綠建材的使用,提高建案的環保永續性與綠建築認證得分機會,是本文筆者要分享的重點。   國內外對綠建材的分類 一九九二年國際學術界為綠色材料下了一個定義:在原料採取、加工製造、使用和使用後回收再利用等過程中, 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和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材料稱為綠色材料,用在建築上的就稱之為綠建材,綜合國際LEED、WELL認證系統對於綠建材的相關認定,目前國際上對於綠建材的分類大致如下:   回收再生建材(Recycled content materials):為材料中含有「回收再生成份」的建材,例如塑化木與回收混凝土做的透水磚。 快速可再生建材(Rapidly renewable materials):十年之内可以長成並採收利用的材料,例如竹材產品、亞麻仁地板。 低逸散性建材(Low-emitting materials):建材中所含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以及甲醛的濃度與逸散率低於某容許標準以下,國內稱為健康綠建材,例如具健康綠建材標章之室内塗料與系統櫃板材。 再利用之二手建材(Reused materials):從一棟建築物中拆卸並重複使用於另一棟建築物之建材:例如回收再利用之門框與門片。 生產地離工地近之本地建材 (Regional materials):距離工地一定距離內生產之建材,一般是指500公里之內,例如只要是在台灣本地開採與生產的建材都算。 低隱含碳建材(Low embodied carbon materials):開採與生產過程碳排放低之建材,例如木竹類建材,以及非高溫窯燒建材。 節能建材(Energy-saving materials):貢獻節能效果之建材,例如外牆隔熱材與Low-e節能玻璃。 一個建材有可能同時符合兩種以上的分類,例如一個含回收再生成分的節能建材,同時其隱含碳排也很低,又是本 地生產,這種建材可說是非常環保。國内的綠建材標章制度則分為「再生綠建材」、「生態綠建材」、「健康綠建材」與「高性能線建材」四大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内政部建研所網站。   國內建築法令對於綠建材之規定 國内的法令與綠建築標章機制對於綠建材的使用,以具「綠建材標章」為認定基準,未取得綠建材標章的綠建材則 無法納入計算。 目前法令規定,新建案室内裝修綠建材的使用率必須達到60%以上(以面積計算),台北市更於去年提高為75%以上,目前業界絕大部分以 「健康綠建材」來符合。另外對於室外地面材料也有規定,綠建材使用率為20%以上,大部分是再生綠建材或高性能透水綠建材。 一般建案對使用者比較有感的綠建材是「健康綠建材」、「節能綠建材」與 「隔音綠建材」,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 「健康綠建材」,從業主角度來看原因不外乎是内裝階段處理即可,以及不影響成本,使用者也比較重視。 目前台灣的健康綠建材測試標準,已經與國際LEED/WELL認證在低逸散性健康建材的標準接軌,因此,符合新測試標準的健康綠建材,也就等於符合國際LEED/WELL標準,可於LEED/WELL認證貢獻加分,因此台灣建築中 心也於2020年起開始辦理「國際綠建材認可」機制,有興趣的綠建材商可以多加關注。   節能低碳建材 為建材界之新興寵兒 去年全球平均溫度創工業革命以來新高,台灣今年夏天也進入一個氣溫居高不下的狀況,導致大量空調設備的使用,不僅大幅增加碳排放,也加重了整體熱環境的惡化,不利於淨零碳排的推動。因此能貢獻節能效果的綠建材, 也越來越重要,例如隔熱建材與節能玻璃,建築物隔熱效果好壞,從現在起會越來越有感! 因應淨零碳排趨勢,建築物對「低碳建材」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這裡講的低碳建材是指低隱含碳建材,在前面有提到就是開採與生產過程碳排放低之建材。低碳建材的性質與再生綠建材相近,只要含回收再生成分高的建材,其碳排放都比較低,因此目前在綠建材標章制度之下不對其專門做一個分類,而是以「低碳建材認可」機制來快速推 動,希望鼓勵台灣優質建材商研發低碳建材並給予認可。   如何規劃使用綠建材? 在綠建築的五大面向中,包括基地永續性、節能、節水、材料與室内環境品質,我們要如何規劃選用適當的綠建 材?依據前面提到的綠建材分類,我們可以檢視在綠建築建案裡,每個面向中可能可以探討的綠建材種類(如圖)。 依據這些分析出來的類別,在設計階段選用相對應的綠建材,以及確認綠建材在綠建築五大面向優先順序中的比 重,預估各類綠建材的使用率,並進行成本分析設定預算目標,然後做成規範並納入發包文件,之後確實發包採購與監造施工,避免工地以非綠建材標章產品魚目混珠,如此便能發揮最大的綠建材使用效益,幫助建案在綠建築認證上取得更多分數。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