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LEED v5版本明確指引建築業脫碳之路

最新LEED v5版本明確指引建築業脫碳之路

「當初LEED v4版本發布時,有些標準對大家而言過於先進或嚴苛,使目標較難達成,有鑑於此,v5版本更著重市場接受度,希望可以推出後立刻在市場上應用。」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技術開發副總裁Corey Enck於2024年5月在線上公開課程表示。USGBC在2023年9月公布LEED v5試行版本後,即召集各領域專家組織委員會進行開發,並徵求市場意見,透過公眾意見反饋彙整後,於2025年初正式發佈v5最新標準,推出後v4版本將進入過渡期,根據官方表示,v4與v4.1認證版本註冊預計於2025年下半年關閉,完成LEED版本的迭代更新。   LEED v5版本更關注脫碳、生活品質、生態保護和恢復 LEED版本針對不同型態的建築物,原有超過20個不同的分支體系,而v5版本則濃縮:LEED BD+C: New Construction(新建建築與新增大範建案申請)、LEED BD+C: Core and Shell(新建建築核心與外殼認證)、LEED O+M: Existing Buildings(既有建築認證)以及LEED ID+C: Commercial Interiors(室內裝修認證),提供使用者申請。隨著LEED v5的升級,USGBC正在開發新平台,更新的平台將會跟v5版本一起發布,並將LEED ONLINE與ARC整合。 因應全球淨零減碳趨勢,LEED v5的目標為驅動建築走向更符合公平、具備韌性,並能讓人們安全使用資源的低碳環境,因此版本更針對三個核心目標分別調整得分比重為:脫碳(50%)、生活品質(25%),以及生態保護和恢復(25%),以下進一步說明三項核心的更新重點。   脫碳(Decarbonization) LEED v5 最關注的重點為「脫碳」。在v4版本中,即存在要求能源效率、限制冷媒使用等降低營運碳排放的得分點,而v5則更進一步,在建築營運、材料、施工、冷媒和交通碳排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減碳策略,並提供一個實施框架,以解決主要的碳排來源: ● 降低營運碳:改善能源效率、電氣化、降低峰值負荷、導入可再生能源、限制冷媒 ● 降低蘊含碳:建築結構優化、建造與廢棄物轉化、材料與資源再利用 ● 降低交通碳:優化項目與交通位置、導入電動車、交通需求管理 v5增設「碳評估」先決条件,建議團隊從認證中的各項目累積數據,以幫助團隊掌握自身排碳量,並鼓勵針對所有建築物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預測,了解每個項目的長期碳排趨勢,進而評估對未來環境的影響。若要透過v5版本獲得白金級認證,取分門檻也更高,以LEED BD+C(新建物與新增大範建案申請) 為例,需要通過(1)建築全面電氣化,確保現場無燃料燃燒(2)在增強能源效率取得滿分、(3)使用100%的可再生能源(4)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减少10%以上以降低蘊含碳 。   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LEED v5 通過以人為本的策略,在建築的設計、施工和營運等階段決策中考慮建築使用者的需求、關注建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與健康福祉。涵蓋重點如下: ● 創建更具適應性和韌性的項目 ● 強調並增強支持公平和包容性的評級系統要素 ● 讓更多人享受並關注所處的建築

MORE →

月讀LEED|名列全球九大城市地標的陶朱隱園

【轉載】 2024年7月30日   USGBC   文/蔡聖君 台北陶朱隱園曾經被 CNN 評為 2016 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九大城市地標,在一眾頂尖公共建築和超高層中,她是唯一一座住宅建築。在獨特的酷似蝴蝶展翅的外觀下,陶朱隱園卓越的環保性能是其入選的關鍵理由。 在探訪陶朱隱園之前,我們曾以為這只是一次對 「綠色科技」的探秘,但置身其中則發現,這棵城市之樹所展現的建築之美、人居之匠心和 「十年磨一劍」的投入更加引人入勝。『月讀 LEED(Project of the Month)』的第 7 期,LEED 小分隊將帶你走進陶朱隱園。 陶朱隱園坐落在台北最寸土寸金的核心地段,項目的開發商(威京集團、中華工程以及亞太工商聯)曾坦言,這是台北非常好的一塊住宅用地,但他們並不希望只通過堆砌面積來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而是希望打造出值得傳承吸碳抗暖理念的藝術作品。 以此為起點,陶朱隱園項目花費了 「3 倍的時間與造價」,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建築巨擘。而在此過程中,項目在環保、韌性以及人居體驗上的投入也推動其在 2023 年獲得 LEED 鉑金級認證。LEED 北亞區董事總經理杜日生在參觀項目之後曾感嘆「極讚欲何詞」。     都市中的一棵樹——當一棟住宅起名 「陶朱隱園」 (設計:理念及成果) 陶朱隱園的名字充滿了傳統韻味,其靈感正是取自中國春秋時期的陶朱公 (範蠡),以傳承其利己、利鄰、利天下的理念(也寓意著忠誠、智慧、天下為公的精神);項目的外形則源自 DNA(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結構,這也寓意生命之源、生機勃勃。從寓意到外形都蘊藏著項目的初衷:在大興土木的同時,尊重自然並友善生態,將森林帶回城市中心,並重新迸發生態活力。 陶朱隱園的基地面積約八千多平方米,為了增加綠覆率,當初項目團隊力排眾議采用了法國生態建築鬼才設計師 Vincent Callebaut 的設計,力圖最大程度上體現大樓與自然共生的理念。最終項目每一層樓向上旋轉 4.5 度,創造出巨大的露台空間,每個雙螺旋結構都對應由兩套公寓組成的一個完整樓層,而每個露台都是一個獨立的 167㎡的庭院,旋轉的空間提供樹木充足的生長空間,所以每個露台都可以種植 7 棵 3 公尺高以上的喬木,也可依住戶的需求自行種植小型灌木、花卉、蔬菜及香草類植物。在大樓從底部到頂部的 21 層雙螺旋結構中,該住宅公寓樓共計扭轉了 90°,拓展出總計一萬多平米的陽台面積,總體綠化面積增加了三倍。   旋轉陽台的優勢在於通過錯落的布局以及角度的轉變,讓太陽光線作用在每個建築層,同時可以塑造豐富的植物景觀。得益於大量喬灌木植被的種植,陶朱隱園在一年四季都會呈現出不同的自然色彩,成為都市中名副其實的垂直森林。 陶朱隱園的「隱」字意為「大隱隱於市」。從外面看,陶朱隱園是一個繁華的現代建築,而進入項目一層耗時超過三年打造的 6,000 多平方米的生態庭園,則讓人仿佛走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讓我們對「隱」字有了具象化的感受。身邊滿是綠意盎然,蜿蜒小溪從中流過,小溪內分段做成讓小朋友體驗抓小魚小蝦、泥鰍跟摸蛤仔等野趣的地方。再加上超過十米高的自然瀑布的水汽降低了戶外溫度,更讓LEED小分隊感覺進入了避世勝地。

MORE →

多元認證搭配耐震、無障礙設計 快速助攻建案品質至下一世代

【轉載】 2024年7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拜都更與危老容積獎勵辦法之賜,除了綠建築標章可以有容積獎勵之外,智慧建築標章與住宅性能評估、無障礙住宅標章,甚至是較新的耐震標章,都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容積獎勵,而購屋者也會得到一個各方面品質較佳的住宅。 智慧建築標章的目的,在於提升建築物的安全防災、貼心便利、節能管理、健康舒適等性能,新版的智慧建築標章,更明確將以往複雜的指標收斂成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 節能管理、健康舒適五大指標,其中節能管理指標是唯一與綠建築有重疊關係的部分,利用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助攻建築節能成效。 新版智慧建築標章有別於舊版硬體的比重較高,更著重於軟體設計,該標章可說是眾多標章中對居住者較有感的標章,也是政府數位轉型政策重點。而住宅性能評估,目的主要針對住宅 類建築的性能評估,包括結構安全、防火安全、無障礙環境、空氣環境、光環、音環境、節能省水與住宅維護等八項指標,以上指標跟綠建築、智慧建築標章多有重疊,這就是為何目前都更危老容積獎勵在住宅性能評估部分,只需評估不重疊的結構安全或無障礙環境之故。   高齡化後的無障礙設計 在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無障礙設計非常重要,觀察舊建築物中因缺乏無障礙設計,導致住戶高齡化後諸多不便。無障礙住宅標章便是基於法規中所規範的無障礙要求之外,做到更高規格的無障礙設計,以提升無障礙住宅空間品質,因此也納入危老容積獎勵,可獲得5%的容積獎勵;事實上,設計階段把無障礙設計要求的尺寸照顧好,建商一毛錢都不用多花,而且也是體現社會福祉的表現。 再來看耐震標章比較特別,跟住宅性能評估裡的耐震設計不同,它的重點不在提升建築物耐震設計,而是「把關」建築物結構體的施工品質,主要因為現行的台灣建築物耐震設計法規已相當嚴格;一般建築物耐震問題,很多是因為施工階段沒做到完全按照結構設計圖施工與查驗,待建物完工後仍潛在耐震風險,因此強調的是施工階段的結構施工查驗。 執行耐震標章產生的費用,主要是結構體施工時的全程監造查驗費用,大約數百萬元,依建築物規模而定,沒有結構體成本的增加。至於要不要做耐震標章,不同建商有不同看法,但在我看來,台灣因地震頻繁,結構施工品質是建案應該要注重的。   創造具幸福感的建築環境 室內環境健康是所有建築使用者都關心的議題,室內健康環境品質也是在綠建築標章中本來就有的議題,無論是台灣綠建築標章或LEED認證中的室內環境品質指標中,都有提到室內光、音、熱與空氣品質,也包括健康綠建材相關標準,這些傳統綠建築領域談到健康議題中,大多屬於建築硬體與設備條件。 然而,人本健康也包含了身、心、靈的健康,近年興起的WELL健康建築標準,便是基於硬體的健康環境之外(與綠建築重疊部分),以及綠建築沒提到的水質,再加上軟體的身心靈健康條件,包括提供運動機會、美學環境、員工福利等的評估系統。 換句話說,WELL國際健康建築認證,包含健康硬體環境條件,再加上支持身心靈作為,創造具幸福感的建築環境,因此WELL認證是較全面性的健康建築認證標準,其處理項目主要為室內裝修範圍,在ESG部分則屬於社會責任或社會福祉。 以往WELL認證版本並沒有為建築類型作區分,在全球市場上主要為商辦類型建築使用,近年來由於較多的大陸住宅建案導入採用,台灣也有許多建案開始導入,發現許多住宅符合條件與一般商辦不同,且高檔建案多為毛胚屋狀況,因此IWBI於今年宣布住宅專用WELL版本,希望能更適合住宅建案市場。   多元認證成本可控在1.5%內 當建案追求更高的ESG表現時,只要將認證等級提高即可,若希望國際接軌以及創造更大的市場區隔性,便可考慮LEED與WELL認證。這樣的配套,適合較大型的開發案,因為以相同等級比較基準來說,大型建案取得多認證標章的成本增加會較低。 若以目前業界普遍取得銀級綠建築與智慧建築標章為基準的情況分析,多取得LEED認證成本大約增加1%左右,多取得WELL認證成本大約增加0.5%左右(主要發生於內裝工程),兩 者都申請,基本上可以控制在1.5%之內,多寡視認證等級而異。 以目前住宅建案市場來說,搭配政策誘因的認證標章,如綠建築、智慧建築標章等,幾乎已成為標配,只是認證等級不同而已,再加上耐震設計與無障礙設計,基本上已經將台灣建案的品質快速提升到下一代水平。   #好文推薦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減碳趨勢又快又急,該如何應對?陳重仁:兩標章結合,助建物早脫碳 綠建築兩大特色,助建商創價提升競爭力。如何從綠色競爭中脫穎而出?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LEED、EEWH、WELL都關注的「室內環境品質」六大面向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的調查指出,全球每年空氣污染,包含環境空氣汙染及室內空氣污染,而死亡的人數達670萬人,其中330萬人因「室內空氣污染」喪命。Dyson透過其銷售於全球39個國家、44個城市、250萬台空氣清淨機取得監測數據,於2024年發布研究結果指出「85%國家一年中有逾半年室內PM2.5排放量比室外更高。」除了年齡、生活習慣、遺傳因子的影響外,長期暴露在大量PM2.5、VOC等空氣污染物的環境下,容易破壞氣道表面黏膜,造成保護力下降、免疫系統受到影響,就容易失去對病毒的防護力,讓疾病趁虛而入。常見的VOC包括建造物料、傢俱、化妝品、香氣產品、清潔劑、殺蟲劑、黏合劑、 油漆及二手煙等,不僅對人眼、鼻等有刺激作用,更可於室內殘存長達15年以上。如果沒有針對室內空氣污染進行有效防治,呼吸道疾病及肺癌的風險都會相對增加。「我們人體宛如一個不插電的吸塵器,長期吸入逸散於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對身體健康傷害極大。」semi太格地材總經理鄭中民如此形容。 早在1987年,美國環境保護局(EPA)就曾發表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有些室內污染物的濃度比室外濃度高2至5倍」,有鑑於此,各國政府與USGBC美國綠建築協會、IWBI國際建築研究院陸續開始重視「室內環境品質」指標,如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國際WELL健康建築認證,以及台灣EEWH綠建築標章,都將此納入認證內容,明確訂定規範標準,以提升建築物中居住者的整體健康和舒適度。   提升「室內環境品質」的空氣、熱、光、聲音策略 依據LEED、EEWH以及WELL的規範,「室內環境品質」的影響因子包含空氣、熱、光、聲環境與建材,隨著人類愈加關注居家環境、辦公環境、工廠環境的環境品質與健康提升,從規劃設計、監控系統、空調設備、新風系統,到建材、塗料的選用,透過主動和被動建築設計和多種策略,消除或減少污染源,讓建築物內保持良好室內空氣品質。 2023年甫榮獲WELL白金認證的澄毓綠建築台北辦公室,在「空氣」方面採取的策略主要有四,首先是,裝置「空氣品質監測器」,隨時監測室內空間之二氧化碳、PM2.5、溫濕度、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甲醛、臭氧等濃度,即時傳送監測數據至雲端,以便手機APP遠端掌握。其次,裝設「新風系統」,符合美國冷凍空調協會 ASHRAE 62.1-2010 以及 55-2017 的規定,達到室內新鮮空氣換氣率達60%以上,並於新風系統中安裝高效能濾網,每月定期檢查,並依監測器信號更換濾網。第三,搭配空氣清淨機及小型電風扇。第四,洗手間門配備自動回歸器,並設置抽風機,使廢氣排出室外而不會室內循環,使室內平均揮發性有機物濃度TVOC小於500µg/m3(大約0.153ppm)。 熱舒適,影響人們在生活及工作中的積極度、警覺性、注意力和情緒感受,對人體健康和生產效率都有顯著影響,是人們對建築物總體滿意度的最大影響因素之一。在都會區的「熱舒適」策略可從下列三方向著手,(1)通過遮陽及加裝窗簾的方式,控制室外高溫傳入室內;(2)裝設可分區控制的空調系統,透過室內空氣品質監測儀來監測溫度及濕度;(3)為同仁配置小型電風扇,以符合個人對熱舒適度的需求,更可益於降低夏天用電量。結合日光和人工照明,創造能促進視覺、心理和生物健康的光環境,避免建築使用者晝夜節律紊亂與睡眠問題,並對情緒和生產力產生正面影響,是對「光環境」要求,辦公室、居家住宅,特別是養護中心、長照中心、產後護理中心更是特別重視。因此在「光」策略可(1)儘可能導入自然光,並裝設遮陽百葉、羅馬簾,以調節室內外光線強度;(2)採用高演色性(CRI值 ≥ 90)、無頻閃、無眩光、高光效以極低生物危害的照明燈具;(3)配置移動式桌面檯燈,以符合個人對光的需求;(4)採用個性化智能調控,真正做到自己燈光的主人。   台灣於2021年正式上路的「分戶樓板隔音構造法令」,要求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隔音效果要達58分貝以下。採用隔音地板、隔音地毯、實心門、隔音門縫壓條,以及在排水、電梯及空調等處做隔音強化,都是降低人類可感知到的聲音干擾,確保建築中的「聲環境」舒適性的策略方法。   再生循環建材,低碳、減廢又經濟 依據台灣「綠建材標章」,綠建材分為健康綠建材(又名低逸散綠建材)、生態綠建材、再生綠建材、高性能綠建材四大類。健康綠建材特性為低毒性、低危害健康風險,甲醛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油漆塗料、家具、裝潢的膠合劑等)的逸散速率為評估標準;高性能綠建材則強調能克服傳統建材、建材組件性能缺陷問題如噪音干擾、基地保水能力不佳、光害等,皆有助於提升室內環境品質。而生態綠建材及再生綠建材則可進一步達到建築物低碳、減碳、減廢的淨零碳排目標。 美國方塊地毯設計與生產商Interface,於1995年啟動ReEntry™地毯回收計畫,與供應商和設有回收工廠的國家合作,將舊地毯回收再利用;2007年進一步推出ReEntry 2.0™,與紗線供應商合作,把舊地毯的纖維和背襯分開,將纖維回收再利用產出100%再生紗線製成的地毯,光是2012年,ReEntry 2.0™計畫就回收超過1千6百萬磅地毯,在永續意識尚未普遍的當時,此計畫可謂是循環經濟的先驅。無獨有偶,美國設計地毯Shaw Contract於 2006年推動的re[TURN]™全球回收計劃,承諾每一片售出的EcoWorx地毯,在使用後都可免費將地毯運回美國喬治亞州的循環工廠,汰換的地毯重新揉碎進行同級回收,成為下一張Shaw EcoWorx方塊地毯的原材料,做到100%材料循環,至今已回收超過10億磅的地毯。   而對於採用符合循環經濟產品的企業而言,不僅能減碳、減廢,更具經濟效益,以Shaw Contract的EcoWorx地毯為例,若以12,000平方米的地毯清運計算,從清運到進焚化爐,處理費用至少新台幣90萬以上,而透過re[TURN]™全球回收計劃,從工地拆除後運送到基隆港由Shaw Contract免費回收,費用可節省近30倍,只需要三萬元台幣。 大多數人一生90%的時間是在建築物裡,建築物健不健康,對你的健康狀態有很大的決定權,從空氣、熱、光、聲環境與建材著手,創造良好舒適的室內環境品質及健康環境,利人、利己,更友善環境。     #好文推薦 要循環更要經濟:建築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WELL at scale,打造企業健康建築旅程 澄毓總部辦公室榮獲WELL最高等級白金級認證

MORE →

邁向淨零碳排.健康福祉.企業ESG永續指數一綠建材標章產品

【轉載】 2023年12月 《安全&自動化(a&s TAIWAN)》雜誌2023冬季版 文/社團法人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總顧問 江哲銘 綠建材標章自2004年開始受理標章以來,以「人本健康.地球永續」的核心價值推動台灣建材產品優質化,幫民眾把關以確保建材的品質與性能,並帶動建築營建產業技術升級與國際接軌。 生活好產品:綠建材標章確保優質品質 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四大分類:生態綠建材、健康綠建材、高性能綠建材與再生綠建材,在建築與建材全生命週期中,從資源採取、製造、使用與性能提升及循環再生不同階段,分別由產品特色與性能供建築產業廣泛使用,並協助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與綠色採購等政策制度發展。綠建材標章開始受理至2023年10月底止累計核發3,520件標章(2636件健康、13件生態、328件再生與543件高性能),涵蓋25,576種產品,目前已成為國内最重要之優良建材識別標章之一。綠建材標章的申請和核發數量持續穩定成長,近4年每年皆約有250件產品取得標章,在疫情影響下2022年的通過標章數量更超過300件,申請標章數量不受疫情影響而持續增加,顯見綠建材標章的品牌價值已經獲得廠商和消費者廣泛的認同。 此外,内政部國士管理署發佈「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321條有關綠建材之規定,已修正發布自2021年1月1日施行,規定供公眾使用建築物之室内綠建材使用率需達60%、戶外地面材料使用率需達20%以上,也有效推廣應用至建築與室內裝修設計產業,讓國人意識到建材對於居住健康及地球永續的重要性,因此,綠建材標章逐漸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視,也在產業界引起廣大的支持與迴響。     綠建材共同承擔淨零碳排、健康福祉與氣候調適責任 面對國際氣候變遷的急迫,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6)建議採取積極的氣候行動,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前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有鑑於此,行政院在2022年3月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提供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亦積極將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納入建築相關制度,包括建立「綠建築標章之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系統(BERs)」,完成並公告「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研議「低碳(蘊含碳)建築評估制度(LEBR)」等,以及協助我國建築營建產業淨零轉型之各項政策與研究課題。而其中,「綠建材標章制度」即是推動與達成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的重要標章制度之一。 綠建材以生命週期來看,可作為淨零碳排與循環經濟之「生態綠建材」、「再生綠建材」,可直接對應至綠建築標章、低蘊含碳建築與建材、循環經濟;在設計使用階段之「高性能節能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系統;「高性能透水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高性能防音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健康綠建材」則可直接對應綠建築標章、環境部室内空氣品質管理法、建築技術規則等;而綠建材之一般通則,則可直接對應至「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歐盟永續分類法、金管會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之環境目的。   選擇綠建材標章產品,推動永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實現 為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2050淨零目標,全球開始以「綠色金融」之永續報告書(Environmentㆍ Social、Governance,ESG)作為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之評估方式,並同時以「淨零碳排與健康福祉及公司治理」來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並降低氣候風險所產生之損失。 綠建材標章產品符合ESG永續指數,從綠建材共通的基本要求上瞭解,其所強調「對環境無衝擊影響,對人體健康無害,並提供安全與產品品質」的原則,為所有綠建材標章產品的通則要求。綠建材標章四大分類則可對應SDGs永續發展目標與ESG永續指數,例如,「生態綠建材」(固碳)與「再生綠建材」(低碳循環)及「高性能節能綠建材、高性能透水綠建材」(減碳)即可對應「環境」(Environment)項目:「健康綠建材」(健康)與「高性能防音綠建材」(安全舒適)即可照顧居住者之「健康福祉」(Social);而整體綠建材產品對應至企業組織則可進一步發展「公司治理」(Governance),可直接因應企業之永續指數(ESG)善盡永續職與社會責任,讓綠建材產品帶動整體綠色金融產值。   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影響,綠建材標章產品已考量建築材料的安全健康對於室内環境品質的確保,透過標章可以選擇無害或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建材,如低揮發性塗料、無甲醛的木材和無毒性的地板材料等,有效減少室内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改善室内空氣品質,並降低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其次,考慮綠建材的永續性有助於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影響,可選擇來自可再生資源、回收材料或具有高回收率的綠建材,如綠混凝土、永續木竹材料、輕質粒料等,可以降低碳足跡、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衝撃。透過將綠建材的安全健康性和永續性納入建築生活環境中,不僅可以實現空間的永續目標亦可結合建材的永續分類經濟活動,促進綠色供應鏈和綠建築市場的發展,推動永續近零建築的普及。 為了創造健康、舒適和永續的建築環境,我們應該優先考慮選擇安全健康且永續的建材,並將其納入建築環境設計的整體策略中,確保符合健康標準,同時可推動永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實現。   #好文推薦 建築業拚碳轉型!低碳綠建材蔚為趨勢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建築業如何邁向永續循環? 掌握7原則讓建材減碳又循環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發展「淨零建築」,澄毓:台灣具備這項優勢!同時創造全台「碳中和會議」首例

【轉載】 2024年4月18日 聯合報系《倡議家》 文/張世杰 面對全球永續浪潮,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攜手,共同舉辦「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於今天圓滿落幕,邀集建築業的關係業者,力求打造「淨零建築」最佳路徑,超過百位產官學代表來賓出席;又響應淨零浪潮,澄毓透過減碳活動指引與碳中和管理計畫,並委託第三方進行查證及認證,創下全台「碳中和會議」首例。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表示,台灣具備「淨零建築」的潛力,因為台灣科技業在國際扮演重要角色,有很健全的生態鏈,從長鏈變短鏈、碳足跡會變少,台灣也有優秀技術,所以很多國家想做、但還沒發生的事情,有機會在這座島嶼落實,只要先在1、2個案子開始,就會是很好的「淨零建築」示範場域。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業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高達37%,且佔全球能源需求34%,顯示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容輕忽,當永續已經勢在必行,「淨零建築」已經是未來標配,如何透過低碳建材、低碳工法、節能系統、智慧系統、再生能源,都是建築業面臨的課題。 為讓更多的建築業者,能進入「淨零建築」行列,邀請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南寶樹脂塗料事業總處執行總經理吳順興、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台灣鈣鈦礦公司董事長陳來助,分享最新的低碳技術與趨勢。 擔任座談會主持人的KPMG安侯永續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指出,歐盟最新建築節能指令,是2030年歐盟所有新建築要零碳排;台灣很小但影響力很大,台灣生態鍊很齊全跟充足,可以發揮強大影響力。陳重仁也舉例,以往建築結合能源,只會在屋頂想到太陽能板,但如果設置在建築立面,能鋪設的面積至少多10倍。   台灣鈣鈦礦公司董事長陳來助表示,以目前2030年要達到接近零碳建築的目標,正在設計、準備蓋的建築,就要開始去規劃,而零碳建築的趨勢,就是極大化自供電比率,就是建築物自供電、不使用台電的電力,而鈣鈦礦具備可塑性、透光等特性,日本已經把鈣鈦礦作為國家級戰略發展重點。 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提到,如果政府的公共建設帶頭做,民間業者就可以更快跟上,「淨零建築」就會推動很快;關於智慧建築的系統整合,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也建議,新建建築、既有建築的思維是不同的,先把舊系統釐清,能更快梳理怎麼做,也可用碳投報率去思考,智慧系統可以是長遠的正向價值。 不過,許多業者關心,採用低碳技術、低碳建材,可能衍伸更多成本。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分享到,如果把「碳有價」納入進來,低碳水泥的價值就很高,市場有規模的建設公司也意識到,低碳水泥的強度跟以往水泥沒有減少,甚至比原本的強度還高。 南寶樹脂塗料事業總處執行總經理吳順興指出,7、8年前的低碳材料,是「叫好不叫座」,洽詢後有購買意願的很少,但低碳浪潮實現後,要求及購買量是顯著成長,尤其我們很多國際大廠或品牌大廠需求增加,整個環境氛圍跟法規,讓永續發展更寬廣及順暢。 為響應永續趨勢,澄毓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表示,舉辦會議同時取得「ISO 14067 碳足跡證書」及「ISO 14068 碳中和證書」,達到活動碳中和目標;運用ISO 14067進行當天活動的總體(包含會議與交通等)碳足跡盤查與計算,並於NZ Carbon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取得GS標準碳權,進行抵銷達到碳中和,並委託第三方進行查證及取得證書。     #好文推薦 永續力拼彎道超車!澄毓15 · 永續未來 找出「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聯合舉辦的SSDC 澄毓15 · 永續未來—淨零解方築勝局週年慶將於4月18日隆重登場

永續力拼彎道超車!澄毓15 · 永續未來 找出「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轉載】 2024年4月15日 聯合報系《倡議家》 文/張世杰 當「淨零」變成不可逆的局勢,被視為碳排放大戶的建築業,勢必要加速脫碳。不過,大象轉身不容易,而建築業這隻「灰大象」,又該如何華麗轉身? 隨著政府陸續頒布綠色法案、淨零建築變成未來標配,創立超過15年的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與聯合報系《倡議家》攜手,將於4月18日舉辦「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邀集4大指標企業,包含台灣水泥、南寶樹脂、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台灣鈣鈦礦科技,全面透析淨零決勝點。 「想告訴大家,我們準備好了,也帶著解答來了!」擁有20年以上的綠建築設計經驗,也理解建築業的轉型痛點,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指出,從建築的生命週期出發,「節能系統、低碳建材、智慧系統、再生能源」是淨零建築的基礎,因此集結各領域的企業強棒,為台灣尋找「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近零建築」提前卡位!尋找當代最佳方法論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業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高達37%,且佔全球能源需求34%,顯示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容輕忽。2022年國發會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後,雙北率先響應,包括新建的公有建築要滿足「近零」,並鼓勵民間建築跟進。 所謂「淨零建築」,是指達到碳平衡的建築,至於「近零建築」,從字面上意思,就是碳排放接近平衡的建築。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提到,以國際氛圍來講,目標2050年必須新建築、既有建築都要達到「淨零建築」,但門檻其實相當高,因此包括台灣在內,短期目標是新建築至少符合「近零建築」標準。 「建築生命週期產生的碳排放,其實已經有明確的方法學,但觀察到許多業者其實還不清楚。」陳重仁舉例,一棟建築在施工階段衍伸的碳排,稱為「蘊含碳」,這在學術圈其實不稀奇,但對於產業圈是新課題,包括聯合國都在倡議「蘊含碳」必須重視,這也涉及碳追蹤、低碳工法、低碳建材。     當理解「蘊含碳」,接下來是方法學。陳重仁表示,這必須透過推廣及教育訓練,並研發低碳建材、低碳工法,才能幫助整個建築業降低「蘊含碳」,因此這次邀集的4家企業,都是跨領域的專家,除了通用性的材料及工法,甚至是非傳統建築領域的數位系統、光電能源,讓產業界可以實際運用。 然而,說服採用新的材料及技術,又是另一大課題。「我們試想一下,未來高碳排的建材或設備,有高機率被增加碳費或碳稅,低碳商品的競爭力就出來了」陳重仁觀察,確實許多開發商的疑慮點,第一是成本墊高,第二是技術是否可靠,但在全球的趨勢及局勢下,「我們至少勇敢跨出第一步,不應該是觀望及猶豫」。   從低碳建材出發 「蘊含碳」不會大哉問 如何解決「蘊含碳」,建材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採用低碳建材,讓建築在興建過程中,把產生碳排儘量減少,而主要常用建材,不外乎是水泥、防水材、塗料等。 作為國際級指標的水泥供應企業,台灣水泥早已佈局淨零路徑,除了積極投入綠色能源、永續儲能,近年推出的低碳水泥,可比傳統水泥降低至少15%的碳排,是低碳建材的最佳利器之一,台泥公司也訂定目標,到2026年全部只生產及銷售低碳水泥及混凝土。 「永續發展是一個信仰,也驅使台泥持續前進。」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形容。事實上,水泥變成混泥土,多少會產生碳排,「把水泥的碳排降至最低,又能維持強度及品質」信念,促使台泥的低碳水泥,能夠在這個世代超前部署。     另一方面,建築的內外層塗料,必須兼顧耐用及耐候,以往強調對人體的身體健康,現在更必須是對環境健康,南寶樹脂在永續低碳的建材與塗料,已開始具備一定商業規模,而在2017年揭幕啟用的南寶樹脂第一座綠色廠區越南大登廠,也在澄毓的規劃設計下,獲得LEED金級認證,彼此也結下緣分。 「綠色製造是一種責任,許多品牌及廠商也開始意識這件事。」南寶樹脂執行總經理吳順興指出,綠色技術需要過程,南寶樹脂在國際有許多廠區,當地法令走的非常快,也促使投入永續技術,旗下的綠色產品訂單也持續增加,開始往好的方向,未來要把供應鏈由「長」變「短」,讓永續更貨真價實。     「營運碳」也要兼顧 低碳建築雙管齊下 除了「蘊含碳」,建築的使用期間,也會產生碳排放,像是空調、照明、水電…等,就是所謂的「營運碳」,以往倡導隨手關燈、節約用水,但必須透過更強大的整合及技術,才能打造真正的淨零建築。 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深耕多年的台達,旗下成立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已是台灣標竿級的綠色工廠、綠色商辦的助攻手,除了協助重建的那瑪夏民權國小、具備LEED既有建築白金級認證,台達近期落成的總部,更獲內政部最高等級「1+建築能效標示」,成為台灣首座近零碳建築認證的新建築。 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提到,從智慧建築、智慧社區,最終到智慧城市,必須打造完整的生態鏈,透過系統級的解決方案,像是儲能、充電、自動化設備,建築變得夠智慧,可以更有效的節能,讓新建物、既有建物,都能在淨零未來上不缺席。     台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2023年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明定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的屋頂,必須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但相較於在屋頂建置太陽能板,許多歐美日國家有更創意形式,像是跟建築的裝飾與設計整合,例如磁磚、窗戶與裝置玻璃等,創造更多效能。 鑽研鈣鈦礦領域的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指出,鈣鈦礦具備原料易取得,在維持發電效能的同時,具備可塑型、可透光的優勢,被稱為「可曲折太陽能電池」,日本已經設定為重點開發產業項目,而這項技術台灣同樣擁有,在淨零路徑上創造許多的可能性。     淨零規範又快又急 建築產業必須「彎道超車」 2024年4月3日的花蓮強震,讓各界再度想起「921大地震」,當時慘痛的傷亡,迫使政府全面提高建築物的耐震係數,可謂台灣建築業的一大轉折;時至今日,在全球淨零的趨勢下,「淨零建築」的驅使,可預期是台灣建築業的第二大轉折。陳重仁也認為,兩者的共通點,都在於社會大眾的安全。 他表示,相較於地震的瞬間災變,因為碳排加劇的氣候變遷,或許造成的影響不急迫,但造成的範圍及層級卻更廣,甚至比地震還要嚴重,此外,這次淨零碳排的相關法令,對於建築產業是「又快又急」,如果產業反應不及,就會無所適從,也是這次舉辦座談會的最大目的之一,為大家找到解方及方法論。 「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將於4月18日登場,將安排4大專題演講,包括「低碳水泥供應 助攻低碳建築」、「創新循環建材 佈局淨零未來式」、「從數位科技 驅動近零碳建築」、「新型太陽能光電應用 形塑未來建築」,藉由建築業的媒合及交流,及早找到「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MORE →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轉載】 2024年2月29日 住展雜誌 文/朱福山 全球已處於升溫1.5度C警戒線邊緣,為加速減碳腳步,近年建材產業急忙減碳轉型,但民眾關心的是好處是什麼?未來關鍵又將何去何從。 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曾獲美國綠建築協會資深會士的殊榮,他所創立的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也是台灣第一家提供全方位專業綠建築規劃設計與顧問服務的企業;多次受邀參與國家淨零政策及修法相關建言會議,近年更積極輔導國內不動產相關企業淨零轉型,作為一位綠色大使,20年來致力結合產、官、學界資源,推廣綠色產業並刺激其成長與發展。 以下是他接受《住展雜誌》針對不動產建材產業,無論是對企業或是對民眾,正在轉變中的現象,以及未來趨勢提出見解的專訪紀要: 《住展雜誌》問(以下簡稱問):過去談低碳轉型一直不討好,近年不少建材廠商卻開始搶著做,究竟為什麼? 陳重仁答(以下簡稱答):主要是現在政府的減碳壓力很大。以前在探討如何降低整個製程的碳排放量,大家想到的就是成本增加,所以你去談這個議題沒人會理你,更重要的是,當時再生綠建材市佔率不到10%,根本沒什麼人用。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從政府到民間,大家都常在講淨零、能源轉型,而其中能源轉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低碳轉型,也因為這些議題,再加上有綠建築就會加分,所以市佔比例才高了起來。 而業者有這些節能減碳觀念後,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下腳料例如泥漿,以前都是要丟掉,請人直接載走,但現在他們反而會去思考,這東西可不可以拿回來自己用,或者作成可以賣錢的東西。 #未來建材五大關鍵 問:既然政府開始重視,有實質推出哪些影響建材產業的政策嗎? 答:住宅隔音是30年前我們在學校上課時就在談的東西,現在終於立法了(樓板隔音新制),算是近年滿重要的里程碑;同層排水法現在則處於半強制階段,另外後續也有其它相關建材法規在醞釀中,以綠建材標章來說,現在有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等四大類,接下來的第五大類就是奈米化建材。 因為我本身是綠建築顧問,經常接觸很多材料商,除了給他們如台灣綠建築、美國LEED等材料規範,最近我也整理出五個建材產業的關鍵趨勢,隨便哪一種建材都可以用這些面向進行低碳轉型──分別是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及循環。 問:在低碳轉型上,有什麼具體案例嗎? 答:國內的磁磚業在兩、三年前被兩件事情搞得七葷八素,第一件事情就是東南亞比較劣質的磁磚傾銷國內市場,國內以冠軍磁磚為首的台灣陶瓷公會,就起來抗議,可這沒辦法啊,政府對這件事情並沒有太嚴格的標準。 當年,整個市場掉了三成,影響蠻大的,我就建議業者進行低碳轉型,幫他們上課,所以才有現在的低碳磁磚,但其實,它只是回收成分多加一點,就能達到降低碳排門檻了。 又比如台泥,因為要幫其他業者處理廢棄物,主要是處理舊建築物,要拆除的那種,它的廢棄物屬磚石類,受到環保署管制,過去這類磚石很容易跑到垃圾掩埋,甚至是非法處理,但現在不一樣了,因為用混凝土蓋房子,廢棄時可以打碎再利用作成回填料,可以用在像是基地上面的墊高回填、鋪路下面的碎石級配層等,可惜經濟價值不高。 所以,他們開始在想,怎麼把它做成高經濟價值的建材,比如這些廢料有沒有辦法做成另外一種地磚、磁磚之類的,於是作成透水磚;隨著綠建築法規上路,建築物室外須有20%綠建材面積,大部分就是採用這種透水磚,正因市場有需要,所以大家才會往這方面去思考廢棄物再生的去向,而這些都是現在正在做,以及未來建材產業趨勢發展的思路。 問:聽起來,和過去談論生產過程中的減碳概念有些不同? 答:你說的這種,叫作「營運碳」,也是過去一般人在講節能減碳的主要標的,只是在整個建築物的生命週期裡,還有一種叫「隱含碳」,它是建築物生命週期的建材生產與建築施工、整修改建以及拆除廢棄這些階段中,所產生的碳排放,大概占全生命週期碳排的四分之一,這是現在國際上比較重視的,但實務上卻經常被忽略掉。 建築物不能只看營運碳,還要看隱含碳,若真要走到淨零,還必須把再生能源放進來,現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不是過了嗎,它的意義就是要建築物負擔起一部分的自用電量,要自己再生再發電,也就是強制建築物要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在這之前,大部分做法都是把綠電賣掉,接下來不同,會變成自發自用為主。 #光電屋頂不再賣電 問:你是說,以後不流行賣電了? 答:那個商業模式會轉變,而且正在進行中。以前是電證合一,現在是電證分離,電你用,再生能源憑證賣給需要的人,這樣大家各謀其利,而且把這個反應放在新建物上,應該比較好管理,因為以前都是聚焦在大案場,例如農地、魚塭,但現在那些出問題了,所以大家覺得還是要回到建築物上。 大家能想到的建築物只有屋頂,其實還有立面跟地面,目前配套還沒出來而已,因為有人算過屋頂的面積,就算都裝了還不夠轉型,而立面面積其實比屋頂大,只是效益沒屋頂好,但面積大也許能補一大塊缺口。 問:法令如此,但產業真的能同步接軌嗎? 答:這就是問題,你怎麼樣讓大家願意去裝在立面呢,我們叫這種東西為建築整合式的太陽能板,那它也是建材,你怎麼讓能源產業的人脫離「太陽能板只是能源手段之一,而不是建材」的觀念才是關鍵。 在我們這個領域,我會把它當建材,但要操作細緻確實不容易,所以必須要有配套的商業模式。簡單說,你把它當建材來看,就是你本來就要裝一個外皮,只不過它剛好會發電,所以不能把整個價格都當作太陽能的代價,要先扣掉它本來當作建材的代價,這樣單純太陽能的代價其實不高。 追根究柢,還是因為大家對建築整合式的太陽能板不熟悉,而且台灣這個產業沒有做起來,我覺得很可惜。十幾年前我們去德國考察時,發現這個在國外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可是在國內,因為能源產業的人不懂建築,所以常常找我諮詢產業趨勢發展的現況。 問:你說的立面,不就是政府在推的拉皮嗎,難道不能發揮效用? 答:政府是有在推,但力道不夠,主要因為補助的錢不多,不像補貼能源產業那麼多,但實際上住宅需要拉皮的蠻多的,礙於大樓管委會沒錢,或有些住戶不願意出錢,所以你會看到有些大樓外牆磁磚開始掉落,很多都是在二樓用網子拉一拉,讓掉落物不要砸到人就好,但日子久了,甚至還會出現漏水、壁癌的情形。 從另外課題來看這件事,若從鼓勵的力道下手,比如說可以做綠色拉皮,傳統的拉皮就是把外皮復原或更新,但如果它能有多的節能作用,這樣就有雙重效果,還能貢獻政府要的節能減碳,這樣對民眾的誘因會更大。 #減碳不做的後果 問:建築拉皮作業畢竟費時費力,光是提高補助,就能讓民眾買單嗎?多數人可能會先懷疑減碳有什麼好處? 答:你看最近天氣冷,家裡有年紀大的人的話,那這件事情重不重要?你要想,老人家他不怕熱,但很怕冷,如果保暖這件事做不好,在冬天其實蠻危險的。透過拉皮,建築物可以增加保溫效果,而夏天就是隔熱,在當前的氣候極端化下,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 雖然綠建築設計,在外殼的保溫要求上,有一定的要求,但台灣的隔熱值在國際上並不是最優,還必須再好一點才行,因此未來在建築物外殼隔熱上的要求,就會越來越嚴格,而且政府也是朝這個國際趨勢在做改革。 事實上,政府想做深度節能,這些問題都有持續在思考跟討論,但建築物若要用節能效益來評估補助,這牽扯到不同建物的效益不同,所以補助辦法不好擬定,而且主管機關也不同;但若談回減少隱含碳這一塊,未來可能會有配套,因為它的定義很清楚,而且減碳量多少,大致已經可以計算出來。 整體來說,如果建築業未來使用的不是綠建材,或蓋的不是綠建築,它的成本只會越來越高,相對利潤就越來越少。但真要談回淨零這件事,民眾要先想有什麼好處才做的話,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這是對下一代生死存亡的事情,這是毫無猶豫,非做不可的事,因為全球已逼近升溫1.5度C的警戒線了,你跟我都有責任。 此文轉自《住展雜誌》 #好文推薦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綠建築真的和你想得不一樣!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LEED v5版本明確指引建築業脫碳之路

最新LEED v5版本明確指引建築業脫碳之路

「當初LEED v4版本發布時,有些標準對大家而言過於先進或嚴苛,使目標較難達成,有鑑於此,v5版本更著重市場接受度,希望可以推出後立刻在市場上應用。」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技術開發副總裁Corey Enck於2024年5月在線上公開課程表示。USGBC在2023年9月公布LEED v5試行版本後,即召集各領域專家組織委員會進行開發,並徵求市場意見,透過公眾意見反饋彙整後,於2025年初正式發佈v5最新標準,推出後v4版本將進入過渡期,根據官方表示,v4與v4.1認證版本註冊預計於2025年下半年關閉,完成LEED版本的迭代更新。   LEED v5版本更關注脫碳、生活品質、生態保護和恢復 LEED版本針對不同型態的建築物,原有超過20個不同的分支體系,而v5版本則濃縮:LEED BD+C: New Construction(新建建築與新增大範建案申請)、LEED BD+C: Core and Shell(新建建築核心與外殼認證)、LEED O+M: Existing Buildings(既有建築認證)以及LEED ID+C: Commercial Interiors(室內裝修認證),提供使用者申請。隨著LEED v5的升級,USGBC正在開發新平台,更新的平台將會跟v5版本一起發布,並將LEED ONLINE與ARC整合。 因應全球淨零減碳趨勢,LEED v5的目標為驅動建築走向更符合公平、具備韌性,並能讓人們安全使用資源的低碳環境,因此版本更針對三個核心目標分別調整得分比重為:脫碳(50%)、生活品質(25%),以及生態保護和恢復(25%),以下進一步說明三項核心的更新重點。   脫碳(Decarbonization) LEED v5 最關注的重點為「脫碳」。在v4版本中,即存在要求能源效率、限制冷媒使用等降低營運碳排放的得分點,而v5則更進一步,在建築營運、材料、施工、冷媒和交通碳排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減碳策略,並提供一個實施框架,以解決主要的碳排來源: ● 降低營運碳:改善能源效率、電氣化、降低峰值負荷、導入可再生能源、限制冷媒 ● 降低蘊含碳:建築結構優化、建造與廢棄物轉化、材料與資源再利用 ● 降低交通碳:優化項目與交通位置、導入電動車、交通需求管理 v5增設「碳評估」先決条件,建議團隊從認證中的各項目累積數據,以幫助團隊掌握自身排碳量,並鼓勵針對所有建築物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預測,了解每個項目的長期碳排趨勢,進而評估對未來環境的影響。若要透過v5版本獲得白金級認證,取分門檻也更高,以LEED BD+C(新建物與新增大範建案申請) 為例,需要通過(1)建築全面電氣化,確保現場無燃料燃燒(2)在增強能源效率取得滿分、(3)使用100%的可再生能源(4)全球暖化潛勢(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减少10%以上以降低蘊含碳 。   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 LEED v5 通過以人為本的策略,在建築的設計、施工和營運等階段決策中考慮建築使用者的需求、關注建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與健康福祉。涵蓋重點如下: ● 創建更具適應性和韌性的項目 ● 強調並增強支持公平和包容性的評級系統要素 ● 讓更多人享受並關注所處的建築

MORE →

月讀LEED|名列全球九大城市地標的陶朱隱園

【轉載】 2024年7月30日   USGBC   文/蔡聖君 台北陶朱隱園曾經被 CNN 評為 2016 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九大城市地標,在一眾頂尖公共建築和超高層中,她是唯一一座住宅建築。在獨特的酷似蝴蝶展翅的外觀下,陶朱隱園卓越的環保性能是其入選的關鍵理由。 在探訪陶朱隱園之前,我們曾以為這只是一次對 「綠色科技」的探秘,但置身其中則發現,這棵城市之樹所展現的建築之美、人居之匠心和 「十年磨一劍」的投入更加引人入勝。『月讀 LEED(Project of the Month)』的第 7 期,LEED 小分隊將帶你走進陶朱隱園。 陶朱隱園坐落在台北最寸土寸金的核心地段,項目的開發商(威京集團、中華工程以及亞太工商聯)曾坦言,這是台北非常好的一塊住宅用地,但他們並不希望只通過堆砌面積來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而是希望打造出值得傳承吸碳抗暖理念的藝術作品。 以此為起點,陶朱隱園項目花費了 「3 倍的時間與造價」,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建築巨擘。而在此過程中,項目在環保、韌性以及人居體驗上的投入也推動其在 2023 年獲得 LEED 鉑金級認證。LEED 北亞區董事總經理杜日生在參觀項目之後曾感嘆「極讚欲何詞」。     都市中的一棵樹——當一棟住宅起名 「陶朱隱園」 (設計:理念及成果) 陶朱隱園的名字充滿了傳統韻味,其靈感正是取自中國春秋時期的陶朱公 (範蠡),以傳承其利己、利鄰、利天下的理念(也寓意著忠誠、智慧、天下為公的精神);項目的外形則源自 DNA(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結構,這也寓意生命之源、生機勃勃。從寓意到外形都蘊藏著項目的初衷:在大興土木的同時,尊重自然並友善生態,將森林帶回城市中心,並重新迸發生態活力。 陶朱隱園的基地面積約八千多平方米,為了增加綠覆率,當初項目團隊力排眾議采用了法國生態建築鬼才設計師 Vincent Callebaut 的設計,力圖最大程度上體現大樓與自然共生的理念。最終項目每一層樓向上旋轉 4.5 度,創造出巨大的露台空間,每個雙螺旋結構都對應由兩套公寓組成的一個完整樓層,而每個露台都是一個獨立的 167㎡的庭院,旋轉的空間提供樹木充足的生長空間,所以每個露台都可以種植 7 棵 3 公尺高以上的喬木,也可依住戶的需求自行種植小型灌木、花卉、蔬菜及香草類植物。在大樓從底部到頂部的 21 層雙螺旋結構中,該住宅公寓樓共計扭轉了 90°,拓展出總計一萬多平米的陽台面積,總體綠化面積增加了三倍。   旋轉陽台的優勢在於通過錯落的布局以及角度的轉變,讓太陽光線作用在每個建築層,同時可以塑造豐富的植物景觀。得益於大量喬灌木植被的種植,陶朱隱園在一年四季都會呈現出不同的自然色彩,成為都市中名副其實的垂直森林。 陶朱隱園的「隱」字意為「大隱隱於市」。從外面看,陶朱隱園是一個繁華的現代建築,而進入項目一層耗時超過三年打造的 6,000 多平方米的生態庭園,則讓人仿佛走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讓我們對「隱」字有了具象化的感受。身邊滿是綠意盎然,蜿蜒小溪從中流過,小溪內分段做成讓小朋友體驗抓小魚小蝦、泥鰍跟摸蛤仔等野趣的地方。再加上超過十米高的自然瀑布的水汽降低了戶外溫度,更讓LEED小分隊感覺進入了避世勝地。

MORE →

多元認證搭配耐震、無障礙設計 快速助攻建案品質至下一世代

【轉載】 2024年7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拜都更與危老容積獎勵辦法之賜,除了綠建築標章可以有容積獎勵之外,智慧建築標章與住宅性能評估、無障礙住宅標章,甚至是較新的耐震標章,都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容積獎勵,而購屋者也會得到一個各方面品質較佳的住宅。 智慧建築標章的目的,在於提升建築物的安全防災、貼心便利、節能管理、健康舒適等性能,新版的智慧建築標章,更明確將以往複雜的指標收斂成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 節能管理、健康舒適五大指標,其中節能管理指標是唯一與綠建築有重疊關係的部分,利用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助攻建築節能成效。 新版智慧建築標章有別於舊版硬體的比重較高,更著重於軟體設計,該標章可說是眾多標章中對居住者較有感的標章,也是政府數位轉型政策重點。而住宅性能評估,目的主要針對住宅 類建築的性能評估,包括結構安全、防火安全、無障礙環境、空氣環境、光環、音環境、節能省水與住宅維護等八項指標,以上指標跟綠建築、智慧建築標章多有重疊,這就是為何目前都更危老容積獎勵在住宅性能評估部分,只需評估不重疊的結構安全或無障礙環境之故。   高齡化後的無障礙設計 在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無障礙設計非常重要,觀察舊建築物中因缺乏無障礙設計,導致住戶高齡化後諸多不便。無障礙住宅標章便是基於法規中所規範的無障礙要求之外,做到更高規格的無障礙設計,以提升無障礙住宅空間品質,因此也納入危老容積獎勵,可獲得5%的容積獎勵;事實上,設計階段把無障礙設計要求的尺寸照顧好,建商一毛錢都不用多花,而且也是體現社會福祉的表現。 再來看耐震標章比較特別,跟住宅性能評估裡的耐震設計不同,它的重點不在提升建築物耐震設計,而是「把關」建築物結構體的施工品質,主要因為現行的台灣建築物耐震設計法規已相當嚴格;一般建築物耐震問題,很多是因為施工階段沒做到完全按照結構設計圖施工與查驗,待建物完工後仍潛在耐震風險,因此強調的是施工階段的結構施工查驗。 執行耐震標章產生的費用,主要是結構體施工時的全程監造查驗費用,大約數百萬元,依建築物規模而定,沒有結構體成本的增加。至於要不要做耐震標章,不同建商有不同看法,但在我看來,台灣因地震頻繁,結構施工品質是建案應該要注重的。   創造具幸福感的建築環境 室內環境健康是所有建築使用者都關心的議題,室內健康環境品質也是在綠建築標章中本來就有的議題,無論是台灣綠建築標章或LEED認證中的室內環境品質指標中,都有提到室內光、音、熱與空氣品質,也包括健康綠建材相關標準,這些傳統綠建築領域談到健康議題中,大多屬於建築硬體與設備條件。 然而,人本健康也包含了身、心、靈的健康,近年興起的WELL健康建築標準,便是基於硬體的健康環境之外(與綠建築重疊部分),以及綠建築沒提到的水質,再加上軟體的身心靈健康條件,包括提供運動機會、美學環境、員工福利等的評估系統。 換句話說,WELL國際健康建築認證,包含健康硬體環境條件,再加上支持身心靈作為,創造具幸福感的建築環境,因此WELL認證是較全面性的健康建築認證標準,其處理項目主要為室內裝修範圍,在ESG部分則屬於社會責任或社會福祉。 以往WELL認證版本並沒有為建築類型作區分,在全球市場上主要為商辦類型建築使用,近年來由於較多的大陸住宅建案導入採用,台灣也有許多建案開始導入,發現許多住宅符合條件與一般商辦不同,且高檔建案多為毛胚屋狀況,因此IWBI於今年宣布住宅專用WELL版本,希望能更適合住宅建案市場。   多元認證成本可控在1.5%內 當建案追求更高的ESG表現時,只要將認證等級提高即可,若希望國際接軌以及創造更大的市場區隔性,便可考慮LEED與WELL認證。這樣的配套,適合較大型的開發案,因為以相同等級比較基準來說,大型建案取得多認證標章的成本增加會較低。 若以目前業界普遍取得銀級綠建築與智慧建築標章為基準的情況分析,多取得LEED認證成本大約增加1%左右,多取得WELL認證成本大約增加0.5%左右(主要發生於內裝工程),兩 者都申請,基本上可以控制在1.5%之內,多寡視認證等級而異。 以目前住宅建案市場來說,搭配政策誘因的認證標章,如綠建築、智慧建築標章等,幾乎已成為標配,只是認證等級不同而已,再加上耐震設計與無障礙設計,基本上已經將台灣建案的品質快速提升到下一代水平。   #好文推薦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減碳趨勢又快又急,該如何應對?陳重仁:兩標章結合,助建物早脫碳 綠建築兩大特色,助建商創價提升競爭力。如何從綠色競爭中脫穎而出?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LEED、EEWH、WELL都關注的「室內環境品質」六大面向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的調查指出,全球每年空氣污染,包含環境空氣汙染及室內空氣污染,而死亡的人數達670萬人,其中330萬人因「室內空氣污染」喪命。Dyson透過其銷售於全球39個國家、44個城市、250萬台空氣清淨機取得監測數據,於2024年發布研究結果指出「85%國家一年中有逾半年室內PM2.5排放量比室外更高。」除了年齡、生活習慣、遺傳因子的影響外,長期暴露在大量PM2.5、VOC等空氣污染物的環境下,容易破壞氣道表面黏膜,造成保護力下降、免疫系統受到影響,就容易失去對病毒的防護力,讓疾病趁虛而入。常見的VOC包括建造物料、傢俱、化妝品、香氣產品、清潔劑、殺蟲劑、黏合劑、 油漆及二手煙等,不僅對人眼、鼻等有刺激作用,更可於室內殘存長達15年以上。如果沒有針對室內空氣污染進行有效防治,呼吸道疾病及肺癌的風險都會相對增加。「我們人體宛如一個不插電的吸塵器,長期吸入逸散於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對身體健康傷害極大。」semi太格地材總經理鄭中民如此形容。 早在1987年,美國環境保護局(EPA)就曾發表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有些室內污染物的濃度比室外濃度高2至5倍」,有鑑於此,各國政府與USGBC美國綠建築協會、IWBI國際建築研究院陸續開始重視「室內環境品質」指標,如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國際WELL健康建築認證,以及台灣EEWH綠建築標章,都將此納入認證內容,明確訂定規範標準,以提升建築物中居住者的整體健康和舒適度。   提升「室內環境品質」的空氣、熱、光、聲音策略 依據LEED、EEWH以及WELL的規範,「室內環境品質」的影響因子包含空氣、熱、光、聲環境與建材,隨著人類愈加關注居家環境、辦公環境、工廠環境的環境品質與健康提升,從規劃設計、監控系統、空調設備、新風系統,到建材、塗料的選用,透過主動和被動建築設計和多種策略,消除或減少污染源,讓建築物內保持良好室內空氣品質。 2023年甫榮獲WELL白金認證的澄毓綠建築台北辦公室,在「空氣」方面採取的策略主要有四,首先是,裝置「空氣品質監測器」,隨時監測室內空間之二氧化碳、PM2.5、溫濕度、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甲醛、臭氧等濃度,即時傳送監測數據至雲端,以便手機APP遠端掌握。其次,裝設「新風系統」,符合美國冷凍空調協會 ASHRAE 62.1-2010 以及 55-2017 的規定,達到室內新鮮空氣換氣率達60%以上,並於新風系統中安裝高效能濾網,每月定期檢查,並依監測器信號更換濾網。第三,搭配空氣清淨機及小型電風扇。第四,洗手間門配備自動回歸器,並設置抽風機,使廢氣排出室外而不會室內循環,使室內平均揮發性有機物濃度TVOC小於500µg/m3(大約0.153ppm)。 熱舒適,影響人們在生活及工作中的積極度、警覺性、注意力和情緒感受,對人體健康和生產效率都有顯著影響,是人們對建築物總體滿意度的最大影響因素之一。在都會區的「熱舒適」策略可從下列三方向著手,(1)通過遮陽及加裝窗簾的方式,控制室外高溫傳入室內;(2)裝設可分區控制的空調系統,透過室內空氣品質監測儀來監測溫度及濕度;(3)為同仁配置小型電風扇,以符合個人對熱舒適度的需求,更可益於降低夏天用電量。結合日光和人工照明,創造能促進視覺、心理和生物健康的光環境,避免建築使用者晝夜節律紊亂與睡眠問題,並對情緒和生產力產生正面影響,是對「光環境」要求,辦公室、居家住宅,特別是養護中心、長照中心、產後護理中心更是特別重視。因此在「光」策略可(1)儘可能導入自然光,並裝設遮陽百葉、羅馬簾,以調節室內外光線強度;(2)採用高演色性(CRI值 ≥ 90)、無頻閃、無眩光、高光效以極低生物危害的照明燈具;(3)配置移動式桌面檯燈,以符合個人對光的需求;(4)採用個性化智能調控,真正做到自己燈光的主人。   台灣於2021年正式上路的「分戶樓板隔音構造法令」,要求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隔音效果要達58分貝以下。採用隔音地板、隔音地毯、實心門、隔音門縫壓條,以及在排水、電梯及空調等處做隔音強化,都是降低人類可感知到的聲音干擾,確保建築中的「聲環境」舒適性的策略方法。   再生循環建材,低碳、減廢又經濟 依據台灣「綠建材標章」,綠建材分為健康綠建材(又名低逸散綠建材)、生態綠建材、再生綠建材、高性能綠建材四大類。健康綠建材特性為低毒性、低危害健康風險,甲醛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油漆塗料、家具、裝潢的膠合劑等)的逸散速率為評估標準;高性能綠建材則強調能克服傳統建材、建材組件性能缺陷問題如噪音干擾、基地保水能力不佳、光害等,皆有助於提升室內環境品質。而生態綠建材及再生綠建材則可進一步達到建築物低碳、減碳、減廢的淨零碳排目標。 美國方塊地毯設計與生產商Interface,於1995年啟動ReEntry™地毯回收計畫,與供應商和設有回收工廠的國家合作,將舊地毯回收再利用;2007年進一步推出ReEntry 2.0™,與紗線供應商合作,把舊地毯的纖維和背襯分開,將纖維回收再利用產出100%再生紗線製成的地毯,光是2012年,ReEntry 2.0™計畫就回收超過1千6百萬磅地毯,在永續意識尚未普遍的當時,此計畫可謂是循環經濟的先驅。無獨有偶,美國設計地毯Shaw Contract於 2006年推動的re[TURN]™全球回收計劃,承諾每一片售出的EcoWorx地毯,在使用後都可免費將地毯運回美國喬治亞州的循環工廠,汰換的地毯重新揉碎進行同級回收,成為下一張Shaw EcoWorx方塊地毯的原材料,做到100%材料循環,至今已回收超過10億磅的地毯。   而對於採用符合循環經濟產品的企業而言,不僅能減碳、減廢,更具經濟效益,以Shaw Contract的EcoWorx地毯為例,若以12,000平方米的地毯清運計算,從清運到進焚化爐,處理費用至少新台幣90萬以上,而透過re[TURN]™全球回收計劃,從工地拆除後運送到基隆港由Shaw Contract免費回收,費用可節省近30倍,只需要三萬元台幣。 大多數人一生90%的時間是在建築物裡,建築物健不健康,對你的健康狀態有很大的決定權,從空氣、熱、光、聲環境與建材著手,創造良好舒適的室內環境品質及健康環境,利人、利己,更友善環境。     #好文推薦 要循環更要經濟:建築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WELL at scale,打造企業健康建築旅程 澄毓總部辦公室榮獲WELL最高等級白金級認證

MORE →

邁向淨零碳排.健康福祉.企業ESG永續指數一綠建材標章產品

【轉載】 2023年12月 《安全&自動化(a&s TAIWAN)》雜誌2023冬季版 文/社團法人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總顧問 江哲銘 綠建材標章自2004年開始受理標章以來,以「人本健康.地球永續」的核心價值推動台灣建材產品優質化,幫民眾把關以確保建材的品質與性能,並帶動建築營建產業技術升級與國際接軌。 生活好產品:綠建材標章確保優質品質 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四大分類:生態綠建材、健康綠建材、高性能綠建材與再生綠建材,在建築與建材全生命週期中,從資源採取、製造、使用與性能提升及循環再生不同階段,分別由產品特色與性能供建築產業廣泛使用,並協助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與綠色採購等政策制度發展。綠建材標章開始受理至2023年10月底止累計核發3,520件標章(2636件健康、13件生態、328件再生與543件高性能),涵蓋25,576種產品,目前已成為國内最重要之優良建材識別標章之一。綠建材標章的申請和核發數量持續穩定成長,近4年每年皆約有250件產品取得標章,在疫情影響下2022年的通過標章數量更超過300件,申請標章數量不受疫情影響而持續增加,顯見綠建材標章的品牌價值已經獲得廠商和消費者廣泛的認同。 此外,内政部國士管理署發佈「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321條有關綠建材之規定,已修正發布自2021年1月1日施行,規定供公眾使用建築物之室内綠建材使用率需達60%、戶外地面材料使用率需達20%以上,也有效推廣應用至建築與室內裝修設計產業,讓國人意識到建材對於居住健康及地球永續的重要性,因此,綠建材標章逐漸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視,也在產業界引起廣大的支持與迴響。     綠建材共同承擔淨零碳排、健康福祉與氣候調適責任 面對國際氣候變遷的急迫,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6)建議採取積極的氣候行動,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前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有鑑於此,行政院在2022年3月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提供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亦積極將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納入建築相關制度,包括建立「綠建築標章之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系統(BERs)」,完成並公告「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研議「低碳(蘊含碳)建築評估制度(LEBR)」等,以及協助我國建築營建產業淨零轉型之各項政策與研究課題。而其中,「綠建材標章制度」即是推動與達成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的重要標章制度之一。 綠建材以生命週期來看,可作為淨零碳排與循環經濟之「生態綠建材」、「再生綠建材」,可直接對應至綠建築標章、低蘊含碳建築與建材、循環經濟;在設計使用階段之「高性能節能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系統;「高性能透水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高性能防音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健康綠建材」則可直接對應綠建築標章、環境部室内空氣品質管理法、建築技術規則等;而綠建材之一般通則,則可直接對應至「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歐盟永續分類法、金管會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之環境目的。   選擇綠建材標章產品,推動永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實現 為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2050淨零目標,全球開始以「綠色金融」之永續報告書(Environmentㆍ Social、Governance,ESG)作為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之評估方式,並同時以「淨零碳排與健康福祉及公司治理」來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並降低氣候風險所產生之損失。 綠建材標章產品符合ESG永續指數,從綠建材共通的基本要求上瞭解,其所強調「對環境無衝擊影響,對人體健康無害,並提供安全與產品品質」的原則,為所有綠建材標章產品的通則要求。綠建材標章四大分類則可對應SDGs永續發展目標與ESG永續指數,例如,「生態綠建材」(固碳)與「再生綠建材」(低碳循環)及「高性能節能綠建材、高性能透水綠建材」(減碳)即可對應「環境」(Environment)項目:「健康綠建材」(健康)與「高性能防音綠建材」(安全舒適)即可照顧居住者之「健康福祉」(Social);而整體綠建材產品對應至企業組織則可進一步發展「公司治理」(Governance),可直接因應企業之永續指數(ESG)善盡永續職與社會責任,讓綠建材產品帶動整體綠色金融產值。   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影響,綠建材標章產品已考量建築材料的安全健康對於室内環境品質的確保,透過標章可以選擇無害或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建材,如低揮發性塗料、無甲醛的木材和無毒性的地板材料等,有效減少室内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改善室内空氣品質,並降低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其次,考慮綠建材的永續性有助於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影響,可選擇來自可再生資源、回收材料或具有高回收率的綠建材,如綠混凝土、永續木竹材料、輕質粒料等,可以降低碳足跡、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衝撃。透過將綠建材的安全健康性和永續性納入建築生活環境中,不僅可以實現空間的永續目標亦可結合建材的永續分類經濟活動,促進綠色供應鏈和綠建築市場的發展,推動永續近零建築的普及。 為了創造健康、舒適和永續的建築環境,我們應該優先考慮選擇安全健康且永續的建材,並將其納入建築環境設計的整體策略中,確保符合健康標準,同時可推動永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實現。   #好文推薦 建築業拚碳轉型!低碳綠建材蔚為趨勢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建築業如何邁向永續循環? 掌握7原則讓建材減碳又循環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發展「淨零建築」,澄毓:台灣具備這項優勢!同時創造全台「碳中和會議」首例

【轉載】 2024年4月18日 聯合報系《倡議家》 文/張世杰 面對全球永續浪潮,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攜手,共同舉辦「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於今天圓滿落幕,邀集建築業的關係業者,力求打造「淨零建築」最佳路徑,超過百位產官學代表來賓出席;又響應淨零浪潮,澄毓透過減碳活動指引與碳中和管理計畫,並委託第三方進行查證及認證,創下全台「碳中和會議」首例。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表示,台灣具備「淨零建築」的潛力,因為台灣科技業在國際扮演重要角色,有很健全的生態鏈,從長鏈變短鏈、碳足跡會變少,台灣也有優秀技術,所以很多國家想做、但還沒發生的事情,有機會在這座島嶼落實,只要先在1、2個案子開始,就會是很好的「淨零建築」示範場域。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業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高達37%,且佔全球能源需求34%,顯示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容輕忽,當永續已經勢在必行,「淨零建築」已經是未來標配,如何透過低碳建材、低碳工法、節能系統、智慧系統、再生能源,都是建築業面臨的課題。 為讓更多的建築業者,能進入「淨零建築」行列,邀請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南寶樹脂塗料事業總處執行總經理吳順興、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台灣鈣鈦礦公司董事長陳來助,分享最新的低碳技術與趨勢。 擔任座談會主持人的KPMG安侯永續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指出,歐盟最新建築節能指令,是2030年歐盟所有新建築要零碳排;台灣很小但影響力很大,台灣生態鍊很齊全跟充足,可以發揮強大影響力。陳重仁也舉例,以往建築結合能源,只會在屋頂想到太陽能板,但如果設置在建築立面,能鋪設的面積至少多10倍。   台灣鈣鈦礦公司董事長陳來助表示,以目前2030年要達到接近零碳建築的目標,正在設計、準備蓋的建築,就要開始去規劃,而零碳建築的趨勢,就是極大化自供電比率,就是建築物自供電、不使用台電的電力,而鈣鈦礦具備可塑性、透光等特性,日本已經把鈣鈦礦作為國家級戰略發展重點。 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提到,如果政府的公共建設帶頭做,民間業者就可以更快跟上,「淨零建築」就會推動很快;關於智慧建築的系統整合,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也建議,新建建築、既有建築的思維是不同的,先把舊系統釐清,能更快梳理怎麼做,也可用碳投報率去思考,智慧系統可以是長遠的正向價值。 不過,許多業者關心,採用低碳技術、低碳建材,可能衍伸更多成本。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分享到,如果把「碳有價」納入進來,低碳水泥的價值就很高,市場有規模的建設公司也意識到,低碳水泥的強度跟以往水泥沒有減少,甚至比原本的強度還高。 南寶樹脂塗料事業總處執行總經理吳順興指出,7、8年前的低碳材料,是「叫好不叫座」,洽詢後有購買意願的很少,但低碳浪潮實現後,要求及購買量是顯著成長,尤其我們很多國際大廠或品牌大廠需求增加,整個環境氛圍跟法規,讓永續發展更寬廣及順暢。 為響應永續趨勢,澄毓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表示,舉辦會議同時取得「ISO 14067 碳足跡證書」及「ISO 14068 碳中和證書」,達到活動碳中和目標;運用ISO 14067進行當天活動的總體(包含會議與交通等)碳足跡盤查與計算,並於NZ Carbon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取得GS標準碳權,進行抵銷達到碳中和,並委託第三方進行查證及取得證書。     #好文推薦 永續力拼彎道超車!澄毓15 · 永續未來 找出「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聯合舉辦的SSDC 澄毓15 · 永續未來—淨零解方築勝局週年慶將於4月18日隆重登場

永續力拼彎道超車!澄毓15 · 永續未來 找出「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轉載】 2024年4月15日 聯合報系《倡議家》 文/張世杰 當「淨零」變成不可逆的局勢,被視為碳排放大戶的建築業,勢必要加速脫碳。不過,大象轉身不容易,而建築業這隻「灰大象」,又該如何華麗轉身? 隨著政府陸續頒布綠色法案、淨零建築變成未來標配,創立超過15年的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與聯合報系《倡議家》攜手,將於4月18日舉辦「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邀集4大指標企業,包含台灣水泥、南寶樹脂、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台灣鈣鈦礦科技,全面透析淨零決勝點。 「想告訴大家,我們準備好了,也帶著解答來了!」擁有20年以上的綠建築設計經驗,也理解建築業的轉型痛點,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指出,從建築的生命週期出發,「節能系統、低碳建材、智慧系統、再生能源」是淨零建築的基礎,因此集結各領域的企業強棒,為台灣尋找「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近零建築」提前卡位!尋找當代最佳方法論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業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高達37%,且佔全球能源需求34%,顯示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容輕忽。2022年國發會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後,雙北率先響應,包括新建的公有建築要滿足「近零」,並鼓勵民間建築跟進。 所謂「淨零建築」,是指達到碳平衡的建築,至於「近零建築」,從字面上意思,就是碳排放接近平衡的建築。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提到,以國際氛圍來講,目標2050年必須新建築、既有建築都要達到「淨零建築」,但門檻其實相當高,因此包括台灣在內,短期目標是新建築至少符合「近零建築」標準。 「建築生命週期產生的碳排放,其實已經有明確的方法學,但觀察到許多業者其實還不清楚。」陳重仁舉例,一棟建築在施工階段衍伸的碳排,稱為「蘊含碳」,這在學術圈其實不稀奇,但對於產業圈是新課題,包括聯合國都在倡議「蘊含碳」必須重視,這也涉及碳追蹤、低碳工法、低碳建材。     當理解「蘊含碳」,接下來是方法學。陳重仁表示,這必須透過推廣及教育訓練,並研發低碳建材、低碳工法,才能幫助整個建築業降低「蘊含碳」,因此這次邀集的4家企業,都是跨領域的專家,除了通用性的材料及工法,甚至是非傳統建築領域的數位系統、光電能源,讓產業界可以實際運用。 然而,說服採用新的材料及技術,又是另一大課題。「我們試想一下,未來高碳排的建材或設備,有高機率被增加碳費或碳稅,低碳商品的競爭力就出來了」陳重仁觀察,確實許多開發商的疑慮點,第一是成本墊高,第二是技術是否可靠,但在全球的趨勢及局勢下,「我們至少勇敢跨出第一步,不應該是觀望及猶豫」。   從低碳建材出發 「蘊含碳」不會大哉問 如何解決「蘊含碳」,建材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採用低碳建材,讓建築在興建過程中,把產生碳排儘量減少,而主要常用建材,不外乎是水泥、防水材、塗料等。 作為國際級指標的水泥供應企業,台灣水泥早已佈局淨零路徑,除了積極投入綠色能源、永續儲能,近年推出的低碳水泥,可比傳統水泥降低至少15%的碳排,是低碳建材的最佳利器之一,台泥公司也訂定目標,到2026年全部只生產及銷售低碳水泥及混凝土。 「永續發展是一個信仰,也驅使台泥持續前進。」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形容。事實上,水泥變成混泥土,多少會產生碳排,「把水泥的碳排降至最低,又能維持強度及品質」信念,促使台泥的低碳水泥,能夠在這個世代超前部署。     另一方面,建築的內外層塗料,必須兼顧耐用及耐候,以往強調對人體的身體健康,現在更必須是對環境健康,南寶樹脂在永續低碳的建材與塗料,已開始具備一定商業規模,而在2017年揭幕啟用的南寶樹脂第一座綠色廠區越南大登廠,也在澄毓的規劃設計下,獲得LEED金級認證,彼此也結下緣分。 「綠色製造是一種責任,許多品牌及廠商也開始意識這件事。」南寶樹脂執行總經理吳順興指出,綠色技術需要過程,南寶樹脂在國際有許多廠區,當地法令走的非常快,也促使投入永續技術,旗下的綠色產品訂單也持續增加,開始往好的方向,未來要把供應鏈由「長」變「短」,讓永續更貨真價實。     「營運碳」也要兼顧 低碳建築雙管齊下 除了「蘊含碳」,建築的使用期間,也會產生碳排放,像是空調、照明、水電…等,就是所謂的「營運碳」,以往倡導隨手關燈、節約用水,但必須透過更強大的整合及技術,才能打造真正的淨零建築。 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深耕多年的台達,旗下成立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已是台灣標竿級的綠色工廠、綠色商辦的助攻手,除了協助重建的那瑪夏民權國小、具備LEED既有建築白金級認證,台達近期落成的總部,更獲內政部最高等級「1+建築能效標示」,成為台灣首座近零碳建築認證的新建築。 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提到,從智慧建築、智慧社區,最終到智慧城市,必須打造完整的生態鏈,透過系統級的解決方案,像是儲能、充電、自動化設備,建築變得夠智慧,可以更有效的節能,讓新建物、既有建物,都能在淨零未來上不缺席。     台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2023年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明定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的屋頂,必須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但相較於在屋頂建置太陽能板,許多歐美日國家有更創意形式,像是跟建築的裝飾與設計整合,例如磁磚、窗戶與裝置玻璃等,創造更多效能。 鑽研鈣鈦礦領域的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指出,鈣鈦礦具備原料易取得,在維持發電效能的同時,具備可塑型、可透光的優勢,被稱為「可曲折太陽能電池」,日本已經設定為重點開發產業項目,而這項技術台灣同樣擁有,在淨零路徑上創造許多的可能性。     淨零規範又快又急 建築產業必須「彎道超車」 2024年4月3日的花蓮強震,讓各界再度想起「921大地震」,當時慘痛的傷亡,迫使政府全面提高建築物的耐震係數,可謂台灣建築業的一大轉折;時至今日,在全球淨零的趨勢下,「淨零建築」的驅使,可預期是台灣建築業的第二大轉折。陳重仁也認為,兩者的共通點,都在於社會大眾的安全。 他表示,相較於地震的瞬間災變,因為碳排加劇的氣候變遷,或許造成的影響不急迫,但造成的範圍及層級卻更廣,甚至比地震還要嚴重,此外,這次淨零碳排的相關法令,對於建築產業是「又快又急」,如果產業反應不及,就會無所適從,也是這次舉辦座談會的最大目的之一,為大家找到解方及方法論。 「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將於4月18日登場,將安排4大專題演講,包括「低碳水泥供應 助攻低碳建築」、「創新循環建材 佈局淨零未來式」、「從數位科技 驅動近零碳建築」、「新型太陽能光電應用 形塑未來建築」,藉由建築業的媒合及交流,及早找到「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MORE →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轉載】 2024年2月29日 住展雜誌 文/朱福山 全球已處於升溫1.5度C警戒線邊緣,為加速減碳腳步,近年建材產業急忙減碳轉型,但民眾關心的是好處是什麼?未來關鍵又將何去何從。 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曾獲美國綠建築協會資深會士的殊榮,他所創立的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也是台灣第一家提供全方位專業綠建築規劃設計與顧問服務的企業;多次受邀參與國家淨零政策及修法相關建言會議,近年更積極輔導國內不動產相關企業淨零轉型,作為一位綠色大使,20年來致力結合產、官、學界資源,推廣綠色產業並刺激其成長與發展。 以下是他接受《住展雜誌》針對不動產建材產業,無論是對企業或是對民眾,正在轉變中的現象,以及未來趨勢提出見解的專訪紀要: 《住展雜誌》問(以下簡稱問):過去談低碳轉型一直不討好,近年不少建材廠商卻開始搶著做,究竟為什麼? 陳重仁答(以下簡稱答):主要是現在政府的減碳壓力很大。以前在探討如何降低整個製程的碳排放量,大家想到的就是成本增加,所以你去談這個議題沒人會理你,更重要的是,當時再生綠建材市佔率不到10%,根本沒什麼人用。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從政府到民間,大家都常在講淨零、能源轉型,而其中能源轉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低碳轉型,也因為這些議題,再加上有綠建築就會加分,所以市佔比例才高了起來。 而業者有這些節能減碳觀念後,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下腳料例如泥漿,以前都是要丟掉,請人直接載走,但現在他們反而會去思考,這東西可不可以拿回來自己用,或者作成可以賣錢的東西。 #未來建材五大關鍵 問:既然政府開始重視,有實質推出哪些影響建材產業的政策嗎? 答:住宅隔音是30年前我們在學校上課時就在談的東西,現在終於立法了(樓板隔音新制),算是近年滿重要的里程碑;同層排水法現在則處於半強制階段,另外後續也有其它相關建材法規在醞釀中,以綠建材標章來說,現在有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等四大類,接下來的第五大類就是奈米化建材。 因為我本身是綠建築顧問,經常接觸很多材料商,除了給他們如台灣綠建築、美國LEED等材料規範,最近我也整理出五個建材產業的關鍵趨勢,隨便哪一種建材都可以用這些面向進行低碳轉型──分別是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及循環。 問:在低碳轉型上,有什麼具體案例嗎? 答:國內的磁磚業在兩、三年前被兩件事情搞得七葷八素,第一件事情就是東南亞比較劣質的磁磚傾銷國內市場,國內以冠軍磁磚為首的台灣陶瓷公會,就起來抗議,可這沒辦法啊,政府對這件事情並沒有太嚴格的標準。 當年,整個市場掉了三成,影響蠻大的,我就建議業者進行低碳轉型,幫他們上課,所以才有現在的低碳磁磚,但其實,它只是回收成分多加一點,就能達到降低碳排門檻了。 又比如台泥,因為要幫其他業者處理廢棄物,主要是處理舊建築物,要拆除的那種,它的廢棄物屬磚石類,受到環保署管制,過去這類磚石很容易跑到垃圾掩埋,甚至是非法處理,但現在不一樣了,因為用混凝土蓋房子,廢棄時可以打碎再利用作成回填料,可以用在像是基地上面的墊高回填、鋪路下面的碎石級配層等,可惜經濟價值不高。 所以,他們開始在想,怎麼把它做成高經濟價值的建材,比如這些廢料有沒有辦法做成另外一種地磚、磁磚之類的,於是作成透水磚;隨著綠建築法規上路,建築物室外須有20%綠建材面積,大部分就是採用這種透水磚,正因市場有需要,所以大家才會往這方面去思考廢棄物再生的去向,而這些都是現在正在做,以及未來建材產業趨勢發展的思路。 問:聽起來,和過去談論生產過程中的減碳概念有些不同? 答:你說的這種,叫作「營運碳」,也是過去一般人在講節能減碳的主要標的,只是在整個建築物的生命週期裡,還有一種叫「隱含碳」,它是建築物生命週期的建材生產與建築施工、整修改建以及拆除廢棄這些階段中,所產生的碳排放,大概占全生命週期碳排的四分之一,這是現在國際上比較重視的,但實務上卻經常被忽略掉。 建築物不能只看營運碳,還要看隱含碳,若真要走到淨零,還必須把再生能源放進來,現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不是過了嗎,它的意義就是要建築物負擔起一部分的自用電量,要自己再生再發電,也就是強制建築物要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在這之前,大部分做法都是把綠電賣掉,接下來不同,會變成自發自用為主。 #光電屋頂不再賣電 問:你是說,以後不流行賣電了? 答:那個商業模式會轉變,而且正在進行中。以前是電證合一,現在是電證分離,電你用,再生能源憑證賣給需要的人,這樣大家各謀其利,而且把這個反應放在新建物上,應該比較好管理,因為以前都是聚焦在大案場,例如農地、魚塭,但現在那些出問題了,所以大家覺得還是要回到建築物上。 大家能想到的建築物只有屋頂,其實還有立面跟地面,目前配套還沒出來而已,因為有人算過屋頂的面積,就算都裝了還不夠轉型,而立面面積其實比屋頂大,只是效益沒屋頂好,但面積大也許能補一大塊缺口。 問:法令如此,但產業真的能同步接軌嗎? 答:這就是問題,你怎麼樣讓大家願意去裝在立面呢,我們叫這種東西為建築整合式的太陽能板,那它也是建材,你怎麼讓能源產業的人脫離「太陽能板只是能源手段之一,而不是建材」的觀念才是關鍵。 在我們這個領域,我會把它當建材,但要操作細緻確實不容易,所以必須要有配套的商業模式。簡單說,你把它當建材來看,就是你本來就要裝一個外皮,只不過它剛好會發電,所以不能把整個價格都當作太陽能的代價,要先扣掉它本來當作建材的代價,這樣單純太陽能的代價其實不高。 追根究柢,還是因為大家對建築整合式的太陽能板不熟悉,而且台灣這個產業沒有做起來,我覺得很可惜。十幾年前我們去德國考察時,發現這個在國外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可是在國內,因為能源產業的人不懂建築,所以常常找我諮詢產業趨勢發展的現況。 問:你說的立面,不就是政府在推的拉皮嗎,難道不能發揮效用? 答:政府是有在推,但力道不夠,主要因為補助的錢不多,不像補貼能源產業那麼多,但實際上住宅需要拉皮的蠻多的,礙於大樓管委會沒錢,或有些住戶不願意出錢,所以你會看到有些大樓外牆磁磚開始掉落,很多都是在二樓用網子拉一拉,讓掉落物不要砸到人就好,但日子久了,甚至還會出現漏水、壁癌的情形。 從另外課題來看這件事,若從鼓勵的力道下手,比如說可以做綠色拉皮,傳統的拉皮就是把外皮復原或更新,但如果它能有多的節能作用,這樣就有雙重效果,還能貢獻政府要的節能減碳,這樣對民眾的誘因會更大。 #減碳不做的後果 問:建築拉皮作業畢竟費時費力,光是提高補助,就能讓民眾買單嗎?多數人可能會先懷疑減碳有什麼好處? 答:你看最近天氣冷,家裡有年紀大的人的話,那這件事情重不重要?你要想,老人家他不怕熱,但很怕冷,如果保暖這件事做不好,在冬天其實蠻危險的。透過拉皮,建築物可以增加保溫效果,而夏天就是隔熱,在當前的氣候極端化下,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 雖然綠建築設計,在外殼的保溫要求上,有一定的要求,但台灣的隔熱值在國際上並不是最優,還必須再好一點才行,因此未來在建築物外殼隔熱上的要求,就會越來越嚴格,而且政府也是朝這個國際趨勢在做改革。 事實上,政府想做深度節能,這些問題都有持續在思考跟討論,但建築物若要用節能效益來評估補助,這牽扯到不同建物的效益不同,所以補助辦法不好擬定,而且主管機關也不同;但若談回減少隱含碳這一塊,未來可能會有配套,因為它的定義很清楚,而且減碳量多少,大致已經可以計算出來。 整體來說,如果建築業未來使用的不是綠建材,或蓋的不是綠建築,它的成本只會越來越高,相對利潤就越來越少。但真要談回淨零這件事,民眾要先想有什麼好處才做的話,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這是對下一代生死存亡的事情,這是毫無猶豫,非做不可的事,因為全球已逼近升溫1.5度C的警戒線了,你跟我都有責任。 此文轉自《住展雜誌》 #好文推薦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綠建築真的和你想得不一樣!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