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LEED Zero Carbon 讓建築物成為淨零碳排的地球解方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研究統計指出,全球各產業的碳排放量,以建築業產生的碳排量為排名第一,約占38%。COP 27之後聯合國也發布了2022年全球建築產業碳排放摘要報告,報告中指出,當其他產業都朝向逐漸降低碳排的趨勢,建築業的碳排卻有增無減!因此報告中也呼籲各國應嚴正重視建築產業的碳排,除了提升建築能效法規之外,也要注重建材隱含碳(embodied carbon)的降低,以及降低建材業與營造業在價值鏈中的碳排,並鼓勵循環經濟。 #LEED Zero 成為綠建築更高難度的認證 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為促進綠建築在完工後,持續維持淨零碳排要求,於2020年推出「LEED Zero零排放建築認證系統」,分為四個子認證項目:零碳排(Zero Carbon)、零耗能(Zero Energy) 、零耗水(Zero Water)和零廢棄物(Zero Waste)。建築所有權人在同一棟建築物上可以任選一至四項認證,以證明其建築物對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結至2022年6月已有超過100個建築物通過認證。其中,「零碳排 (Zero Carbon)」認證取得難度最高,北京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於2019年獲得全球首個LEED Zero零碳排認證,目前建築物不但達到淨零碳排,其運營所消除的碳排量更超過其產生的碳排量,每年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達314噸,相當於種植 13,745棵樹。我們將分四期電子報分別為大家介紹LEED Zero的四個子認證項目,首先介紹LEED Zero Carbon。 #LEED Zero Carbon是什麼? LEED Zero Carbon所定義的零碳建築為「在過去一年裡達到淨零碳排放的建築」,其計算方式是透過計算建築物的能源總碳排放量(包括電力與燃料排放),加上人員交通碳排,若可以與基地內與基地外的再生能源互相抵銷的話,就達到了LEED Zero定義的Zero Carbon了! LEED Zero零碳排公式: 碳平衡(Carbon Balance)=總碳產生量(Total Carbon Emitted)—總碳抵銷量(Total Carbon Avoided) 建築物要達到淨零碳排,首先要先把節能做到最大化(深度節能),可以強化的部分,例如: 建築外殼節能、空調節能、照明節能等,以降低總碳排放量。至於總碳抵消量,可從以下方式抵減:(1)基地內的再生能源;(2)購買基地外綠電;(3)購買再生能源憑證;(4)利用碳抵換(Carbon Offsets)來抵減。 節能率高了,需要抵減的碳排就少了;若節能率不高,那就要多花力氣與成本在基地內外的再生能源,或是碳抵換交易了,才能達到淨零碳建築。 您的建築物或建案,已經準備好要規劃淨零建築的路徑了嗎? #淨零碳排路上,澄毓陪你一起走! 國內外的綠建築認證系統如台灣綠建築EEWH標章、LEED 認證,以及LEED Zero認證系統,在節能、節水、節電、減碳、減廢、生態環境、綠化健康,以及降低環境衝擊都能有顯著效益,對企業推行ESG永續及淨零碳排的落實,更是助益良多。澄毓團隊以超過15年的豐富經驗,成功輔導過國內外科技大廠、大型商辦建築、能源電力公司等實績經驗,能提供業主或建案最有效的綠建築設計顧問方案,實踐企業ESG永續的戰略目標。

MORE →

LEED Zero Carbon 讓建築物成為淨零碳排的地球解方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研究統計指出,全球各產業的碳排放量,以建築業產生的碳排量為排名第一,約占38%。COP 27之後聯合國也發布了2022年全球建築產業碳排放摘要報告,報告中指出,當其他產業都朝向逐漸降低碳排的趨勢,建築業的碳排卻有增無減!因此報告中也呼籲各國應嚴正重視建築產業的碳排,除了提升建築能效法規之外,也要注重建材隱含碳(embodied carbon)的降低,以及降低建材業與營造業在價值鏈中的碳排,並鼓勵循環經濟。 #LEED Zero 成為綠建築更高難度的認證 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為促進綠建築在完工後,持續維持淨零碳排要求,於2020年推出「LEED Zero零排放建築認證系統」,分為四個子認證項目:零碳排(Zero Carbon)、零耗能(Zero Energy) 、零耗水(Zero Water)和零廢棄物(Zero Waste)。建築所有權人在同一棟建築物上可以任選一至四項認證,以證明其建築物對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結至2022年6月已有超過100個建築物通過認證。其中,「零碳排 (Zero Carbon)」認證取得難度最高,北京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於2019年獲得全球首個LEED Zero零碳排認證,目前建築物不但達到淨零碳排,其運營所消除的碳排量更超過其產生的碳排量,每年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達314噸,相當於種植 13,745棵樹。我們將分四期電子報分別為大家介紹LEED Zero的四個子認證項目,首先介紹LEED Zero Carbon。 #LEED Zero Carbon是什麼? LEED Zero Carbon所定義的零碳建築為「在過去一年裡達到淨零碳排放的建築」,其計算方式是透過計算建築物的能源總碳排放量(包括電力與燃料排放),加上人員交通碳排,若可以與基地內與基地外的再生能源互相抵銷的話,就達到了LEED Zero定義的Zero Carbon了! LEED Zero零碳排公式: 碳平衡(Carbon Balance)=總碳產生量(Total Carbon Emitted)—總碳抵銷量(Total Carbon Avoided) 建築物要達到淨零碳排,首先要先把節能做到最大化(深度節能),可以強化的部分,例如: 建築外殼節能、空調節能、照明節能等,以降低總碳排放量。至於總碳抵消量,可從以下方式抵減:(1)基地內的再生能源;(2)購買基地外綠電;(3)購買再生能源憑證;(4)利用碳抵換(Carbon Offsets)來抵減。 節能率高了,需要抵減的碳排就少了;若節能率不高,那就要多花力氣與成本在基地內外的再生能源,或是碳抵換交易了,才能達到淨零碳建築。 您的建築物或建案,已經準備好要規劃淨零建築的路徑了嗎? #淨零碳排路上,澄毓陪你一起走! 國內外的綠建築認證系統如台灣綠建築EEWH標章、LEED 認證,以及LEED Zero認證系統,在節能、節水、節電、減碳、減廢、生態環境、綠化健康,以及降低環境衝擊都能有顯著效益,對企業推行ESG永續及淨零碳排的落實,更是助益良多。澄毓團隊以超過15年的豐富經驗,成功輔導過國內外科技大廠、大型商辦建築、能源電力公司等實績經驗,能提供業主或建案最有效的綠建築設計顧問方案,實踐企業ESG永續的戰略目標。

MORE →

氣候緊急時代下,臺灣的淨零建築之路如何走?

根據2022年3月國發會公告「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宣示臺灣將在2050年時達到淨零排放,期透過減少排放與吸收技術而使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接近零,因此面對淨零碳排議題,公共工程與指標性建案將首當其衝。同時,歐盟擬對進口鋼材與水泥等製造汙染較大的商品課徵二氧化碳排放關稅,適用範圍從鋼、鋁、水泥等原材料擴大到下游的製成品螺絲、螺栓等,預定2023年10月開始實施。 #建築節能減碳勿忘降低隱含碳排 面對全球對淨零碳排的推進,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受邀於第19屆臺灣建築論壇以「氣候緊急時代下的淨零建築之路」為題演講時,直指建築業的碳排占全球總碳排放量的40%,其中約30%的碳排跟建築物的日常使用有關,剩下的10%是跟建材與施工的隱含碳排(Embodied Carbon)有關。 隱含碳排是指材料從栽種、開採、提煉、加工與製造等一系列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整棟建築物的隱含碳排結構體就佔五成以上,降低建構體的隱含碳排可透過提高高爐水泥使用比例、提高鋼構含回收再生鋼比例、優化結構設計、使用預鑄工法容易組裝及拆卸,以及使用低碳綠水泥等方式來達到;結構體之外佔比例最高的就是內外牆體,一樣也可使用高比例含回收再生材料、低碳工法製造生產之材料、容易組裝與拆卸的牆系統等,來進一步降低隱含碳排。 未來建材業與營造業必須在價值鏈中降低碳排放,將建材中的隱含碳納入建築物生命週期總碳排放量的計算重點,已是一個明確指標。 #實現淨零建築,從三方著手 關於建築物日常營運階段的節能減碳,政府也已經有越來越明確嚴格的法規政策,例如強化建築外殼性能提升、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強制建築物裝設太陽能板、開發行為溫室氣體增量分年抵減等,未來也將實施建築碳排總量管制以及強制裝設儲能系統等,陳重仁總結提出台灣淨零建築的實踐可以「設計階段減碳」、「日常運營階段減碳」,以及「基地內外再生能源減碳」三方面著手。 首先,在設計階段減碳,考量建築外殼、空調及照明系統的深度節能設計;再則,導入智慧能源監控與管理系統在日常運營階段做減碳管理,達到30%~50%的總體節能成效;最後,搭配基地內與基地外的再生能源,達到淨零耗能。目前最常見的是於建築物基地內自設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板, 以澄毓輔導廠商在印尼廠辦大樓的案例,運用BIPV建築整合式太陽能光電系統來設計屋頂大棚架式雨遮棚,達到約40%的能源替代率,成功獲得美國LEED黃金級認證。 「先做深度節能設計及改善,再補上足夠可再生能源,便可達到零耗能!」陳重仁強調,下一代的綠建築應該具備節能、節水、減廢、低隱含碳排、使用再生能源以及能量測與揭露碳排放的功能!

MORE →

氣候緊急時代下,臺灣的淨零建築之路如何走?

根據2022年3月國發會公告「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宣示臺灣將在2050年時達到淨零排放,期透過減少排放與吸收技術而使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接近零,因此面對淨零碳排議題,公共工程與指標性建案將首當其衝。同時,歐盟擬對進口鋼材與水泥等製造汙染較大的商品課徵二氧化碳排放關稅,適用範圍從鋼、鋁、水泥等原材料擴大到下游的製成品螺絲、螺栓等,預定2023年10月開始實施。 #建築節能減碳勿忘降低隱含碳排 面對全球對淨零碳排的推進,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受邀於第19屆臺灣建築論壇以「氣候緊急時代下的淨零建築之路」為題演講時,直指建築業的碳排占全球總碳排放量的40%,其中約30%的碳排跟建築物的日常使用有關,剩下的10%是跟建材與施工的隱含碳排(Embodied Carbon)有關。 隱含碳排是指材料從栽種、開採、提煉、加工與製造等一系列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整棟建築物的隱含碳排結構體就佔五成以上,降低建構體的隱含碳排可透過提高高爐水泥使用比例、提高鋼構含回收再生鋼比例、優化結構設計、使用預鑄工法容易組裝及拆卸,以及使用低碳綠水泥等方式來達到;結構體之外佔比例最高的就是內外牆體,一樣也可使用高比例含回收再生材料、低碳工法製造生產之材料、容易組裝與拆卸的牆系統等,來進一步降低隱含碳排。 未來建材業與營造業必須在價值鏈中降低碳排放,將建材中的隱含碳納入建築物生命週期總碳排放量的計算重點,已是一個明確指標。 #實現淨零建築,從三方著手 關於建築物日常營運階段的節能減碳,政府也已經有越來越明確嚴格的法規政策,例如強化建築外殼性能提升、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強制建築物裝設太陽能板、開發行為溫室氣體增量分年抵減等,未來也將實施建築碳排總量管制以及強制裝設儲能系統等,陳重仁總結提出台灣淨零建築的實踐可以「設計階段減碳」、「日常運營階段減碳」,以及「基地內外再生能源減碳」三方面著手。 首先,在設計階段減碳,考量建築外殼、空調及照明系統的深度節能設計;再則,導入智慧能源監控與管理系統在日常運營階段做減碳管理,達到30%~50%的總體節能成效;最後,搭配基地內與基地外的再生能源,達到淨零耗能。目前最常見的是於建築物基地內自設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板, 以澄毓輔導廠商在印尼廠辦大樓的案例,運用BIPV建築整合式太陽能光電系統來設計屋頂大棚架式雨遮棚,達到約40%的能源替代率,成功獲得美國LEED黃金級認證。 「先做深度節能設計及改善,再補上足夠可再生能源,便可達到零耗能!」陳重仁強調,下一代的綠建築應該具備節能、節水、減廢、低隱含碳排、使用再生能源以及能量測與揭露碳排放的功能!

MORE →
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右)與CSRone 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右)就亞洲低碳建築趨勢進行討論。

百行百業離不開的「建築」是淨零排放的最佳起手勢

為呼應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的淨零排放訴求,行政院已在今年三月提出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台北市政府亦於今年六月訂立「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瞄準智慧零碳建築、綠運輸低碳交通與全循環零廢棄三大面向著手推進。面對當前迅猛的趨勢,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與 CSRone 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訂於 12 月 13 日聯手合辦「2022 亞洲低碳建築論壇」,望能藉此機會,為建築產業執行永續的趨勢、如何應對淨零等議題帶來全新觀點。 全球近 40%的碳排放是由建築物產生 建築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元素,工業革命卻改變了建築與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不同於早期文明仰賴自然採光與通風,材料也收集自週遭環境的「低碳」石造或木構屋,工業革命後人類大量生產、製造,開始有能力穩定從遠方運送材料,導致建築造成的碳排放與污染在兩百年以來漸增。 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於 2020 提出的統計資料,全球超過 1/3(接近 40%)的碳排放是由建築物產生,除了 28%在使用階段產生以外,亦有 10%產自建造、拆除階段,這部分被稱為隱含碳排(Embodied carbon)。「隱含碳排的問題得溯源到產業端,因為他們必須製造材料供給整個營建產業。所以這是整個產業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陳重仁理事長如此分析「百行百業其實離不開建築!」。 綠建築、節能、儲能與創能,是淨零排放解方 談到 ESG,根據 CSRone 起自 2013 年的長期觀察,臺灣建築相關的公開報告書中,近幾年每一本都有「永續指標」與「極端氣候」兩個要點在其中。即便臺灣與國際社會處理相關問題皆有所偏重,但仍為時不晚,也因此這方面的倡議、呼籲才顯得重要。本次論壇特別邀請 SSDC 澄毓綠建築、台達電、工研院等等長期耕耘於綠建築、節能、儲能與創能之企業,分享其目前成果及解決方案。 以亞洲而言,參與了台糖沙崙循環住宅以與台北國際花博新生三館等,以永續導向進行設計的綠建築,來自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主持建築師林章鍊;在疫情期間與學生共同開發負壓空氣盾裝置預防交叉感染,且數次來臺就永續城市發展進行深度交流的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鄒經宇等,皆是本次協助我們抽絲剝繭,解開淨零難題的重要指路人。 從綠建築到永續 每當說起綠建築,除了注重節能、節水、減碳、健康、照顧基地上與基地外的周邊生態環境,現今還要更積極強調淨零碳排。建築物的生命週期與人息息相關,其對環境、對人體健康的互動關係都不可忽視,如今對環境施加的壓力已經用極端氣候的形式回頭影響到我們的生存環境,所以永續共存才顯得如此重要。 從 CSR、SDGs 到 ESG,大部分企業在 G(治理)及 S(企業社會責任)已經著墨多年,而如今因 E(環境)問題的急迫性日益顯著,這方面的注意正被強烈喚醒。建築物耗能、耗水、廢棄物產生與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等等,「這些 E(環境)面向涵蓋的範圍,其實都是綠建築處理的問題,可見綠建築就是這項難題的出路」,陳重仁理事長如是說。

MORE →
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右)與CSRone 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右)就亞洲低碳建築趨勢進行討論。

百行百業離不開的「建築」是淨零排放的最佳起手勢

為呼應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的淨零排放訴求,行政院已在今年三月提出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台北市政府亦於今年六月訂立「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瞄準智慧零碳建築、綠運輸低碳交通與全循環零廢棄三大面向著手推進。面對當前迅猛的趨勢,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與 CSRone 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訂於 12 月 13 日聯手合辦「2022 亞洲低碳建築論壇」,望能藉此機會,為建築產業執行永續的趨勢、如何應對淨零等議題帶來全新觀點。 全球近 40%的碳排放是由建築物產生 建築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元素,工業革命卻改變了建築與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不同於早期文明仰賴自然採光與通風,材料也收集自週遭環境的「低碳」石造或木構屋,工業革命後人類大量生產、製造,開始有能力穩定從遠方運送材料,導致建築造成的碳排放與污染在兩百年以來漸增。 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於 2020 提出的統計資料,全球超過 1/3(接近 40%)的碳排放是由建築物產生,除了 28%在使用階段產生以外,亦有 10%產自建造、拆除階段,這部分被稱為隱含碳排(Embodied carbon)。「隱含碳排的問題得溯源到產業端,因為他們必須製造材料供給整個營建產業。所以這是整個產業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陳重仁理事長如此分析「百行百業其實離不開建築!」。 綠建築、節能、儲能與創能,是淨零排放解方 談到 ESG,根據 CSRone 起自 2013 年的長期觀察,臺灣建築相關的公開報告書中,近幾年每一本都有「永續指標」與「極端氣候」兩個要點在其中。即便臺灣與國際社會處理相關問題皆有所偏重,但仍為時不晚,也因此這方面的倡議、呼籲才顯得重要。本次論壇特別邀請 SSDC 澄毓綠建築、台達電、工研院等等長期耕耘於綠建築、節能、儲能與創能之企業,分享其目前成果及解決方案。 以亞洲而言,參與了台糖沙崙循環住宅以與台北國際花博新生三館等,以永續導向進行設計的綠建築,來自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主持建築師林章鍊;在疫情期間與學生共同開發負壓空氣盾裝置預防交叉感染,且數次來臺就永續城市發展進行深度交流的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鄒經宇等,皆是本次協助我們抽絲剝繭,解開淨零難題的重要指路人。 從綠建築到永續 每當說起綠建築,除了注重節能、節水、減碳、健康、照顧基地上與基地外的周邊生態環境,現今還要更積極強調淨零碳排。建築物的生命週期與人息息相關,其對環境、對人體健康的互動關係都不可忽視,如今對環境施加的壓力已經用極端氣候的形式回頭影響到我們的生存環境,所以永續共存才顯得如此重要。 從 CSR、SDGs 到 ESG,大部分企業在 G(治理)及 S(企業社會責任)已經著墨多年,而如今因 E(環境)問題的急迫性日益顯著,這方面的注意正被強烈喚醒。建築物耗能、耗水、廢棄物產生與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等等,「這些 E(環境)面向涵蓋的範圍,其實都是綠建築處理的問題,可見綠建築就是這項難題的出路」,陳重仁理事長如是說。

MORE →
建築物的碳排放量中,大約 1/4 為營建階段產生,大約 3/4 為營運使用階段產生

碳稅開徵 2 大關鍵策略避免成為碳排黑名單

自 2015 年聯合國全球氣候協議,190 位領導人簽署《巴黎協定》(The Paris Agreement),答應制定大幅削減碳排放的計劃,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136 個國家陸續宣布推動「淨零碳排」。 碳稅上路 高碳排產業首當其衝 為避免流於口號,各國除了敦促彼此提出碳排改善路徑,也透過「課徵碳關稅、碳排費」與「推動總量管制交易碳權」,讓淨零碳排真正落實。 歐盟早在 2021 年 7 月率先開出第一槍,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未來若企業生產高碳排商品,將被課徵「碳排關稅」或可能無法出口到歐盟。美國也跟進,許多大型國際品牌企業,例如:蘋果,都已要求旗下供應鏈商需要「淨零碳排」。自 2026 年起,若進口的加工產品碳含量超標,也要被徵收碳費。對於諸多以出口貿易、代工型態為主的台灣企業影響甚鉅。 而我國政府從 2023 年起開始要求資本額百億元及鋼鐵和水泥業共 163 家公司,必須在年報上揭露「用了多少碳」(含溫室氣體排放、用水、廢棄物等資訊)。另外,自 2024 年起,針定每年碳排逾 2.5 萬噸的 287 家碳排企業大戶,開始徵收「碳排費」。 「致力減碳」已不只是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更是未來10年左右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用循環經濟打造全環節綠建築 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在 2020 年的統計,全球大約 40%的碳排放量來自於建築物。因此,各國政府無不將「打造低碳建築」列為重要 KPI。 在行政院公告的淨零碳排路徑規劃中,即要求 2030 年公有新建築必須達建築物能效 1 級或「近零碳建築」。2050 年國內所有的新建築、及 85%的既有建築則都要是「近零碳建築」。世界綠建築協會 WGBC 也倡導,2030 年所有「新建建築」必須達到淨零碳排放;2050 年「所有建築」必須達到淨零碳排放。 建築物的碳排放量中,大約 1/4 為營建階段產生,大約 3/4 為營運使用階段產生,要有效降低建築物碳排,可透過下列兩個方向雙管齊下: 其一,透過使用低碳材料與工法降低隱含碳排:營建階段所產生的碳排,叫做「隱含碳排」(Embodied

MORE →

LEED Zero Carbon 讓建築物成為淨零碳排的地球解方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研究統計指出,全球各產業的碳排放量,以建築業產生的碳排量為排名第一,約占38%。COP 27之後聯合國也發布了2022年全球建築產業碳排放摘要報告,報告中指出,當其他產業都朝向逐漸降低碳排的趨勢,建築業的碳排卻有增無減!因此報告中也呼籲各國應嚴正重視建築產業的碳排,除了提升建築能效法規之外,也要注重建材隱含碳(embodied carbon)的降低,以及降低建材業與營造業在價值鏈中的碳排,並鼓勵循環經濟。 #LEED Zero 成為綠建築更高難度的認證 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為促進綠建築在完工後,持續維持淨零碳排要求,於2020年推出「LEED Zero零排放建築認證系統」,分為四個子認證項目:零碳排(Zero Carbon)、零耗能(Zero Energy) 、零耗水(Zero Water)和零廢棄物(Zero Waste)。建築所有權人在同一棟建築物上可以任選一至四項認證,以證明其建築物對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結至2022年6月已有超過100個建築物通過認證。其中,「零碳排 (Zero Carbon)」認證取得難度最高,北京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於2019年獲得全球首個LEED Zero零碳排認證,目前建築物不但達到淨零碳排,其運營所消除的碳排量更超過其產生的碳排量,每年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達314噸,相當於種植 13,745棵樹。我們將分四期電子報分別為大家介紹LEED Zero的四個子認證項目,首先介紹LEED Zero Carbon。 #LEED Zero Carbon是什麼? LEED Zero Carbon所定義的零碳建築為「在過去一年裡達到淨零碳排放的建築」,其計算方式是透過計算建築物的能源總碳排放量(包括電力與燃料排放),加上人員交通碳排,若可以與基地內與基地外的再生能源互相抵銷的話,就達到了LEED Zero定義的Zero Carbon了! LEED Zero零碳排公式: 碳平衡(Carbon Balance)=總碳產生量(Total Carbon Emitted)—總碳抵銷量(Total Carbon Avoided) 建築物要達到淨零碳排,首先要先把節能做到最大化(深度節能),可以強化的部分,例如: 建築外殼節能、空調節能、照明節能等,以降低總碳排放量。至於總碳抵消量,可從以下方式抵減:(1)基地內的再生能源;(2)購買基地外綠電;(3)購買再生能源憑證;(4)利用碳抵換(Carbon Offsets)來抵減。 節能率高了,需要抵減的碳排就少了;若節能率不高,那就要多花力氣與成本在基地內外的再生能源,或是碳抵換交易了,才能達到淨零碳建築。 您的建築物或建案,已經準備好要規劃淨零建築的路徑了嗎? #淨零碳排路上,澄毓陪你一起走! 國內外的綠建築認證系統如台灣綠建築EEWH標章、LEED 認證,以及LEED Zero認證系統,在節能、節水、節電、減碳、減廢、生態環境、綠化健康,以及降低環境衝擊都能有顯著效益,對企業推行ESG永續及淨零碳排的落實,更是助益良多。澄毓團隊以超過15年的豐富經驗,成功輔導過國內外科技大廠、大型商辦建築、能源電力公司等實績經驗,能提供業主或建案最有效的綠建築設計顧問方案,實踐企業ESG永續的戰略目標。

MORE →

LEED Zero Carbon 讓建築物成為淨零碳排的地球解方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研究統計指出,全球各產業的碳排放量,以建築業產生的碳排量為排名第一,約占38%。COP 27之後聯合國也發布了2022年全球建築產業碳排放摘要報告,報告中指出,當其他產業都朝向逐漸降低碳排的趨勢,建築業的碳排卻有增無減!因此報告中也呼籲各國應嚴正重視建築產業的碳排,除了提升建築能效法規之外,也要注重建材隱含碳(embodied carbon)的降低,以及降低建材業與營造業在價值鏈中的碳排,並鼓勵循環經濟。 #LEED Zero 成為綠建築更高難度的認證 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為促進綠建築在完工後,持續維持淨零碳排要求,於2020年推出「LEED Zero零排放建築認證系統」,分為四個子認證項目:零碳排(Zero Carbon)、零耗能(Zero Energy) 、零耗水(Zero Water)和零廢棄物(Zero Waste)。建築所有權人在同一棟建築物上可以任選一至四項認證,以證明其建築物對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結至2022年6月已有超過100個建築物通過認證。其中,「零碳排 (Zero Carbon)」認證取得難度最高,北京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於2019年獲得全球首個LEED Zero零碳排認證,目前建築物不但達到淨零碳排,其運營所消除的碳排量更超過其產生的碳排量,每年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達314噸,相當於種植 13,745棵樹。我們將分四期電子報分別為大家介紹LEED Zero的四個子認證項目,首先介紹LEED Zero Carbon。 #LEED Zero Carbon是什麼? LEED Zero Carbon所定義的零碳建築為「在過去一年裡達到淨零碳排放的建築」,其計算方式是透過計算建築物的能源總碳排放量(包括電力與燃料排放),加上人員交通碳排,若可以與基地內與基地外的再生能源互相抵銷的話,就達到了LEED Zero定義的Zero Carbon了! LEED Zero零碳排公式: 碳平衡(Carbon Balance)=總碳產生量(Total Carbon Emitted)—總碳抵銷量(Total Carbon Avoided) 建築物要達到淨零碳排,首先要先把節能做到最大化(深度節能),可以強化的部分,例如: 建築外殼節能、空調節能、照明節能等,以降低總碳排放量。至於總碳抵消量,可從以下方式抵減:(1)基地內的再生能源;(2)購買基地外綠電;(3)購買再生能源憑證;(4)利用碳抵換(Carbon Offsets)來抵減。 節能率高了,需要抵減的碳排就少了;若節能率不高,那就要多花力氣與成本在基地內外的再生能源,或是碳抵換交易了,才能達到淨零碳建築。 您的建築物或建案,已經準備好要規劃淨零建築的路徑了嗎? #淨零碳排路上,澄毓陪你一起走! 國內外的綠建築認證系統如台灣綠建築EEWH標章、LEED 認證,以及LEED Zero認證系統,在節能、節水、節電、減碳、減廢、生態環境、綠化健康,以及降低環境衝擊都能有顯著效益,對企業推行ESG永續及淨零碳排的落實,更是助益良多。澄毓團隊以超過15年的豐富經驗,成功輔導過國內外科技大廠、大型商辦建築、能源電力公司等實績經驗,能提供業主或建案最有效的綠建築設計顧問方案,實踐企業ESG永續的戰略目標。

MORE →

氣候緊急時代下,臺灣的淨零建築之路如何走?

根據2022年3月國發會公告「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宣示臺灣將在2050年時達到淨零排放,期透過減少排放與吸收技術而使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接近零,因此面對淨零碳排議題,公共工程與指標性建案將首當其衝。同時,歐盟擬對進口鋼材與水泥等製造汙染較大的商品課徵二氧化碳排放關稅,適用範圍從鋼、鋁、水泥等原材料擴大到下游的製成品螺絲、螺栓等,預定2023年10月開始實施。 #建築節能減碳勿忘降低隱含碳排 面對全球對淨零碳排的推進,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受邀於第19屆臺灣建築論壇以「氣候緊急時代下的淨零建築之路」為題演講時,直指建築業的碳排占全球總碳排放量的40%,其中約30%的碳排跟建築物的日常使用有關,剩下的10%是跟建材與施工的隱含碳排(Embodied Carbon)有關。 隱含碳排是指材料從栽種、開採、提煉、加工與製造等一系列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整棟建築物的隱含碳排結構體就佔五成以上,降低建構體的隱含碳排可透過提高高爐水泥使用比例、提高鋼構含回收再生鋼比例、優化結構設計、使用預鑄工法容易組裝及拆卸,以及使用低碳綠水泥等方式來達到;結構體之外佔比例最高的就是內外牆體,一樣也可使用高比例含回收再生材料、低碳工法製造生產之材料、容易組裝與拆卸的牆系統等,來進一步降低隱含碳排。 未來建材業與營造業必須在價值鏈中降低碳排放,將建材中的隱含碳納入建築物生命週期總碳排放量的計算重點,已是一個明確指標。 #實現淨零建築,從三方著手 關於建築物日常營運階段的節能減碳,政府也已經有越來越明確嚴格的法規政策,例如強化建築外殼性能提升、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強制建築物裝設太陽能板、開發行為溫室氣體增量分年抵減等,未來也將實施建築碳排總量管制以及強制裝設儲能系統等,陳重仁總結提出台灣淨零建築的實踐可以「設計階段減碳」、「日常運營階段減碳」,以及「基地內外再生能源減碳」三方面著手。 首先,在設計階段減碳,考量建築外殼、空調及照明系統的深度節能設計;再則,導入智慧能源監控與管理系統在日常運營階段做減碳管理,達到30%~50%的總體節能成效;最後,搭配基地內與基地外的再生能源,達到淨零耗能。目前最常見的是於建築物基地內自設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板, 以澄毓輔導廠商在印尼廠辦大樓的案例,運用BIPV建築整合式太陽能光電系統來設計屋頂大棚架式雨遮棚,達到約40%的能源替代率,成功獲得美國LEED黃金級認證。 「先做深度節能設計及改善,再補上足夠可再生能源,便可達到零耗能!」陳重仁強調,下一代的綠建築應該具備節能、節水、減廢、低隱含碳排、使用再生能源以及能量測與揭露碳排放的功能!

MORE →

氣候緊急時代下,臺灣的淨零建築之路如何走?

根據2022年3月國發會公告「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宣示臺灣將在2050年時達到淨零排放,期透過減少排放與吸收技術而使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接近零,因此面對淨零碳排議題,公共工程與指標性建案將首當其衝。同時,歐盟擬對進口鋼材與水泥等製造汙染較大的商品課徵二氧化碳排放關稅,適用範圍從鋼、鋁、水泥等原材料擴大到下游的製成品螺絲、螺栓等,預定2023年10月開始實施。 #建築節能減碳勿忘降低隱含碳排 面對全球對淨零碳排的推進,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受邀於第19屆臺灣建築論壇以「氣候緊急時代下的淨零建築之路」為題演講時,直指建築業的碳排占全球總碳排放量的40%,其中約30%的碳排跟建築物的日常使用有關,剩下的10%是跟建材與施工的隱含碳排(Embodied Carbon)有關。 隱含碳排是指材料從栽種、開採、提煉、加工與製造等一系列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整棟建築物的隱含碳排結構體就佔五成以上,降低建構體的隱含碳排可透過提高高爐水泥使用比例、提高鋼構含回收再生鋼比例、優化結構設計、使用預鑄工法容易組裝及拆卸,以及使用低碳綠水泥等方式來達到;結構體之外佔比例最高的就是內外牆體,一樣也可使用高比例含回收再生材料、低碳工法製造生產之材料、容易組裝與拆卸的牆系統等,來進一步降低隱含碳排。 未來建材業與營造業必須在價值鏈中降低碳排放,將建材中的隱含碳納入建築物生命週期總碳排放量的計算重點,已是一個明確指標。 #實現淨零建築,從三方著手 關於建築物日常營運階段的節能減碳,政府也已經有越來越明確嚴格的法規政策,例如強化建築外殼性能提升、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強制建築物裝設太陽能板、開發行為溫室氣體增量分年抵減等,未來也將實施建築碳排總量管制以及強制裝設儲能系統等,陳重仁總結提出台灣淨零建築的實踐可以「設計階段減碳」、「日常運營階段減碳」,以及「基地內外再生能源減碳」三方面著手。 首先,在設計階段減碳,考量建築外殼、空調及照明系統的深度節能設計;再則,導入智慧能源監控與管理系統在日常運營階段做減碳管理,達到30%~50%的總體節能成效;最後,搭配基地內與基地外的再生能源,達到淨零耗能。目前最常見的是於建築物基地內自設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板, 以澄毓輔導廠商在印尼廠辦大樓的案例,運用BIPV建築整合式太陽能光電系統來設計屋頂大棚架式雨遮棚,達到約40%的能源替代率,成功獲得美國LEED黃金級認證。 「先做深度節能設計及改善,再補上足夠可再生能源,便可達到零耗能!」陳重仁強調,下一代的綠建築應該具備節能、節水、減廢、低隱含碳排、使用再生能源以及能量測與揭露碳排放的功能!

MORE →
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右)與CSRone 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右)就亞洲低碳建築趨勢進行討論。

百行百業離不開的「建築」是淨零排放的最佳起手勢

為呼應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的淨零排放訴求,行政院已在今年三月提出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台北市政府亦於今年六月訂立「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瞄準智慧零碳建築、綠運輸低碳交通與全循環零廢棄三大面向著手推進。面對當前迅猛的趨勢,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與 CSRone 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訂於 12 月 13 日聯手合辦「2022 亞洲低碳建築論壇」,望能藉此機會,為建築產業執行永續的趨勢、如何應對淨零等議題帶來全新觀點。 全球近 40%的碳排放是由建築物產生 建築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元素,工業革命卻改變了建築與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不同於早期文明仰賴自然採光與通風,材料也收集自週遭環境的「低碳」石造或木構屋,工業革命後人類大量生產、製造,開始有能力穩定從遠方運送材料,導致建築造成的碳排放與污染在兩百年以來漸增。 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於 2020 提出的統計資料,全球超過 1/3(接近 40%)的碳排放是由建築物產生,除了 28%在使用階段產生以外,亦有 10%產自建造、拆除階段,這部分被稱為隱含碳排(Embodied carbon)。「隱含碳排的問題得溯源到產業端,因為他們必須製造材料供給整個營建產業。所以這是整個產業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陳重仁理事長如此分析「百行百業其實離不開建築!」。 綠建築、節能、儲能與創能,是淨零排放解方 談到 ESG,根據 CSRone 起自 2013 年的長期觀察,臺灣建築相關的公開報告書中,近幾年每一本都有「永續指標」與「極端氣候」兩個要點在其中。即便臺灣與國際社會處理相關問題皆有所偏重,但仍為時不晚,也因此這方面的倡議、呼籲才顯得重要。本次論壇特別邀請 SSDC 澄毓綠建築、台達電、工研院等等長期耕耘於綠建築、節能、儲能與創能之企業,分享其目前成果及解決方案。 以亞洲而言,參與了台糖沙崙循環住宅以與台北國際花博新生三館等,以永續導向進行設計的綠建築,來自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主持建築師林章鍊;在疫情期間與學生共同開發負壓空氣盾裝置預防交叉感染,且數次來臺就永續城市發展進行深度交流的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鄒經宇等,皆是本次協助我們抽絲剝繭,解開淨零難題的重要指路人。 從綠建築到永續 每當說起綠建築,除了注重節能、節水、減碳、健康、照顧基地上與基地外的周邊生態環境,現今還要更積極強調淨零碳排。建築物的生命週期與人息息相關,其對環境、對人體健康的互動關係都不可忽視,如今對環境施加的壓力已經用極端氣候的形式回頭影響到我們的生存環境,所以永續共存才顯得如此重要。 從 CSR、SDGs 到 ESG,大部分企業在 G(治理)及 S(企業社會責任)已經著墨多年,而如今因 E(環境)問題的急迫性日益顯著,這方面的注意正被強烈喚醒。建築物耗能、耗水、廢棄物產生與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等等,「這些 E(環境)面向涵蓋的範圍,其實都是綠建築處理的問題,可見綠建築就是這項難題的出路」,陳重仁理事長如是說。

MORE →
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右)與CSRone 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右)就亞洲低碳建築趨勢進行討論。

百行百業離不開的「建築」是淨零排放的最佳起手勢

為呼應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的淨零排放訴求,行政院已在今年三月提出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台北市政府亦於今年六月訂立「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瞄準智慧零碳建築、綠運輸低碳交通與全循環零廢棄三大面向著手推進。面對當前迅猛的趨勢,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與 CSRone 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訂於 12 月 13 日聯手合辦「2022 亞洲低碳建築論壇」,望能藉此機會,為建築產業執行永續的趨勢、如何應對淨零等議題帶來全新觀點。 全球近 40%的碳排放是由建築物產生 建築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元素,工業革命卻改變了建築與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不同於早期文明仰賴自然採光與通風,材料也收集自週遭環境的「低碳」石造或木構屋,工業革命後人類大量生產、製造,開始有能力穩定從遠方運送材料,導致建築造成的碳排放與污染在兩百年以來漸增。 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於 2020 提出的統計資料,全球超過 1/3(接近 40%)的碳排放是由建築物產生,除了 28%在使用階段產生以外,亦有 10%產自建造、拆除階段,這部分被稱為隱含碳排(Embodied carbon)。「隱含碳排的問題得溯源到產業端,因為他們必須製造材料供給整個營建產業。所以這是整個產業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陳重仁理事長如此分析「百行百業其實離不開建築!」。 綠建築、節能、儲能與創能,是淨零排放解方 談到 ESG,根據 CSRone 起自 2013 年的長期觀察,臺灣建築相關的公開報告書中,近幾年每一本都有「永續指標」與「極端氣候」兩個要點在其中。即便臺灣與國際社會處理相關問題皆有所偏重,但仍為時不晚,也因此這方面的倡議、呼籲才顯得重要。本次論壇特別邀請 SSDC 澄毓綠建築、台達電、工研院等等長期耕耘於綠建築、節能、儲能與創能之企業,分享其目前成果及解決方案。 以亞洲而言,參與了台糖沙崙循環住宅以與台北國際花博新生三館等,以永續導向進行設計的綠建築,來自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主持建築師林章鍊;在疫情期間與學生共同開發負壓空氣盾裝置預防交叉感染,且數次來臺就永續城市發展進行深度交流的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鄒經宇等,皆是本次協助我們抽絲剝繭,解開淨零難題的重要指路人。 從綠建築到永續 每當說起綠建築,除了注重節能、節水、減碳、健康、照顧基地上與基地外的周邊生態環境,現今還要更積極強調淨零碳排。建築物的生命週期與人息息相關,其對環境、對人體健康的互動關係都不可忽視,如今對環境施加的壓力已經用極端氣候的形式回頭影響到我們的生存環境,所以永續共存才顯得如此重要。 從 CSR、SDGs 到 ESG,大部分企業在 G(治理)及 S(企業社會責任)已經著墨多年,而如今因 E(環境)問題的急迫性日益顯著,這方面的注意正被強烈喚醒。建築物耗能、耗水、廢棄物產生與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等等,「這些 E(環境)面向涵蓋的範圍,其實都是綠建築處理的問題,可見綠建築就是這項難題的出路」,陳重仁理事長如是說。

MORE →
建築物的碳排放量中,大約 1/4 為營建階段產生,大約 3/4 為營運使用階段產生

碳稅開徵 2 大關鍵策略避免成為碳排黑名單

自 2015 年聯合國全球氣候協議,190 位領導人簽署《巴黎協定》(The Paris Agreement),答應制定大幅削減碳排放的計劃,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136 個國家陸續宣布推動「淨零碳排」。 碳稅上路 高碳排產業首當其衝 為避免流於口號,各國除了敦促彼此提出碳排改善路徑,也透過「課徵碳關稅、碳排費」與「推動總量管制交易碳權」,讓淨零碳排真正落實。 歐盟早在 2021 年 7 月率先開出第一槍,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未來若企業生產高碳排商品,將被課徵「碳排關稅」或可能無法出口到歐盟。美國也跟進,許多大型國際品牌企業,例如:蘋果,都已要求旗下供應鏈商需要「淨零碳排」。自 2026 年起,若進口的加工產品碳含量超標,也要被徵收碳費。對於諸多以出口貿易、代工型態為主的台灣企業影響甚鉅。 而我國政府從 2023 年起開始要求資本額百億元及鋼鐵和水泥業共 163 家公司,必須在年報上揭露「用了多少碳」(含溫室氣體排放、用水、廢棄物等資訊)。另外,自 2024 年起,針定每年碳排逾 2.5 萬噸的 287 家碳排企業大戶,開始徵收「碳排費」。 「致力減碳」已不只是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更是未來10年左右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用循環經濟打造全環節綠建築 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在 2020 年的統計,全球大約 40%的碳排放量來自於建築物。因此,各國政府無不將「打造低碳建築」列為重要 KPI。 在行政院公告的淨零碳排路徑規劃中,即要求 2030 年公有新建築必須達建築物能效 1 級或「近零碳建築」。2050 年國內所有的新建築、及 85%的既有建築則都要是「近零碳建築」。世界綠建築協會 WGBC 也倡導,2030 年所有「新建建築」必須達到淨零碳排放;2050 年「所有建築」必須達到淨零碳排放。 建築物的碳排放量中,大約 1/4 為營建階段產生,大約 3/4 為營運使用階段產生,要有效降低建築物碳排,可透過下列兩個方向雙管齊下: 其一,透過使用低碳材料與工法降低隱含碳排:營建階段所產生的碳排,叫做「隱含碳排」(Embodied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