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蔡英文總統於2021年宣布台灣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計劃透過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策略達成;其中能源轉型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之潔淨能源發展方向為規劃原則,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預期發電結構在2025年會達到燃氣50%、燃煤30%及再生能源20%。再生能源以推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為主,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離岸風力裝置容量則達5.7GW以上;惟截至2023年11月統計,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達17,506 MW,發電量229.56億度,占比僅達9.9%。 甫當選的賴清德總統,於競選時,進一步提出綠能轉型五大政策,包括啟動二次轉型、推動數位與綠色產業雙軸、打造淨零綠生活、政府當轉型後盾與公正轉型,強化地熱發電、氫能、海洋能與生質能的發展,希望在2026年到2050年達成電力去碳化:2026年目標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2030年目標燃氣50%、燃煤20%、再生能源30%;2050年再生能源占60%至70%、氫能源占9%至12%、燃氣占20%至27%。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對延宕的綠能轉型進展,台灣該如何急起直追?又有那些困難必須克服呢? #綠電市場不健全,賴清德必須面對課題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表示,再生能源20%到60%三倍增長的實現成長需要更多努力。國際間追求淨零碳排趨勢加速,國內業者因應供應鏈品牌商要求攀升,對綠電需求孔亟,根據經濟部2023年八月調查,至2030年台灣企業綠電需求將達318億度,年增60億度,至2040年時需求更上看1000億度電。台灣綠電供應不足,產業普遍缺綠電,加上綠電市場不健全,多數賣給台電,超前部署的台積電所得僅是杯水車薪。 許博涵認為政府應積極把綠能與產業連結起來,建立良好的市場供需機制,解決綠能利益分配問題,同時要避免城鄉衝突,讓綠電每一度的價值,能夠被完善的記錄,建立產業跟綠能之間的信賴,在二次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照顧到環境跟社會,這是賴清德未來重要的課題。 #結合科技拚淨零,帶動產業創新 賴清德主張建立國家級「前瞻科技研發平台」,投資人工智慧、量子電腦、太空科技等;建立「淨零創新科技平台」,運用資通訊技術、數位化工具,結合AIoT技術,協助產業進行綠色轉型,開發太陽能、風能、氫能、地熱、海洋能,以及智慧電網、儲能等,並強調讓AI產業化,產業AI化,用AI來幫綠能,綠能也來幫AI,許博涵認為這策略有「打到痛點了!」 台灣有許多高耗能產業,政府需加強連結綠能與產業轉型,透過科技的幫助達到「綠能解放」,像有一些公司開始推智慧綠能,把人工智慧加入綠能,讓AI變淨零的助力,透過融合科技創新、循環減廢、綠色金融,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雙向帶動讓產業更上層樓,又兼顧經濟正義與公平福利,這政策是值得讚許的。 #喊投入智慧電網,自然因素成阻礙 綠能已進入市場化的時代,政府開始投入智慧電網、儲存科技、智慧電力調度,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博涵說:「從實際面來看,儲能更為重要,但是我們現在電網級儲能、分布式儲能在哪裡?政府沒有提出解方。」綠能跟零碳這兩件事能否成為產業,而且是有智慧競爭力的產業,是個重要議題。 另一個的問題是,當綠電比例激增,台電電網穩定性將受到巨大考驗。由於自然資源如風力、太陽能光電供應不穩定性及間歇性,使得再生能源的供給量沒辦法如傳統電廠一樣接受調度指令,因應電力負載的變化,過去電力系統不穩定是因無法預測的負載問題,或是突然的機組跳機、輸配電路故障造成停電,若加上再生能源受季節、地域、氣候等因素影響,電網的穩定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產生跳電/限電危機,例如沒有風或傍晚時刻,失去綠電支撐導致供電能力產生劇烈波動,這類問題同樣考驗著未來政府的綠能配套措施及因應能力。 許博涵期許,希望未來真如經濟部的規劃,可以很好的去做分散式電網跟儲能方案運作,進而有效減碳,舒緩空污問題,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讓再生能源穩定的併入系統後運轉,這是從政府、再生能源企業、台電等都要動起來的事,在進行開發綠能的過程中,去學習適應新的減碳紀元。 #更多綠建築相關文章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第一座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運維中心,由澄毓、亞新與沃旭能源共同寫下LEED黃金級模範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蔡英文總統於2021年宣布台灣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計劃透過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策略達成;其中能源轉型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之潔淨能源發展方向為規劃原則,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預期發電結構在2025年會達到燃氣50%、燃煤30%及再生能源20%。再生能源以推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為主,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離岸風力裝置容量則達5.7GW以上;惟截至2023年11月統計,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達17,506 MW,發電量229.56億度,占比僅達9.9%。 甫當選的賴清德總統,於競選時,進一步提出綠能轉型五大政策,包括啟動二次轉型、推動數位與綠色產業雙軸、打造淨零綠生活、政府當轉型後盾與公正轉型,強化地熱發電、氫能、海洋能與生質能的發展,希望在2026年到2050年達成電力去碳化:2026年目標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2030年目標燃氣50%、燃煤20%、再生能源30%;2050年再生能源占60%至70%、氫能源占9%至12%、燃氣占20%至27%。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對延宕的綠能轉型進展,台灣該如何急起直追?又有那些困難必須克服呢? #綠電市場不健全,賴清德必須面對課題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表示,再生能源20%到60%三倍增長的實現成長需要更多努力。國際間追求淨零碳排趨勢加速,國內業者因應供應鏈品牌商要求攀升,對綠電需求孔亟,根據經濟部2023年八月調查,至2030年台灣企業綠電需求將達318億度,年增60億度,至2040年時需求更上看1000億度電。台灣綠電供應不足,產業普遍缺綠電,加上綠電市場不健全,多數賣給台電,超前部署的台積電所得僅是杯水車薪。 許博涵認為政府應積極把綠能與產業連結起來,建立良好的市場供需機制,解決綠能利益分配問題,同時要避免城鄉衝突,讓綠電每一度的價值,能夠被完善的記錄,建立產業跟綠能之間的信賴,在二次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照顧到環境跟社會,這是賴清德未來重要的課題。 #結合科技拚淨零,帶動產業創新 賴清德主張建立國家級「前瞻科技研發平台」,投資人工智慧、量子電腦、太空科技等;建立「淨零創新科技平台」,運用資通訊技術、數位化工具,結合AIoT技術,協助產業進行綠色轉型,開發太陽能、風能、氫能、地熱、海洋能,以及智慧電網、儲能等,並強調讓AI產業化,產業AI化,用AI來幫綠能,綠能也來幫AI,許博涵認為這策略有「打到痛點了!」 台灣有許多高耗能產業,政府需加強連結綠能與產業轉型,透過科技的幫助達到「綠能解放」,像有一些公司開始推智慧綠能,把人工智慧加入綠能,讓AI變淨零的助力,透過融合科技創新、循環減廢、綠色金融,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雙向帶動讓產業更上層樓,又兼顧經濟正義與公平福利,這政策是值得讚許的。 #喊投入智慧電網,自然因素成阻礙 綠能已進入市場化的時代,政府開始投入智慧電網、儲存科技、智慧電力調度,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博涵說:「從實際面來看,儲能更為重要,但是我們現在電網級儲能、分布式儲能在哪裡?政府沒有提出解方。」綠能跟零碳這兩件事能否成為產業,而且是有智慧競爭力的產業,是個重要議題。 另一個的問題是,當綠電比例激增,台電電網穩定性將受到巨大考驗。由於自然資源如風力、太陽能光電供應不穩定性及間歇性,使得再生能源的供給量沒辦法如傳統電廠一樣接受調度指令,因應電力負載的變化,過去電力系統不穩定是因無法預測的負載問題,或是突然的機組跳機、輸配電路故障造成停電,若加上再生能源受季節、地域、氣候等因素影響,電網的穩定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產生跳電/限電危機,例如沒有風或傍晚時刻,失去綠電支撐導致供電能力產生劇烈波動,這類問題同樣考驗著未來政府的綠能配套措施及因應能力。 許博涵期許,希望未來真如經濟部的規劃,可以很好的去做分散式電網跟儲能方案運作,進而有效減碳,舒緩空污問題,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讓再生能源穩定的併入系統後運轉,這是從政府、再生能源企業、台電等都要動起來的事,在進行開發綠能的過程中,去學習適應新的減碳紀元。 #好文推薦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第一座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運維中心,由澄毓、亞新與沃旭能源共同寫下LEED黃金級模範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在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台灣不落人後,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建築業是減碳重要的環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隨即訂定建築能效分級評估制度(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將建築能效依節能成效分為7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為近零碳建(第1+級),可達約50%的節能,自111年1月1日實施。遠見雜誌團隊近日特地來到SEE GREEN會客室訪問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深入淺出地講述如何在台灣推動淨零建築?執行上有何困難?政府、相關產業又該扮演什麼角色? #低碳建築,循環經濟是解方 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都會排放CO2,主要分為營運碳排、隱含碳(蘊含碳),低碳建築的重點在後者。建築物產生的40%碳排放量中,有四分之一是隱含碳從建材的生產運輸、施工方法到修繕拆除,是減少隱含碳的關鍵;而使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建材,以及容易拆解的設計,以便未來再重複使用或是循環再生,這樣不但可降低碳排放,成為「低碳建築」,更是「循環建築」。 陳重仁舉例,國內最有名的就是台糖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所有屋頂都鋪滿太陽能板,加上雨水、中水的回收利用,魚菜共生等循環機制,靠再生能源,每年能省下近百萬水電費;中控室內的能源管理系統,能隨時監測設備的耗電狀況;以鋼構以及模組化工法為主的建築物,整體碳排放量比鋼筋混凝土構造少;室內家具、家電一律用租的,有損壞的部分再請廠商來修,種種設計讓每年平均的減碳量為330公噸CO2e,並獲得低碳建築鑽石級標章、智慧建築黃金級標章等獎項。 #淨零兩大方向,深度節能先行 想要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陳重仁表明就兩件事,第一是深度節能,包括空調、照明、建築外殼隔熱三大項,同時採用智慧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發揮最大效益,有效節能。當已經做到深度節能,第二步便是採用再生能源,一般分成基地內、基地外,前者可加裝太陽能板,或採用風力發電,後者購買電力公司提供的再生能源或再生能源憑證,俗稱綠電與綠電憑證。立法院於2023年5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定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非受光條件不足等因素,要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內政部與經濟部經過近半年協商,達成共識,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 #政府應明訂法令,獎勵民間積極參與 「國際上趨勢一定先鼓勵深度節能、採用再生能源,而非一開始就想去買綠電。」陳重仁強調,因應氣候變遷課題,民間企業已積極研發更節能的設備、建築工法、建築材料等,只是在進入市場時會有些困難點,因前期研發資本投入多,產品或服務價格相對較高,市場接受度差,低碳建築或循環建築難以普及,形成惡行循環。建議政府登高呼籲,明訂相關政策法令,嚴格執行;同時設計獎勵措施提高誘因,比如鼓勵更好的外牆隔熱工法,鼓勵採用循環建材,一來讓業主比較願意採用,二來降低材料廠商的負擔,普及循環低碳市場,加速2050淨零建築目標。 陳重仁舉例,內政部於2021年1月1日修正施行《分戶樓板衝擊音規定》,要求新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應具有一定品質的隔音性能,於是得於設混凝土樓板上鋪設減震隔音層,以降低樓板衝擊音,而回收廢輪胎絞碎的顆粒即是市售隔音墊的主要原料,隔音又環保,先前台灣沒有廠商要自己生產,多是進口國外的產品,但新制上路後,兩年內有一百多家廠商在做。只要有積極明確的政策法令,以台灣的研發製造能力與供應鏈優勢,必能加速深度節能與低碳循環建材產業的形成,幫助台灣早日達成淨零目標。 #COP28有新共識,急需跨領域人才 為了減緩氣候問題,讓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1.5℃,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有近120國承諾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對建築與再生能源技術的結合是一大考驗,陳重仁強調:「推動淨零建築沒有選擇必須得做,不是因為有什麼好處才做,因為影響的是我們下一代的生存環境。」 淨零建築需整合建築、能源、空調、機電等不同領域專業,例如要將太陽能板放到建築物上面去,甚至跟建築造型結合(BIPV做法),需具備建築法規、建築設計、建材以及太陽能光電相關專業的跨領域人才,有一定程度的門檻,呼籲政府或學校須有計畫培養跨領域的整合型人才,聯合各相關產業的協力合作,並協助其形成產業,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率達成淨零目標。 ▲陳重仁總經理認為推動淨零建築勢在必行。 #好文推薦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掌握關鍵5招,BERS建築能效1級不再是夢 零碳轉型迫近 低碳綠建築現轉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在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台灣不落人後,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建築業是減碳重要的環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隨即訂定建築能效分級評估制度(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將建築能效依節能成效分為7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為近零碳建(第1+級),可達約50%的節能,自111年1月1日實施。遠見雜誌團隊近日特地來到SEE GREEN會客室訪問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深入淺出地講述如何在台灣推動淨零建築?執行上有何困難?政府、相關產業又該扮演什麼角色? #低碳建築,循環經濟是解方 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都會排放CO2,主要分為營運碳排、隱含碳(蘊含碳),低碳建築的重點在後者。建築物產生的40%碳排放量中,有四分之一是隱含碳從建材的生產運輸、施工方法到修繕拆除,是減少隱含碳的關鍵;而使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建材,以及容易拆解的設計,以便未來再重複使用或是循環再生,這樣不但可降低碳排放,成為「低碳建築」,更是「循環建築」。 陳重仁舉例,國內最有名的就是台糖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所有屋頂都鋪滿太陽能板,加上雨水、中水的回收利用,魚菜共生等循環機制,靠再生能源,每年能省下近百萬水電費;中控室內的能源管理系統,能隨時監測設備的耗電狀況;以鋼構以及模組化工法為主的建築物,整體碳排放量比鋼筋混凝土構造少;室內家具、家電一律用租的,有損壞的部分再請廠商來修,種種設計讓每年平均的減碳量為330公噸CO2e,並獲得低碳建築鑽石級標章、智慧建築黃金級標章等獎項。 #淨零兩大方向,深度節能先行 想要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陳重仁表明就兩件事,第一是深度節能,包括空調、照明、建築外殼隔熱三大項,同時採用智慧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發揮最大效益,有效節能。當已經做到深度節能,第二步便是採用再生能源,一般分成基地內、基地外,前者可加裝太陽能板,或採用風力發電,後者購買電力公司提供的再生能源或再生能源憑證,俗稱綠電與綠電憑證。立法院於2023年5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定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非受光條件不足等因素,要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內政部與經濟部經過近半年協商,達成共識,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 #政府應明訂法令,獎勵民間積極參與 「國際上趨勢一定先鼓勵深度節能、採用再生能源,而非一開始就想去買綠電。」陳重仁強調,因應氣候變遷課題,民間企業已積極研發更節能的設備、建築工法、建築材料等,只是在進入市場時會有些困難點,因前期研發資本投入多,產品或服務價格相對較高,市場接受度差,低碳建築或循環建築難以普及,形成惡行循環。建議政府登高呼籲,明訂相關政策法令,嚴格執行;同時設計獎勵措施提高誘因,比如鼓勵更好的外牆隔熱工法,鼓勵採用循環建材,一來讓業主比較願意採用,二來降低材料廠商的負擔,普及循環低碳市場,加速2050淨零建築目標。 陳重仁舉例,內政部於2021年1月1日修正施行《分戶樓板衝擊音規定》,要求新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應具有一定品質的隔音性能,於是得於設混凝土樓板上鋪設減震隔音層,以降低樓板衝擊音,而回收廢輪胎絞碎的顆粒即是市售隔音墊的主要原料,隔音又環保,先前台灣沒有廠商要自己生產,多是進口國外的產品,但新制上路後,兩年內有一百多家廠商在做。只要有積極明確的政策法令,以台灣的研發製造能力與供應鏈優勢,必能加速深度節能與低碳循環建材產業的形成,幫助台灣早日達成淨零目標。 #COP28有新共識,急需跨領域人才 為了減緩氣候問題,讓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1.5℃,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有近120國承諾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對建築與再生能源技術的結合是一大考驗,陳重仁強調:「推動淨零建築沒有選擇必須得做,不是因為有什麼好處才做,因為影響的是我們下一代的生存環境。」 淨零建築需整合建築、能源、空調、機電等不同領域專業,例如要將太陽能板放到建築物上面去,甚至跟建築造型結合(BIPV做法),需具備建築法規、建築設計、建材以及太陽能光電相關專業的跨領域人才,有一定程度的門檻,呼籲政府或學校須有計畫培養跨領域的整合型人才,聯合各相關產業的協力合作,並協助其形成產業,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率達成淨零目標。   ▲陳重仁總經理認為推動淨零建築勢在必行。 #更多綠建築相關文章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掌握關鍵5招,BERS建築能效1級不再是夢 零碳轉型迫近 低碳綠建築現轉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目前台灣可在自由市場流通的再生能源發電僅佔總體發電量的1.2%,不僅中小企業買不到,大型國際企業也得辛苦地尋尋覓覓,「缺綠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撇開量的需求,綠電能不能「匹配」也很重要,目前的再生能源多來自間歇性的光和風,發電時間不一定能和尖峰時間用電行為匹配。因為購買綠電困難重重,「自發自用」成為當下有綠電需求的中小企業及一般民眾一個好選擇。   #自己發電自己用,一起搭上能源轉型列車 發展再生能源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說,如果我們沒有面臨地球暖化的危機,當然可以繼續使用一般能源,但地球暖化引起的氣候災難確實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因此我們有責任去降低、改善建築物的排碳量。 今(2023)年APEC首次提出「公正能源轉型原則」,強調淨零路上不遺落任何一個人。但目前台灣的綠電發電量不足,且機制不利於中小型企業或一般民眾購買,沒辦法分配到每個有需求的人手裡。要如何讓綠電更普及?是政府與全民共同面對的難題。 陳重仁認為,要帶動一項新能源,必須建立一個商業模式,將經濟納入考量,才能永續發展。再生能源憑證就是一種商業模式,但台灣的綠電有85%被台電買走,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建議買不到的企業可善用空間,自己發電自己用,而非發電賣給台電,對自己的用電會更有控制力。   #再生能源帶來不穩定性?以微電網支撐全台用電 許博涵提醒,大量採用再生能源會遇到電網穩定性的問題,因為再生能源是很「看天吃飯」的資源,例如光電機組在太陽下山之後,必須立刻打開台灣電網的其他機組去支撐;而風電倚賴東北季風,在夏季用電高峰時的風資源最弱。所以綠電不僅考驗法規制度,更考驗台電的電網調度,智慧電網、儲電設備的發展勢在必行。 建築物綠電自發自用是從大電網(集中式能源系統)走向智慧微電網(分散式能源系統)一個很好的契機。許博涵表示,一個電網要夠強韌必然要從智慧微電這個方向去做,過去很難產生投資動機去發展儲能、能源管理系統(EMS),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每多擁有一度綠電,都是競爭力的展現,綠電就像是戰略儲備物資。 當建築物成為一個一個電廠,並發展出微電網時,中央大電網的壓力就會減緩很多。如果發電廠、電網、儲能設備都集中在少數特定地方,只要中間一個環節出錯,就有可能造成大規模停電。所以如果家家戶戶基地內都有一些儲能、發電設備,就比較能平衡供需,只有在用電無法自足的時候才需要跟大電網要電,甚至在緊急狀況可以向大電網供電,對台電來說,狀態是相對更穩定的。 建築物要自發自用不免與現行的建築法規、技術有關係,會面臨很多安全問題,因此政府應該要再完善法規及相關配套措施,才能滿足民間對綠電的需求。 在發生氣候危機的當下,沒有人是局外人。建築物一邊省電一邊發電,一方以需量反應策略,鼓勵用戶在離峰時使用電力;一方建置自發自用的虛擬電廠,增強電網韌性,不必覺得個人用電行為是微不足道的,要維持供電可靠、維護電網韌性,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SSDC陳重仁總經理與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對談精華   #好文推薦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為城市把樹種回來」:陶朱隱園的綠建築願景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目前台灣可在自由市場流通的再生能源發電僅佔總體發電量的1.2%,不僅中小企業買不到,大型國際企業也得辛苦地尋尋覓覓,「缺綠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撇開量的需求,綠電能不能「匹配」也很重要,目前的再生能源多來自間歇性的光和風,發電時間不一定能和尖峰時間用電行為匹配。因為購買綠電困難重重,「自發自用」成為當下有綠電需求的中小企業及一般民眾一個好選擇。   #自己發電自己用,一起搭上能源轉型列車 發展再生能源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說,如果我們沒有面臨地球暖化的危機,當然可以繼續使用一般能源,但地球暖化引起的氣候災難確實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因此我們有責任去降低、改善建築物的排碳量。 今(2023)年APEC首次提出「公正能源轉型原則」,強調淨零路上不遺落任何一個人。但目前台灣的綠電發電量不足,且機制不利於中小型企業或一般民眾購買,沒辦法分配到每個有需求的人手裡。要如何讓綠電更普及?是政府與全民共同面對的難題。 陳重仁認為,要帶動一項新能源,必須建立一個商業模式,將經濟納入考量,才能永續發展。再生能源憑證就是一種商業模式,但台灣的綠電有85%被台電買走,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建議買不到的企業可善用空間,自己發電自己用,而非發電賣給台電,對自己的用電會更有控制力。   #再生能源帶來不穩定性?以微電網支撐全台用電 許博涵提醒,大量採用再生能源會遇到電網穩定性的問題,因為再生能源是很「看天吃飯」的資源,例如光電機組在太陽下山之後,必須立刻打開台灣電網的其他機組去支撐;而風電倚賴東北季風,在夏季用電高峰時的風資源最弱。所以綠電不僅考驗法規制度,更考驗台電的電網調度,智慧電網、儲電設備的發展勢在必行。 建築物綠電自發自用是從大電網(集中式能源系統)走向智慧微電網(分散式能源系統)一個很好的契機。許博涵表示,一個電網要夠強韌必然要從智慧微電這個方向去做,過去很難產生投資動機去發展儲能、能源管理系統(EMS),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每多擁有一度綠電,都是競爭力的展現,綠電就像是戰略儲備物資。 當建築物成為一個一個電廠,並發展出微電網時,中央大電網的壓力就會減緩很多。如果發電廠、電網、儲能設備都集中在少數特定地方,只要中間一個環節出錯,就有可能造成大規模停電。所以如果家家戶戶基地內都有一些儲能、發電設備,就比較能平衡供需,只有在用電無法自足的時候才需要跟大電網要電,甚至在緊急狀況可以向大電網供電,對台電來說,狀態是相對更穩定的。 建築物要自發自用不免與現行的建築法規、技術有關係,會面臨很多安全問題,因此政府應該要再完善法規及相關配套措施,才能滿足民間對綠電的需求。 在發生氣候危機的當下,沒有人是局外人。建築物一邊省電一邊發電,一方以需量反應策略,鼓勵用戶在離峰時使用電力;一方建置自發自用的虛擬電廠,增強電網韌性,不必覺得個人用電行為是微不足道的,要維持供電可靠、維護電網韌性,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SSDC陳重仁總經理與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對談精華   #好文推薦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為城市把樹種回來」:陶朱隱園的綠建築願景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台灣2022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首度超過核能,佔整體發電量8.3%(核能佔8.2%),但因再生能源建設工程有些延宕,經濟部預估要到2026年10月才能達到再生能源佔整體發電量兩成的目標。   #台灣的綠電哪裡來哪裡去? 再生能源發電之後並非直接提供給買家使用,例如風力發電機組所發的電仍進到台電電網,企業再接台電的電來使用。再生能源每發出1000度的電,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T-REC)就會登錄並發行一張憑證,然後這個憑證的額度就會轉移到購電企業的帳戶中。所以從頭到尾,採購綠電其實是資訊流動的過程。但有了交易平台就能買到綠電嗎? 相較於前一年(2021),再生能源發電量成長了36%,但大部分仍被台電買走。根據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估計,僅15%的再生能源進入自由買賣市場,這15%中,又有超過九成被大型企業買走。也就是說,一年總發電量2881.48億度中,我們只有0.1%可供中小企業選購。有些中小企業就會直接放棄綠能選項,改去購買碳權。 政府在2019年初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時候,宣稱台灣企業只需要55億的綠電,但不僅中小企業買不到,台灣的綠電稀缺程度讓台積電等大企業也吃力, 因為上游廠商有「不准跨境購買綠電」的規則,所以台積電和沃旭能源在彰化的離岸風廠簽訂了20年長約,以確保自己未來的國際競爭力。   #中小企業可以不用放棄綠能的選項 採用綠電不僅有助於企業的ESG及品牌形象,事實上也是「商業戰場」。確保綠電的來源是一種成本控制的手段,而目前台灣的綠電作為有限資源,一企業買走的當下其實也排除了競爭對手可以購買的機會,是商業競爭力的展現與建構。 許博涵表示,企業與其想著要買綠電,不如開始在自己的建築物上建置再生能源、自發自用,目前許多再生能源案場的電都還是讓台電躉購,被台電躉夠的電是不能申請再生能源憑證的,不如重新配置自用與賣給台電的比例,讓發電及用綠電的控制權回到自己身上。 建築就是一個小型的發電平台,每個人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也就是Prosumer的概念。尤其台灣的建築密度高,屋頂加上立面的運用可以創造不小的發電效益,絕對是不能漏掉的部分。加上現在的國際綠建築檢核制度多有綠電相關規定,綠電與建築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企業自己發展再生能源,事實上也能創造財富,確實擁有綠電憑證這個稀缺資源,等同於在儲備戰略物資,不能只看到短近的成本。每多存一度電、多用一度綠電,都是競爭力的展現。 有輔導綠建築國際認證相關豐富經驗的澄毓陳重仁總經理則強調,綠電的使用是為了做到淨零,然而淨零的第一步應是「深度節能」,台灣因為電費低,很少人注意到節能的重要性,與其苦惱要如何多買到或生產一度綠電,不如著手於如何再省下一度電,先做到減排,不夠的話再來創能。 綠金時代,「綠」就是最大的資本,也是面對暖化未來最好的永續策略。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與SSDC陳重仁總經理的精采對談   #更多再生能源相關文章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台灣2022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首度超過核能,佔整體發電量8.3%(核能佔8.2%),但因再生能源建設工程有些延宕,經濟部預估要到2026年10月才能達到再生能源佔整體發電量兩成的目標。   #台灣的綠電哪裡來哪裡去? 再生能源發電之後並非直接提供給買家使用,例如風力發電機組所發的電仍進到台電電網,企業再接台電的電來使用。再生能源每發出1000度的電,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T-REC)就會登錄並發行一張憑證,然後這個憑證的額度就會轉移到購電企業的帳戶中。所以從頭到尾,採購綠電其實是資訊流動的過程。但有了交易平台就能買到綠電嗎? 相較於前一年(2021),再生能源發電量成長了36%,但大部分仍被台電買走。根據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估計,僅15%的再生能源進入自由買賣市場,這15%中,又有超過九成被大型企業買走。也就是說,一年總發電量2881.48億度中,我們只有0.1%可供中小企業選購。有些中小企業就會直接放棄綠能選項,改去購買碳權。 政府在2019年初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時候,宣稱台灣企業只需要55億的綠電,但不僅中小企業買不到,台灣的綠電稀缺程度讓台積電等大企業也吃力, 因為上游廠商有「不准跨境購買綠電」的規則,所以台積電和沃旭能源在彰化的離岸風廠簽訂了20年長約,以確保自己未來的國際競爭力。   #中小企業可以不用放棄綠能的選項 採用綠電不僅有助於企業的ESG及品牌形象,事實上也是「商業戰場」。確保綠電的來源是一種成本控制的手段,而目前台灣的綠電作為有限資源,一企業買走的當下其實也排除了競爭對手可以購買的機會,是商業競爭力的展現與建構。 許博涵表示,企業與其想著要買綠電,不如開始在自己的建築物上建置再生能源、自發自用,目前許多再生能源案場的電都還是讓台電躉購,被台電躉夠的電是不能申請再生能源憑證的,不如重新配置自用與賣給台電的比例,讓發電及用綠電的控制權回到自己身上。 建築就是一個小型的發電平台,每個人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也就是Prosumer的概念。尤其台灣的建築密度高,屋頂加上立面的運用可以創造不小的發電效益,絕對是不能漏掉的部分。加上現在的國際綠建築檢核制度多有綠電相關規定,綠電與建築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企業自己發展再生能源,事實上也能創造財富,確實擁有綠電憑證這個稀缺資源,等同於在儲備戰略物資,不能只看到短近的成本。每多存一度電、多用一度綠電,都是競爭力的展現。 有輔導綠建築國際認證相關豐富經驗的澄毓陳重仁總經理則強調,綠電的使用是為了做到淨零,然而淨零的第一步應是「深度節能」,台灣因為電費低,很少人注意到節能的重要性,與其苦惱要如何多買到或生產一度綠電,不如著手於如何再省下一度電,先做到減排,不夠的話再來創能。 綠金時代,「綠」就是最大的資本,也是面對暖化未來最好的永續策略。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與SSDC陳重仁總經理的精采對談   #更多再生能源相關文章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蔡英文總統於2021年宣布台灣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計劃透過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策略達成;其中能源轉型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之潔淨能源發展方向為規劃原則,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預期發電結構在2025年會達到燃氣50%、燃煤30%及再生能源20%。再生能源以推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為主,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離岸風力裝置容量則達5.7GW以上;惟截至2023年11月統計,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達17,506 MW,發電量229.56億度,占比僅達9.9%。 甫當選的賴清德總統,於競選時,進一步提出綠能轉型五大政策,包括啟動二次轉型、推動數位與綠色產業雙軸、打造淨零綠生活、政府當轉型後盾與公正轉型,強化地熱發電、氫能、海洋能與生質能的發展,希望在2026年到2050年達成電力去碳化:2026年目標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2030年目標燃氣50%、燃煤20%、再生能源30%;2050年再生能源占60%至70%、氫能源占9%至12%、燃氣占20%至27%。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對延宕的綠能轉型進展,台灣該如何急起直追?又有那些困難必須克服呢? #綠電市場不健全,賴清德必須面對課題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表示,再生能源20%到60%三倍增長的實現成長需要更多努力。國際間追求淨零碳排趨勢加速,國內業者因應供應鏈品牌商要求攀升,對綠電需求孔亟,根據經濟部2023年八月調查,至2030年台灣企業綠電需求將達318億度,年增60億度,至2040年時需求更上看1000億度電。台灣綠電供應不足,產業普遍缺綠電,加上綠電市場不健全,多數賣給台電,超前部署的台積電所得僅是杯水車薪。 許博涵認為政府應積極把綠能與產業連結起來,建立良好的市場供需機制,解決綠能利益分配問題,同時要避免城鄉衝突,讓綠電每一度的價值,能夠被完善的記錄,建立產業跟綠能之間的信賴,在二次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照顧到環境跟社會,這是賴清德未來重要的課題。 #結合科技拚淨零,帶動產業創新 賴清德主張建立國家級「前瞻科技研發平台」,投資人工智慧、量子電腦、太空科技等;建立「淨零創新科技平台」,運用資通訊技術、數位化工具,結合AIoT技術,協助產業進行綠色轉型,開發太陽能、風能、氫能、地熱、海洋能,以及智慧電網、儲能等,並強調讓AI產業化,產業AI化,用AI來幫綠能,綠能也來幫AI,許博涵認為這策略有「打到痛點了!」 台灣有許多高耗能產業,政府需加強連結綠能與產業轉型,透過科技的幫助達到「綠能解放」,像有一些公司開始推智慧綠能,把人工智慧加入綠能,讓AI變淨零的助力,透過融合科技創新、循環減廢、綠色金融,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雙向帶動讓產業更上層樓,又兼顧經濟正義與公平福利,這政策是值得讚許的。 #喊投入智慧電網,自然因素成阻礙 綠能已進入市場化的時代,政府開始投入智慧電網、儲存科技、智慧電力調度,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博涵說:「從實際面來看,儲能更為重要,但是我們現在電網級儲能、分布式儲能在哪裡?政府沒有提出解方。」綠能跟零碳這兩件事能否成為產業,而且是有智慧競爭力的產業,是個重要議題。 另一個的問題是,當綠電比例激增,台電電網穩定性將受到巨大考驗。由於自然資源如風力、太陽能光電供應不穩定性及間歇性,使得再生能源的供給量沒辦法如傳統電廠一樣接受調度指令,因應電力負載的變化,過去電力系統不穩定是因無法預測的負載問題,或是突然的機組跳機、輸配電路故障造成停電,若加上再生能源受季節、地域、氣候等因素影響,電網的穩定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產生跳電/限電危機,例如沒有風或傍晚時刻,失去綠電支撐導致供電能力產生劇烈波動,這類問題同樣考驗著未來政府的綠能配套措施及因應能力。 許博涵期許,希望未來真如經濟部的規劃,可以很好的去做分散式電網跟儲能方案運作,進而有效減碳,舒緩空污問題,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讓再生能源穩定的併入系統後運轉,這是從政府、再生能源企業、台電等都要動起來的事,在進行開發綠能的過程中,去學習適應新的減碳紀元。 #更多綠建築相關文章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第一座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運維中心,由澄毓、亞新與沃旭能源共同寫下LEED黃金級模範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蔡英文總統於2021年宣布台灣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計劃透過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策略達成;其中能源轉型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之潔淨能源發展方向為規劃原則,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預期發電結構在2025年會達到燃氣50%、燃煤30%及再生能源20%。再生能源以推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為主,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離岸風力裝置容量則達5.7GW以上;惟截至2023年11月統計,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達17,506 MW,發電量229.56億度,占比僅達9.9%。 甫當選的賴清德總統,於競選時,進一步提出綠能轉型五大政策,包括啟動二次轉型、推動數位與綠色產業雙軸、打造淨零綠生活、政府當轉型後盾與公正轉型,強化地熱發電、氫能、海洋能與生質能的發展,希望在2026年到2050年達成電力去碳化:2026年目標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2030年目標燃氣50%、燃煤20%、再生能源30%;2050年再生能源占60%至70%、氫能源占9%至12%、燃氣占20%至27%。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對延宕的綠能轉型進展,台灣該如何急起直追?又有那些困難必須克服呢? #綠電市場不健全,賴清德必須面對課題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表示,再生能源20%到60%三倍增長的實現成長需要更多努力。國際間追求淨零碳排趨勢加速,國內業者因應供應鏈品牌商要求攀升,對綠電需求孔亟,根據經濟部2023年八月調查,至2030年台灣企業綠電需求將達318億度,年增60億度,至2040年時需求更上看1000億度電。台灣綠電供應不足,產業普遍缺綠電,加上綠電市場不健全,多數賣給台電,超前部署的台積電所得僅是杯水車薪。 許博涵認為政府應積極把綠能與產業連結起來,建立良好的市場供需機制,解決綠能利益分配問題,同時要避免城鄉衝突,讓綠電每一度的價值,能夠被完善的記錄,建立產業跟綠能之間的信賴,在二次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照顧到環境跟社會,這是賴清德未來重要的課題。 #結合科技拚淨零,帶動產業創新 賴清德主張建立國家級「前瞻科技研發平台」,投資人工智慧、量子電腦、太空科技等;建立「淨零創新科技平台」,運用資通訊技術、數位化工具,結合AIoT技術,協助產業進行綠色轉型,開發太陽能、風能、氫能、地熱、海洋能,以及智慧電網、儲能等,並強調讓AI產業化,產業AI化,用AI來幫綠能,綠能也來幫AI,許博涵認為這策略有「打到痛點了!」 台灣有許多高耗能產業,政府需加強連結綠能與產業轉型,透過科技的幫助達到「綠能解放」,像有一些公司開始推智慧綠能,把人工智慧加入綠能,讓AI變淨零的助力,透過融合科技創新、循環減廢、綠色金融,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雙向帶動讓產業更上層樓,又兼顧經濟正義與公平福利,這政策是值得讚許的。 #喊投入智慧電網,自然因素成阻礙 綠能已進入市場化的時代,政府開始投入智慧電網、儲存科技、智慧電力調度,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博涵說:「從實際面來看,儲能更為重要,但是我們現在電網級儲能、分布式儲能在哪裡?政府沒有提出解方。」綠能跟零碳這兩件事能否成為產業,而且是有智慧競爭力的產業,是個重要議題。 另一個的問題是,當綠電比例激增,台電電網穩定性將受到巨大考驗。由於自然資源如風力、太陽能光電供應不穩定性及間歇性,使得再生能源的供給量沒辦法如傳統電廠一樣接受調度指令,因應電力負載的變化,過去電力系統不穩定是因無法預測的負載問題,或是突然的機組跳機、輸配電路故障造成停電,若加上再生能源受季節、地域、氣候等因素影響,電網的穩定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產生跳電/限電危機,例如沒有風或傍晚時刻,失去綠電支撐導致供電能力產生劇烈波動,這類問題同樣考驗著未來政府的綠能配套措施及因應能力。 許博涵期許,希望未來真如經濟部的規劃,可以很好的去做分散式電網跟儲能方案運作,進而有效減碳,舒緩空污問題,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讓再生能源穩定的併入系統後運轉,這是從政府、再生能源企業、台電等都要動起來的事,在進行開發綠能的過程中,去學習適應新的減碳紀元。 #好文推薦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第一座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運維中心,由澄毓、亞新與沃旭能源共同寫下LEED黃金級模範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在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台灣不落人後,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建築業是減碳重要的環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隨即訂定建築能效分級評估制度(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將建築能效依節能成效分為7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為近零碳建(第1+級),可達約50%的節能,自111年1月1日實施。遠見雜誌團隊近日特地來到SEE GREEN會客室訪問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深入淺出地講述如何在台灣推動淨零建築?執行上有何困難?政府、相關產業又該扮演什麼角色? #低碳建築,循環經濟是解方 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都會排放CO2,主要分為營運碳排、隱含碳(蘊含碳),低碳建築的重點在後者。建築物產生的40%碳排放量中,有四分之一是隱含碳從建材的生產運輸、施工方法到修繕拆除,是減少隱含碳的關鍵;而使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建材,以及容易拆解的設計,以便未來再重複使用或是循環再生,這樣不但可降低碳排放,成為「低碳建築」,更是「循環建築」。 陳重仁舉例,國內最有名的就是台糖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所有屋頂都鋪滿太陽能板,加上雨水、中水的回收利用,魚菜共生等循環機制,靠再生能源,每年能省下近百萬水電費;中控室內的能源管理系統,能隨時監測設備的耗電狀況;以鋼構以及模組化工法為主的建築物,整體碳排放量比鋼筋混凝土構造少;室內家具、家電一律用租的,有損壞的部分再請廠商來修,種種設計讓每年平均的減碳量為330公噸CO2e,並獲得低碳建築鑽石級標章、智慧建築黃金級標章等獎項。 #淨零兩大方向,深度節能先行 想要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陳重仁表明就兩件事,第一是深度節能,包括空調、照明、建築外殼隔熱三大項,同時採用智慧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發揮最大效益,有效節能。當已經做到深度節能,第二步便是採用再生能源,一般分成基地內、基地外,前者可加裝太陽能板,或採用風力發電,後者購買電力公司提供的再生能源或再生能源憑證,俗稱綠電與綠電憑證。立法院於2023年5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定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非受光條件不足等因素,要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內政部與經濟部經過近半年協商,達成共識,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 #政府應明訂法令,獎勵民間積極參與 「國際上趨勢一定先鼓勵深度節能、採用再生能源,而非一開始就想去買綠電。」陳重仁強調,因應氣候變遷課題,民間企業已積極研發更節能的設備、建築工法、建築材料等,只是在進入市場時會有些困難點,因前期研發資本投入多,產品或服務價格相對較高,市場接受度差,低碳建築或循環建築難以普及,形成惡行循環。建議政府登高呼籲,明訂相關政策法令,嚴格執行;同時設計獎勵措施提高誘因,比如鼓勵更好的外牆隔熱工法,鼓勵採用循環建材,一來讓業主比較願意採用,二來降低材料廠商的負擔,普及循環低碳市場,加速2050淨零建築目標。 陳重仁舉例,內政部於2021年1月1日修正施行《分戶樓板衝擊音規定》,要求新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應具有一定品質的隔音性能,於是得於設混凝土樓板上鋪設減震隔音層,以降低樓板衝擊音,而回收廢輪胎絞碎的顆粒即是市售隔音墊的主要原料,隔音又環保,先前台灣沒有廠商要自己生產,多是進口國外的產品,但新制上路後,兩年內有一百多家廠商在做。只要有積極明確的政策法令,以台灣的研發製造能力與供應鏈優勢,必能加速深度節能與低碳循環建材產業的形成,幫助台灣早日達成淨零目標。 #COP28有新共識,急需跨領域人才 為了減緩氣候問題,讓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1.5℃,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有近120國承諾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對建築與再生能源技術的結合是一大考驗,陳重仁強調:「推動淨零建築沒有選擇必須得做,不是因為有什麼好處才做,因為影響的是我們下一代的生存環境。」 淨零建築需整合建築、能源、空調、機電等不同領域專業,例如要將太陽能板放到建築物上面去,甚至跟建築造型結合(BIPV做法),需具備建築法規、建築設計、建材以及太陽能光電相關專業的跨領域人才,有一定程度的門檻,呼籲政府或學校須有計畫培養跨領域的整合型人才,聯合各相關產業的協力合作,並協助其形成產業,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率達成淨零目標。 ▲陳重仁總經理認為推動淨零建築勢在必行。 #好文推薦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掌握關鍵5招,BERS建築能效1級不再是夢 零碳轉型迫近 低碳綠建築現轉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在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台灣不落人後,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建築業是減碳重要的環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隨即訂定建築能效分級評估制度(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將建築能效依節能成效分為7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為近零碳建(第1+級),可達約50%的節能,自111年1月1日實施。遠見雜誌團隊近日特地來到SEE GREEN會客室訪問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深入淺出地講述如何在台灣推動淨零建築?執行上有何困難?政府、相關產業又該扮演什麼角色? #低碳建築,循環經濟是解方 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都會排放CO2,主要分為營運碳排、隱含碳(蘊含碳),低碳建築的重點在後者。建築物產生的40%碳排放量中,有四分之一是隱含碳從建材的生產運輸、施工方法到修繕拆除,是減少隱含碳的關鍵;而使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建材,以及容易拆解的設計,以便未來再重複使用或是循環再生,這樣不但可降低碳排放,成為「低碳建築」,更是「循環建築」。 陳重仁舉例,國內最有名的就是台糖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所有屋頂都鋪滿太陽能板,加上雨水、中水的回收利用,魚菜共生等循環機制,靠再生能源,每年能省下近百萬水電費;中控室內的能源管理系統,能隨時監測設備的耗電狀況;以鋼構以及模組化工法為主的建築物,整體碳排放量比鋼筋混凝土構造少;室內家具、家電一律用租的,有損壞的部分再請廠商來修,種種設計讓每年平均的減碳量為330公噸CO2e,並獲得低碳建築鑽石級標章、智慧建築黃金級標章等獎項。 #淨零兩大方向,深度節能先行 想要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陳重仁表明就兩件事,第一是深度節能,包括空調、照明、建築外殼隔熱三大項,同時採用智慧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發揮最大效益,有效節能。當已經做到深度節能,第二步便是採用再生能源,一般分成基地內、基地外,前者可加裝太陽能板,或採用風力發電,後者購買電力公司提供的再生能源或再生能源憑證,俗稱綠電與綠電憑證。立法院於2023年5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定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非受光條件不足等因素,要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內政部與經濟部經過近半年協商,達成共識,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 #政府應明訂法令,獎勵民間積極參與 「國際上趨勢一定先鼓勵深度節能、採用再生能源,而非一開始就想去買綠電。」陳重仁強調,因應氣候變遷課題,民間企業已積極研發更節能的設備、建築工法、建築材料等,只是在進入市場時會有些困難點,因前期研發資本投入多,產品或服務價格相對較高,市場接受度差,低碳建築或循環建築難以普及,形成惡行循環。建議政府登高呼籲,明訂相關政策法令,嚴格執行;同時設計獎勵措施提高誘因,比如鼓勵更好的外牆隔熱工法,鼓勵採用循環建材,一來讓業主比較願意採用,二來降低材料廠商的負擔,普及循環低碳市場,加速2050淨零建築目標。 陳重仁舉例,內政部於2021年1月1日修正施行《分戶樓板衝擊音規定》,要求新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應具有一定品質的隔音性能,於是得於設混凝土樓板上鋪設減震隔音層,以降低樓板衝擊音,而回收廢輪胎絞碎的顆粒即是市售隔音墊的主要原料,隔音又環保,先前台灣沒有廠商要自己生產,多是進口國外的產品,但新制上路後,兩年內有一百多家廠商在做。只要有積極明確的政策法令,以台灣的研發製造能力與供應鏈優勢,必能加速深度節能與低碳循環建材產業的形成,幫助台灣早日達成淨零目標。 #COP28有新共識,急需跨領域人才 為了減緩氣候問題,讓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1.5℃,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有近120國承諾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對建築與再生能源技術的結合是一大考驗,陳重仁強調:「推動淨零建築沒有選擇必須得做,不是因為有什麼好處才做,因為影響的是我們下一代的生存環境。」 淨零建築需整合建築、能源、空調、機電等不同領域專業,例如要將太陽能板放到建築物上面去,甚至跟建築造型結合(BIPV做法),需具備建築法規、建築設計、建材以及太陽能光電相關專業的跨領域人才,有一定程度的門檻,呼籲政府或學校須有計畫培養跨領域的整合型人才,聯合各相關產業的協力合作,並協助其形成產業,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率達成淨零目標。   ▲陳重仁總經理認為推動淨零建築勢在必行。 #更多綠建築相關文章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掌握關鍵5招,BERS建築能效1級不再是夢 零碳轉型迫近 低碳綠建築現轉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目前台灣可在自由市場流通的再生能源發電僅佔總體發電量的1.2%,不僅中小企業買不到,大型國際企業也得辛苦地尋尋覓覓,「缺綠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撇開量的需求,綠電能不能「匹配」也很重要,目前的再生能源多來自間歇性的光和風,發電時間不一定能和尖峰時間用電行為匹配。因為購買綠電困難重重,「自發自用」成為當下有綠電需求的中小企業及一般民眾一個好選擇。   #自己發電自己用,一起搭上能源轉型列車 發展再生能源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說,如果我們沒有面臨地球暖化的危機,當然可以繼續使用一般能源,但地球暖化引起的氣候災難確實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因此我們有責任去降低、改善建築物的排碳量。 今(2023)年APEC首次提出「公正能源轉型原則」,強調淨零路上不遺落任何一個人。但目前台灣的綠電發電量不足,且機制不利於中小型企業或一般民眾購買,沒辦法分配到每個有需求的人手裡。要如何讓綠電更普及?是政府與全民共同面對的難題。 陳重仁認為,要帶動一項新能源,必須建立一個商業模式,將經濟納入考量,才能永續發展。再生能源憑證就是一種商業模式,但台灣的綠電有85%被台電買走,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建議買不到的企業可善用空間,自己發電自己用,而非發電賣給台電,對自己的用電會更有控制力。   #再生能源帶來不穩定性?以微電網支撐全台用電 許博涵提醒,大量採用再生能源會遇到電網穩定性的問題,因為再生能源是很「看天吃飯」的資源,例如光電機組在太陽下山之後,必須立刻打開台灣電網的其他機組去支撐;而風電倚賴東北季風,在夏季用電高峰時的風資源最弱。所以綠電不僅考驗法規制度,更考驗台電的電網調度,智慧電網、儲電設備的發展勢在必行。 建築物綠電自發自用是從大電網(集中式能源系統)走向智慧微電網(分散式能源系統)一個很好的契機。許博涵表示,一個電網要夠強韌必然要從智慧微電這個方向去做,過去很難產生投資動機去發展儲能、能源管理系統(EMS),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每多擁有一度綠電,都是競爭力的展現,綠電就像是戰略儲備物資。 當建築物成為一個一個電廠,並發展出微電網時,中央大電網的壓力就會減緩很多。如果發電廠、電網、儲能設備都集中在少數特定地方,只要中間一個環節出錯,就有可能造成大規模停電。所以如果家家戶戶基地內都有一些儲能、發電設備,就比較能平衡供需,只有在用電無法自足的時候才需要跟大電網要電,甚至在緊急狀況可以向大電網供電,對台電來說,狀態是相對更穩定的。 建築物要自發自用不免與現行的建築法規、技術有關係,會面臨很多安全問題,因此政府應該要再完善法規及相關配套措施,才能滿足民間對綠電的需求。 在發生氣候危機的當下,沒有人是局外人。建築物一邊省電一邊發電,一方以需量反應策略,鼓勵用戶在離峰時使用電力;一方建置自發自用的虛擬電廠,增強電網韌性,不必覺得個人用電行為是微不足道的,要維持供電可靠、維護電網韌性,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SSDC陳重仁總經理與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對談精華   #好文推薦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為城市把樹種回來」:陶朱隱園的綠建築願景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目前台灣可在自由市場流通的再生能源發電僅佔總體發電量的1.2%,不僅中小企業買不到,大型國際企業也得辛苦地尋尋覓覓,「缺綠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撇開量的需求,綠電能不能「匹配」也很重要,目前的再生能源多來自間歇性的光和風,發電時間不一定能和尖峰時間用電行為匹配。因為購買綠電困難重重,「自發自用」成為當下有綠電需求的中小企業及一般民眾一個好選擇。   #自己發電自己用,一起搭上能源轉型列車 發展再生能源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說,如果我們沒有面臨地球暖化的危機,當然可以繼續使用一般能源,但地球暖化引起的氣候災難確實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因此我們有責任去降低、改善建築物的排碳量。 今(2023)年APEC首次提出「公正能源轉型原則」,強調淨零路上不遺落任何一個人。但目前台灣的綠電發電量不足,且機制不利於中小型企業或一般民眾購買,沒辦法分配到每個有需求的人手裡。要如何讓綠電更普及?是政府與全民共同面對的難題。 陳重仁認為,要帶動一項新能源,必須建立一個商業模式,將經濟納入考量,才能永續發展。再生能源憑證就是一種商業模式,但台灣的綠電有85%被台電買走,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建議買不到的企業可善用空間,自己發電自己用,而非發電賣給台電,對自己的用電會更有控制力。   #再生能源帶來不穩定性?以微電網支撐全台用電 許博涵提醒,大量採用再生能源會遇到電網穩定性的問題,因為再生能源是很「看天吃飯」的資源,例如光電機組在太陽下山之後,必須立刻打開台灣電網的其他機組去支撐;而風電倚賴東北季風,在夏季用電高峰時的風資源最弱。所以綠電不僅考驗法規制度,更考驗台電的電網調度,智慧電網、儲電設備的發展勢在必行。 建築物綠電自發自用是從大電網(集中式能源系統)走向智慧微電網(分散式能源系統)一個很好的契機。許博涵表示,一個電網要夠強韌必然要從智慧微電這個方向去做,過去很難產生投資動機去發展儲能、能源管理系統(EMS),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每多擁有一度綠電,都是競爭力的展現,綠電就像是戰略儲備物資。 當建築物成為一個一個電廠,並發展出微電網時,中央大電網的壓力就會減緩很多。如果發電廠、電網、儲能設備都集中在少數特定地方,只要中間一個環節出錯,就有可能造成大規模停電。所以如果家家戶戶基地內都有一些儲能、發電設備,就比較能平衡供需,只有在用電無法自足的時候才需要跟大電網要電,甚至在緊急狀況可以向大電網供電,對台電來說,狀態是相對更穩定的。 建築物要自發自用不免與現行的建築法規、技術有關係,會面臨很多安全問題,因此政府應該要再完善法規及相關配套措施,才能滿足民間對綠電的需求。 在發生氣候危機的當下,沒有人是局外人。建築物一邊省電一邊發電,一方以需量反應策略,鼓勵用戶在離峰時使用電力;一方建置自發自用的虛擬電廠,增強電網韌性,不必覺得個人用電行為是微不足道的,要維持供電可靠、維護電網韌性,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SSDC陳重仁總經理與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對談精華   #好文推薦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為城市把樹種回來」:陶朱隱園的綠建築願景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台灣2022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首度超過核能,佔整體發電量8.3%(核能佔8.2%),但因再生能源建設工程有些延宕,經濟部預估要到2026年10月才能達到再生能源佔整體發電量兩成的目標。   #台灣的綠電哪裡來哪裡去? 再生能源發電之後並非直接提供給買家使用,例如風力發電機組所發的電仍進到台電電網,企業再接台電的電來使用。再生能源每發出1000度的電,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T-REC)就會登錄並發行一張憑證,然後這個憑證的額度就會轉移到購電企業的帳戶中。所以從頭到尾,採購綠電其實是資訊流動的過程。但有了交易平台就能買到綠電嗎? 相較於前一年(2021),再生能源發電量成長了36%,但大部分仍被台電買走。根據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估計,僅15%的再生能源進入自由買賣市場,這15%中,又有超過九成被大型企業買走。也就是說,一年總發電量2881.48億度中,我們只有0.1%可供中小企業選購。有些中小企業就會直接放棄綠能選項,改去購買碳權。 政府在2019年初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時候,宣稱台灣企業只需要55億的綠電,但不僅中小企業買不到,台灣的綠電稀缺程度讓台積電等大企業也吃力, 因為上游廠商有「不准跨境購買綠電」的規則,所以台積電和沃旭能源在彰化的離岸風廠簽訂了20年長約,以確保自己未來的國際競爭力。   #中小企業可以不用放棄綠能的選項 採用綠電不僅有助於企業的ESG及品牌形象,事實上也是「商業戰場」。確保綠電的來源是一種成本控制的手段,而目前台灣的綠電作為有限資源,一企業買走的當下其實也排除了競爭對手可以購買的機會,是商業競爭力的展現與建構。 許博涵表示,企業與其想著要買綠電,不如開始在自己的建築物上建置再生能源、自發自用,目前許多再生能源案場的電都還是讓台電躉購,被台電躉夠的電是不能申請再生能源憑證的,不如重新配置自用與賣給台電的比例,讓發電及用綠電的控制權回到自己身上。 建築就是一個小型的發電平台,每個人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也就是Prosumer的概念。尤其台灣的建築密度高,屋頂加上立面的運用可以創造不小的發電效益,絕對是不能漏掉的部分。加上現在的國際綠建築檢核制度多有綠電相關規定,綠電與建築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企業自己發展再生能源,事實上也能創造財富,確實擁有綠電憑證這個稀缺資源,等同於在儲備戰略物資,不能只看到短近的成本。每多存一度電、多用一度綠電,都是競爭力的展現。 有輔導綠建築國際認證相關豐富經驗的澄毓陳重仁總經理則強調,綠電的使用是為了做到淨零,然而淨零的第一步應是「深度節能」,台灣因為電費低,很少人注意到節能的重要性,與其苦惱要如何多買到或生產一度綠電,不如著手於如何再省下一度電,先做到減排,不夠的話再來創能。 綠金時代,「綠」就是最大的資本,也是面對暖化未來最好的永續策略。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與SSDC陳重仁總經理的精采對談   #更多再生能源相關文章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台灣2022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首度超過核能,佔整體發電量8.3%(核能佔8.2%),但因再生能源建設工程有些延宕,經濟部預估要到2026年10月才能達到再生能源佔整體發電量兩成的目標。   #台灣的綠電哪裡來哪裡去? 再生能源發電之後並非直接提供給買家使用,例如風力發電機組所發的電仍進到台電電網,企業再接台電的電來使用。再生能源每發出1000度的電,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T-REC)就會登錄並發行一張憑證,然後這個憑證的額度就會轉移到購電企業的帳戶中。所以從頭到尾,採購綠電其實是資訊流動的過程。但有了交易平台就能買到綠電嗎? 相較於前一年(2021),再生能源發電量成長了36%,但大部分仍被台電買走。根據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估計,僅15%的再生能源進入自由買賣市場,這15%中,又有超過九成被大型企業買走。也就是說,一年總發電量2881.48億度中,我們只有0.1%可供中小企業選購。有些中小企業就會直接放棄綠能選項,改去購買碳權。 政府在2019年初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時候,宣稱台灣企業只需要55億的綠電,但不僅中小企業買不到,台灣的綠電稀缺程度讓台積電等大企業也吃力, 因為上游廠商有「不准跨境購買綠電」的規則,所以台積電和沃旭能源在彰化的離岸風廠簽訂了20年長約,以確保自己未來的國際競爭力。   #中小企業可以不用放棄綠能的選項 採用綠電不僅有助於企業的ESG及品牌形象,事實上也是「商業戰場」。確保綠電的來源是一種成本控制的手段,而目前台灣的綠電作為有限資源,一企業買走的當下其實也排除了競爭對手可以購買的機會,是商業競爭力的展現與建構。 許博涵表示,企業與其想著要買綠電,不如開始在自己的建築物上建置再生能源、自發自用,目前許多再生能源案場的電都還是讓台電躉購,被台電躉夠的電是不能申請再生能源憑證的,不如重新配置自用與賣給台電的比例,讓發電及用綠電的控制權回到自己身上。 建築就是一個小型的發電平台,每個人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也就是Prosumer的概念。尤其台灣的建築密度高,屋頂加上立面的運用可以創造不小的發電效益,絕對是不能漏掉的部分。加上現在的國際綠建築檢核制度多有綠電相關規定,綠電與建築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企業自己發展再生能源,事實上也能創造財富,確實擁有綠電憑證這個稀缺資源,等同於在儲備戰略物資,不能只看到短近的成本。每多存一度電、多用一度綠電,都是競爭力的展現。 有輔導綠建築國際認證相關豐富經驗的澄毓陳重仁總經理則強調,綠電的使用是為了做到淨零,然而淨零的第一步應是「深度節能」,台灣因為電費低,很少人注意到節能的重要性,與其苦惱要如何多買到或生產一度綠電,不如著手於如何再省下一度電,先做到減排,不夠的話再來創能。 綠金時代,「綠」就是最大的資本,也是面對暖化未來最好的永續策略。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與SSDC陳重仁總經理的精采對談   #更多再生能源相關文章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