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本期SEE GREEN特邀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北亞區潘昊珍總監、李雪玲總監以及周子涵專員,談談LEED認證的發展現況與市場趨勢,其中提及台灣金融機構加速綠色轉型,過去五年內LEED認證數量成長5倍。

台灣金融機構玉山、國泰、匯豐、兆豐,LEED認證數量成長五倍

「就像星巴克的咖啡,不論在哪個國家、哪家分店,品質都如出一轍;任何人走進任何一棟LEED認證建築,就能了解何謂綠建築!」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北亞區市場傳訊部總監潘昊珍表示,截至2024年2月,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已被全球186個國家採用,註冊與認證項目達197,166個。近幾年因市場利基驅動,LEED認證數量及普及率在北亞區如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逐年顯著攀升。   中國麥當勞擁2800家LEED認證門市成全球第一 截至2024年6月底,上海已累積超過1,400個LEED認證項目,認證數量佔全中國之冠, 70%的A級商辦大樓取得LEED認證,LEED認證業務在上海可說是相當成熟。跨國企業如摩根大通、高盛、花旗銀行,以及GUCCI、Prada、Dior等國際知名品牌分店,皆通過取得LEED認證,達到企業淨零碳排路徑策略之一,USGBC北亞區教育及專業支持總監李雪玲說明。 除此之外,連鎖快餐店亦積極響應。中國麥當勞(金拱門)自2015年來,推動中國麥當勞在綠色餐廳、綠色包裝、綠色供應鏈等永續發展的舉措,目前已有2,800家門市獲得LEED認證。2022年9月,北京群明湖畔的麥當勞首鋼園店不僅獲得LEED認證,更是具LEED ZERO Carbon零碳排與ZERO ENGERY零能耗雙認證的「零碳餐廳」。門市室內建築符合LEED標準,減少油煙污染,確保空氣品質,打造舒適的用餐環境;建築屋頂則架設超過2,00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板,每年產生約33萬度的發電量,完全滿足日常營運的電力需求,具體體現連鎖快餐店兼顧節能減碳及經濟效益的永續理念。     日本92年老樓獲LEED白金級認證,以翻修取代重建減少碳排 因應全球淨零減碳趨勢,日本於2021年發布《全球變暖對策計劃》,明確訂定2030年因建築能源衍生的排碳量比2013年減少51%,2050年達成「全建築零排碳」。 2022年修訂《建築節能法》,明定自2025年起,將擴大法規適用對象,將原本僅針對面積2,000平方公尺以上的大型建物和面積300至2,000平方公尺的中型建物,擴及到所有新建小型建築(面積未滿300平方公尺)及住宅,要求其外牆和屋頂需增厚隔熱材質,並使用高能效空調及照明設備,以符合節能標準。 日本國內普遍採用CASBEE綠建築認證體系(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t Environment Efficiency),對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同樣不陌生,亞洲最老LEED綠建築、2023年獲得LEED白金級認證的日本東京都中央區《近三大廈》,便是一例。1931年完工的近三大廈,至今已營運92年,在過去的90多年間,曾歷經6次重大翻新,2018年首次獲得LEED黃金級認證,於2023年再獲LEED白金級認證。「我今(2024)年3月親臨現場,這棟樓的外觀與內部都維護得很好,完全感受不到近百年的歲月在它身上留下痕跡!」李雪玲總監讚嘆道。   高科技業帶動台灣LEED綠建築認證發展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台灣共有770個註冊LEED認證專案,總註冊面積達3 ,600萬平方米,其中323個專案已取得認證。因應國際供應鏈要求,最早導入LEED綠建築認證系統的是高科技製造業,其辦公大樓和工廠佔台灣LEED認證專案數量約三分之一,認證面積佔70%。享有護國神山美譽的台積電(TSMC)南科十四廠,2008年在SSDC澄毓綠建築的輔導下,成為全世界第一座有實質運轉生產並取得LEED黃金級認證的晶圓廠,並成為其綠工廠辦的標準規範,累計至今年5月,已有45個廠辦取得LEED黃金級以上認證,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中LEED認證面積最廣的企業;其他高科技大廠如日月光、友達光電、台達電子、宏達電、聯電、三元能源科技等,皆有多座廠辦取得LEED認證。   台灣金融機構LEED認證數量成長五倍 台灣的金融機構更是急起直追,加速綠色轉型。過去五年內,金融機構的LEED認證數量增加了五倍。玉山金控已累積14個LEED認證,其中有6個為白金級,其總部大樓在去(2023)年更獲得了LEED白金級、LEED ZERO ENGERY零能耗及LEED ZERO CARBON零碳排三重認證;花旗銀行有11間分行與辦公層獲得LEED認證,國泰人壽有7間取得LEED認證,HSBC匯豐銀行101辦公室和兆豐銀行獲得LEED室內裝修黃金級認證,轉動台灣綠色金融與綠色轉型之路。     「2025年LEED V5版本即將正式上路,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納入脫碳、建築韌性、生活健康與福祉、公平性與生態多樣性等5大要件,以期符合未來趨勢的綠建築規範,推動台灣及全球走向更綠色、永續的未來。」負責USGBC北亞區市場轉化與拓展部可持續城市項目的周子涵說。   #好文推薦 為什麼該選擇LEED?專訪USGBC北亞區副總裁王婧 COP28共識「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從LEED及LEED ZERO開始 瑞氏生技、逢興生技、澄毓攜手,《GA黃金甲》成北亞第一個LEED製造標識產品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花蓮奇美零碳教堂

走進花蓮奇美零碳教堂,探索布農部落裡的精彩故事

2024年4月3日上午八點,全台因芮氏規模7.2,震央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超級地震而地動天搖,為921後、25年以來規模最大地震,各地災情頻傳,其中花蓮最為嚴重。對外交通因此中斷多日,蘇花公路至今仍持續進行路面清掃工作,行經車輛須配合交管人員指揮通行。「花蓮的災情及餘震讓人驚慌連連,讓我不禁想起去年(2023)在花蓮瑞穗奇美布農部落,和大家一起整修奇美教堂的日子。」BSA宋苾璇建築師回憶道。 在公益支持的串聯下,台灣綠領協會、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與花蓮布農部落長者共同商討整修計畫,由BSA宋苾璇建築師與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攜手,將歷經50多年歲月,因陳舊而不堪使用的花蓮奇美教堂重新翻修,同時融入現代建築的節能、創能、儲能設計,打造成符合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的零碳教堂,再度成為布農部落十六戶人家凝聚情感的生活中心,提供了培力、共餐及長者關懷的場域,以及零碳教育的綠色基地,於2023年12月落成啟用。   《貓老大》領路,探索布農部落山里十六家的生活日常 「起初,我以為山里十六戶人家居住在上山通往奇美教堂的柏油路兩側,經牧師說明,才曉得原來奇美教堂其實是位於部落的最前端,居民都散落在教堂後的山林裡,連Google Map都找不到!」宋苾璇笑著說。規劃初期,為瞭解當地居民的需求,在牧師帶領之下,宋苾璇與志工們一一走訪奇美布農部落山里十六家,近距離觀察其所在之處、房舍及生活狀態,志工們仔細記錄並描繪沿途的地形風貌、探訪路徑,以及家戶建築特色,田地裡放牧的牛群,獵人路徑的山豬出沒地,盡收於畫中。對族人而言,這是山里十六家的首張地圖,不僅一眼即能辨識自家房舍所在,更能成外地遊客走訪奇美布農族部落的路線指南,珍貴且貼近生活。   部落裡除了山里十六家居民,還有一隻大白貓,暱稱《貓老大》。貓老大是由分派到奇美教堂服侍的田貴貞牧師,從山溝裡救回的貓咪。初期,牧師孤身遠道而來,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尚不習慣當地生活環境,只能與貓老大相依相伴。隨著經年累月的耕耘,逐步與當地居民建立連結與情誼,引領居民進行感恩禮拜,深刻領悟上帝賦予的使命。在奇美教堂落成啟用的這天,亦是田貴貞傳道師封立牧師並就任奇美教會首任牧師的感恩禮拜,而山溝裡拾回的白貓,整日在教堂四周蹦蹦跳跳地巡視,已然成為奇美教堂的吉祥物,更是奇美教堂線上展覽的最佳領路人。     奇美教堂落成典禮人潮「爆棚」,啟動零碳生機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回憶起奇美零碳教堂落成典禮當天,「盛況空前!我們抵達時,沿上山的路邊停滿了來訪的車輛,教堂內已坐滿前來祝賀的族人與貴賓,教堂門口搭起的大棚與螢幕,更有來自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各地長老教會及中會代表!」為此工程,往來台北、花蓮多次的他,深刻感受到這個公益案帶給他的震撼與感動。 奇美教堂不但是族人聚會的宗教場所,更賦予其零碳教育、零碳文化、零碳旅遊、零碳婚禮的新時代使命,期透過「零碳」新元素的注入,召回在外的遊子返鄉,啟動地方永續創生的生機。在當天,在場嘉賓共同見證教堂落成後第一次的布農婚禮。新人穿著傳統服飾,在牧師與眾人的見證下進場,重新交換誓言並獻唱,象徵布農文化與宗教信仰的融合與傳承。   陳重仁提及,為維持教堂原始外觀,除了既有結構的補強,整修工程主力亦注重於防水與外殼節能改善、再生能源系統設計、節水設計、以及健康無毒的綠裝修設計。在公益團體的鼎力相助下,成就了一座符合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14項的永續零碳教堂。而這些零碳策略及實踐,可透過奇美教堂線上展覽,瞭解更多細節與做法,無私分享。   公益支持,串聯永續共好聯盟 陳重仁總經理與宋苾璇建築師在整修奇美教堂期間,不僅多次往返台北花蓮,更需克服重重關卡。由於位處偏遠,運輸不便,工程發包與工班都相對難尋,好不容易有花蓮吉安鄉的工程公司願意承接,開車也得一個多小時;施工期間,接連遇到9月的海葵颱風及10月小犬颱風,東部連日強風暴雨、道路坍踏封閉,迫使工期延宕。「很幸運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願意齊心克服困難,投入專業與心力,順利完成此案,看見居民滿足笑容,一切就值了!」宋苾璇欣慰地表示。 花蓮瑞穗鄉的布農族文化,山里十六家的精彩,奇美教堂的零碳策略,歡迎大家跟著貓老大的腳步,透過線上導覽,一探究竟,現在就開啟手機掃描以下QR code,一起探索更多精彩美好!   #好文推薦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邁向淨零碳排.健康福祉.企業ESG永續指數一綠建材標章產品

【轉載】 2023年12月 《安全&自動化(a&s TAIWAN)》雜誌2023冬季版 文/社團法人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總顧問 江哲銘 綠建材標章自2004年開始受理標章以來,以「人本健康.地球永續」的核心價值推動台灣建材產品優質化,幫民眾把關以確保建材的品質與性能,並帶動建築營建產業技術升級與國際接軌。 生活好產品:綠建材標章確保優質品質 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四大分類:生態綠建材、健康綠建材、高性能綠建材與再生綠建材,在建築與建材全生命週期中,從資源採取、製造、使用與性能提升及循環再生不同階段,分別由產品特色與性能供建築產業廣泛使用,並協助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與綠色採購等政策制度發展。綠建材標章開始受理至2023年10月底止累計核發3,520件標章(2636件健康、13件生態、328件再生與543件高性能),涵蓋25,576種產品,目前已成為國内最重要之優良建材識別標章之一。綠建材標章的申請和核發數量持續穩定成長,近4年每年皆約有250件產品取得標章,在疫情影響下2022年的通過標章數量更超過300件,申請標章數量不受疫情影響而持續增加,顯見綠建材標章的品牌價值已經獲得廠商和消費者廣泛的認同。 此外,内政部國士管理署發佈「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321條有關綠建材之規定,已修正發布自2021年1月1日施行,規定供公眾使用建築物之室内綠建材使用率需達60%、戶外地面材料使用率需達20%以上,也有效推廣應用至建築與室內裝修設計產業,讓國人意識到建材對於居住健康及地球永續的重要性,因此,綠建材標章逐漸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視,也在產業界引起廣大的支持與迴響。     綠建材共同承擔淨零碳排、健康福祉與氣候調適責任 面對國際氣候變遷的急迫,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6)建議採取積極的氣候行動,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前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有鑑於此,行政院在2022年3月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提供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亦積極將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納入建築相關制度,包括建立「綠建築標章之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系統(BERs)」,完成並公告「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研議「低碳(蘊含碳)建築評估制度(LEBR)」等,以及協助我國建築營建產業淨零轉型之各項政策與研究課題。而其中,「綠建材標章制度」即是推動與達成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的重要標章制度之一。 綠建材以生命週期來看,可作為淨零碳排與循環經濟之「生態綠建材」、「再生綠建材」,可直接對應至綠建築標章、低蘊含碳建築與建材、循環經濟;在設計使用階段之「高性能節能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系統;「高性能透水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高性能防音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健康綠建材」則可直接對應綠建築標章、環境部室内空氣品質管理法、建築技術規則等;而綠建材之一般通則,則可直接對應至「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歐盟永續分類法、金管會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之環境目的。   選擇綠建材標章產品,推動永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實現 為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2050淨零目標,全球開始以「綠色金融」之永續報告書(Environmentㆍ Social、Governance,ESG)作為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之評估方式,並同時以「淨零碳排與健康福祉及公司治理」來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並降低氣候風險所產生之損失。 綠建材標章產品符合ESG永續指數,從綠建材共通的基本要求上瞭解,其所強調「對環境無衝擊影響,對人體健康無害,並提供安全與產品品質」的原則,為所有綠建材標章產品的通則要求。綠建材標章四大分類則可對應SDGs永續發展目標與ESG永續指數,例如,「生態綠建材」(固碳)與「再生綠建材」(低碳循環)及「高性能節能綠建材、高性能透水綠建材」(減碳)即可對應「環境」(Environment)項目:「健康綠建材」(健康)與「高性能防音綠建材」(安全舒適)即可照顧居住者之「健康福祉」(Social);而整體綠建材產品對應至企業組織則可進一步發展「公司治理」(Governance),可直接因應企業之永續指數(ESG)善盡永續職與社會責任,讓綠建材產品帶動整體綠色金融產值。   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影響,綠建材標章產品已考量建築材料的安全健康對於室内環境品質的確保,透過標章可以選擇無害或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建材,如低揮發性塗料、無甲醛的木材和無毒性的地板材料等,有效減少室内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改善室内空氣品質,並降低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其次,考慮綠建材的永續性有助於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影響,可選擇來自可再生資源、回收材料或具有高回收率的綠建材,如綠混凝土、永續木竹材料、輕質粒料等,可以降低碳足跡、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衝撃。透過將綠建材的安全健康性和永續性納入建築生活環境中,不僅可以實現空間的永續目標亦可結合建材的永續分類經濟活動,促進綠色供應鏈和綠建築市場的發展,推動永續近零建築的普及。 為了創造健康、舒適和永續的建築環境,我們應該優先考慮選擇安全健康且永續的建材,並將其納入建築環境設計的整體策略中,確保符合健康標準,同時可推動永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實現。   #好文推薦 建築業拚碳轉型!低碳綠建材蔚為趨勢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建築業如何邁向永續循環? 掌握7原則讓建材減碳又循環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淨零建築」最佳起手解方在這裡!澄毓集結企業強棒 要讓建築業「一碳就淨」

【轉載】 2024年4月29日 聯合報系《倡議家》 文/張世杰 響應世界地球日,每年4月堪稱永續圈的精彩月份,各產業的永續倡議百花齊放,面對刻不容緩「淨零建築」課題,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與聯合報系《倡議家》攜手,舉辦「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集結4大指標企業,包含台灣水泥、南寶樹脂、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台灣鈣鈦礦科技,全面解析淨零建築。 「要達到2030、2050淨零目標,現在就要開始綠色零碳設計!」以建築生命週期的獨家角度出發,拆分成興建期的「蘊含碳」及營運期的「營運碳」,讓任何碳排都無所遁形,從前端的零碳設計,到低碳建材、低碳工法、節能系統、智慧系統,甚至最具潛力的國際光電趨勢及商機,全方位助攻建築業「一碳就淨」。   2050淨零建築的「硬」目標 澄毓:現在就要開始零碳設計 面對2050淨零大趨勢,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點出關鍵項目,包括建築能效倍增、再生能源三倍、2030年新建建築淨零、2050所有建築淨零,而要達成這個終極目標,需要「建築能效設計」、「低蘊含碳設計」、「再生能源設計」、「整合式新能源系統設計」。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規劃,期望2030年所有公有新建建築,都能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1+(近零碳建築)。陳重仁表示,以建築生命週期來看,減碳需兼顧興建期的「蘊含碳」及營運期的「營運碳」,澄毓除了擁有一千多件綠建築設計案經驗,更訂立低碳綠色開發戰略,讓淨零建築可以更快速更扎實。   「要達到淨零目標,建築物可以自行發電,不僅可提升建築面對天災人禍的韌性,更有助淨零之達成。」陳重仁舉例,如果在建築的立面安裝太陽能板,面積效益會是只在屋頂建置太陽能板的10倍以上,而要達到2030、2050淨零目標,預計2030年完工的建案,從現在就要開始綠色零碳設計。 擔任座談會主持人的KPMG安侯永續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提到,未來全台建物申請綠建築容積獎勵,需同步取得建物「興建」階段的「低碳建築評估認證」、建物「使用」階段耗能的「建築能效標章」,預計今年7月上路。 林泉興表示,大家理解巧婦無米之炊,低碳建材、低碳工法、節能系統、智慧系統、再生能源,都是建築業低碳轉型的關鍵,尤其,現在外界最關注的收取碳費課題,建築業如何減少範疇一(直接排放)、範疇二(間接排派)的最多碳排,數位整合就扮演關鍵因素。   翻轉碳排是水泥的必然之惡 台泥:2026年100%產銷低碳水泥 任何建築脫離不了水泥,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形容,碳排可謂水泥必然之惡,在生產水泥的過程中,即便採用百分百生質燃料、綠電,但化學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仍佔整體製程達60%,雖然水泥是高碳排,是否就不要採用?他以存在近二千年的羅馬萬神殿為例,水泥的使用壽命長,耐候性也比鋼結構好,台泥一直努力降低碳排,包括低碳水泥的標準訂定催生。 台泥去年推出卜特蘭石灰石水泥(IL),即為「低碳水泥」,相較於市面上常見的卜特蘭I型,減碳達15-20%,同時業界關注的強度,卻完全沒有減少,台泥預計2026年全面以低碳水泥替代卜特蘭I型。 而在產品的背後,也強調綠色製造。呂克甫表示,台泥持續深耕「低碳建材」、「資源循環」、「綠色能源」,像是位於花蓮海拔一千公尺的和平礦場,就採用超低碳排軌跡,礦山內擁有3個豎井,破碎機也在山洞內,開採的石灰石以豎井自然沉降方式代替傳統卡車運輸出料,不但環保安全,碳排也低很多,民眾行經台九線也不知道這座礦山在開採。 呂克甫也說,鄰近的和平電廠,也是全世界唯一沒有規劃灰塘的燃煤火力電廠,一年產生近30萬公噸的煤灰,都送至緊鄰的台泥和平水泥廠替代水泥生產原料去化,這是台泥在25年前規劃做的事,台泥持續協助廢棄物清理,未來也會強化營建廢棄物資源再利用。 面對未來的淨零目標,呂克甫指出,台泥2020即參與國際減碳倡議「科學化基礎減碳目標(SBTi)」,雖然進度超前,但2030年要較2016基準年降低近28%的碳排,這對水泥廠是不得了的事,「希望大家都知道減碳的急迫性,因為只有台泥做很好也沒有用,期待大家一起做」,才能實現真正的永續未來。   助攻淨零建築 南寶:低碳與生質降低對石油化學品的依賴 南寶樹脂塗料事業總處執行總經理吳順興表示,2014年規劃第一座綠色廠區越南大登廠時,開始加速對於綠建築的認知,也體現在產品面上,除了低碳製造,更要強調再生,打造一個循環生態系,因為建築在施工面、材料面的「蘊含碳」,是許多建築業者需要克服的,南寶就要扮演助攻低碳的角色。 吳順興提到,近年南寶積極開發生質原料,像是「腰果酚(Cardanol)」是從天然腰果殼油提煉而成,來源具備可持續性,製程也產生較少碳排,降低對石油化學品的依賴,而用於建築鋼構系統的防蝕、防火塗裝,南寶都已經添加了這樣的材料。 「因為有了減碳這件事情,我們去落實之後,更多上下游的夥伴會認同你」吳順興表示,南寶早期推動低碳策略的時候,從廠內到客戶端,都會有不同聲音,但最後事實證明,因為走了永續低碳的路,南寶開始慢慢茁壯,去年整體的銷售營業額達到206億元,綠色產品的營收就大概佔整體的67%。 台灣碳權交易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於2023年12月22日正式啟動,南寶成為首批碳權交易買方並獲頒首購證明的企業,南寶除了調整塗料、黏著劑的配方,採用回收及生質原料,降低產品的碳足跡,也協助回收廢棄物、重新再製,達到循環生態系。 最後,吳順興表示,以往許多前輩都說,要走大家沒做的路,別人才不容易競爭,但他認為可以再修正一下,永續這條路一定要有大家的陪伴,就可以越走越遠。   邁向淨零建築 台達樓宇:只要願意,數位整合的投報率不容小覷 淨零建築的趨勢不可逆,又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引用聯合國的建築氣候追蹤系統(Global Buildings Climate Tracker)數據,指出全球淨零建築進展,有多項指標進程緩慢;而降低隱含碳的困難,世界綠色建築委員會(WGBC)指出,包括「意識和市場需求」、「專業能力和技術」、「政策和規範」、「產業技術」、「經濟效益和商業價值」。 位於台北市內湖科技園區的台達電企業總部台北瑞光大樓,因為透過節能診斷及改造,成為台灣第一座既有建築改善類「鑽石級」認證的中層辦公建築,話鋒一轉,江文興表示,「我們最常被問到,這樣的改造投報率多少?」。 江文興接著說,此案送進董事會,常被問到投報率會多快,「我們自己答案3年半」,從原本很一般的建築,到改造完拿到多項頂級標章,意味著「只要你願意做,數位整合能幫你省到錢」。 另外,台達北美加州總部,節能設計不僅考量其氣候、地理環境的特點,獲得LEED零能耗(Zero Energy)認證的綠建築,江文興提到,此案原本未達到淨零標準,主要是設置大量充電樁,但透過新建太陽能停車棚、儲能系統優化,讓每年可產生的再生電力,大於建築自身用電量,成為真正的淨零建築。 台達樓宇的解決方案,從智慧建築、健康建築、低碳建築,到整體的智慧園區;關於外界關心的數位整合,江文興也建議,新建建築、既有建築的思維是不同的,先把舊系統釐清,能更快梳理怎麼做,也可用碳投報率去思考,智慧系統可以是長遠的正向價值,做綠建築不是只做綠,還有對抗未來極端氣候。   建築拼淨零需要自發電 台灣鈣鈦礦:建築業未來等於能源業 「我們已經進入碳中和的時代。」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表示, 由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2050淨零路徑顯示,在2030年的新售電車60%為電動車、新建築要是零碳建築,到2050年則是全球近70%電力來自太陽能與風能、超過85%建築為零碳建築。 陳來助提到,台灣立法院已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訂定未來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的建築,需建置一定比例的太陽能光電,「在零碳建築的目標下,建築業就等於能源業」,未來建築要具備再生電力的儲能,白天日照充足時,太陽能板為電池充電,陰天或夜間沒有陽光,電池就供電給住戶使用。 他進一步點出,零碳建築的趨勢,是極大化建築自供電比例,就要做到「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增加可發電區域」、「提高發電效率」;而要提升可發電區域,最佳解方之一,就是讓建築物的立面也能發電,以往太陽能板設置在屋頂,造成發電區域有限,若建築物的窗戶、牆面也是裝設太陽能板,就能解決這問題。 第三代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具備高發電效率、透光、可塑性高的特點,解決傳統太陽能板在建築應用上的痛點,包括日本已經專注開發這項技術,並定調為國家級的產業發展項目,藉此提升國家競爭力。 「未來的零碳建築,窗戶可以發電,牆壁也能發電。」陳來助認為,鈣鈦礦可以是光電技術的新願景,也是淨零碳排的新商機,讓「建築業就等於能源業」願景不再遙遠。  

MORE →

發展「淨零建築」,澄毓:台灣具備這項優勢!同時創造全台「碳中和會議」首例

【轉載】 2024年4月18日 聯合報系《倡議家》 文/張世杰 面對全球永續浪潮,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攜手,共同舉辦「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於今天圓滿落幕,邀集建築業的關係業者,力求打造「淨零建築」最佳路徑,超過百位產官學代表來賓出席;又響應淨零浪潮,澄毓透過減碳活動指引與碳中和管理計畫,並委託第三方進行查證及認證,創下全台「碳中和會議」首例。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表示,台灣具備「淨零建築」的潛力,因為台灣科技業在國際扮演重要角色,有很健全的生態鏈,從長鏈變短鏈、碳足跡會變少,台灣也有優秀技術,所以很多國家想做、但還沒發生的事情,有機會在這座島嶼落實,只要先在1、2個案子開始,就會是很好的「淨零建築」示範場域。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業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高達37%,且佔全球能源需求34%,顯示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容輕忽,當永續已經勢在必行,「淨零建築」已經是未來標配,如何透過低碳建材、低碳工法、節能系統、智慧系統、再生能源,都是建築業面臨的課題。 為讓更多的建築業者,能進入「淨零建築」行列,邀請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南寶樹脂塗料事業總處執行總經理吳順興、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台灣鈣鈦礦公司董事長陳來助,分享最新的低碳技術與趨勢。 擔任座談會主持人的KPMG安侯永續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指出,歐盟最新建築節能指令,是2030年歐盟所有新建築要零碳排;台灣很小但影響力很大,台灣生態鍊很齊全跟充足,可以發揮強大影響力。陳重仁也舉例,以往建築結合能源,只會在屋頂想到太陽能板,但如果設置在建築立面,能鋪設的面積至少多10倍。   台灣鈣鈦礦公司董事長陳來助表示,以目前2030年要達到接近零碳建築的目標,正在設計、準備蓋的建築,就要開始去規劃,而零碳建築的趨勢,就是極大化自供電比率,就是建築物自供電、不使用台電的電力,而鈣鈦礦具備可塑性、透光等特性,日本已經把鈣鈦礦作為國家級戰略發展重點。 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提到,如果政府的公共建設帶頭做,民間業者就可以更快跟上,「淨零建築」就會推動很快;關於智慧建築的系統整合,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也建議,新建建築、既有建築的思維是不同的,先把舊系統釐清,能更快梳理怎麼做,也可用碳投報率去思考,智慧系統可以是長遠的正向價值。 不過,許多業者關心,採用低碳技術、低碳建材,可能衍伸更多成本。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分享到,如果把「碳有價」納入進來,低碳水泥的價值就很高,市場有規模的建設公司也意識到,低碳水泥的強度跟以往水泥沒有減少,甚至比原本的強度還高。 南寶樹脂塗料事業總處執行總經理吳順興指出,7、8年前的低碳材料,是「叫好不叫座」,洽詢後有購買意願的很少,但低碳浪潮實現後,要求及購買量是顯著成長,尤其我們很多國際大廠或品牌大廠需求增加,整個環境氛圍跟法規,讓永續發展更寬廣及順暢。 為響應永續趨勢,澄毓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表示,舉辦會議同時取得「ISO 14067 碳足跡證書」及「ISO 14068 碳中和證書」,達到活動碳中和目標;運用ISO 14067進行當天活動的總體(包含會議與交通等)碳足跡盤查與計算,並於NZ Carbon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取得GS標準碳權,進行抵銷達到碳中和,並委託第三方進行查證及取得證書。     #好文推薦 永續力拼彎道超車!澄毓15 · 永續未來 找出「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循環經濟潮流下的建築轉型

循環經濟潮流下的建築產業轉型

【轉載】 2024年4月1日 建築師雜誌 文/陳重仁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統計,約有四成的碳排來自建築業,建築業可說是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大戶,而循環經濟,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有效方式,因此建築業被歐洲許多國家列為首要轉型循環經濟的產業。然而淨零不只是談溫室氣體排放,在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中,還包括淨零耗能,淨零耗水與淨零廢棄物等面向,而「循環經濟」是貢獻以上各面向淨零的重要解方之一,因此,國家若要邁向淨零,循環經濟是不可跳過的一步。 聯合國統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上升至98億,建築物的需求將持續增加,也就是說,建築物的碳排放仍會持續增加,營建廢棄物仍會繼續產出。台灣近年來營建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已經讓營建業相當頭痛,因此建築物的循環減廢議題更顯重要。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於去年(2023)5月宣布,要將「循環經濟」模型導入社宅建案中,桃園市政府所蓋的社宅,也都必須導入循環經濟設計。事實上循環經濟並非新概念,各國政府為了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已經在各產業試行循環經濟一段時間。國際金融界所定義的永續性經濟活動,包括建築物新建與修建行為,在融資時也都開始要求必須採用一定比例的回收再生材料,以降低建築物對於初級原物料的依賴。因此,建築產業作為碳排大戶,改革轉型勢在必行。 循環營建有哪些做法? 循環經濟,不只是談材料的循環再生而已,也有談軟體機制部分,例如以租代買以及共享經濟。從筆者擔任過幾個社宅建案循環經濟顧問的經驗來看,目前大都是引用國外循環經濟的理論框架,我們可以梳理一下國外的論述與經驗,從中抽離出適合台灣營建業導入的框架原則,再加上根據本土的狀況調整的做法,來形成建築業可以操作的規範,包括設計規範與施工規範,而不一定要照單全收國外的理論因此,要推動國內的循環營建,我們必須提出適合台灣市場的論述,而不是一味的引用或複製國外的理論,但不是那麼適合台灣營建市場的做法。 從設計端來說,最好建築設計開始就必須導入循環思維,除了挑選可循環建材以及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與循環度(circularity)之外,「模組化設計」、「預鑄工法」、「開放式設計」與「容易拆卸」,經過模組化設計的建材可以快速興建與容易拆卸,也有機會重複使用在不同建築上,減少營建廢棄物並提升回收率;而開放式設計則方便者修改與調整,且過程更為環保。   「容易拆卸」應該是循環設計的重點關鍵,如果建造時以濕式工法將結構體全部灌注成一體,拆除時就只能將其全部打碎,這些材料碎片混在一起時,成為混合廢棄物,不僅拆除碳排放較高,若要回收再利用代價也較高。簡單說,就是要脫離舊有設計思維「重新設計」建築物,在設計階段就要想到後續廢棄物與循環的議題。 從營建端來說,我們希望的是,建築材料一直在建築物中循環,在任何一棟建築物都行,而不流向環境,就是從建材的生產製造,就採用部分比例的回收再生成分來製造建材,當然也希望這回收成分是來自於營建廢棄物,在使用階段需要裝修時,可以嚴格控管裝修廢棄物的流向,並導向回再利用收處理,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後,在拆除時,實施營建廢棄物分類管理,也一樣是嚴格控管營建廢棄物的流向,並導向回再利用收處理,最後這些回到建築資源回收場的營建廢棄物,可以被處理成可以製造建材的原料,以供建材製造商使用,做為製造新建材的回收再生成分,這樣讓材料一直在建築物中循環下去,成為循環建材,這也就是「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概念,而不是傳統的思維,是搖籃到墳墓。這個源自於德國的搖籃到搖籃認證,也是目前全球最嚴謹的循環材料認證。   前面提到的循環建材做法,基本上是把建築物拆除與粉碎後的粉料,做成新的材料,這是所謂的降級再生使用,不降級使用就是把拆除下來的的建築構件保留不破壞,而使用在他處,例如早期木房子的梁柱結構拆下來,在他處使用做為梁柱或是其他建築構件,或把拆下來的實木門,做為桌板使用,這就是不降級使用,這樣比較能夠保留材料的殘存價值,但是若是做為現代的新建建築材料,因為設計跟性能有關的專業簽證,建築物的主要構造基本上不太可能這樣使用,只能用在室內裝修材料,所以符合必要性能規格的含回收再生成分的新建材,比較適合用在新建建築上。 其實,循環營建也可以透過保留建築結構體來達到,這也就是延長建築物使用壽命的概念,讓建築物主結構體一直保留在原來建築物上,一直到完全無法再使用,再拆除成為其他建材的原料,繼續循環。因為建築物結構體的碳排佔50%以上的比例,所以這也是非常低碳的做法。 一棟建築物中可再利用的構件,可以運用數位化系統,將各循環材料的構件、成分、價值等資訊分類建檔,或寫入BIM資料庫,以便在未來拆解時,可以依循找出可回收再利用材料的紀錄,或媒合他處可用之建材,也就是「建材履歷」或「建材護照」的概念。換句話說,我們把建材置入一棟新建建築物的這個動作,就如同把建材「存」進建築物,把建築物當成一個銀行,這就是歐盟從2015年開始資助實驗的「建材銀行」概念,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之後建材可以取出做交易。我們都市中的每一棟建築物,其實都是建材銀行,從物質流循環的角度來看,應該需要多加利用! 許多建材仍需要仰賴「礦山」,何不從城市挖礦? 我們都知道,許多傳統建材的原料來源,都是從大地開採而來的,這裡說的主要是無機類建材,當然植物性建材不算,使用植物性建材並不會對地球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反而有正面固碳作用。然而取用大地資源做為原物料的建材,如果最後變成廢棄物而無法循環,將對環境造成負擔,也會導致地球資源耗竭。 因為建材通常用量很大,所以需要原料充足的「礦山」來支持,然而現在回收再生建材的技術也越來越進步,將營建廢棄物妥善分類處理後,可以成為多種建材的部分或全部原料,而營建廢棄物,包含裝修廢棄物,通常來自於城市,若可以成為建材原料,那就是所謂的「城市挖礦」(urban mining)了,若城市挖礦做得徹底,便有機會讓建材一直留在建築物中循環,而成為零排放、零廢棄的循環建材,以確保地球有限的資源能以循環再生、永續方式被使用。   但這邊有個前提,就是法令上對於營建廢物的回收管理辦法必須做調整,以提高營建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比例,形成「封閉式的回收機制」,例如環境部擬定的,以回收為導向的拆除執照與室內裝修許可審查機制,甚至是提供誘因讓材料製造商自己回收成為自己可用的原料。另外是建材系統要容易拆解,這樣可以減少拆除時所要花費的力氣與成本,提高回收誘因,這要回到設計源頭去探討。   建築產業也需要「營建廢棄物中和」 營建廢棄物中和的概念,跟碳中和與塑膠中和基本上是一樣的,是一種抵換平衡(offset & balance)的概念,即一個工地產出多少營建廢棄物,就至少必須使用多少的回收再生建材。然而絕對零廢的概念應該是產出多少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100%都必須被回收再利用,也就是沒有廢棄物,嚴格說來,連生產建材所產生的廢棄物都要被追蹤,只是這樣的條件短期之內要達到非常困難,就如同絕對零碳排放是很難達到的一樣,因此採用「抵換平衡」的做法,是比較容易推行的。 營建廢棄物中和公式: 營建廢棄物產出量 – 所使用的回收再生建材量 ≦ 0 一個工地大約產出多少廢棄物,已經有許多學術單位做過研究統計並發表論文,成果也被環保主管機關引用做為營建工地申報廢棄物產生量的依據,大致是根據建築構造類型與面積,乘以一個廢棄物產出量系數(噸/平米),便可得出該工地的營建廢棄物產出量,新建與拆除的算法都有。 何不考慮「循環建材權」 根據調查,台灣的營建工地採用回收再生成分建材佔總建材用量比例,平均大約10%左右,若在綠建築規範裡下點功夫,例如落實LEED認證的使用回收再生建材得分要求,實務上可以拉高到30%,故採用回收再生建材比例是可以事先規劃的。 因此,在建築設計階段便可預估營建廢棄物產出量,有了廢棄物產出量的數據,便可在設計階段規劃使用相當於產出量的回收再生建材,這樣,就有機會可以實現理論上的營建廢棄物中和,若能以BIM工具來輔助,應可輕易計算。 循環經濟是一個經濟議題,需要好的商業模式,單是建築的循環就需要許多產業共同參與,若能搭配好的商業模式,將更容易推行與創造商機,就如同「碳權」與「再生能源憑證」機制,可以轉移買賣,便帶動了減碳商機,這機制以「容積移轉」來比喻,我們建築界的讀者就應該比較容易了解,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作法,僅靠無形「資訊」的轉換,就可以解決實體上的問題,並達成讓利害關係人獲利,與環境獲益的目的。 所以也許我們也可以考慮制定「循環建材權」,去定義含回收再生成分的建材具有多少的有價「循環建材權」,讓循環建材的價值,除了本身的價格之外,還能再加上「循環建材權」的價值,以解決以往循環建材因為較貴,以及無強制要求而乏人問津的窘境,並可以讓使用較多循環建材的工地,可以將多的「循環建材權」賣給循環建材使用不足的工地,這樣必能吸引營造廠多使用循環建材,也能鼓勵建材業者,研發更多循環建材產品,來降低整體營建業的碳排,並有效減少流向環境的營建廢棄物;這也將改變建築師的設計思維,讓建築設計朝向零廢棄物產出的方向邁進。 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估算,營建產業若能以循環經濟的邏輯來改變設計思維、設計及使用的方式,到了2050年,有機會減少38%來自建材生產及建造的碳排,而2050年後則有機會減少56%的碳排。 循環經濟相關商業模式 跟建築業比較相關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中,除了常見的家俱與設備租賃外,現在也有「租光」、「租溫度」、「共享」等創新商業模式,以提升材料設備的使用率(Utilization),觀念是使用者不必擁有設備或材料本身,所需要的是其功能或服務,由廠商依消費者需求,出租設備及承擔修繕維護責任,廠商在降低修繕維護成本的目的下,勢必會提供效能及品質更佳的產品,以提升使用年限,減少浪費,增加獲利。前面提到的「循環建材權」,也算是一種可以應用在建築業的創新商業模式,只是目前尚未有前例,也許社宅建案可以嘗試。 這邊要強調的是,若這循環無法讓每一方都有「獲利」或「獲益」,是循環不動的!所以,談循環營建,不能不談商業模式。目前蓬勃發展的綠能產業,除了仰賴政府的配套政策之外,不也都是由創新商業模式帶動起來的嗎? 結論 綜合以上的觀點與論述,最後整理出筆者認為台灣建築業可以走的循環營建大原則,這些原則包括:提倡循環式建築系統設計、提升回收再生建材比例、封閉式的廢棄物回收系統、建立建材銀行與建材護照制度、建立營建廢棄物中和抵換機制,以及設備以租代買等。 初期項目不宜過多,最好重點放在探討與物質流相關,或管理物質流相關的循環議題即可,因為跟建築設計與施工較直接相關,以避免推動上有太大的阻礙,同時培養循環營建相關服務廠商,之後再看實施的狀況,做滾動式調整與擴大範圍,期許在不就的未來,台灣的循環建築產業可以如綠能產業一樣蓬勃發展。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MORE →
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聯合舉辦的SSDC 澄毓15 · 永續未來—淨零解方築勝局週年慶將於4月18日隆重登場

永續力拼彎道超車!澄毓15 · 永續未來 找出「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轉載】 2024年4月15日 聯合報系《倡議家》 文/張世杰 當「淨零」變成不可逆的局勢,被視為碳排放大戶的建築業,勢必要加速脫碳。不過,大象轉身不容易,而建築業這隻「灰大象」,又該如何華麗轉身? 隨著政府陸續頒布綠色法案、淨零建築變成未來標配,創立超過15年的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與聯合報系《倡議家》攜手,將於4月18日舉辦「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邀集4大指標企業,包含台灣水泥、南寶樹脂、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台灣鈣鈦礦科技,全面透析淨零決勝點。 「想告訴大家,我們準備好了,也帶著解答來了!」擁有20年以上的綠建築設計經驗,也理解建築業的轉型痛點,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指出,從建築的生命週期出發,「節能系統、低碳建材、智慧系統、再生能源」是淨零建築的基礎,因此集結各領域的企業強棒,為台灣尋找「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近零建築」提前卡位!尋找當代最佳方法論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業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高達37%,且佔全球能源需求34%,顯示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容輕忽。2022年國發會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後,雙北率先響應,包括新建的公有建築要滿足「近零」,並鼓勵民間建築跟進。 所謂「淨零建築」,是指達到碳平衡的建築,至於「近零建築」,從字面上意思,就是碳排放接近平衡的建築。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提到,以國際氛圍來講,目標2050年必須新建築、既有建築都要達到「淨零建築」,但門檻其實相當高,因此包括台灣在內,短期目標是新建築至少符合「近零建築」標準。 「建築生命週期產生的碳排放,其實已經有明確的方法學,但觀察到許多業者其實還不清楚。」陳重仁舉例,一棟建築在施工階段衍伸的碳排,稱為「蘊含碳」,這在學術圈其實不稀奇,但對於產業圈是新課題,包括聯合國都在倡議「蘊含碳」必須重視,這也涉及碳追蹤、低碳工法、低碳建材。     當理解「蘊含碳」,接下來是方法學。陳重仁表示,這必須透過推廣及教育訓練,並研發低碳建材、低碳工法,才能幫助整個建築業降低「蘊含碳」,因此這次邀集的4家企業,都是跨領域的專家,除了通用性的材料及工法,甚至是非傳統建築領域的數位系統、光電能源,讓產業界可以實際運用。 然而,說服採用新的材料及技術,又是另一大課題。「我們試想一下,未來高碳排的建材或設備,有高機率被增加碳費或碳稅,低碳商品的競爭力就出來了」陳重仁觀察,確實許多開發商的疑慮點,第一是成本墊高,第二是技術是否可靠,但在全球的趨勢及局勢下,「我們至少勇敢跨出第一步,不應該是觀望及猶豫」。   從低碳建材出發 「蘊含碳」不會大哉問 如何解決「蘊含碳」,建材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採用低碳建材,讓建築在興建過程中,把產生碳排儘量減少,而主要常用建材,不外乎是水泥、防水材、塗料等。 作為國際級指標的水泥供應企業,台灣水泥早已佈局淨零路徑,除了積極投入綠色能源、永續儲能,近年推出的低碳水泥,可比傳統水泥降低至少15%的碳排,是低碳建材的最佳利器之一,台泥公司也訂定目標,到2026年全部只生產及銷售低碳水泥及混凝土。 「永續發展是一個信仰,也驅使台泥持續前進。」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形容。事實上,水泥變成混泥土,多少會產生碳排,「把水泥的碳排降至最低,又能維持強度及品質」信念,促使台泥的低碳水泥,能夠在這個世代超前部署。     另一方面,建築的內外層塗料,必須兼顧耐用及耐候,以往強調對人體的身體健康,現在更必須是對環境健康,南寶樹脂在永續低碳的建材與塗料,已開始具備一定商業規模,而在2017年揭幕啟用的南寶樹脂第一座綠色廠區越南大登廠,也在澄毓的規劃設計下,獲得LEED金級認證,彼此也結下緣分。 「綠色製造是一種責任,許多品牌及廠商也開始意識這件事。」南寶樹脂執行總經理吳順興指出,綠色技術需要過程,南寶樹脂在國際有許多廠區,當地法令走的非常快,也促使投入永續技術,旗下的綠色產品訂單也持續增加,開始往好的方向,未來要把供應鏈由「長」變「短」,讓永續更貨真價實。     「營運碳」也要兼顧 低碳建築雙管齊下 除了「蘊含碳」,建築的使用期間,也會產生碳排放,像是空調、照明、水電…等,就是所謂的「營運碳」,以往倡導隨手關燈、節約用水,但必須透過更強大的整合及技術,才能打造真正的淨零建築。 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深耕多年的台達,旗下成立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已是台灣標竿級的綠色工廠、綠色商辦的助攻手,除了協助重建的那瑪夏民權國小、具備LEED既有建築白金級認證,台達近期落成的總部,更獲內政部最高等級「1+建築能效標示」,成為台灣首座近零碳建築認證的新建築。 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提到,從智慧建築、智慧社區,最終到智慧城市,必須打造完整的生態鏈,透過系統級的解決方案,像是儲能、充電、自動化設備,建築變得夠智慧,可以更有效的節能,讓新建物、既有建物,都能在淨零未來上不缺席。     台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2023年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明定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的屋頂,必須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但相較於在屋頂建置太陽能板,許多歐美日國家有更創意形式,像是跟建築的裝飾與設計整合,例如磁磚、窗戶與裝置玻璃等,創造更多效能。 鑽研鈣鈦礦領域的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指出,鈣鈦礦具備原料易取得,在維持發電效能的同時,具備可塑型、可透光的優勢,被稱為「可曲折太陽能電池」,日本已經設定為重點開發產業項目,而這項技術台灣同樣擁有,在淨零路徑上創造許多的可能性。     淨零規範又快又急 建築產業必須「彎道超車」 2024年4月3日的花蓮強震,讓各界再度想起「921大地震」,當時慘痛的傷亡,迫使政府全面提高建築物的耐震係數,可謂台灣建築業的一大轉折;時至今日,在全球淨零的趨勢下,「淨零建築」的驅使,可預期是台灣建築業的第二大轉折。陳重仁也認為,兩者的共通點,都在於社會大眾的安全。 他表示,相較於地震的瞬間災變,因為碳排加劇的氣候變遷,或許造成的影響不急迫,但造成的範圍及層級卻更廣,甚至比地震還要嚴重,此外,這次淨零碳排的相關法令,對於建築產業是「又快又急」,如果產業反應不及,就會無所適從,也是這次舉辦座談會的最大目的之一,為大家找到解方及方法論。 「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將於4月18日登場,將安排4大專題演講,包括「低碳水泥供應 助攻低碳建築」、「創新循環建材 佈局淨零未來式」、「從數位科技 驅動近零碳建築」、「新型太陽能光電應用 形塑未來建築」,藉由建築業的媒合及交流,及早找到「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MORE →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根據2022年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全球建築營建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37%,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的「營運碳」排占70%,而建築物原料開採、運輸、興建、修繕、拆除等階段的「蘊含碳」排則占30%。「許多人可能知道「營運碳」的概念,但對於「蘊含碳」這個名詞卻相對陌生。」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接受聯合報系《倡議家》訪問時提到。   # 7月1日起擬辦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認證 隨著國際氛圍越發重視蘊含碳、建築物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為淨零解方重要路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進一步於氣候變遷大會COP28宣布發起《建築突破》行動倡議。台灣不落人後,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發佈《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設定目標(1) 2030年,所有公有新建建築物,都必須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1+近零碳建築;(2) 2050年,則百分之百的新建築與85%既有建築須達到近零碳目標。內政部於2022年公布《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並擬於2024年7月1日起辦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認證,期透過提升建築能效,降低營運碳排,積極朝向淨零建築願景邁進。 面對勢不可擋的淨零潮流,台灣該如何推進?身為眾產業火車頭的建築營造業,該如何符合法規,並若實ESG責任?美國綠建築協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 USGBC) 於2020年推出LEED Zero認證,鼓勵已取得LEED美國綠建築認證的建築物,進一步朝零碳排、零能耗、零耗水、零廢棄物等四大淨零路徑前進;而最新的LEED認證(V5版)更已將建築蘊含碳議題納入全生命週期評估分數,以達成更為全面的「脫碳」目的。鄰國新加坡因應全球2050淨零目標,已有40%建築符合該國綠建築標章,其推動政策與方針,值得探究。     # 借鏡新加坡,從綠建築邁向淨零城市 連續16年蟬聯「全球最宜居城市」榜首的新加坡,不僅屢為全球熱帶低碳建築創下新標竿,更積極朝向「淨零建築」邁進。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開始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早期是以「新建築物」為規範目標,中期擴及到「既有建築物」,最後再全面涵蓋到「擁有者及租貸範疇」;2008年4月,新加坡全面強制所有新建築物和重大翻新的現有建築物,都必須達到「綠色建築標章」最基本分數。 2006年推動「綠建築總體規劃」(Green Building Masterplan),2018年為加快建築「淨零」腳步,達成新加坡政府2050年承諾的減碳目標,BCA在「綠建築標章」基礎上啟動「超低耗能建築綠色」(Green Mark Super Low Energy, GM SLE)方案,以彰顯在能源效益表現極為優秀的建築。2021年2月啟動「新加坡2030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宣示新加坡80 %的建築物符合「綠建築標章」,80%新蓋的建築將符合新加坡「超低耗能績效」(Super Low Energy)能源績效標準,最佳能源績效建築改善其能源效益達80 % (以2005年為基準),期於2030年達成「80-80-80」目標。   目前,新加坡已有4000多棟建築符合綠色標章規範,比例超過40%,截至2023年更有 39棟建築已達或超過「綠色標章白金超低耗能標準」(Green Mark Platinum SLE) 。其中成功的零耗能建築包含:星展銀行將超過30年的老建築轉型成「綠色標章白金零耗能建築」、新加坡最大跨國企業吉寶集團打造全國首座「綠色標章白金正能源建築」、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更是東南亞第一座獲得零能耗認證的建築。   # 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轉型 新加坡能有如此亮眼的成效,陳重仁總經理指出幾個成功關鍵。首先是公部門的大力支持,政府不僅及早制定策略,更顯著提高補貼預算,斥資1.84億星幣(約台幣40.7億元)鼓勵業主提升建築效能,加速綠建築轉型。其次,則是大力倡議永續意識,除了向建築業者宣導再生能源、智能控管、電動車充電樁基礎設施與綠建材的應用,同時,聯合教育部、貿易與工業部、交通部等,向大眾宣導淨零建築的重要性,讓國民了解推動淨零的必要,使淨零建築的發展不僅限於單一建築,更是以整體城市發展為全面性考量。與新加坡地理條件相似的台灣,值得借鏡參考。 SSDC澄毓作為台灣第一家提供全方位專業綠建築規劃設計與顧問服務,除與時俱進,關注淨零建築相關政策法規,並持續攜手淨零解方合作夥伴如供應低碳水泥與協助廢棄物處理的台灣水泥、供應創新循環建材的南寶樹脂、從數位科技驅動近零碳建築的台達電子,以及能打造比傳統矽晶太陽能增加8%轉換效能的新型太陽能光電設備的台灣鈣鈦礦科技,共創淨零解方築勝局!   更多淨零解方的實務策略,以及建築、營造業界的第一手觀察與見解,都在4月18日由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聯合舉辦的《SSDC澄毓15

MORE →
本期SEE GREEN特邀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北亞區潘昊珍總監、李雪玲總監以及周子涵專員,談談LEED認證的發展現況與市場趨勢,其中提及台灣金融機構加速綠色轉型,過去五年內LEED認證數量成長5倍。

台灣金融機構玉山、國泰、匯豐、兆豐,LEED認證數量成長五倍

「就像星巴克的咖啡,不論在哪個國家、哪家分店,品質都如出一轍;任何人走進任何一棟LEED認證建築,就能了解何謂綠建築!」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北亞區市場傳訊部總監潘昊珍表示,截至2024年2月,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已被全球186個國家採用,註冊與認證項目達197,166個。近幾年因市場利基驅動,LEED認證數量及普及率在北亞區如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逐年顯著攀升。   中國麥當勞擁2800家LEED認證門市成全球第一 截至2024年6月底,上海已累積超過1,400個LEED認證項目,認證數量佔全中國之冠, 70%的A級商辦大樓取得LEED認證,LEED認證業務在上海可說是相當成熟。跨國企業如摩根大通、高盛、花旗銀行,以及GUCCI、Prada、Dior等國際知名品牌分店,皆通過取得LEED認證,達到企業淨零碳排路徑策略之一,USGBC北亞區教育及專業支持總監李雪玲說明。 除此之外,連鎖快餐店亦積極響應。中國麥當勞(金拱門)自2015年來,推動中國麥當勞在綠色餐廳、綠色包裝、綠色供應鏈等永續發展的舉措,目前已有2,800家門市獲得LEED認證。2022年9月,北京群明湖畔的麥當勞首鋼園店不僅獲得LEED認證,更是具LEED ZERO Carbon零碳排與ZERO ENGERY零能耗雙認證的「零碳餐廳」。門市室內建築符合LEED標準,減少油煙污染,確保空氣品質,打造舒適的用餐環境;建築屋頂則架設超過2,00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板,每年產生約33萬度的發電量,完全滿足日常營運的電力需求,具體體現連鎖快餐店兼顧節能減碳及經濟效益的永續理念。     日本92年老樓獲LEED白金級認證,以翻修取代重建減少碳排 因應全球淨零減碳趨勢,日本於2021年發布《全球變暖對策計劃》,明確訂定2030年因建築能源衍生的排碳量比2013年減少51%,2050年達成「全建築零排碳」。 2022年修訂《建築節能法》,明定自2025年起,將擴大法規適用對象,將原本僅針對面積2,000平方公尺以上的大型建物和面積300至2,000平方公尺的中型建物,擴及到所有新建小型建築(面積未滿300平方公尺)及住宅,要求其外牆和屋頂需增厚隔熱材質,並使用高能效空調及照明設備,以符合節能標準。 日本國內普遍採用CASBEE綠建築認證體系(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t Environment Efficiency),對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同樣不陌生,亞洲最老LEED綠建築、2023年獲得LEED白金級認證的日本東京都中央區《近三大廈》,便是一例。1931年完工的近三大廈,至今已營運92年,在過去的90多年間,曾歷經6次重大翻新,2018年首次獲得LEED黃金級認證,於2023年再獲LEED白金級認證。「我今(2024)年3月親臨現場,這棟樓的外觀與內部都維護得很好,完全感受不到近百年的歲月在它身上留下痕跡!」李雪玲總監讚嘆道。   高科技業帶動台灣LEED綠建築認證發展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台灣共有770個註冊LEED認證專案,總註冊面積達3 ,600萬平方米,其中323個專案已取得認證。因應國際供應鏈要求,最早導入LEED綠建築認證系統的是高科技製造業,其辦公大樓和工廠佔台灣LEED認證專案數量約三分之一,認證面積佔70%。享有護國神山美譽的台積電(TSMC)南科十四廠,2008年在SSDC澄毓綠建築的輔導下,成為全世界第一座有實質運轉生產並取得LEED黃金級認證的晶圓廠,並成為其綠工廠辦的標準規範,累計至今年5月,已有45個廠辦取得LEED黃金級以上認證,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中LEED認證面積最廣的企業;其他高科技大廠如日月光、友達光電、台達電子、宏達電、聯電、三元能源科技等,皆有多座廠辦取得LEED認證。   台灣金融機構LEED認證數量成長五倍 台灣的金融機構更是急起直追,加速綠色轉型。過去五年內,金融機構的LEED認證數量增加了五倍。玉山金控已累積14個LEED認證,其中有6個為白金級,其總部大樓在去(2023)年更獲得了LEED白金級、LEED ZERO ENGERY零能耗及LEED ZERO CARBON零碳排三重認證;花旗銀行有11間分行與辦公層獲得LEED認證,國泰人壽有7間取得LEED認證,HSBC匯豐銀行101辦公室和兆豐銀行獲得LEED室內裝修黃金級認證,轉動台灣綠色金融與綠色轉型之路。     「2025年LEED V5版本即將正式上路,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納入脫碳、建築韌性、生活健康與福祉、公平性與生態多樣性等5大要件,以期符合未來趨勢的綠建築規範,推動台灣及全球走向更綠色、永續的未來。」負責USGBC北亞區市場轉化與拓展部可持續城市項目的周子涵說。   #好文推薦 為什麼該選擇LEED?專訪USGBC北亞區副總裁王婧 COP28共識「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從LEED及LEED ZERO開始 瑞氏生技、逢興生技、澄毓攜手,《GA黃金甲》成北亞第一個LEED製造標識產品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花蓮奇美零碳教堂

走進花蓮奇美零碳教堂,探索布農部落裡的精彩故事

2024年4月3日上午八點,全台因芮氏規模7.2,震央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超級地震而地動天搖,為921後、25年以來規模最大地震,各地災情頻傳,其中花蓮最為嚴重。對外交通因此中斷多日,蘇花公路至今仍持續進行路面清掃工作,行經車輛須配合交管人員指揮通行。「花蓮的災情及餘震讓人驚慌連連,讓我不禁想起去年(2023)在花蓮瑞穗奇美布農部落,和大家一起整修奇美教堂的日子。」BSA宋苾璇建築師回憶道。 在公益支持的串聯下,台灣綠領協會、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與花蓮布農部落長者共同商討整修計畫,由BSA宋苾璇建築師與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攜手,將歷經50多年歲月,因陳舊而不堪使用的花蓮奇美教堂重新翻修,同時融入現代建築的節能、創能、儲能設計,打造成符合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的零碳教堂,再度成為布農部落十六戶人家凝聚情感的生活中心,提供了培力、共餐及長者關懷的場域,以及零碳教育的綠色基地,於2023年12月落成啟用。   《貓老大》領路,探索布農部落山里十六家的生活日常 「起初,我以為山里十六戶人家居住在上山通往奇美教堂的柏油路兩側,經牧師說明,才曉得原來奇美教堂其實是位於部落的最前端,居民都散落在教堂後的山林裡,連Google Map都找不到!」宋苾璇笑著說。規劃初期,為瞭解當地居民的需求,在牧師帶領之下,宋苾璇與志工們一一走訪奇美布農部落山里十六家,近距離觀察其所在之處、房舍及生活狀態,志工們仔細記錄並描繪沿途的地形風貌、探訪路徑,以及家戶建築特色,田地裡放牧的牛群,獵人路徑的山豬出沒地,盡收於畫中。對族人而言,這是山里十六家的首張地圖,不僅一眼即能辨識自家房舍所在,更能成外地遊客走訪奇美布農族部落的路線指南,珍貴且貼近生活。   部落裡除了山里十六家居民,還有一隻大白貓,暱稱《貓老大》。貓老大是由分派到奇美教堂服侍的田貴貞牧師,從山溝裡救回的貓咪。初期,牧師孤身遠道而來,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尚不習慣當地生活環境,只能與貓老大相依相伴。隨著經年累月的耕耘,逐步與當地居民建立連結與情誼,引領居民進行感恩禮拜,深刻領悟上帝賦予的使命。在奇美教堂落成啟用的這天,亦是田貴貞傳道師封立牧師並就任奇美教會首任牧師的感恩禮拜,而山溝裡拾回的白貓,整日在教堂四周蹦蹦跳跳地巡視,已然成為奇美教堂的吉祥物,更是奇美教堂線上展覽的最佳領路人。     奇美教堂落成典禮人潮「爆棚」,啟動零碳生機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回憶起奇美零碳教堂落成典禮當天,「盛況空前!我們抵達時,沿上山的路邊停滿了來訪的車輛,教堂內已坐滿前來祝賀的族人與貴賓,教堂門口搭起的大棚與螢幕,更有來自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各地長老教會及中會代表!」為此工程,往來台北、花蓮多次的他,深刻感受到這個公益案帶給他的震撼與感動。 奇美教堂不但是族人聚會的宗教場所,更賦予其零碳教育、零碳文化、零碳旅遊、零碳婚禮的新時代使命,期透過「零碳」新元素的注入,召回在外的遊子返鄉,啟動地方永續創生的生機。在當天,在場嘉賓共同見證教堂落成後第一次的布農婚禮。新人穿著傳統服飾,在牧師與眾人的見證下進場,重新交換誓言並獻唱,象徵布農文化與宗教信仰的融合與傳承。   陳重仁提及,為維持教堂原始外觀,除了既有結構的補強,整修工程主力亦注重於防水與外殼節能改善、再生能源系統設計、節水設計、以及健康無毒的綠裝修設計。在公益團體的鼎力相助下,成就了一座符合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14項的永續零碳教堂。而這些零碳策略及實踐,可透過奇美教堂線上展覽,瞭解更多細節與做法,無私分享。   公益支持,串聯永續共好聯盟 陳重仁總經理與宋苾璇建築師在整修奇美教堂期間,不僅多次往返台北花蓮,更需克服重重關卡。由於位處偏遠,運輸不便,工程發包與工班都相對難尋,好不容易有花蓮吉安鄉的工程公司願意承接,開車也得一個多小時;施工期間,接連遇到9月的海葵颱風及10月小犬颱風,東部連日強風暴雨、道路坍踏封閉,迫使工期延宕。「很幸運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願意齊心克服困難,投入專業與心力,順利完成此案,看見居民滿足笑容,一切就值了!」宋苾璇欣慰地表示。 花蓮瑞穗鄉的布農族文化,山里十六家的精彩,奇美教堂的零碳策略,歡迎大家跟著貓老大的腳步,透過線上導覽,一探究竟,現在就開啟手機掃描以下QR code,一起探索更多精彩美好!   #好文推薦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邁向淨零碳排.健康福祉.企業ESG永續指數一綠建材標章產品

【轉載】 2023年12月 《安全&自動化(a&s TAIWAN)》雜誌2023冬季版 文/社團法人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總顧問 江哲銘 綠建材標章自2004年開始受理標章以來,以「人本健康.地球永續」的核心價值推動台灣建材產品優質化,幫民眾把關以確保建材的品質與性能,並帶動建築營建產業技術升級與國際接軌。 生活好產品:綠建材標章確保優質品質 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四大分類:生態綠建材、健康綠建材、高性能綠建材與再生綠建材,在建築與建材全生命週期中,從資源採取、製造、使用與性能提升及循環再生不同階段,分別由產品特色與性能供建築產業廣泛使用,並協助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與綠色採購等政策制度發展。綠建材標章開始受理至2023年10月底止累計核發3,520件標章(2636件健康、13件生態、328件再生與543件高性能),涵蓋25,576種產品,目前已成為國内最重要之優良建材識別標章之一。綠建材標章的申請和核發數量持續穩定成長,近4年每年皆約有250件產品取得標章,在疫情影響下2022年的通過標章數量更超過300件,申請標章數量不受疫情影響而持續增加,顯見綠建材標章的品牌價值已經獲得廠商和消費者廣泛的認同。 此外,内政部國士管理署發佈「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321條有關綠建材之規定,已修正發布自2021年1月1日施行,規定供公眾使用建築物之室内綠建材使用率需達60%、戶外地面材料使用率需達20%以上,也有效推廣應用至建築與室內裝修設計產業,讓國人意識到建材對於居住健康及地球永續的重要性,因此,綠建材標章逐漸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視,也在產業界引起廣大的支持與迴響。     綠建材共同承擔淨零碳排、健康福祉與氣候調適責任 面對國際氣候變遷的急迫,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6)建議採取積極的氣候行動,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前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有鑑於此,行政院在2022年3月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提供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亦積極將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納入建築相關制度,包括建立「綠建築標章之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系統(BERs)」,完成並公告「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研議「低碳(蘊含碳)建築評估制度(LEBR)」等,以及協助我國建築營建產業淨零轉型之各項政策與研究課題。而其中,「綠建材標章制度」即是推動與達成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的重要標章制度之一。 綠建材以生命週期來看,可作為淨零碳排與循環經濟之「生態綠建材」、「再生綠建材」,可直接對應至綠建築標章、低蘊含碳建築與建材、循環經濟;在設計使用階段之「高性能節能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系統;「高性能透水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高性能防音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健康綠建材」則可直接對應綠建築標章、環境部室内空氣品質管理法、建築技術規則等;而綠建材之一般通則,則可直接對應至「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歐盟永續分類法、金管會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之環境目的。   選擇綠建材標章產品,推動永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實現 為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2050淨零目標,全球開始以「綠色金融」之永續報告書(Environmentㆍ Social、Governance,ESG)作為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之評估方式,並同時以「淨零碳排與健康福祉及公司治理」來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並降低氣候風險所產生之損失。 綠建材標章產品符合ESG永續指數,從綠建材共通的基本要求上瞭解,其所強調「對環境無衝擊影響,對人體健康無害,並提供安全與產品品質」的原則,為所有綠建材標章產品的通則要求。綠建材標章四大分類則可對應SDGs永續發展目標與ESG永續指數,例如,「生態綠建材」(固碳)與「再生綠建材」(低碳循環)及「高性能節能綠建材、高性能透水綠建材」(減碳)即可對應「環境」(Environment)項目:「健康綠建材」(健康)與「高性能防音綠建材」(安全舒適)即可照顧居住者之「健康福祉」(Social);而整體綠建材產品對應至企業組織則可進一步發展「公司治理」(Governance),可直接因應企業之永續指數(ESG)善盡永續職與社會責任,讓綠建材產品帶動整體綠色金融產值。   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影響,綠建材標章產品已考量建築材料的安全健康對於室内環境品質的確保,透過標章可以選擇無害或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建材,如低揮發性塗料、無甲醛的木材和無毒性的地板材料等,有效減少室内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改善室内空氣品質,並降低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其次,考慮綠建材的永續性有助於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影響,可選擇來自可再生資源、回收材料或具有高回收率的綠建材,如綠混凝土、永續木竹材料、輕質粒料等,可以降低碳足跡、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衝撃。透過將綠建材的安全健康性和永續性納入建築生活環境中,不僅可以實現空間的永續目標亦可結合建材的永續分類經濟活動,促進綠色供應鏈和綠建築市場的發展,推動永續近零建築的普及。 為了創造健康、舒適和永續的建築環境,我們應該優先考慮選擇安全健康且永續的建材,並將其納入建築環境設計的整體策略中,確保符合健康標準,同時可推動永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實現。   #好文推薦 建築業拚碳轉型!低碳綠建材蔚為趨勢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建築業如何邁向永續循環? 掌握7原則讓建材減碳又循環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淨零建築」最佳起手解方在這裡!澄毓集結企業強棒 要讓建築業「一碳就淨」

【轉載】 2024年4月29日 聯合報系《倡議家》 文/張世杰 響應世界地球日,每年4月堪稱永續圈的精彩月份,各產業的永續倡議百花齊放,面對刻不容緩「淨零建築」課題,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與聯合報系《倡議家》攜手,舉辦「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集結4大指標企業,包含台灣水泥、南寶樹脂、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台灣鈣鈦礦科技,全面解析淨零建築。 「要達到2030、2050淨零目標,現在就要開始綠色零碳設計!」以建築生命週期的獨家角度出發,拆分成興建期的「蘊含碳」及營運期的「營運碳」,讓任何碳排都無所遁形,從前端的零碳設計,到低碳建材、低碳工法、節能系統、智慧系統,甚至最具潛力的國際光電趨勢及商機,全方位助攻建築業「一碳就淨」。   2050淨零建築的「硬」目標 澄毓:現在就要開始零碳設計 面對2050淨零大趨勢,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點出關鍵項目,包括建築能效倍增、再生能源三倍、2030年新建建築淨零、2050所有建築淨零,而要達成這個終極目標,需要「建築能效設計」、「低蘊含碳設計」、「再生能源設計」、「整合式新能源系統設計」。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規劃,期望2030年所有公有新建建築,都能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1+(近零碳建築)。陳重仁表示,以建築生命週期來看,減碳需兼顧興建期的「蘊含碳」及營運期的「營運碳」,澄毓除了擁有一千多件綠建築設計案經驗,更訂立低碳綠色開發戰略,讓淨零建築可以更快速更扎實。   「要達到淨零目標,建築物可以自行發電,不僅可提升建築面對天災人禍的韌性,更有助淨零之達成。」陳重仁舉例,如果在建築的立面安裝太陽能板,面積效益會是只在屋頂建置太陽能板的10倍以上,而要達到2030、2050淨零目標,預計2030年完工的建案,從現在就要開始綠色零碳設計。 擔任座談會主持人的KPMG安侯永續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提到,未來全台建物申請綠建築容積獎勵,需同步取得建物「興建」階段的「低碳建築評估認證」、建物「使用」階段耗能的「建築能效標章」,預計今年7月上路。 林泉興表示,大家理解巧婦無米之炊,低碳建材、低碳工法、節能系統、智慧系統、再生能源,都是建築業低碳轉型的關鍵,尤其,現在外界最關注的收取碳費課題,建築業如何減少範疇一(直接排放)、範疇二(間接排派)的最多碳排,數位整合就扮演關鍵因素。   翻轉碳排是水泥的必然之惡 台泥:2026年100%產銷低碳水泥 任何建築脫離不了水泥,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形容,碳排可謂水泥必然之惡,在生產水泥的過程中,即便採用百分百生質燃料、綠電,但化學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仍佔整體製程達60%,雖然水泥是高碳排,是否就不要採用?他以存在近二千年的羅馬萬神殿為例,水泥的使用壽命長,耐候性也比鋼結構好,台泥一直努力降低碳排,包括低碳水泥的標準訂定催生。 台泥去年推出卜特蘭石灰石水泥(IL),即為「低碳水泥」,相較於市面上常見的卜特蘭I型,減碳達15-20%,同時業界關注的強度,卻完全沒有減少,台泥預計2026年全面以低碳水泥替代卜特蘭I型。 而在產品的背後,也強調綠色製造。呂克甫表示,台泥持續深耕「低碳建材」、「資源循環」、「綠色能源」,像是位於花蓮海拔一千公尺的和平礦場,就採用超低碳排軌跡,礦山內擁有3個豎井,破碎機也在山洞內,開採的石灰石以豎井自然沉降方式代替傳統卡車運輸出料,不但環保安全,碳排也低很多,民眾行經台九線也不知道這座礦山在開採。 呂克甫也說,鄰近的和平電廠,也是全世界唯一沒有規劃灰塘的燃煤火力電廠,一年產生近30萬公噸的煤灰,都送至緊鄰的台泥和平水泥廠替代水泥生產原料去化,這是台泥在25年前規劃做的事,台泥持續協助廢棄物清理,未來也會強化營建廢棄物資源再利用。 面對未來的淨零目標,呂克甫指出,台泥2020即參與國際減碳倡議「科學化基礎減碳目標(SBTi)」,雖然進度超前,但2030年要較2016基準年降低近28%的碳排,這對水泥廠是不得了的事,「希望大家都知道減碳的急迫性,因為只有台泥做很好也沒有用,期待大家一起做」,才能實現真正的永續未來。   助攻淨零建築 南寶:低碳與生質降低對石油化學品的依賴 南寶樹脂塗料事業總處執行總經理吳順興表示,2014年規劃第一座綠色廠區越南大登廠時,開始加速對於綠建築的認知,也體現在產品面上,除了低碳製造,更要強調再生,打造一個循環生態系,因為建築在施工面、材料面的「蘊含碳」,是許多建築業者需要克服的,南寶就要扮演助攻低碳的角色。 吳順興提到,近年南寶積極開發生質原料,像是「腰果酚(Cardanol)」是從天然腰果殼油提煉而成,來源具備可持續性,製程也產生較少碳排,降低對石油化學品的依賴,而用於建築鋼構系統的防蝕、防火塗裝,南寶都已經添加了這樣的材料。 「因為有了減碳這件事情,我們去落實之後,更多上下游的夥伴會認同你」吳順興表示,南寶早期推動低碳策略的時候,從廠內到客戶端,都會有不同聲音,但最後事實證明,因為走了永續低碳的路,南寶開始慢慢茁壯,去年整體的銷售營業額達到206億元,綠色產品的營收就大概佔整體的67%。 台灣碳權交易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於2023年12月22日正式啟動,南寶成為首批碳權交易買方並獲頒首購證明的企業,南寶除了調整塗料、黏著劑的配方,採用回收及生質原料,降低產品的碳足跡,也協助回收廢棄物、重新再製,達到循環生態系。 最後,吳順興表示,以往許多前輩都說,要走大家沒做的路,別人才不容易競爭,但他認為可以再修正一下,永續這條路一定要有大家的陪伴,就可以越走越遠。   邁向淨零建築 台達樓宇:只要願意,數位整合的投報率不容小覷 淨零建築的趨勢不可逆,又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引用聯合國的建築氣候追蹤系統(Global Buildings Climate Tracker)數據,指出全球淨零建築進展,有多項指標進程緩慢;而降低隱含碳的困難,世界綠色建築委員會(WGBC)指出,包括「意識和市場需求」、「專業能力和技術」、「政策和規範」、「產業技術」、「經濟效益和商業價值」。 位於台北市內湖科技園區的台達電企業總部台北瑞光大樓,因為透過節能診斷及改造,成為台灣第一座既有建築改善類「鑽石級」認證的中層辦公建築,話鋒一轉,江文興表示,「我們最常被問到,這樣的改造投報率多少?」。 江文興接著說,此案送進董事會,常被問到投報率會多快,「我們自己答案3年半」,從原本很一般的建築,到改造完拿到多項頂級標章,意味著「只要你願意做,數位整合能幫你省到錢」。 另外,台達北美加州總部,節能設計不僅考量其氣候、地理環境的特點,獲得LEED零能耗(Zero Energy)認證的綠建築,江文興提到,此案原本未達到淨零標準,主要是設置大量充電樁,但透過新建太陽能停車棚、儲能系統優化,讓每年可產生的再生電力,大於建築自身用電量,成為真正的淨零建築。 台達樓宇的解決方案,從智慧建築、健康建築、低碳建築,到整體的智慧園區;關於外界關心的數位整合,江文興也建議,新建建築、既有建築的思維是不同的,先把舊系統釐清,能更快梳理怎麼做,也可用碳投報率去思考,智慧系統可以是長遠的正向價值,做綠建築不是只做綠,還有對抗未來極端氣候。   建築拼淨零需要自發電 台灣鈣鈦礦:建築業未來等於能源業 「我們已經進入碳中和的時代。」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表示, 由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2050淨零路徑顯示,在2030年的新售電車60%為電動車、新建築要是零碳建築,到2050年則是全球近70%電力來自太陽能與風能、超過85%建築為零碳建築。 陳來助提到,台灣立法院已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訂定未來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的建築,需建置一定比例的太陽能光電,「在零碳建築的目標下,建築業就等於能源業」,未來建築要具備再生電力的儲能,白天日照充足時,太陽能板為電池充電,陰天或夜間沒有陽光,電池就供電給住戶使用。 他進一步點出,零碳建築的趨勢,是極大化建築自供電比例,就要做到「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增加可發電區域」、「提高發電效率」;而要提升可發電區域,最佳解方之一,就是讓建築物的立面也能發電,以往太陽能板設置在屋頂,造成發電區域有限,若建築物的窗戶、牆面也是裝設太陽能板,就能解決這問題。 第三代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具備高發電效率、透光、可塑性高的特點,解決傳統太陽能板在建築應用上的痛點,包括日本已經專注開發這項技術,並定調為國家級的產業發展項目,藉此提升國家競爭力。 「未來的零碳建築,窗戶可以發電,牆壁也能發電。」陳來助認為,鈣鈦礦可以是光電技術的新願景,也是淨零碳排的新商機,讓「建築業就等於能源業」願景不再遙遠。  

MORE →

發展「淨零建築」,澄毓:台灣具備這項優勢!同時創造全台「碳中和會議」首例

【轉載】 2024年4月18日 聯合報系《倡議家》 文/張世杰 面對全球永續浪潮,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攜手,共同舉辦「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於今天圓滿落幕,邀集建築業的關係業者,力求打造「淨零建築」最佳路徑,超過百位產官學代表來賓出席;又響應淨零浪潮,澄毓透過減碳活動指引與碳中和管理計畫,並委託第三方進行查證及認證,創下全台「碳中和會議」首例。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表示,台灣具備「淨零建築」的潛力,因為台灣科技業在國際扮演重要角色,有很健全的生態鏈,從長鏈變短鏈、碳足跡會變少,台灣也有優秀技術,所以很多國家想做、但還沒發生的事情,有機會在這座島嶼落實,只要先在1、2個案子開始,就會是很好的「淨零建築」示範場域。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業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高達37%,且佔全球能源需求34%,顯示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容輕忽,當永續已經勢在必行,「淨零建築」已經是未來標配,如何透過低碳建材、低碳工法、節能系統、智慧系統、再生能源,都是建築業面臨的課題。 為讓更多的建築業者,能進入「淨零建築」行列,邀請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南寶樹脂塗料事業總處執行總經理吳順興、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台灣鈣鈦礦公司董事長陳來助,分享最新的低碳技術與趨勢。 擔任座談會主持人的KPMG安侯永續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指出,歐盟最新建築節能指令,是2030年歐盟所有新建築要零碳排;台灣很小但影響力很大,台灣生態鍊很齊全跟充足,可以發揮強大影響力。陳重仁也舉例,以往建築結合能源,只會在屋頂想到太陽能板,但如果設置在建築立面,能鋪設的面積至少多10倍。   台灣鈣鈦礦公司董事長陳來助表示,以目前2030年要達到接近零碳建築的目標,正在設計、準備蓋的建築,就要開始去規劃,而零碳建築的趨勢,就是極大化自供電比率,就是建築物自供電、不使用台電的電力,而鈣鈦礦具備可塑性、透光等特性,日本已經把鈣鈦礦作為國家級戰略發展重點。 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提到,如果政府的公共建設帶頭做,民間業者就可以更快跟上,「淨零建築」就會推動很快;關於智慧建築的系統整合,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也建議,新建建築、既有建築的思維是不同的,先把舊系統釐清,能更快梳理怎麼做,也可用碳投報率去思考,智慧系統可以是長遠的正向價值。 不過,許多業者關心,採用低碳技術、低碳建材,可能衍伸更多成本。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分享到,如果把「碳有價」納入進來,低碳水泥的價值就很高,市場有規模的建設公司也意識到,低碳水泥的強度跟以往水泥沒有減少,甚至比原本的強度還高。 南寶樹脂塗料事業總處執行總經理吳順興指出,7、8年前的低碳材料,是「叫好不叫座」,洽詢後有購買意願的很少,但低碳浪潮實現後,要求及購買量是顯著成長,尤其我們很多國際大廠或品牌大廠需求增加,整個環境氛圍跟法規,讓永續發展更寬廣及順暢。 為響應永續趨勢,澄毓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表示,舉辦會議同時取得「ISO 14067 碳足跡證書」及「ISO 14068 碳中和證書」,達到活動碳中和目標;運用ISO 14067進行當天活動的總體(包含會議與交通等)碳足跡盤查與計算,並於NZ Carbon國際碳權交易平台取得GS標準碳權,進行抵銷達到碳中和,並委託第三方進行查證及取得證書。     #好文推薦 永續力拼彎道超車!澄毓15 · 永續未來 找出「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循環經濟潮流下的建築轉型

循環經濟潮流下的建築產業轉型

【轉載】 2024年4月1日 建築師雜誌 文/陳重仁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統計,約有四成的碳排來自建築業,建築業可說是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大戶,而循環經濟,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有效方式,因此建築業被歐洲許多國家列為首要轉型循環經濟的產業。然而淨零不只是談溫室氣體排放,在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中,還包括淨零耗能,淨零耗水與淨零廢棄物等面向,而「循環經濟」是貢獻以上各面向淨零的重要解方之一,因此,國家若要邁向淨零,循環經濟是不可跳過的一步。 聯合國統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上升至98億,建築物的需求將持續增加,也就是說,建築物的碳排放仍會持續增加,營建廢棄物仍會繼續產出。台灣近年來營建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已經讓營建業相當頭痛,因此建築物的循環減廢議題更顯重要。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於去年(2023)5月宣布,要將「循環經濟」模型導入社宅建案中,桃園市政府所蓋的社宅,也都必須導入循環經濟設計。事實上循環經濟並非新概念,各國政府為了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已經在各產業試行循環經濟一段時間。國際金融界所定義的永續性經濟活動,包括建築物新建與修建行為,在融資時也都開始要求必須採用一定比例的回收再生材料,以降低建築物對於初級原物料的依賴。因此,建築產業作為碳排大戶,改革轉型勢在必行。 循環營建有哪些做法? 循環經濟,不只是談材料的循環再生而已,也有談軟體機制部分,例如以租代買以及共享經濟。從筆者擔任過幾個社宅建案循環經濟顧問的經驗來看,目前大都是引用國外循環經濟的理論框架,我們可以梳理一下國外的論述與經驗,從中抽離出適合台灣營建業導入的框架原則,再加上根據本土的狀況調整的做法,來形成建築業可以操作的規範,包括設計規範與施工規範,而不一定要照單全收國外的理論因此,要推動國內的循環營建,我們必須提出適合台灣市場的論述,而不是一味的引用或複製國外的理論,但不是那麼適合台灣營建市場的做法。 從設計端來說,最好建築設計開始就必須導入循環思維,除了挑選可循環建材以及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與循環度(circularity)之外,「模組化設計」、「預鑄工法」、「開放式設計」與「容易拆卸」,經過模組化設計的建材可以快速興建與容易拆卸,也有機會重複使用在不同建築上,減少營建廢棄物並提升回收率;而開放式設計則方便者修改與調整,且過程更為環保。   「容易拆卸」應該是循環設計的重點關鍵,如果建造時以濕式工法將結構體全部灌注成一體,拆除時就只能將其全部打碎,這些材料碎片混在一起時,成為混合廢棄物,不僅拆除碳排放較高,若要回收再利用代價也較高。簡單說,就是要脫離舊有設計思維「重新設計」建築物,在設計階段就要想到後續廢棄物與循環的議題。 從營建端來說,我們希望的是,建築材料一直在建築物中循環,在任何一棟建築物都行,而不流向環境,就是從建材的生產製造,就採用部分比例的回收再生成分來製造建材,當然也希望這回收成分是來自於營建廢棄物,在使用階段需要裝修時,可以嚴格控管裝修廢棄物的流向,並導向回再利用收處理,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後,在拆除時,實施營建廢棄物分類管理,也一樣是嚴格控管營建廢棄物的流向,並導向回再利用收處理,最後這些回到建築資源回收場的營建廢棄物,可以被處理成可以製造建材的原料,以供建材製造商使用,做為製造新建材的回收再生成分,這樣讓材料一直在建築物中循環下去,成為循環建材,這也就是「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概念,而不是傳統的思維,是搖籃到墳墓。這個源自於德國的搖籃到搖籃認證,也是目前全球最嚴謹的循環材料認證。   前面提到的循環建材做法,基本上是把建築物拆除與粉碎後的粉料,做成新的材料,這是所謂的降級再生使用,不降級使用就是把拆除下來的的建築構件保留不破壞,而使用在他處,例如早期木房子的梁柱結構拆下來,在他處使用做為梁柱或是其他建築構件,或把拆下來的實木門,做為桌板使用,這就是不降級使用,這樣比較能夠保留材料的殘存價值,但是若是做為現代的新建建築材料,因為設計跟性能有關的專業簽證,建築物的主要構造基本上不太可能這樣使用,只能用在室內裝修材料,所以符合必要性能規格的含回收再生成分的新建材,比較適合用在新建建築上。 其實,循環營建也可以透過保留建築結構體來達到,這也就是延長建築物使用壽命的概念,讓建築物主結構體一直保留在原來建築物上,一直到完全無法再使用,再拆除成為其他建材的原料,繼續循環。因為建築物結構體的碳排佔50%以上的比例,所以這也是非常低碳的做法。 一棟建築物中可再利用的構件,可以運用數位化系統,將各循環材料的構件、成分、價值等資訊分類建檔,或寫入BIM資料庫,以便在未來拆解時,可以依循找出可回收再利用材料的紀錄,或媒合他處可用之建材,也就是「建材履歷」或「建材護照」的概念。換句話說,我們把建材置入一棟新建建築物的這個動作,就如同把建材「存」進建築物,把建築物當成一個銀行,這就是歐盟從2015年開始資助實驗的「建材銀行」概念,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之後建材可以取出做交易。我們都市中的每一棟建築物,其實都是建材銀行,從物質流循環的角度來看,應該需要多加利用! 許多建材仍需要仰賴「礦山」,何不從城市挖礦? 我們都知道,許多傳統建材的原料來源,都是從大地開採而來的,這裡說的主要是無機類建材,當然植物性建材不算,使用植物性建材並不會對地球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反而有正面固碳作用。然而取用大地資源做為原物料的建材,如果最後變成廢棄物而無法循環,將對環境造成負擔,也會導致地球資源耗竭。 因為建材通常用量很大,所以需要原料充足的「礦山」來支持,然而現在回收再生建材的技術也越來越進步,將營建廢棄物妥善分類處理後,可以成為多種建材的部分或全部原料,而營建廢棄物,包含裝修廢棄物,通常來自於城市,若可以成為建材原料,那就是所謂的「城市挖礦」(urban mining)了,若城市挖礦做得徹底,便有機會讓建材一直留在建築物中循環,而成為零排放、零廢棄的循環建材,以確保地球有限的資源能以循環再生、永續方式被使用。   但這邊有個前提,就是法令上對於營建廢物的回收管理辦法必須做調整,以提高營建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比例,形成「封閉式的回收機制」,例如環境部擬定的,以回收為導向的拆除執照與室內裝修許可審查機制,甚至是提供誘因讓材料製造商自己回收成為自己可用的原料。另外是建材系統要容易拆解,這樣可以減少拆除時所要花費的力氣與成本,提高回收誘因,這要回到設計源頭去探討。   建築產業也需要「營建廢棄物中和」 營建廢棄物中和的概念,跟碳中和與塑膠中和基本上是一樣的,是一種抵換平衡(offset & balance)的概念,即一個工地產出多少營建廢棄物,就至少必須使用多少的回收再生建材。然而絕對零廢的概念應該是產出多少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100%都必須被回收再利用,也就是沒有廢棄物,嚴格說來,連生產建材所產生的廢棄物都要被追蹤,只是這樣的條件短期之內要達到非常困難,就如同絕對零碳排放是很難達到的一樣,因此採用「抵換平衡」的做法,是比較容易推行的。 營建廢棄物中和公式: 營建廢棄物產出量 – 所使用的回收再生建材量 ≦ 0 一個工地大約產出多少廢棄物,已經有許多學術單位做過研究統計並發表論文,成果也被環保主管機關引用做為營建工地申報廢棄物產生量的依據,大致是根據建築構造類型與面積,乘以一個廢棄物產出量系數(噸/平米),便可得出該工地的營建廢棄物產出量,新建與拆除的算法都有。 何不考慮「循環建材權」 根據調查,台灣的營建工地採用回收再生成分建材佔總建材用量比例,平均大約10%左右,若在綠建築規範裡下點功夫,例如落實LEED認證的使用回收再生建材得分要求,實務上可以拉高到30%,故採用回收再生建材比例是可以事先規劃的。 因此,在建築設計階段便可預估營建廢棄物產出量,有了廢棄物產出量的數據,便可在設計階段規劃使用相當於產出量的回收再生建材,這樣,就有機會可以實現理論上的營建廢棄物中和,若能以BIM工具來輔助,應可輕易計算。 循環經濟是一個經濟議題,需要好的商業模式,單是建築的循環就需要許多產業共同參與,若能搭配好的商業模式,將更容易推行與創造商機,就如同「碳權」與「再生能源憑證」機制,可以轉移買賣,便帶動了減碳商機,這機制以「容積移轉」來比喻,我們建築界的讀者就應該比較容易了解,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作法,僅靠無形「資訊」的轉換,就可以解決實體上的問題,並達成讓利害關係人獲利,與環境獲益的目的。 所以也許我們也可以考慮制定「循環建材權」,去定義含回收再生成分的建材具有多少的有價「循環建材權」,讓循環建材的價值,除了本身的價格之外,還能再加上「循環建材權」的價值,以解決以往循環建材因為較貴,以及無強制要求而乏人問津的窘境,並可以讓使用較多循環建材的工地,可以將多的「循環建材權」賣給循環建材使用不足的工地,這樣必能吸引營造廠多使用循環建材,也能鼓勵建材業者,研發更多循環建材產品,來降低整體營建業的碳排,並有效減少流向環境的營建廢棄物;這也將改變建築師的設計思維,讓建築設計朝向零廢棄物產出的方向邁進。 根據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估算,營建產業若能以循環經濟的邏輯來改變設計思維、設計及使用的方式,到了2050年,有機會減少38%來自建材生產及建造的碳排,而2050年後則有機會減少56%的碳排。 循環經濟相關商業模式 跟建築業比較相關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中,除了常見的家俱與設備租賃外,現在也有「租光」、「租溫度」、「共享」等創新商業模式,以提升材料設備的使用率(Utilization),觀念是使用者不必擁有設備或材料本身,所需要的是其功能或服務,由廠商依消費者需求,出租設備及承擔修繕維護責任,廠商在降低修繕維護成本的目的下,勢必會提供效能及品質更佳的產品,以提升使用年限,減少浪費,增加獲利。前面提到的「循環建材權」,也算是一種可以應用在建築業的創新商業模式,只是目前尚未有前例,也許社宅建案可以嘗試。 這邊要強調的是,若這循環無法讓每一方都有「獲利」或「獲益」,是循環不動的!所以,談循環營建,不能不談商業模式。目前蓬勃發展的綠能產業,除了仰賴政府的配套政策之外,不也都是由創新商業模式帶動起來的嗎? 結論 綜合以上的觀點與論述,最後整理出筆者認為台灣建築業可以走的循環營建大原則,這些原則包括:提倡循環式建築系統設計、提升回收再生建材比例、封閉式的廢棄物回收系統、建立建材銀行與建材護照制度、建立營建廢棄物中和抵換機制,以及設備以租代買等。 初期項目不宜過多,最好重點放在探討與物質流相關,或管理物質流相關的循環議題即可,因為跟建築設計與施工較直接相關,以避免推動上有太大的阻礙,同時培養循環營建相關服務廠商,之後再看實施的狀況,做滾動式調整與擴大範圍,期許在不就的未來,台灣的循環建築產業可以如綠能產業一樣蓬勃發展。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MORE →
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聯合舉辦的SSDC 澄毓15 · 永續未來—淨零解方築勝局週年慶將於4月18日隆重登場

永續力拼彎道超車!澄毓15 · 永續未來 找出「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轉載】 2024年4月15日 聯合報系《倡議家》 文/張世杰 當「淨零」變成不可逆的局勢,被視為碳排放大戶的建築業,勢必要加速脫碳。不過,大象轉身不容易,而建築業這隻「灰大象」,又該如何華麗轉身? 隨著政府陸續頒布綠色法案、淨零建築變成未來標配,創立超過15年的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與聯合報系《倡議家》攜手,將於4月18日舉辦「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邀集4大指標企業,包含台灣水泥、南寶樹脂、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台灣鈣鈦礦科技,全面透析淨零決勝點。 「想告訴大家,我們準備好了,也帶著解答來了!」擁有20年以上的綠建築設計經驗,也理解建築業的轉型痛點,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指出,從建築的生命週期出發,「節能系統、低碳建材、智慧系統、再生能源」是淨零建築的基礎,因此集結各領域的企業強棒,為台灣尋找「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近零建築」提前卡位!尋找當代最佳方法論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業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高達37%,且佔全球能源需求34%,顯示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容輕忽。2022年國發會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後,雙北率先響應,包括新建的公有建築要滿足「近零」,並鼓勵民間建築跟進。 所謂「淨零建築」,是指達到碳平衡的建築,至於「近零建築」,從字面上意思,就是碳排放接近平衡的建築。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提到,以國際氛圍來講,目標2050年必須新建築、既有建築都要達到「淨零建築」,但門檻其實相當高,因此包括台灣在內,短期目標是新建築至少符合「近零建築」標準。 「建築生命週期產生的碳排放,其實已經有明確的方法學,但觀察到許多業者其實還不清楚。」陳重仁舉例,一棟建築在施工階段衍伸的碳排,稱為「蘊含碳」,這在學術圈其實不稀奇,但對於產業圈是新課題,包括聯合國都在倡議「蘊含碳」必須重視,這也涉及碳追蹤、低碳工法、低碳建材。     當理解「蘊含碳」,接下來是方法學。陳重仁表示,這必須透過推廣及教育訓練,並研發低碳建材、低碳工法,才能幫助整個建築業降低「蘊含碳」,因此這次邀集的4家企業,都是跨領域的專家,除了通用性的材料及工法,甚至是非傳統建築領域的數位系統、光電能源,讓產業界可以實際運用。 然而,說服採用新的材料及技術,又是另一大課題。「我們試想一下,未來高碳排的建材或設備,有高機率被增加碳費或碳稅,低碳商品的競爭力就出來了」陳重仁觀察,確實許多開發商的疑慮點,第一是成本墊高,第二是技術是否可靠,但在全球的趨勢及局勢下,「我們至少勇敢跨出第一步,不應該是觀望及猶豫」。   從低碳建材出發 「蘊含碳」不會大哉問 如何解決「蘊含碳」,建材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採用低碳建材,讓建築在興建過程中,把產生碳排儘量減少,而主要常用建材,不外乎是水泥、防水材、塗料等。 作為國際級指標的水泥供應企業,台灣水泥早已佈局淨零路徑,除了積極投入綠色能源、永續儲能,近年推出的低碳水泥,可比傳統水泥降低至少15%的碳排,是低碳建材的最佳利器之一,台泥公司也訂定目標,到2026年全部只生產及銷售低碳水泥及混凝土。 「永續發展是一個信仰,也驅使台泥持續前進。」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形容。事實上,水泥變成混泥土,多少會產生碳排,「把水泥的碳排降至最低,又能維持強度及品質」信念,促使台泥的低碳水泥,能夠在這個世代超前部署。     另一方面,建築的內外層塗料,必須兼顧耐用及耐候,以往強調對人體的身體健康,現在更必須是對環境健康,南寶樹脂在永續低碳的建材與塗料,已開始具備一定商業規模,而在2017年揭幕啟用的南寶樹脂第一座綠色廠區越南大登廠,也在澄毓的規劃設計下,獲得LEED金級認證,彼此也結下緣分。 「綠色製造是一種責任,許多品牌及廠商也開始意識這件事。」南寶樹脂執行總經理吳順興指出,綠色技術需要過程,南寶樹脂在國際有許多廠區,當地法令走的非常快,也促使投入永續技術,旗下的綠色產品訂單也持續增加,開始往好的方向,未來要把供應鏈由「長」變「短」,讓永續更貨真價實。     「營運碳」也要兼顧 低碳建築雙管齊下 除了「蘊含碳」,建築的使用期間,也會產生碳排放,像是空調、照明、水電…等,就是所謂的「營運碳」,以往倡導隨手關燈、節約用水,但必須透過更強大的整合及技術,才能打造真正的淨零建築。 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深耕多年的台達,旗下成立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已是台灣標竿級的綠色工廠、綠色商辦的助攻手,除了協助重建的那瑪夏民權國小、具備LEED既有建築白金級認證,台達近期落成的總部,更獲內政部最高等級「1+建築能效標示」,成為台灣首座近零碳建築認證的新建築。 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提到,從智慧建築、智慧社區,最終到智慧城市,必須打造完整的生態鏈,透過系統級的解決方案,像是儲能、充電、自動化設備,建築變得夠智慧,可以更有效的節能,讓新建物、既有建物,都能在淨零未來上不缺席。     台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2023年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明定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的屋頂,必須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但相較於在屋頂建置太陽能板,許多歐美日國家有更創意形式,像是跟建築的裝飾與設計整合,例如磁磚、窗戶與裝置玻璃等,創造更多效能。 鑽研鈣鈦礦領域的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指出,鈣鈦礦具備原料易取得,在維持發電效能的同時,具備可塑型、可透光的優勢,被稱為「可曲折太陽能電池」,日本已經設定為重點開發產業項目,而這項技術台灣同樣擁有,在淨零路徑上創造許多的可能性。     淨零規範又快又急 建築產業必須「彎道超車」 2024年4月3日的花蓮強震,讓各界再度想起「921大地震」,當時慘痛的傷亡,迫使政府全面提高建築物的耐震係數,可謂台灣建築業的一大轉折;時至今日,在全球淨零的趨勢下,「淨零建築」的驅使,可預期是台灣建築業的第二大轉折。陳重仁也認為,兩者的共通點,都在於社會大眾的安全。 他表示,相較於地震的瞬間災變,因為碳排加劇的氣候變遷,或許造成的影響不急迫,但造成的範圍及層級卻更廣,甚至比地震還要嚴重,此外,這次淨零碳排的相關法令,對於建築產業是「又快又急」,如果產業反應不及,就會無所適從,也是這次舉辦座談會的最大目的之一,為大家找到解方及方法論。 「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將於4月18日登場,將安排4大專題演講,包括「低碳水泥供應 助攻低碳建築」、「創新循環建材 佈局淨零未來式」、「從數位科技 驅動近零碳建築」、「新型太陽能光電應用 形塑未來建築」,藉由建築業的媒合及交流,及早找到「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MORE →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根據2022年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全球建築營建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37%,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的「營運碳」排占70%,而建築物原料開採、運輸、興建、修繕、拆除等階段的「蘊含碳」排則占30%。「許多人可能知道「營運碳」的概念,但對於「蘊含碳」這個名詞卻相對陌生。」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接受聯合報系《倡議家》訪問時提到。   # 7月1日起擬辦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認證 隨著國際氛圍越發重視蘊含碳、建築物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為淨零解方重要路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進一步於氣候變遷大會COP28宣布發起《建築突破》行動倡議。台灣不落人後,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發佈《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設定目標(1) 2030年,所有公有新建建築物,都必須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1+近零碳建築;(2) 2050年,則百分之百的新建築與85%既有建築須達到近零碳目標。內政部於2022年公布《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並擬於2024年7月1日起辦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認證,期透過提升建築能效,降低營運碳排,積極朝向淨零建築願景邁進。 面對勢不可擋的淨零潮流,台灣該如何推進?身為眾產業火車頭的建築營造業,該如何符合法規,並若實ESG責任?美國綠建築協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 USGBC) 於2020年推出LEED Zero認證,鼓勵已取得LEED美國綠建築認證的建築物,進一步朝零碳排、零能耗、零耗水、零廢棄物等四大淨零路徑前進;而最新的LEED認證(V5版)更已將建築蘊含碳議題納入全生命週期評估分數,以達成更為全面的「脫碳」目的。鄰國新加坡因應全球2050淨零目標,已有40%建築符合該國綠建築標章,其推動政策與方針,值得探究。     # 借鏡新加坡,從綠建築邁向淨零城市 連續16年蟬聯「全球最宜居城市」榜首的新加坡,不僅屢為全球熱帶低碳建築創下新標竿,更積極朝向「淨零建築」邁進。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開始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早期是以「新建築物」為規範目標,中期擴及到「既有建築物」,最後再全面涵蓋到「擁有者及租貸範疇」;2008年4月,新加坡全面強制所有新建築物和重大翻新的現有建築物,都必須達到「綠色建築標章」最基本分數。 2006年推動「綠建築總體規劃」(Green Building Masterplan),2018年為加快建築「淨零」腳步,達成新加坡政府2050年承諾的減碳目標,BCA在「綠建築標章」基礎上啟動「超低耗能建築綠色」(Green Mark Super Low Energy, GM SLE)方案,以彰顯在能源效益表現極為優秀的建築。2021年2月啟動「新加坡2030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宣示新加坡80 %的建築物符合「綠建築標章」,80%新蓋的建築將符合新加坡「超低耗能績效」(Super Low Energy)能源績效標準,最佳能源績效建築改善其能源效益達80 % (以2005年為基準),期於2030年達成「80-80-80」目標。   目前,新加坡已有4000多棟建築符合綠色標章規範,比例超過40%,截至2023年更有 39棟建築已達或超過「綠色標章白金超低耗能標準」(Green Mark Platinum SLE) 。其中成功的零耗能建築包含:星展銀行將超過30年的老建築轉型成「綠色標章白金零耗能建築」、新加坡最大跨國企業吉寶集團打造全國首座「綠色標章白金正能源建築」、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更是東南亞第一座獲得零能耗認證的建築。   # 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轉型 新加坡能有如此亮眼的成效,陳重仁總經理指出幾個成功關鍵。首先是公部門的大力支持,政府不僅及早制定策略,更顯著提高補貼預算,斥資1.84億星幣(約台幣40.7億元)鼓勵業主提升建築效能,加速綠建築轉型。其次,則是大力倡議永續意識,除了向建築業者宣導再生能源、智能控管、電動車充電樁基礎設施與綠建材的應用,同時,聯合教育部、貿易與工業部、交通部等,向大眾宣導淨零建築的重要性,讓國民了解推動淨零的必要,使淨零建築的發展不僅限於單一建築,更是以整體城市發展為全面性考量。與新加坡地理條件相似的台灣,值得借鏡參考。 SSDC澄毓作為台灣第一家提供全方位專業綠建築規劃設計與顧問服務,除與時俱進,關注淨零建築相關政策法規,並持續攜手淨零解方合作夥伴如供應低碳水泥與協助廢棄物處理的台灣水泥、供應創新循環建材的南寶樹脂、從數位科技驅動近零碳建築的台達電子,以及能打造比傳統矽晶太陽能增加8%轉換效能的新型太陽能光電設備的台灣鈣鈦礦科技,共創淨零解方築勝局!   更多淨零解方的實務策略,以及建築、營造業界的第一手觀察與見解,都在4月18日由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聯合舉辦的《SSDC澄毓15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