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導入BIPV光電建築設計,內政部預告強制屋頂裝置太陽光電標準

全球性環境倡議組織綠色和平在「RE10X10企業綠電倡議2023年度報告」中指出,企業採取綠電管道有三:(1)購買再生能源憑證、(2)綠電轉供、 (3)採用光電自發自用,從長期成本攤提分析來看,相較於購買再生能源憑證每度電成本7.75元,光電自發自用模式每度電成本僅2.68元,兩者差了將近3倍。「相較於傳統的太陽能板,將建材結合太陽能板的BIPV是提升再生能源比例的絕佳工具,不僅減碳、節能,還兼具建築美感,極具發展潛能!」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說明。   建築物如何導入BIPV?建築規劃設計之初導入BIPV效益最大 BIPV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 是將太陽能板與建築物同時設計、施工和安裝,與建築物主體完美結合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又稱為「建材整合型」或「建材一體型」的光電建築。BIPV可作為建築物構件的一部分,如屋頂、天窗、立面、雨庇、遮陽系統等,不僅具有太陽能發電功能,又是建材,與能源管理系統整合,更可具備節能管理效益,達到光電與建築造型整合一體的效果。 BIPV光電建築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如美國時代廣場4號(4 Times Square)康泰納仕大樓、德國自由堡太陽能辦公大樓、Apple加州總部、荷蘭EDGE地產開發商辦公大樓等,都是光電建築的典範案例。   那該如何著手裝置BIPV?陳重仁指出,應在建築規劃設計之初就導入BIPV設計,不僅能省去額外建材用料,也能確保建築物設計外觀被一併考慮,待建築完工後即可透過裝置發電,效益最大。而在設計BIPV時,最重要的是,要根據建築物造型找出有機會設置BIPV的地方,包括透光與不透光部位,可以先以不透光部位為主,把發電效益最大化,再考量透光部位,要注意的是不要影響窗子的視覺範圍;並且,在未來鈣鈦礦太陽能材料普及的時候,太陽光角度已經不是太大問題,到時候設計上可以更靈活。   國際趨勢、政府政策、獎勵措施,全面推動BIPV發展 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COP28提出「建築突破」倡議,期許各國在2030年前實現建築能效倍增與再生能源裝置提升三倍的目標;全球最廣泛採用的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即將施行的V5版本導入脫碳、公平、韌性三大精神,未來白金級綠建築認證建築必須達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標準。為達成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1+級)的階段目標,2023年7月1日起,台灣之公有辦公、服務類的新建建築(G-1金融證券、G-2辦公場所)皆需申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2024年7月1日起公有公共集會、商業、休閒文教類建築亦須實施能效制度,並逐年擴大適用對象。 「若案場有再生能源裝置,就可以加上優惠係數,比方說既有建築想達到能效一級,倘若自建築設計、空調系統著手仍未達標,這時可透過裝置太陽能系統加分,達成理想的建築能效級數。 」陳重仁補充道。 經過一年多的討論,針對「再生能源條例」12-1條:「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有受光條件不足或其他可免除情形外,起造人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內政部11月14日表示,將增設「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準」草案,新建、增建及改建的建築物屋頂達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以上,須在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預計年底前預告。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依據建築執照核發統計,台灣每年約發出2萬件使用執照,其中80%的新建物屋頂面積小於300平方公尺,多為小型建物或透天厝;而屋頂面積超過1千平方公尺的建物雖僅占發照量的6%,卻占全國新建屋頂面積總量比例60%,估計年電能產值約17萬千瓦,相當於1年5萬戶的住家用電。 而六都陸續通過施行的「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新北市2050淨零自治條例」、「臺中市永續淨零自治條例」、「高雄市淨零城市管理自治條例」「桃園市推動淨零城市自治條例」及「臺南市淨零永續城市管理自治條例」中,皆以零碳永續城市為目標,淨零建築為方針,BIPV光電建築的導入,是提升再生能源比例,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絕佳工具。 為加速淨零碳排推進,相關獎勵辦法陸續出爐。2023年11月13日,經濟部能源署修正「建築整合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示範獎勵辦法」,規定符合以下條件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可獲獎勵補助:(1)採用頂蓋式、帷幕式太陽光電模組,與建築物整合以取代全部或部分建材,並具供建築物封閉及防水功能。(2) 總裝置容量超過十(峰)瓩,不及五百(峰)瓩。(3)屬新品設備。(4) 設置成本須高於申請受理年度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屋頂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電能躉購費率採用參數之期初設置成本。購置獎勵補助金額每(峰)瓩為新臺幣五萬元為上限核計(每一申請案獎勵補助總額不得超過新臺幣一千萬元)。   建築立面裝設BIPV,發電面積最高可達60倍 根據近十年新建建築發照資料估算,建築立面可鋪設光電板的面積比屋頂高出20倍以上。如果是摩天大樓,更可能多達5、60倍以上。且據現行建築法規規定,新建建築的屋頂面積有50%需做綠化,如此亦限縮了在屋頂裝置太陽能板的面積,因此,陳重仁呼籲,大家不應僅以裝設於屋頂為唯一考量,應朝向整體思考,屋頂加上立面,更能夠減輕屋頂使用上的壓力,透過在建築立面上裝設BIPV,既能提高再生能源裝置比例,也能獲得更多的發電面積效益。       #好文推薦 如何提高再生能源比例?鈣鈦礦太陽能板發展建築立面發電 打造「光電建築」,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MORE →
台灣鈣鈦礦陳重仁

如何提高再生能源比例?鈣鈦礦太陽能板發展建築立面發電

隨著全球致力於實現淨零碳排,發展再生能源成為必須採取的重要策略,而近年來備受矚目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被視為可推進再生能源的關鍵技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將鈣鈦礦技術定調為國家級的產業發展項目,訂定「2025實用化、2030商業化」目標發展鈣鈦礦太陽能產業,自2024年度起,投入2兆日圓預算於綠色轉型相關產業,其中日本經濟產業省投資648億日圓進行鈣鈦礦太陽能板實用化及研發,以應用於產業所需。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於8月27日第四屆台灣鈣鈦礦技術暨應用論壇中指出,採用第三代鈣鈦礦太陽能板,在基地立面安裝建築整合太陽能系統 (BIPV),可讓以往僅設置於屋頂的太陽能光電,進一步往建築立面發展。根據近十年新建建築發照資料估算,建築立面可鋪設光電板的面積比屋頂平均高出10~20倍以上。如果是超高層建築,更可能多達5、60倍以上!且鈣鈦礦光電板能吸收天空每個角度的輻射能量,發電效益較不易受太陽光角度影響,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推進,有極大助益。     鈣鈦礦太陽能板具:創能、高透光與低碳排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由日本化學家宮坂力教授於2009年所發明,相較於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鈣鈦礦電池可吸收高能量的短波段光線,且具備(1)高透光、(2)可撓曲、(3)質量輕、(4)可室內弱光發電、(5)顏色可調整等特性,鈣鈦礦太陽能板可結合建築物之設計、施工和安裝,與建築物融合為一體,成為建築整合太陽能系統 (BIPV),作為屋頂、天窗、建築物外立面、玻璃帷幕等的替代物品,不僅具有太陽能發電功能,還能承擔建築結構和建築材料的作用。白天可吸收陽光創能,晚上也能透過室內弱光發電,且與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相比,更可透過規劃設計,兼顧建築物美學,達到光電與建築造型整合一體的優點。特別是在大樓林立的都會區,屋頂面積往往無法滿足大量光電設備之設置需求,善加利用建築立面發電,便能提高大樓自供電比例,朝零碳建築目標更進一步。   此外,製作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時,必須經過約900℃的高溫長時間處理,工序較繁瑣嚴苛;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以溶液塗佈薄膜的形式製作,製造溫度僅維持在180℃以下即可,相較之下,生產過程碳排放較少。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2021年的研究顯示,矽晶太陽能電池預計回收期為1.3 ~ 2.4年,每千瓦時輸出的初始碳足跡為22.1 ~38.1克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但倘若能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建立回收機制,回收期僅需約一個月,碳足跡可低至每千瓦時發電13.4克二氧化碳當量,平均而言能比矽晶太陽能電池的回收時間縮短約72.6%,降低71.2%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看好鈣鈦礦太陽能板潛能,日、臺積極發展推動應用 2023年4月,日本大型資訊科技企業NTT Data和日本積水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合作,在建築物外牆上採用薄膜型鈣鈦礦太陽板,為日本首個在建築外牆上進行的太陽能發電實驗。同年11月,日本東京電力控股公司宣布在東京都內樓高43層的大樓外牆採用鈣鈦礦太陽能板,整座大樓發電能力將可與大型太陽能發電廠相匹敵,預計於2028年度完工。如果成功普及,將能使東京市區建築實現電力自給自足,邁向淨零碳排。 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提及,日本受限於土地狹小及設置空間有限,加上分散矽晶太陽能電池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之議題,已將鈣鈦礦技術定調為國家級的產業發展項目。而與日本同為島國的台灣,同樣有著資源短缺、仰賴進口能源、高度都市化等情形,應可借鑑日本經驗,拓展鈣鈦礦太陽能板的應用。 陳重仁更表示,隨著「再生能源條例第12-1修正案」三讀通過,以及去(2023)年開始導入的建築能效評估制度,期促使業者思考,透過採用鈣鈦礦太陽能板,以達到建築物減碳的責任,兼顧建築美學與實用性,亦有助於台灣BIPV產業的發展。     突破鈣鈦礦太陽能板侷限,始能擴大應用普及度 鈣鈦礦太陽能板憑藉其高透光、可彎曲、質量輕等多重優勢,不僅能應用於建築物外牆、助功降低碳排,甚至可在不影響作物和魚苗日照生長的前提下發展農電、漁電共生,應用範疇廣泛;然而,鈣鈦礦太陽能板仍有其侷限所在,分別是(1)壽命短,(2)未達規模化量產,以及(3)價格較高。目前鈣鈦礦太陽能板光電轉換效率已突破23%,與矽晶太陽能板旗鼓相當,但相較於矽晶太陽能板平均使用壽命為20~30年,因鈣鈦礦太陽能板對水分敏感,在濕氣環境下容易變質從而降低轉換效率,目前使用壽命僅能約維持5~10年。 另在政府相關配套的推波助瀾下,矽晶太陽能板的應用得到大面積的製造業廠房及農地裝設採用,如台電彰濱光電場、臺南鹽田太陽光電場、雲林新興光電廠等;而新一代的鈣鈦礦太陽能板因製程穩定性不足,尚處於實驗室階段,製程良率偏低,無法大量生產,相對代價遠高於矽晶太陽能板。當務之急,加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創新再突破,達到規模化,才能擴大其應用普及度。     #好文推薦 打造「光電建築」,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友達光電澄毓

打造「光電建築」,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於今(2024)年7月獲行政院核定通過,2025年1月正式上路,未來用電容量達800KW以上的建築物,必須分期設置10%之再生能源、儲能設備或購買綠電憑證;每年排碳量達8000公噸以上的事業單位及公私場所,需每年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並向市府申報,以期實現2030年減碳40%、2040年減碳65%、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之階段性目標。高雄市議會已於2023年6月三讀通過「高雄市淨零城市管理自治條例」,要求用電契約容量達一定容量以上用戶,應於用電場所或高雄市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儲能設備或購買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一定規模以上新設產業園區使用再生能源比例應於2030年達25%、2050年達80%。這些政策不僅強化了建築業在減碳方面的責任,也促使其成為未來能源轉型的核心角色。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云:「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面對碳排持續高漲的地球,作為佔全球碳排約40%的建築業,應從規劃設計階段導入被動式設計、低碳工法與建材,強化可再生能源設置、儲能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打造零碳排的淨零建築,是為愛護地球、最治本的上醫減碳良方。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於友達光電主辦的【光電建築一體化—低碳成居 通往零碳建築起手式】研討會中即表示,隨著能源轉型加速推進,未來的建築不僅需要符合綠色永續,透過結合再生能源設計與智慧能管系統,建築可以自己創能,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不只綠 更要淨零,實現「淨零碳建築」三策略 早在16、17年前,台積電、友達光電等國際科技大廠已開展其綠色製造之路,在陳重仁總經理參與及輔導下,台積電南科14廠於2008年取得台灣首座美國LEED綠建築黃金級認證的綠建築,隨後不久友達光電台中廠成為全球第一個獲得LEED黃金級認證的面板廠房。隨著全球永續意識抬頭,綠建築、綠工廠已是跨國企業與A級商辦大樓的標配,打造「淨零碳建築」更是全球企業共同的課題與挑戰。 該如何實現淨零碳建築呢?陳重仁建議採用以下三策略: 1. 設計與施工階段減碳 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建築物於原料開採、運輸、興建、修繕、拆除等階段的「蘊含碳」大約占總碳排放的1/4。因此在設計與興建建築物時,應導入低碳與循環營建的設計思維,透過輕量化結構設計、深度節能設計、低碳建築工法、循環建材、營建廢棄物管理等方式,以大幅降低蘊含碳排量。   2. 日常運營階段減碳 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建築物於日常營運使用階段的「營運碳排」大約占總碳排放的3/4。此時透過改善照明與空調設備,如採用能效1級空調設備、高光效LED照明燈具等,便可節省大量能源消耗,預估節能效益可達10~20%。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可透過監測,即時掌握能源使用效率及碳排放數據,確保能源系統穩定度,達到能源使用最佳化的成效。     3. 基地內外再生能源減碳 依據建築所在位置之不同,如高度、緯度、地震帶、海域等不同條件,太陽能、風電、地熱都是建築物基地內外可採用的再生能源選項。以太陽能為例,不僅能發電,亦具減碳、隔熱、遮陽等多重效益,有BAPV及BIPV兩種。 BAPV(Building-Attached Photovoltaics)指的是附著在(安裝在)建築物上的太陽能板,也稱為「後安裝型」建築太陽能板。它不承擔建築物的功能,也不破壞或削弱原有建築物的功能,目前普及度最高的一種。 BIPV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是將太陽能板與建築物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安裝,與建築物主體完美結合的太陽能發電系統,也稱為「建材整合型」或「建材一體型」建築太陽能。它作為建築物外部結構的一部分,可作為屋頂、天窗、建築物外立面等的替代物品。其具有太陽能發電功能,又能承擔建築結構和建築材料的作用,呈現建築物美感,與建築物形成完美的統一體,達到光電與建築造型整合一體的優點。   結合BIPV的「光電建築」,既減碳又創能 陳重仁分享道,SSDC澄毓參與輔導或設計的綠建築,幾乎都涵蓋太陽能使用的議題,如陶朱隱園、凱聖工業彰濱工業區綠色廠辦、東豐纖維印尼三寶瓏綠色成衣廠、台南沙崙科學城智駕車測中心等案子,都有導入BIPV光電建築的系統設計。但是,屋頂面積畢竟有限,應該要朝向往面積更大的建築立面發展。   陳重仁指出:「根據近十年新建建築發照資料估算,建築立面可鋪設光電板的面積比屋頂更大,平均高出10~20倍。如果是摩天大樓,更可能多達5、60倍以上。」這樣的設計不僅擴大了太陽能板的鋪設面積,如果是裝設未來第三代鈣鈦礦光電板,發電效益較不易受太陽光角度影響,因為鈣鈦礦光電板能夠吸收天空每個角度的輻射能量,因此發電效益與角度關係不敏感,如此一來一往在同一個場地相較於僅鋪設於屋頂,將有更大的發電量機會。太陽能光電往建築立面發展,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推進,將有極大助益。 箭在弦上的「再生能源條例第12-1修正案」 「再生能源條例第12-1修正案」已於2023年5月2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年6月21日經蔡英文總統公布。經過半年研議,內政部與經濟部對於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子法基本達成共識,將以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經濟部表示,原則上適用對象不以建物類型劃分,而是以面積認定,不過設有3大排除類型,一是特殊建築物,包含紀念型、宗教型建築物等;二是日照條件不好,如緊鄰高樓大廈造成遮蔭或是旁邊有山,可能導致發電效益不佳;三是「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免設」,官員解釋,草案保留彈性措施,除了可能有機密考量、須排除的軍事建築,如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為建築物用途不適合光電也可以提出,經經濟部及內政部確認後同意。 針對各界對於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的實施疑慮,包括屋頂有其他無法裝設光電設施的面積例如法定綠化面積與機電設施面積,陳重仁呼籲,大家不應僅以裝設於屋頂為唯一考量,應朝向整體思考,屋頂加上立面,也許更能夠減輕屋頂使用上的壓力,同時兼顧綠能發展,同時也能夠促使建築設計單位盡可能將光電建築設計得更美觀,形成正向影響,促進國內BIPV產業的發展。     #好文推薦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淨零建築行不行 2/內政部推淨零建築 建築師很頭大:這麼多太陽能板怎麼搞?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SEE

MORE →
台積電碳足跡盤查

台積電加速其供應鏈減碳進程,眾孚取得ISO14064、ISO14067雙認證

身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於2024年7月公布最新《112年度永續報告書》,揭露其為呼應永續發展目標(SDGs)9大承諾的57項重大長期目標,積極自經濟、環境、社會三大面向擴散影響力,創造共好價值,而其對於綠色永續的重視,更早自十多年前開始。2006年起,台積電在SSDC澄毓綠建築陳重仁總經理輔導下,所有新建廠房與辦公大樓均依據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標準規劃興建並取得認證,預計今年10月即將取得第50個廠辦LEED黃金級認證,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中LEED認證面積最廣的企業。2018年,台積電針對所有晶圓廠區的產品進行生命週期評估、水足跡與碳足跡的更新計畫,完成評估與第三方查驗,取得ISO 14040生命週期評估、ISO 14046水足跡查證、ISO 14067產品碳足跡盤查等認證,降低其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近幾年更積極要求供應鏈共同加入低碳綠色轉型。 根據台積電官網的公開資訊,2022年,台積電對尚未取得碳足跡盤查、年耗電量超過500萬度的供應商,推出了一系列碳足跡與溫室氣體盤查工作坊,藉由以大帶小,協助合作供應商分析營運過程的碳排放來源,進而掌握減碳行動的規劃,截至2023年1月,已有47家供應商參與,為其低碳營運管理賦能。此外,台積電開發了「供應商環境資訊數位平台」,透過調查供應鏈的減碳與碳盤查資料問卷進行分析,以辨識碳排熱點、找出關鍵排放源,目前已完成429間供應商工廠及131種原物料資訊分析,預計將在2024年完成500間供應商工廠調查,加速供應鏈減碳進程。   眾孚通過ISO14064、ISO14067雙認證,提升供應鏈競爭力 台灣中小企業逾九成,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為提升企業競爭力,不少企業已開始著手應對。總部位於台灣的眾孚企業,在中國大陸和泰國皆設有據點,從事生產高低壓電器套組、高低壓匯流排與橋架設備等商品,長期投入電力設備研發及生產,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作業,業務擴及海內外國際市場。因應減碳浪潮,眾孚企業在SSDC澄毓綠建築輔導下,2023年完成ISO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查證,今(2024)年2月份正式啟動重要產品的碳足跡盤查,為生產的「銅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鋁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銅質導體樹脂模注型匯流排」、「鋁質導體樹脂模注型匯流排」等產品進行ISO14067碳足跡盤查。 輔導此案的SSDC澄毓綠建築碳盤查服務部經理顏煜唐博士表示,眾孚企業極具前瞻思維,在尚未被政府列管,也還沒有被客戶正式要求前就自主進行碳盤查,有過去年合作經驗,本次在團隊嚴謹投入與高度配合下,於2024年5月通過第三方單位查證,取得ISO 14067:2018產品碳足跡盤查證書。     顏煜唐博士指出,台灣企業經營須特別關注「排碳成本」議題,例如眾孚企業的電力設備產品,生產地依客戶需求可選在臺灣或中國生產,此次進行碳足跡盤查的「銅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鋁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等4項產品,在臺灣生產皆比中國生產碳排放量更高,原因乃是部分關鍵原料需要從中國進口到臺灣,額外增加運輸所造成的碳排放,對此,顏煜唐博士建議,企業可優先使用當地原物料,降低排碳成本。 對企業而言,ISO 14064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就像做全身健康檢查,藉此盤點組織排碳情況,優先針對排碳高的項目做減碳規劃;ISO 14067則像是針對特定部位檢查,連動上下游供應鏈碳排量,故企業除了完成組織碳盤查,更需要進行產品碳足跡認證,才能「見樹又見林」,全面地掌握碳排情形,在碳有價的國際局勢中保有企業競爭力。     #好文推薦 全台首例!SSDC澄毓周年慶活動獲碳足跡、碳中和雙認證! 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碳盤查是重要起手勢 以ISO14064碳盤查 提升企業ESG競爭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本期SEE GREEN特邀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北亞區潘昊珍總監、李雪玲總監以及周子涵專員,談談LEED認證的發展現況與市場趨勢,其中提及台灣金融機構加速綠色轉型,過去五年內LEED認證數量成長5倍。

台灣金融機構玉山、國泰、匯豐、兆豐,LEED認證數量成長五倍

「就像星巴克的咖啡,不論在哪個國家、哪家分店,品質都如出一轍;任何人走進任何一棟LEED認證建築,就能了解何謂綠建築!」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北亞區市場傳訊部總監潘昊珍表示,截至2024年2月,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已被全球186個國家採用,註冊與認證項目達197,166個。近幾年因市場利基驅動,LEED認證數量及普及率在北亞區如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逐年顯著攀升。   中國麥當勞擁2800家LEED認證門市成全球第一 截至2024年6月底,上海已累積超過1,400個LEED認證項目,認證數量佔全中國之冠, 70%的A級商辦大樓取得LEED認證,LEED認證業務在上海可說是相當成熟。跨國企業如摩根大通、高盛、花旗銀行,以及GUCCI、Prada、Dior等國際知名品牌分店,皆通過取得LEED認證,達到企業淨零碳排路徑策略之一,USGBC北亞區教育及專業支持總監李雪玲說明。 除此之外,連鎖快餐店亦積極響應。中國麥當勞(金拱門)自2015年來,推動中國麥當勞在綠色餐廳、綠色包裝、綠色供應鏈等永續發展的舉措,目前已有2,800家門市獲得LEED認證。2022年9月,北京群明湖畔的麥當勞首鋼園店不僅獲得LEED認證,更是具LEED ZERO Carbon零碳排與ZERO ENGERY零能耗雙認證的「零碳餐廳」。門市室內建築符合LEED標準,減少油煙污染,確保空氣品質,打造舒適的用餐環境;建築屋頂則架設超過2,00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板,每年產生約33萬度的發電量,完全滿足日常營運的電力需求,具體體現連鎖快餐店兼顧節能減碳及經濟效益的永續理念。     日本92年老樓獲LEED白金級認證,以翻修取代重建減少碳排 因應全球淨零減碳趨勢,日本於2021年發布《全球變暖對策計劃》,明確訂定2030年因建築能源衍生的排碳量比2013年減少51%,2050年達成「全建築零排碳」。 2022年修訂《建築節能法》,明定自2025年起,將擴大法規適用對象,將原本僅針對面積2,000平方公尺以上的大型建物和面積300至2,000平方公尺的中型建物,擴及到所有新建小型建築(面積未滿300平方公尺)及住宅,要求其外牆和屋頂需增厚隔熱材質,並使用高能效空調及照明設備,以符合節能標準。 日本國內普遍採用CASBEE綠建築認證體系(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t Environment Efficiency),對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同樣不陌生,亞洲最老LEED綠建築、2023年獲得LEED白金級認證的日本東京都中央區《近三大廈》,便是一例。1931年完工的近三大廈,至今已營運92年,在過去的90多年間,曾歷經6次重大翻新,2018年首次獲得LEED黃金級認證,於2023年再獲LEED白金級認證。「我今(2024)年3月親臨現場,這棟樓的外觀與內部都維護得很好,完全感受不到近百年的歲月在它身上留下痕跡!」李雪玲總監讚嘆道。   高科技業帶動台灣LEED綠建築認證發展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台灣共有770個註冊LEED認證專案,總註冊面積達3 ,600萬平方米,其中323個專案已取得認證。因應國際供應鏈要求,最早導入LEED綠建築認證系統的是高科技製造業,其辦公大樓和工廠佔台灣LEED認證專案數量約三分之一,認證面積佔70%。享有護國神山美譽的台積電(TSMC)南科十四廠,2008年在SSDC澄毓綠建築的輔導下,成為全世界第一座有實質運轉生產並取得LEED黃金級認證的晶圓廠,並成為其綠工廠辦的標準規範,累計至今年5月,已有45個廠辦取得LEED黃金級以上認證,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中LEED認證面積最廣的企業;其他高科技大廠如日月光、友達光電、台達電子、宏達電、聯電、三元能源科技等,皆有多座廠辦取得LEED認證。   台灣金融機構LEED認證數量成長五倍 台灣的金融機構更是急起直追,加速綠色轉型。過去五年內,金融機構的LEED認證數量增加了五倍。玉山金控已累積14個LEED認證,其中有6個為白金級,其總部大樓在去(2023)年更獲得了LEED白金級、LEED ZERO ENGERY零能耗及LEED ZERO CARBON零碳排三重認證;花旗銀行有11間分行與辦公層獲得LEED認證,國泰人壽有7間取得LEED認證,HSBC匯豐銀行101辦公室和兆豐銀行獲得LEED室內裝修黃金級認證,轉動台灣綠色金融與綠色轉型之路。     「2025年LEED V5版本即將正式上路,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納入脫碳、建築韌性、生活健康與福祉、公平性與生態多樣性等5大要件,以期符合未來趨勢的綠建築規範,推動台灣及全球走向更綠色、永續的未來。」負責USGBC北亞區市場轉化與拓展部可持續城市項目的周子涵說。   #好文推薦 為什麼該選擇LEED?專訪USGBC北亞區副總裁王婧 COP28共識「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從LEED及LEED ZERO開始 瑞氏生技、逢興生技、澄毓攜手,《GA黃金甲》成北亞第一個LEED製造標識產品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瑞氏生技、逢興生技、澄毓攜手GA黃金甲成北亞第一個LEED製造標識產品

瑞氏生技、逢興生技、澄毓攜手,《GA黃金甲》成北亞第一個LEED製造標識產品

「很感謝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的悉心輔導,協助逢興生技中壢廠獲得LEED綠建築銀級認證殊榮,讓我們的合作夥伴《GA黃金甲》得以在綠建築認證工廠製造生產,體現ESG精神!」逢興生技董事長王秋月熱情表示。去(2023)年10月,逢興生技中壢廠榮獲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後,瑞氏生技《GA黃金甲》隨即於該廠製造生產,成為北亞第一個取得LEED工廠製造標識(LEED Manufacturing Mark)的產品! 2024年6月20日,USGBC北亞區副總裁王婧、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與副總經理趙日新專程前往逢興生技中壢廠,進行逢興生技中壢廠授牌及瑞氏生技《GA黃金甲系列之GA GEL 4號太空能量膠》LEED工廠製造標識認證儀式,分別由逢興生技副總經理陳正達與瑞氏生技董事長林明樟代表授獎,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LEED Manufacturing Mark:於LEED綠建築製造的產品 台灣以高品質、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製造業聞名,特別是在電子產品、資訊科技、半導體和通訊設備等領域,加上外銷市場導向的企業必須符合國際間的減碳要求,臺灣LEED認證面積中,「工業建築」類型排名第一;其中又以高科技廠房居多,累計面積最多的台積電廠辦,原則上是100%LEED認證。 為了進一步彰顯製造業在節能減碳與環保的努力與成果, LEED於2023年針對生產廠房制定發布了一套全新標識「LEED工廠製造標識」(LEED Manufacturing Mark),方便工廠及其產品對外宣傳自身的永續發展主張與理念。使用LEED製造標識的產品,其製造工廠必須先獲得LEED認證,且認證的建築物須是工廠本身,類型為「工業生產廠房Industrial Manufacturing」,以此確保產品生產過程確實在綠色環境中製造。     《GA黃金甲》率先榮獲LEED工廠製造標識,成為業界標竿 瑞氏生技《GA黃金甲系列之GA GEL 4號太空能量膠》,便是在台灣生產機能果凍等保健食品的第一把交椅「逢興生技」榮獲LEED銀級認證的中壢廠生產製造,而取得LEED工廠製造標識的。 逢興生技中壢廠房在SSDC澄毓輔導下,針對食品廠的特性,導入合適節水策略,使製程所產生的RO廢水可以百分之百利用於沖廁與澆灌;冷卻水塔的節水率更高達32%,遠高於一般節水率10~20%的標準,每年節省用水量相當於 2 座奧運游泳池,節省的電量足夠讓家用空調運轉 4.6 年,減少的碳排放量相當於 4,173 棵樹木吸收的二氧化碳。 「去年提交《GA黃金甲》LEED工廠製造標識申請時,USGBC對我們的高效率感到振奮歡喜,並表示希望能收到更多來自台灣製造業的申請!」負責輔導此案的趙日新分享道。     瑞氏生技、逢興生技與SSDC澄毓攜手推動綠色永續經濟 將「永續環境與人類健康」視為企業核心的逢興生技董事長王秋月表示,隨著氣候變遷日益嚴峻,企業除追求獲利,也須思考讓社會永續發展的共好營運模式,因此將綠建築及綠色製程納入企業佈局,瑞氏生技「GA黃金甲」系列便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與瑞氏生技董事長林明樟攜手打造的保健食品,不僅成為最多CEO與冠軍選手指定選用的保健品牌,系列產品也因為隨著近100項不同運動選手的各國征戰賽事中,出現在全球近20個國家的各種賽事現場。 「看到此產品在運動界迴響熱烈,讓我感受大家在推動永續低碳上的共識,像我是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協會永續發展委員會成員之一,協助該協會推動運動6R,即Reduce減量、Reuse再利用、Recycle回收、Refuse拒絕使用一次性塑膠、 Replace用其他方式取代塑膠、Remind告知宣導減塑行動,並導入再生能源設備,進行活動碳盤查,協助運動賽事減碳,未來,若大家齊心將這些減碳舉措連結起來,對於戶外運動盛行的台灣,著實能增進減碳力度。」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表示。     因應淨零碳排趨勢,企業積極進行綠色轉型,提升國際競爭力,此次瑞氏生技、逢興生技與SSDC澄毓攜手推動北亞第一個LEED製造標識產品的誕生,已然成為業界標竿,相信未來在綠色供應鏈的市場驅動下,擁有共同永續理念的企業將更積極合作,一同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很高興見證了這個關鍵時刻,能與大家一起力行節能減碳、回饋社會,一同往綠色永續方向努力!」瑞氏生技董事長林明樟熱情表示。   #好文推薦 危機亦是轉機!面對全球淨零碳排浪潮,企業的「碳」戰略思維 綠建築陪您走向國際:逢興生技中壢廠獲LEED銀級認證 綠色製造的國際識別—LEED工廠製造標識(LEED Manufacturing Mark)上路了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花蓮奇美零碳教堂

走進花蓮奇美零碳教堂,探索布農部落裡的精彩故事

2024年4月3日上午八點,全台因芮氏規模7.2,震央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超級地震而地動天搖,為921後、25年以來規模最大地震,各地災情頻傳,其中花蓮最為嚴重。對外交通因此中斷多日,蘇花公路至今仍持續進行路面清掃工作,行經車輛須配合交管人員指揮通行。「花蓮的災情及餘震讓人驚慌連連,讓我不禁想起去年(2023)在花蓮瑞穗奇美布農部落,和大家一起整修奇美教堂的日子。」BSA宋苾璇建築師回憶道。 在公益支持的串聯下,台灣綠領協會、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與花蓮布農部落長者共同商討整修計畫,由BSA宋苾璇建築師與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攜手,將歷經50多年歲月,因陳舊而不堪使用的花蓮奇美教堂重新翻修,同時融入現代建築的節能、創能、儲能設計,打造成符合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的零碳教堂,再度成為布農部落十六戶人家凝聚情感的生活中心,提供了培力、共餐及長者關懷的場域,以及零碳教育的綠色基地,於2023年12月落成啟用。   《貓老大》領路,探索布農部落山里十六家的生活日常 「起初,我以為山里十六戶人家居住在上山通往奇美教堂的柏油路兩側,經牧師說明,才曉得原來奇美教堂其實是位於部落的最前端,居民都散落在教堂後的山林裡,連Google Map都找不到!」宋苾璇笑著說。規劃初期,為瞭解當地居民的需求,在牧師帶領之下,宋苾璇與志工們一一走訪奇美布農部落山里十六家,近距離觀察其所在之處、房舍及生活狀態,志工們仔細記錄並描繪沿途的地形風貌、探訪路徑,以及家戶建築特色,田地裡放牧的牛群,獵人路徑的山豬出沒地,盡收於畫中。對族人而言,這是山里十六家的首張地圖,不僅一眼即能辨識自家房舍所在,更能成外地遊客走訪奇美布農族部落的路線指南,珍貴且貼近生活。   部落裡除了山里十六家居民,還有一隻大白貓,暱稱《貓老大》。貓老大是由分派到奇美教堂服侍的田貴貞牧師,從山溝裡救回的貓咪。初期,牧師孤身遠道而來,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尚不習慣當地生活環境,只能與貓老大相依相伴。隨著經年累月的耕耘,逐步與當地居民建立連結與情誼,引領居民進行感恩禮拜,深刻領悟上帝賦予的使命。在奇美教堂落成啟用的這天,亦是田貴貞傳道師封立牧師並就任奇美教會首任牧師的感恩禮拜,而山溝裡拾回的白貓,整日在教堂四周蹦蹦跳跳地巡視,已然成為奇美教堂的吉祥物,更是奇美教堂線上展覽的最佳領路人。     奇美教堂落成典禮人潮「爆棚」,啟動零碳生機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回憶起奇美零碳教堂落成典禮當天,「盛況空前!我們抵達時,沿上山的路邊停滿了來訪的車輛,教堂內已坐滿前來祝賀的族人與貴賓,教堂門口搭起的大棚與螢幕,更有來自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各地長老教會及中會代表!」為此工程,往來台北、花蓮多次的他,深刻感受到這個公益案帶給他的震撼與感動。 奇美教堂不但是族人聚會的宗教場所,更賦予其零碳教育、零碳文化、零碳旅遊、零碳婚禮的新時代使命,期透過「零碳」新元素的注入,召回在外的遊子返鄉,啟動地方永續創生的生機。在當天,在場嘉賓共同見證教堂落成後第一次的布農婚禮。新人穿著傳統服飾,在牧師與眾人的見證下進場,重新交換誓言並獻唱,象徵布農文化與宗教信仰的融合與傳承。   陳重仁提及,為維持教堂原始外觀,除了既有結構的補強,整修工程主力亦注重於防水與外殼節能改善、再生能源系統設計、節水設計、以及健康無毒的綠裝修設計。在公益團體的鼎力相助下,成就了一座符合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14項的永續零碳教堂。而這些零碳策略及實踐,可透過奇美教堂線上展覽,瞭解更多細節與做法,無私分享。   公益支持,串聯永續共好聯盟 陳重仁總經理與宋苾璇建築師在整修奇美教堂期間,不僅多次往返台北花蓮,更需克服重重關卡。由於位處偏遠,運輸不便,工程發包與工班都相對難尋,好不容易有花蓮吉安鄉的工程公司願意承接,開車也得一個多小時;施工期間,接連遇到9月的海葵颱風及10月小犬颱風,東部連日強風暴雨、道路坍踏封閉,迫使工期延宕。「很幸運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願意齊心克服困難,投入專業與心力,順利完成此案,看見居民滿足笑容,一切就值了!」宋苾璇欣慰地表示。 花蓮瑞穗鄉的布農族文化,山里十六家的精彩,奇美教堂的零碳策略,歡迎大家跟著貓老大的腳步,透過線上導覽,一探究竟,現在就開啟手機掃描以下QR code,一起探索更多精彩美好!   #好文推薦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邁向淨零碳排.健康福祉.企業ESG永續指數一綠建材標章產品

【轉載】 2023年12月 《安全&自動化(a&s TAIWAN)》雜誌2023冬季版 文/社團法人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總顧問 江哲銘 綠建材標章自2004年開始受理標章以來,以「人本健康.地球永續」的核心價值推動台灣建材產品優質化,幫民眾把關以確保建材的品質與性能,並帶動建築營建產業技術升級與國際接軌。 生活好產品:綠建材標章確保優質品質 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四大分類:生態綠建材、健康綠建材、高性能綠建材與再生綠建材,在建築與建材全生命週期中,從資源採取、製造、使用與性能提升及循環再生不同階段,分別由產品特色與性能供建築產業廣泛使用,並協助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與綠色採購等政策制度發展。綠建材標章開始受理至2023年10月底止累計核發3,520件標章(2636件健康、13件生態、328件再生與543件高性能),涵蓋25,576種產品,目前已成為國内最重要之優良建材識別標章之一。綠建材標章的申請和核發數量持續穩定成長,近4年每年皆約有250件產品取得標章,在疫情影響下2022年的通過標章數量更超過300件,申請標章數量不受疫情影響而持續增加,顯見綠建材標章的品牌價值已經獲得廠商和消費者廣泛的認同。 此外,内政部國士管理署發佈「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321條有關綠建材之規定,已修正發布自2021年1月1日施行,規定供公眾使用建築物之室内綠建材使用率需達60%、戶外地面材料使用率需達20%以上,也有效推廣應用至建築與室內裝修設計產業,讓國人意識到建材對於居住健康及地球永續的重要性,因此,綠建材標章逐漸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視,也在產業界引起廣大的支持與迴響。     綠建材共同承擔淨零碳排、健康福祉與氣候調適責任 面對國際氣候變遷的急迫,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6)建議採取積極的氣候行動,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前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有鑑於此,行政院在2022年3月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提供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亦積極將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納入建築相關制度,包括建立「綠建築標章之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系統(BERs)」,完成並公告「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研議「低碳(蘊含碳)建築評估制度(LEBR)」等,以及協助我國建築營建產業淨零轉型之各項政策與研究課題。而其中,「綠建材標章制度」即是推動與達成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的重要標章制度之一。 綠建材以生命週期來看,可作為淨零碳排與循環經濟之「生態綠建材」、「再生綠建材」,可直接對應至綠建築標章、低蘊含碳建築與建材、循環經濟;在設計使用階段之「高性能節能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系統;「高性能透水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高性能防音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健康綠建材」則可直接對應綠建築標章、環境部室内空氣品質管理法、建築技術規則等;而綠建材之一般通則,則可直接對應至「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歐盟永續分類法、金管會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之環境目的。   選擇綠建材標章產品,推動永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實現 為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2050淨零目標,全球開始以「綠色金融」之永續報告書(Environmentㆍ Social、Governance,ESG)作為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之評估方式,並同時以「淨零碳排與健康福祉及公司治理」來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並降低氣候風險所產生之損失。 綠建材標章產品符合ESG永續指數,從綠建材共通的基本要求上瞭解,其所強調「對環境無衝擊影響,對人體健康無害,並提供安全與產品品質」的原則,為所有綠建材標章產品的通則要求。綠建材標章四大分類則可對應SDGs永續發展目標與ESG永續指數,例如,「生態綠建材」(固碳)與「再生綠建材」(低碳循環)及「高性能節能綠建材、高性能透水綠建材」(減碳)即可對應「環境」(Environment)項目:「健康綠建材」(健康)與「高性能防音綠建材」(安全舒適)即可照顧居住者之「健康福祉」(Social);而整體綠建材產品對應至企業組織則可進一步發展「公司治理」(Governance),可直接因應企業之永續指數(ESG)善盡永續職與社會責任,讓綠建材產品帶動整體綠色金融產值。   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影響,綠建材標章產品已考量建築材料的安全健康對於室内環境品質的確保,透過標章可以選擇無害或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建材,如低揮發性塗料、無甲醛的木材和無毒性的地板材料等,有效減少室内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改善室内空氣品質,並降低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其次,考慮綠建材的永續性有助於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影響,可選擇來自可再生資源、回收材料或具有高回收率的綠建材,如綠混凝土、永續木竹材料、輕質粒料等,可以降低碳足跡、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衝撃。透過將綠建材的安全健康性和永續性納入建築生活環境中,不僅可以實現空間的永續目標亦可結合建材的永續分類經濟活動,促進綠色供應鏈和綠建築市場的發展,推動永續近零建築的普及。 為了創造健康、舒適和永續的建築環境,我們應該優先考慮選擇安全健康且永續的建材,並將其納入建築環境設計的整體策略中,確保符合健康標準,同時可推動永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實現。   #好文推薦 建築業拚碳轉型!低碳綠建材蔚為趨勢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建築業如何邁向永續循環? 掌握7原則讓建材減碳又循環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ESG論壇陳重仁

陳重仁:綠建築政策 挑戰與機遇並存

【轉載】 2024年4月19日 工商時報 文/ 黃志方 陳重仁表示,政府快速推動的綠建築政策對建築業提出新的挑戰。業者需要深入了解政策內容,並調整自身的技術和營運模式,以符合新規定和標準,也就是掌控「風險」與「成本」。此外,材料供應和成本上漲也為業者帶來額外的壓力。然而,他也指出,綠建築政策也為建築業帶來巨大的機遇。隨著綠色建築理念的普及,市場對節能、環保建築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為業者提供新的發展方向和市場機會。 陳重仁強調:「不只是材料研發、技術研發,甚至是商業模式的變革,其實都有機會在裡面。」因此在面對新的政策和技術時,教育和技術掌握至關重要,業者需要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升其對綠建築知識和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同時,循環經濟是邁向「淨零」建築重要戰略,政府應有完整的獎勵配套措施,鼓勵業者積極投入研發循環建材工法,提高普及率,加速達成2050淨零目標。 陳重仁預測,2024年將是建築業轉型的關鍵一年,隨著綠建築政策的全面實施,智慧製造、低碳建材等新技術、新材料將得到廣泛應用,從而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機會,過程中,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政府應通過提供政策誘因、加強與業界溝通等措施,鼓勵企業研發創新、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向綠色、節能方向發展。 陳重仁最後總結,綠建築政策為建築業帶來挑戰和機遇並存的局面,可參考日本、歐美等國先進經驗以應對新政策和市場需求,把握綠色發展機遇。同時,政府也應發揮積極作用,為產業轉型提供政策支持和營造良好環境。 此文轉自《工商時報》   #好文推薦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綠建築真的和你想得不一樣!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

MORE →

導入BIPV光電建築設計,內政部預告強制屋頂裝置太陽光電標準

全球性環境倡議組織綠色和平在「RE10X10企業綠電倡議2023年度報告」中指出,企業採取綠電管道有三:(1)購買再生能源憑證、(2)綠電轉供、 (3)採用光電自發自用,從長期成本攤提分析來看,相較於購買再生能源憑證每度電成本7.75元,光電自發自用模式每度電成本僅2.68元,兩者差了將近3倍。「相較於傳統的太陽能板,將建材結合太陽能板的BIPV是提升再生能源比例的絕佳工具,不僅減碳、節能,還兼具建築美感,極具發展潛能!」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說明。   建築物如何導入BIPV?建築規劃設計之初導入BIPV效益最大 BIPV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 是將太陽能板與建築物同時設計、施工和安裝,與建築物主體完美結合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又稱為「建材整合型」或「建材一體型」的光電建築。BIPV可作為建築物構件的一部分,如屋頂、天窗、立面、雨庇、遮陽系統等,不僅具有太陽能發電功能,又是建材,與能源管理系統整合,更可具備節能管理效益,達到光電與建築造型整合一體的效果。 BIPV光電建築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如美國時代廣場4號(4 Times Square)康泰納仕大樓、德國自由堡太陽能辦公大樓、Apple加州總部、荷蘭EDGE地產開發商辦公大樓等,都是光電建築的典範案例。   那該如何著手裝置BIPV?陳重仁指出,應在建築規劃設計之初就導入BIPV設計,不僅能省去額外建材用料,也能確保建築物設計外觀被一併考慮,待建築完工後即可透過裝置發電,效益最大。而在設計BIPV時,最重要的是,要根據建築物造型找出有機會設置BIPV的地方,包括透光與不透光部位,可以先以不透光部位為主,把發電效益最大化,再考量透光部位,要注意的是不要影響窗子的視覺範圍;並且,在未來鈣鈦礦太陽能材料普及的時候,太陽光角度已經不是太大問題,到時候設計上可以更靈活。   國際趨勢、政府政策、獎勵措施,全面推動BIPV發展 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遷會COP28提出「建築突破」倡議,期許各國在2030年前實現建築能效倍增與再生能源裝置提升三倍的目標;全球最廣泛採用的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即將施行的V5版本導入脫碳、公平、韌性三大精神,未來白金級綠建築認證建築必須達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標準。為達成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建築能效1級或近零碳建築(1+級)的階段目標,2023年7月1日起,台灣之公有辦公、服務類的新建建築(G-1金融證券、G-2辦公場所)皆需申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2024年7月1日起公有公共集會、商業、休閒文教類建築亦須實施能效制度,並逐年擴大適用對象。 「若案場有再生能源裝置,就可以加上優惠係數,比方說既有建築想達到能效一級,倘若自建築設計、空調系統著手仍未達標,這時可透過裝置太陽能系統加分,達成理想的建築能效級數。 」陳重仁補充道。 經過一年多的討論,針對「再生能源條例」12-1條:「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有受光條件不足或其他可免除情形外,起造人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內政部11月14日表示,將增設「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準」草案,新建、增建及改建的建築物屋頂達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以上,須在建築物屋頂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預計年底前預告。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依據建築執照核發統計,台灣每年約發出2萬件使用執照,其中80%的新建物屋頂面積小於300平方公尺,多為小型建物或透天厝;而屋頂面積超過1千平方公尺的建物雖僅占發照量的6%,卻占全國新建屋頂面積總量比例60%,估計年電能產值約17萬千瓦,相當於1年5萬戶的住家用電。 而六都陸續通過施行的「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新北市2050淨零自治條例」、「臺中市永續淨零自治條例」、「高雄市淨零城市管理自治條例」「桃園市推動淨零城市自治條例」及「臺南市淨零永續城市管理自治條例」中,皆以零碳永續城市為目標,淨零建築為方針,BIPV光電建築的導入,是提升再生能源比例,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絕佳工具。 為加速淨零碳排推進,相關獎勵辦法陸續出爐。2023年11月13日,經濟部能源署修正「建築整合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示範獎勵辦法」,規定符合以下條件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可獲獎勵補助:(1)採用頂蓋式、帷幕式太陽光電模組,與建築物整合以取代全部或部分建材,並具供建築物封閉及防水功能。(2) 總裝置容量超過十(峰)瓩,不及五百(峰)瓩。(3)屬新品設備。(4) 設置成本須高於申請受理年度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屋頂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電能躉購費率採用參數之期初設置成本。購置獎勵補助金額每(峰)瓩為新臺幣五萬元為上限核計(每一申請案獎勵補助總額不得超過新臺幣一千萬元)。   建築立面裝設BIPV,發電面積最高可達60倍 根據近十年新建建築發照資料估算,建築立面可鋪設光電板的面積比屋頂高出20倍以上。如果是摩天大樓,更可能多達5、60倍以上。且據現行建築法規規定,新建建築的屋頂面積有50%需做綠化,如此亦限縮了在屋頂裝置太陽能板的面積,因此,陳重仁呼籲,大家不應僅以裝設於屋頂為唯一考量,應朝向整體思考,屋頂加上立面,更能夠減輕屋頂使用上的壓力,透過在建築立面上裝設BIPV,既能提高再生能源裝置比例,也能獲得更多的發電面積效益。       #好文推薦 如何提高再生能源比例?鈣鈦礦太陽能板發展建築立面發電 打造「光電建築」,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MORE →
台灣鈣鈦礦陳重仁

如何提高再生能源比例?鈣鈦礦太陽能板發展建築立面發電

隨著全球致力於實現淨零碳排,發展再生能源成為必須採取的重要策略,而近年來備受矚目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被視為可推進再生能源的關鍵技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將鈣鈦礦技術定調為國家級的產業發展項目,訂定「2025實用化、2030商業化」目標發展鈣鈦礦太陽能產業,自2024年度起,投入2兆日圓預算於綠色轉型相關產業,其中日本經濟產業省投資648億日圓進行鈣鈦礦太陽能板實用化及研發,以應用於產業所需。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於8月27日第四屆台灣鈣鈦礦技術暨應用論壇中指出,採用第三代鈣鈦礦太陽能板,在基地立面安裝建築整合太陽能系統 (BIPV),可讓以往僅設置於屋頂的太陽能光電,進一步往建築立面發展。根據近十年新建建築發照資料估算,建築立面可鋪設光電板的面積比屋頂平均高出10~20倍以上。如果是超高層建築,更可能多達5、60倍以上!且鈣鈦礦光電板能吸收天空每個角度的輻射能量,發電效益較不易受太陽光角度影響,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推進,有極大助益。     鈣鈦礦太陽能板具:創能、高透光與低碳排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由日本化學家宮坂力教授於2009年所發明,相較於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鈣鈦礦電池可吸收高能量的短波段光線,且具備(1)高透光、(2)可撓曲、(3)質量輕、(4)可室內弱光發電、(5)顏色可調整等特性,鈣鈦礦太陽能板可結合建築物之設計、施工和安裝,與建築物融合為一體,成為建築整合太陽能系統 (BIPV),作為屋頂、天窗、建築物外立面、玻璃帷幕等的替代物品,不僅具有太陽能發電功能,還能承擔建築結構和建築材料的作用。白天可吸收陽光創能,晚上也能透過室內弱光發電,且與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相比,更可透過規劃設計,兼顧建築物美學,達到光電與建築造型整合一體的優點。特別是在大樓林立的都會區,屋頂面積往往無法滿足大量光電設備之設置需求,善加利用建築立面發電,便能提高大樓自供電比例,朝零碳建築目標更進一步。   此外,製作傳統矽晶太陽能電池時,必須經過約900℃的高溫長時間處理,工序較繁瑣嚴苛;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以溶液塗佈薄膜的形式製作,製造溫度僅維持在180℃以下即可,相較之下,生產過程碳排放較少。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2021年的研究顯示,矽晶太陽能電池預計回收期為1.3 ~ 2.4年,每千瓦時輸出的初始碳足跡為22.1 ~38.1克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但倘若能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建立回收機制,回收期僅需約一個月,碳足跡可低至每千瓦時發電13.4克二氧化碳當量,平均而言能比矽晶太陽能電池的回收時間縮短約72.6%,降低71.2%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看好鈣鈦礦太陽能板潛能,日、臺積極發展推動應用 2023年4月,日本大型資訊科技企業NTT Data和日本積水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合作,在建築物外牆上採用薄膜型鈣鈦礦太陽板,為日本首個在建築外牆上進行的太陽能發電實驗。同年11月,日本東京電力控股公司宣布在東京都內樓高43層的大樓外牆採用鈣鈦礦太陽能板,整座大樓發電能力將可與大型太陽能發電廠相匹敵,預計於2028年度完工。如果成功普及,將能使東京市區建築實現電力自給自足,邁向淨零碳排。 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提及,日本受限於土地狹小及設置空間有限,加上分散矽晶太陽能電池供應鏈高度依賴中國之議題,已將鈣鈦礦技術定調為國家級的產業發展項目。而與日本同為島國的台灣,同樣有著資源短缺、仰賴進口能源、高度都市化等情形,應可借鑑日本經驗,拓展鈣鈦礦太陽能板的應用。 陳重仁更表示,隨著「再生能源條例第12-1修正案」三讀通過,以及去(2023)年開始導入的建築能效評估制度,期促使業者思考,透過採用鈣鈦礦太陽能板,以達到建築物減碳的責任,兼顧建築美學與實用性,亦有助於台灣BIPV產業的發展。     突破鈣鈦礦太陽能板侷限,始能擴大應用普及度 鈣鈦礦太陽能板憑藉其高透光、可彎曲、質量輕等多重優勢,不僅能應用於建築物外牆、助功降低碳排,甚至可在不影響作物和魚苗日照生長的前提下發展農電、漁電共生,應用範疇廣泛;然而,鈣鈦礦太陽能板仍有其侷限所在,分別是(1)壽命短,(2)未達規模化量產,以及(3)價格較高。目前鈣鈦礦太陽能板光電轉換效率已突破23%,與矽晶太陽能板旗鼓相當,但相較於矽晶太陽能板平均使用壽命為20~30年,因鈣鈦礦太陽能板對水分敏感,在濕氣環境下容易變質從而降低轉換效率,目前使用壽命僅能約維持5~10年。 另在政府相關配套的推波助瀾下,矽晶太陽能板的應用得到大面積的製造業廠房及農地裝設採用,如台電彰濱光電場、臺南鹽田太陽光電場、雲林新興光電廠等;而新一代的鈣鈦礦太陽能板因製程穩定性不足,尚處於實驗室階段,製程良率偏低,無法大量生產,相對代價遠高於矽晶太陽能板。當務之急,加速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創新再突破,達到規模化,才能擴大其應用普及度。     #好文推薦 打造「光電建築」,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友達光電澄毓

打造「光電建築」,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於今(2024)年7月獲行政院核定通過,2025年1月正式上路,未來用電容量達800KW以上的建築物,必須分期設置10%之再生能源、儲能設備或購買綠電憑證;每年排碳量達8000公噸以上的事業單位及公私場所,需每年進行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並向市府申報,以期實現2030年減碳40%、2040年減碳65%、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之階段性目標。高雄市議會已於2023年6月三讀通過「高雄市淨零城市管理自治條例」,要求用電契約容量達一定容量以上用戶,應於用電場所或高雄市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儲能設備或購買再生能源電力及憑證;一定規模以上新設產業園區使用再生能源比例應於2030年達25%、2050年達80%。這些政策不僅強化了建築業在減碳方面的責任,也促使其成為未來能源轉型的核心角色。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云:「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面對碳排持續高漲的地球,作為佔全球碳排約40%的建築業,應從規劃設計階段導入被動式設計、低碳工法與建材,強化可再生能源設置、儲能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統,打造零碳排的淨零建築,是為愛護地球、最治本的上醫減碳良方。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於友達光電主辦的【光電建築一體化—低碳成居 通往零碳建築起手式】研討會中即表示,隨著能源轉型加速推進,未來的建築不僅需要符合綠色永續,透過結合再生能源設計與智慧能管系統,建築可以自己創能,未來建築業就是能源業!                             不只綠 更要淨零,實現「淨零碳建築」三策略 早在16、17年前,台積電、友達光電等國際科技大廠已開展其綠色製造之路,在陳重仁總經理參與及輔導下,台積電南科14廠於2008年取得台灣首座美國LEED綠建築黃金級認證的綠建築,隨後不久友達光電台中廠成為全球第一個獲得LEED黃金級認證的面板廠房。隨著全球永續意識抬頭,綠建築、綠工廠已是跨國企業與A級商辦大樓的標配,打造「淨零碳建築」更是全球企業共同的課題與挑戰。 該如何實現淨零碳建築呢?陳重仁建議採用以下三策略: 1. 設計與施工階段減碳 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建築物於原料開採、運輸、興建、修繕、拆除等階段的「蘊含碳」大約占總碳排放的1/4。因此在設計與興建建築物時,應導入低碳與循環營建的設計思維,透過輕量化結構設計、深度節能設計、低碳建築工法、循環建材、營建廢棄物管理等方式,以大幅降低蘊含碳排量。   2. 日常運營階段減碳 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建築物於日常營運使用階段的「營運碳排」大約占總碳排放的3/4。此時透過改善照明與空調設備,如採用能效1級空調設備、高光效LED照明燈具等,便可節省大量能源消耗,預估節能效益可達10~20%。導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可透過監測,即時掌握能源使用效率及碳排放數據,確保能源系統穩定度,達到能源使用最佳化的成效。     3. 基地內外再生能源減碳 依據建築所在位置之不同,如高度、緯度、地震帶、海域等不同條件,太陽能、風電、地熱都是建築物基地內外可採用的再生能源選項。以太陽能為例,不僅能發電,亦具減碳、隔熱、遮陽等多重效益,有BAPV及BIPV兩種。 BAPV(Building-Attached Photovoltaics)指的是附著在(安裝在)建築物上的太陽能板,也稱為「後安裝型」建築太陽能板。它不承擔建築物的功能,也不破壞或削弱原有建築物的功能,目前普及度最高的一種。 BIPV (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是將太陽能板與建築物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安裝,與建築物主體完美結合的太陽能發電系統,也稱為「建材整合型」或「建材一體型」建築太陽能。它作為建築物外部結構的一部分,可作為屋頂、天窗、建築物外立面等的替代物品。其具有太陽能發電功能,又能承擔建築結構和建築材料的作用,呈現建築物美感,與建築物形成完美的統一體,達到光電與建築造型整合一體的優點。   結合BIPV的「光電建築」,既減碳又創能 陳重仁分享道,SSDC澄毓參與輔導或設計的綠建築,幾乎都涵蓋太陽能使用的議題,如陶朱隱園、凱聖工業彰濱工業區綠色廠辦、東豐纖維印尼三寶瓏綠色成衣廠、台南沙崙科學城智駕車測中心等案子,都有導入BIPV光電建築的系統設計。但是,屋頂面積畢竟有限,應該要朝向往面積更大的建築立面發展。   陳重仁指出:「根據近十年新建建築發照資料估算,建築立面可鋪設光電板的面積比屋頂更大,平均高出10~20倍。如果是摩天大樓,更可能多達5、60倍以上。」這樣的設計不僅擴大了太陽能板的鋪設面積,如果是裝設未來第三代鈣鈦礦光電板,發電效益較不易受太陽光角度影響,因為鈣鈦礦光電板能夠吸收天空每個角度的輻射能量,因此發電效益與角度關係不敏感,如此一來一往在同一個場地相較於僅鋪設於屋頂,將有更大的發電量機會。太陽能光電往建築立面發展,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推進,將有極大助益。 箭在弦上的「再生能源條例第12-1修正案」 「再生能源條例第12-1修正案」已於2023年5月29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同年6月21日經蔡英文總統公布。經過半年研議,內政部與經濟部對於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子法基本達成共識,將以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經濟部表示,原則上適用對象不以建物類型劃分,而是以面積認定,不過設有3大排除類型,一是特殊建築物,包含紀念型、宗教型建築物等;二是日照條件不好,如緊鄰高樓大廈造成遮蔭或是旁邊有山,可能導致發電效益不佳;三是「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准免設」,官員解釋,草案保留彈性措施,除了可能有機密考量、須排除的軍事建築,如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為建築物用途不適合光電也可以提出,經經濟部及內政部確認後同意。 針對各界對於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的實施疑慮,包括屋頂有其他無法裝設光電設施的面積例如法定綠化面積與機電設施面積,陳重仁呼籲,大家不應僅以裝設於屋頂為唯一考量,應朝向整體思考,屋頂加上立面,也許更能夠減輕屋頂使用上的壓力,同時兼顧綠能發展,同時也能夠促使建築設計單位盡可能將光電建築設計得更美觀,形成正向影響,促進國內BIPV產業的發展。     #好文推薦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淨零建築行不行 2/內政部推淨零建築 建築師很頭大:這麼多太陽能板怎麼搞?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SEE

MORE →
台積電碳足跡盤查

台積電加速其供應鏈減碳進程,眾孚取得ISO14064、ISO14067雙認證

身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於2024年7月公布最新《112年度永續報告書》,揭露其為呼應永續發展目標(SDGs)9大承諾的57項重大長期目標,積極自經濟、環境、社會三大面向擴散影響力,創造共好價值,而其對於綠色永續的重視,更早自十多年前開始。2006年起,台積電在SSDC澄毓綠建築陳重仁總經理輔導下,所有新建廠房與辦公大樓均依據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標準規劃興建並取得認證,預計今年10月即將取得第50個廠辦LEED黃金級認證,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中LEED認證面積最廣的企業。2018年,台積電針對所有晶圓廠區的產品進行生命週期評估、水足跡與碳足跡的更新計畫,完成評估與第三方查驗,取得ISO 14040生命週期評估、ISO 14046水足跡查證、ISO 14067產品碳足跡盤查等認證,降低其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近幾年更積極要求供應鏈共同加入低碳綠色轉型。 根據台積電官網的公開資訊,2022年,台積電對尚未取得碳足跡盤查、年耗電量超過500萬度的供應商,推出了一系列碳足跡與溫室氣體盤查工作坊,藉由以大帶小,協助合作供應商分析營運過程的碳排放來源,進而掌握減碳行動的規劃,截至2023年1月,已有47家供應商參與,為其低碳營運管理賦能。此外,台積電開發了「供應商環境資訊數位平台」,透過調查供應鏈的減碳與碳盤查資料問卷進行分析,以辨識碳排熱點、找出關鍵排放源,目前已完成429間供應商工廠及131種原物料資訊分析,預計將在2024年完成500間供應商工廠調查,加速供應鏈減碳進程。   眾孚通過ISO14064、ISO14067雙認證,提升供應鏈競爭力 台灣中小企業逾九成,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為提升企業競爭力,不少企業已開始著手應對。總部位於台灣的眾孚企業,在中國大陸和泰國皆設有據點,從事生產高低壓電器套組、高低壓匯流排與橋架設備等商品,長期投入電力設備研發及生產,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作業,業務擴及海內外國際市場。因應減碳浪潮,眾孚企業在SSDC澄毓綠建築輔導下,2023年完成ISO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查證,今(2024)年2月份正式啟動重要產品的碳足跡盤查,為生產的「銅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鋁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銅質導體樹脂模注型匯流排」、「鋁質導體樹脂模注型匯流排」等產品進行ISO14067碳足跡盤查。 輔導此案的SSDC澄毓綠建築碳盤查服務部經理顏煜唐博士表示,眾孚企業極具前瞻思維,在尚未被政府列管,也還沒有被客戶正式要求前就自主進行碳盤查,有過去年合作經驗,本次在團隊嚴謹投入與高度配合下,於2024年5月通過第三方單位查證,取得ISO 14067:2018產品碳足跡盤查證書。     顏煜唐博士指出,台灣企業經營須特別關注「排碳成本」議題,例如眾孚企業的電力設備產品,生產地依客戶需求可選在臺灣或中國生產,此次進行碳足跡盤查的「銅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鋁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等4項產品,在臺灣生產皆比中國生產碳排放量更高,原因乃是部分關鍵原料需要從中國進口到臺灣,額外增加運輸所造成的碳排放,對此,顏煜唐博士建議,企業可優先使用當地原物料,降低排碳成本。 對企業而言,ISO 14064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就像做全身健康檢查,藉此盤點組織排碳情況,優先針對排碳高的項目做減碳規劃;ISO 14067則像是針對特定部位檢查,連動上下游供應鏈碳排量,故企業除了完成組織碳盤查,更需要進行產品碳足跡認證,才能「見樹又見林」,全面地掌握碳排情形,在碳有價的國際局勢中保有企業競爭力。     #好文推薦 全台首例!SSDC澄毓周年慶活動獲碳足跡、碳中和雙認證! 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碳盤查是重要起手勢 以ISO14064碳盤查 提升企業ESG競爭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本期SEE GREEN特邀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北亞區潘昊珍總監、李雪玲總監以及周子涵專員,談談LEED認證的發展現況與市場趨勢,其中提及台灣金融機構加速綠色轉型,過去五年內LEED認證數量成長5倍。

台灣金融機構玉山、國泰、匯豐、兆豐,LEED認證數量成長五倍

「就像星巴克的咖啡,不論在哪個國家、哪家分店,品質都如出一轍;任何人走進任何一棟LEED認證建築,就能了解何謂綠建築!」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北亞區市場傳訊部總監潘昊珍表示,截至2024年2月,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已被全球186個國家採用,註冊與認證項目達197,166個。近幾年因市場利基驅動,LEED認證數量及普及率在北亞區如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逐年顯著攀升。   中國麥當勞擁2800家LEED認證門市成全球第一 截至2024年6月底,上海已累積超過1,400個LEED認證項目,認證數量佔全中國之冠, 70%的A級商辦大樓取得LEED認證,LEED認證業務在上海可說是相當成熟。跨國企業如摩根大通、高盛、花旗銀行,以及GUCCI、Prada、Dior等國際知名品牌分店,皆通過取得LEED認證,達到企業淨零碳排路徑策略之一,USGBC北亞區教育及專業支持總監李雪玲說明。 除此之外,連鎖快餐店亦積極響應。中國麥當勞(金拱門)自2015年來,推動中國麥當勞在綠色餐廳、綠色包裝、綠色供應鏈等永續發展的舉措,目前已有2,800家門市獲得LEED認證。2022年9月,北京群明湖畔的麥當勞首鋼園店不僅獲得LEED認證,更是具LEED ZERO Carbon零碳排與ZERO ENGERY零能耗雙認證的「零碳餐廳」。門市室內建築符合LEED標準,減少油煙污染,確保空氣品質,打造舒適的用餐環境;建築屋頂則架設超過2,00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板,每年產生約33萬度的發電量,完全滿足日常營運的電力需求,具體體現連鎖快餐店兼顧節能減碳及經濟效益的永續理念。     日本92年老樓獲LEED白金級認證,以翻修取代重建減少碳排 因應全球淨零減碳趨勢,日本於2021年發布《全球變暖對策計劃》,明確訂定2030年因建築能源衍生的排碳量比2013年減少51%,2050年達成「全建築零排碳」。 2022年修訂《建築節能法》,明定自2025年起,將擴大法規適用對象,將原本僅針對面積2,000平方公尺以上的大型建物和面積300至2,000平方公尺的中型建物,擴及到所有新建小型建築(面積未滿300平方公尺)及住宅,要求其外牆和屋頂需增厚隔熱材質,並使用高能效空調及照明設備,以符合節能標準。 日本國內普遍採用CASBEE綠建築認證體系(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t Environment Efficiency),對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同樣不陌生,亞洲最老LEED綠建築、2023年獲得LEED白金級認證的日本東京都中央區《近三大廈》,便是一例。1931年完工的近三大廈,至今已營運92年,在過去的90多年間,曾歷經6次重大翻新,2018年首次獲得LEED黃金級認證,於2023年再獲LEED白金級認證。「我今(2024)年3月親臨現場,這棟樓的外觀與內部都維護得很好,完全感受不到近百年的歲月在它身上留下痕跡!」李雪玲總監讚嘆道。   高科技業帶動台灣LEED綠建築認證發展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台灣共有770個註冊LEED認證專案,總註冊面積達3 ,600萬平方米,其中323個專案已取得認證。因應國際供應鏈要求,最早導入LEED綠建築認證系統的是高科技製造業,其辦公大樓和工廠佔台灣LEED認證專案數量約三分之一,認證面積佔70%。享有護國神山美譽的台積電(TSMC)南科十四廠,2008年在SSDC澄毓綠建築的輔導下,成為全世界第一座有實質運轉生產並取得LEED黃金級認證的晶圓廠,並成為其綠工廠辦的標準規範,累計至今年5月,已有45個廠辦取得LEED黃金級以上認證,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中LEED認證面積最廣的企業;其他高科技大廠如日月光、友達光電、台達電子、宏達電、聯電、三元能源科技等,皆有多座廠辦取得LEED認證。   台灣金融機構LEED認證數量成長五倍 台灣的金融機構更是急起直追,加速綠色轉型。過去五年內,金融機構的LEED認證數量增加了五倍。玉山金控已累積14個LEED認證,其中有6個為白金級,其總部大樓在去(2023)年更獲得了LEED白金級、LEED ZERO ENGERY零能耗及LEED ZERO CARBON零碳排三重認證;花旗銀行有11間分行與辦公層獲得LEED認證,國泰人壽有7間取得LEED認證,HSBC匯豐銀行101辦公室和兆豐銀行獲得LEED室內裝修黃金級認證,轉動台灣綠色金融與綠色轉型之路。     「2025年LEED V5版本即將正式上路,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納入脫碳、建築韌性、生活健康與福祉、公平性與生態多樣性等5大要件,以期符合未來趨勢的綠建築規範,推動台灣及全球走向更綠色、永續的未來。」負責USGBC北亞區市場轉化與拓展部可持續城市項目的周子涵說。   #好文推薦 為什麼該選擇LEED?專訪USGBC北亞區副總裁王婧 COP28共識「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從LEED及LEED ZERO開始 瑞氏生技、逢興生技、澄毓攜手,《GA黃金甲》成北亞第一個LEED製造標識產品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瑞氏生技、逢興生技、澄毓攜手GA黃金甲成北亞第一個LEED製造標識產品

瑞氏生技、逢興生技、澄毓攜手,《GA黃金甲》成北亞第一個LEED製造標識產品

「很感謝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的悉心輔導,協助逢興生技中壢廠獲得LEED綠建築銀級認證殊榮,讓我們的合作夥伴《GA黃金甲》得以在綠建築認證工廠製造生產,體現ESG精神!」逢興生技董事長王秋月熱情表示。去(2023)年10月,逢興生技中壢廠榮獲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後,瑞氏生技《GA黃金甲》隨即於該廠製造生產,成為北亞第一個取得LEED工廠製造標識(LEED Manufacturing Mark)的產品! 2024年6月20日,USGBC北亞區副總裁王婧、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與副總經理趙日新專程前往逢興生技中壢廠,進行逢興生技中壢廠授牌及瑞氏生技《GA黃金甲系列之GA GEL 4號太空能量膠》LEED工廠製造標識認證儀式,分別由逢興生技副總經理陳正達與瑞氏生技董事長林明樟代表授獎,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LEED Manufacturing Mark:於LEED綠建築製造的產品 台灣以高品質、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製造業聞名,特別是在電子產品、資訊科技、半導體和通訊設備等領域,加上外銷市場導向的企業必須符合國際間的減碳要求,臺灣LEED認證面積中,「工業建築」類型排名第一;其中又以高科技廠房居多,累計面積最多的台積電廠辦,原則上是100%LEED認證。 為了進一步彰顯製造業在節能減碳與環保的努力與成果, LEED於2023年針對生產廠房制定發布了一套全新標識「LEED工廠製造標識」(LEED Manufacturing Mark),方便工廠及其產品對外宣傳自身的永續發展主張與理念。使用LEED製造標識的產品,其製造工廠必須先獲得LEED認證,且認證的建築物須是工廠本身,類型為「工業生產廠房Industrial Manufacturing」,以此確保產品生產過程確實在綠色環境中製造。     《GA黃金甲》率先榮獲LEED工廠製造標識,成為業界標竿 瑞氏生技《GA黃金甲系列之GA GEL 4號太空能量膠》,便是在台灣生產機能果凍等保健食品的第一把交椅「逢興生技」榮獲LEED銀級認證的中壢廠生產製造,而取得LEED工廠製造標識的。 逢興生技中壢廠房在SSDC澄毓輔導下,針對食品廠的特性,導入合適節水策略,使製程所產生的RO廢水可以百分之百利用於沖廁與澆灌;冷卻水塔的節水率更高達32%,遠高於一般節水率10~20%的標準,每年節省用水量相當於 2 座奧運游泳池,節省的電量足夠讓家用空調運轉 4.6 年,減少的碳排放量相當於 4,173 棵樹木吸收的二氧化碳。 「去年提交《GA黃金甲》LEED工廠製造標識申請時,USGBC對我們的高效率感到振奮歡喜,並表示希望能收到更多來自台灣製造業的申請!」負責輔導此案的趙日新分享道。     瑞氏生技、逢興生技與SSDC澄毓攜手推動綠色永續經濟 將「永續環境與人類健康」視為企業核心的逢興生技董事長王秋月表示,隨著氣候變遷日益嚴峻,企業除追求獲利,也須思考讓社會永續發展的共好營運模式,因此將綠建築及綠色製程納入企業佈局,瑞氏生技「GA黃金甲」系列便是在這樣的理念下,與瑞氏生技董事長林明樟攜手打造的保健食品,不僅成為最多CEO與冠軍選手指定選用的保健品牌,系列產品也因為隨著近100項不同運動選手的各國征戰賽事中,出現在全球近20個國家的各種賽事現場。 「看到此產品在運動界迴響熱烈,讓我感受大家在推動永續低碳上的共識,像我是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協會永續發展委員會成員之一,協助該協會推動運動6R,即Reduce減量、Reuse再利用、Recycle回收、Refuse拒絕使用一次性塑膠、 Replace用其他方式取代塑膠、Remind告知宣導減塑行動,並導入再生能源設備,進行活動碳盤查,協助運動賽事減碳,未來,若大家齊心將這些減碳舉措連結起來,對於戶外運動盛行的台灣,著實能增進減碳力度。」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表示。     因應淨零碳排趨勢,企業積極進行綠色轉型,提升國際競爭力,此次瑞氏生技、逢興生技與SSDC澄毓攜手推動北亞第一個LEED製造標識產品的誕生,已然成為業界標竿,相信未來在綠色供應鏈的市場驅動下,擁有共同永續理念的企業將更積極合作,一同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很高興見證了這個關鍵時刻,能與大家一起力行節能減碳、回饋社會,一同往綠色永續方向努力!」瑞氏生技董事長林明樟熱情表示。   #好文推薦 危機亦是轉機!面對全球淨零碳排浪潮,企業的「碳」戰略思維 綠建築陪您走向國際:逢興生技中壢廠獲LEED銀級認證 綠色製造的國際識別—LEED工廠製造標識(LEED Manufacturing Mark)上路了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花蓮奇美零碳教堂

走進花蓮奇美零碳教堂,探索布農部落裡的精彩故事

2024年4月3日上午八點,全台因芮氏規模7.2,震央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超級地震而地動天搖,為921後、25年以來規模最大地震,各地災情頻傳,其中花蓮最為嚴重。對外交通因此中斷多日,蘇花公路至今仍持續進行路面清掃工作,行經車輛須配合交管人員指揮通行。「花蓮的災情及餘震讓人驚慌連連,讓我不禁想起去年(2023)在花蓮瑞穗奇美布農部落,和大家一起整修奇美教堂的日子。」BSA宋苾璇建築師回憶道。 在公益支持的串聯下,台灣綠領協會、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與花蓮布農部落長者共同商討整修計畫,由BSA宋苾璇建築師與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攜手,將歷經50多年歲月,因陳舊而不堪使用的花蓮奇美教堂重新翻修,同時融入現代建築的節能、創能、儲能設計,打造成符合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的零碳教堂,再度成為布農部落十六戶人家凝聚情感的生活中心,提供了培力、共餐及長者關懷的場域,以及零碳教育的綠色基地,於2023年12月落成啟用。   《貓老大》領路,探索布農部落山里十六家的生活日常 「起初,我以為山里十六戶人家居住在上山通往奇美教堂的柏油路兩側,經牧師說明,才曉得原來奇美教堂其實是位於部落的最前端,居民都散落在教堂後的山林裡,連Google Map都找不到!」宋苾璇笑著說。規劃初期,為瞭解當地居民的需求,在牧師帶領之下,宋苾璇與志工們一一走訪奇美布農部落山里十六家,近距離觀察其所在之處、房舍及生活狀態,志工們仔細記錄並描繪沿途的地形風貌、探訪路徑,以及家戶建築特色,田地裡放牧的牛群,獵人路徑的山豬出沒地,盡收於畫中。對族人而言,這是山里十六家的首張地圖,不僅一眼即能辨識自家房舍所在,更能成外地遊客走訪奇美布農族部落的路線指南,珍貴且貼近生活。   部落裡除了山里十六家居民,還有一隻大白貓,暱稱《貓老大》。貓老大是由分派到奇美教堂服侍的田貴貞牧師,從山溝裡救回的貓咪。初期,牧師孤身遠道而來,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尚不習慣當地生活環境,只能與貓老大相依相伴。隨著經年累月的耕耘,逐步與當地居民建立連結與情誼,引領居民進行感恩禮拜,深刻領悟上帝賦予的使命。在奇美教堂落成啟用的這天,亦是田貴貞傳道師封立牧師並就任奇美教會首任牧師的感恩禮拜,而山溝裡拾回的白貓,整日在教堂四周蹦蹦跳跳地巡視,已然成為奇美教堂的吉祥物,更是奇美教堂線上展覽的最佳領路人。     奇美教堂落成典禮人潮「爆棚」,啟動零碳生機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回憶起奇美零碳教堂落成典禮當天,「盛況空前!我們抵達時,沿上山的路邊停滿了來訪的車輛,教堂內已坐滿前來祝賀的族人與貴賓,教堂門口搭起的大棚與螢幕,更有來自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各地長老教會及中會代表!」為此工程,往來台北、花蓮多次的他,深刻感受到這個公益案帶給他的震撼與感動。 奇美教堂不但是族人聚會的宗教場所,更賦予其零碳教育、零碳文化、零碳旅遊、零碳婚禮的新時代使命,期透過「零碳」新元素的注入,召回在外的遊子返鄉,啟動地方永續創生的生機。在當天,在場嘉賓共同見證教堂落成後第一次的布農婚禮。新人穿著傳統服飾,在牧師與眾人的見證下進場,重新交換誓言並獻唱,象徵布農文化與宗教信仰的融合與傳承。   陳重仁提及,為維持教堂原始外觀,除了既有結構的補強,整修工程主力亦注重於防水與外殼節能改善、再生能源系統設計、節水設計、以及健康無毒的綠裝修設計。在公益團體的鼎力相助下,成就了一座符合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14項的永續零碳教堂。而這些零碳策略及實踐,可透過奇美教堂線上展覽,瞭解更多細節與做法,無私分享。   公益支持,串聯永續共好聯盟 陳重仁總經理與宋苾璇建築師在整修奇美教堂期間,不僅多次往返台北花蓮,更需克服重重關卡。由於位處偏遠,運輸不便,工程發包與工班都相對難尋,好不容易有花蓮吉安鄉的工程公司願意承接,開車也得一個多小時;施工期間,接連遇到9月的海葵颱風及10月小犬颱風,東部連日強風暴雨、道路坍踏封閉,迫使工期延宕。「很幸運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願意齊心克服困難,投入專業與心力,順利完成此案,看見居民滿足笑容,一切就值了!」宋苾璇欣慰地表示。 花蓮瑞穗鄉的布農族文化,山里十六家的精彩,奇美教堂的零碳策略,歡迎大家跟著貓老大的腳步,透過線上導覽,一探究竟,現在就開啟手機掃描以下QR code,一起探索更多精彩美好!   #好文推薦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邁向淨零碳排.健康福祉.企業ESG永續指數一綠建材標章產品

【轉載】 2023年12月 《安全&自動化(a&s TAIWAN)》雜誌2023冬季版 文/社團法人台灣幸福健築協會總顧問 江哲銘 綠建材標章自2004年開始受理標章以來,以「人本健康.地球永續」的核心價值推動台灣建材產品優質化,幫民眾把關以確保建材的品質與性能,並帶動建築營建產業技術升級與國際接軌。 生活好產品:綠建材標章確保優質品質 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四大分類:生態綠建材、健康綠建材、高性能綠建材與再生綠建材,在建築與建材全生命週期中,從資源採取、製造、使用與性能提升及循環再生不同階段,分別由產品特色與性能供建築產業廣泛使用,並協助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與綠色採購等政策制度發展。綠建材標章開始受理至2023年10月底止累計核發3,520件標章(2636件健康、13件生態、328件再生與543件高性能),涵蓋25,576種產品,目前已成為國内最重要之優良建材識別標章之一。綠建材標章的申請和核發數量持續穩定成長,近4年每年皆約有250件產品取得標章,在疫情影響下2022年的通過標章數量更超過300件,申請標章數量不受疫情影響而持續增加,顯見綠建材標章的品牌價值已經獲得廠商和消費者廣泛的認同。 此外,内政部國士管理署發佈「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321條有關綠建材之規定,已修正發布自2021年1月1日施行,規定供公眾使用建築物之室内綠建材使用率需達60%、戶外地面材料使用率需達20%以上,也有效推廣應用至建築與室內裝修設計產業,讓國人意識到建材對於居住健康及地球永續的重要性,因此,綠建材標章逐漸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視,也在產業界引起廣大的支持與迴響。     綠建材共同承擔淨零碳排、健康福祉與氣候調適責任 面對國際氣候變遷的急迫,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6)建議採取積極的氣候行動,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30年前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有鑑於此,行政院在2022年3月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提供至2050年淨零之軌跡與行動路徑,促進關鍵領域之技術、研究與創新,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帶動新一波經濟成長。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亦積極將我國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納入建築相關制度,包括建立「綠建築標章之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系統(BERs)」,完成並公告「綠建築評估手冊–建築能效評估系統」,研議「低碳(蘊含碳)建築評估制度(LEBR)」等,以及協助我國建築營建產業淨零轉型之各項政策與研究課題。而其中,「綠建材標章制度」即是推動與達成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的重要標章制度之一。 綠建材以生命週期來看,可作為淨零碳排與循環經濟之「生態綠建材」、「再生綠建材」,可直接對應至綠建築標章、低蘊含碳建築與建材、循環經濟;在設計使用階段之「高性能節能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系統;「高性能透水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高性能防音綠建材」可對應綠建築標章、建築技術規則;「健康綠建材」則可直接對應綠建築標章、環境部室内空氣品質管理法、建築技術規則等;而綠建材之一般通則,則可直接對應至「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歐盟永續分類法、金管會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之環境目的。   選擇綠建材標章產品,推動永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實現 為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與2050淨零目標,全球開始以「綠色金融」之永續報告書(Environmentㆍ Social、Governance,ESG)作為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之評估方式,並同時以「淨零碳排與健康福祉及公司治理」來達成永續發展目標,並降低氣候風險所產生之損失。 綠建材標章產品符合ESG永續指數,從綠建材共通的基本要求上瞭解,其所強調「對環境無衝擊影響,對人體健康無害,並提供安全與產品品質」的原則,為所有綠建材標章產品的通則要求。綠建材標章四大分類則可對應SDGs永續發展目標與ESG永續指數,例如,「生態綠建材」(固碳)與「再生綠建材」(低碳循環)及「高性能節能綠建材、高性能透水綠建材」(減碳)即可對應「環境」(Environment)項目:「健康綠建材」(健康)與「高性能防音綠建材」(安全舒適)即可照顧居住者之「健康福祉」(Social);而整體綠建材產品對應至企業組織則可進一步發展「公司治理」(Governance),可直接因應企業之永續指數(ESG)善盡永續職與社會責任,讓綠建材產品帶動整體綠色金融產值。   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影響,綠建材標章產品已考量建築材料的安全健康對於室内環境品質的確保,透過標章可以選擇無害或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建材,如低揮發性塗料、無甲醛的木材和無毒性的地板材料等,有效減少室内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濃度,改善室内空氣品質,並降低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其次,考慮綠建材的永續性有助於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影響,可選擇來自可再生資源、回收材料或具有高回收率的綠建材,如綠混凝土、永續木竹材料、輕質粒料等,可以降低碳足跡、減少能源和資源消耗,並減少對生態環境的衝撃。透過將綠建材的安全健康性和永續性納入建築生活環境中,不僅可以實現空間的永續目標亦可結合建材的永續分類經濟活動,促進綠色供應鏈和綠建築市場的發展,推動永續近零建築的普及。 為了創造健康、舒適和永續的建築環境,我們應該優先考慮選擇安全健康且永續的建材,並將其納入建築環境設計的整體策略中,確保符合健康標準,同時可推動永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實現。   #好文推薦 建築業拚碳轉型!低碳綠建材蔚為趨勢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建築業如何邁向永續循環? 掌握7原則讓建材減碳又循環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ESG論壇陳重仁

陳重仁:綠建築政策 挑戰與機遇並存

【轉載】 2024年4月19日 工商時報 文/ 黃志方 陳重仁表示,政府快速推動的綠建築政策對建築業提出新的挑戰。業者需要深入了解政策內容,並調整自身的技術和營運模式,以符合新規定和標準,也就是掌控「風險」與「成本」。此外,材料供應和成本上漲也為業者帶來額外的壓力。然而,他也指出,綠建築政策也為建築業帶來巨大的機遇。隨著綠色建築理念的普及,市場對節能、環保建築的需求日益增長,這為業者提供新的發展方向和市場機會。 陳重仁強調:「不只是材料研發、技術研發,甚至是商業模式的變革,其實都有機會在裡面。」因此在面對新的政策和技術時,教育和技術掌握至關重要,業者需要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升其對綠建築知識和技術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同時,循環經濟是邁向「淨零」建築重要戰略,政府應有完整的獎勵配套措施,鼓勵業者積極投入研發循環建材工法,提高普及率,加速達成2050淨零目標。 陳重仁預測,2024年將是建築業轉型的關鍵一年,隨著綠建築政策的全面實施,智慧製造、低碳建材等新技術、新材料將得到廣泛應用,從而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機會,過程中,政府扮演著重要角色,政府應通過提供政策誘因、加強與業界溝通等措施,鼓勵企業研發創新、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向綠色、節能方向發展。 陳重仁最後總結,綠建築政策為建築業帶來挑戰和機遇並存的局面,可參考日本、歐美等國先進經驗以應對新政策和市場需求,把握綠色發展機遇。同時,政府也應發揮積極作用,為產業轉型提供政策支持和營造良好環境。 此文轉自《工商時報》   #好文推薦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綠建築真的和你想得不一樣!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