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曾瑞宏:在高雄發展「開放性亞洲建築」,推動淨零在地化

延宕一年半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終於在春節前通過,成為六都中第三個通過議會三讀的淨零條例,高雄市於2023年早一步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因應國際趨勢,訂出2030碳排減量30%、2050淨零目標,期盼能由公部門帶頭、產業以大帶小,讓全民參與。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綠建築界深耕多年,參與高雄市政府「淨零學院」的推動及規劃,跨界攜手完成全台第一座零耗能建築「芒果樹辦公基地」,備受肯定。與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同為成功大學建築系校友,多年未見的二人,2023年底在高雄淨零建築講座上再次相遇,特邀請接受SEEGREEN專訪,分享高雄綠建築發展進程?因應高雄炎熱氣候,綠建築手法上有何特別之處?以及對高雄淨零政策的看法。 #以「開放性亞洲建築」克服南部酷熱氣候 陳重仁總經理發問(以下簡稱問):曾瑞宏建築在高雄完成不少建築作品,大家經常關切的問題是,高雄的氣候條件,不管在熱也好,或是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付出了空氣品質的代價,在這種北回歸線以南,偏熱帶氣候的地方,在建築的節能或隔熱手法上如何強化,請您分享。 曾瑞宏建築師答(以下簡稱答):雖然台灣並不大,但北回歸線以南跟台北,其實在氣候上差異挺大,我自己定義台北的氣候跟日本的比較接近,高雄是亞熱帶偏熱帶,跟東南亞的氣候比較接近,在綠建築設計的手法上,我個人是有個願景,希望找到一個路徑,在建築、環境,以及都市開發時,讓碳排盡量降低,並有機會把它推廣到泛太平洋地區與台灣具有類似氣候條件的廣大人口聚集區域,對於地球降低碳排具有較大的貢獻效益。因此,有別於歐洲的「開放性的亞洲建築」這個概念,我認為是成立的。 關鍵要件是「通風」以及「低耗能」的建築型式,在台灣的原住民建築居住型式,其實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典範。 首先,必須善用環境建築技術,例如CFD及熱模擬⋯等,討論熱對流與通風的議題。另外,在材料跟工法上,必要討論材料的蘊含碳排量,以及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所以高雄跟台北不會一樣。 #參與高雄厝第一號,呼籲要創新再突破 問:高雄厝的第一個案子是您的作品,我認為這是很棒的政策,因應高雄的氣候環境去調整,鼓勵比較深的遮陽,呼應在地化,而非複製國際的式樣,這裡也想請您分享。 (註:高雄厝為高雄市府在2012年推動「高雄市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希望能將綠建築的概念及標章具體化,蓋出有在地特色的建築,此建物的陽台最深可達3米,還有三分之一植栽立體綠化,可以有效遮陽、降溫、還有提升空調效率等優點,目前申請案件超過14萬戶。) 答:我比較幸運,是高雄厝一號的參與者,當時約2010年,大家對綠建築的討論還很初階,更別說結合不動產市場。所有的法令都必須要有誘因(註:像是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中規定,景觀陽臺深度逾三公尺部分不得計入景觀陽臺面積,讓建商趨之若鶩。),如果做了一個沒有市場誘因的東西,我想是不會成功的。 綠建築在地化這件事,高雄具有條件,先遮陽,創造降溫跟通風,再加上綠化與再生能源,包括室內的風景、共享庭院,以當時的時間背景來看,在建築技術上有所突破,有這樣的成果非常值得肯定,但隨著氣候變遷的課題越來越嚴峻,技術等等都不斷演化,高雄厝一定也需要更高階的討論方式,去討論如何深入做低碳淨零這件事。 #淨零路徑在地化,沙盒實驗是解方 問:高雄的淨零自治條例已經正式公告,我覺得高雄市淨零自治條例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其他幾都較沒有的,就是強調在地化這件事,尤其高雄作為工業城,淨零路徑更要在地化,可以從哪些方向來看? 答:高雄身為碳排大戶是危機也是轉機,很重要的是要產生減碳誘因,讓大家持續推動淨零的目標,我認為在地化沒有標準答案,要靠集體共創去解決,跨部門、跨領域的溝通,允許沙盒實驗,找到解決方案。 (註:沙盒實驗為在可控制的環境中進行試驗,目的是測試新想法、產品或策略的效果。) 問:我很認同剛講的沙盒實驗,在台灣不管從公部門,或私領域的角度來看,我們錢要花在刀口上,這實驗要蓋一個房子金額滿高的,到底有沒有機會比如政府跟民間合作,去做這件事,從測試裡面找出大家可以複製的經驗或方法呢? 答:其實高雄厝一開始就是找民間業者,高雄市政府也認同,一起推動突破,向中央爭取法令上的誘因,它也是某種程度的沙盒實驗,包括芒果樹基地也是這樣做,過程中高雄市政府幫很大的忙,程序、法令都合法,但是又有創新,我覺得這也是沙盒實驗,不一定要在封閉式的空間裡實驗,而是必須持續在實務的領域,不斷地尋找實踐的機會。並進行分享、對話、共創和一同進步。   ▲曾瑞宏建築師與陳重仁總經理暢談高雄綠建築手法。 #好文推薦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深耕多年, 來到SeeGreen會客室談及,其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始於豐富的生命經驗;作為一名建築師,「向自然學習」、「呈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是其核心的價值信念,關注人與環境的永續,人與人的永續,人類要學著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符,作品內涵有對環境、自然、社會弱勢、下世代的環境教育的關心,與家扶基金會、佛光山、慈濟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及偏鄉關懷與建設。 近期,與日本SUEP.建築事務所末光弘和建築師、百佑營造公司董事長洪光谷成立綠色亞洲實驗室(Green Lab Asia, GLA),更是希望透過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結合,找出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環境與建築解決方案,一步步以「建築、環境與都市」實踐ESG永續發展的理念。 #體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芒果樹辦公基地 甫於2023年完工誕生的「芒果樹辦公基地」,成功地在高雄市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從規劃到啟用歷經六年孕育,看似漫長的時間,對曾瑞宏來說如彈指間,他表示「我們要做環境教育、社會貢獻、分享理念,這之後還有更長的時間能產生很大的貢獻,六年時間非常值得。」 保留百歲芒果樹是一項不簡單的挑戰,曾瑞宏笑稱給自己找了大麻煩,有很多問題必須解決,卻是善盡環境保護的最佳體現。首先是基地環境微氣候實測一年,在基地設置微氣候監測系統實測收集各項氣候數據一年,如日照、風向、降雨量及溫濕度等。完整記錄其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其次是模擬規劃設計,進行完整樹型的測量,導入實測一年的環境微氣候資料,進行環境模擬,確保樹的生長環境不能有太大改變。另外,也針對樹根位置進行探測,確保建築物基礎與施工不會影響到樹根的生長。 建築設計則是兼具被動式設計的自然導流、通風、日照採光、集水,到主動設計LED燈、LOW-E玻璃、變頻冷氣、省水器具、格柵….各種適用的深度節能手法,在確保美學及舒適性的前提下,最後才設置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板,達成「零耗能建築」目標。 目前,百佑芒果樹基地啟用屆滿週年,經實際收集能源使用的數據,實現了正能源建築的成果,能耗表現優於設計時的零耗能建築目標。 #從既有建築著手,節能減碳成效大 「我不是為了綠建築而綠建築」曾瑞宏說,綠建築不只有單一標準,應有更多的表現及迭代討論,應透過作品讓大家體驗、檢視、驗證,比起標章認證,他認為更重要的是人在建築物中是否能保有身心靈健康與平衡?以及在氣候變遷的課題下,能否實踐環境共生?產業與綠建築能否有更好的結合?芒果辦公基地外、高雄佛光山妙慧樓、旗山家扶基金會建築,都是其對綠建築的詮釋與體現。 目前綠建築的設計多體現在新建案中,曾瑞宏認為,修繕及強化既有建築的深度節能、再生能源設置,才是更環境永續友善的做法。討論既有建物可以保留什麼,補強什麼,這樣的碳排放量是最少的,而非全部拆掉重蓋,相比歐洲,台灣這部分有很多要加強的空間,若無法累積傳統、歷史、文化跟社會資產,整個城市的紋理與記憶將被抹去。 #投入「淨零學院」,加速高雄市減碳進程 高雄市為臺灣重要工業城市,石化、化工、鋼鐵、電子等產業之碳排放量占全市8成以上,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高雄市府於2022年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期透過龍頭企業大帶小方式帶動產業轉型;高雄市議會於2023年6月28日三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以強化政府治理、輔導產業調適、市民生活參與、落實公正轉型為四大核心,公部門帶頭示範、產業以大帶小、全民參與精神,達到2030城市減碳30%目標。 曾瑞宏在高雄實踐綠建築的理想超過十年以上,芒果樹辦公基地成果獲得肯定,這份熱忱也被高雄市政府看見,高雄市2021 年碳排放量高達5737 萬噸,占全台灣20%,成立「淨零學院」培訓淨零人才是高雄市減碳三箭的第三招,曾瑞宏因緣際會下也受邀為淨零學院工程進行設計。 他與市府人員多次進行討論,從路徑、預算、材料、建築美學等方面設立目標,逐步讓淨零學院成型,淨零學院提供通識、證照與技術的相關課程,並和產業界、大專院校等跨領域合作,曾瑞宏認為,在這種場域討論問題,能更精準的傳達理念,且有「分享教育」的意義,集結眾人的智慧,一起集思廣益,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曾瑞宏建築師談對綠建築的理念。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蔡英文總統於2021年宣布台灣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計劃透過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策略達成;其中能源轉型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之潔淨能源發展方向為規劃原則,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預期發電結構在2025年會達到燃氣50%、燃煤30%及再生能源20%。再生能源以推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為主,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離岸風力裝置容量則達5.7GW以上;惟截至2023年11月統計,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達17,506 MW,發電量229.56億度,占比僅達9.9%。 甫當選的賴清德總統,於競選時,進一步提出綠能轉型五大政策,包括啟動二次轉型、推動數位與綠色產業雙軸、打造淨零綠生活、政府當轉型後盾與公正轉型,強化地熱發電、氫能、海洋能與生質能的發展,希望在2026年到2050年達成電力去碳化:2026年目標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2030年目標燃氣50%、燃煤20%、再生能源30%;2050年再生能源占60%至70%、氫能源占9%至12%、燃氣占20%至27%。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對延宕的綠能轉型進展,台灣該如何急起直追?又有那些困難必須克服呢? #綠電市場不健全,賴清德必須面對課題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表示,再生能源20%到60%三倍增長的實現成長需要更多努力。國際間追求淨零碳排趨勢加速,國內業者因應供應鏈品牌商要求攀升,對綠電需求孔亟,根據經濟部2023年八月調查,至2030年台灣企業綠電需求將達318億度,年增60億度,至2040年時需求更上看1000億度電。台灣綠電供應不足,產業普遍缺綠電,加上綠電市場不健全,多數賣給台電,超前部署的台積電所得僅是杯水車薪。 許博涵認為政府應積極把綠能與產業連結起來,建立良好的市場供需機制,解決綠能利益分配問題,同時要避免城鄉衝突,讓綠電每一度的價值,能夠被完善的記錄,建立產業跟綠能之間的信賴,在二次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照顧到環境跟社會,這是賴清德未來重要的課題。 #結合科技拚淨零,帶動產業創新 賴清德主張建立國家級「前瞻科技研發平台」,投資人工智慧、量子電腦、太空科技等;建立「淨零創新科技平台」,運用資通訊技術、數位化工具,結合AIoT技術,協助產業進行綠色轉型,開發太陽能、風能、氫能、地熱、海洋能,以及智慧電網、儲能等,並強調讓AI產業化,產業AI化,用AI來幫綠能,綠能也來幫AI,許博涵認為這策略有「打到痛點了!」 台灣有許多高耗能產業,政府需加強連結綠能與產業轉型,透過科技的幫助達到「綠能解放」,像有一些公司開始推智慧綠能,把人工智慧加入綠能,讓AI變淨零的助力,透過融合科技創新、循環減廢、綠色金融,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雙向帶動讓產業更上層樓,又兼顧經濟正義與公平福利,這政策是值得讚許的。 #喊投入智慧電網,自然因素成阻礙 綠能已進入市場化的時代,政府開始投入智慧電網、儲存科技、智慧電力調度,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博涵說:「從實際面來看,儲能更為重要,但是我們現在電網級儲能、分布式儲能在哪裡?政府沒有提出解方。」綠能跟零碳這兩件事能否成為產業,而且是有智慧競爭力的產業,是個重要議題。 另一個的問題是,當綠電比例激增,台電電網穩定性將受到巨大考驗。由於自然資源如風力、太陽能光電供應不穩定性及間歇性,使得再生能源的供給量沒辦法如傳統電廠一樣接受調度指令,因應電力負載的變化,過去電力系統不穩定是因無法預測的負載問題,或是突然的機組跳機、輸配電路故障造成停電,若加上再生能源受季節、地域、氣候等因素影響,電網的穩定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產生跳電/限電危機,例如沒有風或傍晚時刻,失去綠電支撐導致供電能力產生劇烈波動,這類問題同樣考驗著未來政府的綠能配套措施及因應能力。 許博涵期許,希望未來真如經濟部的規劃,可以很好的去做分散式電網跟儲能方案運作,進而有效減碳,舒緩空污問題,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讓再生能源穩定的併入系統後運轉,這是從政府、再生能源企業、台電等都要動起來的事,在進行開發綠能的過程中,去學習適應新的減碳紀元。 #好文推薦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第一座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運維中心,由澄毓、亞新與沃旭能源共同寫下LEED黃金級模範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在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台灣不落人後,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建築業是減碳重要的環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隨即訂定建築能效分級評估制度(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將建築能效依節能成效分為7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為近零碳建(第1+級),可達約50%的節能,自111年1月1日實施。遠見雜誌團隊近日特地來到SEE GREEN會客室訪問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深入淺出地講述如何在台灣推動淨零建築?執行上有何困難?政府、相關產業又該扮演什麼角色? #低碳建築,循環經濟是解方 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都會排放CO2,主要分為營運碳排、隱含碳(蘊含碳),低碳建築的重點在後者。建築物產生的40%碳排放量中,有四分之一是隱含碳從建材的生產運輸、施工方法到修繕拆除,是減少隱含碳的關鍵;而使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建材,以及容易拆解的設計,以便未來再重複使用或是循環再生,這樣不但可降低碳排放,成為「低碳建築」,更是「循環建築」。 陳重仁舉例,國內最有名的就是台糖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所有屋頂都鋪滿太陽能板,加上雨水、中水的回收利用,魚菜共生等循環機制,靠再生能源,每年能省下近百萬水電費;中控室內的能源管理系統,能隨時監測設備的耗電狀況;以鋼構以及模組化工法為主的建築物,整體碳排放量比鋼筋混凝土構造少;室內家具、家電一律用租的,有損壞的部分再請廠商來修,種種設計讓每年平均的減碳量為330公噸CO2e,並獲得低碳建築鑽石級標章、智慧建築黃金級標章等獎項。 #淨零兩大方向,深度節能先行 想要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陳重仁表明就兩件事,第一是深度節能,包括空調、照明、建築外殼隔熱三大項,同時採用智慧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發揮最大效益,有效節能。當已經做到深度節能,第二步便是採用再生能源,一般分成基地內、基地外,前者可加裝太陽能板,或採用風力發電,後者購買電力公司提供的再生能源或再生能源憑證,俗稱綠電與綠電憑證。立法院於2023年5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定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非受光條件不足等因素,要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內政部與經濟部經過近半年協商,達成共識,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 #政府應明訂法令,獎勵民間積極參與 「國際上趨勢一定先鼓勵深度節能、採用再生能源,而非一開始就想去買綠電。」陳重仁強調,因應氣候變遷課題,民間企業已積極研發更節能的設備、建築工法、建築材料等,只是在進入市場時會有些困難點,因前期研發資本投入多,產品或服務價格相對較高,市場接受度差,低碳建築或循環建築難以普及,形成惡行循環。建議政府登高呼籲,明訂相關政策法令,嚴格執行;同時設計獎勵措施提高誘因,比如鼓勵更好的外牆隔熱工法,鼓勵採用循環建材,一來讓業主比較願意採用,二來降低材料廠商的負擔,普及循環低碳市場,加速2050淨零建築目標。 陳重仁舉例,內政部於2021年1月1日修正施行《分戶樓板衝擊音規定》,要求新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應具有一定品質的隔音性能,於是得於設混凝土樓板上鋪設減震隔音層,以降低樓板衝擊音,而回收廢輪胎絞碎的顆粒即是市售隔音墊的主要原料,隔音又環保,先前台灣沒有廠商要自己生產,多是進口國外的產品,但新制上路後,兩年內有一百多家廠商在做。只要有積極明確的政策法令,以台灣的研發製造能力與供應鏈優勢,必能加速深度節能與低碳循環建材產業的形成,幫助台灣早日達成淨零目標。 #COP28有新共識,急需跨領域人才 為了減緩氣候問題,讓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1.5℃,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有近120國承諾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對建築與再生能源技術的結合是一大考驗,陳重仁強調:「推動淨零建築沒有選擇必須得做,不是因為有什麼好處才做,因為影響的是我們下一代的生存環境。」 淨零建築需整合建築、能源、空調、機電等不同領域專業,例如要將太陽能板放到建築物上面去,甚至跟建築造型結合(BIPV做法),需具備建築法規、建築設計、建材以及太陽能光電相關專業的跨領域人才,有一定程度的門檻,呼籲政府或學校須有計畫培養跨領域的整合型人才,聯合各相關產業的協力合作,並協助其形成產業,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率達成淨零目標。 ▲陳重仁總經理認為推動淨零建築勢在必行。 #好文推薦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掌握關鍵5招,BERS建築能效1級不再是夢 零碳轉型迫近 低碳綠建築現轉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SSDC永續香氛蠟燭,盞亮你的ESG淨零之路

「盞亮你的ESG淨零之路」永續香氛蠟燭是SSDC澄毓綠建築與Ego map合作設計製作,賦有健康、低碳、環保、循環四大內涵的年度獻禮。 以雪松為主調,選用台灣小農自產的黃、紅檜木精油,以及天然薰衣草、大西洋雪松、檀木,放上樹脂結晶、聖木屑當裝飾,是健康;有別於傳統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石蠟,本次採用對環境友善的「素蠟」,大幅減少燃燒過程中黑煙產生,是低碳;綠色玻璃容器含有50%回收再生玻璃,蠟燭完燃後,可當茶杯、咖啡杯、筆筒、花器,或重複填裝素蠟,是循環再利用;以再生紙為原料製成的牛皮紙袋及包裝盒,以蜂巢紙為緩衝材料,環保更永續。實踐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哲學,更是SSDC澄毓ESG理念的體現。 #澄毓以環境永續為核心事業,立足台灣15年 SSDC澄毓立業15年,始終以ESG為立業使命,以綠建築為始,以永續為本,以零碳建築為目標,環境永續就是我們的核心事業,服務項目蘊含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及治理Governance三個維度。提升環境效能的服務有碳盤查、GNFZ全球淨碳認證、LEED Zero淨零排放認證、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台灣EEWH綠建築標章、建築碳足跡認證、建築能效評估標示、新建住宅性能評估、綠能系統整合規劃及綠建築規劃設計等10項;促進社會關係的服務有WELL健康建築認證及無障礙標章;智慧建築標章、國際不動產ESG標準GRESB評鑑則可強化組織治理面向,全方位協助業主打造節能減碳又健康的智慧綠建築,強化企業減碳力道,提升企業ESG競爭力,以達到淨零碳排的終極目標。 #累計減碳量10,189,314公噸,相當於26,493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 截至2023年12月30日,SSDC澄毓輔導參與1,083件各類建築物,包含高層樓建築、高科技廠房、廠辦、住宅、商場、飯店、醫院、公共工程、醫療照護、科技園區等,累計總減碳量約達26,493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為地球減少10,189,314公噸的二氧化碳量。 SSDC除積極協助業主落實ESG實踐,對內更貫徹「節能減碳,環保愛地球」的信念,台北總部辦公室裝修之際導入WELL認證,融入空氣、水、營養、光、運動、熱舒適、聲環境、材料、精神、社區等十大項目要領,著重「人與空間環境的互動關係」,於2023年榮獲WELL健康建築白金級認證。辦公區域安裝新風系統,採用能效一級空調設備,配置室內空氣品質監測儀,照明燈具均為高演色性、無頻閃、高光效燈具,木紋地板搭配室內植栽擺設,融入自然材料和植物元素,營造可放鬆減壓的舒適空間。 透過制度或軟性設計增進使用者的健康舒適與幸福感,展現「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精神。 #善盡企業責任,落實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 SSDC澄毓以評鑑鑽石品質的「八心八箭」為核心價值,著重以人為本、真誠信實、信任透明、多元尊重、專業負責、創新卓越、團隊合作、共榮共益,重視利害關係人,追求永續卓越,努力成就業主最信任的交付,成為同仁及伙伴最堅強的臂膀。針對企業經營的永續思維及危機管理,加強「財務風險」、「業務風險」、「氣候風險」、「資安風險」、「傳染病風險」的分析、管理及應,以降低危機發生機率與避免傷害。 SSDC澄毓的ESG行動已涵括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指標的13項,從健康與福祉、教育品質、性別平等、可負擔能源、就業與經濟成長、工業、創新基礎建設、減少不平等、永續城市、責任消費與生產、氣候行動、和平正義與制度、全球夥伴、陸地生態等。 SSDC未來將會繼續攜手永續共榮的夥伴,有台灣綠領協會、台灣BIM聯盟、台灣建築中心、政大數位賦能與ESG永續創新產學聯盟、台灣建築調適協會、台灣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聯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運動協會、CSRone、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民間倡議團體,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偕手創造一個更加美好永續的環境社會,這就是澄毓的信念。 #好文推薦 淨零碳排與ESG、SDGs的熱潮,你跟上了嗎? 跨出ESG第一步:SSDC澄毓攜手京城建設完成企業永續報告書 Trey Archer:邁向永續的最有利途徑,讓GRESB陪你在ESG路上前進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氣候變遷成國安問題 揭台灣減碳困難原因

「氣候變遷是國安問題!」多次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又稱聯合國氣候峰會)的李河清教授直言。 #未來全球十大風險,氣候變遷佔六項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證實,2023年是史上最熱的一年!比起工業革命前已上升1.45°C,逼近《巴黎協定》所設定的1.5°C增溫幅度。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3全球風險報告》顯示,未來2年及10年的全球風險感知排名前十大,與氣候環境相關的風險就佔據6項,包含自然資源危機、自然災害及極端天氣事件、氣候變遷減緩失敗、氣候變遷調適失敗、大規模環境迫害事件、生物多樣性流失與生態系統失衡,2024年風險報告更將極端氣候列為最高風險事件。 「生活成本負擔困境」、「大規模非志願性移民」的風險則是由氣候變遷因素導致引發,「氣候變遷是所有風險的一個加乘器。」李河清教授特別指出,若降雨量發生改變,可能導致乾旱、暴雨、土石流,造成居民流離失所,生活困難;水資源匱乏,糧食欠收將引發食物安全危機,導致非自願遷徙、區域衝突,國安問題難以避免。因此,如何對抗氣候變遷,加速能源轉型、降低碳排放成為各國施政的重要課題。 #CO2濃度不減反增,曝「三低」關鍵影響減碳 美國環保署已將二氧化碳列為空氣污染物,李河清提到,2009年開始關注氣候變遷議題時,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385ppm(Parts Per Million,1ppm=百萬分之一),與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相比,增加超過三分之一,2023年已達424ppm,日漸嚴重的空氣污染及碳排放問題,必須嚴正重視。以台灣為例,目前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電力來自燒煤與天然氣,集中在中部電廠,讓新竹以南的台中、彰化、南投等地區長年空污嚴重。 經常出席公部門及民間團體氣候政策相關會議的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感慨表示,台灣民眾對1.5°C及減碳行動迫切性切性如同「溫水煮青蛙」,大部分人不是太有感,其原因可歸納為「三低」,第一電費低,台灣2022年住宅用電2.6849元,為全球第五低,工業用電2.7624元為全球第三低。 雖於2021年實施《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俗稱「用電大戶條款」),契約容量(用電戶每個月依約繳付給台電的用電基本費)達5000KW以上者,需建置至少契約容量10% (約500kWp)的綠能,若於3年內建置完成,義務容量(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之裝置容量)最高可減免20%,條款上路後卻成效不彰,並引發對高碳排企業太寬鬆的爭議。2023年台灣電力公司又試辦「義務儲能設備參與需量反應措施」,提供兩種電價折抵方案,每度電可扣減1~10元不等,用越多越便宜,恐對減碳起不了太大作用。 第二是碳費低。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公布將於2024年初確立碳費費率、2024年盤查碳排、2025年依盤查結果開徵碳費,年排碳量超過2.5萬公噸業者,包含電力業、鋼鐵業、煉油業、水泥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石化業等,約512家企業將於2025年繳交第一筆碳費,預計以每噸新台幣300元開徵,可享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免費配額。環團紛紛表示不滿,認為起徵費太低,又有優惠,日後減碳力道有待評估。「碳費先行、銜接碳稅」陳重仁表示先求有,再求好,迭代前進,淨零碳排沒有選擇必須得做,這是企業不可逆的減碳使命。 最後是低薪的問題,從個人角度觀察,當生活只能維持基本溫飽,沒有餘力想到氣候變遷問題,或使用節能家電,民眾對減碳意識低,自然大大降低減碳推動力道。 #台灣身陷「三高」,氣候變遷績效吊車尾 對於陳重仁的三低看法,李河清也提出「三高」回應。首先,台灣碳排放總量高,2024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照例在COP會議公布,評比結果顯示,台灣較去年退步四名,在67國中排名61名,人均碳排約每年12噸,是全球平均的兩倍,「溫室氣體排放」項目位居倒數第四,表現被評為「極差」,其中近六成是工業排放。雖然環境部特發新聞稿表示「CCPI的指標方法有爭議,評比結果不具代表性。」但以工業製造為主的台灣,仍應積極面對碳排議題。 第二是產業轉型困難高。依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等團體針對石化、鋼鐵、水泥、紡織等293家高碳排難減產業進行調查顯示、只有24家宣示淨零,許多公司甚至連減碳目標都未訂定,李河清表示,目前的轉型多為低碳生活轉型,像騎自行車、做好資源回收等,政府部門應要有架構、有序地、解決高碳排難減產業的轉型問題。 最後第三是台灣能源進口比例高,不產油、礦產資源匱乏的台灣,依賴國外進口的能源比例高達99%,高度仰賴進口,使得能源供應的安全與穩定性成為國家安全問題,應增加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地熱能、生質能與廢棄物發電等再生能源比例,提升能源自主性及多元性,若多靠燃燒化石燃料發電,溫室氣體的問題不會得到解決,李河清老師也遺憾表示,雖然減碳是世界級議題,但在公共政策、民生政策上卻沒看見更多討論,這也是台灣仍須努力的地方。 不過近兩年政府大力推動節能補助,因應淨零碳排已撥100億的預算,國發會更計畫在2030年前針對淨零轉型投入9,000億預算,包括再生能源及氫能的技術研發、碳捕捉利用及封存、協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等,顯示政府減碳的力道比以往都強。                                 ▲李河清教授針對台灣的減碳提出「三高」看法。 #好文推薦 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拚淨零 台灣腳步有跟上嗎? 企業邁向淨零碳排起手式——碳盤查五口訣 以ISO14064碳盤查 提升企業ESG競爭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拚淨零 台灣腳步有跟上嗎?

「淨零碳排、能源轉型脫碳,台灣得加快、加速!」李河清教授語重心長說道,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極早跨入永續與氣候變遷領域,2007年首次參與峇里島第十三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國大會COP13(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又稱聯合國氣候峰會),16年來僅因新冠疫情缺席,實屬難得。本期SEE GREEN特別專訪甫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COP28回台的李河清教授,分享其對COP28第一手觀察,討論會議共識與台灣有何關係?該如何應對? #COP28:宛如超級世界博覽會的全球氣候盛事 李河清回憶,第一次參與大會時,從締約國代表、非政府組織觀察員、聯合國秘書處、氣候組織及媒體等加起來僅約八千人。據主辦方統計,本屆COP28有156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高層、22位國際組織領導人、780多名部長、500名市長、5萬多名學生等超過十萬人。會議分為藍區與綠區兩個會場,藍區僅開放給締約方代表、經認證的觀察員與媒體;而綠區則主要為商展,開放給一般個人、學校、公司與企業,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李河清笑談「場地之大,每天隨便走走就破萬步,路上遇到朋友的熱門招呼語是:你今天走了幾步?」 COP28也是台灣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相關部會代表,以及民間企業、NGO團體組織參與最多的一屆,友達電、台達電、宏碁、華碩、國泰金、玉山金、歐萊德等企業,多是高階領導領軍上陣,設置展位、舉辦論壇,以氣候變遷政策、2050 淨零排放、碳定價、能源轉型及氣候法治等議題,廣泛交流。根據外交部統計指出,台灣代表隊此行與我友邦如貝里斯、馬紹爾群島以及與我友好國家共同舉辦46場雙邊會談,展現出從公部門到民間在氣候議題上的積極與重視。 #決議脫離化石燃料,公正、有序且公平 「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 in energy systems)」首次列入COP28決議文,是繼1997年《京都議定書》、2015年《巴黎協定》後的重要里程碑,有133國承諾將逐步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減少煤、油、天然氣的使用,將全球再生能源升至三倍,能源效率提升至二倍。 「化石燃料逐步淘汰」(phase out)最終未出現在決議文,但仍強調要以「公正、有序且公平(in a just, orderly and equitable manner)」的方式,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李河清解釋「能源轉型要顧及公平、公正,因各國家資源落差大,已發展國家、發展中國家、低度開發國家的進程不一,高排碳產業的勞工可能會面臨失業(如煤礦工人),排碳量小的島國亦可能最先面臨氣候災難。有序的意思是說大家有共同責任,但責任是有區分的,工業發達國家應率先能源轉型,並協助支持未開發國家地區,提供資金並移轉技術。」只是COP28上沒有提出時間表,留給每個國家很多運作空間。 #再生能源三倍,能源效率翻倍 對於化石燃料幾乎完全仰賴進口的台灣,該如何達成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目標呢?又如何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 2023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2024年開始徵收碳費,目前預訂價格為每公噸300元(約10美金),初期先針對高碳排大戶,李河清認為「環境保護團體可能覺得碳費收得不夠多,不滿意排碳大戶有2.5萬公噸免費配額等疑義,但《氣候變遷因應法》入法是第一步,碳費徵收是第二步,至少起到示警作用,先求有再求好,下一步是銜接推動碳稅。」 COP28決議要各國要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高至2022年三倍。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台灣目前規劃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9.4GW,將成長為2022年的3.5倍,台灣能源政策目標與COP28結論不但相符,甚至還微幅超出。 台灣已於2016年啟動能源轉型,以太陽光電和離岸風電為主軸,預計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9.4GW。根據經濟部指出,目前台灣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14.3GW,預計到2030年光電有31GW、風電13GW,加上地熱、生質能、小水力等加總起來,可以達成3倍也就是49GW。提升能源效率的部分,將從能源轉型、節能推動、製程改善等面向推行,加速推動再生能源、提升器具能源效率(如節能空調、老舊燈具汰換等)、建築深度節能、能源大用戶節電規範與輔導,2016年至2022年台灣能源改善的平均速度為4.2%,將達成COP28呼籲的目標。 2022年太陽光電累積裝置量目標應該要達到11.25GW,但實際卻只有10.22GW;離岸風機總數應有200座,到年末也只有設置188座,直到2023年5月才達標,從執行面及時程表來看,還是有落差。李河清最後提醒政府部門應該要用一個更嚴謹的態度,確定一個全力以赴方可達成的目標,訂定短、中、長期目標,並設置檢核點,這樣2050淨零目標才有可能達成。   ▲李河清教授分享對「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看法。 #好文推薦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氣候緊急時代下,臺灣的淨零建築之路如何走?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花蓮瑞穗鄉奇美布農部落現居16戶,部落中的族人大部分屬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當年族人自馬遠部落遷徒至此,為了凝聚族人並建立部落決策基地,遂由族人共同親手建造了教堂,這座教堂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成為了部落生活的中心,提供了培力、共餐及長者關懷的功能。 歷經50多年的歲月,原建築逐漸老舊,也漸不堪使用,部落的族人期望能夠對其進行翻新與整理,在公益支持的發起串聯和支持下,連結台灣綠領協會以及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婦權基金會),與部落的長者共同商討整修計畫。在整修的首要原則中,考量維持教堂原有的樣貌,同時融入現代建築節能的趨勢,這不僅尊重教堂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使其符合當代的節能標準。 為此,台灣綠領協會攜手BSA宋苾璇建築師與SSDC澄毓綠建築顧問,經過半年工期,於今年的12月,共同完成了這座藍白相間、富布農特色的零碳教堂。此外,除了建築物達到淨零,亦由婦權基金會導入地方創生、部落復育的發展計畫,共同促進部落與教會的永續發展。本案榮獲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淨零建築設計大賞——產業組佳作。   #零碳教堂帶動部落永續發展,期待傳統文化與環境教育新生 奇美零碳教堂落成典禮當天,適逢田貴貞傳道師封立牧師並就任奇美教會首任牧師的感恩禮拜,來自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各地長老教會及中會代表都前來獻上對教會與田牧師的祝福,也共同見證教堂落成後第一次的布農婚禮。新人穿著傳統服飾,在牧師與眾人的見證下進場,這不僅是他們未來新生活的開始,也象徵布農文化與宗教信仰的融合與傳承。除了零碳婚禮外,相信未來將有更多零碳永續的活動在這裡發生。 奇美零碳教堂整修完成後將申請LEED綠建築認證和淨零建築認證(LEED Zero),成為花東地區第一個零碳教育體驗中心與零碳旅遊景點。後續營運更要以「維持淨零」為目標,部落品牌「山里十六家」攜手其他組織合作舉辦零碳旅宿、零碳教育及文化體驗活動,實現與自然共存、永續發展的理念。   #節能、創能與儲能,零碳教堂如何煉成? 為維持教堂原始外觀,除了既有結構的補強,整修工程主力亦注重於防水與外殼節能改善、再生能源系統設計、節水設計、以及健康無毒的綠裝修設計。在公益團體的鼎力相助下,成就了一座符合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14項的永續零碳教堂。 為達到深度節能,教堂外殼使用隔熱漆、隔熱毯加強外殼節能效果,空調、照明、爐台都汰換成高效能設備,不僅省電也提升安全性;節水設計除了選用具省水標章的產品外,還設置雨水回收系統供澆灌、沖廁及清潔用,節省大量水資源消耗。 本案最大亮點——讓教堂達到淨零的綠能系統,是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兼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的心血。根據教堂過往全年用電度數,及節能改善後所預估之日常用電數據,來計算教堂每日以及每年最高用電量度數,並裝設發電量超過教堂日常用電需求之太陽能光電系統,以及裝設可供教會單獨用電2~3天的儲能系統,不僅可將白天太陽能系統發的多餘的電儲存起來夜間使用,也可以在陰雨天弭補太陽能的不足,以及災害發生停電時讓教堂成為部落有電可用的避難場所。如此,讓奇美教會達到實質的淨零(創能大於耗能)。   #部落與我們緣分激盪下的「永續循環」實踐 打造本案永續淨零建築,不只是導入新的設備與技術,更用透過在地材料與工法,將部落文化與教堂整修工程進行連結,例如半戶外共餐廚房之天花板以附近採收之天然竹材現場製作而成,具體展現原住民族的傳統建築元素;戶外地坪整修採用當地石子,且以當地常見之抿石子地坪工法鋪設,強調在地材料的運用。室內隔間牆採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環保防火發泡磚輕隔間工法,未來拆除可100%再利用,而拆除階段所產生的廢棄物則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的概念,現場再利用或分送給需要的部落居民,營建廢棄物回收率達80%以上,充分落實低碳循環概念之餘,亦提供使用者健康且舒適的室內空間。 自計畫緣起迄今,陳重仁與團隊頻繁來往台北與花蓮奇美部落,對他而言,這是一段奇妙且充滿著感恩之情的緣分。因公益目的親手打造出零碳教堂,更是台灣公正轉型的示範。未來台灣在淨零路上將持續面臨挑戰,但「永續」與「對話」將是我們的最大公約數,台灣綠領協會、SSDC與BSA會攜手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努力讓社會在追求淨零轉型過程中不遺落任何人。   #好文推薦 讓低碳永續綠建築啟動觀光競爭力:凱渡廣場酒店、福爾摩沙遊艇酒店 跨出ESG第一步:SSDC澄毓攜手京城建設完成企業永續報告書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淨零建築行不行 2/內政部推淨零建築 建築師很頭大:這麼多太陽能板怎麼搞?

【轉載】2023/12/01 13:05:31  經濟日報 記者徐珮君/台北報導 「以前建築物和綠電無關,以後建築物要能夠生產綠電,因為長期以來建築業貢獻了全球將近40%的碳排量,有責任要減碳。」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說, 全球淨零排放浪潮襲來,距離2050年,台灣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建築必須達到零碳排的淨零建築目標,此刻正和時間賽跑,陳重仁提醒:「這是責任問題,現在就要加速,否則2050年難以達標。」 到底怎樣做到淨零建築?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員陳麒任解釋,建築物再怎麼節能,都不可能不用電,「除非回到石器時代」,然而,用電就一定會產生碳排,除非全部用綠電,因此,政府現在推動的作法就是,建築物先節能50%,達到近零碳建築的「1+」節能最高等級,剩下的50%能耗,不可能再節能下去,就用再生綠電達到碳中和,讓碳排回到零的效果,就是淨零(Net Zero)建築。   #淨零建築 自己省碳50%其餘靠綠電 為了進一步讓建築物自己產生綠電,立法院5月底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訂未來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的建築物,應於屋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對於「一定規模」建築物的定義?經濟部與內政部經過半年磋商,近期已達成共識,規定新建物的屋頂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以上,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 經濟部官員說,依此原則,未來300坪以上新建、增建、修建的建築物,都必須設置50瓩容量光電,包括工廠、商辦及大型集合住宅等,都會涵蓋在強制裝設太陽能板的範圍內。不過,相關子法仍未公布,實施時間最快落在明年下半年或後年。 「雖然現在加裝太陽能發電裝置在技術上不會有問題,但一定會增加麻煩」,內政部官員坦言,「對再生能源相關技術和知識相對陌生的建築師,面對淨零浪潮也要轉型。」同時,強制裝太陽能板的政策執行下去,也會創造很多需求,發展出相關產業,變成綠色經濟的動能,建築業不應排拒。 擁有超過十年綠建築專業經驗的陳重仁則指出,「還是有很多建築師無法接受強制在建築物上,加裝太陽能板發電設施」,因為建築師要對建築物的結構安全、消防設計等負責,若加上了淨零減碳的建築設計,他們的任務增加,要做的事情變多,設計費用不僅沒有增加,還被七折八扣,「這是建築師的困難。」   #建築加蓋太陽能板 建築師頭大 陳重仁分析,高效能的設計是有代價的,當專業人士的費用無法提高,自然會壓低成本,例如技師等附委託專家對建築物測量評估的結果,一定會被傷害,「一分錢一分貨,很多業主也很接受近零碳建築的觀念,但最後一看到報價就說算了,還是不要做了,建築師的 設計都白費了。」 事實上,政府推動2050淨零建築的路徑,是分階段設定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成近零碳建築目標;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近零碳建築;最後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淨零建築。 官員認為,2030年的目標「滿簡單的」,因為強制從公家機關先做,「一個命令下來,就要配合,難度不大,反而是2040年(50%既有建築更新)的目標,比較困難。」 官員強調,「法規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政府不用花很多錢,例如補助民眾買節能電器設備,就讓被管制的新建築物設置太陽能發電裝置,這是成本最小的作法,但也只是杯水車薪,影響最大的還是既有的舊建築物,因為現在已經蓋好了,不能強制要求加裝太陽能板。「未來會考慮加強力道,修法針對一定規模的既有建築,逐步要求增設太陽光電板。」 陳重仁認為,因為業主都想要順利蓋好房子,因此對法規的強制要求,都會努力完成。不過,要讓既有的舊建築物提升節能設備,或加設太陽能板發電設施,除了靠政府補助外,關鍵在於創新的商業模式,引進金融單位和財務金融的支持。 例如現在已有ESCO(能源績效保證機制),業主想要改善節能設備,一開始不用出錢或出一點點錢,由銀行先買單,只要後續達到節能績效,就能用類似分期付款的方式,由銀行資金提供低利貸款,專門用來做節能建築或設備改善之用。   #淨零建築怎麼搞 專家提建議 另一方面,陳重仁建議,推動淨零建築可先從改變建築材料著手,「最好是把太陽能板和建築造型設計在一起」,例如現在已有BIPV建築整合型,以及貼附在建築物外的BAPV安裝型太陽能板,不僅減少碳排、提高發電量,更增加建築物的美觀。 第二是做好建築物的能源管理,包括室內空調、照明等電器節能,只要耗電量減少、能效就增加。 第三是創能,導入再生能源,做到碳中和。陳重仁說,除了在建築物本身透過設置太陽能板生產綠電外,若自產綠電不足,可以運用購買綠電、綠電憑證、碳權抵換等手段來補足,達到淨零。更好的作法是如果台電供應的電力都是零碳的綠電,就最好了。 「現在開始到2050年,還有將近30年的時間,就是要加速努力,一方面增加綠電比例,同時提高節能的能效,兩邊都要一起做。」陳重仁建議,「不要忘了建築物的立面也可裝設太陽能板」,過去大家認為立面的發電效率差,但未來BIPV產品更成熟,就不易受到太陽光角度的影響,甚至在微弱的光線下還可發電,他舉例,內政部對對既有建築物的外牆拉皮,給予一定補助,以後補助,若要求使用BIVP建材的綠色拉皮,就能有更多建築物發電。 此外,陳重仁觀察,和國際相比,台灣政府投資在每個人節能的人均成本,遠遠落後其他國家,資源明顯不足,而且對於綠能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上,目前提供的培訓課程和證照也偏少,建築業界想要要找擅長太陽能發電施工的公司或傳統工班,實際上很多都沒有證照,難以認證其專業性,也是邁向淨零建築的一大阻力。   此文轉自《經濟日報》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曾瑞宏:在高雄發展「開放性亞洲建築」,推動淨零在地化

延宕一年半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終於在春節前通過,成為六都中第三個通過議會三讀的淨零條例,高雄市於2023年早一步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因應國際趨勢,訂出2030碳排減量30%、2050淨零目標,期盼能由公部門帶頭、產業以大帶小,讓全民參與。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綠建築界深耕多年,參與高雄市政府「淨零學院」的推動及規劃,跨界攜手完成全台第一座零耗能建築「芒果樹辦公基地」,備受肯定。與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同為成功大學建築系校友,多年未見的二人,2023年底在高雄淨零建築講座上再次相遇,特邀請接受SEEGREEN專訪,分享高雄綠建築發展進程?因應高雄炎熱氣候,綠建築手法上有何特別之處?以及對高雄淨零政策的看法。 #以「開放性亞洲建築」克服南部酷熱氣候 陳重仁總經理發問(以下簡稱問):曾瑞宏建築在高雄完成不少建築作品,大家經常關切的問題是,高雄的氣候條件,不管在熱也好,或是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付出了空氣品質的代價,在這種北回歸線以南,偏熱帶氣候的地方,在建築的節能或隔熱手法上如何強化,請您分享。 曾瑞宏建築師答(以下簡稱答):雖然台灣並不大,但北回歸線以南跟台北,其實在氣候上差異挺大,我自己定義台北的氣候跟日本的比較接近,高雄是亞熱帶偏熱帶,跟東南亞的氣候比較接近,在綠建築設計的手法上,我個人是有個願景,希望找到一個路徑,在建築、環境,以及都市開發時,讓碳排盡量降低,並有機會把它推廣到泛太平洋地區與台灣具有類似氣候條件的廣大人口聚集區域,對於地球降低碳排具有較大的貢獻效益。因此,有別於歐洲的「開放性的亞洲建築」這個概念,我認為是成立的。 關鍵要件是「通風」以及「低耗能」的建築型式,在台灣的原住民建築居住型式,其實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典範。 首先,必須善用環境建築技術,例如CFD及熱模擬⋯等,討論熱對流與通風的議題。另外,在材料跟工法上,必要討論材料的蘊含碳排量,以及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所以高雄跟台北不會一樣。 #參與高雄厝第一號,呼籲要創新再突破 問:高雄厝的第一個案子是您的作品,我認為這是很棒的政策,因應高雄的氣候環境去調整,鼓勵比較深的遮陽,呼應在地化,而非複製國際的式樣,這裡也想請您分享。 (註:高雄厝為高雄市府在2012年推動「高雄市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希望能將綠建築的概念及標章具體化,蓋出有在地特色的建築,此建物的陽台最深可達3米,還有三分之一植栽立體綠化,可以有效遮陽、降溫、還有提升空調效率等優點,目前申請案件超過14萬戶。) 答:我比較幸運,是高雄厝一號的參與者,當時約2010年,大家對綠建築的討論還很初階,更別說結合不動產市場。所有的法令都必須要有誘因(註:像是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中規定,景觀陽臺深度逾三公尺部分不得計入景觀陽臺面積,讓建商趨之若鶩。),如果做了一個沒有市場誘因的東西,我想是不會成功的。 綠建築在地化這件事,高雄具有條件,先遮陽,創造降溫跟通風,再加上綠化與再生能源,包括室內的風景、共享庭院,以當時的時間背景來看,在建築技術上有所突破,有這樣的成果非常值得肯定,但隨著氣候變遷的課題越來越嚴峻,技術等等都不斷演化,高雄厝一定也需要更高階的討論方式,去討論如何深入做低碳淨零這件事。 #淨零路徑在地化,沙盒實驗是解方 問:高雄的淨零自治條例已經正式公告,我覺得高雄市淨零自治條例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其他幾都較沒有的,就是強調在地化這件事,尤其高雄作為工業城,淨零路徑更要在地化,可以從哪些方向來看? 答:高雄身為碳排大戶是危機也是轉機,很重要的是要產生減碳誘因,讓大家持續推動淨零的目標,我認為在地化沒有標準答案,要靠集體共創去解決,跨部門、跨領域的溝通,允許沙盒實驗,找到解決方案。 (註:沙盒實驗為在可控制的環境中進行試驗,目的是測試新想法、產品或策略的效果。) 問:我很認同剛講的沙盒實驗,在台灣不管從公部門,或私領域的角度來看,我們錢要花在刀口上,這實驗要蓋一個房子金額滿高的,到底有沒有機會比如政府跟民間合作,去做這件事,從測試裡面找出大家可以複製的經驗或方法呢? 答:其實高雄厝一開始就是找民間業者,高雄市政府也認同,一起推動突破,向中央爭取法令上的誘因,它也是某種程度的沙盒實驗,包括芒果樹基地也是這樣做,過程中高雄市政府幫很大的忙,程序、法令都合法,但是又有創新,我覺得這也是沙盒實驗,不一定要在封閉式的空間裡實驗,而是必須持續在實務的領域,不斷地尋找實踐的機會。並進行分享、對話、共創和一同進步。   ▲曾瑞宏建築師與陳重仁總經理暢談高雄綠建築手法。 #好文推薦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深耕多年, 來到SeeGreen會客室談及,其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始於豐富的生命經驗;作為一名建築師,「向自然學習」、「呈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是其核心的價值信念,關注人與環境的永續,人與人的永續,人類要學著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符,作品內涵有對環境、自然、社會弱勢、下世代的環境教育的關心,與家扶基金會、佛光山、慈濟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及偏鄉關懷與建設。 近期,與日本SUEP.建築事務所末光弘和建築師、百佑營造公司董事長洪光谷成立綠色亞洲實驗室(Green Lab Asia, GLA),更是希望透過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結合,找出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環境與建築解決方案,一步步以「建築、環境與都市」實踐ESG永續發展的理念。 #體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芒果樹辦公基地 甫於2023年完工誕生的「芒果樹辦公基地」,成功地在高雄市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從規劃到啟用歷經六年孕育,看似漫長的時間,對曾瑞宏來說如彈指間,他表示「我們要做環境教育、社會貢獻、分享理念,這之後還有更長的時間能產生很大的貢獻,六年時間非常值得。」 保留百歲芒果樹是一項不簡單的挑戰,曾瑞宏笑稱給自己找了大麻煩,有很多問題必須解決,卻是善盡環境保護的最佳體現。首先是基地環境微氣候實測一年,在基地設置微氣候監測系統實測收集各項氣候數據一年,如日照、風向、降雨量及溫濕度等。完整記錄其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其次是模擬規劃設計,進行完整樹型的測量,導入實測一年的環境微氣候資料,進行環境模擬,確保樹的生長環境不能有太大改變。另外,也針對樹根位置進行探測,確保建築物基礎與施工不會影響到樹根的生長。 建築設計則是兼具被動式設計的自然導流、通風、日照採光、集水,到主動設計LED燈、LOW-E玻璃、變頻冷氣、省水器具、格柵….各種適用的深度節能手法,在確保美學及舒適性的前提下,最後才設置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板,達成「零耗能建築」目標。 目前,百佑芒果樹基地啟用屆滿週年,經實際收集能源使用的數據,實現了正能源建築的成果,能耗表現優於設計時的零耗能建築目標。 #從既有建築著手,節能減碳成效大 「我不是為了綠建築而綠建築」曾瑞宏說,綠建築不只有單一標準,應有更多的表現及迭代討論,應透過作品讓大家體驗、檢視、驗證,比起標章認證,他認為更重要的是人在建築物中是否能保有身心靈健康與平衡?以及在氣候變遷的課題下,能否實踐環境共生?產業與綠建築能否有更好的結合?芒果辦公基地外、高雄佛光山妙慧樓、旗山家扶基金會建築,都是其對綠建築的詮釋與體現。 目前綠建築的設計多體現在新建案中,曾瑞宏認為,修繕及強化既有建築的深度節能、再生能源設置,才是更環境永續友善的做法。討論既有建物可以保留什麼,補強什麼,這樣的碳排放量是最少的,而非全部拆掉重蓋,相比歐洲,台灣這部分有很多要加強的空間,若無法累積傳統、歷史、文化跟社會資產,整個城市的紋理與記憶將被抹去。 #投入「淨零學院」,加速高雄市減碳進程 高雄市為臺灣重要工業城市,石化、化工、鋼鐵、電子等產業之碳排放量占全市8成以上,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高雄市府於2022年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期透過龍頭企業大帶小方式帶動產業轉型;高雄市議會於2023年6月28日三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以強化政府治理、輔導產業調適、市民生活參與、落實公正轉型為四大核心,公部門帶頭示範、產業以大帶小、全民參與精神,達到2030城市減碳30%目標。 曾瑞宏在高雄實踐綠建築的理想超過十年以上,芒果樹辦公基地成果獲得肯定,這份熱忱也被高雄市政府看見,高雄市2021 年碳排放量高達5737 萬噸,占全台灣20%,成立「淨零學院」培訓淨零人才是高雄市減碳三箭的第三招,曾瑞宏因緣際會下也受邀為淨零學院工程進行設計。 他與市府人員多次進行討論,從路徑、預算、材料、建築美學等方面設立目標,逐步讓淨零學院成型,淨零學院提供通識、證照與技術的相關課程,並和產業界、大專院校等跨領域合作,曾瑞宏認為,在這種場域討論問題,能更精準的傳達理念,且有「分享教育」的意義,集結眾人的智慧,一起集思廣益,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曾瑞宏建築師談對綠建築的理念。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蔡英文總統於2021年宣布台灣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計劃透過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策略達成;其中能源轉型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之潔淨能源發展方向為規劃原則,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預期發電結構在2025年會達到燃氣50%、燃煤30%及再生能源20%。再生能源以推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為主,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離岸風力裝置容量則達5.7GW以上;惟截至2023年11月統計,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達17,506 MW,發電量229.56億度,占比僅達9.9%。 甫當選的賴清德總統,於競選時,進一步提出綠能轉型五大政策,包括啟動二次轉型、推動數位與綠色產業雙軸、打造淨零綠生活、政府當轉型後盾與公正轉型,強化地熱發電、氫能、海洋能與生質能的發展,希望在2026年到2050年達成電力去碳化:2026年目標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2030年目標燃氣50%、燃煤20%、再生能源30%;2050年再生能源占60%至70%、氫能源占9%至12%、燃氣占20%至27%。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對延宕的綠能轉型進展,台灣該如何急起直追?又有那些困難必須克服呢? #綠電市場不健全,賴清德必須面對課題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表示,再生能源20%到60%三倍增長的實現成長需要更多努力。國際間追求淨零碳排趨勢加速,國內業者因應供應鏈品牌商要求攀升,對綠電需求孔亟,根據經濟部2023年八月調查,至2030年台灣企業綠電需求將達318億度,年增60億度,至2040年時需求更上看1000億度電。台灣綠電供應不足,產業普遍缺綠電,加上綠電市場不健全,多數賣給台電,超前部署的台積電所得僅是杯水車薪。 許博涵認為政府應積極把綠能與產業連結起來,建立良好的市場供需機制,解決綠能利益分配問題,同時要避免城鄉衝突,讓綠電每一度的價值,能夠被完善的記錄,建立產業跟綠能之間的信賴,在二次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照顧到環境跟社會,這是賴清德未來重要的課題。 #結合科技拚淨零,帶動產業創新 賴清德主張建立國家級「前瞻科技研發平台」,投資人工智慧、量子電腦、太空科技等;建立「淨零創新科技平台」,運用資通訊技術、數位化工具,結合AIoT技術,協助產業進行綠色轉型,開發太陽能、風能、氫能、地熱、海洋能,以及智慧電網、儲能等,並強調讓AI產業化,產業AI化,用AI來幫綠能,綠能也來幫AI,許博涵認為這策略有「打到痛點了!」 台灣有許多高耗能產業,政府需加強連結綠能與產業轉型,透過科技的幫助達到「綠能解放」,像有一些公司開始推智慧綠能,把人工智慧加入綠能,讓AI變淨零的助力,透過融合科技創新、循環減廢、綠色金融,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雙向帶動讓產業更上層樓,又兼顧經濟正義與公平福利,這政策是值得讚許的。 #喊投入智慧電網,自然因素成阻礙 綠能已進入市場化的時代,政府開始投入智慧電網、儲存科技、智慧電力調度,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博涵說:「從實際面來看,儲能更為重要,但是我們現在電網級儲能、分布式儲能在哪裡?政府沒有提出解方。」綠能跟零碳這兩件事能否成為產業,而且是有智慧競爭力的產業,是個重要議題。 另一個的問題是,當綠電比例激增,台電電網穩定性將受到巨大考驗。由於自然資源如風力、太陽能光電供應不穩定性及間歇性,使得再生能源的供給量沒辦法如傳統電廠一樣接受調度指令,因應電力負載的變化,過去電力系統不穩定是因無法預測的負載問題,或是突然的機組跳機、輸配電路故障造成停電,若加上再生能源受季節、地域、氣候等因素影響,電網的穩定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產生跳電/限電危機,例如沒有風或傍晚時刻,失去綠電支撐導致供電能力產生劇烈波動,這類問題同樣考驗著未來政府的綠能配套措施及因應能力。 許博涵期許,希望未來真如經濟部的規劃,可以很好的去做分散式電網跟儲能方案運作,進而有效減碳,舒緩空污問題,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讓再生能源穩定的併入系統後運轉,這是從政府、再生能源企業、台電等都要動起來的事,在進行開發綠能的過程中,去學習適應新的減碳紀元。 #好文推薦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第一座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運維中心,由澄毓、亞新與沃旭能源共同寫下LEED黃金級模範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在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台灣不落人後,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建築業是減碳重要的環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隨即訂定建築能效分級評估制度(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將建築能效依節能成效分為7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為近零碳建(第1+級),可達約50%的節能,自111年1月1日實施。遠見雜誌團隊近日特地來到SEE GREEN會客室訪問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深入淺出地講述如何在台灣推動淨零建築?執行上有何困難?政府、相關產業又該扮演什麼角色? #低碳建築,循環經濟是解方 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都會排放CO2,主要分為營運碳排、隱含碳(蘊含碳),低碳建築的重點在後者。建築物產生的40%碳排放量中,有四分之一是隱含碳從建材的生產運輸、施工方法到修繕拆除,是減少隱含碳的關鍵;而使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建材,以及容易拆解的設計,以便未來再重複使用或是循環再生,這樣不但可降低碳排放,成為「低碳建築」,更是「循環建築」。 陳重仁舉例,國內最有名的就是台糖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所有屋頂都鋪滿太陽能板,加上雨水、中水的回收利用,魚菜共生等循環機制,靠再生能源,每年能省下近百萬水電費;中控室內的能源管理系統,能隨時監測設備的耗電狀況;以鋼構以及模組化工法為主的建築物,整體碳排放量比鋼筋混凝土構造少;室內家具、家電一律用租的,有損壞的部分再請廠商來修,種種設計讓每年平均的減碳量為330公噸CO2e,並獲得低碳建築鑽石級標章、智慧建築黃金級標章等獎項。 #淨零兩大方向,深度節能先行 想要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陳重仁表明就兩件事,第一是深度節能,包括空調、照明、建築外殼隔熱三大項,同時採用智慧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發揮最大效益,有效節能。當已經做到深度節能,第二步便是採用再生能源,一般分成基地內、基地外,前者可加裝太陽能板,或採用風力發電,後者購買電力公司提供的再生能源或再生能源憑證,俗稱綠電與綠電憑證。立法院於2023年5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定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非受光條件不足等因素,要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內政部與經濟部經過近半年協商,達成共識,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 #政府應明訂法令,獎勵民間積極參與 「國際上趨勢一定先鼓勵深度節能、採用再生能源,而非一開始就想去買綠電。」陳重仁強調,因應氣候變遷課題,民間企業已積極研發更節能的設備、建築工法、建築材料等,只是在進入市場時會有些困難點,因前期研發資本投入多,產品或服務價格相對較高,市場接受度差,低碳建築或循環建築難以普及,形成惡行循環。建議政府登高呼籲,明訂相關政策法令,嚴格執行;同時設計獎勵措施提高誘因,比如鼓勵更好的外牆隔熱工法,鼓勵採用循環建材,一來讓業主比較願意採用,二來降低材料廠商的負擔,普及循環低碳市場,加速2050淨零建築目標。 陳重仁舉例,內政部於2021年1月1日修正施行《分戶樓板衝擊音規定》,要求新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應具有一定品質的隔音性能,於是得於設混凝土樓板上鋪設減震隔音層,以降低樓板衝擊音,而回收廢輪胎絞碎的顆粒即是市售隔音墊的主要原料,隔音又環保,先前台灣沒有廠商要自己生產,多是進口國外的產品,但新制上路後,兩年內有一百多家廠商在做。只要有積極明確的政策法令,以台灣的研發製造能力與供應鏈優勢,必能加速深度節能與低碳循環建材產業的形成,幫助台灣早日達成淨零目標。 #COP28有新共識,急需跨領域人才 為了減緩氣候問題,讓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1.5℃,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有近120國承諾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對建築與再生能源技術的結合是一大考驗,陳重仁強調:「推動淨零建築沒有選擇必須得做,不是因為有什麼好處才做,因為影響的是我們下一代的生存環境。」 淨零建築需整合建築、能源、空調、機電等不同領域專業,例如要將太陽能板放到建築物上面去,甚至跟建築造型結合(BIPV做法),需具備建築法規、建築設計、建材以及太陽能光電相關專業的跨領域人才,有一定程度的門檻,呼籲政府或學校須有計畫培養跨領域的整合型人才,聯合各相關產業的協力合作,並協助其形成產業,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率達成淨零目標。 ▲陳重仁總經理認為推動淨零建築勢在必行。 #好文推薦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掌握關鍵5招,BERS建築能效1級不再是夢 零碳轉型迫近 低碳綠建築現轉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SSDC永續香氛蠟燭,盞亮你的ESG淨零之路

「盞亮你的ESG淨零之路」永續香氛蠟燭是SSDC澄毓綠建築與Ego map合作設計製作,賦有健康、低碳、環保、循環四大內涵的年度獻禮。 以雪松為主調,選用台灣小農自產的黃、紅檜木精油,以及天然薰衣草、大西洋雪松、檀木,放上樹脂結晶、聖木屑當裝飾,是健康;有別於傳統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石蠟,本次採用對環境友善的「素蠟」,大幅減少燃燒過程中黑煙產生,是低碳;綠色玻璃容器含有50%回收再生玻璃,蠟燭完燃後,可當茶杯、咖啡杯、筆筒、花器,或重複填裝素蠟,是循環再利用;以再生紙為原料製成的牛皮紙袋及包裝盒,以蜂巢紙為緩衝材料,環保更永續。實踐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哲學,更是SSDC澄毓ESG理念的體現。 #澄毓以環境永續為核心事業,立足台灣15年 SSDC澄毓立業15年,始終以ESG為立業使命,以綠建築為始,以永續為本,以零碳建築為目標,環境永續就是我們的核心事業,服務項目蘊含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及治理Governance三個維度。提升環境效能的服務有碳盤查、GNFZ全球淨碳認證、LEED Zero淨零排放認證、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台灣EEWH綠建築標章、建築碳足跡認證、建築能效評估標示、新建住宅性能評估、綠能系統整合規劃及綠建築規劃設計等10項;促進社會關係的服務有WELL健康建築認證及無障礙標章;智慧建築標章、國際不動產ESG標準GRESB評鑑則可強化組織治理面向,全方位協助業主打造節能減碳又健康的智慧綠建築,強化企業減碳力道,提升企業ESG競爭力,以達到淨零碳排的終極目標。 #累計減碳量10,189,314公噸,相當於26,493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 截至2023年12月30日,SSDC澄毓輔導參與1,083件各類建築物,包含高層樓建築、高科技廠房、廠辦、住宅、商場、飯店、醫院、公共工程、醫療照護、科技園區等,累計總減碳量約達26,493座大安森林公園吸碳量,為地球減少10,189,314公噸的二氧化碳量。 SSDC除積極協助業主落實ESG實踐,對內更貫徹「節能減碳,環保愛地球」的信念,台北總部辦公室裝修之際導入WELL認證,融入空氣、水、營養、光、運動、熱舒適、聲環境、材料、精神、社區等十大項目要領,著重「人與空間環境的互動關係」,於2023年榮獲WELL健康建築白金級認證。辦公區域安裝新風系統,採用能效一級空調設備,配置室內空氣品質監測儀,照明燈具均為高演色性、無頻閃、高光效燈具,木紋地板搭配室內植栽擺設,融入自然材料和植物元素,營造可放鬆減壓的舒適空間。 透過制度或軟性設計增進使用者的健康舒適與幸福感,展現「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精神。 #善盡企業責任,落實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 SSDC澄毓以評鑑鑽石品質的「八心八箭」為核心價值,著重以人為本、真誠信實、信任透明、多元尊重、專業負責、創新卓越、團隊合作、共榮共益,重視利害關係人,追求永續卓越,努力成就業主最信任的交付,成為同仁及伙伴最堅強的臂膀。針對企業經營的永續思維及危機管理,加強「財務風險」、「業務風險」、「氣候風險」、「資安風險」、「傳染病風險」的分析、管理及應,以降低危機發生機率與避免傷害。 SSDC澄毓的ESG行動已涵括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指標的13項,從健康與福祉、教育品質、性別平等、可負擔能源、就業與經濟成長、工業、創新基礎建設、減少不平等、永續城市、責任消費與生產、氣候行動、和平正義與制度、全球夥伴、陸地生態等。 SSDC未來將會繼續攜手永續共榮的夥伴,有台灣綠領協會、台灣BIM聯盟、台灣建築中心、政大數位賦能與ESG永續創新產學聯盟、台灣建築調適協會、台灣智慧淨零建築產業聯盟、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運動協會、CSRone、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民間倡議團體,善盡地球公民的責任,偕手創造一個更加美好永續的環境社會,這就是澄毓的信念。 #好文推薦 淨零碳排與ESG、SDGs的熱潮,你跟上了嗎? 跨出ESG第一步:SSDC澄毓攜手京城建設完成企業永續報告書 Trey Archer:邁向永續的最有利途徑,讓GRESB陪你在ESG路上前進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氣候變遷成國安問題 揭台灣減碳困難原因

「氣候變遷是國安問題!」多次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又稱聯合國氣候峰會)的李河清教授直言。 #未來全球十大風險,氣候變遷佔六項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證實,2023年是史上最熱的一年!比起工業革命前已上升1.45°C,逼近《巴黎協定》所設定的1.5°C增溫幅度。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3全球風險報告》顯示,未來2年及10年的全球風險感知排名前十大,與氣候環境相關的風險就佔據6項,包含自然資源危機、自然災害及極端天氣事件、氣候變遷減緩失敗、氣候變遷調適失敗、大規模環境迫害事件、生物多樣性流失與生態系統失衡,2024年風險報告更將極端氣候列為最高風險事件。 「生活成本負擔困境」、「大規模非志願性移民」的風險則是由氣候變遷因素導致引發,「氣候變遷是所有風險的一個加乘器。」李河清教授特別指出,若降雨量發生改變,可能導致乾旱、暴雨、土石流,造成居民流離失所,生活困難;水資源匱乏,糧食欠收將引發食物安全危機,導致非自願遷徙、區域衝突,國安問題難以避免。因此,如何對抗氣候變遷,加速能源轉型、降低碳排放成為各國施政的重要課題。 #CO2濃度不減反增,曝「三低」關鍵影響減碳 美國環保署已將二氧化碳列為空氣污染物,李河清提到,2009年開始關注氣候變遷議題時,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385ppm(Parts Per Million,1ppm=百萬分之一),與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相比,增加超過三分之一,2023年已達424ppm,日漸嚴重的空氣污染及碳排放問題,必須嚴正重視。以台灣為例,目前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電力來自燒煤與天然氣,集中在中部電廠,讓新竹以南的台中、彰化、南投等地區長年空污嚴重。 經常出席公部門及民間團體氣候政策相關會議的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感慨表示,台灣民眾對1.5°C及減碳行動迫切性切性如同「溫水煮青蛙」,大部分人不是太有感,其原因可歸納為「三低」,第一電費低,台灣2022年住宅用電2.6849元,為全球第五低,工業用電2.7624元為全球第三低。 雖於2021年實施《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俗稱「用電大戶條款」),契約容量(用電戶每個月依約繳付給台電的用電基本費)達5000KW以上者,需建置至少契約容量10% (約500kWp)的綠能,若於3年內建置完成,義務容量(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之裝置容量)最高可減免20%,條款上路後卻成效不彰,並引發對高碳排企業太寬鬆的爭議。2023年台灣電力公司又試辦「義務儲能設備參與需量反應措施」,提供兩種電價折抵方案,每度電可扣減1~10元不等,用越多越便宜,恐對減碳起不了太大作用。 第二是碳費低。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公布將於2024年初確立碳費費率、2024年盤查碳排、2025年依盤查結果開徵碳費,年排碳量超過2.5萬公噸業者,包含電力業、鋼鐵業、煉油業、水泥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石化業等,約512家企業將於2025年繳交第一筆碳費,預計以每噸新台幣300元開徵,可享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免費配額。環團紛紛表示不滿,認為起徵費太低,又有優惠,日後減碳力道有待評估。「碳費先行、銜接碳稅」陳重仁表示先求有,再求好,迭代前進,淨零碳排沒有選擇必須得做,這是企業不可逆的減碳使命。 最後是低薪的問題,從個人角度觀察,當生活只能維持基本溫飽,沒有餘力想到氣候變遷問題,或使用節能家電,民眾對減碳意識低,自然大大降低減碳推動力道。 #台灣身陷「三高」,氣候變遷績效吊車尾 對於陳重仁的三低看法,李河清也提出「三高」回應。首先,台灣碳排放總量高,2024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CCPI)照例在COP會議公布,評比結果顯示,台灣較去年退步四名,在67國中排名61名,人均碳排約每年12噸,是全球平均的兩倍,「溫室氣體排放」項目位居倒數第四,表現被評為「極差」,其中近六成是工業排放。雖然環境部特發新聞稿表示「CCPI的指標方法有爭議,評比結果不具代表性。」但以工業製造為主的台灣,仍應積極面對碳排議題。 第二是產業轉型困難高。依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等團體針對石化、鋼鐵、水泥、紡織等293家高碳排難減產業進行調查顯示、只有24家宣示淨零,許多公司甚至連減碳目標都未訂定,李河清表示,目前的轉型多為低碳生活轉型,像騎自行車、做好資源回收等,政府部門應要有架構、有序地、解決高碳排難減產業的轉型問題。 最後第三是台灣能源進口比例高,不產油、礦產資源匱乏的台灣,依賴國外進口的能源比例高達99%,高度仰賴進口,使得能源供應的安全與穩定性成為國家安全問題,應增加太陽光電、風力發電、地熱能、生質能與廢棄物發電等再生能源比例,提升能源自主性及多元性,若多靠燃燒化石燃料發電,溫室氣體的問題不會得到解決,李河清老師也遺憾表示,雖然減碳是世界級議題,但在公共政策、民生政策上卻沒看見更多討論,這也是台灣仍須努力的地方。 不過近兩年政府大力推動節能補助,因應淨零碳排已撥100億的預算,國發會更計畫在2030年前針對淨零轉型投入9,000億預算,包括再生能源及氫能的技術研發、碳捕捉利用及封存、協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等,顯示政府減碳的力道比以往都強。                                 ▲李河清教授針對台灣的減碳提出「三高」看法。 #好文推薦 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拚淨零 台灣腳步有跟上嗎? 企業邁向淨零碳排起手式——碳盤查五口訣 以ISO14064碳盤查 提升企業ESG競爭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拚淨零 台灣腳步有跟上嗎?

「淨零碳排、能源轉型脫碳,台灣得加快、加速!」李河清教授語重心長說道,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極早跨入永續與氣候變遷領域,2007年首次參與峇里島第十三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國大會COP13(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又稱聯合國氣候峰會),16年來僅因新冠疫情缺席,實屬難得。本期SEE GREEN特別專訪甫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COP28回台的李河清教授,分享其對COP28第一手觀察,討論會議共識與台灣有何關係?該如何應對? #COP28:宛如超級世界博覽會的全球氣候盛事 李河清回憶,第一次參與大會時,從締約國代表、非政府組織觀察員、聯合國秘書處、氣候組織及媒體等加起來僅約八千人。據主辦方統計,本屆COP28有156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高層、22位國際組織領導人、780多名部長、500名市長、5萬多名學生等超過十萬人。會議分為藍區與綠區兩個會場,藍區僅開放給締約方代表、經認證的觀察員與媒體;而綠區則主要為商展,開放給一般個人、學校、公司與企業,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李河清笑談「場地之大,每天隨便走走就破萬步,路上遇到朋友的熱門招呼語是:你今天走了幾步?」 COP28也是台灣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相關部會代表,以及民間企業、NGO團體組織參與最多的一屆,友達電、台達電、宏碁、華碩、國泰金、玉山金、歐萊德等企業,多是高階領導領軍上陣,設置展位、舉辦論壇,以氣候變遷政策、2050 淨零排放、碳定價、能源轉型及氣候法治等議題,廣泛交流。根據外交部統計指出,台灣代表隊此行與我友邦如貝里斯、馬紹爾群島以及與我友好國家共同舉辦46場雙邊會談,展現出從公部門到民間在氣候議題上的積極與重視。 #決議脫離化石燃料,公正、有序且公平 「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 in energy systems)」首次列入COP28決議文,是繼1997年《京都議定書》、2015年《巴黎協定》後的重要里程碑,有133國承諾將逐步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減少煤、油、天然氣的使用,將全球再生能源升至三倍,能源效率提升至二倍。 「化石燃料逐步淘汰」(phase out)最終未出現在決議文,但仍強調要以「公正、有序且公平(in a just, orderly and equitable manner)」的方式,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李河清解釋「能源轉型要顧及公平、公正,因各國家資源落差大,已發展國家、發展中國家、低度開發國家的進程不一,高排碳產業的勞工可能會面臨失業(如煤礦工人),排碳量小的島國亦可能最先面臨氣候災難。有序的意思是說大家有共同責任,但責任是有區分的,工業發達國家應率先能源轉型,並協助支持未開發國家地區,提供資金並移轉技術。」只是COP28上沒有提出時間表,留給每個國家很多運作空間。 #再生能源三倍,能源效率翻倍 對於化石燃料幾乎完全仰賴進口的台灣,該如何達成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目標呢?又如何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 2023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2024年開始徵收碳費,目前預訂價格為每公噸300元(約10美金),初期先針對高碳排大戶,李河清認為「環境保護團體可能覺得碳費收得不夠多,不滿意排碳大戶有2.5萬公噸免費配額等疑義,但《氣候變遷因應法》入法是第一步,碳費徵收是第二步,至少起到示警作用,先求有再求好,下一步是銜接推動碳稅。」 COP28決議要各國要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高至2022年三倍。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台灣目前規劃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9.4GW,將成長為2022年的3.5倍,台灣能源政策目標與COP28結論不但相符,甚至還微幅超出。 台灣已於2016年啟動能源轉型,以太陽光電和離岸風電為主軸,預計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9.4GW。根據經濟部指出,目前台灣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14.3GW,預計到2030年光電有31GW、風電13GW,加上地熱、生質能、小水力等加總起來,可以達成3倍也就是49GW。提升能源效率的部分,將從能源轉型、節能推動、製程改善等面向推行,加速推動再生能源、提升器具能源效率(如節能空調、老舊燈具汰換等)、建築深度節能、能源大用戶節電規範與輔導,2016年至2022年台灣能源改善的平均速度為4.2%,將達成COP28呼籲的目標。 2022年太陽光電累積裝置量目標應該要達到11.25GW,但實際卻只有10.22GW;離岸風機總數應有200座,到年末也只有設置188座,直到2023年5月才達標,從執行面及時程表來看,還是有落差。李河清最後提醒政府部門應該要用一個更嚴謹的態度,確定一個全力以赴方可達成的目標,訂定短、中、長期目標,並設置檢核點,這樣2050淨零目標才有可能達成。   ▲李河清教授分享對「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看法。 #好文推薦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氣候緊急時代下,臺灣的淨零建築之路如何走?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花蓮瑞穗鄉奇美布農部落現居16戶,部落中的族人大部分屬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當年族人自馬遠部落遷徒至此,為了凝聚族人並建立部落決策基地,遂由族人共同親手建造了教堂,這座教堂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成為了部落生活的中心,提供了培力、共餐及長者關懷的功能。 歷經50多年的歲月,原建築逐漸老舊,也漸不堪使用,部落的族人期望能夠對其進行翻新與整理,在公益支持的發起串聯和支持下,連結台灣綠領協會以及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婦權基金會),與部落的長者共同商討整修計畫。在整修的首要原則中,考量維持教堂原有的樣貌,同時融入現代建築節能的趨勢,這不僅尊重教堂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使其符合當代的節能標準。 為此,台灣綠領協會攜手BSA宋苾璇建築師與SSDC澄毓綠建築顧問,經過半年工期,於今年的12月,共同完成了這座藍白相間、富布農特色的零碳教堂。此外,除了建築物達到淨零,亦由婦權基金會導入地方創生、部落復育的發展計畫,共同促進部落與教會的永續發展。本案榮獲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淨零建築設計大賞——產業組佳作。   #零碳教堂帶動部落永續發展,期待傳統文化與環境教育新生 奇美零碳教堂落成典禮當天,適逢田貴貞傳道師封立牧師並就任奇美教會首任牧師的感恩禮拜,來自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各地長老教會及中會代表都前來獻上對教會與田牧師的祝福,也共同見證教堂落成後第一次的布農婚禮。新人穿著傳統服飾,在牧師與眾人的見證下進場,這不僅是他們未來新生活的開始,也象徵布農文化與宗教信仰的融合與傳承。除了零碳婚禮外,相信未來將有更多零碳永續的活動在這裡發生。 奇美零碳教堂整修完成後將申請LEED綠建築認證和淨零建築認證(LEED Zero),成為花東地區第一個零碳教育體驗中心與零碳旅遊景點。後續營運更要以「維持淨零」為目標,部落品牌「山里十六家」攜手其他組織合作舉辦零碳旅宿、零碳教育及文化體驗活動,實現與自然共存、永續發展的理念。   #節能、創能與儲能,零碳教堂如何煉成? 為維持教堂原始外觀,除了既有結構的補強,整修工程主力亦注重於防水與外殼節能改善、再生能源系統設計、節水設計、以及健康無毒的綠裝修設計。在公益團體的鼎力相助下,成就了一座符合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14項的永續零碳教堂。 為達到深度節能,教堂外殼使用隔熱漆、隔熱毯加強外殼節能效果,空調、照明、爐台都汰換成高效能設備,不僅省電也提升安全性;節水設計除了選用具省水標章的產品外,還設置雨水回收系統供澆灌、沖廁及清潔用,節省大量水資源消耗。 本案最大亮點——讓教堂達到淨零的綠能系統,是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兼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的心血。根據教堂過往全年用電度數,及節能改善後所預估之日常用電數據,來計算教堂每日以及每年最高用電量度數,並裝設發電量超過教堂日常用電需求之太陽能光電系統,以及裝設可供教會單獨用電2~3天的儲能系統,不僅可將白天太陽能系統發的多餘的電儲存起來夜間使用,也可以在陰雨天弭補太陽能的不足,以及災害發生停電時讓教堂成為部落有電可用的避難場所。如此,讓奇美教會達到實質的淨零(創能大於耗能)。   #部落與我們緣分激盪下的「永續循環」實踐 打造本案永續淨零建築,不只是導入新的設備與技術,更用透過在地材料與工法,將部落文化與教堂整修工程進行連結,例如半戶外共餐廚房之天花板以附近採收之天然竹材現場製作而成,具體展現原住民族的傳統建築元素;戶外地坪整修採用當地石子,且以當地常見之抿石子地坪工法鋪設,強調在地材料的運用。室內隔間牆採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環保防火發泡磚輕隔間工法,未來拆除可100%再利用,而拆除階段所產生的廢棄物則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的概念,現場再利用或分送給需要的部落居民,營建廢棄物回收率達80%以上,充分落實低碳循環概念之餘,亦提供使用者健康且舒適的室內空間。 自計畫緣起迄今,陳重仁與團隊頻繁來往台北與花蓮奇美部落,對他而言,這是一段奇妙且充滿著感恩之情的緣分。因公益目的親手打造出零碳教堂,更是台灣公正轉型的示範。未來台灣在淨零路上將持續面臨挑戰,但「永續」與「對話」將是我們的最大公約數,台灣綠領協會、SSDC與BSA會攜手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努力讓社會在追求淨零轉型過程中不遺落任何人。   #好文推薦 讓低碳永續綠建築啟動觀光競爭力:凱渡廣場酒店、福爾摩沙遊艇酒店 跨出ESG第一步:SSDC澄毓攜手京城建設完成企業永續報告書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淨零建築行不行 2/內政部推淨零建築 建築師很頭大:這麼多太陽能板怎麼搞?

【轉載】2023/12/01 13:05:31  經濟日報 記者徐珮君/台北報導 「以前建築物和綠電無關,以後建築物要能夠生產綠電,因為長期以來建築業貢獻了全球將近40%的碳排量,有責任要減碳。」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說, 全球淨零排放浪潮襲來,距離2050年,台灣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建築必須達到零碳排的淨零建築目標,此刻正和時間賽跑,陳重仁提醒:「這是責任問題,現在就要加速,否則2050年難以達標。」 到底怎樣做到淨零建築?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員陳麒任解釋,建築物再怎麼節能,都不可能不用電,「除非回到石器時代」,然而,用電就一定會產生碳排,除非全部用綠電,因此,政府現在推動的作法就是,建築物先節能50%,達到近零碳建築的「1+」節能最高等級,剩下的50%能耗,不可能再節能下去,就用再生綠電達到碳中和,讓碳排回到零的效果,就是淨零(Net Zero)建築。   #淨零建築 自己省碳50%其餘靠綠電 為了進一步讓建築物自己產生綠電,立法院5月底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訂未來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的建築物,應於屋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對於「一定規模」建築物的定義?經濟部與內政部經過半年磋商,近期已達成共識,規定新建物的屋頂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以上,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 經濟部官員說,依此原則,未來300坪以上新建、增建、修建的建築物,都必須設置50瓩容量光電,包括工廠、商辦及大型集合住宅等,都會涵蓋在強制裝設太陽能板的範圍內。不過,相關子法仍未公布,實施時間最快落在明年下半年或後年。 「雖然現在加裝太陽能發電裝置在技術上不會有問題,但一定會增加麻煩」,內政部官員坦言,「對再生能源相關技術和知識相對陌生的建築師,面對淨零浪潮也要轉型。」同時,強制裝太陽能板的政策執行下去,也會創造很多需求,發展出相關產業,變成綠色經濟的動能,建築業不應排拒。 擁有超過十年綠建築專業經驗的陳重仁則指出,「還是有很多建築師無法接受強制在建築物上,加裝太陽能板發電設施」,因為建築師要對建築物的結構安全、消防設計等負責,若加上了淨零減碳的建築設計,他們的任務增加,要做的事情變多,設計費用不僅沒有增加,還被七折八扣,「這是建築師的困難。」   #建築加蓋太陽能板 建築師頭大 陳重仁分析,高效能的設計是有代價的,當專業人士的費用無法提高,自然會壓低成本,例如技師等附委託專家對建築物測量評估的結果,一定會被傷害,「一分錢一分貨,很多業主也很接受近零碳建築的觀念,但最後一看到報價就說算了,還是不要做了,建築師的 設計都白費了。」 事實上,政府推動2050淨零建築的路徑,是分階段設定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成近零碳建築目標;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近零碳建築;最後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淨零建築。 官員認為,2030年的目標「滿簡單的」,因為強制從公家機關先做,「一個命令下來,就要配合,難度不大,反而是2040年(50%既有建築更新)的目標,比較困難。」 官員強調,「法規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政府不用花很多錢,例如補助民眾買節能電器設備,就讓被管制的新建築物設置太陽能發電裝置,這是成本最小的作法,但也只是杯水車薪,影響最大的還是既有的舊建築物,因為現在已經蓋好了,不能強制要求加裝太陽能板。「未來會考慮加強力道,修法針對一定規模的既有建築,逐步要求增設太陽光電板。」 陳重仁認為,因為業主都想要順利蓋好房子,因此對法規的強制要求,都會努力完成。不過,要讓既有的舊建築物提升節能設備,或加設太陽能板發電設施,除了靠政府補助外,關鍵在於創新的商業模式,引進金融單位和財務金融的支持。 例如現在已有ESCO(能源績效保證機制),業主想要改善節能設備,一開始不用出錢或出一點點錢,由銀行先買單,只要後續達到節能績效,就能用類似分期付款的方式,由銀行資金提供低利貸款,專門用來做節能建築或設備改善之用。   #淨零建築怎麼搞 專家提建議 另一方面,陳重仁建議,推動淨零建築可先從改變建築材料著手,「最好是把太陽能板和建築造型設計在一起」,例如現在已有BIPV建築整合型,以及貼附在建築物外的BAPV安裝型太陽能板,不僅減少碳排、提高發電量,更增加建築物的美觀。 第二是做好建築物的能源管理,包括室內空調、照明等電器節能,只要耗電量減少、能效就增加。 第三是創能,導入再生能源,做到碳中和。陳重仁說,除了在建築物本身透過設置太陽能板生產綠電外,若自產綠電不足,可以運用購買綠電、綠電憑證、碳權抵換等手段來補足,達到淨零。更好的作法是如果台電供應的電力都是零碳的綠電,就最好了。 「現在開始到2050年,還有將近30年的時間,就是要加速努力,一方面增加綠電比例,同時提高節能的能效,兩邊都要一起做。」陳重仁建議,「不要忘了建築物的立面也可裝設太陽能板」,過去大家認為立面的發電效率差,但未來BIPV產品更成熟,就不易受到太陽光角度的影響,甚至在微弱的光線下還可發電,他舉例,內政部對對既有建築物的外牆拉皮,給予一定補助,以後補助,若要求使用BIVP建材的綠色拉皮,就能有更多建築物發電。 此外,陳重仁觀察,和國際相比,台灣政府投資在每個人節能的人均成本,遠遠落後其他國家,資源明顯不足,而且對於綠能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上,目前提供的培訓課程和證照也偏少,建築業界想要要找擅長太陽能發電施工的公司或傳統工班,實際上很多都沒有證照,難以認證其專業性,也是邁向淨零建築的一大阻力。   此文轉自《經濟日報》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