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目前台灣可在自由市場流通的再生能源發電僅佔總體發電量的1.2%,不僅中小企業買不到,大型國際企業也得辛苦地尋尋覓覓,「缺綠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撇開量的需求,綠電能不能「匹配」也很重要,目前的再生能源多來自間歇性的光和風,發電時間不一定能和尖峰時間用電行為匹配。因為購買綠電困難重重,「自發自用」成為當下有綠電需求的中小企業及一般民眾一個好選擇。   #自己發電自己用,一起搭上能源轉型列車 發展再生能源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說,如果我們沒有面臨地球暖化的危機,當然可以繼續使用一般能源,但地球暖化引起的氣候災難確實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因此我們有責任去降低、改善建築物的排碳量。 今(2023)年APEC首次提出「公正能源轉型原則」,強調淨零路上不遺落任何一個人。但目前台灣的綠電發電量不足,且機制不利於中小型企業或一般民眾購買,沒辦法分配到每個有需求的人手裡。要如何讓綠電更普及?是政府與全民共同面對的難題。 陳重仁認為,要帶動一項新能源,必須建立一個商業模式,將經濟納入考量,才能永續發展。再生能源憑證就是一種商業模式,但台灣的綠電有85%被台電買走,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建議買不到的企業可善用空間,自己發電自己用,而非發電賣給台電,對自己的用電會更有控制力。   #再生能源帶來不穩定性?以微電網支撐全台用電 許博涵提醒,大量採用再生能源會遇到電網穩定性的問題,因為再生能源是很「看天吃飯」的資源,例如光電機組在太陽下山之後,必須立刻打開台灣電網的其他機組去支撐;而風電倚賴東北季風,在夏季用電高峰時的風資源最弱。所以綠電不僅考驗法規制度,更考驗台電的電網調度,智慧電網、儲電設備的發展勢在必行。 建築物綠電自發自用是從大電網(集中式能源系統)走向智慧微電網(分散式能源系統)一個很好的契機。許博涵表示,一個電網要夠強韌必然要從智慧微電這個方向去做,過去很難產生投資動機去發展儲能、能源管理系統(EMS),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每多擁有一度綠電,都是競爭力的展現,綠電就像是戰略儲備物資。 當建築物成為一個一個電廠,並發展出微電網時,中央大電網的壓力就會減緩很多。如果發電廠、電網、儲能設備都集中在少數特定地方,只要中間一個環節出錯,就有可能造成大規模停電。所以如果家家戶戶基地內都有一些儲能、發電設備,就比較能平衡供需,只有在用電無法自足的時候才需要跟大電網要電,甚至在緊急狀況可以向大電網供電,對台電來說,狀態是相對更穩定的。 建築物要自發自用不免與現行的建築法規、技術有關係,會面臨很多安全問題,因此政府應該要再完善法規及相關配套措施,才能滿足民間對綠電的需求。 在發生氣候危機的當下,沒有人是局外人。建築物一邊省電一邊發電,一方以需量反應策略,鼓勵用戶在離峰時使用電力;一方建置自發自用的虛擬電廠,增強電網韌性,不必覺得個人用電行為是微不足道的,要維持供電可靠、維護電網韌性,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SSDC陳重仁總經理與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對談精華   #好文推薦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為城市把樹種回來」:陶朱隱園的綠建築願景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台灣2022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首度超過核能,佔整體發電量8.3%(核能佔8.2%),但因再生能源建設工程有些延宕,經濟部預估要到2026年10月才能達到再生能源佔整體發電量兩成的目標。   #台灣的綠電哪裡來哪裡去? 再生能源發電之後並非直接提供給買家使用,例如風力發電機組所發的電仍進到台電電網,企業再接台電的電來使用。再生能源每發出1000度的電,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T-REC)就會登錄並發行一張憑證,然後這個憑證的額度就會轉移到購電企業的帳戶中。所以從頭到尾,採購綠電其實是資訊流動的過程。但有了交易平台就能買到綠電嗎? 相較於前一年(2021),再生能源發電量成長了36%,但大部分仍被台電買走。根據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估計,僅15%的再生能源進入自由買賣市場,這15%中,又有超過九成被大型企業買走。也就是說,一年總發電量2881.48億度中,我們只有0.1%可供中小企業選購。有些中小企業就會直接放棄綠能選項,改去購買碳權。 政府在2019年初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時候,宣稱台灣企業只需要55億的綠電,但不僅中小企業買不到,台灣的綠電稀缺程度讓台積電等大企業也吃力, 因為上游廠商有「不准跨境購買綠電」的規則,所以台積電和沃旭能源在彰化的離岸風廠簽訂了20年長約,以確保自己未來的國際競爭力。   #中小企業可以不用放棄綠能的選項 採用綠電不僅有助於企業的ESG及品牌形象,事實上也是「商業戰場」。確保綠電的來源是一種成本控制的手段,而目前台灣的綠電作為有限資源,一企業買走的當下其實也排除了競爭對手可以購買的機會,是商業競爭力的展現與建構。 許博涵表示,企業與其想著要買綠電,不如開始在自己的建築物上建置再生能源、自發自用,目前許多再生能源案場的電都還是讓台電躉購,被台電躉夠的電是不能申請再生能源憑證的,不如重新配置自用與賣給台電的比例,讓發電及用綠電的控制權回到自己身上。 建築就是一個小型的發電平台,每個人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也就是Prosumer的概念。尤其台灣的建築密度高,屋頂加上立面的運用可以創造不小的發電效益,絕對是不能漏掉的部分。加上現在的國際綠建築檢核制度多有綠電相關規定,綠電與建築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企業自己發展再生能源,事實上也能創造財富,確實擁有綠電憑證這個稀缺資源,等同於在儲備戰略物資,不能只看到短近的成本。每多存一度電、多用一度綠電,都是競爭力的展現。 有輔導綠建築國際認證相關豐富經驗的澄毓陳重仁總經理則強調,綠電的使用是為了做到淨零,然而淨零的第一步應是「深度節能」,台灣因為電費低,很少人注意到節能的重要性,與其苦惱要如何多買到或生產一度綠電,不如著手於如何再省下一度電,先做到減排,不夠的話再來創能。 綠金時代,「綠」就是最大的資本,也是面對暖化未來最好的永續策略。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與SSDC陳重仁總經理的精采對談   #更多再生能源相關文章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淨零」作為建築產業時下最熱門趨勢,相關法規制度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建築能效標示制度(BERS)陸續上路。台灣2050淨零排放之路前方究竟是荊棘滿佈還是平坦的康莊大道?比我們早近10年起步的日本或許知道。   #十年佈局,日本ZEB為何值得參考? 法規起步早經驗豐富:日本國土交通省2013年進行建築能耗普查,2014年內閣會議制定能源基本計劃,以實現ZEB(Zero Emission Building),並在2015年完成ZEB定義、路徑規劃,明訂條件為「加入再生能源之前,一次性能源消耗比起基準值需減少50%以上。」加上再生能源後,能源消耗減少75%以上為Nearly ZEB,減少100%或以上才是ZEB。 2016年日本開始實施「建築節能法」,對獲得較佳節能性能認證之建築物提供容積獎勵,並開始推行建築能源性能標示制度(BELS)等政策。BELS是日本住宅性能評估和標籤協會於2014年推出的建築物節能性能標籤系統,將同類型建築物節能性能分成1星至5星。國土交通省在2017年針對大規模的非住宅類建築必須強制通過BELS認證,中等規模以上的所有建築物則都必須於申請建造執照時提出建築耗能指數(BEI)的計算結果等強制性政策。 全國投入效果顯著:日本在2021年發布《全球變暖對策計劃》,設定2030年的目標為建築能源衍生的排碳量比2013年減少51%,到2050年則要「全建築零排碳」。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2021年初整理的《G20零碳政策評比》,日本排名第5,從地方政府到中央全面投入淨零轉型,目標是成為「淨零城市」。 熟悉日本建築節能政策的台灣野村總研諮詢顧問陳志仁副總經理說,日本初期採取獎勵措施,2017年後開始執行強制性的政策,這些建築、公司「不得不做」建築節能與創能。他舉日本的再生能源空間配置為例,日本有很多停車場都會善盡空間搭設太陽能發電系統,而台灣便利商店密度高,許多分店都設有停車場,若能善加利用,必對提升再生能源發電量有很大的幫助。   #開始了然後呢?台灣建築淨零路徑該走向何方? 檢視日本在建築淨零路徑方面的相關資料,可整理出幾個值得效仿的方向: 路徑及目標明確,推行手段軟硬兼施:自2014年政府決定普及ZEB後,各部會積極規劃和立法,從綠色貸款、容積獎勵等配套措施都非常完善,最後祭出強制政策,按部就班地讓公部門和私部門一起投入淨零轉型。此外,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宣布碳中和目標後,全國共514個自治體表明2050將成為零碳城市,這些城市共有約1億1250萬人口,全國上下都展現出行動力。 目前台灣的BERS由公部門新建建築先試行,後續才會納入住宿類建築。但針對私人建築及既有建築的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定案,BERS除了建築外殼的節能,也與使用設備能效有關,要鼓勵民眾、企業使用高能效的設備,完備建築法規外,更需要整合其他配套措施。 同時考量節能與創能,與企業合作提出實際解方:ZEB一開始就將節能與創能視為缺一不可的環節,政府分別為這兩個環節制定不同法規,日本企業因應趨勢積極採用再生能源,2020年成為倡議企業100%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第3大會員國。且政府鼓勵企業研發再生能源系統應用技術,大成建設與鐘化集團合作推出耐用年限30年,且可用於建築物立面的太陽能板。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就主張,台灣應該多開發建築立面可用的太陽能發電面積,結合美學與發電來達成淨零建築,尤其台灣建築物的密度高,立面面積比屋頂大很多,是一個具有無限潛力的市場。但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前,因代價較高,台灣的BIPV廠商多半是做外銷,內需不大,預期這次法規通過將活絡國內的太陽能產業。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中,雖然有70%碳排(營運碳)來自營運期間,可以透過BERS或BELS等制度管理,但施工期間的碳排(隱含碳)也不容小覷。陳重仁表示,現在的淨零路徑除了要降低營運碳之外,也要顧及建材、施工時產生的隱含碳,從建物結構體著手,使用綠建材,打造全生命週期都永續的建築。 2022年3月台灣政府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只是一個起點,根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年(2023)8月的調查,上市櫃公司僅 7% 揭露淨零承諾,碳排大戶未提出淨零目標者高達4成。因此2050是否能達標,政府與民間必須更有決心和行動力。   #好文推薦 建築物也要循環?淨零碳排的必經之路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要循環更要經濟:建築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日前接受雜誌WindTaiwan專訪,分享了他對綠建築的見解,以及對近日立法院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看法,他說,「綠建築關心的五大面向,是好的設計師都應該要做到的。」本期就讓我們來看看綠建築的永續精神如何在法規、實務上獲得實踐。   #Green:地球環保與人本健康的結合 目前所有的綠色標準都環繞著兩大主軸,也就是重視對地球好的「地球環保」,以及重視對自己好的「人本健康」,而綠建築也不例外。綠建築主張的五大面向包括基地環境、節水、節能、材料、室內環境品質,其中前4項屬於地球環保,室內環境品質則與人本健康相關。 在台灣,因應法規政策及相關獎勵配套,EEWH綠建築標章愈加普及;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則受到多數高科技產業、金融、外商企業、高樓層商辦的青睞,傳統產業也逐漸重視採用。 目前的綠建築認證多以新建建築為主,台灣既有建築約佔總體97%,尤其台北多是集合住宅,許多戶住在同一棟大樓裡,要一起改變住宅外殼設計很不容易。因此陳重仁建議,有意願改善居住環境的住戶可以從下列幾點著手:(1)節能部分:窗戶貼隔熱膜、在屋頂或輕隔間裡頭塞隔熱棉;(2)節水部分:換節水水龍頭和馬桶;(3)室內環境品質:經常更換空調濾網、除溼、保持通風;(4)採用經國家認證的綠色建材、健康建材。 綠建築不僅對環境友善,長期而言也是經濟的選擇,部分先進國家的保險公司會降低綠建築產險費用,因為保險公司認為綠建築比較不容易發生意外。去年開始,台灣的銀行陸續針對開發商及建商推出「永續連結貸款」,針對購買綠建築的民眾,提供較優惠的貸款利率。   #淨零建築成國際趨勢,帶動再生能源產業發展 隨著氣候變遷使生存環境越來越嚴峻,各國紛紛提出2050淨零碳的施政目標,而台灣也在2022年由國發會提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同年,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發布「台灣淨零建築轉型路徑是參考日本、美國、歐盟及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以下簡稱IEA)等國際發展概念,先建築節能50%,其餘用電再以再生能源抵減,至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 為達到淨零建築,需結合再生能源發展。雖然台灣政府目前尚無針對既有建築改造的誘因及措施,但陸續有新的法規及制度推出,如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等。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明訂「新建、增建、改建」的建築物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新法案通過之後,也將帶動國內太陽能面板BIPV產業蓬勃發展。   #讓再生能源走入家戶,綠電深耕台灣 陳重仁表示,我們一般都是依賴台電公司的供電,一旦停電就只能靠柴油發電機短暫供電。《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要在新建建築上新增太陽能板,就是讓發電的部分責任回歸用電的建築上。未來因為極端氣候的影響,可能必須面對電網不穩定、缺電的難題,如果我們能結合建築的儲能設備,在停電的情況下繼續供電,度過急用時刻。 陳重仁補充道,這個議題其實就和最近新興的「韌性設計」有關,具備韌性設計的建築,能夠在遭遇不確定衝擊時,展現「容受力」及「回復力」,使衝擊影響最小化,並且盡快達到新的平衡。建築結合太陽能發電、儲能、氫能源系統,應是提升韌性的一個好方法。 前陣子流行的農地、魚塭種電,是將農村的電送往都市和台電分配使用,經過這麼遠的路途,電力定有所耗損外,亦影響農地、魚塭生態環境。因台灣的緯度的關係,在屋頂設置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高,此外,陳重仁建議,也可以考慮在建築立面架設,雖然效率不如屋頂,但立面面積大,發展太陽能發電也有一定效果。 「未來的房子就像電動車。」陳重仁總結,建築除重視美學、舒適外,須兼顧綠能、智慧等需求。SSDC澄毓在這方面已耕耘超過15年,他觀察台灣的綠建築風潮是由高科技產業帶頭做,傳統產業、建商在近十年才慢慢跟上。以前建商都會以高級建材作為銷售噱頭,現在則開始以ESG、綠建材、樂齡為訴求,顯示出一種價值觀的改變。做綠建築,無論是「對地球好」還是「對自己好」,後果都與我們密切相關。 ▲陳重仁總經理說明建築整合太陽能系統的知識 #推薦好文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搶佔「淨零碳排」全球先機,台灣企業你跟上了嗎? 關於零碳賽局,您準備好了沒?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太陽能是一種潔淨、可再生的能源來源,是一種源源不絕的能源。為了加速台灣邁向淨零碳排,立法院近期三讀通過了《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其中第12-1條規定未來一定規模以上的新建建築都必須裝設一定容量的太陽能光電系統。這項法令能提升太陽能光電系統的使用率,並鼓勵建築業和民眾採用再生能源,以及帶動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並進一步降低太陽能系統的成本,使更多的人能夠使用太陽能。 #太陽能光電系統的廣泛應用將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放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署的報告,太陽能光電是減少碳排放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因此,這項法令不僅能提升台灣的再生能源使用率,更能對減少碳排放、實現淨零碳排有著重大貢獻。其實政府對建築物使用再生能源早有要求,各縣市政府對於能源使用強度較高的建築物,早已規定必須設置一定容量的太陽能光電系統,高雄市更是在十年前就已經透過高雄厝地方法規,規定新建透天厝必須裝設太陽能系統。 #建築產業朝向更永續的建築設計與施工方式 這項法令將改變建築設計與施工的方式。新建築物需要考慮如何有效地安裝太陽能光電系統,包括考慮建築物的方位、設計、材料選擇等因素,以及考量如何將太陽能光電系統融入建築設計,包含系統介面與防水設計,裝置的位置包括屋頂、陽台、立面與地面等,這也將帶動相關的訓練和教育市場的發展與新的商機,創造綠色就業機會,包括相關產業如太陽能板製造、安裝和維護保養等工作。在短期內,這法令可能會為建築業帶來一些挑戰,但長遠看來,這將推動建築業向更永續、更節能的方向發展。 太陽能建築最重要的應用,是BIPV建築整合式太陽能光電系統(把太陽能光電板做成建材的一部份)。BIPV在國外已經相當普遍,台灣則因為誘因不足仍未普及。目前BIPV建材式太陽能板,在犧牲不多的發電效率之下,已可做到表面呈現木紋、石材等多樣變化的花色,也可提供設計師指定花色,惟目前BIPV相關製造廠商,皆以出口為主。最近業界熱烈討論的鈣鈦礦太陽能光電板,主要即是作為BIPV的應用。期望這法令的通過,能為台灣的BIPV產業起到推升的作用。 #澄毓早已涉入太陽能建築設計 在澄毓參與輔導與設計的綠建築,多有太陽能使用的議題,例如早期參與九典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衛福部大樓(LEED黃金級認證),即有大面積的太陽能光電設置,後續如印尼NIKE鞋廠辦、南寶樹脂越南廠辦、彰濱凱聖工業廠辦、台南沙崙科學城多個案子、東豐纖維印尼成衣廠辦等,都有BIPV光電系統的設計。目前澄毓參與輔導的綠建築認證案,太陽能光電已經是標配! 基於澄毓十多年的太陽能建築經驗,近期也將綠能系統規劃設計與建置納入服務項目,期望除了提供業主綠建築顧問與設計服務之外,能更無縫接軌的協助業主導入綠能系統,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想了解更多綠能系統規劃設計與建置    

MORE →

LEED Zero Carbon 讓建築物成為淨零碳排的地球解方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研究統計指出,全球各產業的碳排放量,以建築業產生的碳排量為排名第一,約占38%。COP 27之後聯合國也發布了2022年全球建築產業碳排放摘要報告,報告中指出,當其他產業都朝向逐漸降低碳排的趨勢,建築業的碳排卻有增無減!因此報告中也呼籲各國應嚴正重視建築產業的碳排,除了提升建築能效法規之外,也要注重建材隱含碳(embodied carbon)的降低,以及降低建材業與營造業在價值鏈中的碳排,並鼓勵循環經濟。 #LEED Zero 成為綠建築更高難度的認證 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為促進綠建築在完工後,持續維持淨零碳排要求,於2020年推出「LEED Zero零排放建築認證系統」,分為四個子認證項目:零碳排(Zero Carbon)、零耗能(Zero Energy) 、零耗水(Zero Water)和零廢棄物(Zero Waste)。建築所有權人在同一棟建築物上可以任選一至四項認證,以證明其建築物對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結至2022年6月已有超過100個建築物通過認證。其中,「零碳排 (Zero Carbon)」認證取得難度最高,北京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於2019年獲得全球首個LEED Zero零碳排認證,目前建築物不但達到淨零碳排,其運營所消除的碳排量更超過其產生的碳排量,每年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達314噸,相當於種植 13,745棵樹。我們將分四期電子報分別為大家介紹LEED Zero的四個子認證項目,首先介紹LEED Zero Carbon。 #LEED Zero Carbon是什麼? LEED Zero Carbon所定義的零碳建築為「在過去一年裡達到淨零碳排放的建築」,其計算方式是透過計算建築物的能源總碳排放量(包括電力與燃料排放),加上人員交通碳排,若可以與基地內與基地外的再生能源互相抵銷的話,就達到了LEED Zero定義的Zero Carbon了! LEED Zero零碳排公式: 碳平衡(Carbon Balance)=總碳產生量(Total Carbon Emitted)—總碳抵銷量(Total Carbon Avoided) 建築物要達到淨零碳排,首先要先把節能做到最大化(深度節能),可以強化的部分,例如: 建築外殼節能、空調節能、照明節能等,以降低總碳排放量。至於總碳抵消量,可從以下方式抵減:(1)基地內的再生能源;(2)購買基地外綠電;(3)購買再生能源憑證;(4)利用碳抵換(Carbon Offsets)來抵減。 節能率高了,需要抵減的碳排就少了;若節能率不高,那就要多花力氣與成本在基地內外的再生能源,或是碳抵換交易了,才能達到淨零碳建築。 您的建築物或建案,已經準備好要規劃淨零建築的路徑了嗎? #淨零碳排路上,澄毓陪你一起走! 國內外的綠建築認證系統如台灣綠建築EEWH標章、LEED 認證,以及LEED Zero認證系統,在節能、節水、節電、減碳、減廢、生態環境、綠化健康,以及降低環境衝擊都能有顯著效益,對企業推行ESG永續及淨零碳排的落實,更是助益良多。澄毓團隊以超過15年的豐富經驗,成功輔導過國內外科技大廠、大型商辦建築、能源電力公司等實績經驗,能提供業主或建案最有效的綠建築設計顧問方案,實踐企業ESG永續的戰略目標。

MORE →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圖片來源/Dezeen)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因應台灣邁向淨零轉型之路,2050年前所有新建建築物,以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皆需達到「近零碳建築」目標,由CSRone偕同台灣綠領協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特別匯集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三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討論未來綠建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議題。 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長暨設計與環境學院可持續亞洲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才強教授,以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為例,分享如何透過建築設計及規劃建造出新加坡第一座淨零能耗建築。 政策、獎勵及金援齊下,公私聯手邁向淨零能耗政策 王才強教授說明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的「綠色建築總體計畫」有三項目標,分別為(1)2030年前80%建築物為綠色建築,(2)2030年起80%的新建物為超低能耗(SLE)建築,(3)到2030年最佳綠色建築的能效提升80%。因此,提升現有建築的可持續性標準、推動新建築採用超低能耗建築標準、通過研究和創新擴展能源效率的邊界,為新加坡重要施行方針。 自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起,截至目前,新加坡最佳建築(best-in-class building)的能源效率已提高了65%以上。為加速達成超低能耗建築的目標,星國政府首先導入低能耗建築於公共建設,第二,針對住宅建築的低能耗建立標準制度,將建築環境改造的總建築面積(GFA)獎勵計畫提高至3%,第三,在政府土地出讓計畫(GLS)下所出售的土地,提高建築專案開發商的環境可持續發展標準。 另外,BCA更提供4500萬新幣(約新台幣10億元)的增資資金做為建構綠色低能耗建築研究使用,例如新型冷卸技術、以數位化驅動的智能建築及先進的通風技術等等。 東南亞第一座零能耗認證——SDE4教學大樓 王才強教授並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SDE4淨零建築,進一步分析如何透過有效的建築規劃回應當地的熱帶型氣候設計、節能與再生能源等策略。 SDE4教學大樓共6層樓,總面積達8500平方公尺的SDE4建築,為因應熱帶型氣候環境,在建築規劃上採坐北朝南,除了能擁有良好的視野及採光外,東西立面內外表皮之間的間隙空間也能減少太陽直射熱幅射能量,並採用大型懸樑挑高屋簷設計以遮陽及保持通風,而建築外牆採用減少眩光和日光重定向玻璃薄片,將自然光源能反射到更深處的教學空間,以減少對電氣照明的需求。 在節能策略上,除了建築及外牆規劃外,在主動式設計方面則採用高效空調系統、冷氣集中控制器、混合動力系統及高效電器系統,再搭配減少用電量措施,例如透過更細部的能源模擬來選擇適合的設備及插頭負載控制等等,將原本SDE4的用電量從原本的1947MWh/a降至497MWh/a,在結合再生能源策略,也就是在屋頂裝設1200塊的太陽能光伏電板,可產出510 MWh/a,「換句話說,SDE4的電力使用還有剩餘可以儲存。」王才強很自豪地說。 在空間使用表現上,SDE4採用創新混合冷卻系統,為每個室內空間提供100%新鮮且舒適的空氣,儘管剛進來的溫度和濕度或許有點高,但透過吊扇來提高空氣流動速度以有效降溫,形成涼爽的循環空氣系統,也創造了舒適的使用環境條件。 因此,2019年落成的SDE4不但獲得當年新加坡新非住宅建築零能耗白金獎,同時也是東南亞第一座榮獲「國際未來生活研究所(ILFI)」零能耗認證的建築,更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值得台灣學習!

MORE →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以台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說明台灣建築能源發展趨勢。(圖片提供/CSRone)

從工研院結合產學研合作,看台灣建築節能、儲能、創能之發展趨勢

為落實「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針對全台灣100%新建築物,以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策略方向,六個直轄市也紛紛提出「淨零行動白皮書」、「城市淨零路徑圖」、「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等政策及法規來因應。 由CSRone與台灣綠領協會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邀請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就「台灣建築的節能、儲能、創能之發展趨勢」,做更深入的探討。 以建築三階段X三面向跨域整合 張肇顯表示,台灣電力排碳係數-即電力生產過程中,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美國以及鄰近的日本以及韓國,顯示台灣企業的碳成本相對偏高,尤其是建築部門的能耗排碳比例也相對較高。 因此面對未來台灣淨零建築政策施行,他建議「從節電開始,導入再生能源」比較符合實際情況,而且可以從設計、運營及再生能源三階段減碳著手,結合再生能源、建築能效、家電能效,以跨域整合方式來達到建築節能之效。 例如在建築設計方面,可運用遮陽、斷熱、保溫等物理性建築體設計手法,搭配隔熱建材及換氣設備,盡可能降低建築使用時能耗,利用日照、通風、地下恆溫水等維持穩定溫濕度及良好空氣品質。並運用智慧控制主動關閉或降低非作業中的設備,如電梯、公共空間照明等以節能;同時運用數位電表紀錄與分析,整合AIoT技術與人工智慧選擇最佳運轉模式。並在建造時,就導入低碳工法技術等等。 另外,還有替換擁有高效率、高回收的綠色標章之家用設備,例如:變頻冷氣、冰箱、LED 燈管、熱泵式加熱設備等。最後才是導入再生能源設備,如太陽能板、小型風力設備、儲能設備、氫能設備與充電樁。 綠能生活體驗社區打造零耗能示範區 張肇顯舉出榮獲2022年全球卓越建築獎產業建築類金獎的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為例,園區內所建構的綠能生活體驗社區,光民宅每日平均耗能量約15~20度電,但平均每日創能則有20~25度電(不計電動車充電),同時運用再生能源優先供電並儲能,如太陽能、儲能及市電之供/充電系統配置3台5KW太陽能板、12度電池、逆變器、電盤及配線施工等,可節省市電使用80%。另外,運用太陽能熱水熱泵系統,以四口之家每天使用55°C熱水200公升,夏季平均每天耗電低於2度,非夏季每天耗電低於3.5度,比即熱型電熱水器節電65%,還可以提供每天大於0.7度的發電量。 「園區最值得一提的是亞熱帶綠能建築技術研發測試平台SPINLab及能源管理中心。」張肇顯表示,前者位在C棟,前者位於E棟展示廳旁,為亞熱帶首座熱節能建築測試驗證平台,全球僅美國LBNL國家實驗室及新加坡BCA建設局有類似測試設施。其特色是可360度旋轉旋轉至特定方位,或執行追日模式,可測試技術或產品在不同建築座向與太陽方位之性能。另外,也可客製真實使用情境,包含側牆、正面玻璃立面、天窗、內隔間牆、天花板、高架地板等,並可同時同地執行不同條件的對照測試。可廣泛應用在結合環境感測、環境品質監控與節能最佳化控制,以進行建築工法、材料、空調、照明、室內空氣品質、通風、採光、遮陽、隔熱、控制管理等的研究與產品現地測試驗證。 而位在D棟的能源管理中心則是結合太陽光電、燃料電池、儲能系統、建築能源管理等所建置配電模擬試驗平台,提供各類電網設備測試以及電網改善、調度管理策略等建議,以協助解決大量再生能源導入的電網瓶頸。以目前規劃設置容量合計:1041 kW,包含由鋼構與太陽能板所組成的場域地標—太陽能樹可產出46.8 kW。 另外,還有貨櫃型可移動式醇氫燃料電池綠能充電站、外轉子永磁無刷馬達吊扇、CO2捕獲及再利用轉化為固碳化學品、人工智慧物聯網能源管理系統等等,「預計2025年還有台灣首座氫能發展平台建構完成,將成為完整呈現氫能生產、運輸、儲存、利用之示範驗證園區。」張肇顯說。 👉還想看更多,請加入 #SEE GREEN電子報  

MORE →

[獲獎設計] 智慧綠能行控中心 榮獲創意金牌獎!!!

澄毓團隊為沙崙綠能科學城規劃設計「智慧綠能行控中心],勇奪 創意徵選活動金牌獎 ! [智慧綠能行控中心」為綠能科學城重要門面的建築物,其主要功能為自駕車測試的行控中心。 SSDC 設計團隊為打造一個節能綠建築示範屋,在本案的規劃裡建置了智慧監控與管理系統;包含展示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潔淨能源技術、智慧監控技術與其他綠能環保技術等,是此設計案的最大亮點。 而且設計目標以達到建築節能 50% 、節水 70%與 100% 能源自主,使之成為無須仰賴市電電網且供需自體循環的新創綠建築,達成環境友善與資源有效運作的效益。 整體設計規劃朝向取得台灣綠建築鑽石級認證標準及美國 LEED 白金級綠建築認證標準為目標,為業界提供一個完整智慧綠能建築解決方案示範點! 參與團隊:澄毓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宋苾璇建築師事務所/吳展維/陳致源 沙崙綠能科學城「智慧綠能行控中心」3D 模擬示意圖 沙崙綠能科學城「智慧綠能行控中心」3D 模擬示意圖 沙崙綠能科學城「智慧綠能行控中心」3D 模擬示意圖

MORE →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目前台灣可在自由市場流通的再生能源發電僅佔總體發電量的1.2%,不僅中小企業買不到,大型國際企業也得辛苦地尋尋覓覓,「缺綠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撇開量的需求,綠電能不能「匹配」也很重要,目前的再生能源多來自間歇性的光和風,發電時間不一定能和尖峰時間用電行為匹配。因為購買綠電困難重重,「自發自用」成為當下有綠電需求的中小企業及一般民眾一個好選擇。   #自己發電自己用,一起搭上能源轉型列車 發展再生能源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說,如果我們沒有面臨地球暖化的危機,當然可以繼續使用一般能源,但地球暖化引起的氣候災難確實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因此我們有責任去降低、改善建築物的排碳量。 今(2023)年APEC首次提出「公正能源轉型原則」,強調淨零路上不遺落任何一個人。但目前台灣的綠電發電量不足,且機制不利於中小型企業或一般民眾購買,沒辦法分配到每個有需求的人手裡。要如何讓綠電更普及?是政府與全民共同面對的難題。 陳重仁認為,要帶動一項新能源,必須建立一個商業模式,將經濟納入考量,才能永續發展。再生能源憑證就是一種商業模式,但台灣的綠電有85%被台電買走,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建議買不到的企業可善用空間,自己發電自己用,而非發電賣給台電,對自己的用電會更有控制力。   #再生能源帶來不穩定性?以微電網支撐全台用電 許博涵提醒,大量採用再生能源會遇到電網穩定性的問題,因為再生能源是很「看天吃飯」的資源,例如光電機組在太陽下山之後,必須立刻打開台灣電網的其他機組去支撐;而風電倚賴東北季風,在夏季用電高峰時的風資源最弱。所以綠電不僅考驗法規制度,更考驗台電的電網調度,智慧電網、儲電設備的發展勢在必行。 建築物綠電自發自用是從大電網(集中式能源系統)走向智慧微電網(分散式能源系統)一個很好的契機。許博涵表示,一個電網要夠強韌必然要從智慧微電這個方向去做,過去很難產生投資動機去發展儲能、能源管理系統(EMS),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每多擁有一度綠電,都是競爭力的展現,綠電就像是戰略儲備物資。 當建築物成為一個一個電廠,並發展出微電網時,中央大電網的壓力就會減緩很多。如果發電廠、電網、儲能設備都集中在少數特定地方,只要中間一個環節出錯,就有可能造成大規模停電。所以如果家家戶戶基地內都有一些儲能、發電設備,就比較能平衡供需,只有在用電無法自足的時候才需要跟大電網要電,甚至在緊急狀況可以向大電網供電,對台電來說,狀態是相對更穩定的。 建築物要自發自用不免與現行的建築法規、技術有關係,會面臨很多安全問題,因此政府應該要再完善法規及相關配套措施,才能滿足民間對綠電的需求。 在發生氣候危機的當下,沒有人是局外人。建築物一邊省電一邊發電,一方以需量反應策略,鼓勵用戶在離峰時使用電力;一方建置自發自用的虛擬電廠,增強電網韌性,不必覺得個人用電行為是微不足道的,要維持供電可靠、維護電網韌性,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SSDC陳重仁總經理與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對談精華   #好文推薦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為城市把樹種回來」:陶朱隱園的綠建築願景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台灣2022年的再生能源發電量首度超過核能,佔整體發電量8.3%(核能佔8.2%),但因再生能源建設工程有些延宕,經濟部預估要到2026年10月才能達到再生能源佔整體發電量兩成的目標。   #台灣的綠電哪裡來哪裡去? 再生能源發電之後並非直接提供給買家使用,例如風力發電機組所發的電仍進到台電電網,企業再接台電的電來使用。再生能源每發出1000度的電,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T-REC)就會登錄並發行一張憑證,然後這個憑證的額度就會轉移到購電企業的帳戶中。所以從頭到尾,採購綠電其實是資訊流動的過程。但有了交易平台就能買到綠電嗎? 相較於前一年(2021),再生能源發電量成長了36%,但大部分仍被台電買走。根據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估計,僅15%的再生能源進入自由買賣市場,這15%中,又有超過九成被大型企業買走。也就是說,一年總發電量2881.48億度中,我們只有0.1%可供中小企業選購。有些中小企業就會直接放棄綠能選項,改去購買碳權。 政府在2019年初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時候,宣稱台灣企業只需要55億的綠電,但不僅中小企業買不到,台灣的綠電稀缺程度讓台積電等大企業也吃力, 因為上游廠商有「不准跨境購買綠電」的規則,所以台積電和沃旭能源在彰化的離岸風廠簽訂了20年長約,以確保自己未來的國際競爭力。   #中小企業可以不用放棄綠能的選項 採用綠電不僅有助於企業的ESG及品牌形象,事實上也是「商業戰場」。確保綠電的來源是一種成本控制的手段,而目前台灣的綠電作為有限資源,一企業買走的當下其實也排除了競爭對手可以購買的機會,是商業競爭力的展現與建構。 許博涵表示,企業與其想著要買綠電,不如開始在自己的建築物上建置再生能源、自發自用,目前許多再生能源案場的電都還是讓台電躉購,被台電躉夠的電是不能申請再生能源憑證的,不如重新配置自用與賣給台電的比例,讓發電及用綠電的控制權回到自己身上。 建築就是一個小型的發電平台,每個人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也就是Prosumer的概念。尤其台灣的建築密度高,屋頂加上立面的運用可以創造不小的發電效益,絕對是不能漏掉的部分。加上現在的國際綠建築檢核制度多有綠電相關規定,綠電與建築實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企業自己發展再生能源,事實上也能創造財富,確實擁有綠電憑證這個稀缺資源,等同於在儲備戰略物資,不能只看到短近的成本。每多存一度電、多用一度綠電,都是競爭力的展現。 有輔導綠建築國際認證相關豐富經驗的澄毓陳重仁總經理則強調,綠電的使用是為了做到淨零,然而淨零的第一步應是「深度節能」,台灣因為電費低,很少人注意到節能的重要性,與其苦惱要如何多買到或生產一度綠電,不如著手於如何再省下一度電,先做到減排,不夠的話再來創能。 綠金時代,「綠」就是最大的資本,也是面對暖化未來最好的永續策略。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與SSDC陳重仁總經理的精采對談   #更多再生能源相關文章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淨零」作為建築產業時下最熱門趨勢,相關法規制度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建築能效標示制度(BERS)陸續上路。台灣2050淨零排放之路前方究竟是荊棘滿佈還是平坦的康莊大道?比我們早近10年起步的日本或許知道。   #十年佈局,日本ZEB為何值得參考? 法規起步早經驗豐富:日本國土交通省2013年進行建築能耗普查,2014年內閣會議制定能源基本計劃,以實現ZEB(Zero Emission Building),並在2015年完成ZEB定義、路徑規劃,明訂條件為「加入再生能源之前,一次性能源消耗比起基準值需減少50%以上。」加上再生能源後,能源消耗減少75%以上為Nearly ZEB,減少100%或以上才是ZEB。 2016年日本開始實施「建築節能法」,對獲得較佳節能性能認證之建築物提供容積獎勵,並開始推行建築能源性能標示制度(BELS)等政策。BELS是日本住宅性能評估和標籤協會於2014年推出的建築物節能性能標籤系統,將同類型建築物節能性能分成1星至5星。國土交通省在2017年針對大規模的非住宅類建築必須強制通過BELS認證,中等規模以上的所有建築物則都必須於申請建造執照時提出建築耗能指數(BEI)的計算結果等強制性政策。 全國投入效果顯著:日本在2021年發布《全球變暖對策計劃》,設定2030年的目標為建築能源衍生的排碳量比2013年減少51%,到2050年則要「全建築零排碳」。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2021年初整理的《G20零碳政策評比》,日本排名第5,從地方政府到中央全面投入淨零轉型,目標是成為「淨零城市」。 熟悉日本建築節能政策的台灣野村總研諮詢顧問陳志仁副總經理說,日本初期採取獎勵措施,2017年後開始執行強制性的政策,這些建築、公司「不得不做」建築節能與創能。他舉日本的再生能源空間配置為例,日本有很多停車場都會善盡空間搭設太陽能發電系統,而台灣便利商店密度高,許多分店都設有停車場,若能善加利用,必對提升再生能源發電量有很大的幫助。   #開始了然後呢?台灣建築淨零路徑該走向何方? 檢視日本在建築淨零路徑方面的相關資料,可整理出幾個值得效仿的方向: 路徑及目標明確,推行手段軟硬兼施:自2014年政府決定普及ZEB後,各部會積極規劃和立法,從綠色貸款、容積獎勵等配套措施都非常完善,最後祭出強制政策,按部就班地讓公部門和私部門一起投入淨零轉型。此外,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宣布碳中和目標後,全國共514個自治體表明2050將成為零碳城市,這些城市共有約1億1250萬人口,全國上下都展現出行動力。 目前台灣的BERS由公部門新建建築先試行,後續才會納入住宿類建築。但針對私人建築及既有建築的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定案,BERS除了建築外殼的節能,也與使用設備能效有關,要鼓勵民眾、企業使用高能效的設備,完備建築法規外,更需要整合其他配套措施。 同時考量節能與創能,與企業合作提出實際解方:ZEB一開始就將節能與創能視為缺一不可的環節,政府分別為這兩個環節制定不同法規,日本企業因應趨勢積極採用再生能源,2020年成為倡議企業100%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第3大會員國。且政府鼓勵企業研發再生能源系統應用技術,大成建設與鐘化集團合作推出耐用年限30年,且可用於建築物立面的太陽能板。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就主張,台灣應該多開發建築立面可用的太陽能發電面積,結合美學與發電來達成淨零建築,尤其台灣建築物的密度高,立面面積比屋頂大很多,是一個具有無限潛力的市場。但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前,因代價較高,台灣的BIPV廠商多半是做外銷,內需不大,預期這次法規通過將活絡國內的太陽能產業。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中,雖然有70%碳排(營運碳)來自營運期間,可以透過BERS或BELS等制度管理,但施工期間的碳排(隱含碳)也不容小覷。陳重仁表示,現在的淨零路徑除了要降低營運碳之外,也要顧及建材、施工時產生的隱含碳,從建物結構體著手,使用綠建材,打造全生命週期都永續的建築。 2022年3月台灣政府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只是一個起點,根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年(2023)8月的調查,上市櫃公司僅 7% 揭露淨零承諾,碳排大戶未提出淨零目標者高達4成。因此2050是否能達標,政府與民間必須更有決心和行動力。   #好文推薦 建築物也要循環?淨零碳排的必經之路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要循環更要經濟:建築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日前接受雜誌WindTaiwan專訪,分享了他對綠建築的見解,以及對近日立法院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看法,他說,「綠建築關心的五大面向,是好的設計師都應該要做到的。」本期就讓我們來看看綠建築的永續精神如何在法規、實務上獲得實踐。   #Green:地球環保與人本健康的結合 目前所有的綠色標準都環繞著兩大主軸,也就是重視對地球好的「地球環保」,以及重視對自己好的「人本健康」,而綠建築也不例外。綠建築主張的五大面向包括基地環境、節水、節能、材料、室內環境品質,其中前4項屬於地球環保,室內環境品質則與人本健康相關。 在台灣,因應法規政策及相關獎勵配套,EEWH綠建築標章愈加普及;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則受到多數高科技產業、金融、外商企業、高樓層商辦的青睞,傳統產業也逐漸重視採用。 目前的綠建築認證多以新建建築為主,台灣既有建築約佔總體97%,尤其台北多是集合住宅,許多戶住在同一棟大樓裡,要一起改變住宅外殼設計很不容易。因此陳重仁建議,有意願改善居住環境的住戶可以從下列幾點著手:(1)節能部分:窗戶貼隔熱膜、在屋頂或輕隔間裡頭塞隔熱棉;(2)節水部分:換節水水龍頭和馬桶;(3)室內環境品質:經常更換空調濾網、除溼、保持通風;(4)採用經國家認證的綠色建材、健康建材。 綠建築不僅對環境友善,長期而言也是經濟的選擇,部分先進國家的保險公司會降低綠建築產險費用,因為保險公司認為綠建築比較不容易發生意外。去年開始,台灣的銀行陸續針對開發商及建商推出「永續連結貸款」,針對購買綠建築的民眾,提供較優惠的貸款利率。   #淨零建築成國際趨勢,帶動再生能源產業發展 隨著氣候變遷使生存環境越來越嚴峻,各國紛紛提出2050淨零碳的施政目標,而台灣也在2022年由國發會提出「2050淨零排放路徑」。同年,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發布「台灣淨零建築轉型路徑是參考日本、美國、歐盟及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以下簡稱IEA)等國際發展概念,先建築節能50%,其餘用電再以再生能源抵減,至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 為達到淨零建築,需結合再生能源發展。雖然台灣政府目前尚無針對既有建築改造的誘因及措施,但陸續有新的法規及制度推出,如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等。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明訂「新建、增建、改建」的建築物應設置一定裝置容量以上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新法案通過之後,也將帶動國內太陽能面板BIPV產業蓬勃發展。   #讓再生能源走入家戶,綠電深耕台灣 陳重仁表示,我們一般都是依賴台電公司的供電,一旦停電就只能靠柴油發電機短暫供電。《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要在新建建築上新增太陽能板,就是讓發電的部分責任回歸用電的建築上。未來因為極端氣候的影響,可能必須面對電網不穩定、缺電的難題,如果我們能結合建築的儲能設備,在停電的情況下繼續供電,度過急用時刻。 陳重仁補充道,這個議題其實就和最近新興的「韌性設計」有關,具備韌性設計的建築,能夠在遭遇不確定衝擊時,展現「容受力」及「回復力」,使衝擊影響最小化,並且盡快達到新的平衡。建築結合太陽能發電、儲能、氫能源系統,應是提升韌性的一個好方法。 前陣子流行的農地、魚塭種電,是將農村的電送往都市和台電分配使用,經過這麼遠的路途,電力定有所耗損外,亦影響農地、魚塭生態環境。因台灣的緯度的關係,在屋頂設置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高,此外,陳重仁建議,也可以考慮在建築立面架設,雖然效率不如屋頂,但立面面積大,發展太陽能發電也有一定效果。 「未來的房子就像電動車。」陳重仁總結,建築除重視美學、舒適外,須兼顧綠能、智慧等需求。SSDC澄毓在這方面已耕耘超過15年,他觀察台灣的綠建築風潮是由高科技產業帶頭做,傳統產業、建商在近十年才慢慢跟上。以前建商都會以高級建材作為銷售噱頭,現在則開始以ESG、綠建材、樂齡為訴求,顯示出一種價值觀的改變。做綠建築,無論是「對地球好」還是「對自己好」,後果都與我們密切相關。 ▲陳重仁總經理說明建築整合太陽能系統的知識 #推薦好文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搶佔「淨零碳排」全球先機,台灣企業你跟上了嗎? 關於零碳賽局,您準備好了沒?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通過對建築產業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太陽能是一種潔淨、可再生的能源來源,是一種源源不絕的能源。為了加速台灣邁向淨零碳排,立法院近期三讀通過了《再生能源條例修正案》,其中第12-1條規定未來一定規模以上的新建建築都必須裝設一定容量的太陽能光電系統。這項法令能提升太陽能光電系統的使用率,並鼓勵建築業和民眾採用再生能源,以及帶動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並進一步降低太陽能系統的成本,使更多的人能夠使用太陽能。 #太陽能光電系統的廣泛應用將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放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署的報告,太陽能光電是減少碳排放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因此,這項法令不僅能提升台灣的再生能源使用率,更能對減少碳排放、實現淨零碳排有著重大貢獻。其實政府對建築物使用再生能源早有要求,各縣市政府對於能源使用強度較高的建築物,早已規定必須設置一定容量的太陽能光電系統,高雄市更是在十年前就已經透過高雄厝地方法規,規定新建透天厝必須裝設太陽能系統。 #建築產業朝向更永續的建築設計與施工方式 這項法令將改變建築設計與施工的方式。新建築物需要考慮如何有效地安裝太陽能光電系統,包括考慮建築物的方位、設計、材料選擇等因素,以及考量如何將太陽能光電系統融入建築設計,包含系統介面與防水設計,裝置的位置包括屋頂、陽台、立面與地面等,這也將帶動相關的訓練和教育市場的發展與新的商機,創造綠色就業機會,包括相關產業如太陽能板製造、安裝和維護保養等工作。在短期內,這法令可能會為建築業帶來一些挑戰,但長遠看來,這將推動建築業向更永續、更節能的方向發展。 太陽能建築最重要的應用,是BIPV建築整合式太陽能光電系統(把太陽能光電板做成建材的一部份)。BIPV在國外已經相當普遍,台灣則因為誘因不足仍未普及。目前BIPV建材式太陽能板,在犧牲不多的發電效率之下,已可做到表面呈現木紋、石材等多樣變化的花色,也可提供設計師指定花色,惟目前BIPV相關製造廠商,皆以出口為主。最近業界熱烈討論的鈣鈦礦太陽能光電板,主要即是作為BIPV的應用。期望這法令的通過,能為台灣的BIPV產業起到推升的作用。 #澄毓早已涉入太陽能建築設計 在澄毓參與輔導與設計的綠建築,多有太陽能使用的議題,例如早期參與九典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衛福部大樓(LEED黃金級認證),即有大面積的太陽能光電設置,後續如印尼NIKE鞋廠辦、南寶樹脂越南廠辦、彰濱凱聖工業廠辦、台南沙崙科學城多個案子、東豐纖維印尼成衣廠辦等,都有BIPV光電系統的設計。目前澄毓參與輔導的綠建築認證案,太陽能光電已經是標配! 基於澄毓十多年的太陽能建築經驗,近期也將綠能系統規劃設計與建置納入服務項目,期望除了提供業主綠建築顧問與設計服務之外,能更無縫接軌的協助業主導入綠能系統,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想了解更多綠能系統規劃設計與建置    

MORE →

LEED Zero Carbon 讓建築物成為淨零碳排的地球解方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研究統計指出,全球各產業的碳排放量,以建築業產生的碳排量為排名第一,約占38%。COP 27之後聯合國也發布了2022年全球建築產業碳排放摘要報告,報告中指出,當其他產業都朝向逐漸降低碳排的趨勢,建築業的碳排卻有增無減!因此報告中也呼籲各國應嚴正重視建築產業的碳排,除了提升建築能效法規之外,也要注重建材隱含碳(embodied carbon)的降低,以及降低建材業與營造業在價值鏈中的碳排,並鼓勵循環經濟。 #LEED Zero 成為綠建築更高難度的認證 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為促進綠建築在完工後,持續維持淨零碳排要求,於2020年推出「LEED Zero零排放建築認證系統」,分為四個子認證項目:零碳排(Zero Carbon)、零耗能(Zero Energy) 、零耗水(Zero Water)和零廢棄物(Zero Waste)。建築所有權人在同一棟建築物上可以任選一至四項認證,以證明其建築物對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結至2022年6月已有超過100個建築物通過認證。其中,「零碳排 (Zero Carbon)」認證取得難度最高,北京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於2019年獲得全球首個LEED Zero零碳排認證,目前建築物不但達到淨零碳排,其運營所消除的碳排量更超過其產生的碳排量,每年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達314噸,相當於種植 13,745棵樹。我們將分四期電子報分別為大家介紹LEED Zero的四個子認證項目,首先介紹LEED Zero Carbon。 #LEED Zero Carbon是什麼? LEED Zero Carbon所定義的零碳建築為「在過去一年裡達到淨零碳排放的建築」,其計算方式是透過計算建築物的能源總碳排放量(包括電力與燃料排放),加上人員交通碳排,若可以與基地內與基地外的再生能源互相抵銷的話,就達到了LEED Zero定義的Zero Carbon了! LEED Zero零碳排公式: 碳平衡(Carbon Balance)=總碳產生量(Total Carbon Emitted)—總碳抵銷量(Total Carbon Avoided) 建築物要達到淨零碳排,首先要先把節能做到最大化(深度節能),可以強化的部分,例如: 建築外殼節能、空調節能、照明節能等,以降低總碳排放量。至於總碳抵消量,可從以下方式抵減:(1)基地內的再生能源;(2)購買基地外綠電;(3)購買再生能源憑證;(4)利用碳抵換(Carbon Offsets)來抵減。 節能率高了,需要抵減的碳排就少了;若節能率不高,那就要多花力氣與成本在基地內外的再生能源,或是碳抵換交易了,才能達到淨零碳建築。 您的建築物或建案,已經準備好要規劃淨零建築的路徑了嗎? #淨零碳排路上,澄毓陪你一起走! 國內外的綠建築認證系統如台灣綠建築EEWH標章、LEED 認證,以及LEED Zero認證系統,在節能、節水、節電、減碳、減廢、生態環境、綠化健康,以及降低環境衝擊都能有顯著效益,對企業推行ESG永續及淨零碳排的落實,更是助益良多。澄毓團隊以超過15年的豐富經驗,成功輔導過國內外科技大廠、大型商辦建築、能源電力公司等實績經驗,能提供業主或建案最有效的綠建築設計顧問方案,實踐企業ESG永續的戰略目標。

MORE →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圖片來源/Dezeen)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因應台灣邁向淨零轉型之路,2050年前所有新建建築物,以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皆需達到「近零碳建築」目標,由CSRone偕同台灣綠領協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特別匯集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三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討論未來綠建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議題。 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長暨設計與環境學院可持續亞洲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才強教授,以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為例,分享如何透過建築設計及規劃建造出新加坡第一座淨零能耗建築。 政策、獎勵及金援齊下,公私聯手邁向淨零能耗政策 王才強教授說明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的「綠色建築總體計畫」有三項目標,分別為(1)2030年前80%建築物為綠色建築,(2)2030年起80%的新建物為超低能耗(SLE)建築,(3)到2030年最佳綠色建築的能效提升80%。因此,提升現有建築的可持續性標準、推動新建築採用超低能耗建築標準、通過研究和創新擴展能源效率的邊界,為新加坡重要施行方針。 自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起,截至目前,新加坡最佳建築(best-in-class building)的能源效率已提高了65%以上。為加速達成超低能耗建築的目標,星國政府首先導入低能耗建築於公共建設,第二,針對住宅建築的低能耗建立標準制度,將建築環境改造的總建築面積(GFA)獎勵計畫提高至3%,第三,在政府土地出讓計畫(GLS)下所出售的土地,提高建築專案開發商的環境可持續發展標準。 另外,BCA更提供4500萬新幣(約新台幣10億元)的增資資金做為建構綠色低能耗建築研究使用,例如新型冷卸技術、以數位化驅動的智能建築及先進的通風技術等等。 東南亞第一座零能耗認證——SDE4教學大樓 王才強教授並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SDE4淨零建築,進一步分析如何透過有效的建築規劃回應當地的熱帶型氣候設計、節能與再生能源等策略。 SDE4教學大樓共6層樓,總面積達8500平方公尺的SDE4建築,為因應熱帶型氣候環境,在建築規劃上採坐北朝南,除了能擁有良好的視野及採光外,東西立面內外表皮之間的間隙空間也能減少太陽直射熱幅射能量,並採用大型懸樑挑高屋簷設計以遮陽及保持通風,而建築外牆採用減少眩光和日光重定向玻璃薄片,將自然光源能反射到更深處的教學空間,以減少對電氣照明的需求。 在節能策略上,除了建築及外牆規劃外,在主動式設計方面則採用高效空調系統、冷氣集中控制器、混合動力系統及高效電器系統,再搭配減少用電量措施,例如透過更細部的能源模擬來選擇適合的設備及插頭負載控制等等,將原本SDE4的用電量從原本的1947MWh/a降至497MWh/a,在結合再生能源策略,也就是在屋頂裝設1200塊的太陽能光伏電板,可產出510 MWh/a,「換句話說,SDE4的電力使用還有剩餘可以儲存。」王才強很自豪地說。 在空間使用表現上,SDE4採用創新混合冷卻系統,為每個室內空間提供100%新鮮且舒適的空氣,儘管剛進來的溫度和濕度或許有點高,但透過吊扇來提高空氣流動速度以有效降溫,形成涼爽的循環空氣系統,也創造了舒適的使用環境條件。 因此,2019年落成的SDE4不但獲得當年新加坡新非住宅建築零能耗白金獎,同時也是東南亞第一座榮獲「國際未來生活研究所(ILFI)」零能耗認證的建築,更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值得台灣學習!

MORE →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以台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說明台灣建築能源發展趨勢。(圖片提供/CSRone)

從工研院結合產學研合作,看台灣建築節能、儲能、創能之發展趨勢

為落實「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針對全台灣100%新建築物,以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策略方向,六個直轄市也紛紛提出「淨零行動白皮書」、「城市淨零路徑圖」、「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等政策及法規來因應。 由CSRone與台灣綠領協會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邀請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就「台灣建築的節能、儲能、創能之發展趨勢」,做更深入的探討。 以建築三階段X三面向跨域整合 張肇顯表示,台灣電力排碳係數-即電力生產過程中,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美國以及鄰近的日本以及韓國,顯示台灣企業的碳成本相對偏高,尤其是建築部門的能耗排碳比例也相對較高。 因此面對未來台灣淨零建築政策施行,他建議「從節電開始,導入再生能源」比較符合實際情況,而且可以從設計、運營及再生能源三階段減碳著手,結合再生能源、建築能效、家電能效,以跨域整合方式來達到建築節能之效。 例如在建築設計方面,可運用遮陽、斷熱、保溫等物理性建築體設計手法,搭配隔熱建材及換氣設備,盡可能降低建築使用時能耗,利用日照、通風、地下恆溫水等維持穩定溫濕度及良好空氣品質。並運用智慧控制主動關閉或降低非作業中的設備,如電梯、公共空間照明等以節能;同時運用數位電表紀錄與分析,整合AIoT技術與人工智慧選擇最佳運轉模式。並在建造時,就導入低碳工法技術等等。 另外,還有替換擁有高效率、高回收的綠色標章之家用設備,例如:變頻冷氣、冰箱、LED 燈管、熱泵式加熱設備等。最後才是導入再生能源設備,如太陽能板、小型風力設備、儲能設備、氫能設備與充電樁。 綠能生活體驗社區打造零耗能示範區 張肇顯舉出榮獲2022年全球卓越建築獎產業建築類金獎的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為例,園區內所建構的綠能生活體驗社區,光民宅每日平均耗能量約15~20度電,但平均每日創能則有20~25度電(不計電動車充電),同時運用再生能源優先供電並儲能,如太陽能、儲能及市電之供/充電系統配置3台5KW太陽能板、12度電池、逆變器、電盤及配線施工等,可節省市電使用80%。另外,運用太陽能熱水熱泵系統,以四口之家每天使用55°C熱水200公升,夏季平均每天耗電低於2度,非夏季每天耗電低於3.5度,比即熱型電熱水器節電65%,還可以提供每天大於0.7度的發電量。 「園區最值得一提的是亞熱帶綠能建築技術研發測試平台SPINLab及能源管理中心。」張肇顯表示,前者位在C棟,前者位於E棟展示廳旁,為亞熱帶首座熱節能建築測試驗證平台,全球僅美國LBNL國家實驗室及新加坡BCA建設局有類似測試設施。其特色是可360度旋轉旋轉至特定方位,或執行追日模式,可測試技術或產品在不同建築座向與太陽方位之性能。另外,也可客製真實使用情境,包含側牆、正面玻璃立面、天窗、內隔間牆、天花板、高架地板等,並可同時同地執行不同條件的對照測試。可廣泛應用在結合環境感測、環境品質監控與節能最佳化控制,以進行建築工法、材料、空調、照明、室內空氣品質、通風、採光、遮陽、隔熱、控制管理等的研究與產品現地測試驗證。 而位在D棟的能源管理中心則是結合太陽光電、燃料電池、儲能系統、建築能源管理等所建置配電模擬試驗平台,提供各類電網設備測試以及電網改善、調度管理策略等建議,以協助解決大量再生能源導入的電網瓶頸。以目前規劃設置容量合計:1041 kW,包含由鋼構與太陽能板所組成的場域地標—太陽能樹可產出46.8 kW。 另外,還有貨櫃型可移動式醇氫燃料電池綠能充電站、外轉子永磁無刷馬達吊扇、CO2捕獲及再利用轉化為固碳化學品、人工智慧物聯網能源管理系統等等,「預計2025年還有台灣首座氫能發展平台建構完成,將成為完整呈現氫能生產、運輸、儲存、利用之示範驗證園區。」張肇顯說。 👉還想看更多,請加入 #SEE GREEN電子報  

MORE →

[獲獎設計] 智慧綠能行控中心 榮獲創意金牌獎!!!

澄毓團隊為沙崙綠能科學城規劃設計「智慧綠能行控中心],勇奪 創意徵選活動金牌獎 ! [智慧綠能行控中心」為綠能科學城重要門面的建築物,其主要功能為自駕車測試的行控中心。 SSDC 設計團隊為打造一個節能綠建築示範屋,在本案的規劃裡建置了智慧監控與管理系統;包含展示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潔淨能源技術、智慧監控技術與其他綠能環保技術等,是此設計案的最大亮點。 而且設計目標以達到建築節能 50% 、節水 70%與 100% 能源自主,使之成為無須仰賴市電電網且供需自體循環的新創綠建築,達成環境友善與資源有效運作的效益。 整體設計規劃朝向取得台灣綠建築鑽石級認證標準及美國 LEED 白金級綠建築認證標準為目標,為業界提供一個完整智慧綠能建築解決方案示範點! 參與團隊:澄毓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宋苾璇建築師事務所/吳展維/陳致源 沙崙綠能科學城「智慧綠能行控中心」3D 模擬示意圖 沙崙綠能科學城「智慧綠能行控中心」3D 模擬示意圖 沙崙綠能科學城「智慧綠能行控中心」3D 模擬示意圖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