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台北頂級商辦需求飛躍成長、租賃成交量創新高 ESG成為標配關鍵

台北頂級商辦需求飛躍成長、租賃成交量創新高 ESG成為標配關鍵

【轉載】 2024年9月3日   聯合報  文/邱劭霽 永續時代來臨,ESG風潮吹進企業界,「綠色商辦」成為外商企業與台灣各大上市公司,尤其是科技、金融及醫藥產業選址的首要考量。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直言,國內綠色商辦現階段供不應求,A級商辦需求快速成長。根據仲量聯行今年第二季季報,受新供給釋出及企業追求高品質辦公空間之需求推動,台北市核心商業區A級辦公室租賃成交量達到10,517坪,季增53%、年增240%,創下歷史新高。 眺望台北市的天際線,信義商圈綠建築黃金級以上的頂級商辦林立,在鄰近的松山與南港商業區,新一波綠色商辦正迅速崛起。     全球供應鏈驅動需求 強化綠色商辦重要性 今年5月,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掀起巨星旋風,一舉一動都是鎂光燈焦點,更傳出輝達台灣分公司斥資近29億元,一口氣包下南港軟體園區的指標性綠色商辦逾半棟樓層。 陳重仁表示,隨著台商與外資回流,以及Google、Apple等跨國企業紛紛在台設立據點,台灣A級商辦需求迅速攀升。同時隨著淨零排放浪潮,企業不僅全面落實減碳策略,有綠色認證加持的商辦也更獲青睞、需求量大增。 仲量聯行也指出,北市A級辦公室市場對高品質辦公空間需求日益增長,隨著新供給在未來3年陸續釋出,租戶選擇性增多,綠認證建築及管理品質將成為租金成長及維持進駐率的關鍵。 ▲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接受聯合報專訪。 攝影/江建泰   綠色供應鏈關鍵途徑 綠色商辦成企業選址標準配備 過去企業選擇商辦時注重地段、租金,隨著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越來越重要,打造對環境和健康有益的辦公空間、員工健康與福利備受關注,更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途徑。 除了租金、交通地理位置之外,陳重仁認為,商辦具備國內外廣泛認可的綠建築認證,如美國的LEED認證與台灣的EEWH標章,已是外商及台灣上市公司選點的基本要求,綠建築認證確保低碳、節能、減廢、照明及空氣品質等方面達到高標準,有助於企業在環境(E,environmental)面的表現。 這一趨勢已反映在市場供給上,根據仲量聯行《台北市A辦供給現況及升級趨勢報告》,台北市自用及租賃的82棟A級商辦中,有54%、共47萬坪的樓地板面積獲得LEED、EEWH綠建築認證或候選,超越亞太地區平均水準的51%。 亦即企業選擇商辦的三大關鍵,位處交通樞紐的「地段」、接軌國際也能提升管理效率的「智慧科技應用」,以及「永續建築設計」,有效力助企業落實減碳也更符合未來趨勢,成為頂級商辦之標配。   6大認證綠色商辦新典範 打造與自然相融的複合式空間 國際商務需求增加,松山機場扮演了極爲重要的樞紐角色,位於民權東路、松山機場門戶,由冠德建設出資興建的「松山民權東公辦都更案」以「低碳再生」、「智慧賦能」、「在地活化」三大ESG主軸的前瞻性規劃,榮獲國際級獎項 International Property Awards 的「Best Office Development Taiwan 2024」五星首獎肯定,並計劃取得LEED白金級標章、鑽石級綠建築標章、鑽石級智慧建築標章、鑽石級碳足跡標章、1+級低碳建築標章、耐震標章等六大建築認證。 冠德民權商辦大樓建築設計聯袂東京代表性都更案「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和「麻布台之丘」(Azabudai Hills)的推手株式會社日本設計(NIHON SEKKEI, INC.)合作,其靈感源自大樹形象,將地面、陽臺及屋頂高度綠化,巧妙融匯成共享休憩的「根」、可供駐足的「枝」、以及登高瞭望的「樹冠」,營造與自然共生的複合式空間。 該建築採用多項低碳及智慧技術,如循環建材、節能電梯、智慧路燈、室內LED照明、省水標章衛浴設備、溫溼度偵測連動空調、智慧化監控及系統整合、回收雨水澆灌用水替代率100%等,達到低碳節能成效,長期為企業營運節省成本。 「很多人誤以為綠建築的建材、工法及維護成本較高,但事實上,一個好的綠建築能為企業省下成本,帶來更多效益及競爭力。」陳重仁說。 當落實ESG的頂級企業進駐冠德民權商辦大樓,有望產生群聚效益,作為企業交流的絕佳場域。冠德民權商辦大樓的一樓戶外空間結合休憩花園與老樹廣場,作為休閒、遊憩及社交場所,企業員工得以欣賞綠意盎然的景致,享受友善舒適的辦公氣氛;頂樓除設有「材料圖書館」(Material Library),更有多功能會議室及開放式交流空間,兼具工作、交流及展覽的功能,未來更將舉辦專題講座與論壇,促進產業人才交流,為企業合作創造契機,帶動台灣經濟發展。 #好文推薦 企業「逐綠而居」!進駐綠色商辦為ESG加分 ESG「永續裝修」蔚為風潮!Lululemon、HSBC榮獲LEED室內裝修黃金級認證 永續即是競爭力:台北遠東通訊園區TPKE大樓獲LEED黃金級認證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如何規劃使用綠建材

ESG趨勢下 建築物如何規劃使用綠建材

【轉載】 2024年9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都更與危老建案在容積獎勵制度的推動之下,綠建築標章已經成為標配,而在現行法規與綠建築標章内容,對於綠建材使用率的要求也逐漸提高。 近來政府主導的社宅建案,除了基本的綠建材之外,更要求要採用低碳循環建材;在建築相關的ESG評鑑項目裡,也要求要提高綠建材的使用率,影響範圍為跟E有關的碳排放與生態環境方面,以及與S有關的健康方面。要如何有效在設計階段規劃綠建材的使用,提高建案的環保永續性與綠建築認證得分機會,是本文筆者要分享的重點。   國內外對綠建材的分類 一九九二年國際學術界為綠色材料下了一個定義:在原料採取、加工製造、使用和使用後回收再利用等過程中, 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和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材料稱為綠色材料,用在建築上的就稱之為綠建材,綜合國際LEED、WELL認證系統對於綠建材的相關認定,目前國際上對於綠建材的分類大致如下:   回收再生建材(Recycled content materials):為材料中含有「回收再生成份」的建材,例如塑化木與回收混凝土做的透水磚。 快速可再生建材(Rapidly renewable materials):十年之内可以長成並採收利用的材料,例如竹材產品、亞麻仁地板。 低逸散性建材(Low-emitting materials):建材中所含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以及甲醛的濃度與逸散率低於某容許標準以下,國內稱為健康綠建材,例如具健康綠建材標章之室内塗料與系統櫃板材。 再利用之二手建材(Reused materials):從一棟建築物中拆卸並重複使用於另一棟建築物之建材:例如回收再利用之門框與門片。 生產地離工地近之本地建材 (Regional materials):距離工地一定距離內生產之建材,一般是指500公里之內,例如只要是在台灣本地開採與生產的建材都算。 低隱含碳建材(Low embodied carbon materials):開採與生產過程碳排放低之建材,例如木竹類建材,以及非高溫窯燒建材。 節能建材(Energy-saving materials):貢獻節能效果之建材,例如外牆隔熱材與Low-e節能玻璃。 一個建材有可能同時符合兩種以上的分類,例如一個含回收再生成分的節能建材,同時其隱含碳排也很低,又是本 地生產,這種建材可說是非常環保。國内的綠建材標章制度則分為「再生綠建材」、「生態綠建材」、「健康綠建材」與「高性能線建材」四大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内政部建研所網站。   國內建築法令對於綠建材之規定 國内的法令與綠建築標章機制對於綠建材的使用,以具「綠建材標章」為認定基準,未取得綠建材標章的綠建材則 無法納入計算。 目前法令規定,新建案室内裝修綠建材的使用率必須達到60%以上(以面積計算),台北市更於去年提高為75%以上,目前業界絕大部分以 「健康綠建材」來符合。另外對於室外地面材料也有規定,綠建材使用率為20%以上,大部分是再生綠建材或高性能透水綠建材。 一般建案對使用者比較有感的綠建材是「健康綠建材」、「節能綠建材」與 「隔音綠建材」,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 「健康綠建材」,從業主角度來看原因不外乎是内裝階段處理即可,以及不影響成本,使用者也比較重視。 目前台灣的健康綠建材測試標準,已經與國際LEED/WELL認證在低逸散性健康建材的標準接軌,因此,符合新測試標準的健康綠建材,也就等於符合國際LEED/WELL標準,可於LEED/WELL認證貢獻加分,因此台灣建築中 心也於2020年起開始辦理「國際綠建材認可」機制,有興趣的綠建材商可以多加關注。   節能低碳建材 為建材界之新興寵兒 去年全球平均溫度創工業革命以來新高,台灣今年夏天也進入一個氣溫居高不下的狀況,導致大量空調設備的使用,不僅大幅增加碳排放,也加重了整體熱環境的惡化,不利於淨零碳排的推動。因此能貢獻節能效果的綠建材, 也越來越重要,例如隔熱建材與節能玻璃,建築物隔熱效果好壞,從現在起會越來越有感! 因應淨零碳排趨勢,建築物對「低碳建材」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這裡講的低碳建材是指低隱含碳建材,在前面有提到就是開採與生產過程碳排放低之建材。低碳建材的性質與再生綠建材相近,只要含回收再生成分高的建材,其碳排放都比較低,因此目前在綠建材標章制度之下不對其專門做一個分類,而是以「低碳建材認可」機制來快速推 動,希望鼓勵台灣優質建材商研發低碳建材並給予認可。   如何規劃使用綠建材? 在綠建築的五大面向中,包括基地永續性、節能、節水、材料與室内環境品質,我們要如何規劃選用適當的綠建 材?依據前面提到的綠建材分類,我們可以檢視在綠建築建案裡,每個面向中可能可以探討的綠建材種類(如圖)。 依據這些分析出來的類別,在設計階段選用相對應的綠建材,以及確認綠建材在綠建築五大面向優先順序中的比 重,預估各類綠建材的使用率,並進行成本分析設定預算目標,然後做成規範並納入發包文件,之後確實發包採購與監造施工,避免工地以非綠建材標章產品魚目混珠,如此便能發揮最大的綠建材使用效益,幫助建案在綠建築認證上取得更多分數。

MORE →

企業「逐綠而居」!進駐綠色商辦為ESG加分

「只要妥善規劃、打造完善的健康綠建築,讓辦公空間符合良好環境品質要求,企業的ESG表現自然就會提升。」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接受聯合報系《倡議家》訪問時總結近期協助企業提升ESG的經驗。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數據指出,全球近40%的碳排放來自建築物,愈來愈多企業從「建築物」著手改善,以加速減碳效益和提升企業ESG表現。新加坡大華資產管理2021年的報告顯示,受ESG浪潮影響下,至2030年,企業投資綠建築的潛在金額將高達17.8兆美元。     國際供應鏈要求、國內法規 成驅動綠色商辦發展兩大關鍵 為符合總部的減碳要求,跨國企業如Google、Apple等進駐台灣時,只會選擇符合綠建築、具備綠能條件的辦公室,近幾年這股「逐綠而居」的風潮更影響至國內企業,市場對A級商辦需求持續增加,LEED認證或EEWH綠建築標章已成商辦標配。陳重仁表示,減碳為全球企業面臨的共同議題,除了外商企業自我要求,上下游供應鏈亦必須因應,否則將影響競爭力,不僅承租企業有此需求,開發商與房屋租賃業更將首當其衝,商辦大樓若不加速改裝成綠建築,以後恐將沒有企業承租。 另一個驅動綠色商辦的關鍵則為國內法規,陳重仁指出,未來建築物將要求裝設再生能源、建築能效標示,以及減少建築物日常營運時所造成的碳排,各縣市的淨零碳排自治條例皆開始針對一定規模以上之建築物要求揭露能效使用情形。如臺北市、新北市規範公有建築物及一定規模以上之建築物,需公開及標示建築能源耗用資訊;自2024年1月8日起,臺北市的中正、萬華、內湖、士林等熱區,依台北市綠建築自治條例規定應取得綠建築標章之市有建築物,倘未領得建造執照,其建築能效等級應評估改善達1+級;若已領得建造執照未領得使用執照者,應評估改善達1級,此外,自今(2024)年7月1日起,私有建築物的新建項目若申請綠建築標章,也需同時申請建築能效評估,能效等級應達1+級。   企業如何打造綠色商辦?LEED黃金級認證性價比最高 企業若想打造綠色商辦,可以從何處著手?「綠色商辦的指標,包含建築節能、永續建材、室內環境品質、員工健康等,基本上與LEED認證、WELL健康建築認證以及EEWH標章的指標重疊。」陳重仁解釋,時下盛行的室內設計極簡風、侘寂風,其崇尚自然簡約的風格與綠建築提倡減少材料使用、選用永續建材的精神相符,為市場一大趨勢。 最受企業喜愛的綠色商辦為通過LEED認證之綠建築,其中,又以「黃金級認證」的商辦大樓性價比最高,原因在於建造成本僅需小幅增加,但產生的節能、節水與ESG效益卻十分顯著。像台積電、台北南山廣場、遠東通訊園區TPKE等都通過黃金級認證,因此,建議企業申請LEED認證時優先考慮黃金級以上標準。     「既有建築」改造升級成綠色商辦將成未來趨勢 除了新建建築,企業也可透過改造、裝修既有建築,將之升級為綠色商辦,LEED、EEWH綠建築標章已相繼推出針對既有建築的認證版本,若想取得LEED認證,可透過裝修原有的辦公空間,來申請ID+C室內裝修版認證(Interi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LEED ID+C);想獲得EEWH綠建築標章,則可參考建築能效評估系統(EEWH-BERS)及既有建築類(EEWH-EB)兩手冊內容,改善空調、照明、減廢等建築節能成效。WELL認證則適用所有建築類型,包括新建和既有建築皆可透過升級改造。 「一個好的綠建築,是可以為企業節省成本,甚至帶來更多效益。」陳重仁總經理強調,隨著減碳趨勢的推進,綠色商辦已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透過節能和再生能源技術的結合,企業不僅能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競爭力,還能吸引更多合作夥伴與客戶,著實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明智投資。   #好文推薦 ESG「永續裝修」蔚為風潮!Lululemon、HSBC榮獲LEED室內裝修黃金級認證 永續即是競爭力:台北遠東通訊園區TPKE大樓獲LEED黃金級認證 LEED、EEWH、WELL都關注的「室內環境品質」六大面向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lululemon

ESG「永續裝修」蔚為風潮!Lululemon、HSBC榮獲LEED室內裝修黃金級認證

根據仲量聯行《2023/2024年亞太區辦公室裝修成本指南 》研究指出,因應ESG浪潮,企業開始重視「永續裝修」,參與本研究的240位亞太區商業不動產業高階主管,有半數表示永續裝修是未來三年企業優先採取的行動。目前亞太區每十棟新建的A級辦公大樓,就有七棟獲得綠建築認證;而台灣A級辦公大樓密度最高的台北信義計畫區,約有三分之二取得綠建築認證,不僅如此,入駐於台北101大樓、南山廣場的國際企業承租戶如Apple、微軟、Google等,更自主地申請美國LEED綠建築室內裝修改善認證(Interi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LEED ID+C),以符合其國際企業總部淨零碳排路徑的目標與要求,提升企業競爭力。 仲量聯行表示,經過裝修和設備升級取得LEED認證的辦公室,租金溢價可達10%到15%,不僅可提升辦公空間持有人的收益,對於承租企業而言也能減少長期營運成本,達到節能減碳的環保效益。     與時俱進的LEED ID+C 室內裝修改善認證 針對不同型態的建築物,美國綠建築協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簡稱USGBC)制定LEED BD+C(新建物與新增大範建案申請)、LEED ND(集合住宅、商住混合開發案申請,不包含建築物)、LEED O+M(既有建築物或建物局部修改認證)、LEED ID+C(室內裝修改善認證)、LEED Home(小型住宅之認證) 、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都市計畫認證)等不同版本,其中針對建築室內裝修改善認證(Interi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LEED ID+C),早期稱作LEED CI (Commercial Interior),依據環境發展進程修正後的LEED ID+C比起舊版更有彈性,應用面向更廣,不論是商辦大樓、辦公室既有建築裡的特定樓層,或甚至是一個櫃位,只要是於一個完整空間進行裝修,都可以申請LEED ID+C認證。 基於 LEED精神,LEED ID+C室內裝修改善認證須盡可能符合其九大指標,如選址、節水、節能、能源與大氣、建材、室內環境品質等,但因是針對室內裝修,涉及景觀、戶外空間或地表逕流等要素的「永續性基地開發(Sustainable Sites)」,則不在評分項目中。此外,室內裝修的工期一般較新建建築物短,從規劃設計、施工到取得認證,最短僅需約10個月至一年。   Lululemon台北忠孝店獲得LEED ID+C黃金級認證殊榮的關鍵 LEED ID+C室內裝修的取分關鍵是甚麼?該從何處著手呢?1988年於加拿大成立的Lululemon以瑜珈服飾起家,早期專注於女性運動市場,逐步提供全齡與全性別的運動服飾,目前市值約490億美元,並於2022年超越愛迪達,成為僅次於Nike的全球第二大運動品牌。Lululemon在台北有四個據點,本次業主提出評估的基地分別是台北微風廣場店,以及位於捷運忠孝復興站的台北忠孝店,兩者交通皆極為便利,但經評估後,我們建議選擇忠孝店來做申請,「主要考量是台北微風廣場店位於商場之內,衛生設備、空調系統、能源、用水,皆已經和商場系統綁定,難有作為,但忠孝店是獨棟辦公大樓,可以透過規劃設計,進行改善調整,優化節水、節能、空氣品質、換氣成效等。」SSDC澄毓綠建築副總經理趙日新以Lululemon為例說明。 Lululemon忠孝店位於捷運站出口處,交通便捷,導入綠色交通設計如自行車停車位,使其在「選址與位置(Location & Transportation)」 上獲得滿分;店面前有騎樓,以及窗戶內縮設計,有助於節能取分;調整節水效率、裝設新風系統、採用低逸散性建材、開窗引進自然採光後,搭配模擬技術確認與調整,順利讓Lululemon取得LEED ID+C黃金級認證的肯定。     讓LEED ID+C室內裝修認證,為企業ESG加分 曾輔導Apple、HSBC匯豐銀行、兆豐銀行、Lululemon等多個國際企業取得LEED ID+C認證的趙日新談及,大部分國際級企業皆有裝修指南提供給各地分公司遵循採用,而企業如何讓LEED ID+C室內裝修認證,為企業ESG加分的策略主要有三:

MORE →

多元認證搭配耐震、無障礙設計 快速助攻建案品質至下一世代

【轉載】 2024年7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拜都更與危老容積獎勵辦法之賜,除了綠建築標章可以有容積獎勵之外,智慧建築標章與住宅性能評估、無障礙住宅標章,甚至是較新的耐震標章,都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容積獎勵,而購屋者也會得到一個各方面品質較佳的住宅。 智慧建築標章的目的,在於提升建築物的安全防災、貼心便利、節能管理、健康舒適等性能,新版的智慧建築標章,更明確將以往複雜的指標收斂成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 節能管理、健康舒適五大指標,其中節能管理指標是唯一與綠建築有重疊關係的部分,利用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助攻建築節能成效。 新版智慧建築標章有別於舊版硬體的比重較高,更著重於軟體設計,該標章可說是眾多標章中對居住者較有感的標章,也是政府數位轉型政策重點。而住宅性能評估,目的主要針對住宅 類建築的性能評估,包括結構安全、防火安全、無障礙環境、空氣環境、光環、音環境、節能省水與住宅維護等八項指標,以上指標跟綠建築、智慧建築標章多有重疊,這就是為何目前都更危老容積獎勵在住宅性能評估部分,只需評估不重疊的結構安全或無障礙環境之故。   高齡化後的無障礙設計 在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無障礙設計非常重要,觀察舊建築物中因缺乏無障礙設計,導致住戶高齡化後諸多不便。無障礙住宅標章便是基於法規中所規範的無障礙要求之外,做到更高規格的無障礙設計,以提升無障礙住宅空間品質,因此也納入危老容積獎勵,可獲得5%的容積獎勵;事實上,設計階段把無障礙設計要求的尺寸照顧好,建商一毛錢都不用多花,而且也是體現社會福祉的表現。 再來看耐震標章比較特別,跟住宅性能評估裡的耐震設計不同,它的重點不在提升建築物耐震設計,而是「把關」建築物結構體的施工品質,主要因為現行的台灣建築物耐震設計法規已相當嚴格;一般建築物耐震問題,很多是因為施工階段沒做到完全按照結構設計圖施工與查驗,待建物完工後仍潛在耐震風險,因此強調的是施工階段的結構施工查驗。 執行耐震標章產生的費用,主要是結構體施工時的全程監造查驗費用,大約數百萬元,依建築物規模而定,沒有結構體成本的增加。至於要不要做耐震標章,不同建商有不同看法,但在我看來,台灣因地震頻繁,結構施工品質是建案應該要注重的。   創造具幸福感的建築環境 室內環境健康是所有建築使用者都關心的議題,室內健康環境品質也是在綠建築標章中本來就有的議題,無論是台灣綠建築標章或LEED認證中的室內環境品質指標中,都有提到室內光、音、熱與空氣品質,也包括健康綠建材相關標準,這些傳統綠建築領域談到健康議題中,大多屬於建築硬體與設備條件。 然而,人本健康也包含了身、心、靈的健康,近年興起的WELL健康建築標準,便是基於硬體的健康環境之外(與綠建築重疊部分),以及綠建築沒提到的水質,再加上軟體的身心靈健康條件,包括提供運動機會、美學環境、員工福利等的評估系統。 換句話說,WELL國際健康建築認證,包含健康硬體環境條件,再加上支持身心靈作為,創造具幸福感的建築環境,因此WELL認證是較全面性的健康建築認證標準,其處理項目主要為室內裝修範圍,在ESG部分則屬於社會責任或社會福祉。 以往WELL認證版本並沒有為建築類型作區分,在全球市場上主要為商辦類型建築使用,近年來由於較多的大陸住宅建案導入採用,台灣也有許多建案開始導入,發現許多住宅符合條件與一般商辦不同,且高檔建案多為毛胚屋狀況,因此IWBI於今年宣布住宅專用WELL版本,希望能更適合住宅建案市場。   多元認證成本可控在1.5%內 當建案追求更高的ESG表現時,只要將認證等級提高即可,若希望國際接軌以及創造更大的市場區隔性,便可考慮LEED與WELL認證。這樣的配套,適合較大型的開發案,因為以相同等級比較基準來說,大型建案取得多認證標章的成本增加會較低。 若以目前業界普遍取得銀級綠建築與智慧建築標章為基準的情況分析,多取得LEED認證成本大約增加1%左右,多取得WELL認證成本大約增加0.5%左右(主要發生於內裝工程),兩 者都申請,基本上可以控制在1.5%之內,多寡視認證等級而異。 以目前住宅建案市場來說,搭配政策誘因的認證標章,如綠建築、智慧建築標章等,幾乎已成為標配,只是認證等級不同而已,再加上耐震設計與無障礙設計,基本上已經將台灣建案的品質快速提升到下一代水平。   #好文推薦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減碳趨勢又快又急,該如何應對?陳重仁:兩標章結合,助建物早脫碳 綠建築兩大特色,助建商創價提升競爭力。如何從綠色競爭中脫穎而出?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根據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環境部於5月8日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 指出,未來台灣夏季可能長達7個月,超過36℃以上的天數將增加75天,如此高溫不僅加劇人體健康威脅和都市熱島效應,也將對農業、養殖漁業等經濟活動,以及森林、海洋與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極端氣侯現象將成為新常態!若不即刻起而行,積極採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不僅難以達成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更將遺債於後代子子孫孫。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家發展委員會已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針對建築、運輸、工業、電力等產業制定淨零碳排路徑與策略,針對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近40%的建築營造業,設定「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現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具體目標,舉凡商辦大樓、工廠、住宅及公有建築都有其階段性里程碑,學校建築也不例外。根據教育部112學年資料統計,全台國中小有3359所、高中508所、大專校院145所,總計4012所;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統計,截自107學年止,全國公立國小、國中及高中以下學校校舍高達2萬7千餘棟,且多數正面臨校舍老舊的結構安全問題;據台北市教育局統計,北市所屬國中小及高中公立學校共222校、校舍共1520棟,其中約6成屋齡超過40年。打造低碳或零碳的學校建築,對於推進臺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達成,具示範意義及具體成效。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建議學校建築在新建、增建、改建時,應以建築的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導入低碳與循環營建的設計思維,透過輕量化結構設計、深度節能設計、使用再生能源、採用低碳建築工法、選用循環建材,以及盡可能回收營建廢棄物,讓學校建築成為低碳(零碳)建築示範場域,更可達到節能減碳的經濟效益,陳重仁於2024年6月1日的2024 International Forum on Knowledge Asset Dynamics (IFKAD)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場次上首次發表「學校建築重建的低碳與循環營建策略」。   五策略降低「營運碳」,預期節能效益50-70% 要打造低碳建築,首先須從建築物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一棟建築物從建材生產運輸、建築營建施工、日常使用、更新修繕到廢棄拆除都會產生碳排放,其中大約70%為建築日常使用過程中所造成的「營運碳」,而如何幫助學校建築有效減碳,陳重仁提出五策略:   1. 應用自體隔熱外牆工法 學校建築為了減少對預算的衝擊,一直以來外殼節能方面較不傾向加強隔熱的做法,而是以符合法規基本節能條件以及控制開口率達到基本的節能要求。然而目前在氣候極端化以及淨零碳排的目標下,這樣的作法已經緩不濟急,使得教學環境不舒適感也較以往更長。因此新的學校建築的設計思維,應該是要將舊有RC鋼筋混凝土結構(Reinforced Concrete:RC)打造的校舍之設計觀念,以系統性思考邏輯打破重新設計,盡量導向自體隔熱牆體構造工法,甚至是含有回收再生成分的無機隔熱牆體材,而非千篇一律使用RC構造再外加隔熱,如此可獲得更好的隔熱效果之外,也兼顧造價成本,建築物也會更輕量化、更低碳。以上所述工法在國外很常見,唯國內營建業較不熟悉。   2. 冷屋頂工法 冷屋頂工法是指透過在屋頂塗佈高反射塗料,阻擋進入建築物內的輻射熱,以降低室內熱負荷,進而達到建築降溫、節能效果。早在1980年代,美國能源部即展開對冷屋頂工法的研究,以促進節能效益與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美國加州現在已制定能源法規,規定所有新建建築屋頂與屋頂改造工程,均需採用符合冷屋頂標準的屋頂表面材料,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也將此納入。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加上都會區建築物密集,夏天容易因強烈太陽輻射熱造成高溫與城市熱島效應,十分適合採用冷屋頂工法設計,若廣泛採用,預期可達到3大效益:(1)節能,屋頂表面溫度可降低約20℃,金屬屋頂更可降低約30℃,室內約可降低3~5℃;(2)降低熱島效應,當市區內冷屋頂面積達到一定程度,可讓都市降溫高達3°C;(3)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空氣溫度可同時降低都市霾害,提升空氣品質。     3. 換裝高效能空調系統 新建校舍直接採用能效1級空調設備,在未來生命週期內將能節省大量能耗,節能效益可達10~20%,也可採用以租代買的商業模式,與廠商簽訂租溫度合約,讓廠商負責提供舒適溫度、維護保養與能效,共創雙贏。   4. 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 導入具智慧化監測與判斷系統的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隨時掌握能源使用情形,發揮10%上之節能效益;透過專家診斷機制,確保能源系統維持穩定,即時提供碳排放數據,更全面地了解排碳情形與能源使用效率,預估節約平均每年每平米節電費60~90元。   5. 屋頂/外牆BIPV光電系統導入 建築整合太陽能(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BIPV)是透過建築設計工法將太陽光電模組與建築物整合,使之融合成為建築本體結構的一部分,兼具發電、隔熱、遮陽、採光等效益。屋頂與外牆不透光部位若採用BIPV,視裝置量不同,預期可節能約10~30%。   從根本減碳,採用低碳循環建材降低「蘊含碳」 據統計,牆體在建築物中的隱含碳排排名第二高,陳重仁建議結構體要盡量輕量化,並且大量採用自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的循環建材,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後,大部分材料還能回收再利用,達到循環營建目的。如此預估建築物蘊含碳排可降低30%以上、營建廢棄物更能達到減量80%以上。   陳重仁也提出七大原則,降低建築蘊含碳: 建築用料越少越好,進行結構優化與合理化設計,在不影響結構強度的條件下應避免結構用料過度。 選用含回收成分越高的材料,可減少對新原物料的依賴,也具備減碳效益。 建築輕量化,選用重量越輕的材料與結構系統,通常隱含碳更低,對於建築物抗震也較有利。 盡量減少使用異材質複合材料,如複合式隔熱RC牆構造比自體隔熱牆碳排更高,故建議採用能把多重功能設計在單一材料上的建材,或是使用較少材料結合在一起且無黏合的建材,更易於拆卸回收。 採用易於組裝拆卸的建材工法,如預鑄模組式比場鑄式碳排放更低,加上能輕易組裝與拆卸,有利於建材的循環再利用。 選用生質類的木材、竹材、棉麻等天然建材,蘊含碳較低。 選擇製造溫度近常溫的材料,避免採用需高溫窯燒才能獲得所需的強度的窯燒磚、瓦等傳統建築材料,以減少蘊含碳。 總結來說,在重建學校建築時,重點掌握6大策略(1)導入深度節能設計(2)使用再生能源(3)採用低碳建材與工法(4)考慮使用營建廢棄物所製成的循環建材(5)輕量化結構設計(6)拆除營建廢棄物必須盡可能回收再利用。若確實採行,預期可達節能50%以上、再生能源替代率50%以上、蘊含碳降低30%以上,以及營建廢棄物再利用率90%以上之成效,加速學校建築達到淨零與循環建築目標,打造健康、舒適的學習和工作環境,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永續綠色的未來。     #好文推薦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MORE →

LEED、EEWH、WELL都關注的「室內環境品質」六大面向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的調查指出,全球每年空氣污染,包含環境空氣汙染及室內空氣污染,而死亡的人數達670萬人,其中330萬人因「室內空氣污染」喪命。Dyson透過其銷售於全球39個國家、44個城市、250萬台空氣清淨機取得監測數據,於2024年發布研究結果指出「85%國家一年中有逾半年室內PM2.5排放量比室外更高。」除了年齡、生活習慣、遺傳因子的影響外,長期暴露在大量PM2.5、VOC等空氣污染物的環境下,容易破壞氣道表面黏膜,造成保護力下降、免疫系統受到影響,就容易失去對病毒的防護力,讓疾病趁虛而入。常見的VOC包括建造物料、傢俱、化妝品、香氣產品、清潔劑、殺蟲劑、黏合劑、 油漆及二手煙等,不僅對人眼、鼻等有刺激作用,更可於室內殘存長達15年以上。如果沒有針對室內空氣污染進行有效防治,呼吸道疾病及肺癌的風險都會相對增加。「我們人體宛如一個不插電的吸塵器,長期吸入逸散於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對身體健康傷害極大。」semi太格地材總經理鄭中民如此形容。 早在1987年,美國環境保護局(EPA)就曾發表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有些室內污染物的濃度比室外濃度高2至5倍」,有鑑於此,各國政府與USGBC美國綠建築協會、IWBI國際建築研究院陸續開始重視「室內環境品質」指標,如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國際WELL健康建築認證,以及台灣EEWH綠建築標章,都將此納入認證內容,明確訂定規範標準,以提升建築物中居住者的整體健康和舒適度。   提升「室內環境品質」的空氣、熱、光、聲音策略 依據LEED、EEWH以及WELL的規範,「室內環境品質」的影響因子包含空氣、熱、光、聲環境與建材,隨著人類愈加關注居家環境、辦公環境、工廠環境的環境品質與健康提升,從規劃設計、監控系統、空調設備、新風系統,到建材、塗料的選用,透過主動和被動建築設計和多種策略,消除或減少污染源,讓建築物內保持良好室內空氣品質。 2023年甫榮獲WELL白金認證的澄毓綠建築台北辦公室,在「空氣」方面採取的策略主要有四,首先是,裝置「空氣品質監測器」,隨時監測室內空間之二氧化碳、PM2.5、溫濕度、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甲醛、臭氧等濃度,即時傳送監測數據至雲端,以便手機APP遠端掌握。其次,裝設「新風系統」,符合美國冷凍空調協會 ASHRAE 62.1-2010 以及 55-2017 的規定,達到室內新鮮空氣換氣率達60%以上,並於新風系統中安裝高效能濾網,每月定期檢查,並依監測器信號更換濾網。第三,搭配空氣清淨機及小型電風扇。第四,洗手間門配備自動回歸器,並設置抽風機,使廢氣排出室外而不會室內循環,使室內平均揮發性有機物濃度TVOC小於500µg/m3(大約0.153ppm)。 熱舒適,影響人們在生活及工作中的積極度、警覺性、注意力和情緒感受,對人體健康和生產效率都有顯著影響,是人們對建築物總體滿意度的最大影響因素之一。在都會區的「熱舒適」策略可從下列三方向著手,(1)通過遮陽及加裝窗簾的方式,控制室外高溫傳入室內;(2)裝設可分區控制的空調系統,透過室內空氣品質監測儀來監測溫度及濕度;(3)為同仁配置小型電風扇,以符合個人對熱舒適度的需求,更可益於降低夏天用電量。結合日光和人工照明,創造能促進視覺、心理和生物健康的光環境,避免建築使用者晝夜節律紊亂與睡眠問題,並對情緒和生產力產生正面影響,是對「光環境」要求,辦公室、居家住宅,特別是養護中心、長照中心、產後護理中心更是特別重視。因此在「光」策略可(1)儘可能導入自然光,並裝設遮陽百葉、羅馬簾,以調節室內外光線強度;(2)採用高演色性(CRI值 ≥ 90)、無頻閃、無眩光、高光效以極低生物危害的照明燈具;(3)配置移動式桌面檯燈,以符合個人對光的需求;(4)採用個性化智能調控,真正做到自己燈光的主人。   台灣於2021年正式上路的「分戶樓板隔音構造法令」,要求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隔音效果要達58分貝以下。採用隔音地板、隔音地毯、實心門、隔音門縫壓條,以及在排水、電梯及空調等處做隔音強化,都是降低人類可感知到的聲音干擾,確保建築中的「聲環境」舒適性的策略方法。   再生循環建材,低碳、減廢又經濟 依據台灣「綠建材標章」,綠建材分為健康綠建材(又名低逸散綠建材)、生態綠建材、再生綠建材、高性能綠建材四大類。健康綠建材特性為低毒性、低危害健康風險,甲醛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油漆塗料、家具、裝潢的膠合劑等)的逸散速率為評估標準;高性能綠建材則強調能克服傳統建材、建材組件性能缺陷問題如噪音干擾、基地保水能力不佳、光害等,皆有助於提升室內環境品質。而生態綠建材及再生綠建材則可進一步達到建築物低碳、減碳、減廢的淨零碳排目標。 美國方塊地毯設計與生產商Interface,於1995年啟動ReEntry™地毯回收計畫,與供應商和設有回收工廠的國家合作,將舊地毯回收再利用;2007年進一步推出ReEntry 2.0™,與紗線供應商合作,把舊地毯的纖維和背襯分開,將纖維回收再利用產出100%再生紗線製成的地毯,光是2012年,ReEntry 2.0™計畫就回收超過1千6百萬磅地毯,在永續意識尚未普遍的當時,此計畫可謂是循環經濟的先驅。無獨有偶,美國設計地毯Shaw Contract於 2006年推動的re[TURN]™全球回收計劃,承諾每一片售出的EcoWorx地毯,在使用後都可免費將地毯運回美國喬治亞州的循環工廠,汰換的地毯重新揉碎進行同級回收,成為下一張Shaw EcoWorx方塊地毯的原材料,做到100%材料循環,至今已回收超過10億磅的地毯。   而對於採用符合循環經濟產品的企業而言,不僅能減碳、減廢,更具經濟效益,以Shaw Contract的EcoWorx地毯為例,若以12,000平方米的地毯清運計算,從清運到進焚化爐,處理費用至少新台幣90萬以上,而透過re[TURN]™全球回收計劃,從工地拆除後運送到基隆港由Shaw Contract免費回收,費用可節省近30倍,只需要三萬元台幣。 大多數人一生90%的時間是在建築物裡,建築物健不健康,對你的健康狀態有很大的決定權,從空氣、熱、光、聲環境與建材著手,創造良好舒適的室內環境品質及健康環境,利人、利己,更友善環境。     #好文推薦 要循環更要經濟:建築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WELL at scale,打造企業健康建築旅程 澄毓總部辦公室榮獲WELL最高等級白金級認證

MORE →

綠建築兩大特色,助建商創價提升競爭力。如何從綠色競爭中脫穎而出?

【轉載】 2024年6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建築業近二十年來,因應氣候變遷、地球環保以及居住性能需求提升等議題下,出現了許多相關認證標章,而這些琳瑯滿目的標章,不僅行業裡的從業人員,看了眼花撩亂,更遑論一般民眾在購屋時霧煞煞, 具體各標章對於使用者有什麼好處? 有無必要性?未來還會不會有新的標章…… 上述有關建築標章,包括綠建築、智慧建築、住宅性能、低碳建築、建築能效標示等, 還有國外的LEED綠建築、WELL健康建築認證等,到底建案應該申請什麼標章?內容是什麼?目的為何?好處有什麼?不做可以嗎?怎麼做CP值最高?相信是不少開發商在面對眾多淨零綠建築相關標章的共同問題。   綠建築九大指標 大約九O年代後期,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主導的「LEED綠建築認證」正式公佈實施,各國開始研究與定義綠建築及評估標準,台灣也在那時開始草擬國內綠建築評估標準,即現在的「綠建築標章」,因此綠建築評估系統的發展至今已近三十年。 台灣EEWH綠建築標章的內容,主要是將綠建築評估分為生態、能源、減廢與健康這四大面向,簡稱評估系統。衍生出:生物多樣性、基地保水、綠化量、二氧化碳減量、日常節能、廢棄物減量、水資源、室內環境品質與汙水垃圾改善共九項指標,也稱綠建築九大指標。美國認證則分為: 基地選址與交通、永續性基地、水資源、能源、材料與資源及室內環境品質六大面向。 這麼多指標,簡單說就是地球環保與人本健康兩大主軸,目前最夯的能源效率與健康建築議題,即含括在綠建築議題裡,只是單獨拉出來講得更仔細,甚至成為單獨的評估系統,例如建築能效標示與WELL健康建築認證,就是時下建築談ESG兩大重點,前者降低建築碳排,後者增進人類健康福祉。   美、台綠建築關鍵議題 國際間綠建築標準,除部分地區性差異外,關鍵議題如能源、水資源、生態與室內環境品質,基本是重疊的,代表在一個綠建築開發案,這些都是關鍵議題。 以台灣市場主要綠建築認證系統⸺台灣綠建築標章與美國LEED認證來說,關鍵重疊議題包括:基地生態、基地保水、熱島效應、能源/包括再生能源、水資源、低碳環保建材、資源回收再利用、通風效率改善、室內環境品質包含健康綠建材議題等,把這些關鍵議題重點提取出來,可知建築把生態、水、能源、風、循環與健康做好,就是好的綠建築,無論申請台灣綠建築標章或美國LEED認證,都有不錯得分;而這些重點就是建築設計時應注意的議題。   綠建築創價非增險 建商通常擔心等級高的綠建築會增加太多成本,但實際上設計階段做好規劃,便可預測並控管。從經驗來看,把上述重點議題做好,綠建築等級多可落在黃金級,而增加硬體成本可控制在三%以下,案子越大增加成本越少,像大案可能只增加一%左右,儘管成本增多但長期來看效益更高。 通過綠建築認證的案子,市場上較有競爭力,特別是現在國內外都提倡綠色貸款,在政府緊縮貸款政策下,對於需要融資的建商是有利的。此外,這也會增加建商在ESG表現。 眼下把綠建築做好,對於建商來說並非風險,反能增加價值的新契機。如仲量聯行二○二三年調查指出,外商企業承租辦公室時多指名要有綠建築標章,擁有綠色認證A級辦公室,租金溢價高 達十至十五%,可見高等級綠建築在地產界的價值是較高的。   從綠色競爭中脫穎而出 「守護一.五C,沒得選,只能做!」隨著淨零意識抬頭,購屋者除在意房價,更重視居住環境品質與人本健康,面對新趨勢,建商應做好準備,從設計規劃開始著手,將上述提及的六大面向融入建築建設,暨能順利取得綠建築標章,更能在市場佔據優勢,從綠色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更多購屋者青睞。   #好文推薦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減碳趨勢又快又急,該如何應對?陳重仁:兩標章結合,助建物早脫碳 陳重仁:綠建築政策 挑戰與機遇並存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北頂級商辦需求飛躍成長、租賃成交量創新高 ESG成為標配關鍵

台北頂級商辦需求飛躍成長、租賃成交量創新高 ESG成為標配關鍵

【轉載】 2024年9月3日   聯合報  文/邱劭霽 永續時代來臨,ESG風潮吹進企業界,「綠色商辦」成為外商企業與台灣各大上市公司,尤其是科技、金融及醫藥產業選址的首要考量。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直言,國內綠色商辦現階段供不應求,A級商辦需求快速成長。根據仲量聯行今年第二季季報,受新供給釋出及企業追求高品質辦公空間之需求推動,台北市核心商業區A級辦公室租賃成交量達到10,517坪,季增53%、年增240%,創下歷史新高。 眺望台北市的天際線,信義商圈綠建築黃金級以上的頂級商辦林立,在鄰近的松山與南港商業區,新一波綠色商辦正迅速崛起。     全球供應鏈驅動需求 強化綠色商辦重要性 今年5月,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掀起巨星旋風,一舉一動都是鎂光燈焦點,更傳出輝達台灣分公司斥資近29億元,一口氣包下南港軟體園區的指標性綠色商辦逾半棟樓層。 陳重仁表示,隨著台商與外資回流,以及Google、Apple等跨國企業紛紛在台設立據點,台灣A級商辦需求迅速攀升。同時隨著淨零排放浪潮,企業不僅全面落實減碳策略,有綠色認證加持的商辦也更獲青睞、需求量大增。 仲量聯行也指出,北市A級辦公室市場對高品質辦公空間需求日益增長,隨著新供給在未來3年陸續釋出,租戶選擇性增多,綠認證建築及管理品質將成為租金成長及維持進駐率的關鍵。 ▲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接受聯合報專訪。 攝影/江建泰   綠色供應鏈關鍵途徑 綠色商辦成企業選址標準配備 過去企業選擇商辦時注重地段、租金,隨著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越來越重要,打造對環境和健康有益的辦公空間、員工健康與福利備受關注,更是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途徑。 除了租金、交通地理位置之外,陳重仁認為,商辦具備國內外廣泛認可的綠建築認證,如美國的LEED認證與台灣的EEWH標章,已是外商及台灣上市公司選點的基本要求,綠建築認證確保低碳、節能、減廢、照明及空氣品質等方面達到高標準,有助於企業在環境(E,environmental)面的表現。 這一趨勢已反映在市場供給上,根據仲量聯行《台北市A辦供給現況及升級趨勢報告》,台北市自用及租賃的82棟A級商辦中,有54%、共47萬坪的樓地板面積獲得LEED、EEWH綠建築認證或候選,超越亞太地區平均水準的51%。 亦即企業選擇商辦的三大關鍵,位處交通樞紐的「地段」、接軌國際也能提升管理效率的「智慧科技應用」,以及「永續建築設計」,有效力助企業落實減碳也更符合未來趨勢,成為頂級商辦之標配。   6大認證綠色商辦新典範 打造與自然相融的複合式空間 國際商務需求增加,松山機場扮演了極爲重要的樞紐角色,位於民權東路、松山機場門戶,由冠德建設出資興建的「松山民權東公辦都更案」以「低碳再生」、「智慧賦能」、「在地活化」三大ESG主軸的前瞻性規劃,榮獲國際級獎項 International Property Awards 的「Best Office Development Taiwan 2024」五星首獎肯定,並計劃取得LEED白金級標章、鑽石級綠建築標章、鑽石級智慧建築標章、鑽石級碳足跡標章、1+級低碳建築標章、耐震標章等六大建築認證。 冠德民權商辦大樓建築設計聯袂東京代表性都更案「六本木之丘」(Roppongi Hills)和「麻布台之丘」(Azabudai Hills)的推手株式會社日本設計(NIHON SEKKEI, INC.)合作,其靈感源自大樹形象,將地面、陽臺及屋頂高度綠化,巧妙融匯成共享休憩的「根」、可供駐足的「枝」、以及登高瞭望的「樹冠」,營造與自然共生的複合式空間。 該建築採用多項低碳及智慧技術,如循環建材、節能電梯、智慧路燈、室內LED照明、省水標章衛浴設備、溫溼度偵測連動空調、智慧化監控及系統整合、回收雨水澆灌用水替代率100%等,達到低碳節能成效,長期為企業營運節省成本。 「很多人誤以為綠建築的建材、工法及維護成本較高,但事實上,一個好的綠建築能為企業省下成本,帶來更多效益及競爭力。」陳重仁說。 當落實ESG的頂級企業進駐冠德民權商辦大樓,有望產生群聚效益,作為企業交流的絕佳場域。冠德民權商辦大樓的一樓戶外空間結合休憩花園與老樹廣場,作為休閒、遊憩及社交場所,企業員工得以欣賞綠意盎然的景致,享受友善舒適的辦公氣氛;頂樓除設有「材料圖書館」(Material Library),更有多功能會議室及開放式交流空間,兼具工作、交流及展覽的功能,未來更將舉辦專題講座與論壇,促進產業人才交流,為企業合作創造契機,帶動台灣經濟發展。 #好文推薦 企業「逐綠而居」!進駐綠色商辦為ESG加分 ESG「永續裝修」蔚為風潮!Lululemon、HSBC榮獲LEED室內裝修黃金級認證 永續即是競爭力:台北遠東通訊園區TPKE大樓獲LEED黃金級認證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如何規劃使用綠建材

ESG趨勢下 建築物如何規劃使用綠建材

【轉載】 2024年9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都更與危老建案在容積獎勵制度的推動之下,綠建築標章已經成為標配,而在現行法規與綠建築標章内容,對於綠建材使用率的要求也逐漸提高。 近來政府主導的社宅建案,除了基本的綠建材之外,更要求要採用低碳循環建材;在建築相關的ESG評鑑項目裡,也要求要提高綠建材的使用率,影響範圍為跟E有關的碳排放與生態環境方面,以及與S有關的健康方面。要如何有效在設計階段規劃綠建材的使用,提高建案的環保永續性與綠建築認證得分機會,是本文筆者要分享的重點。   國內外對綠建材的分類 一九九二年國際學術界為綠色材料下了一個定義:在原料採取、加工製造、使用和使用後回收再利用等過程中, 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和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材料稱為綠色材料,用在建築上的就稱之為綠建材,綜合國際LEED、WELL認證系統對於綠建材的相關認定,目前國際上對於綠建材的分類大致如下:   回收再生建材(Recycled content materials):為材料中含有「回收再生成份」的建材,例如塑化木與回收混凝土做的透水磚。 快速可再生建材(Rapidly renewable materials):十年之内可以長成並採收利用的材料,例如竹材產品、亞麻仁地板。 低逸散性建材(Low-emitting materials):建材中所含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以及甲醛的濃度與逸散率低於某容許標準以下,國內稱為健康綠建材,例如具健康綠建材標章之室内塗料與系統櫃板材。 再利用之二手建材(Reused materials):從一棟建築物中拆卸並重複使用於另一棟建築物之建材:例如回收再利用之門框與門片。 生產地離工地近之本地建材 (Regional materials):距離工地一定距離內生產之建材,一般是指500公里之內,例如只要是在台灣本地開採與生產的建材都算。 低隱含碳建材(Low embodied carbon materials):開採與生產過程碳排放低之建材,例如木竹類建材,以及非高溫窯燒建材。 節能建材(Energy-saving materials):貢獻節能效果之建材,例如外牆隔熱材與Low-e節能玻璃。 一個建材有可能同時符合兩種以上的分類,例如一個含回收再生成分的節能建材,同時其隱含碳排也很低,又是本 地生產,這種建材可說是非常環保。國内的綠建材標章制度則分為「再生綠建材」、「生態綠建材」、「健康綠建材」與「高性能線建材」四大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内政部建研所網站。   國內建築法令對於綠建材之規定 國内的法令與綠建築標章機制對於綠建材的使用,以具「綠建材標章」為認定基準,未取得綠建材標章的綠建材則 無法納入計算。 目前法令規定,新建案室内裝修綠建材的使用率必須達到60%以上(以面積計算),台北市更於去年提高為75%以上,目前業界絕大部分以 「健康綠建材」來符合。另外對於室外地面材料也有規定,綠建材使用率為20%以上,大部分是再生綠建材或高性能透水綠建材。 一般建案對使用者比較有感的綠建材是「健康綠建材」、「節能綠建材」與 「隔音綠建材」,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 「健康綠建材」,從業主角度來看原因不外乎是内裝階段處理即可,以及不影響成本,使用者也比較重視。 目前台灣的健康綠建材測試標準,已經與國際LEED/WELL認證在低逸散性健康建材的標準接軌,因此,符合新測試標準的健康綠建材,也就等於符合國際LEED/WELL標準,可於LEED/WELL認證貢獻加分,因此台灣建築中 心也於2020年起開始辦理「國際綠建材認可」機制,有興趣的綠建材商可以多加關注。   節能低碳建材 為建材界之新興寵兒 去年全球平均溫度創工業革命以來新高,台灣今年夏天也進入一個氣溫居高不下的狀況,導致大量空調設備的使用,不僅大幅增加碳排放,也加重了整體熱環境的惡化,不利於淨零碳排的推動。因此能貢獻節能效果的綠建材, 也越來越重要,例如隔熱建材與節能玻璃,建築物隔熱效果好壞,從現在起會越來越有感! 因應淨零碳排趨勢,建築物對「低碳建材」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大,這裡講的低碳建材是指低隱含碳建材,在前面有提到就是開採與生產過程碳排放低之建材。低碳建材的性質與再生綠建材相近,只要含回收再生成分高的建材,其碳排放都比較低,因此目前在綠建材標章制度之下不對其專門做一個分類,而是以「低碳建材認可」機制來快速推 動,希望鼓勵台灣優質建材商研發低碳建材並給予認可。   如何規劃使用綠建材? 在綠建築的五大面向中,包括基地永續性、節能、節水、材料與室内環境品質,我們要如何規劃選用適當的綠建 材?依據前面提到的綠建材分類,我們可以檢視在綠建築建案裡,每個面向中可能可以探討的綠建材種類(如圖)。 依據這些分析出來的類別,在設計階段選用相對應的綠建材,以及確認綠建材在綠建築五大面向優先順序中的比 重,預估各類綠建材的使用率,並進行成本分析設定預算目標,然後做成規範並納入發包文件,之後確實發包採購與監造施工,避免工地以非綠建材標章產品魚目混珠,如此便能發揮最大的綠建材使用效益,幫助建案在綠建築認證上取得更多分數。

MORE →

企業「逐綠而居」!進駐綠色商辦為ESG加分

「只要妥善規劃、打造完善的健康綠建築,讓辦公空間符合良好環境品質要求,企業的ESG表現自然就會提升。」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接受聯合報系《倡議家》訪問時總結近期協助企業提升ESG的經驗。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統計數據指出,全球近40%的碳排放來自建築物,愈來愈多企業從「建築物」著手改善,以加速減碳效益和提升企業ESG表現。新加坡大華資產管理2021年的報告顯示,受ESG浪潮影響下,至2030年,企業投資綠建築的潛在金額將高達17.8兆美元。     國際供應鏈要求、國內法規 成驅動綠色商辦發展兩大關鍵 為符合總部的減碳要求,跨國企業如Google、Apple等進駐台灣時,只會選擇符合綠建築、具備綠能條件的辦公室,近幾年這股「逐綠而居」的風潮更影響至國內企業,市場對A級商辦需求持續增加,LEED認證或EEWH綠建築標章已成商辦標配。陳重仁表示,減碳為全球企業面臨的共同議題,除了外商企業自我要求,上下游供應鏈亦必須因應,否則將影響競爭力,不僅承租企業有此需求,開發商與房屋租賃業更將首當其衝,商辦大樓若不加速改裝成綠建築,以後恐將沒有企業承租。 另一個驅動綠色商辦的關鍵則為國內法規,陳重仁指出,未來建築物將要求裝設再生能源、建築能效標示,以及減少建築物日常營運時所造成的碳排,各縣市的淨零碳排自治條例皆開始針對一定規模以上之建築物要求揭露能效使用情形。如臺北市、新北市規範公有建築物及一定規模以上之建築物,需公開及標示建築能源耗用資訊;自2024年1月8日起,臺北市的中正、萬華、內湖、士林等熱區,依台北市綠建築自治條例規定應取得綠建築標章之市有建築物,倘未領得建造執照,其建築能效等級應評估改善達1+級;若已領得建造執照未領得使用執照者,應評估改善達1級,此外,自今(2024)年7月1日起,私有建築物的新建項目若申請綠建築標章,也需同時申請建築能效評估,能效等級應達1+級。   企業如何打造綠色商辦?LEED黃金級認證性價比最高 企業若想打造綠色商辦,可以從何處著手?「綠色商辦的指標,包含建築節能、永續建材、室內環境品質、員工健康等,基本上與LEED認證、WELL健康建築認證以及EEWH標章的指標重疊。」陳重仁解釋,時下盛行的室內設計極簡風、侘寂風,其崇尚自然簡約的風格與綠建築提倡減少材料使用、選用永續建材的精神相符,為市場一大趨勢。 最受企業喜愛的綠色商辦為通過LEED認證之綠建築,其中,又以「黃金級認證」的商辦大樓性價比最高,原因在於建造成本僅需小幅增加,但產生的節能、節水與ESG效益卻十分顯著。像台積電、台北南山廣場、遠東通訊園區TPKE等都通過黃金級認證,因此,建議企業申請LEED認證時優先考慮黃金級以上標準。     「既有建築」改造升級成綠色商辦將成未來趨勢 除了新建建築,企業也可透過改造、裝修既有建築,將之升級為綠色商辦,LEED、EEWH綠建築標章已相繼推出針對既有建築的認證版本,若想取得LEED認證,可透過裝修原有的辦公空間,來申請ID+C室內裝修版認證(Interi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LEED ID+C);想獲得EEWH綠建築標章,則可參考建築能效評估系統(EEWH-BERS)及既有建築類(EEWH-EB)兩手冊內容,改善空調、照明、減廢等建築節能成效。WELL認證則適用所有建築類型,包括新建和既有建築皆可透過升級改造。 「一個好的綠建築,是可以為企業節省成本,甚至帶來更多效益。」陳重仁總經理強調,隨著減碳趨勢的推進,綠色商辦已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透過節能和再生能源技術的結合,企業不僅能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競爭力,還能吸引更多合作夥伴與客戶,著實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明智投資。   #好文推薦 ESG「永續裝修」蔚為風潮!Lululemon、HSBC榮獲LEED室內裝修黃金級認證 永續即是競爭力:台北遠東通訊園區TPKE大樓獲LEED黃金級認證 LEED、EEWH、WELL都關注的「室內環境品質」六大面向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lululemon

ESG「永續裝修」蔚為風潮!Lululemon、HSBC榮獲LEED室內裝修黃金級認證

根據仲量聯行《2023/2024年亞太區辦公室裝修成本指南 》研究指出,因應ESG浪潮,企業開始重視「永續裝修」,參與本研究的240位亞太區商業不動產業高階主管,有半數表示永續裝修是未來三年企業優先採取的行動。目前亞太區每十棟新建的A級辦公大樓,就有七棟獲得綠建築認證;而台灣A級辦公大樓密度最高的台北信義計畫區,約有三分之二取得綠建築認證,不僅如此,入駐於台北101大樓、南山廣場的國際企業承租戶如Apple、微軟、Google等,更自主地申請美國LEED綠建築室內裝修改善認證(Interi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LEED ID+C),以符合其國際企業總部淨零碳排路徑的目標與要求,提升企業競爭力。 仲量聯行表示,經過裝修和設備升級取得LEED認證的辦公室,租金溢價可達10%到15%,不僅可提升辦公空間持有人的收益,對於承租企業而言也能減少長期營運成本,達到節能減碳的環保效益。     與時俱進的LEED ID+C 室內裝修改善認證 針對不同型態的建築物,美國綠建築協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簡稱USGBC)制定LEED BD+C(新建物與新增大範建案申請)、LEED ND(集合住宅、商住混合開發案申請,不包含建築物)、LEED O+M(既有建築物或建物局部修改認證)、LEED ID+C(室內裝修改善認證)、LEED Home(小型住宅之認證) 、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都市計畫認證)等不同版本,其中針對建築室內裝修改善認證(Interio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LEED ID+C),早期稱作LEED CI (Commercial Interior),依據環境發展進程修正後的LEED ID+C比起舊版更有彈性,應用面向更廣,不論是商辦大樓、辦公室既有建築裡的特定樓層,或甚至是一個櫃位,只要是於一個完整空間進行裝修,都可以申請LEED ID+C認證。 基於 LEED精神,LEED ID+C室內裝修改善認證須盡可能符合其九大指標,如選址、節水、節能、能源與大氣、建材、室內環境品質等,但因是針對室內裝修,涉及景觀、戶外空間或地表逕流等要素的「永續性基地開發(Sustainable Sites)」,則不在評分項目中。此外,室內裝修的工期一般較新建建築物短,從規劃設計、施工到取得認證,最短僅需約10個月至一年。   Lululemon台北忠孝店獲得LEED ID+C黃金級認證殊榮的關鍵 LEED ID+C室內裝修的取分關鍵是甚麼?該從何處著手呢?1988年於加拿大成立的Lululemon以瑜珈服飾起家,早期專注於女性運動市場,逐步提供全齡與全性別的運動服飾,目前市值約490億美元,並於2022年超越愛迪達,成為僅次於Nike的全球第二大運動品牌。Lululemon在台北有四個據點,本次業主提出評估的基地分別是台北微風廣場店,以及位於捷運忠孝復興站的台北忠孝店,兩者交通皆極為便利,但經評估後,我們建議選擇忠孝店來做申請,「主要考量是台北微風廣場店位於商場之內,衛生設備、空調系統、能源、用水,皆已經和商場系統綁定,難有作為,但忠孝店是獨棟辦公大樓,可以透過規劃設計,進行改善調整,優化節水、節能、空氣品質、換氣成效等。」SSDC澄毓綠建築副總經理趙日新以Lululemon為例說明。 Lululemon忠孝店位於捷運站出口處,交通便捷,導入綠色交通設計如自行車停車位,使其在「選址與位置(Location & Transportation)」 上獲得滿分;店面前有騎樓,以及窗戶內縮設計,有助於節能取分;調整節水效率、裝設新風系統、採用低逸散性建材、開窗引進自然採光後,搭配模擬技術確認與調整,順利讓Lululemon取得LEED ID+C黃金級認證的肯定。     讓LEED ID+C室內裝修認證,為企業ESG加分 曾輔導Apple、HSBC匯豐銀行、兆豐銀行、Lululemon等多個國際企業取得LEED ID+C認證的趙日新談及,大部分國際級企業皆有裝修指南提供給各地分公司遵循採用,而企業如何讓LEED ID+C室內裝修認證,為企業ESG加分的策略主要有三:

MORE →

多元認證搭配耐震、無障礙設計 快速助攻建案品質至下一世代

【轉載】 2024年7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拜都更與危老容積獎勵辦法之賜,除了綠建築標章可以有容積獎勵之外,智慧建築標章與住宅性能評估、無障礙住宅標章,甚至是較新的耐震標章,都可以獲得一定比例的容積獎勵,而購屋者也會得到一個各方面品質較佳的住宅。 智慧建築標章的目的,在於提升建築物的安全防災、貼心便利、節能管理、健康舒適等性能,新版的智慧建築標章,更明確將以往複雜的指標收斂成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 節能管理、健康舒適五大指標,其中節能管理指標是唯一與綠建築有重疊關係的部分,利用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助攻建築節能成效。 新版智慧建築標章有別於舊版硬體的比重較高,更著重於軟體設計,該標章可說是眾多標章中對居住者較有感的標章,也是政府數位轉型政策重點。而住宅性能評估,目的主要針對住宅 類建築的性能評估,包括結構安全、防火安全、無障礙環境、空氣環境、光環、音環境、節能省水與住宅維護等八項指標,以上指標跟綠建築、智慧建築標章多有重疊,這就是為何目前都更危老容積獎勵在住宅性能評估部分,只需評估不重疊的結構安全或無障礙環境之故。   高齡化後的無障礙設計 在高齡化社會的來臨,無障礙設計非常重要,觀察舊建築物中因缺乏無障礙設計,導致住戶高齡化後諸多不便。無障礙住宅標章便是基於法規中所規範的無障礙要求之外,做到更高規格的無障礙設計,以提升無障礙住宅空間品質,因此也納入危老容積獎勵,可獲得5%的容積獎勵;事實上,設計階段把無障礙設計要求的尺寸照顧好,建商一毛錢都不用多花,而且也是體現社會福祉的表現。 再來看耐震標章比較特別,跟住宅性能評估裡的耐震設計不同,它的重點不在提升建築物耐震設計,而是「把關」建築物結構體的施工品質,主要因為現行的台灣建築物耐震設計法規已相當嚴格;一般建築物耐震問題,很多是因為施工階段沒做到完全按照結構設計圖施工與查驗,待建物完工後仍潛在耐震風險,因此強調的是施工階段的結構施工查驗。 執行耐震標章產生的費用,主要是結構體施工時的全程監造查驗費用,大約數百萬元,依建築物規模而定,沒有結構體成本的增加。至於要不要做耐震標章,不同建商有不同看法,但在我看來,台灣因地震頻繁,結構施工品質是建案應該要注重的。   創造具幸福感的建築環境 室內環境健康是所有建築使用者都關心的議題,室內健康環境品質也是在綠建築標章中本來就有的議題,無論是台灣綠建築標章或LEED認證中的室內環境品質指標中,都有提到室內光、音、熱與空氣品質,也包括健康綠建材相關標準,這些傳統綠建築領域談到健康議題中,大多屬於建築硬體與設備條件。 然而,人本健康也包含了身、心、靈的健康,近年興起的WELL健康建築標準,便是基於硬體的健康環境之外(與綠建築重疊部分),以及綠建築沒提到的水質,再加上軟體的身心靈健康條件,包括提供運動機會、美學環境、員工福利等的評估系統。 換句話說,WELL國際健康建築認證,包含健康硬體環境條件,再加上支持身心靈作為,創造具幸福感的建築環境,因此WELL認證是較全面性的健康建築認證標準,其處理項目主要為室內裝修範圍,在ESG部分則屬於社會責任或社會福祉。 以往WELL認證版本並沒有為建築類型作區分,在全球市場上主要為商辦類型建築使用,近年來由於較多的大陸住宅建案導入採用,台灣也有許多建案開始導入,發現許多住宅符合條件與一般商辦不同,且高檔建案多為毛胚屋狀況,因此IWBI於今年宣布住宅專用WELL版本,希望能更適合住宅建案市場。   多元認證成本可控在1.5%內 當建案追求更高的ESG表現時,只要將認證等級提高即可,若希望國際接軌以及創造更大的市場區隔性,便可考慮LEED與WELL認證。這樣的配套,適合較大型的開發案,因為以相同等級比較基準來說,大型建案取得多認證標章的成本增加會較低。 若以目前業界普遍取得銀級綠建築與智慧建築標章為基準的情況分析,多取得LEED認證成本大約增加1%左右,多取得WELL認證成本大約增加0.5%左右(主要發生於內裝工程),兩 者都申請,基本上可以控制在1.5%之內,多寡視認證等級而異。 以目前住宅建案市場來說,搭配政策誘因的認證標章,如綠建築、智慧建築標章等,幾乎已成為標配,只是認證等級不同而已,再加上耐震設計與無障礙設計,基本上已經將台灣建案的品質快速提升到下一代水平。   #好文推薦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減碳趨勢又快又急,該如何應對?陳重仁:兩標章結合,助建物早脫碳 綠建築兩大特色,助建商創價提升競爭力。如何從綠色競爭中脫穎而出?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根據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環境部於5月8日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 指出,未來台灣夏季可能長達7個月,超過36℃以上的天數將增加75天,如此高溫不僅加劇人體健康威脅和都市熱島效應,也將對農業、養殖漁業等經濟活動,以及森林、海洋與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極端氣侯現象將成為新常態!若不即刻起而行,積極採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不僅難以達成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更將遺債於後代子子孫孫。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家發展委員會已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針對建築、運輸、工業、電力等產業制定淨零碳排路徑與策略,針對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近40%的建築營造業,設定「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現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具體目標,舉凡商辦大樓、工廠、住宅及公有建築都有其階段性里程碑,學校建築也不例外。根據教育部112學年資料統計,全台國中小有3359所、高中508所、大專校院145所,總計4012所;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統計,截自107學年止,全國公立國小、國中及高中以下學校校舍高達2萬7千餘棟,且多數正面臨校舍老舊的結構安全問題;據台北市教育局統計,北市所屬國中小及高中公立學校共222校、校舍共1520棟,其中約6成屋齡超過40年。打造低碳或零碳的學校建築,對於推進臺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達成,具示範意義及具體成效。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建議學校建築在新建、增建、改建時,應以建築的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導入低碳與循環營建的設計思維,透過輕量化結構設計、深度節能設計、使用再生能源、採用低碳建築工法、選用循環建材,以及盡可能回收營建廢棄物,讓學校建築成為低碳(零碳)建築示範場域,更可達到節能減碳的經濟效益,陳重仁於2024年6月1日的2024 International Forum on Knowledge Asset Dynamics (IFKAD)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場次上首次發表「學校建築重建的低碳與循環營建策略」。   五策略降低「營運碳」,預期節能效益50-70% 要打造低碳建築,首先須從建築物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一棟建築物從建材生產運輸、建築營建施工、日常使用、更新修繕到廢棄拆除都會產生碳排放,其中大約70%為建築日常使用過程中所造成的「營運碳」,而如何幫助學校建築有效減碳,陳重仁提出五策略:   1. 應用自體隔熱外牆工法 學校建築為了減少對預算的衝擊,一直以來外殼節能方面較不傾向加強隔熱的做法,而是以符合法規基本節能條件以及控制開口率達到基本的節能要求。然而目前在氣候極端化以及淨零碳排的目標下,這樣的作法已經緩不濟急,使得教學環境不舒適感也較以往更長。因此新的學校建築的設計思維,應該是要將舊有RC鋼筋混凝土結構(Reinforced Concrete:RC)打造的校舍之設計觀念,以系統性思考邏輯打破重新設計,盡量導向自體隔熱牆體構造工法,甚至是含有回收再生成分的無機隔熱牆體材,而非千篇一律使用RC構造再外加隔熱,如此可獲得更好的隔熱效果之外,也兼顧造價成本,建築物也會更輕量化、更低碳。以上所述工法在國外很常見,唯國內營建業較不熟悉。   2. 冷屋頂工法 冷屋頂工法是指透過在屋頂塗佈高反射塗料,阻擋進入建築物內的輻射熱,以降低室內熱負荷,進而達到建築降溫、節能效果。早在1980年代,美國能源部即展開對冷屋頂工法的研究,以促進節能效益與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美國加州現在已制定能源法規,規定所有新建建築屋頂與屋頂改造工程,均需採用符合冷屋頂標準的屋頂表面材料,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也將此納入。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加上都會區建築物密集,夏天容易因強烈太陽輻射熱造成高溫與城市熱島效應,十分適合採用冷屋頂工法設計,若廣泛採用,預期可達到3大效益:(1)節能,屋頂表面溫度可降低約20℃,金屬屋頂更可降低約30℃,室內約可降低3~5℃;(2)降低熱島效應,當市區內冷屋頂面積達到一定程度,可讓都市降溫高達3°C;(3)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空氣溫度可同時降低都市霾害,提升空氣品質。     3. 換裝高效能空調系統 新建校舍直接採用能效1級空調設備,在未來生命週期內將能節省大量能耗,節能效益可達10~20%,也可採用以租代買的商業模式,與廠商簽訂租溫度合約,讓廠商負責提供舒適溫度、維護保養與能效,共創雙贏。   4. 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 導入具智慧化監測與判斷系統的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隨時掌握能源使用情形,發揮10%上之節能效益;透過專家診斷機制,確保能源系統維持穩定,即時提供碳排放數據,更全面地了解排碳情形與能源使用效率,預估節約平均每年每平米節電費60~90元。   5. 屋頂/外牆BIPV光電系統導入 建築整合太陽能(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BIPV)是透過建築設計工法將太陽光電模組與建築物整合,使之融合成為建築本體結構的一部分,兼具發電、隔熱、遮陽、採光等效益。屋頂與外牆不透光部位若採用BIPV,視裝置量不同,預期可節能約10~30%。   從根本減碳,採用低碳循環建材降低「蘊含碳」 據統計,牆體在建築物中的隱含碳排排名第二高,陳重仁建議結構體要盡量輕量化,並且大量採用自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的循環建材,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後,大部分材料還能回收再利用,達到循環營建目的。如此預估建築物蘊含碳排可降低30%以上、營建廢棄物更能達到減量80%以上。   陳重仁也提出七大原則,降低建築蘊含碳: 建築用料越少越好,進行結構優化與合理化設計,在不影響結構強度的條件下應避免結構用料過度。 選用含回收成分越高的材料,可減少對新原物料的依賴,也具備減碳效益。 建築輕量化,選用重量越輕的材料與結構系統,通常隱含碳更低,對於建築物抗震也較有利。 盡量減少使用異材質複合材料,如複合式隔熱RC牆構造比自體隔熱牆碳排更高,故建議採用能把多重功能設計在單一材料上的建材,或是使用較少材料結合在一起且無黏合的建材,更易於拆卸回收。 採用易於組裝拆卸的建材工法,如預鑄模組式比場鑄式碳排放更低,加上能輕易組裝與拆卸,有利於建材的循環再利用。 選用生質類的木材、竹材、棉麻等天然建材,蘊含碳較低。 選擇製造溫度近常溫的材料,避免採用需高溫窯燒才能獲得所需的強度的窯燒磚、瓦等傳統建築材料,以減少蘊含碳。 總結來說,在重建學校建築時,重點掌握6大策略(1)導入深度節能設計(2)使用再生能源(3)採用低碳建材與工法(4)考慮使用營建廢棄物所製成的循環建材(5)輕量化結構設計(6)拆除營建廢棄物必須盡可能回收再利用。若確實採行,預期可達節能50%以上、再生能源替代率50%以上、蘊含碳降低30%以上,以及營建廢棄物再利用率90%以上之成效,加速學校建築達到淨零與循環建築目標,打造健康、舒適的學習和工作環境,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永續綠色的未來。     #好文推薦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MORE →

LEED、EEWH、WELL都關注的「室內環境品質」六大面向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的調查指出,全球每年空氣污染,包含環境空氣汙染及室內空氣污染,而死亡的人數達670萬人,其中330萬人因「室內空氣污染」喪命。Dyson透過其銷售於全球39個國家、44個城市、250萬台空氣清淨機取得監測數據,於2024年發布研究結果指出「85%國家一年中有逾半年室內PM2.5排放量比室外更高。」除了年齡、生活習慣、遺傳因子的影響外,長期暴露在大量PM2.5、VOC等空氣污染物的環境下,容易破壞氣道表面黏膜,造成保護力下降、免疫系統受到影響,就容易失去對病毒的防護力,讓疾病趁虛而入。常見的VOC包括建造物料、傢俱、化妝品、香氣產品、清潔劑、殺蟲劑、黏合劑、 油漆及二手煙等,不僅對人眼、鼻等有刺激作用,更可於室內殘存長達15年以上。如果沒有針對室內空氣污染進行有效防治,呼吸道疾病及肺癌的風險都會相對增加。「我們人體宛如一個不插電的吸塵器,長期吸入逸散於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對身體健康傷害極大。」semi太格地材總經理鄭中民如此形容。 早在1987年,美國環境保護局(EPA)就曾發表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有些室內污染物的濃度比室外濃度高2至5倍」,有鑑於此,各國政府與USGBC美國綠建築協會、IWBI國際建築研究院陸續開始重視「室內環境品質」指標,如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國際WELL健康建築認證,以及台灣EEWH綠建築標章,都將此納入認證內容,明確訂定規範標準,以提升建築物中居住者的整體健康和舒適度。   提升「室內環境品質」的空氣、熱、光、聲音策略 依據LEED、EEWH以及WELL的規範,「室內環境品質」的影響因子包含空氣、熱、光、聲環境與建材,隨著人類愈加關注居家環境、辦公環境、工廠環境的環境品質與健康提升,從規劃設計、監控系統、空調設備、新風系統,到建材、塗料的選用,透過主動和被動建築設計和多種策略,消除或減少污染源,讓建築物內保持良好室內空氣品質。 2023年甫榮獲WELL白金認證的澄毓綠建築台北辦公室,在「空氣」方面採取的策略主要有四,首先是,裝置「空氣品質監測器」,隨時監測室內空間之二氧化碳、PM2.5、溫濕度、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甲醛、臭氧等濃度,即時傳送監測數據至雲端,以便手機APP遠端掌握。其次,裝設「新風系統」,符合美國冷凍空調協會 ASHRAE 62.1-2010 以及 55-2017 的規定,達到室內新鮮空氣換氣率達60%以上,並於新風系統中安裝高效能濾網,每月定期檢查,並依監測器信號更換濾網。第三,搭配空氣清淨機及小型電風扇。第四,洗手間門配備自動回歸器,並設置抽風機,使廢氣排出室外而不會室內循環,使室內平均揮發性有機物濃度TVOC小於500µg/m3(大約0.153ppm)。 熱舒適,影響人們在生活及工作中的積極度、警覺性、注意力和情緒感受,對人體健康和生產效率都有顯著影響,是人們對建築物總體滿意度的最大影響因素之一。在都會區的「熱舒適」策略可從下列三方向著手,(1)通過遮陽及加裝窗簾的方式,控制室外高溫傳入室內;(2)裝設可分區控制的空調系統,透過室內空氣品質監測儀來監測溫度及濕度;(3)為同仁配置小型電風扇,以符合個人對熱舒適度的需求,更可益於降低夏天用電量。結合日光和人工照明,創造能促進視覺、心理和生物健康的光環境,避免建築使用者晝夜節律紊亂與睡眠問題,並對情緒和生產力產生正面影響,是對「光環境」要求,辦公室、居家住宅,特別是養護中心、長照中心、產後護理中心更是特別重視。因此在「光」策略可(1)儘可能導入自然光,並裝設遮陽百葉、羅馬簾,以調節室內外光線強度;(2)採用高演色性(CRI值 ≥ 90)、無頻閃、無眩光、高光效以極低生物危害的照明燈具;(3)配置移動式桌面檯燈,以符合個人對光的需求;(4)採用個性化智能調控,真正做到自己燈光的主人。   台灣於2021年正式上路的「分戶樓板隔音構造法令」,要求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隔音效果要達58分貝以下。採用隔音地板、隔音地毯、實心門、隔音門縫壓條,以及在排水、電梯及空調等處做隔音強化,都是降低人類可感知到的聲音干擾,確保建築中的「聲環境」舒適性的策略方法。   再生循環建材,低碳、減廢又經濟 依據台灣「綠建材標章」,綠建材分為健康綠建材(又名低逸散綠建材)、生態綠建材、再生綠建材、高性能綠建材四大類。健康綠建材特性為低毒性、低危害健康風險,甲醛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油漆塗料、家具、裝潢的膠合劑等)的逸散速率為評估標準;高性能綠建材則強調能克服傳統建材、建材組件性能缺陷問題如噪音干擾、基地保水能力不佳、光害等,皆有助於提升室內環境品質。而生態綠建材及再生綠建材則可進一步達到建築物低碳、減碳、減廢的淨零碳排目標。 美國方塊地毯設計與生產商Interface,於1995年啟動ReEntry™地毯回收計畫,與供應商和設有回收工廠的國家合作,將舊地毯回收再利用;2007年進一步推出ReEntry 2.0™,與紗線供應商合作,把舊地毯的纖維和背襯分開,將纖維回收再利用產出100%再生紗線製成的地毯,光是2012年,ReEntry 2.0™計畫就回收超過1千6百萬磅地毯,在永續意識尚未普遍的當時,此計畫可謂是循環經濟的先驅。無獨有偶,美國設計地毯Shaw Contract於 2006年推動的re[TURN]™全球回收計劃,承諾每一片售出的EcoWorx地毯,在使用後都可免費將地毯運回美國喬治亞州的循環工廠,汰換的地毯重新揉碎進行同級回收,成為下一張Shaw EcoWorx方塊地毯的原材料,做到100%材料循環,至今已回收超過10億磅的地毯。   而對於採用符合循環經濟產品的企業而言,不僅能減碳、減廢,更具經濟效益,以Shaw Contract的EcoWorx地毯為例,若以12,000平方米的地毯清運計算,從清運到進焚化爐,處理費用至少新台幣90萬以上,而透過re[TURN]™全球回收計劃,從工地拆除後運送到基隆港由Shaw Contract免費回收,費用可節省近30倍,只需要三萬元台幣。 大多數人一生90%的時間是在建築物裡,建築物健不健康,對你的健康狀態有很大的決定權,從空氣、熱、光、聲環境與建材著手,創造良好舒適的室內環境品質及健康環境,利人、利己,更友善環境。     #好文推薦 要循環更要經濟:建築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WELL at scale,打造企業健康建築旅程 澄毓總部辦公室榮獲WELL最高等級白金級認證

MORE →

綠建築兩大特色,助建商創價提升競爭力。如何從綠色競爭中脫穎而出?

【轉載】 2024年6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建築業近二十年來,因應氣候變遷、地球環保以及居住性能需求提升等議題下,出現了許多相關認證標章,而這些琳瑯滿目的標章,不僅行業裡的從業人員,看了眼花撩亂,更遑論一般民眾在購屋時霧煞煞, 具體各標章對於使用者有什麼好處? 有無必要性?未來還會不會有新的標章…… 上述有關建築標章,包括綠建築、智慧建築、住宅性能、低碳建築、建築能效標示等, 還有國外的LEED綠建築、WELL健康建築認證等,到底建案應該申請什麼標章?內容是什麼?目的為何?好處有什麼?不做可以嗎?怎麼做CP值最高?相信是不少開發商在面對眾多淨零綠建築相關標章的共同問題。   綠建築九大指標 大約九O年代後期,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主導的「LEED綠建築認證」正式公佈實施,各國開始研究與定義綠建築及評估標準,台灣也在那時開始草擬國內綠建築評估標準,即現在的「綠建築標章」,因此綠建築評估系統的發展至今已近三十年。 台灣EEWH綠建築標章的內容,主要是將綠建築評估分為生態、能源、減廢與健康這四大面向,簡稱評估系統。衍生出:生物多樣性、基地保水、綠化量、二氧化碳減量、日常節能、廢棄物減量、水資源、室內環境品質與汙水垃圾改善共九項指標,也稱綠建築九大指標。美國認證則分為: 基地選址與交通、永續性基地、水資源、能源、材料與資源及室內環境品質六大面向。 這麼多指標,簡單說就是地球環保與人本健康兩大主軸,目前最夯的能源效率與健康建築議題,即含括在綠建築議題裡,只是單獨拉出來講得更仔細,甚至成為單獨的評估系統,例如建築能效標示與WELL健康建築認證,就是時下建築談ESG兩大重點,前者降低建築碳排,後者增進人類健康福祉。   美、台綠建築關鍵議題 國際間綠建築標準,除部分地區性差異外,關鍵議題如能源、水資源、生態與室內環境品質,基本是重疊的,代表在一個綠建築開發案,這些都是關鍵議題。 以台灣市場主要綠建築認證系統⸺台灣綠建築標章與美國LEED認證來說,關鍵重疊議題包括:基地生態、基地保水、熱島效應、能源/包括再生能源、水資源、低碳環保建材、資源回收再利用、通風效率改善、室內環境品質包含健康綠建材議題等,把這些關鍵議題重點提取出來,可知建築把生態、水、能源、風、循環與健康做好,就是好的綠建築,無論申請台灣綠建築標章或美國LEED認證,都有不錯得分;而這些重點就是建築設計時應注意的議題。   綠建築創價非增險 建商通常擔心等級高的綠建築會增加太多成本,但實際上設計階段做好規劃,便可預測並控管。從經驗來看,把上述重點議題做好,綠建築等級多可落在黃金級,而增加硬體成本可控制在三%以下,案子越大增加成本越少,像大案可能只增加一%左右,儘管成本增多但長期來看效益更高。 通過綠建築認證的案子,市場上較有競爭力,特別是現在國內外都提倡綠色貸款,在政府緊縮貸款政策下,對於需要融資的建商是有利的。此外,這也會增加建商在ESG表現。 眼下把綠建築做好,對於建商來說並非風險,反能增加價值的新契機。如仲量聯行二○二三年調查指出,外商企業承租辦公室時多指名要有綠建築標章,擁有綠色認證A級辦公室,租金溢價高 達十至十五%,可見高等級綠建築在地產界的價值是較高的。   從綠色競爭中脫穎而出 「守護一.五C,沒得選,只能做!」隨著淨零意識抬頭,購屋者除在意房價,更重視居住環境品質與人本健康,面對新趨勢,建商應做好準備,從設計規劃開始著手,將上述提及的六大面向融入建築建設,暨能順利取得綠建築標章,更能在市場佔據優勢,從綠色競爭中脫穎而出,贏得更多購屋者青睞。   #好文推薦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減碳趨勢又快又急,該如何應對?陳重仁:兩標章結合,助建物早脫碳 陳重仁:綠建築政策 挑戰與機遇並存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