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曾瑞宏:在高雄發展「開放性亞洲建築」,推動淨零在地化

延宕一年半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終於在春節前通過,成為六都中第三個通過議會三讀的淨零條例,高雄市於2023年早一步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因應國際趨勢,訂出2030碳排減量30%、2050淨零目標,期盼能由公部門帶頭、產業以大帶小,讓全民參與。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綠建築界深耕多年,參與高雄市政府「淨零學院」的推動及規劃,跨界攜手完成全台第一座零耗能建築「芒果樹辦公基地」,備受肯定。與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同為成功大學建築系校友,多年未見的二人,2023年底在高雄淨零建築講座上再次相遇,特邀請接受SEEGREEN專訪,分享高雄綠建築發展進程?因應高雄炎熱氣候,綠建築手法上有何特別之處?以及對高雄淨零政策的看法。 #以「開放性亞洲建築」克服南部酷熱氣候 陳重仁總經理發問(以下簡稱問):曾瑞宏建築在高雄完成不少建築作品,大家經常關切的問題是,高雄的氣候條件,不管在熱也好,或是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付出了空氣品質的代價,在這種北回歸線以南,偏熱帶氣候的地方,在建築的節能或隔熱手法上如何強化,請您分享。 曾瑞宏建築師答(以下簡稱答):雖然台灣並不大,但北回歸線以南跟台北,其實在氣候上差異挺大,我自己定義台北的氣候跟日本的比較接近,高雄是亞熱帶偏熱帶,跟東南亞的氣候比較接近,在綠建築設計的手法上,我個人是有個願景,希望找到一個路徑,在建築、環境,以及都市開發時,讓碳排盡量降低,並有機會把它推廣到泛太平洋地區與台灣具有類似氣候條件的廣大人口聚集區域,對於地球降低碳排具有較大的貢獻效益。因此,有別於歐洲的「開放性的亞洲建築」這個概念,我認為是成立的。 關鍵要件是「通風」以及「低耗能」的建築型式,在台灣的原住民建築居住型式,其實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典範。 首先,必須善用環境建築技術,例如CFD及熱模擬⋯等,討論熱對流與通風的議題。另外,在材料跟工法上,必要討論材料的蘊含碳排量,以及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所以高雄跟台北不會一樣。 #參與高雄厝第一號,呼籲要創新再突破 問:高雄厝的第一個案子是您的作品,我認為這是很棒的政策,因應高雄的氣候環境去調整,鼓勵比較深的遮陽,呼應在地化,而非複製國際的式樣,這裡也想請您分享。 (註:高雄厝為高雄市府在2012年推動「高雄市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希望能將綠建築的概念及標章具體化,蓋出有在地特色的建築,此建物的陽台最深可達3米,還有三分之一植栽立體綠化,可以有效遮陽、降溫、還有提升空調效率等優點,目前申請案件超過14萬戶。) 答:我比較幸運,是高雄厝一號的參與者,當時約2010年,大家對綠建築的討論還很初階,更別說結合不動產市場。所有的法令都必須要有誘因(註:像是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中規定,景觀陽臺深度逾三公尺部分不得計入景觀陽臺面積,讓建商趨之若鶩。),如果做了一個沒有市場誘因的東西,我想是不會成功的。 綠建築在地化這件事,高雄具有條件,先遮陽,創造降溫跟通風,再加上綠化與再生能源,包括室內的風景、共享庭院,以當時的時間背景來看,在建築技術上有所突破,有這樣的成果非常值得肯定,但隨著氣候變遷的課題越來越嚴峻,技術等等都不斷演化,高雄厝一定也需要更高階的討論方式,去討論如何深入做低碳淨零這件事。 #淨零路徑在地化,沙盒實驗是解方 問:高雄的淨零自治條例已經正式公告,我覺得高雄市淨零自治條例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其他幾都較沒有的,就是強調在地化這件事,尤其高雄作為工業城,淨零路徑更要在地化,可以從哪些方向來看? 答:高雄身為碳排大戶是危機也是轉機,很重要的是要產生減碳誘因,讓大家持續推動淨零的目標,我認為在地化沒有標準答案,要靠集體共創去解決,跨部門、跨領域的溝通,允許沙盒實驗,找到解決方案。 (註:沙盒實驗為在可控制的環境中進行試驗,目的是測試新想法、產品或策略的效果。) 問:我很認同剛講的沙盒實驗,在台灣不管從公部門,或私領域的角度來看,我們錢要花在刀口上,這實驗要蓋一個房子金額滿高的,到底有沒有機會比如政府跟民間合作,去做這件事,從測試裡面找出大家可以複製的經驗或方法呢? 答:其實高雄厝一開始就是找民間業者,高雄市政府也認同,一起推動突破,向中央爭取法令上的誘因,它也是某種程度的沙盒實驗,包括芒果樹基地也是這樣做,過程中高雄市政府幫很大的忙,程序、法令都合法,但是又有創新,我覺得這也是沙盒實驗,不一定要在封閉式的空間裡實驗,而是必須持續在實務的領域,不斷地尋找實踐的機會。並進行分享、對話、共創和一同進步。   ▲曾瑞宏建築師與陳重仁總經理暢談高雄綠建築手法。 #好文推薦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曾瑞宏:在高雄發展「開放性亞洲建築」,推動淨零在地化

延宕一年半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終於在春節前通過,成為六都中第三個通過議會三讀的淨零條例,高雄市於2023年早一步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因應國際趨勢,訂出2030碳排減量30%、2050淨零目標,期盼能由公部門帶頭、產業以大帶小,讓全民參與。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綠建築界深耕多年,參與高雄市政府「淨零學院」的推動及規劃,跨界攜手完成全台第一座零耗能建築「芒果樹辦公基地」,備受肯定。與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同為成功大學建築系校友,多年未見的二人,2023年底在高雄淨零建築講座上再次相遇,特邀請接受SEEGREEN專訪,分享高雄綠建築發展進程?因應高雄炎熱氣候,綠建築手法上有何特別之處?以及對高雄淨零政策的看法。 #以「開放性亞洲建築」克服南部酷熱氣候 陳重仁總經理發問(以下簡稱問):曾瑞宏建築在高雄完成不少建築作品,大家經常關切的問題是,高雄的氣候條件,不管在熱也好,或是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付出了空氣品質的代價,在這種北回歸線以南,偏熱帶氣候的地方,在建築的節能或隔熱手法上如何強化,請您分享。 曾瑞宏建築師答(以下簡稱答):雖然台灣並不大,但北回歸線以南跟台北,其實在氣候上差異挺大,我自己定義台北的氣候跟日本的比較接近,高雄是亞熱帶偏熱帶,跟東南亞的氣候比較接近,在綠建築設計的手法上,我個人是有個願景,希望找到一個路徑,在建築、環境,以及都市開發時,讓碳排盡量降低,並有機會把它推廣到泛太平洋地區與台灣具有類似氣候條件的廣大人口聚集區域,對於地球降低碳排具有較大的貢獻效益。因此,有別於歐洲的「開放性的亞洲建築」這個概念,我認為是成立的。 關鍵要件是「通風」以及「低耗能」的建築型式,在台灣的原住民建築居住型式,其實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典範。 首先,必須善用環境建築技術,例如CFD及熱模擬⋯等,討論熱對流與通風的議題。另外,在材料跟工法上,必要討論材料的蘊含碳排量,以及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所以高雄跟台北不會一樣。 #參與高雄厝第一號,呼籲要創新再突破 問:高雄厝的第一個案子是您的作品,我認為這是很棒的政策,因應高雄的氣候環境去調整,鼓勵比較深的遮陽,呼應在地化,而非複製國際的式樣,這裡也想請您分享。 (註:高雄厝為高雄市府在2012年推動「高雄市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希望能將綠建築的概念及標章具體化,蓋出有在地特色的建築,此建物的陽台最深可達3米,還有三分之一植栽立體綠化,可以有效遮陽、降溫、還有提升空調效率等優點,目前申請案件超過14萬戶。) 答:我比較幸運,是高雄厝一號的參與者,當時約2010年,大家對綠建築的討論還很初階,更別說結合不動產市場。所有的法令都必須要有誘因(註:像是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中規定,景觀陽臺深度逾三公尺部分不得計入景觀陽臺面積,讓建商趨之若鶩。),如果做了一個沒有市場誘因的東西,我想是不會成功的。 綠建築在地化這件事,高雄具有條件,先遮陽,創造降溫跟通風,再加上綠化與再生能源,包括室內的風景、共享庭院,以當時的時間背景來看,在建築技術上有所突破,有這樣的成果非常值得肯定,但隨著氣候變遷的課題越來越嚴峻,技術等等都不斷演化,高雄厝一定也需要更高階的討論方式,去討論如何深入做低碳淨零這件事。 #淨零路徑在地化,沙盒實驗是解方 問:高雄的淨零自治條例已經正式公告,我覺得高雄市淨零自治條例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其他幾都較沒有的,就是強調在地化這件事,尤其高雄作為工業城,淨零路徑更要在地化,可以從哪些方向來看? 答:高雄身為碳排大戶是危機也是轉機,很重要的是要產生減碳誘因,讓大家持續推動淨零的目標,我認為在地化沒有標準答案,要靠集體共創去解決,跨部門、跨領域的溝通,允許沙盒實驗,找到解決方案。 (註:沙盒實驗為在可控制的環境中進行試驗,目的是測試新想法、產品或策略的效果。) 問:我很認同剛講的沙盒實驗,在台灣不管從公部門,或私領域的角度來看,我們錢要花在刀口上,這實驗要蓋一個房子金額滿高的,到底有沒有機會比如政府跟民間合作,去做這件事,從測試裡面找出大家可以複製的經驗或方法呢? 答:其實高雄厝一開始就是找民間業者,高雄市政府也認同,一起推動突破,向中央爭取法令上的誘因,它也是某種程度的沙盒實驗,包括芒果樹基地也是這樣做,過程中高雄市政府幫很大的忙,程序、法令都合法,但是又有創新,我覺得這也是沙盒實驗,不一定要在封閉式的空間裡實驗,而是必須持續在實務的領域,不斷地尋找實踐的機會。並進行分享、對話、共創和一同進步。     ▲曾瑞宏建築師與陳重仁總經理暢談高雄綠建築手法。 #更多綠建築相關文章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深耕多年, 來到SeeGreen會客室談及,其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始於豐富的生命經驗;作為一名建築師,「向自然學習」、「呈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是其核心的價值信念,關注人與環境的永續,人與人的永續,人類要學著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符,作品內涵有對環境、自然、社會弱勢、下世代的環境教育的關心,與家扶基金會、佛光山、慈濟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及偏鄉關懷與建設。 近期,與日本SUEP.建築事務所末光弘和建築師、百佑營造公司董事長洪光谷成立綠色亞洲實驗室(Green Lab Asia, GLA),更是希望透過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結合,找出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環境與建築解決方案,一步步以「建築、環境與都市」實踐ESG永續發展的理念。 #體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芒果樹辦公基地 甫於2023年完工誕生的「芒果樹辦公基地」,成功地在高雄市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從規劃到啟用歷經六年孕育,看似漫長的時間,對曾瑞宏來說如彈指間,他表示「我們要做環境教育、社會貢獻、分享理念,這之後還有更長的時間能產生很大的貢獻,六年時間非常值得。」 保留百歲芒果樹是一項不簡單的挑戰,曾瑞宏笑稱給自己找了大麻煩,有很多問題必須解決,卻是善盡環境保護的最佳體現。首先是基地環境微氣候實測一年,在基地設置微氣候監測系統實測收集各項氣候數據一年,如日照、風向、降雨量及溫濕度等。完整記錄其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其次是模擬規劃設計,進行完整樹型的測量,導入實測一年的環境微氣候資料,進行環境模擬,確保樹的生長環境不能有太大改變。另外,也針對樹根位置進行探測,確保建築物基礎與施工不會影響到樹根的生長。 建築設計則是兼具被動式設計的自然導流、通風、日照採光、集水,到主動設計LED燈、LOW-E玻璃、變頻冷氣、省水器具、格柵….各種適用的深度節能手法,在確保美學及舒適性的前提下,最後才設置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板,達成「零耗能建築」目標。 目前,百佑芒果樹基地啟用屆滿週年,經實際收集能源使用的數據,實現了正能源建築的成果,能耗表現優於設計時的零耗能建築目標。 #從既有建築著手,節能減碳成效大 「我不是為了綠建築而綠建築」曾瑞宏說,綠建築不只有單一標準,應有更多的表現及迭代討論,應透過作品讓大家體驗、檢視、驗證,比起標章認證,他認為更重要的是人在建築物中是否能保有身心靈健康與平衡?以及在氣候變遷的課題下,能否實踐環境共生?產業與綠建築能否有更好的結合?芒果辦公基地外、高雄佛光山妙慧樓、旗山家扶基金會建築,都是其對綠建築的詮釋與體現。 目前綠建築的設計多體現在新建案中,曾瑞宏認為,修繕及強化既有建築的深度節能、再生能源設置,才是更環境永續友善的做法。討論既有建物可以保留什麼,補強什麼,這樣的碳排放量是最少的,而非全部拆掉重蓋,相比歐洲,台灣這部分有很多要加強的空間,若無法累積傳統、歷史、文化跟社會資產,整個城市的紋理與記憶將被抹去。 #投入「淨零學院」,加速高雄市減碳進程 高雄市為臺灣重要工業城市,石化、化工、鋼鐵、電子等產業之碳排放量占全市8成以上,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高雄市府於2022年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期透過龍頭企業大帶小方式帶動產業轉型;高雄市議會於2023年6月28日三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以強化政府治理、輔導產業調適、市民生活參與、落實公正轉型為四大核心,公部門帶頭示範、產業以大帶小、全民參與精神,達到2030城市減碳30%目標。 曾瑞宏在高雄實踐綠建築的理想超過十年以上,芒果樹辦公基地成果獲得肯定,這份熱忱也被高雄市政府看見,高雄市2021 年碳排放量高達5737 萬噸,占全台灣20%,成立「淨零學院」培訓淨零人才是高雄市減碳三箭的第三招,曾瑞宏因緣際會下也受邀為淨零學院工程進行設計。 他與市府人員多次進行討論,從路徑、預算、材料、建築美學等方面設立目標,逐步讓淨零學院成型,淨零學院提供通識、證照與技術的相關課程,並和產業界、大專院校等跨領域合作,曾瑞宏認為,在這種場域討論問題,能更精準的傳達理念,且有「分享教育」的意義,集結眾人的智慧,一起集思廣益,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曾瑞宏建築師談對綠建築的理念。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深耕多年, 來到SeeGreen會客室談及,其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始於豐富的生命經驗;作為一名建築師,「向自然學習」、「呈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是其核心的價值信念,關注人與環境的永續,人與人的永續,人類要學著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符,作品內涵有對環境、自然、社會弱勢、下世代的環境教育的關心,與家扶基金會、佛光山、慈濟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及偏鄉關懷與建設。 近期,與日本SUEP.建築事務所末光弘和建築師、百佑營造公司董事長洪光谷成立綠色亞洲實驗室(Green Lab Asia, GLA),更是希望透過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結合,找出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環境與建築解決方案,一步步以「建築、環境與都市」實踐ESG永續發展的理念。 #體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芒果樹辦公基地 甫於2023年完工誕生的「芒果樹辦公基地」,成功地在高雄市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從規劃到啟用歷經六年孕育,看似漫長的時間,對曾瑞宏來說如彈指間,他表示「我們要做環境教育、社會貢獻、分享理念,這之後還有更長的時間能產生很大的貢獻,六年時間非常值得。」 保留百歲芒果樹是一項不簡單的挑戰,曾瑞宏笑稱給自己找了大麻煩,有很多問題必須解決,卻是善盡環境保護的最佳體現。首先是基地環境微氣候實測一年,在基地設置微氣候監測系統實測收集各項氣候數據一年,如日照、風向、降雨量及溫濕度等。完整記錄其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其次是模擬規劃設計,進行完整樹型的測量,導入實測一年的環境微氣候資料,進行環境模擬,確保樹的生長環境不能有太大改變。另外,也針對樹根位置進行探測,確保建築物基礎與施工不會影響到樹根的生長。 建築設計則是兼具被動式設計的自然導流、通風、日照採光、集水,到主動設計LED燈、LOW-E玻璃、變頻冷氣、省水器具、格柵….各種適用的深度節能手法,在確保美學及舒適性的前提下,最後才設置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板,達成「零耗能建築」目標。 目前,百佑芒果樹基地啟用屆滿週年,經實際收集能源使用的數據,實現了正能源建築的成果,能耗表現優於設計時的零耗能建築目標。 #從既有建築著手,節能減碳成效大 「我不是為了綠建築而綠建築」曾瑞宏說,綠建築不只有單一標準,應有更多的表現及迭代討論,應透過作品讓大家體驗、檢視、驗證,比起標章認證,他認為更重要的是人在建築物中是否能保有身心靈健康與平衡?以及在氣候變遷的課題下,能否實踐環境共生?產業與綠建築能否有更好的結合?芒果辦公基地外、高雄佛光山妙慧樓、旗山家扶基金會建築,都是其對綠建築的詮釋與體現。 目前綠建築的設計多體現在新建案中,曾瑞宏認為,修繕及強化既有建築的深度節能、再生能源設置,才是更環境永續友善的做法。討論既有建物可以保留什麼,補強什麼,這樣的碳排放量是最少的,而非全部拆掉重蓋,相比歐洲,台灣這部分有很多要加強的空間,若無法累積傳統、歷史、文化跟社會資產,整個城市的紋理與記憶將被抹去。 #投入「淨零學院」,加速高雄市減碳進程 高雄市為臺灣重要工業城市,石化、化工、鋼鐵、電子等產業之碳排放量占全市8成以上,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高雄市府於2022年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期透過龍頭企業大帶小方式帶動產業轉型;高雄市議會於2023年6月28日三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以強化政府治理、輔導產業調適、市民生活參與、落實公正轉型為四大核心,公部門帶頭示範、產業以大帶小、全民參與精神,達到2030城市減碳30%目標。 曾瑞宏在高雄實踐綠建築的理想超過十年以上,芒果樹辦公基地成果獲得肯定,這份熱忱也被高雄市政府看見,高雄市2021 年碳排放量高達5737 萬噸,占全台灣20%,成立「淨零學院」培訓淨零人才是高雄市減碳三箭的第三招,曾瑞宏因緣際會下也受邀為淨零學院工程進行設計。 他與市府人員多次進行討論,從路徑、預算、材料、建築美學等方面設立目標,逐步讓淨零學院成型,淨零學院提供通識、證照與技術的相關課程,並和產業界、大專院校等跨領域合作,曾瑞宏認為,在這種場域討論問題,能更精準的傳達理念,且有「分享教育」的意義,集結眾人的智慧,一起集思廣益,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曾瑞宏建築師談對綠建築的理念。 #更多綠建築相關文章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打造零耗能Zero Energy建築 再生能源扮演不可或缺重要角色

  大家可知道,台灣過去110年來,年均溫度已經上升1.6°C。學者更指出,未來台灣這座小島溫度持續上升,夏季日數增長,冬季日數減少,到世紀末之前,台灣就會可能沒有冬天這個季節了。 今 (2023) 年世界地球日主題,破天荒連續兩年用相同的主題「投資我們的星球」,呼籲各國各界因應氣候變遷,應立即採取氣候行動—政府制定永續政策和法令,企業落實永續政策與低碳轉型,而從每個人為獨立個體,透過落實綠色消費,選擇對環境友善且願意展開減碳行動的品牌,將能夠督促生產者改變對待環境的方式。建築產業,每年貢獻全球約40%碳排放量,需要加速降低碳排,但要如何作為,解答就在4月21日地球解方2023年永續設計行動年會開幕式,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 「不只是遮風避雨,更能風生水起,讓『綠建築』成為百行百業廠辦屋舍建築的地球解方!」 本週要繼續跟大家介紹的是 LEED Zero 四個子認證系統 Zero Carbon、Zero Energy、Zero Water、Zero Waste中的Zero Energy零耗能認證。Zero Energy 相較於之前跟大家介紹過的 Zero Carbon 是比較簡單,Zero Carbon要盤查的範圍包括所有建築物所使用的能源包括天然氣 (範疇1) 與電力 (範疇2),以及使用人員的通勤交通碳排(範疇3),而 Zero Energy 只要計算範疇1與範疇2即可,再計入再生能源部分,因此在範疇計算上,Zero Energy 相較下是簡單一點,也相對容易執行。   LEED Zero Energy的公式如下: 能源平衡=總能源消耗-場地內外的再生能源 所謂的淨零耗能,就是過去一年透過能源平衡的手段來達到這個淨零耗能的目標,總能源消耗與場地內及場地外的再生能源互相抵消掉,以達到所謂能源平衡的概念,換句話說,就是兩者互相減要小於或等於零,與LEED Zero Carbon「淨零碳」相比則少掉了人員交通的碳排這個部份 (範疇3)。場地內的再生能源若不足,則可以購買場地外的綠電或是再生能源憑證 (REC) 等方式來平衡。 因而,有人會詢問說,若有一棟建築物想要做這個零排放認證,到底要選擇零碳排?還是零耗能?其癥結點在於公司要不要將人員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及方式涵蓋進來,範疇3可透過公司的人資部門來統計員工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離來計算員工通勤碳排放。 不過,在有些國家或城市似乎不用那麼傷腦筋。以美國或德國等已開發國家,每年都在逐步提高基礎建設的再生能源使用率,像是美國西雅圖及伯靈頓市,整個城市電網大部分已經是綠電供應,當大部份的建築物已使用綠電,甚至是大眾交通工具,就可說快達到近零碳或是零耗能城市。 #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榮獲亞洲首座LEED ZERO零耗能校園 目前台灣有一個LEED Zero Energy案例: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此案為台達電於88風災後所捐贈,由九典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並獲得台灣綠建築標章鑽石級認證的綠色小學。民權國小在經過幾年下來的運作,已經證實該校全年的耗電量,可由其屋頂的太陽能光電板的發電量完全抵消,但由於該校當年並未申請LEED認證,照USGBC規定,LEED Zero只能發給已取得LEED認證的建築物,因此台達電於2021年為其申請LEED-O+M既有建築認證,並順利取得認證之後,即刻提出Zero Energy認證申請,並於2021年底順利取得Zero Energy認證,成為全台第一個LEED Zero認證案例。期待更多建築物可以成為綠建築,達到零耗能,降低碳排,減緩溫室效應,解救地球也就是解救我們人類自己,澄毓有15年綠建築規劃設計專業經驗,淨零碳排路上我們一起走。想了解更多LEED ZERO認證… ▲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榮獲亞洲首座LEED ZERO零耗能校園

MORE →

打造零耗能Zero Energy建築 再生能源扮演不可或缺重要角色

▲2050淨零碳排目標,從零耗能Zero Energy建築做起吧! 大家可知道,台灣過去110年來,年均溫度已經上升1.6°C。學者更指出,未來台灣這座小島溫度持續上升,夏季日數增長,冬季日數減少,到世紀末之前,台灣就會可能沒有冬天這個季節了。 今 (2023) 年世界地球日主題,破天荒連續兩年用相同的主題「投資我們的星球」,呼籲各國各界因應氣候變遷,應立即採取氣候行動—政府制定永續政策和法令,企業落實永續政策與低碳轉型,而從每個人為獨立個體,透過落實綠色消費,選擇對環境友善且願意展開減碳行動的品牌,將能夠督促生產者改變對待環境的方式。建築產業,每年貢獻全球約40%碳排放量,需要加速降低碳排,但要如何作為,解答就在4月21日地球解方2023年永續設計行動年會開幕式,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 「不只是遮風避雨,更能風生水起,讓『綠建築』成為百行百業廠辦屋舍建築的地球解方!」 本週要繼續跟大家介紹的是 LEED Zero 四個子認證系統 Zero Carbon、Zero Energy、Zero Water、Zero Waste中的 Zero Energy 零耗能認證。Zero Energy相較於之前跟大家介紹過的 Zero Carbon 是比較簡單,Zero Carbon要盤查的範圍包括所有建築物所使用的能源包括天然氣(範疇1)與電力(範疇2),以及使用人員的通勤交通碳排(範疇3),而 Zero Energy 只要計算範疇1與範疇2即可,再計入再生能源部分,因此在範疇計算上,Zero Energy 相較下是簡單一點,也相對容易執行。   LEED Zero Energy的公式如下: 能源平衡=總能源消耗-場地內外的再生能源 所謂的淨零耗能,就是過去一年透過能源平衡的手段來達到這個淨零耗能的目標,總能源消耗與場地內及場地外的再生能源互相抵消掉,以達到所謂能源平衡的概念,換句話說,就是兩者互相減要小於或等於零,與LEED Zero Carbon「淨零碳」相比則少掉了人員交通的碳排這個部份(範疇3)。場地內的再生能源若不足,則可以購買場地外的綠電或是再生能源憑證(REC)等方式來平衡。 因而,有人會詢問說,若有一棟建築物想要做這個零排放認證,到底要選擇零碳排?還是零耗能?其癥結點在於公司要不要將人員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及方式涵蓋進來,範疇3可透過公司的人資部門來統計員工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離來計算員工通勤碳排放。 不過,在有些國家或城市似乎不用那麼傷腦筋。以美國或德國等已開發國家,每年都在逐步提高基礎建設的再生能源使用率,像是美國西雅圖及伯靈頓市,整個城市電網大部分已經是綠電供應,當大部份的建築物已使用綠電,甚至是大眾交通工具,就可說快達到近零碳或是零耗能城市。 #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榮獲亞洲首座LEED ZERO零耗能校園 目前台灣有一個LEED Zero Energy案例: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此案為台達電於88風災後所捐贈,由九典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並獲得台灣綠建築標章鑽石級認證的綠色小學。民權國小在經過幾年下來的運作,已經證實該校全年的耗電量,可由其屋頂的太陽能光電板的發電量完全抵消,但由於該校當年並未申請LEED認證,照USGBC規定,LEED Zero只能發給已取得LEED認證的建築物,因此台達電於2021年為其申請LEED-O+M既有建築認證,並順利取得認證之後,即刻提出Zero Energy認證申請,並於2021年底順利取得Zero Energy認證,成為全台第一個LEED Zero認證案例。期待更多建築物可以成為綠建築,達到零耗能,降低碳排,減緩溫室效應,解救地球也就是解救我們人類自己,澄毓有15年綠建築規劃設計專業經驗,淨零碳排路上我們一起走。想了解更多LEED ZERO認證… ▲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榮獲亞洲首座LEED ZERO零耗能校園     ▲4/22 (六)

MORE →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圖片來源/Dezeen)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因應台灣邁向淨零轉型之路,2050年前所有新建建築物,以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皆需達到「近零碳建築」目標,由CSRone偕同台灣綠領協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特別匯集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三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討論未來綠建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議題。 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長暨設計與環境學院可持續亞洲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才強教授,以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為例,分享如何透過建築設計及規劃建造出新加坡第一座淨零能耗建築。 政策、獎勵及金援齊下,公私聯手邁向淨零能耗政策 王才強教授說明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的「綠色建築總體計畫」有三項目標,分別為(1)2030年前80%建築物為綠色建築,(2)2030年起80%的新建物為超低能耗(SLE)建築,(3)到2030年最佳綠色建築的能效提升80%。因此,提升現有建築的可持續性標準、推動新建築採用超低能耗建築標準、通過研究和創新擴展能源效率的邊界,為新加坡重要施行方針。 自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起,截至目前,新加坡最佳建築(best-in-class building)的能源效率已提高了65%以上。為加速達成超低能耗建築的目標,星國政府首先導入低能耗建築於公共建設,第二,針對住宅建築的低能耗建立標準制度,將建築環境改造的總建築面積(GFA)獎勵計畫提高至3%,第三,在政府土地出讓計畫(GLS)下所出售的土地,提高建築專案開發商的環境可持續發展標準。 另外,BCA更提供4500萬新幣(約新台幣10億元)的增資資金做為建構綠色低能耗建築研究使用,例如新型冷卸技術、以數位化驅動的智能建築及先進的通風技術等等。 東南亞第一座零能耗認證——SDE4教學大樓 王才強教授並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SDE4淨零建築,進一步分析如何透過有效的建築規劃回應當地的熱帶型氣候設計、節能與再生能源等策略。 SDE4教學大樓共6層樓,總面積達8500平方公尺的SDE4建築,為因應熱帶型氣候環境,在建築規劃上採坐北朝南,除了能擁有良好的視野及採光外,東西立面內外表皮之間的間隙空間也能減少太陽直射熱幅射能量,並採用大型懸樑挑高屋簷設計以遮陽及保持通風,而建築外牆採用減少眩光和日光重定向玻璃薄片,將自然光源能反射到更深處的教學空間,以減少對電氣照明的需求。 在節能策略上,除了建築及外牆規劃外,在主動式設計方面則採用高效空調系統、冷氣集中控制器、混合動力系統及高效電器系統,再搭配減少用電量措施,例如透過更細部的能源模擬來選擇適合的設備及插頭負載控制等等,將原本SDE4的用電量從原本的1947MWh/a降至497MWh/a,在結合再生能源策略,也就是在屋頂裝設1200塊的太陽能光伏電板,可產出510 MWh/a,「換句話說,SDE4的電力使用還有剩餘可以儲存。」王才強很自豪地說。 在空間使用表現上,SDE4採用創新混合冷卻系統,為每個室內空間提供100%新鮮且舒適的空氣,儘管剛進來的溫度和濕度或許有點高,但透過吊扇來提高空氣流動速度以有效降溫,形成涼爽的循環空氣系統,也創造了舒適的使用環境條件。 因此,2019年落成的SDE4不但獲得當年新加坡新非住宅建築零能耗白金獎,同時也是東南亞第一座榮獲「國際未來生活研究所(ILFI)」零能耗認證的建築,更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值得台灣學習!

MORE →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圖片來源/Dezeen)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因應台灣邁向淨零轉型之路,2050年前所有新建建築物,以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皆需達到「近零碳建築」目標,由CSRone偕同台灣綠領協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特別匯集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三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討論未來綠建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議題。 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長暨設計與環境學院可持續亞洲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才強教授,以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為例,分享如何透過建築設計及規劃建造出新加坡第一座淨零能耗建築。   政策、獎勵及金援齊下,公私聯手邁向淨零能耗政策 王才強教授說明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的「綠色建築總體計畫」有三項目標,分別為(1)2030年前80%建築物為綠色建築,(2)2030年起80%的新建物為超低能耗(SLE)建築,(3)到2030年最佳綠色建築的能效提升80%。因此,提升現有建築的可持續性標準、推動新建築採用超低能耗建築標準、通過研究和創新擴展能源效率的邊界,為新加坡重要施行方針。 自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起,截至目前,新加坡最佳建築(best-in-class building)的能源效率已提高了65%以上。為加速達成超低能耗建築的目標,星國政府首先導入低能耗建築於公共建設,第二,針對住宅建築的低能耗建立標準制度,將建築環境改造的總建築面積(GFA)獎勵計畫提高至3%,第三,在政府土地出讓計畫(GLS)下所出售的土地,提高建築專案開發商的環境可持續發展標準。 另外,BCA更提供4500萬新幣(約新台幣10億元)的增資資金做為建構綠色低能耗建築研究使用,例如新型冷卸技術、以數位化驅動的智能建築及先進的通風技術等等。   東南亞第一座零能耗認證——SDE4教學大樓 王才強教授並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SDE4淨零建築,進一步分析如何透過有效的建築規劃回應當地的熱帶型氣候設計、節能與再生能源等策略。 SDE4教學大樓共6層樓,總面積達8500平方公尺的SDE4建築,為因應熱帶型氣候環境,在建築規劃上採坐北朝南,除了能擁有良好的視野及採光外,東西立面內外表皮之間的間隙空間也能減少太陽直射熱幅射能量,並採用大型懸樑挑高屋簷設計以遮陽及保持通風,而建築外牆採用減少眩光和日光重定向玻璃薄片,將自然光源能反射到更深處的教學空間,以減少對電氣照明的需求。 在節能策略上,除了建築及外牆規劃外,在主動式設計方面則採用高效空調系統、冷氣集中控制器、混合動力系統及高效電器系統,再搭配減少用電量措施,例如透過更細部的能源模擬來選擇適合的設備及插頭負載控制等等,將原本SDE4的用電量從原本的1947MWh/a降至497MWh/a,在結合再生能源策略,也就是在屋頂裝設1200塊的太陽能光伏電板,可產出510 MWh/a,「換句話說,SDE4的電力使用還有剩餘可以儲存。」王才強很自豪地說。 在空間使用表現上,SDE4採用創新混合冷卻系統,為每個室內空間提供100%新鮮且舒適的空氣,儘管剛進來的溫度和濕度或許有點高,但透過吊扇來提高空氣流動速度以有效降溫,形成涼爽的循環空氣系統,也創造了舒適的使用環境條件。 因此,2019年落成的SDE4不但獲得當年新加坡新非住宅建築零能耗白金獎,同時也是東南亞第一座榮獲「國際未來生活研究所(ILFI)」零能耗認證的建築,更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值得台灣學習!

MORE →
▲全球第一個摘下LEED Zero Energy的建築是位於巴西的Petinelli工程管理公司總部。(圖片提供/LEED Zero slide deck)

淨零碳?近零碳?零耗能?建築永續之路,你弄清楚了嗎?

根據聯合國的建築氣候追蹤系統(Buildings Climate Tracker)顯示,建築和營建業產生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全球的38%,其中74%與能源使用相關,26%來自建材以及營造階段的碳排放。促使國際能源署IEA於2021年提出一個階段性目標,就是2030年所有新建建築要為淨零碳建築;2040年50%的既有建築物要符合準零碳建築;到了2050年時,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要達到準零碳建築目標。 台灣國內政策也積極跟進,其中,2022年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公告「2050淨零排放路徑規劃」,並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來針對各行各業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顯示台灣走向「淨零排放」已是刻不容緩的趨勢了。 什麼是「淨零碳建築」?什麼是「準零碳建築」?甚至有時會出現「零耗能建築」及「近零碳建築」?這中間又有什麼差距呢? #LEED Zero專有名詞先弄清,免得白走冤枉路 「淨零碳建築(Net-Zero Building)」,就是能達到碳平衡或者能源平衡的建築物,又簡稱「淨零建築」。「零耗能建築(Zero Energy Building)」,簡稱「ZEB」,單指能夠達到能源平衡的建築物,因此鎖定範圍較淨零建築小。 「準零碳建築 (Zero Carbon Ready Building)」,「準(Ready)」的定義,就是直接採用再生能源,使其能在2050年以前完全脫碳的建築物。換句話說,就是其建築物的能源取得若仍有含碳方式,例如蒸汽、氫氣等,就不能算是準零碳建築物,除非它完全是來自再生能源所生產的綠氫(green hydrogen)才行。而「近零碳建築(Nearly Zero Carbon Building)」,依照字面定義,即是碳排放接近平衡的建築物。至於多接近,則視每個國家定義而有所不同。因此四者定義不同,千萬別弄混了!接下來才能進入「LEED Zero」。 #想締造「淨零」成績?綠建築設計絕對不能少 LEED Zero是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在2019年底所公布的一個新的認證系統。原因是在面對全球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的情況之下,原來的LEED認證系統雖能維持生態、能源、水資源及室內環境品質一定水準,但已經不足因應未來綠建築的「淨零碳排」要求,因此USGBC在原來的LEED評估系統之下,設計一套新的機制,以延續LEED的遊戲規則去達到新的淨零目標。 這個LEED Zero系統裡又分別有「零排碳(Zero Carbon)」、「零耗能(Zero Energy)」、「零耗水(Zero Water)」和「零廢棄物(Zero Waste)」四項認證。申請LEED Zero認證的前提要件是,必須先取得LEED BD+C(新建物建築設計與施工) ,或者是LEED O+M(既有建築營運與維護)認證。也就是說,這個建築物已取得LEED認證,符合LEED最新版V4.1的標準,在能源效率、節水、選址、材料選擇、日光照明和減少廢物等六大項上要有基本表現後,才能透過LEED Zero評估系統再升級,以達到零排放。 澄毓綠建築顧問團隊以近20年的國內外綠建築及智慧建築輔導經驗,協助業主在國內外綠建築標章認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從「零排碳(Zero Carbon)」、「零耗能(Zero Energy)」、「零耗水(Zero Water)」和「零廢棄物(Zero Waste)」四個面向,透過深度減排與綠能導入,達到淨零排放的永續目標!

MORE →

曾瑞宏:在高雄發展「開放性亞洲建築」,推動淨零在地化

延宕一年半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終於在春節前通過,成為六都中第三個通過議會三讀的淨零條例,高雄市於2023年早一步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因應國際趨勢,訂出2030碳排減量30%、2050淨零目標,期盼能由公部門帶頭、產業以大帶小,讓全民參與。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綠建築界深耕多年,參與高雄市政府「淨零學院」的推動及規劃,跨界攜手完成全台第一座零耗能建築「芒果樹辦公基地」,備受肯定。與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同為成功大學建築系校友,多年未見的二人,2023年底在高雄淨零建築講座上再次相遇,特邀請接受SEEGREEN專訪,分享高雄綠建築發展進程?因應高雄炎熱氣候,綠建築手法上有何特別之處?以及對高雄淨零政策的看法。 #以「開放性亞洲建築」克服南部酷熱氣候 陳重仁總經理發問(以下簡稱問):曾瑞宏建築在高雄完成不少建築作品,大家經常關切的問題是,高雄的氣候條件,不管在熱也好,或是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付出了空氣品質的代價,在這種北回歸線以南,偏熱帶氣候的地方,在建築的節能或隔熱手法上如何強化,請您分享。 曾瑞宏建築師答(以下簡稱答):雖然台灣並不大,但北回歸線以南跟台北,其實在氣候上差異挺大,我自己定義台北的氣候跟日本的比較接近,高雄是亞熱帶偏熱帶,跟東南亞的氣候比較接近,在綠建築設計的手法上,我個人是有個願景,希望找到一個路徑,在建築、環境,以及都市開發時,讓碳排盡量降低,並有機會把它推廣到泛太平洋地區與台灣具有類似氣候條件的廣大人口聚集區域,對於地球降低碳排具有較大的貢獻效益。因此,有別於歐洲的「開放性的亞洲建築」這個概念,我認為是成立的。 關鍵要件是「通風」以及「低耗能」的建築型式,在台灣的原住民建築居住型式,其實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典範。 首先,必須善用環境建築技術,例如CFD及熱模擬⋯等,討論熱對流與通風的議題。另外,在材料跟工法上,必要討論材料的蘊含碳排量,以及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所以高雄跟台北不會一樣。 #參與高雄厝第一號,呼籲要創新再突破 問:高雄厝的第一個案子是您的作品,我認為這是很棒的政策,因應高雄的氣候環境去調整,鼓勵比較深的遮陽,呼應在地化,而非複製國際的式樣,這裡也想請您分享。 (註:高雄厝為高雄市府在2012年推動「高雄市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希望能將綠建築的概念及標章具體化,蓋出有在地特色的建築,此建物的陽台最深可達3米,還有三分之一植栽立體綠化,可以有效遮陽、降溫、還有提升空調效率等優點,目前申請案件超過14萬戶。) 答:我比較幸運,是高雄厝一號的參與者,當時約2010年,大家對綠建築的討論還很初階,更別說結合不動產市場。所有的法令都必須要有誘因(註:像是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中規定,景觀陽臺深度逾三公尺部分不得計入景觀陽臺面積,讓建商趨之若鶩。),如果做了一個沒有市場誘因的東西,我想是不會成功的。 綠建築在地化這件事,高雄具有條件,先遮陽,創造降溫跟通風,再加上綠化與再生能源,包括室內的風景、共享庭院,以當時的時間背景來看,在建築技術上有所突破,有這樣的成果非常值得肯定,但隨著氣候變遷的課題越來越嚴峻,技術等等都不斷演化,高雄厝一定也需要更高階的討論方式,去討論如何深入做低碳淨零這件事。 #淨零路徑在地化,沙盒實驗是解方 問:高雄的淨零自治條例已經正式公告,我覺得高雄市淨零自治條例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其他幾都較沒有的,就是強調在地化這件事,尤其高雄作為工業城,淨零路徑更要在地化,可以從哪些方向來看? 答:高雄身為碳排大戶是危機也是轉機,很重要的是要產生減碳誘因,讓大家持續推動淨零的目標,我認為在地化沒有標準答案,要靠集體共創去解決,跨部門、跨領域的溝通,允許沙盒實驗,找到解決方案。 (註:沙盒實驗為在可控制的環境中進行試驗,目的是測試新想法、產品或策略的效果。) 問:我很認同剛講的沙盒實驗,在台灣不管從公部門,或私領域的角度來看,我們錢要花在刀口上,這實驗要蓋一個房子金額滿高的,到底有沒有機會比如政府跟民間合作,去做這件事,從測試裡面找出大家可以複製的經驗或方法呢? 答:其實高雄厝一開始就是找民間業者,高雄市政府也認同,一起推動突破,向中央爭取法令上的誘因,它也是某種程度的沙盒實驗,包括芒果樹基地也是這樣做,過程中高雄市政府幫很大的忙,程序、法令都合法,但是又有創新,我覺得這也是沙盒實驗,不一定要在封閉式的空間裡實驗,而是必須持續在實務的領域,不斷地尋找實踐的機會。並進行分享、對話、共創和一同進步。   ▲曾瑞宏建築師與陳重仁總經理暢談高雄綠建築手法。 #好文推薦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曾瑞宏:在高雄發展「開放性亞洲建築」,推動淨零在地化

延宕一年半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終於在春節前通過,成為六都中第三個通過議會三讀的淨零條例,高雄市於2023年早一步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因應國際趨勢,訂出2030碳排減量30%、2050淨零目標,期盼能由公部門帶頭、產業以大帶小,讓全民參與。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綠建築界深耕多年,參與高雄市政府「淨零學院」的推動及規劃,跨界攜手完成全台第一座零耗能建築「芒果樹辦公基地」,備受肯定。與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同為成功大學建築系校友,多年未見的二人,2023年底在高雄淨零建築講座上再次相遇,特邀請接受SEEGREEN專訪,分享高雄綠建築發展進程?因應高雄炎熱氣候,綠建築手法上有何特別之處?以及對高雄淨零政策的看法。 #以「開放性亞洲建築」克服南部酷熱氣候 陳重仁總經理發問(以下簡稱問):曾瑞宏建築在高雄完成不少建築作品,大家經常關切的問題是,高雄的氣候條件,不管在熱也好,或是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付出了空氣品質的代價,在這種北回歸線以南,偏熱帶氣候的地方,在建築的節能或隔熱手法上如何強化,請您分享。 曾瑞宏建築師答(以下簡稱答):雖然台灣並不大,但北回歸線以南跟台北,其實在氣候上差異挺大,我自己定義台北的氣候跟日本的比較接近,高雄是亞熱帶偏熱帶,跟東南亞的氣候比較接近,在綠建築設計的手法上,我個人是有個願景,希望找到一個路徑,在建築、環境,以及都市開發時,讓碳排盡量降低,並有機會把它推廣到泛太平洋地區與台灣具有類似氣候條件的廣大人口聚集區域,對於地球降低碳排具有較大的貢獻效益。因此,有別於歐洲的「開放性的亞洲建築」這個概念,我認為是成立的。 關鍵要件是「通風」以及「低耗能」的建築型式,在台灣的原住民建築居住型式,其實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典範。 首先,必須善用環境建築技術,例如CFD及熱模擬⋯等,討論熱對流與通風的議題。另外,在材料跟工法上,必要討論材料的蘊含碳排量,以及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所以高雄跟台北不會一樣。 #參與高雄厝第一號,呼籲要創新再突破 問:高雄厝的第一個案子是您的作品,我認為這是很棒的政策,因應高雄的氣候環境去調整,鼓勵比較深的遮陽,呼應在地化,而非複製國際的式樣,這裡也想請您分享。 (註:高雄厝為高雄市府在2012年推動「高雄市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希望能將綠建築的概念及標章具體化,蓋出有在地特色的建築,此建物的陽台最深可達3米,還有三分之一植栽立體綠化,可以有效遮陽、降溫、還有提升空調效率等優點,目前申請案件超過14萬戶。) 答:我比較幸運,是高雄厝一號的參與者,當時約2010年,大家對綠建築的討論還很初階,更別說結合不動產市場。所有的法令都必須要有誘因(註:像是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中規定,景觀陽臺深度逾三公尺部分不得計入景觀陽臺面積,讓建商趨之若鶩。),如果做了一個沒有市場誘因的東西,我想是不會成功的。 綠建築在地化這件事,高雄具有條件,先遮陽,創造降溫跟通風,再加上綠化與再生能源,包括室內的風景、共享庭院,以當時的時間背景來看,在建築技術上有所突破,有這樣的成果非常值得肯定,但隨著氣候變遷的課題越來越嚴峻,技術等等都不斷演化,高雄厝一定也需要更高階的討論方式,去討論如何深入做低碳淨零這件事。 #淨零路徑在地化,沙盒實驗是解方 問:高雄的淨零自治條例已經正式公告,我覺得高雄市淨零自治條例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其他幾都較沒有的,就是強調在地化這件事,尤其高雄作為工業城,淨零路徑更要在地化,可以從哪些方向來看? 答:高雄身為碳排大戶是危機也是轉機,很重要的是要產生減碳誘因,讓大家持續推動淨零的目標,我認為在地化沒有標準答案,要靠集體共創去解決,跨部門、跨領域的溝通,允許沙盒實驗,找到解決方案。 (註:沙盒實驗為在可控制的環境中進行試驗,目的是測試新想法、產品或策略的效果。) 問:我很認同剛講的沙盒實驗,在台灣不管從公部門,或私領域的角度來看,我們錢要花在刀口上,這實驗要蓋一個房子金額滿高的,到底有沒有機會比如政府跟民間合作,去做這件事,從測試裡面找出大家可以複製的經驗或方法呢? 答:其實高雄厝一開始就是找民間業者,高雄市政府也認同,一起推動突破,向中央爭取法令上的誘因,它也是某種程度的沙盒實驗,包括芒果樹基地也是這樣做,過程中高雄市政府幫很大的忙,程序、法令都合法,但是又有創新,我覺得這也是沙盒實驗,不一定要在封閉式的空間裡實驗,而是必須持續在實務的領域,不斷地尋找實踐的機會。並進行分享、對話、共創和一同進步。     ▲曾瑞宏建築師與陳重仁總經理暢談高雄綠建築手法。 #更多綠建築相關文章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深耕多年, 來到SeeGreen會客室談及,其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始於豐富的生命經驗;作為一名建築師,「向自然學習」、「呈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是其核心的價值信念,關注人與環境的永續,人與人的永續,人類要學著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符,作品內涵有對環境、自然、社會弱勢、下世代的環境教育的關心,與家扶基金會、佛光山、慈濟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及偏鄉關懷與建設。 近期,與日本SUEP.建築事務所末光弘和建築師、百佑營造公司董事長洪光谷成立綠色亞洲實驗室(Green Lab Asia, GLA),更是希望透過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結合,找出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環境與建築解決方案,一步步以「建築、環境與都市」實踐ESG永續發展的理念。 #體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芒果樹辦公基地 甫於2023年完工誕生的「芒果樹辦公基地」,成功地在高雄市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從規劃到啟用歷經六年孕育,看似漫長的時間,對曾瑞宏來說如彈指間,他表示「我們要做環境教育、社會貢獻、分享理念,這之後還有更長的時間能產生很大的貢獻,六年時間非常值得。」 保留百歲芒果樹是一項不簡單的挑戰,曾瑞宏笑稱給自己找了大麻煩,有很多問題必須解決,卻是善盡環境保護的最佳體現。首先是基地環境微氣候實測一年,在基地設置微氣候監測系統實測收集各項氣候數據一年,如日照、風向、降雨量及溫濕度等。完整記錄其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其次是模擬規劃設計,進行完整樹型的測量,導入實測一年的環境微氣候資料,進行環境模擬,確保樹的生長環境不能有太大改變。另外,也針對樹根位置進行探測,確保建築物基礎與施工不會影響到樹根的生長。 建築設計則是兼具被動式設計的自然導流、通風、日照採光、集水,到主動設計LED燈、LOW-E玻璃、變頻冷氣、省水器具、格柵….各種適用的深度節能手法,在確保美學及舒適性的前提下,最後才設置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板,達成「零耗能建築」目標。 目前,百佑芒果樹基地啟用屆滿週年,經實際收集能源使用的數據,實現了正能源建築的成果,能耗表現優於設計時的零耗能建築目標。 #從既有建築著手,節能減碳成效大 「我不是為了綠建築而綠建築」曾瑞宏說,綠建築不只有單一標準,應有更多的表現及迭代討論,應透過作品讓大家體驗、檢視、驗證,比起標章認證,他認為更重要的是人在建築物中是否能保有身心靈健康與平衡?以及在氣候變遷的課題下,能否實踐環境共生?產業與綠建築能否有更好的結合?芒果辦公基地外、高雄佛光山妙慧樓、旗山家扶基金會建築,都是其對綠建築的詮釋與體現。 目前綠建築的設計多體現在新建案中,曾瑞宏認為,修繕及強化既有建築的深度節能、再生能源設置,才是更環境永續友善的做法。討論既有建物可以保留什麼,補強什麼,這樣的碳排放量是最少的,而非全部拆掉重蓋,相比歐洲,台灣這部分有很多要加強的空間,若無法累積傳統、歷史、文化跟社會資產,整個城市的紋理與記憶將被抹去。 #投入「淨零學院」,加速高雄市減碳進程 高雄市為臺灣重要工業城市,石化、化工、鋼鐵、電子等產業之碳排放量占全市8成以上,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高雄市府於2022年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期透過龍頭企業大帶小方式帶動產業轉型;高雄市議會於2023年6月28日三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以強化政府治理、輔導產業調適、市民生活參與、落實公正轉型為四大核心,公部門帶頭示範、產業以大帶小、全民參與精神,達到2030城市減碳30%目標。 曾瑞宏在高雄實踐綠建築的理想超過十年以上,芒果樹辦公基地成果獲得肯定,這份熱忱也被高雄市政府看見,高雄市2021 年碳排放量高達5737 萬噸,占全台灣20%,成立「淨零學院」培訓淨零人才是高雄市減碳三箭的第三招,曾瑞宏因緣際會下也受邀為淨零學院工程進行設計。 他與市府人員多次進行討論,從路徑、預算、材料、建築美學等方面設立目標,逐步讓淨零學院成型,淨零學院提供通識、證照與技術的相關課程,並和產業界、大專院校等跨領域合作,曾瑞宏認為,在這種場域討論問題,能更精準的傳達理念,且有「分享教育」的意義,集結眾人的智慧,一起集思廣益,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曾瑞宏建築師談對綠建築的理念。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深耕多年, 來到SeeGreen會客室談及,其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始於豐富的生命經驗;作為一名建築師,「向自然學習」、「呈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是其核心的價值信念,關注人與環境的永續,人與人的永續,人類要學著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符,作品內涵有對環境、自然、社會弱勢、下世代的環境教育的關心,與家扶基金會、佛光山、慈濟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及偏鄉關懷與建設。 近期,與日本SUEP.建築事務所末光弘和建築師、百佑營造公司董事長洪光谷成立綠色亞洲實驗室(Green Lab Asia, GLA),更是希望透過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結合,找出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環境與建築解決方案,一步步以「建築、環境與都市」實踐ESG永續發展的理念。 #體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芒果樹辦公基地 甫於2023年完工誕生的「芒果樹辦公基地」,成功地在高雄市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從規劃到啟用歷經六年孕育,看似漫長的時間,對曾瑞宏來說如彈指間,他表示「我們要做環境教育、社會貢獻、分享理念,這之後還有更長的時間能產生很大的貢獻,六年時間非常值得。」 保留百歲芒果樹是一項不簡單的挑戰,曾瑞宏笑稱給自己找了大麻煩,有很多問題必須解決,卻是善盡環境保護的最佳體現。首先是基地環境微氣候實測一年,在基地設置微氣候監測系統實測收集各項氣候數據一年,如日照、風向、降雨量及溫濕度等。完整記錄其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其次是模擬規劃設計,進行完整樹型的測量,導入實測一年的環境微氣候資料,進行環境模擬,確保樹的生長環境不能有太大改變。另外,也針對樹根位置進行探測,確保建築物基礎與施工不會影響到樹根的生長。 建築設計則是兼具被動式設計的自然導流、通風、日照採光、集水,到主動設計LED燈、LOW-E玻璃、變頻冷氣、省水器具、格柵….各種適用的深度節能手法,在確保美學及舒適性的前提下,最後才設置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板,達成「零耗能建築」目標。 目前,百佑芒果樹基地啟用屆滿週年,經實際收集能源使用的數據,實現了正能源建築的成果,能耗表現優於設計時的零耗能建築目標。 #從既有建築著手,節能減碳成效大 「我不是為了綠建築而綠建築」曾瑞宏說,綠建築不只有單一標準,應有更多的表現及迭代討論,應透過作品讓大家體驗、檢視、驗證,比起標章認證,他認為更重要的是人在建築物中是否能保有身心靈健康與平衡?以及在氣候變遷的課題下,能否實踐環境共生?產業與綠建築能否有更好的結合?芒果辦公基地外、高雄佛光山妙慧樓、旗山家扶基金會建築,都是其對綠建築的詮釋與體現。 目前綠建築的設計多體現在新建案中,曾瑞宏認為,修繕及強化既有建築的深度節能、再生能源設置,才是更環境永續友善的做法。討論既有建物可以保留什麼,補強什麼,這樣的碳排放量是最少的,而非全部拆掉重蓋,相比歐洲,台灣這部分有很多要加強的空間,若無法累積傳統、歷史、文化跟社會資產,整個城市的紋理與記憶將被抹去。 #投入「淨零學院」,加速高雄市減碳進程 高雄市為臺灣重要工業城市,石化、化工、鋼鐵、電子等產業之碳排放量占全市8成以上,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高雄市府於2022年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期透過龍頭企業大帶小方式帶動產業轉型;高雄市議會於2023年6月28日三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以強化政府治理、輔導產業調適、市民生活參與、落實公正轉型為四大核心,公部門帶頭示範、產業以大帶小、全民參與精神,達到2030城市減碳30%目標。 曾瑞宏在高雄實踐綠建築的理想超過十年以上,芒果樹辦公基地成果獲得肯定,這份熱忱也被高雄市政府看見,高雄市2021 年碳排放量高達5737 萬噸,占全台灣20%,成立「淨零學院」培訓淨零人才是高雄市減碳三箭的第三招,曾瑞宏因緣際會下也受邀為淨零學院工程進行設計。 他與市府人員多次進行討論,從路徑、預算、材料、建築美學等方面設立目標,逐步讓淨零學院成型,淨零學院提供通識、證照與技術的相關課程,並和產業界、大專院校等跨領域合作,曾瑞宏認為,在這種場域討論問題,能更精準的傳達理念,且有「分享教育」的意義,集結眾人的智慧,一起集思廣益,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曾瑞宏建築師談對綠建築的理念。 #更多綠建築相關文章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打造零耗能Zero Energy建築 再生能源扮演不可或缺重要角色

  大家可知道,台灣過去110年來,年均溫度已經上升1.6°C。學者更指出,未來台灣這座小島溫度持續上升,夏季日數增長,冬季日數減少,到世紀末之前,台灣就會可能沒有冬天這個季節了。 今 (2023) 年世界地球日主題,破天荒連續兩年用相同的主題「投資我們的星球」,呼籲各國各界因應氣候變遷,應立即採取氣候行動—政府制定永續政策和法令,企業落實永續政策與低碳轉型,而從每個人為獨立個體,透過落實綠色消費,選擇對環境友善且願意展開減碳行動的品牌,將能夠督促生產者改變對待環境的方式。建築產業,每年貢獻全球約40%碳排放量,需要加速降低碳排,但要如何作為,解答就在4月21日地球解方2023年永續設計行動年會開幕式,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 「不只是遮風避雨,更能風生水起,讓『綠建築』成為百行百業廠辦屋舍建築的地球解方!」 本週要繼續跟大家介紹的是 LEED Zero 四個子認證系統 Zero Carbon、Zero Energy、Zero Water、Zero Waste中的Zero Energy零耗能認證。Zero Energy 相較於之前跟大家介紹過的 Zero Carbon 是比較簡單,Zero Carbon要盤查的範圍包括所有建築物所使用的能源包括天然氣 (範疇1) 與電力 (範疇2),以及使用人員的通勤交通碳排(範疇3),而 Zero Energy 只要計算範疇1與範疇2即可,再計入再生能源部分,因此在範疇計算上,Zero Energy 相較下是簡單一點,也相對容易執行。   LEED Zero Energy的公式如下: 能源平衡=總能源消耗-場地內外的再生能源 所謂的淨零耗能,就是過去一年透過能源平衡的手段來達到這個淨零耗能的目標,總能源消耗與場地內及場地外的再生能源互相抵消掉,以達到所謂能源平衡的概念,換句話說,就是兩者互相減要小於或等於零,與LEED Zero Carbon「淨零碳」相比則少掉了人員交通的碳排這個部份 (範疇3)。場地內的再生能源若不足,則可以購買場地外的綠電或是再生能源憑證 (REC) 等方式來平衡。 因而,有人會詢問說,若有一棟建築物想要做這個零排放認證,到底要選擇零碳排?還是零耗能?其癥結點在於公司要不要將人員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及方式涵蓋進來,範疇3可透過公司的人資部門來統計員工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離來計算員工通勤碳排放。 不過,在有些國家或城市似乎不用那麼傷腦筋。以美國或德國等已開發國家,每年都在逐步提高基礎建設的再生能源使用率,像是美國西雅圖及伯靈頓市,整個城市電網大部分已經是綠電供應,當大部份的建築物已使用綠電,甚至是大眾交通工具,就可說快達到近零碳或是零耗能城市。 #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榮獲亞洲首座LEED ZERO零耗能校園 目前台灣有一個LEED Zero Energy案例: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此案為台達電於88風災後所捐贈,由九典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並獲得台灣綠建築標章鑽石級認證的綠色小學。民權國小在經過幾年下來的運作,已經證實該校全年的耗電量,可由其屋頂的太陽能光電板的發電量完全抵消,但由於該校當年並未申請LEED認證,照USGBC規定,LEED Zero只能發給已取得LEED認證的建築物,因此台達電於2021年為其申請LEED-O+M既有建築認證,並順利取得認證之後,即刻提出Zero Energy認證申請,並於2021年底順利取得Zero Energy認證,成為全台第一個LEED Zero認證案例。期待更多建築物可以成為綠建築,達到零耗能,降低碳排,減緩溫室效應,解救地球也就是解救我們人類自己,澄毓有15年綠建築規劃設計專業經驗,淨零碳排路上我們一起走。想了解更多LEED ZERO認證… ▲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榮獲亞洲首座LEED ZERO零耗能校園

MORE →

打造零耗能Zero Energy建築 再生能源扮演不可或缺重要角色

▲2050淨零碳排目標,從零耗能Zero Energy建築做起吧! 大家可知道,台灣過去110年來,年均溫度已經上升1.6°C。學者更指出,未來台灣這座小島溫度持續上升,夏季日數增長,冬季日數減少,到世紀末之前,台灣就會可能沒有冬天這個季節了。 今 (2023) 年世界地球日主題,破天荒連續兩年用相同的主題「投資我們的星球」,呼籲各國各界因應氣候變遷,應立即採取氣候行動—政府制定永續政策和法令,企業落實永續政策與低碳轉型,而從每個人為獨立個體,透過落實綠色消費,選擇對環境友善且願意展開減碳行動的品牌,將能夠督促生產者改變對待環境的方式。建築產業,每年貢獻全球約40%碳排放量,需要加速降低碳排,但要如何作為,解答就在4月21日地球解方2023年永續設計行動年會開幕式,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 「不只是遮風避雨,更能風生水起,讓『綠建築』成為百行百業廠辦屋舍建築的地球解方!」 本週要繼續跟大家介紹的是 LEED Zero 四個子認證系統 Zero Carbon、Zero Energy、Zero Water、Zero Waste中的 Zero Energy 零耗能認證。Zero Energy相較於之前跟大家介紹過的 Zero Carbon 是比較簡單,Zero Carbon要盤查的範圍包括所有建築物所使用的能源包括天然氣(範疇1)與電力(範疇2),以及使用人員的通勤交通碳排(範疇3),而 Zero Energy 只要計算範疇1與範疇2即可,再計入再生能源部分,因此在範疇計算上,Zero Energy 相較下是簡單一點,也相對容易執行。   LEED Zero Energy的公式如下: 能源平衡=總能源消耗-場地內外的再生能源 所謂的淨零耗能,就是過去一年透過能源平衡的手段來達到這個淨零耗能的目標,總能源消耗與場地內及場地外的再生能源互相抵消掉,以達到所謂能源平衡的概念,換句話說,就是兩者互相減要小於或等於零,與LEED Zero Carbon「淨零碳」相比則少掉了人員交通的碳排這個部份(範疇3)。場地內的再生能源若不足,則可以購買場地外的綠電或是再生能源憑證(REC)等方式來平衡。 因而,有人會詢問說,若有一棟建築物想要做這個零排放認證,到底要選擇零碳排?還是零耗能?其癥結點在於公司要不要將人員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及方式涵蓋進來,範疇3可透過公司的人資部門來統計員工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離來計算員工通勤碳排放。 不過,在有些國家或城市似乎不用那麼傷腦筋。以美國或德國等已開發國家,每年都在逐步提高基礎建設的再生能源使用率,像是美國西雅圖及伯靈頓市,整個城市電網大部分已經是綠電供應,當大部份的建築物已使用綠電,甚至是大眾交通工具,就可說快達到近零碳或是零耗能城市。 #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榮獲亞洲首座LEED ZERO零耗能校園 目前台灣有一個LEED Zero Energy案例: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此案為台達電於88風災後所捐贈,由九典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並獲得台灣綠建築標章鑽石級認證的綠色小學。民權國小在經過幾年下來的運作,已經證實該校全年的耗電量,可由其屋頂的太陽能光電板的發電量完全抵消,但由於該校當年並未申請LEED認證,照USGBC規定,LEED Zero只能發給已取得LEED認證的建築物,因此台達電於2021年為其申請LEED-O+M既有建築認證,並順利取得認證之後,即刻提出Zero Energy認證申請,並於2021年底順利取得Zero Energy認證,成為全台第一個LEED Zero認證案例。期待更多建築物可以成為綠建築,達到零耗能,降低碳排,減緩溫室效應,解救地球也就是解救我們人類自己,澄毓有15年綠建築規劃設計專業經驗,淨零碳排路上我們一起走。想了解更多LEED ZERO認證… ▲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榮獲亞洲首座LEED ZERO零耗能校園     ▲4/22 (六)

MORE →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圖片來源/Dezeen)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因應台灣邁向淨零轉型之路,2050年前所有新建建築物,以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皆需達到「近零碳建築」目標,由CSRone偕同台灣綠領協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特別匯集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三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討論未來綠建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議題。 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長暨設計與環境學院可持續亞洲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才強教授,以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為例,分享如何透過建築設計及規劃建造出新加坡第一座淨零能耗建築。 政策、獎勵及金援齊下,公私聯手邁向淨零能耗政策 王才強教授說明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的「綠色建築總體計畫」有三項目標,分別為(1)2030年前80%建築物為綠色建築,(2)2030年起80%的新建物為超低能耗(SLE)建築,(3)到2030年最佳綠色建築的能效提升80%。因此,提升現有建築的可持續性標準、推動新建築採用超低能耗建築標準、通過研究和創新擴展能源效率的邊界,為新加坡重要施行方針。 自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起,截至目前,新加坡最佳建築(best-in-class building)的能源效率已提高了65%以上。為加速達成超低能耗建築的目標,星國政府首先導入低能耗建築於公共建設,第二,針對住宅建築的低能耗建立標準制度,將建築環境改造的總建築面積(GFA)獎勵計畫提高至3%,第三,在政府土地出讓計畫(GLS)下所出售的土地,提高建築專案開發商的環境可持續發展標準。 另外,BCA更提供4500萬新幣(約新台幣10億元)的增資資金做為建構綠色低能耗建築研究使用,例如新型冷卸技術、以數位化驅動的智能建築及先進的通風技術等等。 東南亞第一座零能耗認證——SDE4教學大樓 王才強教授並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SDE4淨零建築,進一步分析如何透過有效的建築規劃回應當地的熱帶型氣候設計、節能與再生能源等策略。 SDE4教學大樓共6層樓,總面積達8500平方公尺的SDE4建築,為因應熱帶型氣候環境,在建築規劃上採坐北朝南,除了能擁有良好的視野及採光外,東西立面內外表皮之間的間隙空間也能減少太陽直射熱幅射能量,並採用大型懸樑挑高屋簷設計以遮陽及保持通風,而建築外牆採用減少眩光和日光重定向玻璃薄片,將自然光源能反射到更深處的教學空間,以減少對電氣照明的需求。 在節能策略上,除了建築及外牆規劃外,在主動式設計方面則採用高效空調系統、冷氣集中控制器、混合動力系統及高效電器系統,再搭配減少用電量措施,例如透過更細部的能源模擬來選擇適合的設備及插頭負載控制等等,將原本SDE4的用電量從原本的1947MWh/a降至497MWh/a,在結合再生能源策略,也就是在屋頂裝設1200塊的太陽能光伏電板,可產出510 MWh/a,「換句話說,SDE4的電力使用還有剩餘可以儲存。」王才強很自豪地說。 在空間使用表現上,SDE4採用創新混合冷卻系統,為每個室內空間提供100%新鮮且舒適的空氣,儘管剛進來的溫度和濕度或許有點高,但透過吊扇來提高空氣流動速度以有效降溫,形成涼爽的循環空氣系統,也創造了舒適的使用環境條件。 因此,2019年落成的SDE4不但獲得當年新加坡新非住宅建築零能耗白金獎,同時也是東南亞第一座榮獲「國際未來生活研究所(ILFI)」零能耗認證的建築,更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值得台灣學習!

MORE →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圖片來源/Dezeen)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因應台灣邁向淨零轉型之路,2050年前所有新建建築物,以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皆需達到「近零碳建築」目標,由CSRone偕同台灣綠領協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特別匯集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三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討論未來綠建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議題。 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長暨設計與環境學院可持續亞洲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才強教授,以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為例,分享如何透過建築設計及規劃建造出新加坡第一座淨零能耗建築。   政策、獎勵及金援齊下,公私聯手邁向淨零能耗政策 王才強教授說明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的「綠色建築總體計畫」有三項目標,分別為(1)2030年前80%建築物為綠色建築,(2)2030年起80%的新建物為超低能耗(SLE)建築,(3)到2030年最佳綠色建築的能效提升80%。因此,提升現有建築的可持續性標準、推動新建築採用超低能耗建築標準、通過研究和創新擴展能源效率的邊界,為新加坡重要施行方針。 自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起,截至目前,新加坡最佳建築(best-in-class building)的能源效率已提高了65%以上。為加速達成超低能耗建築的目標,星國政府首先導入低能耗建築於公共建設,第二,針對住宅建築的低能耗建立標準制度,將建築環境改造的總建築面積(GFA)獎勵計畫提高至3%,第三,在政府土地出讓計畫(GLS)下所出售的土地,提高建築專案開發商的環境可持續發展標準。 另外,BCA更提供4500萬新幣(約新台幣10億元)的增資資金做為建構綠色低能耗建築研究使用,例如新型冷卸技術、以數位化驅動的智能建築及先進的通風技術等等。   東南亞第一座零能耗認證——SDE4教學大樓 王才強教授並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SDE4淨零建築,進一步分析如何透過有效的建築規劃回應當地的熱帶型氣候設計、節能與再生能源等策略。 SDE4教學大樓共6層樓,總面積達8500平方公尺的SDE4建築,為因應熱帶型氣候環境,在建築規劃上採坐北朝南,除了能擁有良好的視野及採光外,東西立面內外表皮之間的間隙空間也能減少太陽直射熱幅射能量,並採用大型懸樑挑高屋簷設計以遮陽及保持通風,而建築外牆採用減少眩光和日光重定向玻璃薄片,將自然光源能反射到更深處的教學空間,以減少對電氣照明的需求。 在節能策略上,除了建築及外牆規劃外,在主動式設計方面則採用高效空調系統、冷氣集中控制器、混合動力系統及高效電器系統,再搭配減少用電量措施,例如透過更細部的能源模擬來選擇適合的設備及插頭負載控制等等,將原本SDE4的用電量從原本的1947MWh/a降至497MWh/a,在結合再生能源策略,也就是在屋頂裝設1200塊的太陽能光伏電板,可產出510 MWh/a,「換句話說,SDE4的電力使用還有剩餘可以儲存。」王才強很自豪地說。 在空間使用表現上,SDE4採用創新混合冷卻系統,為每個室內空間提供100%新鮮且舒適的空氣,儘管剛進來的溫度和濕度或許有點高,但透過吊扇來提高空氣流動速度以有效降溫,形成涼爽的循環空氣系統,也創造了舒適的使用環境條件。 因此,2019年落成的SDE4不但獲得當年新加坡新非住宅建築零能耗白金獎,同時也是東南亞第一座榮獲「國際未來生活研究所(ILFI)」零能耗認證的建築,更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值得台灣學習!

MORE →
▲全球第一個摘下LEED Zero Energy的建築是位於巴西的Petinelli工程管理公司總部。(圖片提供/LEED Zero slide deck)

淨零碳?近零碳?零耗能?建築永續之路,你弄清楚了嗎?

根據聯合國的建築氣候追蹤系統(Buildings Climate Tracker)顯示,建築和營建業產生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全球的38%,其中74%與能源使用相關,26%來自建材以及營造階段的碳排放。促使國際能源署IEA於2021年提出一個階段性目標,就是2030年所有新建建築要為淨零碳建築;2040年50%的既有建築物要符合準零碳建築;到了2050年時,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要達到準零碳建築目標。 台灣國內政策也積極跟進,其中,2022年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公告「2050淨零排放路徑規劃」,並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來針對各行各業制定行動計畫,落實淨零轉型目標,顯示台灣走向「淨零排放」已是刻不容緩的趨勢了。 什麼是「淨零碳建築」?什麼是「準零碳建築」?甚至有時會出現「零耗能建築」及「近零碳建築」?這中間又有什麼差距呢? #LEED Zero專有名詞先弄清,免得白走冤枉路 「淨零碳建築(Net-Zero Building)」,就是能達到碳平衡或者能源平衡的建築物,又簡稱「淨零建築」。「零耗能建築(Zero Energy Building)」,簡稱「ZEB」,單指能夠達到能源平衡的建築物,因此鎖定範圍較淨零建築小。 「準零碳建築 (Zero Carbon Ready Building)」,「準(Ready)」的定義,就是直接採用再生能源,使其能在2050年以前完全脫碳的建築物。換句話說,就是其建築物的能源取得若仍有含碳方式,例如蒸汽、氫氣等,就不能算是準零碳建築物,除非它完全是來自再生能源所生產的綠氫(green hydrogen)才行。而「近零碳建築(Nearly Zero Carbon Building)」,依照字面定義,即是碳排放接近平衡的建築物。至於多接近,則視每個國家定義而有所不同。因此四者定義不同,千萬別弄混了!接下來才能進入「LEED Zero」。 #想締造「淨零」成績?綠建築設計絕對不能少 LEED Zero是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在2019年底所公布的一個新的認證系統。原因是在面對全球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的情況之下,原來的LEED認證系統雖能維持生態、能源、水資源及室內環境品質一定水準,但已經不足因應未來綠建築的「淨零碳排」要求,因此USGBC在原來的LEED評估系統之下,設計一套新的機制,以延續LEED的遊戲規則去達到新的淨零目標。 這個LEED Zero系統裡又分別有「零排碳(Zero Carbon)」、「零耗能(Zero Energy)」、「零耗水(Zero Water)」和「零廢棄物(Zero Waste)」四項認證。申請LEED Zero認證的前提要件是,必須先取得LEED BD+C(新建物建築設計與施工) ,或者是LEED O+M(既有建築營運與維護)認證。也就是說,這個建築物已取得LEED認證,符合LEED最新版V4.1的標準,在能源效率、節水、選址、材料選擇、日光照明和減少廢物等六大項上要有基本表現後,才能透過LEED Zero評估系統再升級,以達到零排放。 澄毓綠建築顧問團隊以近20年的國內外綠建築及智慧建築輔導經驗,協助業主在國內外綠建築標章認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從「零排碳(Zero Carbon)」、「零耗能(Zero Energy)」、「零耗水(Zero Water)」和「零廢棄物(Zero Waste)」四個面向,透過深度減排與綠能導入,達到淨零排放的永續目標!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