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ESG浪潮來襲 台灣不動產面臨「碳轉型」

【轉載】2024/03/02 04:30 自由時報地產天下 文/記者朱語蕎 2023年8月「碳權交易交易所」正式揭牌,12月便完成首批碳權交易,全球減碳腳步加快,台灣近年也跟上步伐,在這波ESG的浪潮下,不只傳統產業、科技業首當其衝,使用大量鋼筋水泥的不動產營造業也將受到影響,讓開發商們不得不繃緊神經,面對這波「綠色浪潮」。 除了最上游的鋼筋、水泥,建設最末端的建商們,也紛紛對於ESG碳排問題、永續開發,開始超前部署、增設部門,為的就是因應這波綠色浪潮。其實台灣對於碳排問題,已晚了先進國家不少,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表示,台灣民眾對1.5°C及減碳行動迫切性切性如同「溫水煮青蛙」,大部分人都不太有感,其原因可歸納為「三低」,第一電費低,台灣2022年住宅用電2.6849元,為全球第5低,工業用電2.7624元為全球第3低。 第二是碳費低,根據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公布的碳費費率,預計以每噸300元開徵,且可享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免費配額;「碳費先行、銜接碳稅」,陳重仁認為,先求有、再求好,企業對於淨零碳排就是得做,這是不可逆的減碳使命。 #碳稅開徵 開發商直呼:將衝擊營建成本 最後就是低薪問題,陳重仁表示,當生活只能維持基本溫飽,就沒有餘力想到氣候變遷問題或使用節能家電,民眾對減碳意識低,自然降低減碳推動力道。 台灣以出口為導向,節能減碳無法置身事外,不動產業雖不在第一波課稅名單,但已讓不少開發商認為,開徵碳稅將大幅衝擊營建成本,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林正雄就說,未來開徵碳費,可能會增加鋼筋、水泥的成本,房價恐提前反應,包括預售屋、新成屋的售價,預期5年內將增加整體營建業至少15%以上相關成本,這也會反映在房價上。 建商們的「碳焦慮」其來有自,疫情後這波通膨引發的原物料、工資上漲,已讓建商苦不堪言,小型建商資金少,負擔加重,不少小基地危老案也面臨一開工就賠錢的窘境,若之後再加上這筆碳費支出,恐成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 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表示,未來課徵碳費後,預估影響營建成本約15%,日前就有水泥公司報價預估,平均成本會漲15%,公司也早已投入200∼300萬進行碳盤查,提前部署。賴正鎰說,環境部稱碳費對房價影響只有1%,但公司內部評估,應會影響3至5%。 上櫃建商亞昕國際董座姚連地也說,這幾年原物料一直漲,不動產稅負也加重,即將開徵的碳費,對建案造價肯定會受到影響,只是目前還不知道會漲多少,但可以確定的是,建築成本一定會上漲。 #ESG商辦成主流 加速中古商辦轉型 除了碳費徵收,建案跟上ESG步伐也是未來趨勢,目前營建業速度最快的當屬商辦和廠辦產品,由於不少業者在承租或購置商廠辦時,會一併考量是否有ESG來為企業加分,也讓這類具備ESG的新興商辦,成為市場主流。 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劉學龍表示,ESG浪潮席捲全球,企業的綠色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研究表示,營造建築部門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占全球近4成,建築物加速往淨零的路徑前進,成為不動產業的重要議題。 高力國際也盤點目前台北市中心七大辦公商圈,共128棟約105萬坪的純商辦大樓,其中屋齡在10年內的有28棟、11∼20年的有23棟,而屋齡在21年以上的有77棟,是商辦存量中佔比最大的一群,也是最急需改善建築轉型的一群。 預估台北市中心接下來的5年內尚有逾22萬坪的新增供給問世,未來商辦市場新舊大樓競爭的局面將白熱化,既有大樓如何在這波新舊競爭的浪潮中,提升並改善軟硬體設備以留住客戶並符合建築能效的期望,也成為既有大樓房東需提前思考的重要策略。 #商廠辦百花齊放 M型化明顯 面對要求不斷提高的國際標準、碳稅法規、國家政策,建築業除了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認證追求最高等級,也紛紛尋求國際廣泛認可的LEED、WELL、GRESB等官方認證,以爭取高端租客、買方青睞,商辦價量條件差異化,加速新、舊大樓洗牌。 而近幾年商廠辦成為新推案主角,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全國「工業倉儲類」及「辦公服務類」建照量核發量共達354萬坪,使照核發則達311萬坪,兩者皆為1999年統計以來次高紀錄。 鼎越開發執行副總張嘉文表示,北市商辦正處於臨百花齊放的格局,供給增加,但企業剛需同樣強勁,在全球淨零排放趨勢下,企業升級辦公室,而明年碳費開徵後,預估商辦M型化波動的將更劇烈。 張嘉文分析,精華區老商辦面臨軟硬體條件差距大,以及改建費用驚人等困境,將加速退出市場投入改建,而符合指標的商廠辦不僅有綠色溢價優勢,即便面臨爆量供給壓力,仍擁有競爭優勢。 此文轉自《自由時報》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COP28共識「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從LEED及LEED ZERO開始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轉載】 2024年2月29日 住展雜誌 文/朱福山 全球已處於升溫1.5度C警戒線邊緣,為加速減碳腳步,近年建材產業急忙減碳轉型,但民眾關心的是好處是什麼?未來關鍵又將何去何從。 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曾獲美國綠建築協會資深會士的殊榮,他所創立的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也是台灣第一家提供全方位專業綠建築規劃設計與顧問服務的企業;多次受邀參與國家淨零政策及修法相關建言會議,近年更積極輔導國內不動產相關企業淨零轉型,作為一位綠色大使,20年來致力結合產、官、學界資源,推廣綠色產業並刺激其成長與發展。 以下是他接受《住展雜誌》針對不動產建材產業,無論是對企業或是對民眾,正在轉變中的現象,以及未來趨勢提出見解的專訪紀要: 《住展雜誌》問(以下簡稱問):過去談低碳轉型一直不討好,近年不少建材廠商卻開始搶著做,究竟為什麼? 陳重仁答(以下簡稱答):主要是現在政府的減碳壓力很大。以前在探討如何降低整個製程的碳排放量,大家想到的就是成本增加,所以你去談這個議題沒人會理你,更重要的是,當時再生綠建材市佔率不到10%,根本沒什麼人用。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從政府到民間,大家都常在講淨零、能源轉型,而其中能源轉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低碳轉型,也因為這些議題,再加上有綠建築就會加分,所以市佔比例才高了起來。 而業者有這些節能減碳觀念後,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下腳料例如泥漿,以前都是要丟掉,請人直接載走,但現在他們反而會去思考,這東西可不可以拿回來自己用,或者作成可以賣錢的東西。 #未來建材五大關鍵 問:既然政府開始重視,有實質推出哪些影響建材產業的政策嗎? 答:住宅隔音是30年前我們在學校上課時就在談的東西,現在終於立法了(樓板隔音新制),算是近年滿重要的里程碑;同層排水法現在則處於半強制階段,另外後續也有其它相關建材法規在醞釀中,以綠建材標章來說,現在有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等四大類,接下來的第五大類就是奈米化建材。 因為我本身是綠建築顧問,經常接觸很多材料商,除了給他們如台灣綠建築、美國LEED等材料規範,最近我也整理出五個建材產業的關鍵趨勢,隨便哪一種建材都可以用這些面向進行低碳轉型──分別是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及循環。 問:在低碳轉型上,有什麼具體案例嗎? 答:國內的磁磚業在兩、三年前被兩件事情搞得七葷八素,第一件事情就是東南亞比較劣質的磁磚傾銷國內市場,國內以冠軍磁磚為首的台灣陶瓷公會,就起來抗議,可這沒辦法啊,政府對這件事情並沒有太嚴格的標準。 當年,整個市場掉了三成,影響蠻大的,我就建議業者進行低碳轉型,幫他們上課,所以才有現在的低碳磁磚,但其實,它只是回收成分多加一點,就能達到降低碳排門檻了。 又比如台泥,因為要幫其他業者處理廢棄物,主要是處理舊建築物,要拆除的那種,它的廢棄物屬磚石類,受到環保署管制,過去這類磚石很容易跑到垃圾掩埋,甚至是非法處理,但現在不一樣了,因為用混凝土蓋房子,廢棄時可以打碎再利用作成回填料,可以用在像是基地上面的墊高回填、鋪路下面的碎石級配層等,可惜經濟價值不高。 所以,他們開始在想,怎麼把它做成高經濟價值的建材,比如這些廢料有沒有辦法做成另外一種地磚、磁磚之類的,於是作成透水磚;隨著綠建築法規上路,建築物室外須有20%綠建材面積,大部分就是採用這種透水磚,正因市場有需要,所以大家才會往這方面去思考廢棄物再生的去向,而這些都是現在正在做,以及未來建材產業趨勢發展的思路。 問:聽起來,和過去談論生產過程中的減碳概念有些不同? 答:你說的這種,叫作「營運碳」,也是過去一般人在講節能減碳的主要標的,只是在整個建築物的生命週期裡,還有一種叫「隱含碳」,它是建築物生命週期的建材生產與建築施工、整修改建以及拆除廢棄這些階段中,所產生的碳排放,大概占全生命週期碳排的四分之一,這是現在國際上比較重視的,但實務上卻經常被忽略掉。 建築物不能只看營運碳,還要看隱含碳,若真要走到淨零,還必須把再生能源放進來,現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不是過了嗎,它的意義就是要建築物負擔起一部分的自用電量,要自己再生再發電,也就是強制建築物要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在這之前,大部分做法都是把綠電賣掉,接下來不同,會變成自發自用為主。 #光電屋頂不再賣電 問:你是說,以後不流行賣電了? 答:那個商業模式會轉變,而且正在進行中。以前是電證合一,現在是電證分離,電你用,再生能源憑證賣給需要的人,這樣大家各謀其利,而且把這個反應放在新建物上,應該比較好管理,因為以前都是聚焦在大案場,例如農地、魚塭,但現在那些出問題了,所以大家覺得還是要回到建築物上。 大家能想到的建築物只有屋頂,其實還有立面跟地面,目前配套還沒出來而已,因為有人算過屋頂的面積,就算都裝了還不夠轉型,而立面面積其實比屋頂大,只是效益沒屋頂好,但面積大也許能補一大塊缺口。 問:法令如此,但產業真的能同步接軌嗎? 答:這就是問題,你怎麼樣讓大家願意去裝在立面呢,我們叫這種東西為建築整合式的太陽能板,那它也是建材,你怎麼讓能源產業的人脫離「太陽能板只是能源手段之一,而不是建材」的觀念才是關鍵。 在我們這個領域,我會把它當建材,但要操作細緻確實不容易,所以必須要有配套的商業模式。簡單說,你把它當建材來看,就是你本來就要裝一個外皮,只不過它剛好會發電,所以不能把整個價格都當作太陽能的代價,要先扣掉它本來當作建材的代價,這樣單純太陽能的代價其實不高。 追根究柢,還是因為大家對建築整合式的太陽能板不熟悉,而且台灣這個產業沒有做起來,我覺得很可惜。十幾年前我們去德國考察時,發現這個在國外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可是在國內,因為能源產業的人不懂建築,所以常常找我諮詢產業趨勢發展的現況。 問:你說的立面,不就是政府在推的拉皮嗎,難道不能發揮效用? 答:政府是有在推,但力道不夠,主要因為補助的錢不多,不像補貼能源產業那麼多,但實際上住宅需要拉皮的蠻多的,礙於大樓管委會沒錢,或有些住戶不願意出錢,所以你會看到有些大樓外牆磁磚開始掉落,很多都是在二樓用網子拉一拉,讓掉落物不要砸到人就好,但日子久了,甚至還會出現漏水、壁癌的情形。 從另外課題來看這件事,若從鼓勵的力道下手,比如說可以做綠色拉皮,傳統的拉皮就是把外皮復原或更新,但如果它能有多的節能作用,這樣就有雙重效果,還能貢獻政府要的節能減碳,這樣對民眾的誘因會更大。 #減碳不做的後果 問:建築拉皮作業畢竟費時費力,光是提高補助,就能讓民眾買單嗎?多數人可能會先懷疑減碳有什麼好處? 答:你看最近天氣冷,家裡有年紀大的人的話,那這件事情重不重要?你要想,老人家他不怕熱,但很怕冷,如果保暖這件事做不好,在冬天其實蠻危險的。透過拉皮,建築物可以增加保溫效果,而夏天就是隔熱,在當前的氣候極端化下,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 雖然綠建築設計,在外殼的保溫要求上,有一定的要求,但台灣的隔熱值在國際上並不是最優,還必須再好一點才行,因此未來在建築物外殼隔熱上的要求,就會越來越嚴格,而且政府也是朝這個國際趨勢在做改革。 事實上,政府想做深度節能,這些問題都有持續在思考跟討論,但建築物若要用節能效益來評估補助,這牽扯到不同建物的效益不同,所以補助辦法不好擬定,而且主管機關也不同;但若談回減少隱含碳這一塊,未來可能會有配套,因為它的定義很清楚,而且減碳量多少,大致已經可以計算出來。 整體來說,如果建築業未來使用的不是綠建材,或蓋的不是綠建築,它的成本只會越來越高,相對利潤就越來越少。但真要談回淨零這件事,民眾要先想有什麼好處才做的話,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這是對下一代生死存亡的事情,這是毫無猶豫,非做不可的事,因為全球已逼近升溫1.5度C的警戒線了,你跟我都有責任。 此文轉自《住展雜誌》 #好文推薦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綠建築真的和你想得不一樣!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淨零建築行不行 2/內政部推淨零建築 建築師很頭大:這麼多太陽能板怎麼搞?

【轉載】2023/12/01 13:05:31  經濟日報 記者徐珮君/台北報導 「以前建築物和綠電無關,以後建築物要能夠生產綠電,因為長期以來建築業貢獻了全球將近40%的碳排量,有責任要減碳。」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說, 全球淨零排放浪潮襲來,距離2050年,台灣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建築必須達到零碳排的淨零建築目標,此刻正和時間賽跑,陳重仁提醒:「這是責任問題,現在就要加速,否則2050年難以達標。」 到底怎樣做到淨零建築?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員陳麒任解釋,建築物再怎麼節能,都不可能不用電,「除非回到石器時代」,然而,用電就一定會產生碳排,除非全部用綠電,因此,政府現在推動的作法就是,建築物先節能50%,達到近零碳建築的「1+」節能最高等級,剩下的50%能耗,不可能再節能下去,就用再生綠電達到碳中和,讓碳排回到零的效果,就是淨零(Net Zero)建築。   #淨零建築 自己省碳50%其餘靠綠電 為了進一步讓建築物自己產生綠電,立法院5月底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訂未來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的建築物,應於屋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對於「一定規模」建築物的定義?經濟部與內政部經過半年磋商,近期已達成共識,規定新建物的屋頂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以上,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 經濟部官員說,依此原則,未來300坪以上新建、增建、修建的建築物,都必須設置50瓩容量光電,包括工廠、商辦及大型集合住宅等,都會涵蓋在強制裝設太陽能板的範圍內。不過,相關子法仍未公布,實施時間最快落在明年下半年或後年。 「雖然現在加裝太陽能發電裝置在技術上不會有問題,但一定會增加麻煩」,內政部官員坦言,「對再生能源相關技術和知識相對陌生的建築師,面對淨零浪潮也要轉型。」同時,強制裝太陽能板的政策執行下去,也會創造很多需求,發展出相關產業,變成綠色經濟的動能,建築業不應排拒。 擁有超過十年綠建築專業經驗的陳重仁則指出,「還是有很多建築師無法接受強制在建築物上,加裝太陽能板發電設施」,因為建築師要對建築物的結構安全、消防設計等負責,若加上了淨零減碳的建築設計,他們的任務增加,要做的事情變多,設計費用不僅沒有增加,還被七折八扣,「這是建築師的困難。」   #建築加蓋太陽能板 建築師頭大 陳重仁分析,高效能的設計是有代價的,當專業人士的費用無法提高,自然會壓低成本,例如技師等附委託專家對建築物測量評估的結果,一定會被傷害,「一分錢一分貨,很多業主也很接受近零碳建築的觀念,但最後一看到報價就說算了,還是不要做了,建築師的 設計都白費了。」 事實上,政府推動2050淨零建築的路徑,是分階段設定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成近零碳建築目標;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近零碳建築;最後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淨零建築。 官員認為,2030年的目標「滿簡單的」,因為強制從公家機關先做,「一個命令下來,就要配合,難度不大,反而是2040年(50%既有建築更新)的目標,比較困難。」 官員強調,「法規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政府不用花很多錢,例如補助民眾買節能電器設備,就讓被管制的新建築物設置太陽能發電裝置,這是成本最小的作法,但也只是杯水車薪,影響最大的還是既有的舊建築物,因為現在已經蓋好了,不能強制要求加裝太陽能板。「未來會考慮加強力道,修法針對一定規模的既有建築,逐步要求增設太陽光電板。」 陳重仁認為,因為業主都想要順利蓋好房子,因此對法規的強制要求,都會努力完成。不過,要讓既有的舊建築物提升節能設備,或加設太陽能板發電設施,除了靠政府補助外,關鍵在於創新的商業模式,引進金融單位和財務金融的支持。 例如現在已有ESCO(能源績效保證機制),業主想要改善節能設備,一開始不用出錢或出一點點錢,由銀行先買單,只要後續達到節能績效,就能用類似分期付款的方式,由銀行資金提供低利貸款,專門用來做節能建築或設備改善之用。   #淨零建築怎麼搞 專家提建議 另一方面,陳重仁建議,推動淨零建築可先從改變建築材料著手,「最好是把太陽能板和建築造型設計在一起」,例如現在已有BIPV建築整合型,以及貼附在建築物外的BAPV安裝型太陽能板,不僅減少碳排、提高發電量,更增加建築物的美觀。 第二是做好建築物的能源管理,包括室內空調、照明等電器節能,只要耗電量減少、能效就增加。 第三是創能,導入再生能源,做到碳中和。陳重仁說,除了在建築物本身透過設置太陽能板生產綠電外,若自產綠電不足,可以運用購買綠電、綠電憑證、碳權抵換等手段來補足,達到淨零。更好的作法是如果台電供應的電力都是零碳的綠電,就最好了。 「現在開始到2050年,還有將近30年的時間,就是要加速努力,一方面增加綠電比例,同時提高節能的能效,兩邊都要一起做。」陳重仁建議,「不要忘了建築物的立面也可裝設太陽能板」,過去大家認為立面的發電效率差,但未來BIPV產品更成熟,就不易受到太陽光角度的影響,甚至在微弱的光線下還可發電,他舉例,內政部對對既有建築物的外牆拉皮,給予一定補助,以後補助,若要求使用BIVP建材的綠色拉皮,就能有更多建築物發電。 此外,陳重仁觀察,和國際相比,台灣政府投資在每個人節能的人均成本,遠遠落後其他國家,資源明顯不足,而且對於綠能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上,目前提供的培訓課程和證照也偏少,建築業界想要要找擅長太陽能發電施工的公司或傳統工班,實際上很多都沒有證照,難以認證其專業性,也是邁向淨零建築的一大阻力。   此文轉自《經濟日報》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走上台灣的第一步路,穩紮穩打慢慢壯大

【轉載】《創業名人堂第二集》 灣闊文化 走向台灣綠建築的下一步 你能想到陶朱隱園丶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丶台北遠東通訊園區(台灣Google 企業總部)與台積電晶圓廠有什麼共通點嗎,他們都是由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團隊輔導取得綠建築標章,而成立13 年的SSDC 參與超過600 件綠建築專案,輔導面積超過一千萬平方公尺, SSDC 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走上台灣的第一步路,穩紮穩打慢慢壯大 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自成大建築系畢業後赴美就讀哈佛設計研究所,在美讀書時他自設計專業上,以興趣跨域找到自己的第二專長-綠能相關的建築科學並深入學習,學成後在美工作參與醫院丶百貨商場建築設計,彼時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 剛開始推行LEED綠建築認證系统,用以表彰在綠色環保方面設計傑出之建物,而陳重仁於2003 年取得美國綠建築協會認證能源與環境設計專業人員(LEED Accredited Professional) 證照後,因當時台灣綠建築認證系統剛起步,需要綠建築人才,便在成大老師的建議下回台工作,回台後於建築師事務所主要參與大型高科技電子廠的設計,如台積電及友逹光電等案,而後離開事務所創立SSDC 專門輔導業主執行綠建築設計、施工及取得LEED 認證。 當時SSDC 輔導台積電晶圓廠首開台灣申請雙認證先例(LEED 認證十台灣綠建築標章) 2008 年台積電南科十四廠成為全世界第一座有實質運轉生產並取得LEED 黃金級認證的晶圓廠,而友達光電緊追在後,在SSDC 團隊的輔導下友逹中科后里面板廠更成為台灣第一個取得LEED 白金級認證的案例,而後SSDC 陸績輔導多家綠建築科技廠辦,如台逹電、聯電丶富士康丶日月光丶宏達名電等電子大廠,面對2050淨零碳排趨勢、投資人對ESG企業永續指標的要求、可觀的能源成本以及因應綠色供應鏈要求。SSDC輔導面積累積高達數百萬平方公尺,因此陳重仁於2013年被提名綠建築協會資深會士(LEED Fellow)候選人,經過嚴格的評選程序後,於2014年正式當選資深會士,成為美國海外第一位獲此殊榮之華人。 ▲圖/陳重仁是台灣第一位獲美國綠建築協會頒發資深會士(LEED Fellow) 殊榮之綠建築専家,目前仍是台灣唯一一位 #從善出發—推廣綠色減碳不遺餘力,成立台灣綠領協會種下永續的種子 除了在工作專案上的突出表現,綠色生活並不只是陳重仁的工作,更是他的生活態度,他返台時帶回了一本原文書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White Paper 《永續建築白皮書》,該書介紹了50 個不同永續建築案例,裡面提到翻轉建築被視為一種「機械」 以人類為中心開發利用資源的角度才是出以生態的概念思考並設計建築,若人是生態系的一環,那麼人的作為會和自然界其他生物與環境交互影響,實際手法從引入自然採光及通風並控制光與通風帶來的溫度變化到廢棄物建材利用,也讓人可以更舒服丶健康與自在地在建築中工作丶生活,因他認為該書為綠建築入門的優良讀物,便想自己翻譯成中文推廣給大眾,但起初出版社皆無意願,經洽詢了七家出版社後,直到2006 年該書終於由積木出版社出版,而這也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個種子一也許當時談綠建築還太早,但它絕對會是未來的主流。 於是陳重仁於2008 年創立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後,從科技廠的綠建築認證導案開始,擴展業務類型到商辦大樓、住宅建案丶公共建築丶醫院及傳統產業廠房等,到現在台灣許多著名地標建築如台北南山廣場丶台灣花旗銀行總部丶台中火車站丶台北藝術中心及台南新奇美博物館,甚至遠到中國貴州丶越南丶印尼和斯洛伐克,都有SSDC 輔導綠建築的足跡。 身為一位台灣綠色推廣的先行者,陳重仁的決心不只輔導業者而已,為擴大推廣綠建築及綠色影響力,他在2011 年成立台灣綠領協會,透過辦理課程與綠領沙龍向業界提供綠建築的知識平台,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合辦「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至今已將近十年,並與出版社合作將課程內容整理為(綠領建築師教你設計好房子》一書,以深入淺出方式從外殼、空調丶室內環境、建材丶水資源到綠能的綠設計提案介紹台灣在地綠建築的設計實務手法。除此之外,台灣綠領協會亦為台灣與國際綠建築界重要的發聲窗口,在2019 年其與美國綠建築協會共同舉辦國際綠建築峰會台灣站,邀請國內外專家來台進行經驗分享與討論綠色產業的未來趨勢。 #走在永續建築的前面,減碳外持績為健康和智慧住宅而努力 SSDC 除輔導前述科技廠案外,亦曾輔導台商在印尼雅加達的製鞋廠辦取得LEED 認證,當時因該工業區無自來水供應,所以以節水設計為首要任務,除了採用節水器具之外,設計高容量雨水回收系统,與中水汙水回收再利用系统,達到了100%節水,建築優良的自然通風與採光設計,減少空調與照明的使用,從此案例中可以看到,好的綠建築設計可以將環境影響降到最低才是供人與自然更親近的共處方式。

MORE →

突破慣性思維:人本且永續的現代好建築

隨著社會與環境的變遷,人對建築的要求與過去有所不同,See Green本期訪問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及李玄建築師心目中的現代好建築究竟該有什麼條件,兩位的答案不約而同都跟現代的人口型態與環境議題有關。 身為綠建築專家的陳重仁總經理,給出了相當直接的答案,「就是對人好,對地球好」,他總結自己十幾年來的經驗,認為現代一個好建築物本來就應該舒適健康、環保永續。人一生中待在建築中的時間最長,攸關身心靈健康發展,當世界又面臨極端氣候威脅,好的建築必須兼顧與人、與環境的關係。 而李玄建築師則從三個層面切入,首先是要「以人為本」,全面考量人與環境的需求;次是「雋永」(timeless),在時間的洪流中保有價值,不因一時的流行風潮被淘汰;最後他期許建築要能「超越」(transcendent),在給人的身心靈感受上、空間與大環境的互動中,持續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   #建築作為小型城市綜合體:環境永續與社區福祉並存 對李玄建築師極有啟發性的幾個國外建築項目,皆具有小型「城市綜合體」(urban complex)的特色,超越既有的建築慣性思維。 位於新加坡的海軍部村莊(Kampung Admiralty)是新加坡政府為其高齡化社會所打造。亞洲知名的WOHA建築事務所擅長在建築中融入當地歷史文化特色,也相當重視「永續」,他們在此案採用的「三明治式」設計,下層為社區活動廣場、中層為醫療中心、上層為老年住宅,將公共服務與公寓結合,實踐「以人為本」理念,且透過垂直綠化的設計減少都市熱島效應並增加生物多樣性。 韓國美妝品牌Amore Pacific總部大樓同樣在極小的基地面積上發揮其多功能性,空間規劃包含博物館、圖書館、育兒中心及辦公區域,建築本身榮獲LEED黃金級認證,是永續且細緻考量用戶需求的案例。李玄特別提到許多國家的都市計劃是審議制的,而非台灣的剛性都市計畫,因此在因應環境的變化過程,可以更有彈性。 隨著人口流動、空間需求改變,李玄主張現代建築應具「韌性」(adaptability),去適應新的環境,以達到「雋永」的價值。如墨西哥城的Torre Reforma旁的停車場設計特別將樓層高度拉高,為未來停車需求減少時的空間用途變更作準備。Torre Reforma本身除了有許多公共空間可供租用外,更是LEED白金級認證綠建築,所有廢水都在內部處理,不會直接排放至下水道。它的造價僅附近樓房的一半,既永續又經濟。   #永續設計是建築師不可逃避的未來趨勢 因應地球暖化課題,陳重仁總經理則側重建築的永續設計與維運模式。新加坡的PARKROYAL飯店同是WOHA作品,建築外觀宛如都市森林,內部設計具東南亞特色,通風良好且運用許多木頭做為建材,走近就可以聞到自然的氣味。裝修簡潔又不失美感,蒐集雨水以灌溉空中花園,符合永續設計的思維,讓旅客舒適之餘也減緩環境負擔。 「台糖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是台灣近期永續循環建築的典範,陳重仁特別提到。其不僅是綠建築,更導入循環經濟概念,以彈性隔間、明管配置、建材銀行等體現循環再利用,有效減少營建廢棄物和生活廢棄物,再搭配安全管控、智慧控制、綠色能源系統,建築物整個生命週期都融入低碳和循環的策略。除了該案,台灣政府也已開始在其他公共工程中導入循環低碳的政策。 本次訪談中,兩位建築專家都以實例展現了他們看到的建築趨勢。而在SSDC澄毓所參與的建案中,也大量融入永續設計的思維,為下一代與淨零未來鋪路。   ▲李玄建築師以及SSDC陳重仁總經理的好建築案例分享。   #好文推薦 李玄X陳重仁:從國際經驗談台灣永續綠建築未來 要循環更要經濟:建築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建築物也要循環?淨零碳排的必經之路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Network Insights: Johnny Chen on Inspiring Clients through GNFZ Partnership

【轉載】GNFZ’s partner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empowering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to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a zero emissions world, and in achieving our vision of lasting equitable and global living standards serving people and the planet. By engaging with the GNFZ network, our partners steward cli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net zero

MORE →

李玄X陳重仁:從國際經驗談台灣永續綠建築未來

SSDC澄毓陳重仁總經理找來多年好友李玄建築師對談,主題環繞他們在美國求學、任職的經驗,也表達了對台灣建築業未來的期許。李玄不僅是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永續建築顧問,同時也是上群建築師事務所的合夥人,更是世界高樓協會的台灣區代表,及WELL傑出領袖。響亮的頭銜展現出他對建築的熱忱,希望不斷將新的建築思潮帶回台灣。   #借鏡美國經驗:專業文化影響產業發展 李玄從小受到父親李祖原建築師的啟蒙,大學前就已經練習設計過高層住家,後來至美國攻讀大學,並拿到賓州大學建築系碩士,畢業後在紐約的事務所工作了8年左右,2006年回台,累積了豐富的實務經驗。他認為美國的業主非常尊重建築師專業且給予更充裕的時間,因此建築師在提案前會先做許多模擬與研究,再以科學數據說服業主接受。 一樣有美國工作經驗的陳重仁則分享,在美國事務所設計建築物,除了有較充裕的設計與繪圖時間之外,也需要做某種程度的技術檢討,例如有大天窗的部分就會做採光模擬,避免採光過量,也會需要畫施工圖的機會。這些操作過程在國外算是家常便飯,卻也養成了深厚的專業素養,是台灣可以學習的地方。 此外,因為美國的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都比台灣昂貴,因此有業主會在初步設計階段就請施工團隊派員參加,一併討論如何施工更有效率且節省成本。李玄和陳重仁皆肯定這樣的做法,尤其當綠建築、智慧建築等制度紛紛上路後,更需要整合建築師與其他領域的專業,方能想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以資訊科技撐起台灣智慧綠建築 雖然在地化的解方也很重要,但美國經驗仍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開啟不同可能性。李玄擔任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CTBUH)台灣區代表的這5年,時常飛到國外見識當時最厲害最新穎的高層建築,並將資訊帶回台灣與同業分享。高樓對他而言就是一個地方的指標,例如談到台北地景第一個聯想到的一定是101,這些高樓代表了城市,應該要對地球、社會有貢獻。他說,現在高樓協會相當重視永續建材,對「減廢」不遺餘力。 而曾經協助許多高樓規劃節能綠建築的陳重仁說,超高樓層建築結構很複雜,在綠建築議題如生態基地、節水、減廢、室內環境品質上與一般建築差不多,但「節能」的做法就非常不一樣了。隨著海拔高度越高,溫度就越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溫度降低0.8度C),如果能將上方的冷空氣抽下來當冷氣,會比只用空調設備降溫節能得多,這就看設計單位的巧思了。 陳重仁說,台灣雖然在永續建築方面起步得晚,但台灣有其他利基點,例如將台灣擅長的ICT產業應用在建築上,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強化節能減碳的效果。再加上淨零碳排和數位轉型的鼓勵性政策,他預估兩三年內台灣市場會有很大的變動。 現在來台發展的外商都會要求建築物有綠建築認證,他們的需求為綠建築創造了「價值」,讓人相信這是必要的,且願意花更高的成本去取得。陳重仁認為,除了跟隨市場趨勢外,台灣建築產業更應該要用節能減碳技術與建築環境品質來主動定義「價值」所在。   ▲SSDC陳重仁總經理與李玄建築師對談精華   #好文推薦 專訪IWBI亞太區總裁雪婭:全球企業搶做WELL健康建築 「為城市把樹種回來」:陶朱隱園的綠建築願景 讓綠建築引領桃園邁向永續城市:TEDxNCU專訪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從綠建築顧問出發,陳重仁如何向著永續環境前進?

【轉載】2023/10/27 13:27 TEDx NCU臉書 採訪 | 林信榮 紀錄 | 邱奕馨 文字編輯 | 劉鈺彤 謝竣宇 製圖 | 王彥婷 #專訪人物 作為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的總經理,同時也是台灣綠領協會的理事長。在作為建築永續發展顧問的生涯中把自己對於再生能源的想法,或是與環境對話的過程都融入在自己作為顧問協助的作品們中。這次非常榮幸邀請到陳重仁先生分享推動綠建築的歷程和對綠建築的思考。 #職業生涯印象深刻的案例 印象深刻的案例有兩個,分別是台積電和陶朱隱園。 在台積電的案例中,15年前台灣還沒有綠建築認證的建築,因為對手美商德州儀器正在建造綠建築認證的工廠,台積電覺得不能落於人後並詢問參當年與台積電南科 14 廠設計的陳重仁其可行性,將此難題付諸實行,雖然當年在台灣業 界並沒有 LEED 經驗,但在台積電強而有力的管理和陳重仁專業團隊相互協作下, 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成功取得 LEED 綠建築認證,讓台積電南科 14 廠成為台灣 第一個 LEED 認證案。過程充滿挑戰,因為該案為全球第一個高度複雜電子廠的 LEED 認證案例,關於電子廠如何符合 LEED 認證要求也必須從零開始摸索。取 得第一個認證之後,每個台積電新廠辦都要有 LEED+EEWH 雙認證便成為台積電的「綠色建廠政策」,十幾年來從未間斷,包括現在美國亞歷桑納州廠區以及日本熊本廠區。另一個案例是陶朱隱園,這個案子耗時長達十二年,非常罕見。當時業主希 望集結所有的亮點,於設計、結構、景觀和永續性實現創新。建築的陽台和屋頂 與其它建築有著截然不同的設計,是一個集所有亮點於一身的建案。最近,陶朱隱園取得了 LEED 最高等級認證白金級,這在住宅項目中十分稀罕,多數只能達到次一級的黃金級。這吸引了國際關注,甚至美國綠建築協會也關心這個建案。 註:LEED 認證是美國綠建築協會在 2000 年公開的一項綠建築評分認證系統,用以評估建築績效是否能符合永續性。 #台灣傳產企業的廠房的更新與執行困境 高科技產業的關注點是節能、水資源回收以及改善污染排放,因為它們通常具有高耗能、高耗水與高汙染的特點。傳統產業相對較沒有那麼耗能,但普遍上並未仔細思考節能作為,且仍要滿足客戶對舒適工作環境的要求,這也因 ESG 風潮而變得更嚴格。綠建築和 ESG 的考量必須包括環境、能源、水、室內環境和永

MORE →

讓綠建築引領桃園邁向永續城市:TEDxNCU專訪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於10月3日接受中央大學TEDxNCU的採訪,該團隊以聯合國SDGs第11項「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為題切入,展開一系列關於桃園產業轉型、建築升級的探討,陳重仁總經理更以多年綠建築及淨零永續的專業經驗,提供對桃園市發展為永續城市的未來想像。   #產業向減碳轉!綠工廠如何煉成? 美國未來學作家John Naisbitt認為「未來的競爭不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而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前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桃園市是全台工業生產GDP最高的城市,面臨轉型為永續城市的過程中,具備哪些競爭優勢呢? 桃園市是許多高科技廠的落腳地,台積電的先進封裝測試三廠即在桃園龍潭,未來更計畫讓1奈米廠進駐,廠房的節能減碳是這些國際企業持續關注及努力的重點,陳重仁以半導體廠為例,其廠房通常是高耗能、高耗水的,所有的半導體廠地下室都有個大水庫,因此綠建築廠房設計必須著重「節能」,以及水的循環再利用、汙染源排放的降低。 而傳統產業也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推手,過去投資在環保廠房較少,但為取得國際大廠認可,依然無法將節能減碳置身事外,它們的綠建築設計重點與高科技廠也有不小的差異,基本上電子廠無法自然通風採光,而傳產工廠反而需要自然通風採光。傳產相對來說屬於勞力密集的產業,如成衣、製鞋、皮革等,不僅有會發熱的設備,大量的工人也是一個熱源,而傳產工廠常見的問題就是散熱不良,因此「如何增加散熱以提升室內環境舒適度」就是首要課題,相關手法諸如增加自然通風機會、增加廠房隔熱效果等,都是傳產工廠常見的改善方式。 台灣一半以上的碳排來自工業,住商的碳排比例約占兩成,因此,減碳政策優先從工業下手,從獎勵性誘因到法規強制性要求,百行百業離不開的「建築」,是節能減碳的關鍵角色。 #以循環經濟,迎向永續城市 自從升格之後,桃園市便一直致力轉型為環保產業重鎮,轄內擁有48家廢棄物處理機構及497家再利用機構,以完善的管理機制妥善處理全市產生的廢棄物,並再製成資源化產品,是台灣目前廢棄物回收產業的最大基地。 「資源循環零廢棄」為台灣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之一,2022年已成立「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積極推動之。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廢棄物總量為3200萬公噸,事業廢棄物佔比69%,其中工業廢棄物佔87.2%,達1913萬公噸。在桃園市,目前產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率可達87.5%。 根據SSDC澄毓多年輔導台積電建廠的經驗,其廢棄物回收率可達九成以上,與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相近。桃園資源回收產業遇到的困難是,廢棄物的產生量遠遠高於去化量,技術和成本因素,使廢棄物無法百分百循環成資源再利用。陳重仁認為,桃園市有機會將在地的資源回收產業與綠建築結合,將廢棄物再次做成建材使用,未來城市所需要的原料,在城市裡面就可以取得,也就是所謂的「城市挖礦City Mining」,切合「讓廢棄物變成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概念。桃園市近年興建的社會住宅,如SSDC澄毓參與的楊梅一號社宅、中壢一號社宅、桃園航空城安置宅等,便已導入「循環經濟」的要求。 桃園的淨遷入人數與生育率皆居六都之冠,是唯一自然增加率正成長的直轄市,對於建築物的需求也將隨之提高,當全世界的城市都以「永續」為目標時,建築物就是減碳的最佳標的,SSDC澄毓擁有最豐富的綠建築實務經驗。結合「資源循環零廢棄」理念,帶動經濟成長,與環境共生共存,致力於實踐聯合國SDGs第11項「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宗旨。   #好文推薦 要循環更要經濟:建築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建築物也要循環?淨零碳排的必經之路 淨零碳排與ESG、SDGs的熱潮,你跟上了嗎?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ESG浪潮來襲 台灣不動產面臨「碳轉型」

【轉載】2024/03/02 04:30 自由時報地產天下 文/記者朱語蕎 2023年8月「碳權交易交易所」正式揭牌,12月便完成首批碳權交易,全球減碳腳步加快,台灣近年也跟上步伐,在這波ESG的浪潮下,不只傳統產業、科技業首當其衝,使用大量鋼筋水泥的不動產營造業也將受到影響,讓開發商們不得不繃緊神經,面對這波「綠色浪潮」。 除了最上游的鋼筋、水泥,建設最末端的建商們,也紛紛對於ESG碳排問題、永續開發,開始超前部署、增設部門,為的就是因應這波綠色浪潮。其實台灣對於碳排問題,已晚了先進國家不少,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表示,台灣民眾對1.5°C及減碳行動迫切性切性如同「溫水煮青蛙」,大部分人都不太有感,其原因可歸納為「三低」,第一電費低,台灣2022年住宅用電2.6849元,為全球第5低,工業用電2.7624元為全球第3低。 第二是碳費低,根據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公布的碳費費率,預計以每噸300元開徵,且可享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免費配額;「碳費先行、銜接碳稅」,陳重仁認為,先求有、再求好,企業對於淨零碳排就是得做,這是不可逆的減碳使命。 #碳稅開徵 開發商直呼:將衝擊營建成本 最後就是低薪問題,陳重仁表示,當生活只能維持基本溫飽,就沒有餘力想到氣候變遷問題或使用節能家電,民眾對減碳意識低,自然降低減碳推動力道。 台灣以出口為導向,節能減碳無法置身事外,不動產業雖不在第一波課稅名單,但已讓不少開發商認為,開徵碳稅將大幅衝擊營建成本,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林正雄就說,未來開徵碳費,可能會增加鋼筋、水泥的成本,房價恐提前反應,包括預售屋、新成屋的售價,預期5年內將增加整體營建業至少15%以上相關成本,這也會反映在房價上。 建商們的「碳焦慮」其來有自,疫情後這波通膨引發的原物料、工資上漲,已讓建商苦不堪言,小型建商資金少,負擔加重,不少小基地危老案也面臨一開工就賠錢的窘境,若之後再加上這筆碳費支出,恐成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 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表示,未來課徵碳費後,預估影響營建成本約15%,日前就有水泥公司報價預估,平均成本會漲15%,公司也早已投入200∼300萬進行碳盤查,提前部署。賴正鎰說,環境部稱碳費對房價影響只有1%,但公司內部評估,應會影響3至5%。 上櫃建商亞昕國際董座姚連地也說,這幾年原物料一直漲,不動產稅負也加重,即將開徵的碳費,對建案造價肯定會受到影響,只是目前還不知道會漲多少,但可以確定的是,建築成本一定會上漲。 #ESG商辦成主流 加速中古商辦轉型 除了碳費徵收,建案跟上ESG步伐也是未來趨勢,目前營建業速度最快的當屬商辦和廠辦產品,由於不少業者在承租或購置商廠辦時,會一併考量是否有ESG來為企業加分,也讓這類具備ESG的新興商辦,成為市場主流。 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劉學龍表示,ESG浪潮席捲全球,企業的綠色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研究表示,營造建築部門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占全球近4成,建築物加速往淨零的路徑前進,成為不動產業的重要議題。 高力國際也盤點目前台北市中心七大辦公商圈,共128棟約105萬坪的純商辦大樓,其中屋齡在10年內的有28棟、11∼20年的有23棟,而屋齡在21年以上的有77棟,是商辦存量中佔比最大的一群,也是最急需改善建築轉型的一群。 預估台北市中心接下來的5年內尚有逾22萬坪的新增供給問世,未來商辦市場新舊大樓競爭的局面將白熱化,既有大樓如何在這波新舊競爭的浪潮中,提升並改善軟硬體設備以留住客戶並符合建築能效的期望,也成為既有大樓房東需提前思考的重要策略。 #商廠辦百花齊放 M型化明顯 面對要求不斷提高的國際標準、碳稅法規、國家政策,建築業除了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認證追求最高等級,也紛紛尋求國際廣泛認可的LEED、WELL、GRESB等官方認證,以爭取高端租客、買方青睞,商辦價量條件差異化,加速新、舊大樓洗牌。 而近幾年商廠辦成為新推案主角,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全國「工業倉儲類」及「辦公服務類」建照量核發量共達354萬坪,使照核發則達311萬坪,兩者皆為1999年統計以來次高紀錄。 鼎越開發執行副總張嘉文表示,北市商辦正處於臨百花齊放的格局,供給增加,但企業剛需同樣強勁,在全球淨零排放趨勢下,企業升級辦公室,而明年碳費開徵後,預估商辦M型化波動的將更劇烈。 張嘉文分析,精華區老商辦面臨軟硬體條件差距大,以及改建費用驚人等困境,將加速退出市場投入改建,而符合指標的商廠辦不僅有綠色溢價優勢,即便面臨爆量供給壓力,仍擁有競爭優勢。 此文轉自《自由時報》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COP28共識「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從LEED及LEED ZERO開始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轉載】 2024年2月29日 住展雜誌 文/朱福山 全球已處於升溫1.5度C警戒線邊緣,為加速減碳腳步,近年建材產業急忙減碳轉型,但民眾關心的是好處是什麼?未來關鍵又將何去何從。 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曾獲美國綠建築協會資深會士的殊榮,他所創立的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也是台灣第一家提供全方位專業綠建築規劃設計與顧問服務的企業;多次受邀參與國家淨零政策及修法相關建言會議,近年更積極輔導國內不動產相關企業淨零轉型,作為一位綠色大使,20年來致力結合產、官、學界資源,推廣綠色產業並刺激其成長與發展。 以下是他接受《住展雜誌》針對不動產建材產業,無論是對企業或是對民眾,正在轉變中的現象,以及未來趨勢提出見解的專訪紀要: 《住展雜誌》問(以下簡稱問):過去談低碳轉型一直不討好,近年不少建材廠商卻開始搶著做,究竟為什麼? 陳重仁答(以下簡稱答):主要是現在政府的減碳壓力很大。以前在探討如何降低整個製程的碳排放量,大家想到的就是成本增加,所以你去談這個議題沒人會理你,更重要的是,當時再生綠建材市佔率不到10%,根本沒什麼人用。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從政府到民間,大家都常在講淨零、能源轉型,而其中能源轉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低碳轉型,也因為這些議題,再加上有綠建築就會加分,所以市佔比例才高了起來。 而業者有這些節能減碳觀念後,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下腳料例如泥漿,以前都是要丟掉,請人直接載走,但現在他們反而會去思考,這東西可不可以拿回來自己用,或者作成可以賣錢的東西。 #未來建材五大關鍵 問:既然政府開始重視,有實質推出哪些影響建材產業的政策嗎? 答:住宅隔音是30年前我們在學校上課時就在談的東西,現在終於立法了(樓板隔音新制),算是近年滿重要的里程碑;同層排水法現在則處於半強制階段,另外後續也有其它相關建材法規在醞釀中,以綠建材標章來說,現在有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等四大類,接下來的第五大類就是奈米化建材。 因為我本身是綠建築顧問,經常接觸很多材料商,除了給他們如台灣綠建築、美國LEED等材料規範,最近我也整理出五個建材產業的關鍵趨勢,隨便哪一種建材都可以用這些面向進行低碳轉型──分別是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及循環。 問:在低碳轉型上,有什麼具體案例嗎? 答:國內的磁磚業在兩、三年前被兩件事情搞得七葷八素,第一件事情就是東南亞比較劣質的磁磚傾銷國內市場,國內以冠軍磁磚為首的台灣陶瓷公會,就起來抗議,可這沒辦法啊,政府對這件事情並沒有太嚴格的標準。 當年,整個市場掉了三成,影響蠻大的,我就建議業者進行低碳轉型,幫他們上課,所以才有現在的低碳磁磚,但其實,它只是回收成分多加一點,就能達到降低碳排門檻了。 又比如台泥,因為要幫其他業者處理廢棄物,主要是處理舊建築物,要拆除的那種,它的廢棄物屬磚石類,受到環保署管制,過去這類磚石很容易跑到垃圾掩埋,甚至是非法處理,但現在不一樣了,因為用混凝土蓋房子,廢棄時可以打碎再利用作成回填料,可以用在像是基地上面的墊高回填、鋪路下面的碎石級配層等,可惜經濟價值不高。 所以,他們開始在想,怎麼把它做成高經濟價值的建材,比如這些廢料有沒有辦法做成另外一種地磚、磁磚之類的,於是作成透水磚;隨著綠建築法規上路,建築物室外須有20%綠建材面積,大部分就是採用這種透水磚,正因市場有需要,所以大家才會往這方面去思考廢棄物再生的去向,而這些都是現在正在做,以及未來建材產業趨勢發展的思路。 問:聽起來,和過去談論生產過程中的減碳概念有些不同? 答:你說的這種,叫作「營運碳」,也是過去一般人在講節能減碳的主要標的,只是在整個建築物的生命週期裡,還有一種叫「隱含碳」,它是建築物生命週期的建材生產與建築施工、整修改建以及拆除廢棄這些階段中,所產生的碳排放,大概占全生命週期碳排的四分之一,這是現在國際上比較重視的,但實務上卻經常被忽略掉。 建築物不能只看營運碳,還要看隱含碳,若真要走到淨零,還必須把再生能源放進來,現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不是過了嗎,它的意義就是要建築物負擔起一部分的自用電量,要自己再生再發電,也就是強制建築物要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在這之前,大部分做法都是把綠電賣掉,接下來不同,會變成自發自用為主。 #光電屋頂不再賣電 問:你是說,以後不流行賣電了? 答:那個商業模式會轉變,而且正在進行中。以前是電證合一,現在是電證分離,電你用,再生能源憑證賣給需要的人,這樣大家各謀其利,而且把這個反應放在新建物上,應該比較好管理,因為以前都是聚焦在大案場,例如農地、魚塭,但現在那些出問題了,所以大家覺得還是要回到建築物上。 大家能想到的建築物只有屋頂,其實還有立面跟地面,目前配套還沒出來而已,因為有人算過屋頂的面積,就算都裝了還不夠轉型,而立面面積其實比屋頂大,只是效益沒屋頂好,但面積大也許能補一大塊缺口。 問:法令如此,但產業真的能同步接軌嗎? 答:這就是問題,你怎麼樣讓大家願意去裝在立面呢,我們叫這種東西為建築整合式的太陽能板,那它也是建材,你怎麼讓能源產業的人脫離「太陽能板只是能源手段之一,而不是建材」的觀念才是關鍵。 在我們這個領域,我會把它當建材,但要操作細緻確實不容易,所以必須要有配套的商業模式。簡單說,你把它當建材來看,就是你本來就要裝一個外皮,只不過它剛好會發電,所以不能把整個價格都當作太陽能的代價,要先扣掉它本來當作建材的代價,這樣單純太陽能的代價其實不高。 追根究柢,還是因為大家對建築整合式的太陽能板不熟悉,而且台灣這個產業沒有做起來,我覺得很可惜。十幾年前我們去德國考察時,發現這個在國外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可是在國內,因為能源產業的人不懂建築,所以常常找我諮詢產業趨勢發展的現況。 問:你說的立面,不就是政府在推的拉皮嗎,難道不能發揮效用? 答:政府是有在推,但力道不夠,主要因為補助的錢不多,不像補貼能源產業那麼多,但實際上住宅需要拉皮的蠻多的,礙於大樓管委會沒錢,或有些住戶不願意出錢,所以你會看到有些大樓外牆磁磚開始掉落,很多都是在二樓用網子拉一拉,讓掉落物不要砸到人就好,但日子久了,甚至還會出現漏水、壁癌的情形。 從另外課題來看這件事,若從鼓勵的力道下手,比如說可以做綠色拉皮,傳統的拉皮就是把外皮復原或更新,但如果它能有多的節能作用,這樣就有雙重效果,還能貢獻政府要的節能減碳,這樣對民眾的誘因會更大。 #減碳不做的後果 問:建築拉皮作業畢竟費時費力,光是提高補助,就能讓民眾買單嗎?多數人可能會先懷疑減碳有什麼好處? 答:你看最近天氣冷,家裡有年紀大的人的話,那這件事情重不重要?你要想,老人家他不怕熱,但很怕冷,如果保暖這件事做不好,在冬天其實蠻危險的。透過拉皮,建築物可以增加保溫效果,而夏天就是隔熱,在當前的氣候極端化下,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 雖然綠建築設計,在外殼的保溫要求上,有一定的要求,但台灣的隔熱值在國際上並不是最優,還必須再好一點才行,因此未來在建築物外殼隔熱上的要求,就會越來越嚴格,而且政府也是朝這個國際趨勢在做改革。 事實上,政府想做深度節能,這些問題都有持續在思考跟討論,但建築物若要用節能效益來評估補助,這牽扯到不同建物的效益不同,所以補助辦法不好擬定,而且主管機關也不同;但若談回減少隱含碳這一塊,未來可能會有配套,因為它的定義很清楚,而且減碳量多少,大致已經可以計算出來。 整體來說,如果建築業未來使用的不是綠建材,或蓋的不是綠建築,它的成本只會越來越高,相對利潤就越來越少。但真要談回淨零這件事,民眾要先想有什麼好處才做的話,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這是對下一代生死存亡的事情,這是毫無猶豫,非做不可的事,因為全球已逼近升溫1.5度C的警戒線了,你跟我都有責任。 此文轉自《住展雜誌》 #好文推薦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綠建築真的和你想得不一樣!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淨零建築行不行 2/內政部推淨零建築 建築師很頭大:這麼多太陽能板怎麼搞?

【轉載】2023/12/01 13:05:31  經濟日報 記者徐珮君/台北報導 「以前建築物和綠電無關,以後建築物要能夠生產綠電,因為長期以來建築業貢獻了全球將近40%的碳排量,有責任要減碳。」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說, 全球淨零排放浪潮襲來,距離2050年,台灣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建築必須達到零碳排的淨零建築目標,此刻正和時間賽跑,陳重仁提醒:「這是責任問題,現在就要加速,否則2050年難以達標。」 到底怎樣做到淨零建築?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員陳麒任解釋,建築物再怎麼節能,都不可能不用電,「除非回到石器時代」,然而,用電就一定會產生碳排,除非全部用綠電,因此,政府現在推動的作法就是,建築物先節能50%,達到近零碳建築的「1+」節能最高等級,剩下的50%能耗,不可能再節能下去,就用再生綠電達到碳中和,讓碳排回到零的效果,就是淨零(Net Zero)建築。   #淨零建築 自己省碳50%其餘靠綠電 為了進一步讓建築物自己產生綠電,立法院5月底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訂未來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的建築物,應於屋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對於「一定規模」建築物的定義?經濟部與內政部經過半年磋商,近期已達成共識,規定新建物的屋頂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以上,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 經濟部官員說,依此原則,未來300坪以上新建、增建、修建的建築物,都必須設置50瓩容量光電,包括工廠、商辦及大型集合住宅等,都會涵蓋在強制裝設太陽能板的範圍內。不過,相關子法仍未公布,實施時間最快落在明年下半年或後年。 「雖然現在加裝太陽能發電裝置在技術上不會有問題,但一定會增加麻煩」,內政部官員坦言,「對再生能源相關技術和知識相對陌生的建築師,面對淨零浪潮也要轉型。」同時,強制裝太陽能板的政策執行下去,也會創造很多需求,發展出相關產業,變成綠色經濟的動能,建築業不應排拒。 擁有超過十年綠建築專業經驗的陳重仁則指出,「還是有很多建築師無法接受強制在建築物上,加裝太陽能板發電設施」,因為建築師要對建築物的結構安全、消防設計等負責,若加上了淨零減碳的建築設計,他們的任務增加,要做的事情變多,設計費用不僅沒有增加,還被七折八扣,「這是建築師的困難。」   #建築加蓋太陽能板 建築師頭大 陳重仁分析,高效能的設計是有代價的,當專業人士的費用無法提高,自然會壓低成本,例如技師等附委託專家對建築物測量評估的結果,一定會被傷害,「一分錢一分貨,很多業主也很接受近零碳建築的觀念,但最後一看到報價就說算了,還是不要做了,建築師的 設計都白費了。」 事實上,政府推動2050淨零建築的路徑,是分階段設定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成近零碳建築目標;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近零碳建築;最後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淨零建築。 官員認為,2030年的目標「滿簡單的」,因為強制從公家機關先做,「一個命令下來,就要配合,難度不大,反而是2040年(50%既有建築更新)的目標,比較困難。」 官員強調,「法規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政府不用花很多錢,例如補助民眾買節能電器設備,就讓被管制的新建築物設置太陽能發電裝置,這是成本最小的作法,但也只是杯水車薪,影響最大的還是既有的舊建築物,因為現在已經蓋好了,不能強制要求加裝太陽能板。「未來會考慮加強力道,修法針對一定規模的既有建築,逐步要求增設太陽光電板。」 陳重仁認為,因為業主都想要順利蓋好房子,因此對法規的強制要求,都會努力完成。不過,要讓既有的舊建築物提升節能設備,或加設太陽能板發電設施,除了靠政府補助外,關鍵在於創新的商業模式,引進金融單位和財務金融的支持。 例如現在已有ESCO(能源績效保證機制),業主想要改善節能設備,一開始不用出錢或出一點點錢,由銀行先買單,只要後續達到節能績效,就能用類似分期付款的方式,由銀行資金提供低利貸款,專門用來做節能建築或設備改善之用。   #淨零建築怎麼搞 專家提建議 另一方面,陳重仁建議,推動淨零建築可先從改變建築材料著手,「最好是把太陽能板和建築造型設計在一起」,例如現在已有BIPV建築整合型,以及貼附在建築物外的BAPV安裝型太陽能板,不僅減少碳排、提高發電量,更增加建築物的美觀。 第二是做好建築物的能源管理,包括室內空調、照明等電器節能,只要耗電量減少、能效就增加。 第三是創能,導入再生能源,做到碳中和。陳重仁說,除了在建築物本身透過設置太陽能板生產綠電外,若自產綠電不足,可以運用購買綠電、綠電憑證、碳權抵換等手段來補足,達到淨零。更好的作法是如果台電供應的電力都是零碳的綠電,就最好了。 「現在開始到2050年,還有將近30年的時間,就是要加速努力,一方面增加綠電比例,同時提高節能的能效,兩邊都要一起做。」陳重仁建議,「不要忘了建築物的立面也可裝設太陽能板」,過去大家認為立面的發電效率差,但未來BIPV產品更成熟,就不易受到太陽光角度的影響,甚至在微弱的光線下還可發電,他舉例,內政部對對既有建築物的外牆拉皮,給予一定補助,以後補助,若要求使用BIVP建材的綠色拉皮,就能有更多建築物發電。 此外,陳重仁觀察,和國際相比,台灣政府投資在每個人節能的人均成本,遠遠落後其他國家,資源明顯不足,而且對於綠能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上,目前提供的培訓課程和證照也偏少,建築業界想要要找擅長太陽能發電施工的公司或傳統工班,實際上很多都沒有證照,難以認證其專業性,也是邁向淨零建築的一大阻力。   此文轉自《經濟日報》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走上台灣的第一步路,穩紮穩打慢慢壯大

【轉載】《創業名人堂第二集》 灣闊文化 走向台灣綠建築的下一步 你能想到陶朱隱園丶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丶台北遠東通訊園區(台灣Google 企業總部)與台積電晶圓廠有什麼共通點嗎,他們都是由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團隊輔導取得綠建築標章,而成立13 年的SSDC 參與超過600 件綠建築專案,輔導面積超過一千萬平方公尺, SSDC 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走上台灣的第一步路,穩紮穩打慢慢壯大 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自成大建築系畢業後赴美就讀哈佛設計研究所,在美讀書時他自設計專業上,以興趣跨域找到自己的第二專長-綠能相關的建築科學並深入學習,學成後在美工作參與醫院丶百貨商場建築設計,彼時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 剛開始推行LEED綠建築認證系统,用以表彰在綠色環保方面設計傑出之建物,而陳重仁於2003 年取得美國綠建築協會認證能源與環境設計專業人員(LEED Accredited Professional) 證照後,因當時台灣綠建築認證系統剛起步,需要綠建築人才,便在成大老師的建議下回台工作,回台後於建築師事務所主要參與大型高科技電子廠的設計,如台積電及友逹光電等案,而後離開事務所創立SSDC 專門輔導業主執行綠建築設計、施工及取得LEED 認證。 當時SSDC 輔導台積電晶圓廠首開台灣申請雙認證先例(LEED 認證十台灣綠建築標章) 2008 年台積電南科十四廠成為全世界第一座有實質運轉生產並取得LEED 黃金級認證的晶圓廠,而友達光電緊追在後,在SSDC 團隊的輔導下友逹中科后里面板廠更成為台灣第一個取得LEED 白金級認證的案例,而後SSDC 陸績輔導多家綠建築科技廠辦,如台逹電、聯電丶富士康丶日月光丶宏達名電等電子大廠,面對2050淨零碳排趨勢、投資人對ESG企業永續指標的要求、可觀的能源成本以及因應綠色供應鏈要求。SSDC輔導面積累積高達數百萬平方公尺,因此陳重仁於2013年被提名綠建築協會資深會士(LEED Fellow)候選人,經過嚴格的評選程序後,於2014年正式當選資深會士,成為美國海外第一位獲此殊榮之華人。 ▲圖/陳重仁是台灣第一位獲美國綠建築協會頒發資深會士(LEED Fellow) 殊榮之綠建築専家,目前仍是台灣唯一一位 #從善出發—推廣綠色減碳不遺餘力,成立台灣綠領協會種下永續的種子 除了在工作專案上的突出表現,綠色生活並不只是陳重仁的工作,更是他的生活態度,他返台時帶回了一本原文書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White Paper 《永續建築白皮書》,該書介紹了50 個不同永續建築案例,裡面提到翻轉建築被視為一種「機械」 以人類為中心開發利用資源的角度才是出以生態的概念思考並設計建築,若人是生態系的一環,那麼人的作為會和自然界其他生物與環境交互影響,實際手法從引入自然採光及通風並控制光與通風帶來的溫度變化到廢棄物建材利用,也讓人可以更舒服丶健康與自在地在建築中工作丶生活,因他認為該書為綠建築入門的優良讀物,便想自己翻譯成中文推廣給大眾,但起初出版社皆無意願,經洽詢了七家出版社後,直到2006 年該書終於由積木出版社出版,而這也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個種子一也許當時談綠建築還太早,但它絕對會是未來的主流。 於是陳重仁於2008 年創立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後,從科技廠的綠建築認證導案開始,擴展業務類型到商辦大樓、住宅建案丶公共建築丶醫院及傳統產業廠房等,到現在台灣許多著名地標建築如台北南山廣場丶台灣花旗銀行總部丶台中火車站丶台北藝術中心及台南新奇美博物館,甚至遠到中國貴州丶越南丶印尼和斯洛伐克,都有SSDC 輔導綠建築的足跡。 身為一位台灣綠色推廣的先行者,陳重仁的決心不只輔導業者而已,為擴大推廣綠建築及綠色影響力,他在2011 年成立台灣綠領協會,透過辦理課程與綠領沙龍向業界提供綠建築的知識平台,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合辦「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至今已將近十年,並與出版社合作將課程內容整理為(綠領建築師教你設計好房子》一書,以深入淺出方式從外殼、空調丶室內環境、建材丶水資源到綠能的綠設計提案介紹台灣在地綠建築的設計實務手法。除此之外,台灣綠領協會亦為台灣與國際綠建築界重要的發聲窗口,在2019 年其與美國綠建築協會共同舉辦國際綠建築峰會台灣站,邀請國內外專家來台進行經驗分享與討論綠色產業的未來趨勢。 #走在永續建築的前面,減碳外持績為健康和智慧住宅而努力 SSDC 除輔導前述科技廠案外,亦曾輔導台商在印尼雅加達的製鞋廠辦取得LEED 認證,當時因該工業區無自來水供應,所以以節水設計為首要任務,除了採用節水器具之外,設計高容量雨水回收系统,與中水汙水回收再利用系统,達到了100%節水,建築優良的自然通風與採光設計,減少空調與照明的使用,從此案例中可以看到,好的綠建築設計可以將環境影響降到最低才是供人與自然更親近的共處方式。

MORE →

突破慣性思維:人本且永續的現代好建築

隨著社會與環境的變遷,人對建築的要求與過去有所不同,See Green本期訪問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及李玄建築師心目中的現代好建築究竟該有什麼條件,兩位的答案不約而同都跟現代的人口型態與環境議題有關。 身為綠建築專家的陳重仁總經理,給出了相當直接的答案,「就是對人好,對地球好」,他總結自己十幾年來的經驗,認為現代一個好建築物本來就應該舒適健康、環保永續。人一生中待在建築中的時間最長,攸關身心靈健康發展,當世界又面臨極端氣候威脅,好的建築必須兼顧與人、與環境的關係。 而李玄建築師則從三個層面切入,首先是要「以人為本」,全面考量人與環境的需求;次是「雋永」(timeless),在時間的洪流中保有價值,不因一時的流行風潮被淘汰;最後他期許建築要能「超越」(transcendent),在給人的身心靈感受上、空間與大環境的互動中,持續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   #建築作為小型城市綜合體:環境永續與社區福祉並存 對李玄建築師極有啟發性的幾個國外建築項目,皆具有小型「城市綜合體」(urban complex)的特色,超越既有的建築慣性思維。 位於新加坡的海軍部村莊(Kampung Admiralty)是新加坡政府為其高齡化社會所打造。亞洲知名的WOHA建築事務所擅長在建築中融入當地歷史文化特色,也相當重視「永續」,他們在此案採用的「三明治式」設計,下層為社區活動廣場、中層為醫療中心、上層為老年住宅,將公共服務與公寓結合,實踐「以人為本」理念,且透過垂直綠化的設計減少都市熱島效應並增加生物多樣性。 韓國美妝品牌Amore Pacific總部大樓同樣在極小的基地面積上發揮其多功能性,空間規劃包含博物館、圖書館、育兒中心及辦公區域,建築本身榮獲LEED黃金級認證,是永續且細緻考量用戶需求的案例。李玄特別提到許多國家的都市計劃是審議制的,而非台灣的剛性都市計畫,因此在因應環境的變化過程,可以更有彈性。 隨著人口流動、空間需求改變,李玄主張現代建築應具「韌性」(adaptability),去適應新的環境,以達到「雋永」的價值。如墨西哥城的Torre Reforma旁的停車場設計特別將樓層高度拉高,為未來停車需求減少時的空間用途變更作準備。Torre Reforma本身除了有許多公共空間可供租用外,更是LEED白金級認證綠建築,所有廢水都在內部處理,不會直接排放至下水道。它的造價僅附近樓房的一半,既永續又經濟。   #永續設計是建築師不可逃避的未來趨勢 因應地球暖化課題,陳重仁總經理則側重建築的永續設計與維運模式。新加坡的PARKROYAL飯店同是WOHA作品,建築外觀宛如都市森林,內部設計具東南亞特色,通風良好且運用許多木頭做為建材,走近就可以聞到自然的氣味。裝修簡潔又不失美感,蒐集雨水以灌溉空中花園,符合永續設計的思維,讓旅客舒適之餘也減緩環境負擔。 「台糖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是台灣近期永續循環建築的典範,陳重仁特別提到。其不僅是綠建築,更導入循環經濟概念,以彈性隔間、明管配置、建材銀行等體現循環再利用,有效減少營建廢棄物和生活廢棄物,再搭配安全管控、智慧控制、綠色能源系統,建築物整個生命週期都融入低碳和循環的策略。除了該案,台灣政府也已開始在其他公共工程中導入循環低碳的政策。 本次訪談中,兩位建築專家都以實例展現了他們看到的建築趨勢。而在SSDC澄毓所參與的建案中,也大量融入永續設計的思維,為下一代與淨零未來鋪路。   ▲李玄建築師以及SSDC陳重仁總經理的好建築案例分享。   #好文推薦 李玄X陳重仁:從國際經驗談台灣永續綠建築未來 要循環更要經濟:建築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建築物也要循環?淨零碳排的必經之路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Network Insights: Johnny Chen on Inspiring Clients through GNFZ Partnership

【轉載】GNFZ’s partner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empowering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to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a zero emissions world, and in achieving our vision of lasting equitable and global living standards serving people and the planet. By engaging with the GNFZ network, our partners steward clients through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net zero

MORE →

李玄X陳重仁:從國際經驗談台灣永續綠建築未來

SSDC澄毓陳重仁總經理找來多年好友李玄建築師對談,主題環繞他們在美國求學、任職的經驗,也表達了對台灣建築業未來的期許。李玄不僅是國際知名建築事務所——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永續建築顧問,同時也是上群建築師事務所的合夥人,更是世界高樓協會的台灣區代表,及WELL傑出領袖。響亮的頭銜展現出他對建築的熱忱,希望不斷將新的建築思潮帶回台灣。   #借鏡美國經驗:專業文化影響產業發展 李玄從小受到父親李祖原建築師的啟蒙,大學前就已經練習設計過高層住家,後來至美國攻讀大學,並拿到賓州大學建築系碩士,畢業後在紐約的事務所工作了8年左右,2006年回台,累積了豐富的實務經驗。他認為美國的業主非常尊重建築師專業且給予更充裕的時間,因此建築師在提案前會先做許多模擬與研究,再以科學數據說服業主接受。 一樣有美國工作經驗的陳重仁則分享,在美國事務所設計建築物,除了有較充裕的設計與繪圖時間之外,也需要做某種程度的技術檢討,例如有大天窗的部分就會做採光模擬,避免採光過量,也會需要畫施工圖的機會。這些操作過程在國外算是家常便飯,卻也養成了深厚的專業素養,是台灣可以學習的地方。 此外,因為美國的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都比台灣昂貴,因此有業主會在初步設計階段就請施工團隊派員參加,一併討論如何施工更有效率且節省成本。李玄和陳重仁皆肯定這樣的做法,尤其當綠建築、智慧建築等制度紛紛上路後,更需要整合建築師與其他領域的專業,方能想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以資訊科技撐起台灣智慧綠建築 雖然在地化的解方也很重要,但美國經驗仍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開啟不同可能性。李玄擔任世界高層建築與都市人居學會(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CTBUH)台灣區代表的這5年,時常飛到國外見識當時最厲害最新穎的高層建築,並將資訊帶回台灣與同業分享。高樓對他而言就是一個地方的指標,例如談到台北地景第一個聯想到的一定是101,這些高樓代表了城市,應該要對地球、社會有貢獻。他說,現在高樓協會相當重視永續建材,對「減廢」不遺餘力。 而曾經協助許多高樓規劃節能綠建築的陳重仁說,超高樓層建築結構很複雜,在綠建築議題如生態基地、節水、減廢、室內環境品質上與一般建築差不多,但「節能」的做法就非常不一樣了。隨著海拔高度越高,溫度就越低(平均每升高100米溫度降低0.8度C),如果能將上方的冷空氣抽下來當冷氣,會比只用空調設備降溫節能得多,這就看設計單位的巧思了。 陳重仁說,台灣雖然在永續建築方面起步得晚,但台灣有其他利基點,例如將台灣擅長的ICT產業應用在建築上,以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強化節能減碳的效果。再加上淨零碳排和數位轉型的鼓勵性政策,他預估兩三年內台灣市場會有很大的變動。 現在來台發展的外商都會要求建築物有綠建築認證,他們的需求為綠建築創造了「價值」,讓人相信這是必要的,且願意花更高的成本去取得。陳重仁認為,除了跟隨市場趨勢外,台灣建築產業更應該要用節能減碳技術與建築環境品質來主動定義「價值」所在。   ▲SSDC陳重仁總經理與李玄建築師對談精華   #好文推薦 專訪IWBI亞太區總裁雪婭:全球企業搶做WELL健康建築 「為城市把樹種回來」:陶朱隱園的綠建築願景 讓綠建築引領桃園邁向永續城市:TEDxNCU專訪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從綠建築顧問出發,陳重仁如何向著永續環境前進?

【轉載】2023/10/27 13:27 TEDx NCU臉書 採訪 | 林信榮 紀錄 | 邱奕馨 文字編輯 | 劉鈺彤 謝竣宇 製圖 | 王彥婷 #專訪人物 作為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的總經理,同時也是台灣綠領協會的理事長。在作為建築永續發展顧問的生涯中把自己對於再生能源的想法,或是與環境對話的過程都融入在自己作為顧問協助的作品們中。這次非常榮幸邀請到陳重仁先生分享推動綠建築的歷程和對綠建築的思考。 #職業生涯印象深刻的案例 印象深刻的案例有兩個,分別是台積電和陶朱隱園。 在台積電的案例中,15年前台灣還沒有綠建築認證的建築,因為對手美商德州儀器正在建造綠建築認證的工廠,台積電覺得不能落於人後並詢問參當年與台積電南科 14 廠設計的陳重仁其可行性,將此難題付諸實行,雖然當年在台灣業 界並沒有 LEED 經驗,但在台積電強而有力的管理和陳重仁專業團隊相互協作下, 經過一年半的努力,成功取得 LEED 綠建築認證,讓台積電南科 14 廠成為台灣 第一個 LEED 認證案。過程充滿挑戰,因為該案為全球第一個高度複雜電子廠的 LEED 認證案例,關於電子廠如何符合 LEED 認證要求也必須從零開始摸索。取 得第一個認證之後,每個台積電新廠辦都要有 LEED+EEWH 雙認證便成為台積電的「綠色建廠政策」,十幾年來從未間斷,包括現在美國亞歷桑納州廠區以及日本熊本廠區。另一個案例是陶朱隱園,這個案子耗時長達十二年,非常罕見。當時業主希 望集結所有的亮點,於設計、結構、景觀和永續性實現創新。建築的陽台和屋頂 與其它建築有著截然不同的設計,是一個集所有亮點於一身的建案。最近,陶朱隱園取得了 LEED 最高等級認證白金級,這在住宅項目中十分稀罕,多數只能達到次一級的黃金級。這吸引了國際關注,甚至美國綠建築協會也關心這個建案。 註:LEED 認證是美國綠建築協會在 2000 年公開的一項綠建築評分認證系統,用以評估建築績效是否能符合永續性。 #台灣傳產企業的廠房的更新與執行困境 高科技產業的關注點是節能、水資源回收以及改善污染排放,因為它們通常具有高耗能、高耗水與高汙染的特點。傳統產業相對較沒有那麼耗能,但普遍上並未仔細思考節能作為,且仍要滿足客戶對舒適工作環境的要求,這也因 ESG 風潮而變得更嚴格。綠建築和 ESG 的考量必須包括環境、能源、水、室內環境和永

MORE →

讓綠建築引領桃園邁向永續城市:TEDxNCU專訪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於10月3日接受中央大學TEDxNCU的採訪,該團隊以聯合國SDGs第11項「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為題切入,展開一系列關於桃園產業轉型、建築升級的探討,陳重仁總經理更以多年綠建築及淨零永續的專業經驗,提供對桃園市發展為永續城市的未來想像。   #產業向減碳轉!綠工廠如何煉成? 美國未來學作家John Naisbitt認為「未來的競爭不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而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前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桃園市是全台工業生產GDP最高的城市,面臨轉型為永續城市的過程中,具備哪些競爭優勢呢? 桃園市是許多高科技廠的落腳地,台積電的先進封裝測試三廠即在桃園龍潭,未來更計畫讓1奈米廠進駐,廠房的節能減碳是這些國際企業持續關注及努力的重點,陳重仁以半導體廠為例,其廠房通常是高耗能、高耗水的,所有的半導體廠地下室都有個大水庫,因此綠建築廠房設計必須著重「節能」,以及水的循環再利用、汙染源排放的降低。 而傳統產業也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推手,過去投資在環保廠房較少,但為取得國際大廠認可,依然無法將節能減碳置身事外,它們的綠建築設計重點與高科技廠也有不小的差異,基本上電子廠無法自然通風採光,而傳產工廠反而需要自然通風採光。傳產相對來說屬於勞力密集的產業,如成衣、製鞋、皮革等,不僅有會發熱的設備,大量的工人也是一個熱源,而傳產工廠常見的問題就是散熱不良,因此「如何增加散熱以提升室內環境舒適度」就是首要課題,相關手法諸如增加自然通風機會、增加廠房隔熱效果等,都是傳產工廠常見的改善方式。 台灣一半以上的碳排來自工業,住商的碳排比例約占兩成,因此,減碳政策優先從工業下手,從獎勵性誘因到法規強制性要求,百行百業離不開的「建築」,是節能減碳的關鍵角色。 #以循環經濟,迎向永續城市 自從升格之後,桃園市便一直致力轉型為環保產業重鎮,轄內擁有48家廢棄物處理機構及497家再利用機構,以完善的管理機制妥善處理全市產生的廢棄物,並再製成資源化產品,是台灣目前廢棄物回收產業的最大基地。 「資源循環零廢棄」為台灣2050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之一,2022年已成立「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積極推動之。依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台灣廢棄物總量為3200萬公噸,事業廢棄物佔比69%,其中工業廢棄物佔87.2%,達1913萬公噸。在桃園市,目前產業廢棄物資源利用率可達87.5%。 根據SSDC澄毓多年輔導台積電建廠的經驗,其廢棄物回收率可達九成以上,與日本、英國等先進國家相近。桃園資源回收產業遇到的困難是,廢棄物的產生量遠遠高於去化量,技術和成本因素,使廢棄物無法百分百循環成資源再利用。陳重仁認為,桃園市有機會將在地的資源回收產業與綠建築結合,將廢棄物再次做成建材使用,未來城市所需要的原料,在城市裡面就可以取得,也就是所謂的「城市挖礦City Mining」,切合「讓廢棄物變成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概念。桃園市近年興建的社會住宅,如SSDC澄毓參與的楊梅一號社宅、中壢一號社宅、桃園航空城安置宅等,便已導入「循環經濟」的要求。 桃園的淨遷入人數與生育率皆居六都之冠,是唯一自然增加率正成長的直轄市,對於建築物的需求也將隨之提高,當全世界的城市都以「永續」為目標時,建築物就是減碳的最佳標的,SSDC澄毓擁有最豐富的綠建築實務經驗。結合「資源循環零廢棄」理念,帶動經濟成長,與環境共生共存,致力於實踐聯合國SDGs第11項「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宗旨。   #好文推薦 要循環更要經濟:建築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建築物也要循環?淨零碳排的必經之路 淨零碳排與ESG、SDGs的熱潮,你跟上了嗎?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