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研院結合產學研合作,看台灣建築節能、儲能、創能之發展趨勢
為落實「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針對全台灣100%新建築物,以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策略方向,六個直轄市也紛紛提出「淨零行動白皮書」、「城市淨零路徑圖」、「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等政策及法規來因應。 由CSRone與台灣綠領協會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邀請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就「台灣建築的節能、儲能、創能之發展趨勢」,做更深入的探討。 以建築三階段X三面向跨域整合 張肇顯表示,台灣電力排碳係數-即電力生產過程中,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美國以及鄰近的日本以及韓國,顯示台灣企業的碳成本相對偏高,尤其是建築部門的能耗排碳比例也相對較高。 因此面對未來台灣淨零建築政策施行,他建議「從節電開始,導入再生能源」比較符合實際情況,而且可以從設計、運營及再生能源三階段減碳著手,結合再生能源、建築能效、家電能效,以跨域整合方式來達到建築節能之效。 例如在建築設計方面,可運用遮陽、斷熱、保溫等物理性建築體設計手法,搭配隔熱建材及換氣設備,盡可能降低建築使用時能耗,利用日照、通風、地下恆溫水等維持穩定溫濕度及良好空氣品質。並運用智慧控制主動關閉或降低非作業中的設備,如電梯、公共空間照明等以節能;同時運用數位電表紀錄與分析,整合AIoT技術與人工智慧選擇最佳運轉模式。並在建造時,就導入低碳工法技術等等。 另外,還有替換擁有高效率、高回收的綠色標章之家用設備,例如:變頻冷氣、冰箱、LED 燈管、熱泵式加熱設備等。最後才是導入再生能源設備,如太陽能板、小型風力設備、儲能設備、氫能設備與充電樁。 綠能生活體驗社區打造零耗能示範區 張肇顯舉出榮獲2022年全球卓越建築獎產業建築類金獎的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為例,園區內所建構的綠能生活體驗社區,光民宅每日平均耗能量約15~20度電,但平均每日創能則有20~25度電(不計電動車充電),同時運用再生能源優先供電並儲能,如太陽能、儲能及市電之供/充電系統配置3台5KW太陽能板、12度電池、逆變器、電盤及配線施工等,可節省市電使用80%。另外,運用太陽能熱水熱泵系統,以四口之家每天使用55°C熱水200公升,夏季平均每天耗電低於2度,非夏季每天耗電低於3.5度,比即熱型電熱水器節電65%,還可以提供每天大於0.7度的發電量。 「園區最值得一提的是亞熱帶綠能建築技術研發測試平台SPINLab及能源管理中心。」張肇顯表示,前者位在C棟,前者位於E棟展示廳旁,為亞熱帶首座熱節能建築測試驗證平台,全球僅美國LBNL國家實驗室及新加坡BCA建設局有類似測試設施。其特色是可360度旋轉旋轉至特定方位,或執行追日模式,可測試技術或產品在不同建築座向與太陽方位之性能。另外,也可客製真實使用情境,包含側牆、正面玻璃立面、天窗、內隔間牆、天花板、高架地板等,並可同時同地執行不同條件的對照測試。可廣泛應用在結合環境感測、環境品質監控與節能最佳化控制,以進行建築工法、材料、空調、照明、室內空氣品質、通風、採光、遮陽、隔熱、控制管理等的研究與產品現地測試驗證。 而位在D棟的能源管理中心則是結合太陽光電、燃料電池、儲能系統、建築能源管理等所建置配電模擬試驗平台,提供各類電網設備測試以及電網改善、調度管理策略等建議,以協助解決大量再生能源導入的電網瓶頸。以目前規劃設置容量合計:1041 kW,包含由鋼構與太陽能板所組成的場域地標—太陽能樹可產出46.8 kW。 另外,還有貨櫃型可移動式醇氫燃料電池綠能充電站、外轉子永磁無刷馬達吊扇、CO2捕獲及再利用轉化為固碳化學品、人工智慧物聯網能源管理系統等等,「預計2025年還有台灣首座氫能發展平台建構完成,將成為完整呈現氫能生產、運輸、儲存、利用之示範驗證園區。」張肇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