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行百業離不開的「建築」是淨零排放的最佳起手勢
為呼應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的淨零排放訴求,行政院已在今年三月提出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台北市政府亦於今年六月訂立「台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瞄準智慧零碳建築、綠運輸低碳交通與全循環零廢棄三大面向著手推進。面對當前迅猛的趨勢,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與 CSRone 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訂於 12 月 13 日聯手合辦「2022 亞洲低碳建築論壇」,望能藉此機會,為建築產業執行永續的趨勢、如何應對淨零等議題帶來全新觀點。 全球近 40%的碳排放是由建築物產生 建築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元素,工業革命卻改變了建築與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不同於早期文明仰賴自然採光與通風,材料也收集自週遭環境的「低碳」石造或木構屋,工業革命後人類大量生產、製造,開始有能力穩定從遠方運送材料,導致建築造成的碳排放與污染在兩百年以來漸增。 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於 2020 提出的統計資料,全球超過 1/3(接近 40%)的碳排放是由建築物產生,除了 28%在使用階段產生以外,亦有 10%產自建造、拆除階段,這部分被稱為隱含碳排(Embodied carbon)。「隱含碳排的問題得溯源到產業端,因為他們必須製造材料供給整個營建產業。所以這是整個產業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陳重仁理事長如此分析「百行百業其實離不開建築!」。 綠建築、節能、儲能與創能,是淨零排放解方 談到 ESG,根據 CSRone 起自 2013 年的長期觀察,臺灣建築相關的公開報告書中,近幾年每一本都有「永續指標」與「極端氣候」兩個要點在其中。即便臺灣與國際社會處理相關問題皆有所偏重,但仍為時不晚,也因此這方面的倡議、呼籲才顯得重要。本次論壇特別邀請 SSDC 澄毓綠建築、台達電、工研院等等長期耕耘於綠建築、節能、儲能與創能之企業,分享其目前成果及解決方案。 以亞洲而言,參與了台糖沙崙循環住宅以與台北國際花博新生三館等,以永續導向進行設計的綠建築,來自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主持建築師林章鍊;在疫情期間與學生共同開發負壓空氣盾裝置預防交叉感染,且數次來臺就永續城市發展進行深度交流的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鄒經宇等,皆是本次協助我們抽絲剝繭,解開淨零難題的重要指路人。 從綠建築到永續 每當說起綠建築,除了注重節能、節水、減碳、健康、照顧基地上與基地外的周邊生態環境,現今還要更積極強調淨零碳排。建築物的生命週期與人息息相關,其對環境、對人體健康的互動關係都不可忽視,如今對環境施加的壓力已經用極端氣候的形式回頭影響到我們的生存環境,所以永續共存才顯得如此重要。 從 CSR、SDGs 到 ESG,大部分企業在 G(治理)及 S(企業社會責任)已經著墨多年,而如今因 E(環境)問題的急迫性日益顯著,這方面的注意正被強烈喚醒。建築物耗能、耗水、廢棄物產生與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等等,「這些 E(環境)面向涵蓋的範圍,其實都是綠建築處理的問題,可見綠建築就是這項難題的出路」,陳重仁理事長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