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沃旭能源(Orsted)在台中港投資興建世界級的沃旭風力發電運維中心,在亞新工程與SSDC澄毓綠建築團隊協助下,拿到LEED黃金級認證。

第一座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運維中心,由澄毓、亞新與沃旭能源共同寫下LEED黃金級模範生!

台灣明訂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15%的政策目標,其中離岸風電又佔再生能源的40%,僅次於第一名太陽能的43%,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來自丹麥的離風電場領導品牌——沃旭能源(Orsted)為負責維護位在台灣海峽的風場生命週期20~30年運維作業,更在台中港投資興建世界級的沃旭風力發電運維中心,以展現長期深耕台灣並從零建立在地運維能量及提供穩定乾淨能源的決心。  🚩淨零碳排已為外商標配 這棟佔地7868.15平方公尺的建築,內部主要分為左右兩部分,一邊為規劃二層樓可容納80人的辦公空間,另一側則為挑高倉儲,主要放置風電設備的維修零件。在規劃初期,沃旭為了落實永續建築概念,找來亞新工程與澄毓綠建築團隊,以拿到LEED黃金級認證為目標,一同負責維運中心的設計及施工規劃。 「這次合作有二個收穫:一是台灣的淨零碳排這兩年才起步,但對歐洲廠商而言,早已是標準配備了。因此,在綠建築規劃上不是以取分為標準,而是以做到最好為目標。其次是,在規劃初期,即立下先節能再創能的準則,先把內部能耗或節水設備做好,外加以再生能源時,便能達到最大效果。」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國際認證部副總經理趙日新說。 🚩做好節能節水規劃,創能效應才能最大化 舉例說明,由於維運中心位在台中港的提防上,佔地8000平方公尺,屬偏僻地區,但為減低熱島效應,沃旭對於建物的通風、遮蔭、降溫規劃要做到足。同時為避免地表逕流會污染海洋,沃旭願意多花點錢在基地下方挖滯洪池,以做好逕流水處理再排放。並充分回收雨水供沖廁及植栽澆灌,以大大節省用水,異於台灣一般對於雨水回收易有味道及殘留污漬的欵慮,只要過濾系統做好就沒有問題。而且建築外殼因考量海風容易浸蝕建築材料,因此都有做包覆設計。 另外,為落實碳足跡,有60%設施使用永續且可回收的在地生產建材或材料。除了採用LED照明外,天地牆的表面建材也使用高反射率,在平日光線充足下,室內燈具不用開太多,也能獲得較好的照明品質,達到節能及健康目的。並在屋頂採用高反射塗料,避免熱幅射效應。「我發現當室內節能設備規劃好時,即便屋頂的太陽能板設備不多,才370片但也能為整體帶來34%的電力節能。」趙日新表示。 本案由澄毓從設計、施工全程進駐輔導,因此沃旭離岸風場運維中心,從2019年開始規劃,至2022年12月即拿到LEED黃金級認證,算是十分快速且順利。「聽說未來,沃旭還要在此打造全新綠能學習中心,安排學校來參觀及交流,很期待這裡成為社區綠能教育與離岸風電知識交流基地,成為台灣指標性綠建築。」

MORE →
台達電桃三廠,綠建築,EEWH,澄毓

不只綠,還要走在最前端 ——澄毓輔導台達電桃三廠建立永續綠建築標竿

「台達電桃三廠從2011年完工至今已超過10年,現在回頭看,仍覺得它是台灣綠建築廠辦設計的指標之一。」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副總經理張瑞棋表示。 取得EEWH與LEED雙認證 台達電桃三廠,全名為台達電子桃園三廠暨研發中心,為台達集團位於桃園龜山工業區第三座廠辦大樓。因前董事長鄭崇華一直堅持推廣綠色永續建築的經營理念,並為全面導入台達自家節能與工業自動化產品和控制系統,同時達到國內外綠建築的永續要求為執行策略,因此透過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協同輔導規劃,取得台灣EEWH黃金級綠建築標章及美國LEED金級認證。 為落實綠建築的理念及推廣,除了取得綠建築認證外,也一併整合台達電子本身的節能及自動化產品,包括燈光控制、HVAC空調、電梯、水資源處理系統、再生能源供電等,在省電、節水及減少碳排上有很大助益。 相互激盪,創造節能最大化 「對澄毓及台達電來說,整個過程不只是相互激盪,更是一同創造節能最大化為目標!」尤其是節省能耗部分。 第一,外殼節能部分建議桃三廠的屋頂舖設太陽能板,減少頂樓太陽直射及降低建物溫度,同時採用高日光反射率塗料,反射係數(SRI)大幅提升。在立面設計上,則利用量體退縮增加遮陽效果,減少直接日照,並選用良好遮蔽係數的複層LOW-E玻璃,降低日射熱量進入室內的機會。 第二,將地下室停車場採用立體化開放式設計,透過被動式設計讓陽光可以深入地下室,節省照明設備的使用,並將外氣引入地下室降低新風溫度,減少空調負荷。 第三,整個廠辦全採用台達電的能源回收電梯,可同步馬達,將回收電力再投入用電。而且搭配智慧化系統,當使用者按下電梯鍵,就會啟動距離使用者最近的電梯,提升了運轉效率。 走在低碳綠建築最前面 即便在現在廠辦申請綠建築標章評估時,節能電梯是沒有分數的,但當時台達電仍堅持規劃與執行,時至今日節能電梯已普及化,更顯示其ESG的永續理念更具前瞻性,「而澄毓的角色就是協助業主規劃低碳綠建築時,也能走在時代最前面,落實永續策略!」。 👉👉👉想看更多,歡迎訂閱 #SEEGREEN電子報

MORE →
▲沃旭能源(Orsted)在台中港投資興建世界級的沃旭風力發電運維中心,在亞新工程與SSDC澄毓綠建築團隊協助下,拿到LEED黃金級認證。

第一座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運維中心,由澄毓、亞新與沃旭能源共同寫下LEED黃金級模範生!

台灣明訂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15%的政策目標,其中離岸風電又佔再生能源的40%,僅次於第一名太陽能的43%,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來自丹麥的離風電場領導品牌——沃旭能源(Orsted)為負責維護位在台灣海峽的風場生命週期20~30年運維作業,更在台中港投資興建世界級的沃旭風力發電運維中心,以展現長期深耕台灣並從零建立在地運維能量及提供穩定乾淨能源的決心。  🚩淨零碳排已為外商標配 這棟佔地7868.15平方公尺的建築,內部主要分為左右兩部分,一邊為規劃二層樓可容納80人的辦公空間,另一側則為挑高倉儲,主要放置風電設備的維修零件。在規劃初期,沃旭為了落實永續建築概念,找來亞新工程與澄毓綠建築團隊,以拿到LEED黃金級認證為目標,一同負責維運中心的設計及施工規劃。 「這次合作有二個收穫:一是台灣的淨零碳排這兩年才起步,但對歐洲廠商而言,早已是標準配備了。因此,在綠建築規劃上不是以取分為標準,而是以做到最好為目標。其次是,在規劃初期,即立下先節能再創能的準則,先把內部能耗或節水設備做好,外加以再生能源時,便能達到最大效果。」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國際認證部副總經理趙日新說。 🚩做好節能節水規劃,創能效應才能最大化 舉例說明,由於維運中心位在台中港的提防上,佔地8000平方公尺,屬偏僻地區,但為減低熱島效應,沃旭對於建物的通風、遮蔭、降溫規劃要做到足。同時為避免地表逕流會污染海洋,沃旭願意多花點錢在基地下方挖滯洪池,以做好逕流水處理再排放。並充分回收雨水供沖廁及植栽澆灌,以大大節省用水,異於台灣一般對於雨水回收易有味道及殘留污漬的欵慮,只要過濾系統做好就沒有問題。而且建築外殼因考量海風容易浸蝕建築材料,因此都有做包覆設計。 另外,為落實碳足跡,有60%設施使用永續且可回收的在地生產建材或材料。除了採用LED照明外,天地牆的表面建材也使用高反射率,在平日光線充足下,室內燈具不用開太多,也能獲得較好的照明品質,達到節能及健康目的。並在屋頂採用高反射塗料,避免熱幅射效應。「我發現當室內節能設備規劃好時,即便屋頂的太陽能板設備不多,才370片但也能為整體帶來34%的電力節能。」趙日新表示。 本案由澄毓從設計、施工全程進駐輔導,因此沃旭離岸風場運維中心,從2019年開始規劃,至2022年12月即拿到LEED黃金級認證,算是十分快速且順利。「聽說未來,沃旭還要在此打造全新綠能學習中心,安排學校來參觀及交流,很期待這裡成為社區綠能教育與離岸風電知識交流基地,成為台灣指標性綠建築。」

MORE →
台達電桃三廠,綠建築,EEWH,澄毓

不只綠,還要走在最前端 ——澄毓輔導台達電桃三廠建立永續綠建築標竿

「台達電桃三廠從2011年完工至今已超過10年,現在回頭看,仍覺得它是台灣綠建築廠辦設計的指標之一。」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副總經理張瑞棋表示。 取得EEWH與LEED雙認證 台達電桃三廠,全名為台達電子桃園三廠暨研發中心,為台達集團位於桃園龜山工業區第三座廠辦大樓。因前董事長鄭崇華一直堅持推廣綠色永續建築的經營理念,並為全面導入台達自家節能與工業自動化產品和控制系統,同時達到國內外綠建築的永續要求為執行策略,因此透過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協同輔導規劃,取得台灣EEWH黃金級綠建築標章及美國LEED金級認證。 為落實綠建築的理念及推廣,除了取得綠建築認證外,也一併整合台達電子本身的節能及自動化產品,包括燈光控制、HVAC空調、電梯、水資源處理系統、再生能源供電等,在省電、節水及減少碳排上有很大助益。 相互激盪,創造節能最大化 「對澄毓及台達電來說,整個過程不只是相互激盪,更是一同創造節能最大化為目標!」尤其是節省能耗部分。 第一,外殼節能部分建議桃三廠的屋頂舖設太陽能板,減少頂樓太陽直射及降低建物溫度,同時採用高日光反射率塗料,反射係數(SRI)大幅提升。在立面設計上,則利用量體退縮增加遮陽效果,減少直接日照,並選用良好遮蔽係數的複層LOW-E玻璃,降低日射熱量進入室內的機會。 第二,將地下室停車場採用立體化開放式設計,透過被動式設計讓陽光可以深入地下室,節省照明設備的使用,並將外氣引入地下室降低新風溫度,減少空調負荷。 第三,整個廠辦全採用台達電的能源回收電梯,可同步馬達,將回收電力再投入用電。而且搭配智慧化系統,當使用者按下電梯鍵,就會啟動距離使用者最近的電梯,提升了運轉效率。 走在低碳綠建築最前面 即便在現在廠辦申請綠建築標章評估時,節能電梯是沒有分數的,但當時台達電仍堅持規劃與執行,時至今日節能電梯已普及化,更顯示其ESG的永續理念更具前瞻性,「而澄毓的角色就是協助業主規劃低碳綠建築時,也能走在時代最前面,落實永續策略!」。 👉👉👉想看更多,歡迎訂閱 #SEEGREEN電子報

MORE →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圖片來源/Dezeen)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因應台灣邁向淨零轉型之路,2050年前所有新建建築物,以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皆需達到「近零碳建築」目標,由CSRone偕同台灣綠領協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特別匯集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三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討論未來綠建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議題。 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長暨設計與環境學院可持續亞洲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才強教授,以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為例,分享如何透過建築設計及規劃建造出新加坡第一座淨零能耗建築。 政策、獎勵及金援齊下,公私聯手邁向淨零能耗政策 王才強教授說明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的「綠色建築總體計畫」有三項目標,分別為(1)2030年前80%建築物為綠色建築,(2)2030年起80%的新建物為超低能耗(SLE)建築,(3)到2030年最佳綠色建築的能效提升80%。因此,提升現有建築的可持續性標準、推動新建築採用超低能耗建築標準、通過研究和創新擴展能源效率的邊界,為新加坡重要施行方針。 自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起,截至目前,新加坡最佳建築(best-in-class building)的能源效率已提高了65%以上。為加速達成超低能耗建築的目標,星國政府首先導入低能耗建築於公共建設,第二,針對住宅建築的低能耗建立標準制度,將建築環境改造的總建築面積(GFA)獎勵計畫提高至3%,第三,在政府土地出讓計畫(GLS)下所出售的土地,提高建築專案開發商的環境可持續發展標準。 另外,BCA更提供4500萬新幣(約新台幣10億元)的增資資金做為建構綠色低能耗建築研究使用,例如新型冷卸技術、以數位化驅動的智能建築及先進的通風技術等等。 東南亞第一座零能耗認證——SDE4教學大樓 王才強教授並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SDE4淨零建築,進一步分析如何透過有效的建築規劃回應當地的熱帶型氣候設計、節能與再生能源等策略。 SDE4教學大樓共6層樓,總面積達8500平方公尺的SDE4建築,為因應熱帶型氣候環境,在建築規劃上採坐北朝南,除了能擁有良好的視野及採光外,東西立面內外表皮之間的間隙空間也能減少太陽直射熱幅射能量,並採用大型懸樑挑高屋簷設計以遮陽及保持通風,而建築外牆採用減少眩光和日光重定向玻璃薄片,將自然光源能反射到更深處的教學空間,以減少對電氣照明的需求。 在節能策略上,除了建築及外牆規劃外,在主動式設計方面則採用高效空調系統、冷氣集中控制器、混合動力系統及高效電器系統,再搭配減少用電量措施,例如透過更細部的能源模擬來選擇適合的設備及插頭負載控制等等,將原本SDE4的用電量從原本的1947MWh/a降至497MWh/a,在結合再生能源策略,也就是在屋頂裝設1200塊的太陽能光伏電板,可產出510 MWh/a,「換句話說,SDE4的電力使用還有剩餘可以儲存。」王才強很自豪地說。 在空間使用表現上,SDE4採用創新混合冷卻系統,為每個室內空間提供100%新鮮且舒適的空氣,儘管剛進來的溫度和濕度或許有點高,但透過吊扇來提高空氣流動速度以有效降溫,形成涼爽的循環空氣系統,也創造了舒適的使用環境條件。 因此,2019年落成的SDE4不但獲得當年新加坡新非住宅建築零能耗白金獎,同時也是東南亞第一座榮獲「國際未來生活研究所(ILFI)」零能耗認證的建築,更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值得台灣學習!

MORE →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圖片來源/Dezeen)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因應台灣邁向淨零轉型之路,2050年前所有新建建築物,以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皆需達到「近零碳建築」目標,由CSRone偕同台灣綠領協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特別匯集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三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討論未來綠建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議題。 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長暨設計與環境學院可持續亞洲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才強教授,以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為例,分享如何透過建築設計及規劃建造出新加坡第一座淨零能耗建築。   政策、獎勵及金援齊下,公私聯手邁向淨零能耗政策 王才強教授說明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的「綠色建築總體計畫」有三項目標,分別為(1)2030年前80%建築物為綠色建築,(2)2030年起80%的新建物為超低能耗(SLE)建築,(3)到2030年最佳綠色建築的能效提升80%。因此,提升現有建築的可持續性標準、推動新建築採用超低能耗建築標準、通過研究和創新擴展能源效率的邊界,為新加坡重要施行方針。 自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起,截至目前,新加坡最佳建築(best-in-class building)的能源效率已提高了65%以上。為加速達成超低能耗建築的目標,星國政府首先導入低能耗建築於公共建設,第二,針對住宅建築的低能耗建立標準制度,將建築環境改造的總建築面積(GFA)獎勵計畫提高至3%,第三,在政府土地出讓計畫(GLS)下所出售的土地,提高建築專案開發商的環境可持續發展標準。 另外,BCA更提供4500萬新幣(約新台幣10億元)的增資資金做為建構綠色低能耗建築研究使用,例如新型冷卸技術、以數位化驅動的智能建築及先進的通風技術等等。   東南亞第一座零能耗認證——SDE4教學大樓 王才強教授並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SDE4淨零建築,進一步分析如何透過有效的建築規劃回應當地的熱帶型氣候設計、節能與再生能源等策略。 SDE4教學大樓共6層樓,總面積達8500平方公尺的SDE4建築,為因應熱帶型氣候環境,在建築規劃上採坐北朝南,除了能擁有良好的視野及採光外,東西立面內外表皮之間的間隙空間也能減少太陽直射熱幅射能量,並採用大型懸樑挑高屋簷設計以遮陽及保持通風,而建築外牆採用減少眩光和日光重定向玻璃薄片,將自然光源能反射到更深處的教學空間,以減少對電氣照明的需求。 在節能策略上,除了建築及外牆規劃外,在主動式設計方面則採用高效空調系統、冷氣集中控制器、混合動力系統及高效電器系統,再搭配減少用電量措施,例如透過更細部的能源模擬來選擇適合的設備及插頭負載控制等等,將原本SDE4的用電量從原本的1947MWh/a降至497MWh/a,在結合再生能源策略,也就是在屋頂裝設1200塊的太陽能光伏電板,可產出510 MWh/a,「換句話說,SDE4的電力使用還有剩餘可以儲存。」王才強很自豪地說。 在空間使用表現上,SDE4採用創新混合冷卻系統,為每個室內空間提供100%新鮮且舒適的空氣,儘管剛進來的溫度和濕度或許有點高,但透過吊扇來提高空氣流動速度以有效降溫,形成涼爽的循環空氣系統,也創造了舒適的使用環境條件。 因此,2019年落成的SDE4不但獲得當年新加坡新非住宅建築零能耗白金獎,同時也是東南亞第一座榮獲「國際未來生活研究所(ILFI)」零能耗認證的建築,更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值得台灣學習!

MORE →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以台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說明台灣建築能源發展趨勢。(圖片提供/CSRone)

從工研院結合產學研合作,看台灣建築節能、儲能、創能之發展趨勢

為落實「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針對全台灣100%新建築物,以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策略方向,六個直轄市也紛紛提出「淨零行動白皮書」、「城市淨零路徑圖」、「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等政策及法規來因應。 由CSRone與台灣綠領協會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邀請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就「台灣建築的節能、儲能、創能之發展趨勢」,做更深入的探討。 以建築三階段X三面向跨域整合 張肇顯表示,台灣電力排碳係數-即電力生產過程中,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美國以及鄰近的日本以及韓國,顯示台灣企業的碳成本相對偏高,尤其是建築部門的能耗排碳比例也相對較高。 因此面對未來台灣淨零建築政策施行,他建議「從節電開始,導入再生能源」比較符合實際情況,而且可以從設計、運營及再生能源三階段減碳著手,結合再生能源、建築能效、家電能效,以跨域整合方式來達到建築節能之效。 例如在建築設計方面,可運用遮陽、斷熱、保溫等物理性建築體設計手法,搭配隔熱建材及換氣設備,盡可能降低建築使用時能耗,利用日照、通風、地下恆溫水等維持穩定溫濕度及良好空氣品質。並運用智慧控制主動關閉或降低非作業中的設備,如電梯、公共空間照明等以節能;同時運用數位電表紀錄與分析,整合AIoT技術與人工智慧選擇最佳運轉模式。並在建造時,就導入低碳工法技術等等。 另外,還有替換擁有高效率、高回收的綠色標章之家用設備,例如:變頻冷氣、冰箱、LED 燈管、熱泵式加熱設備等。最後才是導入再生能源設備,如太陽能板、小型風力設備、儲能設備、氫能設備與充電樁。 綠能生活體驗社區打造零耗能示範區 張肇顯舉出榮獲2022年全球卓越建築獎產業建築類金獎的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為例,園區內所建構的綠能生活體驗社區,光民宅每日平均耗能量約15~20度電,但平均每日創能則有20~25度電(不計電動車充電),同時運用再生能源優先供電並儲能,如太陽能、儲能及市電之供/充電系統配置3台5KW太陽能板、12度電池、逆變器、電盤及配線施工等,可節省市電使用80%。另外,運用太陽能熱水熱泵系統,以四口之家每天使用55°C熱水200公升,夏季平均每天耗電低於2度,非夏季每天耗電低於3.5度,比即熱型電熱水器節電65%,還可以提供每天大於0.7度的發電量。 「園區最值得一提的是亞熱帶綠能建築技術研發測試平台SPINLab及能源管理中心。」張肇顯表示,前者位在C棟,前者位於E棟展示廳旁,為亞熱帶首座熱節能建築測試驗證平台,全球僅美國LBNL國家實驗室及新加坡BCA建設局有類似測試設施。其特色是可360度旋轉旋轉至特定方位,或執行追日模式,可測試技術或產品在不同建築座向與太陽方位之性能。另外,也可客製真實使用情境,包含側牆、正面玻璃立面、天窗、內隔間牆、天花板、高架地板等,並可同時同地執行不同條件的對照測試。可廣泛應用在結合環境感測、環境品質監控與節能最佳化控制,以進行建築工法、材料、空調、照明、室內空氣品質、通風、採光、遮陽、隔熱、控制管理等的研究與產品現地測試驗證。 而位在D棟的能源管理中心則是結合太陽光電、燃料電池、儲能系統、建築能源管理等所建置配電模擬試驗平台,提供各類電網設備測試以及電網改善、調度管理策略等建議,以協助解決大量再生能源導入的電網瓶頸。以目前規劃設置容量合計:1041 kW,包含由鋼構與太陽能板所組成的場域地標—太陽能樹可產出46.8 kW。 另外,還有貨櫃型可移動式醇氫燃料電池綠能充電站、外轉子永磁無刷馬達吊扇、CO2捕獲及再利用轉化為固碳化學品、人工智慧物聯網能源管理系統等等,「預計2025年還有台灣首座氫能發展平台建構完成,將成為完整呈現氫能生產、運輸、儲存、利用之示範驗證園區。」張肇顯說。  

MORE →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以台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說明台灣建築能源發展趨勢。(圖片提供/CSRone)

從工研院結合產學研合作,看台灣建築節能、儲能、創能之發展趨勢

為落實「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針對全台灣100%新建築物,以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策略方向,六個直轄市也紛紛提出「淨零行動白皮書」、「城市淨零路徑圖」、「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等政策及法規來因應。 由CSRone與台灣綠領協會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邀請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就「台灣建築的節能、儲能、創能之發展趨勢」,做更深入的探討。 以建築三階段X三面向跨域整合 張肇顯表示,台灣電力排碳係數-即電力生產過程中,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美國以及鄰近的日本以及韓國,顯示台灣企業的碳成本相對偏高,尤其是建築部門的能耗排碳比例也相對較高。 因此面對未來台灣淨零建築政策施行,他建議「從節電開始,導入再生能源」比較符合實際情況,而且可以從設計、運營及再生能源三階段減碳著手,結合再生能源、建築能效、家電能效,以跨域整合方式來達到建築節能之效。 例如在建築設計方面,可運用遮陽、斷熱、保溫等物理性建築體設計手法,搭配隔熱建材及換氣設備,盡可能降低建築使用時能耗,利用日照、通風、地下恆溫水等維持穩定溫濕度及良好空氣品質。並運用智慧控制主動關閉或降低非作業中的設備,如電梯、公共空間照明等以節能;同時運用數位電表紀錄與分析,整合AIoT技術與人工智慧選擇最佳運轉模式。並在建造時,就導入低碳工法技術等等。 另外,還有替換擁有高效率、高回收的綠色標章之家用設備,例如:變頻冷氣、冰箱、LED 燈管、熱泵式加熱設備等。最後才是導入再生能源設備,如太陽能板、小型風力設備、儲能設備、氫能設備與充電樁。 綠能生活體驗社區打造零耗能示範區 張肇顯舉出榮獲2022年全球卓越建築獎產業建築類金獎的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為例,園區內所建構的綠能生活體驗社區,光民宅每日平均耗能量約15~20度電,但平均每日創能則有20~25度電(不計電動車充電),同時運用再生能源優先供電並儲能,如太陽能、儲能及市電之供/充電系統配置3台5KW太陽能板、12度電池、逆變器、電盤及配線施工等,可節省市電使用80%。另外,運用太陽能熱水熱泵系統,以四口之家每天使用55°C熱水200公升,夏季平均每天耗電低於2度,非夏季每天耗電低於3.5度,比即熱型電熱水器節電65%,還可以提供每天大於0.7度的發電量。 「園區最值得一提的是亞熱帶綠能建築技術研發測試平台SPINLab及能源管理中心。」張肇顯表示,前者位在C棟,前者位於E棟展示廳旁,為亞熱帶首座熱節能建築測試驗證平台,全球僅美國LBNL國家實驗室及新加坡BCA建設局有類似測試設施。其特色是可360度旋轉旋轉至特定方位,或執行追日模式,可測試技術或產品在不同建築座向與太陽方位之性能。另外,也可客製真實使用情境,包含側牆、正面玻璃立面、天窗、內隔間牆、天花板、高架地板等,並可同時同地執行不同條件的對照測試。可廣泛應用在結合環境感測、環境品質監控與節能最佳化控制,以進行建築工法、材料、空調、照明、室內空氣品質、通風、採光、遮陽、隔熱、控制管理等的研究與產品現地測試驗證。 而位在D棟的能源管理中心則是結合太陽光電、燃料電池、儲能系統、建築能源管理等所建置配電模擬試驗平台,提供各類電網設備測試以及電網改善、調度管理策略等建議,以協助解決大量再生能源導入的電網瓶頸。以目前規劃設置容量合計:1041 kW,包含由鋼構與太陽能板所組成的場域地標—太陽能樹可產出46.8 kW。 另外,還有貨櫃型可移動式醇氫燃料電池綠能充電站、外轉子永磁無刷馬達吊扇、CO2捕獲及再利用轉化為固碳化學品、人工智慧物聯網能源管理系統等等,「預計2025年還有台灣首座氫能發展平台建構完成,將成為完整呈現氫能生產、運輸、儲存、利用之示範驗證園區。」張肇顯說。 👉還想看更多,請加入 #SEE GREEN電子報  

MORE →

氣候緊急時代下,臺灣的淨零建築之路如何走?

根據2022年3月國發會公告「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宣示臺灣將在2050年時達到淨零排放,期透過減少排放與吸收技術而使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接近零,因此面對淨零碳排議題,公共工程與指標性建案將首當其衝。同時,歐盟擬對進口鋼材與水泥等製造汙染較大的商品課徵二氧化碳排放關稅,適用範圍從鋼、鋁、水泥等原材料擴大到下游的製成品螺絲、螺栓等,預定2023年10月開始實施。 #建築節能減碳勿忘降低隱含碳排 面對全球對淨零碳排的推進,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受邀於第19屆臺灣建築論壇以「氣候緊急時代下的淨零建築之路」為題演講時,直指建築業的碳排占全球總碳排放量的40%,其中約30%的碳排跟建築物的日常使用有關,剩下的10%是跟建材與施工的隱含碳排(Embodied Carbon)有關。 隱含碳排是指材料從栽種、開採、提煉、加工與製造等一系列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整棟建築物的隱含碳排結構體就佔五成以上,降低建構體的隱含碳排可透過提高高爐水泥使用比例、提高鋼構含回收再生鋼比例、優化結構設計、使用預鑄工法容易組裝及拆卸,以及使用低碳綠水泥等方式來達到;結構體之外佔比例最高的就是內外牆體,一樣也可使用高比例含回收再生材料、低碳工法製造生產之材料、容易組裝與拆卸的牆系統等,來進一步降低隱含碳排。 未來建材業與營造業必須在價值鏈中降低碳排放,將建材中的隱含碳納入建築物生命週期總碳排放量的計算重點,已是一個明確指標。 #實現淨零建築,從三方著手 關於建築物日常營運階段的節能減碳,政府也已經有越來越明確嚴格的法規政策,例如強化建築外殼性能提升、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強制建築物裝設太陽能板、開發行為溫室氣體增量分年抵減等,未來也將實施建築碳排總量管制以及強制裝設儲能系統等,陳重仁總結提出台灣淨零建築的實踐可以「設計階段減碳」、「日常運營階段減碳」,以及「基地內外再生能源減碳」三方面著手。 首先,在設計階段減碳,考量建築外殼、空調及照明系統的深度節能設計;再則,導入智慧能源監控與管理系統在日常運營階段做減碳管理,達到30%~50%的總體節能成效;最後,搭配基地內與基地外的再生能源,達到淨零耗能。目前最常見的是於建築物基地內自設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板, 以澄毓輔導廠商在印尼廠辦大樓的案例,運用BIPV建築整合式太陽能光電系統來設計屋頂大棚架式雨遮棚,達到約40%的能源替代率,成功獲得美國LEED黃金級認證。 「先做深度節能設計及改善,再補上足夠可再生能源,便可達到零耗能!」陳重仁強調,下一代的綠建築應該具備節能、節水、減廢、低隱含碳排、使用再生能源以及能量測與揭露碳排放的功能!

MORE →
▲沃旭能源(Orsted)在台中港投資興建世界級的沃旭風力發電運維中心,在亞新工程與SSDC澄毓綠建築團隊協助下,拿到LEED黃金級認證。

第一座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運維中心,由澄毓、亞新與沃旭能源共同寫下LEED黃金級模範生!

台灣明訂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15%的政策目標,其中離岸風電又佔再生能源的40%,僅次於第一名太陽能的43%,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來自丹麥的離風電場領導品牌——沃旭能源(Orsted)為負責維護位在台灣海峽的風場生命週期20~30年運維作業,更在台中港投資興建世界級的沃旭風力發電運維中心,以展現長期深耕台灣並從零建立在地運維能量及提供穩定乾淨能源的決心。  🚩淨零碳排已為外商標配 這棟佔地7868.15平方公尺的建築,內部主要分為左右兩部分,一邊為規劃二層樓可容納80人的辦公空間,另一側則為挑高倉儲,主要放置風電設備的維修零件。在規劃初期,沃旭為了落實永續建築概念,找來亞新工程與澄毓綠建築團隊,以拿到LEED黃金級認證為目標,一同負責維運中心的設計及施工規劃。 「這次合作有二個收穫:一是台灣的淨零碳排這兩年才起步,但對歐洲廠商而言,早已是標準配備了。因此,在綠建築規劃上不是以取分為標準,而是以做到最好為目標。其次是,在規劃初期,即立下先節能再創能的準則,先把內部能耗或節水設備做好,外加以再生能源時,便能達到最大效果。」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國際認證部副總經理趙日新說。 🚩做好節能節水規劃,創能效應才能最大化 舉例說明,由於維運中心位在台中港的提防上,佔地8000平方公尺,屬偏僻地區,但為減低熱島效應,沃旭對於建物的通風、遮蔭、降溫規劃要做到足。同時為避免地表逕流會污染海洋,沃旭願意多花點錢在基地下方挖滯洪池,以做好逕流水處理再排放。並充分回收雨水供沖廁及植栽澆灌,以大大節省用水,異於台灣一般對於雨水回收易有味道及殘留污漬的欵慮,只要過濾系統做好就沒有問題。而且建築外殼因考量海風容易浸蝕建築材料,因此都有做包覆設計。 另外,為落實碳足跡,有60%設施使用永續且可回收的在地生產建材或材料。除了採用LED照明外,天地牆的表面建材也使用高反射率,在平日光線充足下,室內燈具不用開太多,也能獲得較好的照明品質,達到節能及健康目的。並在屋頂採用高反射塗料,避免熱幅射效應。「我發現當室內節能設備規劃好時,即便屋頂的太陽能板設備不多,才370片但也能為整體帶來34%的電力節能。」趙日新表示。 本案由澄毓從設計、施工全程進駐輔導,因此沃旭離岸風場運維中心,從2019年開始規劃,至2022年12月即拿到LEED黃金級認證,算是十分快速且順利。「聽說未來,沃旭還要在此打造全新綠能學習中心,安排學校來參觀及交流,很期待這裡成為社區綠能教育與離岸風電知識交流基地,成為台灣指標性綠建築。」

MORE →
台達電桃三廠,綠建築,EEWH,澄毓

不只綠,還要走在最前端 ——澄毓輔導台達電桃三廠建立永續綠建築標竿

「台達電桃三廠從2011年完工至今已超過10年,現在回頭看,仍覺得它是台灣綠建築廠辦設計的指標之一。」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副總經理張瑞棋表示。 取得EEWH與LEED雙認證 台達電桃三廠,全名為台達電子桃園三廠暨研發中心,為台達集團位於桃園龜山工業區第三座廠辦大樓。因前董事長鄭崇華一直堅持推廣綠色永續建築的經營理念,並為全面導入台達自家節能與工業自動化產品和控制系統,同時達到國內外綠建築的永續要求為執行策略,因此透過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協同輔導規劃,取得台灣EEWH黃金級綠建築標章及美國LEED金級認證。 為落實綠建築的理念及推廣,除了取得綠建築認證外,也一併整合台達電子本身的節能及自動化產品,包括燈光控制、HVAC空調、電梯、水資源處理系統、再生能源供電等,在省電、節水及減少碳排上有很大助益。 相互激盪,創造節能最大化 「對澄毓及台達電來說,整個過程不只是相互激盪,更是一同創造節能最大化為目標!」尤其是節省能耗部分。 第一,外殼節能部分建議桃三廠的屋頂舖設太陽能板,減少頂樓太陽直射及降低建物溫度,同時採用高日光反射率塗料,反射係數(SRI)大幅提升。在立面設計上,則利用量體退縮增加遮陽效果,減少直接日照,並選用良好遮蔽係數的複層LOW-E玻璃,降低日射熱量進入室內的機會。 第二,將地下室停車場採用立體化開放式設計,透過被動式設計讓陽光可以深入地下室,節省照明設備的使用,並將外氣引入地下室降低新風溫度,減少空調負荷。 第三,整個廠辦全採用台達電的能源回收電梯,可同步馬達,將回收電力再投入用電。而且搭配智慧化系統,當使用者按下電梯鍵,就會啟動距離使用者最近的電梯,提升了運轉效率。 走在低碳綠建築最前面 即便在現在廠辦申請綠建築標章評估時,節能電梯是沒有分數的,但當時台達電仍堅持規劃與執行,時至今日節能電梯已普及化,更顯示其ESG的永續理念更具前瞻性,「而澄毓的角色就是協助業主規劃低碳綠建築時,也能走在時代最前面,落實永續策略!」。 👉👉👉想看更多,歡迎訂閱 #SEEGREEN電子報

MORE →
▲沃旭能源(Orsted)在台中港投資興建世界級的沃旭風力發電運維中心,在亞新工程與SSDC澄毓綠建築團隊協助下,拿到LEED黃金級認證。

第一座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運維中心,由澄毓、亞新與沃旭能源共同寫下LEED黃金級模範生!

台灣明訂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佔比15%的政策目標,其中離岸風電又佔再生能源的40%,僅次於第一名太陽能的43%,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來自丹麥的離風電場領導品牌——沃旭能源(Orsted)為負責維護位在台灣海峽的風場生命週期20~30年運維作業,更在台中港投資興建世界級的沃旭風力發電運維中心,以展現長期深耕台灣並從零建立在地運維能量及提供穩定乾淨能源的決心。  🚩淨零碳排已為外商標配 這棟佔地7868.15平方公尺的建築,內部主要分為左右兩部分,一邊為規劃二層樓可容納80人的辦公空間,另一側則為挑高倉儲,主要放置風電設備的維修零件。在規劃初期,沃旭為了落實永續建築概念,找來亞新工程與澄毓綠建築團隊,以拿到LEED黃金級認證為目標,一同負責維運中心的設計及施工規劃。 「這次合作有二個收穫:一是台灣的淨零碳排這兩年才起步,但對歐洲廠商而言,早已是標準配備了。因此,在綠建築規劃上不是以取分為標準,而是以做到最好為目標。其次是,在規劃初期,即立下先節能再創能的準則,先把內部能耗或節水設備做好,外加以再生能源時,便能達到最大效果。」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國際認證部副總經理趙日新說。 🚩做好節能節水規劃,創能效應才能最大化 舉例說明,由於維運中心位在台中港的提防上,佔地8000平方公尺,屬偏僻地區,但為減低熱島效應,沃旭對於建物的通風、遮蔭、降溫規劃要做到足。同時為避免地表逕流會污染海洋,沃旭願意多花點錢在基地下方挖滯洪池,以做好逕流水處理再排放。並充分回收雨水供沖廁及植栽澆灌,以大大節省用水,異於台灣一般對於雨水回收易有味道及殘留污漬的欵慮,只要過濾系統做好就沒有問題。而且建築外殼因考量海風容易浸蝕建築材料,因此都有做包覆設計。 另外,為落實碳足跡,有60%設施使用永續且可回收的在地生產建材或材料。除了採用LED照明外,天地牆的表面建材也使用高反射率,在平日光線充足下,室內燈具不用開太多,也能獲得較好的照明品質,達到節能及健康目的。並在屋頂採用高反射塗料,避免熱幅射效應。「我發現當室內節能設備規劃好時,即便屋頂的太陽能板設備不多,才370片但也能為整體帶來34%的電力節能。」趙日新表示。 本案由澄毓從設計、施工全程進駐輔導,因此沃旭離岸風場運維中心,從2019年開始規劃,至2022年12月即拿到LEED黃金級認證,算是十分快速且順利。「聽說未來,沃旭還要在此打造全新綠能學習中心,安排學校來參觀及交流,很期待這裡成為社區綠能教育與離岸風電知識交流基地,成為台灣指標性綠建築。」

MORE →
台達電桃三廠,綠建築,EEWH,澄毓

不只綠,還要走在最前端 ——澄毓輔導台達電桃三廠建立永續綠建築標竿

「台達電桃三廠從2011年完工至今已超過10年,現在回頭看,仍覺得它是台灣綠建築廠辦設計的指標之一。」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副總經理張瑞棋表示。 取得EEWH與LEED雙認證 台達電桃三廠,全名為台達電子桃園三廠暨研發中心,為台達集團位於桃園龜山工業區第三座廠辦大樓。因前董事長鄭崇華一直堅持推廣綠色永續建築的經營理念,並為全面導入台達自家節能與工業自動化產品和控制系統,同時達到國內外綠建築的永續要求為執行策略,因此透過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協同輔導規劃,取得台灣EEWH黃金級綠建築標章及美國LEED金級認證。 為落實綠建築的理念及推廣,除了取得綠建築認證外,也一併整合台達電子本身的節能及自動化產品,包括燈光控制、HVAC空調、電梯、水資源處理系統、再生能源供電等,在省電、節水及減少碳排上有很大助益。 相互激盪,創造節能最大化 「對澄毓及台達電來說,整個過程不只是相互激盪,更是一同創造節能最大化為目標!」尤其是節省能耗部分。 第一,外殼節能部分建議桃三廠的屋頂舖設太陽能板,減少頂樓太陽直射及降低建物溫度,同時採用高日光反射率塗料,反射係數(SRI)大幅提升。在立面設計上,則利用量體退縮增加遮陽效果,減少直接日照,並選用良好遮蔽係數的複層LOW-E玻璃,降低日射熱量進入室內的機會。 第二,將地下室停車場採用立體化開放式設計,透過被動式設計讓陽光可以深入地下室,節省照明設備的使用,並將外氣引入地下室降低新風溫度,減少空調負荷。 第三,整個廠辦全採用台達電的能源回收電梯,可同步馬達,將回收電力再投入用電。而且搭配智慧化系統,當使用者按下電梯鍵,就會啟動距離使用者最近的電梯,提升了運轉效率。 走在低碳綠建築最前面 即便在現在廠辦申請綠建築標章評估時,節能電梯是沒有分數的,但當時台達電仍堅持規劃與執行,時至今日節能電梯已普及化,更顯示其ESG的永續理念更具前瞻性,「而澄毓的角色就是協助業主規劃低碳綠建築時,也能走在時代最前面,落實永續策略!」。 👉👉👉想看更多,歡迎訂閱 #SEEGREEN電子報

MORE →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圖片來源/Dezeen)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因應台灣邁向淨零轉型之路,2050年前所有新建建築物,以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皆需達到「近零碳建築」目標,由CSRone偕同台灣綠領協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特別匯集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三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討論未來綠建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議題。 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長暨設計與環境學院可持續亞洲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才強教授,以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為例,分享如何透過建築設計及規劃建造出新加坡第一座淨零能耗建築。 政策、獎勵及金援齊下,公私聯手邁向淨零能耗政策 王才強教授說明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的「綠色建築總體計畫」有三項目標,分別為(1)2030年前80%建築物為綠色建築,(2)2030年起80%的新建物為超低能耗(SLE)建築,(3)到2030年最佳綠色建築的能效提升80%。因此,提升現有建築的可持續性標準、推動新建築採用超低能耗建築標準、通過研究和創新擴展能源效率的邊界,為新加坡重要施行方針。 自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起,截至目前,新加坡最佳建築(best-in-class building)的能源效率已提高了65%以上。為加速達成超低能耗建築的目標,星國政府首先導入低能耗建築於公共建設,第二,針對住宅建築的低能耗建立標準制度,將建築環境改造的總建築面積(GFA)獎勵計畫提高至3%,第三,在政府土地出讓計畫(GLS)下所出售的土地,提高建築專案開發商的環境可持續發展標準。 另外,BCA更提供4500萬新幣(約新台幣10億元)的增資資金做為建構綠色低能耗建築研究使用,例如新型冷卸技術、以數位化驅動的智能建築及先進的通風技術等等。 東南亞第一座零能耗認證——SDE4教學大樓 王才強教授並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SDE4淨零建築,進一步分析如何透過有效的建築規劃回應當地的熱帶型氣候設計、節能與再生能源等策略。 SDE4教學大樓共6層樓,總面積達8500平方公尺的SDE4建築,為因應熱帶型氣候環境,在建築規劃上採坐北朝南,除了能擁有良好的視野及採光外,東西立面內外表皮之間的間隙空間也能減少太陽直射熱幅射能量,並採用大型懸樑挑高屋簷設計以遮陽及保持通風,而建築外牆採用減少眩光和日光重定向玻璃薄片,將自然光源能反射到更深處的教學空間,以減少對電氣照明的需求。 在節能策略上,除了建築及外牆規劃外,在主動式設計方面則採用高效空調系統、冷氣集中控制器、混合動力系統及高效電器系統,再搭配減少用電量措施,例如透過更細部的能源模擬來選擇適合的設備及插頭負載控制等等,將原本SDE4的用電量從原本的1947MWh/a降至497MWh/a,在結合再生能源策略,也就是在屋頂裝設1200塊的太陽能光伏電板,可產出510 MWh/a,「換句話說,SDE4的電力使用還有剩餘可以儲存。」王才強很自豪地說。 在空間使用表現上,SDE4採用創新混合冷卻系統,為每個室內空間提供100%新鮮且舒適的空氣,儘管剛進來的溫度和濕度或許有點高,但透過吊扇來提高空氣流動速度以有效降溫,形成涼爽的循環空氣系統,也創造了舒適的使用環境條件。 因此,2019年落成的SDE4不但獲得當年新加坡新非住宅建築零能耗白金獎,同時也是東南亞第一座榮獲「國際未來生活研究所(ILFI)」零能耗認證的建築,更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值得台灣學習!

MORE →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圖片來源/Dezeen)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因應台灣邁向淨零轉型之路,2050年前所有新建建築物,以及超過85%的既有建築物皆需達到「近零碳建築」目標,由CSRone偕同台灣綠領協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特別匯集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三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討論未來綠建築如何因應氣候變遷議題。 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長暨設計與環境學院可持續亞洲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才強教授,以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為例,分享如何透過建築設計及規劃建造出新加坡第一座淨零能耗建築。   政策、獎勵及金援齊下,公私聯手邁向淨零能耗政策 王才強教授說明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的「綠色建築總體計畫」有三項目標,分別為(1)2030年前80%建築物為綠色建築,(2)2030年起80%的新建物為超低能耗(SLE)建築,(3)到2030年最佳綠色建築的能效提升80%。因此,提升現有建築的可持續性標準、推動新建築採用超低能耗建築標準、通過研究和創新擴展能源效率的邊界,為新加坡重要施行方針。 自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起,截至目前,新加坡最佳建築(best-in-class building)的能源效率已提高了65%以上。為加速達成超低能耗建築的目標,星國政府首先導入低能耗建築於公共建設,第二,針對住宅建築的低能耗建立標準制度,將建築環境改造的總建築面積(GFA)獎勵計畫提高至3%,第三,在政府土地出讓計畫(GLS)下所出售的土地,提高建築專案開發商的環境可持續發展標準。 另外,BCA更提供4500萬新幣(約新台幣10億元)的增資資金做為建構綠色低能耗建築研究使用,例如新型冷卸技術、以數位化驅動的智能建築及先進的通風技術等等。   東南亞第一座零能耗認證——SDE4教學大樓 王才強教授並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SDE4淨零建築,進一步分析如何透過有效的建築規劃回應當地的熱帶型氣候設計、節能與再生能源等策略。 SDE4教學大樓共6層樓,總面積達8500平方公尺的SDE4建築,為因應熱帶型氣候環境,在建築規劃上採坐北朝南,除了能擁有良好的視野及採光外,東西立面內外表皮之間的間隙空間也能減少太陽直射熱幅射能量,並採用大型懸樑挑高屋簷設計以遮陽及保持通風,而建築外牆採用減少眩光和日光重定向玻璃薄片,將自然光源能反射到更深處的教學空間,以減少對電氣照明的需求。 在節能策略上,除了建築及外牆規劃外,在主動式設計方面則採用高效空調系統、冷氣集中控制器、混合動力系統及高效電器系統,再搭配減少用電量措施,例如透過更細部的能源模擬來選擇適合的設備及插頭負載控制等等,將原本SDE4的用電量從原本的1947MWh/a降至497MWh/a,在結合再生能源策略,也就是在屋頂裝設1200塊的太陽能光伏電板,可產出510 MWh/a,「換句話說,SDE4的電力使用還有剩餘可以儲存。」王才強很自豪地說。 在空間使用表現上,SDE4採用創新混合冷卻系統,為每個室內空間提供100%新鮮且舒適的空氣,儘管剛進來的溫度和濕度或許有點高,但透過吊扇來提高空氣流動速度以有效降溫,形成涼爽的循環空氣系統,也創造了舒適的使用環境條件。 因此,2019年落成的SDE4不但獲得當年新加坡新非住宅建築零能耗白金獎,同時也是東南亞第一座榮獲「國際未來生活研究所(ILFI)」零能耗認證的建築,更是世界第一座獲得WELL Certified™ Gold認證的大學建築,值得台灣學習!

MORE →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以台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說明台灣建築能源發展趨勢。(圖片提供/CSRone)

從工研院結合產學研合作,看台灣建築節能、儲能、創能之發展趨勢

為落實「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針對全台灣100%新建築物,以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策略方向,六個直轄市也紛紛提出「淨零行動白皮書」、「城市淨零路徑圖」、「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等政策及法規來因應。 由CSRone與台灣綠領協會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邀請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就「台灣建築的節能、儲能、創能之發展趨勢」,做更深入的探討。 以建築三階段X三面向跨域整合 張肇顯表示,台灣電力排碳係數-即電力生產過程中,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美國以及鄰近的日本以及韓國,顯示台灣企業的碳成本相對偏高,尤其是建築部門的能耗排碳比例也相對較高。 因此面對未來台灣淨零建築政策施行,他建議「從節電開始,導入再生能源」比較符合實際情況,而且可以從設計、運營及再生能源三階段減碳著手,結合再生能源、建築能效、家電能效,以跨域整合方式來達到建築節能之效。 例如在建築設計方面,可運用遮陽、斷熱、保溫等物理性建築體設計手法,搭配隔熱建材及換氣設備,盡可能降低建築使用時能耗,利用日照、通風、地下恆溫水等維持穩定溫濕度及良好空氣品質。並運用智慧控制主動關閉或降低非作業中的設備,如電梯、公共空間照明等以節能;同時運用數位電表紀錄與分析,整合AIoT技術與人工智慧選擇最佳運轉模式。並在建造時,就導入低碳工法技術等等。 另外,還有替換擁有高效率、高回收的綠色標章之家用設備,例如:變頻冷氣、冰箱、LED 燈管、熱泵式加熱設備等。最後才是導入再生能源設備,如太陽能板、小型風力設備、儲能設備、氫能設備與充電樁。 綠能生活體驗社區打造零耗能示範區 張肇顯舉出榮獲2022年全球卓越建築獎產業建築類金獎的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為例,園區內所建構的綠能生活體驗社區,光民宅每日平均耗能量約15~20度電,但平均每日創能則有20~25度電(不計電動車充電),同時運用再生能源優先供電並儲能,如太陽能、儲能及市電之供/充電系統配置3台5KW太陽能板、12度電池、逆變器、電盤及配線施工等,可節省市電使用80%。另外,運用太陽能熱水熱泵系統,以四口之家每天使用55°C熱水200公升,夏季平均每天耗電低於2度,非夏季每天耗電低於3.5度,比即熱型電熱水器節電65%,還可以提供每天大於0.7度的發電量。 「園區最值得一提的是亞熱帶綠能建築技術研發測試平台SPINLab及能源管理中心。」張肇顯表示,前者位在C棟,前者位於E棟展示廳旁,為亞熱帶首座熱節能建築測試驗證平台,全球僅美國LBNL國家實驗室及新加坡BCA建設局有類似測試設施。其特色是可360度旋轉旋轉至特定方位,或執行追日模式,可測試技術或產品在不同建築座向與太陽方位之性能。另外,也可客製真實使用情境,包含側牆、正面玻璃立面、天窗、內隔間牆、天花板、高架地板等,並可同時同地執行不同條件的對照測試。可廣泛應用在結合環境感測、環境品質監控與節能最佳化控制,以進行建築工法、材料、空調、照明、室內空氣品質、通風、採光、遮陽、隔熱、控制管理等的研究與產品現地測試驗證。 而位在D棟的能源管理中心則是結合太陽光電、燃料電池、儲能系統、建築能源管理等所建置配電模擬試驗平台,提供各類電網設備測試以及電網改善、調度管理策略等建議,以協助解決大量再生能源導入的電網瓶頸。以目前規劃設置容量合計:1041 kW,包含由鋼構與太陽能板所組成的場域地標—太陽能樹可產出46.8 kW。 另外,還有貨櫃型可移動式醇氫燃料電池綠能充電站、外轉子永磁無刷馬達吊扇、CO2捕獲及再利用轉化為固碳化學品、人工智慧物聯網能源管理系統等等,「預計2025年還有台灣首座氫能發展平台建構完成,將成為完整呈現氫能生產、運輸、儲存、利用之示範驗證園區。」張肇顯說。  

MORE →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以台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說明台灣建築能源發展趨勢。(圖片提供/CSRone)

從工研院結合產學研合作,看台灣建築節能、儲能、創能之發展趨勢

為落實「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中,針對全台灣100%新建築物,以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策略方向,六個直轄市也紛紛提出「淨零行動白皮書」、「城市淨零路徑圖」、「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等政策及法規來因應。 由CSRone與台灣綠領協會主辦、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協辦的「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邀請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就「台灣建築的節能、儲能、創能之發展趨勢」,做更深入的探討。 以建築三階段X三面向跨域整合 張肇顯表示,台灣電力排碳係數-即電力生產過程中,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美國以及鄰近的日本以及韓國,顯示台灣企業的碳成本相對偏高,尤其是建築部門的能耗排碳比例也相對較高。 因此面對未來台灣淨零建築政策施行,他建議「從節電開始,導入再生能源」比較符合實際情況,而且可以從設計、運營及再生能源三階段減碳著手,結合再生能源、建築能效、家電能效,以跨域整合方式來達到建築節能之效。 例如在建築設計方面,可運用遮陽、斷熱、保溫等物理性建築體設計手法,搭配隔熱建材及換氣設備,盡可能降低建築使用時能耗,利用日照、通風、地下恆溫水等維持穩定溫濕度及良好空氣品質。並運用智慧控制主動關閉或降低非作業中的設備,如電梯、公共空間照明等以節能;同時運用數位電表紀錄與分析,整合AIoT技術與人工智慧選擇最佳運轉模式。並在建造時,就導入低碳工法技術等等。 另外,還有替換擁有高效率、高回收的綠色標章之家用設備,例如:變頻冷氣、冰箱、LED 燈管、熱泵式加熱設備等。最後才是導入再生能源設備,如太陽能板、小型風力設備、儲能設備、氫能設備與充電樁。 綠能生活體驗社區打造零耗能示範區 張肇顯舉出榮獲2022年全球卓越建築獎產業建築類金獎的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為例,園區內所建構的綠能生活體驗社區,光民宅每日平均耗能量約15~20度電,但平均每日創能則有20~25度電(不計電動車充電),同時運用再生能源優先供電並儲能,如太陽能、儲能及市電之供/充電系統配置3台5KW太陽能板、12度電池、逆變器、電盤及配線施工等,可節省市電使用80%。另外,運用太陽能熱水熱泵系統,以四口之家每天使用55°C熱水200公升,夏季平均每天耗電低於2度,非夏季每天耗電低於3.5度,比即熱型電熱水器節電65%,還可以提供每天大於0.7度的發電量。 「園區最值得一提的是亞熱帶綠能建築技術研發測試平台SPINLab及能源管理中心。」張肇顯表示,前者位在C棟,前者位於E棟展示廳旁,為亞熱帶首座熱節能建築測試驗證平台,全球僅美國LBNL國家實驗室及新加坡BCA建設局有類似測試設施。其特色是可360度旋轉旋轉至特定方位,或執行追日模式,可測試技術或產品在不同建築座向與太陽方位之性能。另外,也可客製真實使用情境,包含側牆、正面玻璃立面、天窗、內隔間牆、天花板、高架地板等,並可同時同地執行不同條件的對照測試。可廣泛應用在結合環境感測、環境品質監控與節能最佳化控制,以進行建築工法、材料、空調、照明、室內空氣品質、通風、採光、遮陽、隔熱、控制管理等的研究與產品現地測試驗證。 而位在D棟的能源管理中心則是結合太陽光電、燃料電池、儲能系統、建築能源管理等所建置配電模擬試驗平台,提供各類電網設備測試以及電網改善、調度管理策略等建議,以協助解決大量再生能源導入的電網瓶頸。以目前規劃設置容量合計:1041 kW,包含由鋼構與太陽能板所組成的場域地標—太陽能樹可產出46.8 kW。 另外,還有貨櫃型可移動式醇氫燃料電池綠能充電站、外轉子永磁無刷馬達吊扇、CO2捕獲及再利用轉化為固碳化學品、人工智慧物聯網能源管理系統等等,「預計2025年還有台灣首座氫能發展平台建構完成,將成為完整呈現氫能生產、運輸、儲存、利用之示範驗證園區。」張肇顯說。 👉還想看更多,請加入 #SEE GREEN電子報  

MORE →

氣候緊急時代下,臺灣的淨零建築之路如何走?

根據2022年3月國發會公告「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宣示臺灣將在2050年時達到淨零排放,期透過減少排放與吸收技術而使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接近零,因此面對淨零碳排議題,公共工程與指標性建案將首當其衝。同時,歐盟擬對進口鋼材與水泥等製造汙染較大的商品課徵二氧化碳排放關稅,適用範圍從鋼、鋁、水泥等原材料擴大到下游的製成品螺絲、螺栓等,預定2023年10月開始實施。 #建築節能減碳勿忘降低隱含碳排 面對全球對淨零碳排的推進,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受邀於第19屆臺灣建築論壇以「氣候緊急時代下的淨零建築之路」為題演講時,直指建築業的碳排占全球總碳排放量的40%,其中約30%的碳排跟建築物的日常使用有關,剩下的10%是跟建材與施工的隱含碳排(Embodied Carbon)有關。 隱含碳排是指材料從栽種、開採、提煉、加工與製造等一系列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整棟建築物的隱含碳排結構體就佔五成以上,降低建構體的隱含碳排可透過提高高爐水泥使用比例、提高鋼構含回收再生鋼比例、優化結構設計、使用預鑄工法容易組裝及拆卸,以及使用低碳綠水泥等方式來達到;結構體之外佔比例最高的就是內外牆體,一樣也可使用高比例含回收再生材料、低碳工法製造生產之材料、容易組裝與拆卸的牆系統等,來進一步降低隱含碳排。 未來建材業與營造業必須在價值鏈中降低碳排放,將建材中的隱含碳納入建築物生命週期總碳排放量的計算重點,已是一個明確指標。 #實現淨零建築,從三方著手 關於建築物日常營運階段的節能減碳,政府也已經有越來越明確嚴格的法規政策,例如強化建築外殼性能提升、建築能效標示制度、強制建築物裝設太陽能板、開發行為溫室氣體增量分年抵減等,未來也將實施建築碳排總量管制以及強制裝設儲能系統等,陳重仁總結提出台灣淨零建築的實踐可以「設計階段減碳」、「日常運營階段減碳」,以及「基地內外再生能源減碳」三方面著手。 首先,在設計階段減碳,考量建築外殼、空調及照明系統的深度節能設計;再則,導入智慧能源監控與管理系統在日常運營階段做減碳管理,達到30%~50%的總體節能成效;最後,搭配基地內與基地外的再生能源,達到淨零耗能。目前最常見的是於建築物基地內自設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板, 以澄毓輔導廠商在印尼廠辦大樓的案例,運用BIPV建築整合式太陽能光電系統來設計屋頂大棚架式雨遮棚,達到約40%的能源替代率,成功獲得美國LEED黃金級認證。 「先做深度節能設計及改善,再補上足夠可再生能源,便可達到零耗能!」陳重仁強調,下一代的綠建築應該具備節能、節水、減廢、低隱含碳排、使用再生能源以及能量測與揭露碳排放的功能!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