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適逢2015年《巴黎協定》後首次的「全球盤點」,評估及檢視各國的減碳進度,目標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2℃以下,並力求不超過1.5℃,經過13天馬不停蹄的討論協商,各國代表達成許多重大協議,包括(1)超過60個國家簽署「全球冷卻」行動承諾;(2)近200個國家無異議通過「脫離化石燃料」,寫下歷史性的一刻;(3)由法國和摩洛哥主導,共27國簽署的「建築突破」倡議,目標是在2030年前,使「淨零與韌性建築」成為產業的新常態。 #2060年建築物總面積倍增 被動式建築是解方 根據聯合國統計,到2050年將近七成的人將生活在城市地區,預計2060年前,全球建築物的總面積將持續加倍來因應人口的成長,而且多半集中在開發中國家,如何造出淨零且具韌性的綠建築成為討論重點。實際上德國及瑞典的兩位學者,在1988年便提出「被動式建築」(The concept of Passive House)的概念,在不主動使用更多能源的前提下,透過建築設計、建材、設備等面向,讓居民有健康的居住環境。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COP28的館內,展示出兩種傳統建築結構,百年前中東地區的傳統建築工法「Barjeel」,根據在地的氣候條件、迎風面進行設計,將捕捉的氣流引入建築物中,在不耗能的情況下,利用自然通風幫助室內降溫,這類設計常見在高塔結構,因此又稱為「捕風塔」(wind capture tower)。具生態健康指標的珊瑚也能成為建材,利用珊瑚多孔特性,在白天吸收、保留熱量,夜晚釋放,幫助建築冷卻或提供熱能,透過減少使用鋼鐵、水泥等高碳排建材,不僅能加強建築效能,也能削減隱含碳。 #結合節能、創能、儲能設計,建築更具韌性 「建築突破」倡議中關於「韌性建築」的部分,主要是希望在設計階段,考量到居民的安全、健康、舒適,讓建築物能抵擋極端氣候帶來的威脅,展現「容受力」及「回復力」,使衝擊影響最小化,建築結合太陽能發電、儲能、氫能源系統,是提升韌性,達到淨零建築的有效途徑。 台灣那瑪夏民權小學採用可調式的地面通風口、通風天窗,在夏天能有效引進涼爽空氣,冬天減少冷風進入,提供學生舒服的讀書環境。透過節能設備、高隔熱性建材、因地制宜設計、可再生能源、能源監視及管理等方面的努力,讓該校每年節能效益高達9成,不但獲得美國LEED O+M既有建築白金級認證,更於2022年成為全台第一座達到「淨零耗能」(能源的產出量大於使用量)的校園。 具有50年歷史的花蓮瑞穗鄉布農部落《奇美教堂》,在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台灣綠領協會偕同公益組織共同努力下,進行修繕整建工程,已於2023年12月1日舉行零碳教堂落成典禮。基於尊重在地文化,保留教堂原始樣貌與共同記憶的前提下,並以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及「LEED Zero Carbon淨零碳建築」規範為依歸,加入具布農族特色的裝修元素,整修用料均為環保健康材料,以及裝設太陽能板、儲能系統、太陽能熱水器、一級能效空調與雨水回收系統等,以達成零碳綠建築目標,同時整修廢棄物也達到80%以上的減量透過在地材料與工法,讓奇美教堂蛻變成為花蓮地區的重點佈道會所與零碳教育的種子據點。 在全球綠色永續的浪潮下,建築產業應肩負起節能減碳之重責大任,呼應COP28提出的「全球冷卻」、「建築突破」、「水泥和混凝土突破」的倡議與行動承諾,持續朝「淨零與韌性建築」之路邁進,台灣不可缺席。   #更多綠建築相關文章 LEED Zero Carbon 讓建築物成為淨零碳排的地球解方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花蓮瑞穗鄉奇美布農部落現居16戶,部落中的族人大部分屬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當年族人自馬遠部落遷徒至此,為了凝聚族人並建立部落決策基地,遂由族人共同親手建造了教堂,這座教堂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成為了部落生活的中心,提供了培力、共餐及長者關懷的功能。 歷經50多年的歲月,原建築逐漸老舊,也漸不堪使用,部落的族人期望能夠對其進行翻新與整理,在公益支持的發起串聯和支持下,連結台灣綠領協會以及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婦權基金會),與部落的長者共同商討整修計畫。在整修的首要原則中,考量維持教堂原有的樣貌,同時融入現代建築節能的趨勢,這不僅尊重教堂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使其符合當代的節能標準。 為此,台灣綠領協會攜手BSA宋苾璇建築師與SSDC澄毓綠建築顧問,經過半年工期,於今年的12月,共同完成了這座藍白相間、富布農特色的零碳教堂。此外,除了建築物達到淨零,亦由婦權基金會導入地方創生、部落復育的發展計畫,共同促進部落與教會的永續發展。本案榮獲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淨零建築設計大賞——產業組佳作。   #零碳教堂帶動部落永續發展,期待傳統文化與環境教育新生 奇美零碳教堂落成典禮當天,適逢田貴貞傳道師封立牧師並就任奇美教會首任牧師的感恩禮拜,來自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各地長老教會及中會代表都前來獻上對教會與田牧師的祝福,也共同見證教堂落成後第一次的布農婚禮。新人穿著傳統服飾,在牧師與眾人的見證下進場,這不僅是他們未來新生活的開始,也象徵布農文化與宗教信仰的融合與傳承。除了零碳婚禮外,相信未來將有更多零碳永續的活動在這裡發生。 奇美零碳教堂整修完成後將申請LEED綠建築認證和淨零建築認證(LEED Zero),成為花東地區第一個零碳教育體驗中心與零碳旅遊景點。後續營運更要以「維持淨零」為目標,部落品牌「山里十六家」攜手其他組織合作舉辦零碳旅宿、零碳教育及文化體驗活動,實現與自然共存、永續發展的理念。   #節能、創能與儲能,零碳教堂如何煉成? 為維持教堂原始外觀,除了既有結構的補強,整修工程主力亦注重於防水與外殼節能改善、再生能源系統設計、節水設計、以及健康無毒的綠裝修設計。在公益團體的鼎力相助下,成就了一座符合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14項的永續零碳教堂。 為達到深度節能,教堂外殼使用隔熱漆、隔熱毯加強外殼節能效果,空調、照明、爐台都汰換成高效能設備,不僅省電也提升安全性;節水設計除了選用具省水標章的產品外,還設置雨水回收系統供澆灌、沖廁及清潔用,節省大量水資源消耗。 本案最大亮點——讓教堂達到淨零的綠能系統,是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兼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的心血。根據教堂過往全年用電度數,及節能改善後所預估之日常用電數據,來計算教堂每日以及每年最高用電量度數,並裝設發電量超過教堂日常用電需求之太陽能光電系統,以及裝設可供教會單獨用電2~3天的儲能系統,不僅可將白天太陽能系統發的多餘的電儲存起來夜間使用,也可以在陰雨天弭補太陽能的不足,以及災害發生停電時讓教堂成為部落有電可用的避難場所。如此,讓奇美教會達到實質的淨零(創能大於耗能)。   #部落與我們緣分激盪下的「永續循環」實踐 打造本案永續淨零建築,不只是導入新的設備與技術,更用透過在地材料與工法,將部落文化與教堂整修工程進行連結,例如半戶外共餐廚房之天花板以附近採收之天然竹材現場製作而成,具體展現原住民族的傳統建築元素;戶外地坪整修採用當地石子,且以當地常見之抿石子地坪工法鋪設,強調在地材料的運用。室內隔間牆採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環保防火發泡磚輕隔間工法,未來拆除可100%再利用,而拆除階段所產生的廢棄物則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的概念,現場再利用或分送給需要的部落居民,營建廢棄物回收率達80%以上,充分落實低碳循環概念之餘,亦提供使用者健康且舒適的室內空間。 自計畫緣起迄今,陳重仁與團隊頻繁來往台北與花蓮奇美部落,對他而言,這是一段奇妙且充滿著感恩之情的緣分。因公益目的親手打造出零碳教堂,更是台灣公正轉型的示範。未來台灣在淨零路上將持續面臨挑戰,但「永續」與「對話」將是我們的最大公約數,台灣綠領協會、SSDC與BSA會攜手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努力讓社會在追求淨零轉型過程中不遺落任何人。   #好文推薦 讓低碳永續綠建築啟動觀光競爭力:凱渡廣場酒店、福爾摩沙遊艇酒店 跨出ESG第一步:SSDC澄毓攜手京城建設完成企業永續報告書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花蓮瑞穗鄉奇美布農部落現居16戶,部落中的族人大部分屬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當年族人自馬遠部落遷徒至此,為了凝聚族人並建立部落決策基地,遂由族人共同親手建造了教堂,這座教堂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成為了部落生活的中心,提供了培力、共餐及長者關懷的功能。 歷經50多年的歲月,原建築逐漸老舊,也漸不堪使用,部落的族人期望能夠對其進行翻新與整理,在公益支持的發起串聯和支持下,連結台灣綠領協會以及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婦權基金會),與部落的長者共同商討整修計畫。在整修的首要原則中,考量維持教堂原有的樣貌,同時融入現代建築節能的趨勢,這不僅尊重教堂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使其符合當代的節能標準。 為此,台灣綠領協會攜手BSA宋苾璇建築師與SSDC澄毓綠建築顧問,經過半年工期,於今年的12月,共同完成了這座藍白相間、富布農特色的零碳教堂。此外,除了建築物達到淨零,亦由婦權基金會導入地方創生、部落復育的發展計畫,共同促進部落與教會的永續發展。本案榮獲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淨零建築設計大賞——產業組佳作。   #零碳教堂帶動部落永續發展,期待傳統文化與環境教育新生 奇美零碳教堂落成典禮當天,適逢田貴貞傳道師封立牧師並就任奇美教會首任牧師的感恩禮拜,來自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各地長老教會及中會代表都前來獻上對教會與田牧師的祝福,也共同見證教堂落成後第一次的布農婚禮。新人穿著傳統服飾,在牧師與眾人的見證下進場,這不僅是他們未來新生活的開始,也象徵布農文化與宗教信仰的融合與傳承。除了零碳婚禮外,相信未來將有更多零碳永續的活動在這裡發生。 奇美零碳教堂整修完成後將申請LEED綠建築認證和淨零建築認證(LEED Zero),成為花東地區第一個零碳教育體驗中心與零碳旅遊景點。後續營運更要以「維持淨零」為目標,部落品牌「山里十六家」攜手其他組織合作舉辦零碳旅宿、零碳教育及文化體驗活動,實現與自然共存、永續發展的理念。   #節能、創能與儲能,零碳教堂如何煉成? 為維持教堂原始外觀,除了既有結構的補強,整修工程主力亦注重於防水與外殼節能改善、再生能源系統設計、節水設計、以及健康無毒的綠裝修設計。在公益團體的鼎力相助下,成就了一座符合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14項的永續零碳教堂。 為達到深度節能,教堂外殼使用隔熱漆、隔熱毯加強外殼節能效果,空調、照明、爐台都汰換成高效能設備,不僅省電也提升安全性;節水設計除了選用具省水標章的產品外,還設置雨水回收系統供澆灌、沖廁及清潔用,節省大量水資源消耗。 本案最大亮點——讓教堂達到淨零的綠能系統,是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兼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的心血。根據教堂過往全年用電度數,及節能改善後所預估之日常用電數據,來計算教堂每日以及每年最高用電量度數,並裝設發電量超過教堂日常用電需求之太陽能光電系統,以及裝設可供教會單獨用電2~3天的儲能系統,不僅可將白天太陽能系統發的多餘的電儲存起來夜間使用,也可以在陰雨天弭補太陽能的不足,以及災害發生停電時讓教堂成為部落有電可用的避難場所。如此,讓奇美教會達到實質的淨零(創能大於耗能)。   #部落與我們緣分激盪下的「永續循環」實踐 打造本案永續淨零建築,不只是導入新的設備與技術,更用透過在地材料與工法,將部落文化與教堂整修工程進行連結,例如半戶外共餐廚房之天花板以附近採收之天然竹材現場製作而成,具體展現原住民族的傳統建築元素;戶外地坪整修採用當地石子,且以當地常見之抿石子地坪工法鋪設,強調在地材料的運用。室內隔間牆採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環保防火發泡磚輕隔間工法,未來拆除可100%再利用,而拆除階段所產生的廢棄物則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的概念,現場再利用或分送給需要的部落居民,營建廢棄物回收率達80%以上,充分落實低碳循環概念之餘,亦提供使用者健康且舒適的室內空間。 自計畫緣起迄今,陳重仁與團隊頻繁來往台北與花蓮奇美部落,對他而言,這是一段奇妙且充滿著感恩之情的緣分。因公益目的親手打造出零碳教堂,更是台灣公正轉型的示範。未來台灣在淨零路上將持續面臨挑戰,但「永續」與「對話」將是我們的最大公約數,台灣綠領協會、SSDC與BSA會攜手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努力讓社會在追求淨零轉型過程中不遺落任何人。   #好文推薦 讓低碳永續綠建築啟動觀光競爭力:凱渡廣場酒店、福爾摩沙遊艇酒店 跨出ESG第一步:SSDC澄毓攜手京城建設完成企業永續報告書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淨零建築行不行 2/內政部推淨零建築 建築師很頭大:這麼多太陽能板怎麼搞?

【轉載】2023/12/01 13:05:31  經濟日報 記者徐珮君/台北報導 「以前建築物和綠電無關,以後建築物要能夠生產綠電,因為長期以來建築業貢獻了全球將近40%的碳排量,有責任要減碳。」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說, 全球淨零排放浪潮襲來,距離2050年,台灣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建築必須達到零碳排的淨零建築目標,此刻正和時間賽跑,陳重仁提醒:「這是責任問題,現在就要加速,否則2050年難以達標。」 到底怎樣做到淨零建築?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員陳麒任解釋,建築物再怎麼節能,都不可能不用電,「除非回到石器時代」,然而,用電就一定會產生碳排,除非全部用綠電,因此,政府現在推動的作法就是,建築物先節能50%,達到近零碳建築的「1+」節能最高等級,剩下的50%能耗,不可能再節能下去,就用再生綠電達到碳中和,讓碳排回到零的效果,就是淨零(Net Zero)建築。   #淨零建築 自己省碳50%其餘靠綠電 為了進一步讓建築物自己產生綠電,立法院5月底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訂未來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的建築物,應於屋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對於「一定規模」建築物的定義?經濟部與內政部經過半年磋商,近期已達成共識,規定新建物的屋頂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以上,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 經濟部官員說,依此原則,未來300坪以上新建、增建、修建的建築物,都必須設置50瓩容量光電,包括工廠、商辦及大型集合住宅等,都會涵蓋在強制裝設太陽能板的範圍內。不過,相關子法仍未公布,實施時間最快落在明年下半年或後年。 「雖然現在加裝太陽能發電裝置在技術上不會有問題,但一定會增加麻煩」,內政部官員坦言,「對再生能源相關技術和知識相對陌生的建築師,面對淨零浪潮也要轉型。」同時,強制裝太陽能板的政策執行下去,也會創造很多需求,發展出相關產業,變成綠色經濟的動能,建築業不應排拒。 擁有超過十年綠建築專業經驗的陳重仁則指出,「還是有很多建築師無法接受強制在建築物上,加裝太陽能板發電設施」,因為建築師要對建築物的結構安全、消防設計等負責,若加上了淨零減碳的建築設計,他們的任務增加,要做的事情變多,設計費用不僅沒有增加,還被七折八扣,「這是建築師的困難。」   #建築加蓋太陽能板 建築師頭大 陳重仁分析,高效能的設計是有代價的,當專業人士的費用無法提高,自然會壓低成本,例如技師等附委託專家對建築物測量評估的結果,一定會被傷害,「一分錢一分貨,很多業主也很接受近零碳建築的觀念,但最後一看到報價就說算了,還是不要做了,建築師的 設計都白費了。」 事實上,政府推動2050淨零建築的路徑,是分階段設定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成近零碳建築目標;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近零碳建築;最後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淨零建築。 官員認為,2030年的目標「滿簡單的」,因為強制從公家機關先做,「一個命令下來,就要配合,難度不大,反而是2040年(50%既有建築更新)的目標,比較困難。」 官員強調,「法規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政府不用花很多錢,例如補助民眾買節能電器設備,就讓被管制的新建築物設置太陽能發電裝置,這是成本最小的作法,但也只是杯水車薪,影響最大的還是既有的舊建築物,因為現在已經蓋好了,不能強制要求加裝太陽能板。「未來會考慮加強力道,修法針對一定規模的既有建築,逐步要求增設太陽光電板。」 陳重仁認為,因為業主都想要順利蓋好房子,因此對法規的強制要求,都會努力完成。不過,要讓既有的舊建築物提升節能設備,或加設太陽能板發電設施,除了靠政府補助外,關鍵在於創新的商業模式,引進金融單位和財務金融的支持。 例如現在已有ESCO(能源績效保證機制),業主想要改善節能設備,一開始不用出錢或出一點點錢,由銀行先買單,只要後續達到節能績效,就能用類似分期付款的方式,由銀行資金提供低利貸款,專門用來做節能建築或設備改善之用。   #淨零建築怎麼搞 專家提建議 另一方面,陳重仁建議,推動淨零建築可先從改變建築材料著手,「最好是把太陽能板和建築造型設計在一起」,例如現在已有BIPV建築整合型,以及貼附在建築物外的BAPV安裝型太陽能板,不僅減少碳排、提高發電量,更增加建築物的美觀。 第二是做好建築物的能源管理,包括室內空調、照明等電器節能,只要耗電量減少、能效就增加。 第三是創能,導入再生能源,做到碳中和。陳重仁說,除了在建築物本身透過設置太陽能板生產綠電外,若自產綠電不足,可以運用購買綠電、綠電憑證、碳權抵換等手段來補足,達到淨零。更好的作法是如果台電供應的電力都是零碳的綠電,就最好了。 「現在開始到2050年,還有將近30年的時間,就是要加速努力,一方面增加綠電比例,同時提高節能的能效,兩邊都要一起做。」陳重仁建議,「不要忘了建築物的立面也可裝設太陽能板」,過去大家認為立面的發電效率差,但未來BIPV產品更成熟,就不易受到太陽光角度的影響,甚至在微弱的光線下還可發電,他舉例,內政部對對既有建築物的外牆拉皮,給予一定補助,以後補助,若要求使用BIVP建材的綠色拉皮,就能有更多建築物發電。 此外,陳重仁觀察,和國際相比,台灣政府投資在每個人節能的人均成本,遠遠落後其他國家,資源明顯不足,而且對於綠能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上,目前提供的培訓課程和證照也偏少,建築業界想要要找擅長太陽能發電施工的公司或傳統工班,實際上很多都沒有證照,難以認證其專業性,也是邁向淨零建築的一大阻力。   此文轉自《經濟日報》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淨零」作為建築產業時下最熱門趨勢,相關法規制度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建築能效標示制度(BERS)陸續上路。台灣2050淨零排放之路前方究竟是荊棘滿佈還是平坦的康莊大道?比我們早近10年起步的日本或許知道。   #十年佈局,日本ZEB為何值得參考? 法規起步早經驗豐富:日本國土交通省2013年進行建築能耗普查,2014年內閣會議制定能源基本計劃,以實現ZEB(Zero Emission Building),並在2015年完成ZEB定義、路徑規劃,明訂條件為「加入再生能源之前,一次性能源消耗比起基準值需減少50%以上。」加上再生能源後,能源消耗減少75%以上為Nearly ZEB,減少100%或以上才是ZEB。 2016年日本開始實施「建築節能法」,對獲得較佳節能性能認證之建築物提供容積獎勵,並開始推行建築能源性能標示制度(BELS)等政策。BELS是日本住宅性能評估和標籤協會於2014年推出的建築物節能性能標籤系統,將同類型建築物節能性能分成1星至5星。國土交通省在2017年針對大規模的非住宅類建築必須強制通過BELS認證,中等規模以上的所有建築物則都必須於申請建造執照時提出建築耗能指數(BEI)的計算結果等強制性政策。 全國投入效果顯著:日本在2021年發布《全球變暖對策計劃》,設定2030年的目標為建築能源衍生的排碳量比2013年減少51%,到2050年則要「全建築零排碳」。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2021年初整理的《G20零碳政策評比》,日本排名第5,從地方政府到中央全面投入淨零轉型,目標是成為「淨零城市」。 熟悉日本建築節能政策的台灣野村總研諮詢顧問陳志仁副總經理說,日本初期採取獎勵措施,2017年後開始執行強制性的政策,這些建築、公司「不得不做」建築節能與創能。他舉日本的再生能源空間配置為例,日本有很多停車場都會善盡空間搭設太陽能發電系統,而台灣便利商店密度高,許多分店都設有停車場,若能善加利用,必對提升再生能源發電量有很大的幫助。   #開始了然後呢?台灣建築淨零路徑該走向何方? 檢視日本在建築淨零路徑方面的相關資料,可整理出幾個值得效仿的方向: 路徑及目標明確,推行手段軟硬兼施:自2014年政府決定普及ZEB後,各部會積極規劃和立法,從綠色貸款、容積獎勵等配套措施都非常完善,最後祭出強制政策,按部就班地讓公部門和私部門一起投入淨零轉型。此外,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宣布碳中和目標後,全國共514個自治體表明2050將成為零碳城市,這些城市共有約1億1250萬人口,全國上下都展現出行動力。 目前台灣的BERS由公部門新建建築先試行,後續才會納入住宿類建築。但針對私人建築及既有建築的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定案,BERS除了建築外殼的節能,也與使用設備能效有關,要鼓勵民眾、企業使用高能效的設備,完備建築法規外,更需要整合其他配套措施。 同時考量節能與創能,與企業合作提出實際解方:ZEB一開始就將節能與創能視為缺一不可的環節,政府分別為這兩個環節制定不同法規,日本企業因應趨勢積極採用再生能源,2020年成為倡議企業100%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第3大會員國。且政府鼓勵企業研發再生能源系統應用技術,大成建設與鐘化集團合作推出耐用年限30年,且可用於建築物立面的太陽能板。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就主張,台灣應該多開發建築立面可用的太陽能發電面積,結合美學與發電來達成淨零建築,尤其台灣建築物的密度高,立面面積比屋頂大很多,是一個具有無限潛力的市場。但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前,因代價較高,台灣的BIPV廠商多半是做外銷,內需不大,預期這次法規通過將活絡國內的太陽能產業。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中,雖然有70%碳排(營運碳)來自營運期間,可以透過BERS或BELS等制度管理,但施工期間的碳排(隱含碳)也不容小覷。陳重仁表示,現在的淨零路徑除了要降低營運碳之外,也要顧及建材、施工時產生的隱含碳,從建物結構體著手,使用綠建材,打造全生命週期都永續的建築。 2022年3月台灣政府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只是一個起點,根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年(2023)8月的調查,上市櫃公司僅 7% 揭露淨零承諾,碳排大戶未提出淨零目標者高達4成。因此2050是否能達標,政府與民間必須更有決心和行動力。   #好文推薦 建築物也要循環?淨零碳排的必經之路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要循環更要經濟:建築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淨零」作為建築產業時下最熱門趨勢,相關法規制度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建築能效標示制度(BERS)陸續上路。台灣2050淨零排放之路前方究竟是荊棘滿佈還是平坦的康莊大道?比我們早近10年起步的日本或許知道。   #十年佈局,日本ZEB為何值得參考? 法規起步早經驗豐富:日本國土交通省2013年進行建築能耗普查,2014年內閣會議制定能源基本計劃,以實現ZEB(Zero Emission Building),並在2015年完成ZEB定義、路徑規劃,明訂條件為「加入再生能源之前,一次性能源消耗比起基準值需減少50%以上。」加上再生能源後,能源消耗減少75%以上為Nearly ZEB,減少100%或以上才是ZEB。 2016年日本開始實施「建築節能法」,對獲得較佳節能性能認證之建築物提供容積獎勵,並開始推行建築能源性能標示制度(BELS)等政策。BELS是日本住宅性能評估和標籤協會於2014年推出的建築物節能性能標籤系統,將同類型建築物節能性能分成1星至5星。國土交通省在2017年針對大規模的非住宅類建築必須強制通過BELS認證,中等規模以上的所有建築物則都必須於申請建造執照時提出建築耗能指數(BEI)的計算結果等強制性政策。 全國投入效果顯著:日本在2021年發布《全球變暖對策計劃》,設定2030年的目標為建築能源衍生的排碳量比2013年減少51%,到2050年則要「全建築零排碳」。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2021年初整理的《G20零碳政策評比》,日本排名第5,從地方政府到中央全面投入淨零轉型,目標是成為「淨零城市」。 熟悉日本建築節能政策的台灣野村總研諮詢顧問陳志仁副總經理說,日本初期採取獎勵措施,2017年後開始執行強制性的政策,這些建築、公司「不得不做」建築節能與創能。他舉日本的再生能源空間配置為例,日本有很多停車場都會善盡空間搭設太陽能發電系統,而台灣便利商店密度高,許多分店都設有停車場,若能善加利用,必對提升再生能源發電量有很大的幫助。   #開始了然後呢?台灣建築淨零路徑該走向何方? 檢視日本在建築淨零路徑方面的相關資料,可整理出幾個值得效仿的方向: 路徑及目標明確,推行手段軟硬兼施:自2014年政府決定普及ZEB後,各部會積極規劃和立法,從綠色貸款、容積獎勵等配套措施都非常完善,最後祭出強制政策,按部就班地讓公部門和私部門一起投入淨零轉型。此外,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宣布碳中和目標後,全國共514個自治體表明2050將成為零碳城市,這些城市共有約1億1250萬人口,全國上下都展現出行動力。 目前台灣的BERS由公部門新建建築先試行,後續才會納入住宿類建築。但針對私人建築及既有建築的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定案,BERS除了建築外殼的節能,也與使用設備能效有關,要鼓勵民眾、企業使用高能效的設備,完備建築法規外,更需要整合其他配套措施。 同時考量節能與創能,與企業合作提出實際解方:ZEB一開始就將節能與創能視為缺一不可的環節,政府分別為這兩個環節制定不同法規,日本企業因應趨勢積極採用再生能源,2020年成為倡議企業100%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第3大會員國。且政府鼓勵企業研發再生能源系統應用技術,大成建設與鐘化集團合作推出耐用年限30年,且可用於建築物立面的太陽能板。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就主張,台灣應該多開發建築立面可用的太陽能發電面積,結合美學與發電來達成淨零建築,尤其台灣建築物的密度高,立面面積比屋頂大很多,是一個具有無限潛力的市場。但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前,因代價較高,台灣的BIPV廠商多半是做外銷,內需不大,預期這次法規通過將活絡國內的太陽能產業。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中,雖然有70%碳排(營運碳)來自營運期間,可以透過BERS或BELS等制度管理,但施工期間的碳排(隱含碳)也不容小覷。陳重仁表示,現在的淨零路徑除了要降低營運碳之外,也要顧及建材、施工時產生的隱含碳,從建物結構體著手,使用綠建材,打造全生命週期都永續的建築。 2022年3月台灣政府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只是一個起點,根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年(2023)8月的調查,上市櫃公司僅 7% 揭露淨零承諾,碳排大戶未提出淨零目標者高達4成。因此2050是否能達標,政府與民間必須更有決心和行動力。   #好文推薦 建築物也要循環?淨零碳排的必經之路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要循環更要經濟:建築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適逢2015年《巴黎協定》後首次的「全球盤點」,評估及檢視各國的減碳進度,目標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2℃以下,並力求不超過1.5℃,經過13天馬不停蹄的討論協商,各國代表達成許多重大協議,包括(1)超過60個國家簽署「全球冷卻」行動承諾;(2)近200個國家無異議通過「脫離化石燃料」,寫下歷史性的一刻;(3)由法國和摩洛哥主導,共27國簽署的「建築突破」倡議,目標是在2030年前,使「淨零與韌性建築」成為產業的新常態。 #2060年建築物總面積倍增 被動式建築是解方 根據聯合國統計,到2050年將近七成的人將生活在城市地區,預計2060年前,全球建築物的總面積將持續加倍來因應人口的成長,而且多半集中在開發中國家,如何造出淨零且具韌性的綠建築成為討論重點。實際上德國及瑞典的兩位學者,在1988年便提出「被動式建築」(The concept of Passive House)的概念,在不主動使用更多能源的前提下,透過建築設計、建材、設備等面向,讓居民有健康的居住環境。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COP28的館內,展示出兩種傳統建築結構,百年前中東地區的傳統建築工法「Barjeel」,根據在地的氣候條件、迎風面進行設計,將捕捉的氣流引入建築物中,在不耗能的情況下,利用自然通風幫助室內降溫,這類設計常見在高塔結構,因此又稱為「捕風塔」(wind capture tower)。具生態健康指標的珊瑚也能成為建材,利用珊瑚多孔特性,在白天吸收、保留熱量,夜晚釋放,幫助建築冷卻或提供熱能,透過減少使用鋼鐵、水泥等高碳排建材,不僅能加強建築效能,也能削減隱含碳。 #結合節能、創能、儲能設計,建築更具韌性 「建築突破」倡議中關於「韌性建築」的部分,主要是希望在設計階段,考量到居民的安全、健康、舒適,讓建築物能抵擋極端氣候帶來的威脅,展現「容受力」及「回復力」,使衝擊影響最小化,建築結合太陽能發電、儲能、氫能源系統,是提升韌性,達到淨零建築的有效途徑。 台灣那瑪夏民權小學採用可調式的地面通風口、通風天窗,在夏天能有效引進涼爽空氣,冬天減少冷風進入,提供學生舒服的讀書環境。透過節能設備、高隔熱性建材、因地制宜設計、可再生能源、能源監視及管理等方面的努力,讓該校每年節能效益高達9成,不但獲得美國LEED O+M既有建築白金級認證,更於2022年成為全台第一座達到「淨零耗能」(能源的產出量大於使用量)的校園。 具有50年歷史的花蓮瑞穗鄉布農部落《奇美教堂》,在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台灣綠領協會偕同公益組織共同努力下,進行修繕整建工程,已於2023年12月1日舉行零碳教堂落成典禮。基於尊重在地文化,保留教堂原始樣貌與共同記憶的前提下,並以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及「LEED Zero Carbon淨零碳建築」規範為依歸,加入具布農族特色的裝修元素,整修用料均為環保健康材料,以及裝設太陽能板、儲能系統、太陽能熱水器、一級能效空調與雨水回收系統等,以達成零碳綠建築目標,同時整修廢棄物也達到80%以上的減量透過在地材料與工法,讓奇美教堂蛻變成為花蓮地區的重點佈道會所與零碳教育的種子據點。 在全球綠色永續的浪潮下,建築產業應肩負起節能減碳之重責大任,呼應COP28提出的「全球冷卻」、「建築突破」、「水泥和混凝土突破」的倡議與行動承諾,持續朝「淨零與韌性建築」之路邁進,台灣不可缺席。   #更多綠建築相關文章 LEED Zero Carbon 讓建築物成為淨零碳排的地球解方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花蓮瑞穗鄉奇美布農部落現居16戶,部落中的族人大部分屬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當年族人自馬遠部落遷徒至此,為了凝聚族人並建立部落決策基地,遂由族人共同親手建造了教堂,這座教堂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成為了部落生活的中心,提供了培力、共餐及長者關懷的功能。 歷經50多年的歲月,原建築逐漸老舊,也漸不堪使用,部落的族人期望能夠對其進行翻新與整理,在公益支持的發起串聯和支持下,連結台灣綠領協會以及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婦權基金會),與部落的長者共同商討整修計畫。在整修的首要原則中,考量維持教堂原有的樣貌,同時融入現代建築節能的趨勢,這不僅尊重教堂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使其符合當代的節能標準。 為此,台灣綠領協會攜手BSA宋苾璇建築師與SSDC澄毓綠建築顧問,經過半年工期,於今年的12月,共同完成了這座藍白相間、富布農特色的零碳教堂。此外,除了建築物達到淨零,亦由婦權基金會導入地方創生、部落復育的發展計畫,共同促進部落與教會的永續發展。本案榮獲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淨零建築設計大賞——產業組佳作。   #零碳教堂帶動部落永續發展,期待傳統文化與環境教育新生 奇美零碳教堂落成典禮當天,適逢田貴貞傳道師封立牧師並就任奇美教會首任牧師的感恩禮拜,來自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各地長老教會及中會代表都前來獻上對教會與田牧師的祝福,也共同見證教堂落成後第一次的布農婚禮。新人穿著傳統服飾,在牧師與眾人的見證下進場,這不僅是他們未來新生活的開始,也象徵布農文化與宗教信仰的融合與傳承。除了零碳婚禮外,相信未來將有更多零碳永續的活動在這裡發生。 奇美零碳教堂整修完成後將申請LEED綠建築認證和淨零建築認證(LEED Zero),成為花東地區第一個零碳教育體驗中心與零碳旅遊景點。後續營運更要以「維持淨零」為目標,部落品牌「山里十六家」攜手其他組織合作舉辦零碳旅宿、零碳教育及文化體驗活動,實現與自然共存、永續發展的理念。   #節能、創能與儲能,零碳教堂如何煉成? 為維持教堂原始外觀,除了既有結構的補強,整修工程主力亦注重於防水與外殼節能改善、再生能源系統設計、節水設計、以及健康無毒的綠裝修設計。在公益團體的鼎力相助下,成就了一座符合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14項的永續零碳教堂。 為達到深度節能,教堂外殼使用隔熱漆、隔熱毯加強外殼節能效果,空調、照明、爐台都汰換成高效能設備,不僅省電也提升安全性;節水設計除了選用具省水標章的產品外,還設置雨水回收系統供澆灌、沖廁及清潔用,節省大量水資源消耗。 本案最大亮點——讓教堂達到淨零的綠能系統,是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兼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的心血。根據教堂過往全年用電度數,及節能改善後所預估之日常用電數據,來計算教堂每日以及每年最高用電量度數,並裝設發電量超過教堂日常用電需求之太陽能光電系統,以及裝設可供教會單獨用電2~3天的儲能系統,不僅可將白天太陽能系統發的多餘的電儲存起來夜間使用,也可以在陰雨天弭補太陽能的不足,以及災害發生停電時讓教堂成為部落有電可用的避難場所。如此,讓奇美教會達到實質的淨零(創能大於耗能)。   #部落與我們緣分激盪下的「永續循環」實踐 打造本案永續淨零建築,不只是導入新的設備與技術,更用透過在地材料與工法,將部落文化與教堂整修工程進行連結,例如半戶外共餐廚房之天花板以附近採收之天然竹材現場製作而成,具體展現原住民族的傳統建築元素;戶外地坪整修採用當地石子,且以當地常見之抿石子地坪工法鋪設,強調在地材料的運用。室內隔間牆採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環保防火發泡磚輕隔間工法,未來拆除可100%再利用,而拆除階段所產生的廢棄物則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的概念,現場再利用或分送給需要的部落居民,營建廢棄物回收率達80%以上,充分落實低碳循環概念之餘,亦提供使用者健康且舒適的室內空間。 自計畫緣起迄今,陳重仁與團隊頻繁來往台北與花蓮奇美部落,對他而言,這是一段奇妙且充滿著感恩之情的緣分。因公益目的親手打造出零碳教堂,更是台灣公正轉型的示範。未來台灣在淨零路上將持續面臨挑戰,但「永續」與「對話」將是我們的最大公約數,台灣綠領協會、SSDC與BSA會攜手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努力讓社會在追求淨零轉型過程中不遺落任何人。   #好文推薦 讓低碳永續綠建築啟動觀光競爭力:凱渡廣場酒店、福爾摩沙遊艇酒店 跨出ESG第一步:SSDC澄毓攜手京城建設完成企業永續報告書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花蓮瑞穗鄉奇美布農部落現居16戶,部落中的族人大部分屬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當年族人自馬遠部落遷徒至此,為了凝聚族人並建立部落決策基地,遂由族人共同親手建造了教堂,這座教堂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成為了部落生活的中心,提供了培力、共餐及長者關懷的功能。 歷經50多年的歲月,原建築逐漸老舊,也漸不堪使用,部落的族人期望能夠對其進行翻新與整理,在公益支持的發起串聯和支持下,連結台灣綠領協會以及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婦權基金會),與部落的長者共同商討整修計畫。在整修的首要原則中,考量維持教堂原有的樣貌,同時融入現代建築節能的趨勢,這不僅尊重教堂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使其符合當代的節能標準。 為此,台灣綠領協會攜手BSA宋苾璇建築師與SSDC澄毓綠建築顧問,經過半年工期,於今年的12月,共同完成了這座藍白相間、富布農特色的零碳教堂。此外,除了建築物達到淨零,亦由婦權基金會導入地方創生、部落復育的發展計畫,共同促進部落與教會的永續發展。本案榮獲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淨零建築設計大賞——產業組佳作。   #零碳教堂帶動部落永續發展,期待傳統文化與環境教育新生 奇美零碳教堂落成典禮當天,適逢田貴貞傳道師封立牧師並就任奇美教會首任牧師的感恩禮拜,來自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各地長老教會及中會代表都前來獻上對教會與田牧師的祝福,也共同見證教堂落成後第一次的布農婚禮。新人穿著傳統服飾,在牧師與眾人的見證下進場,這不僅是他們未來新生活的開始,也象徵布農文化與宗教信仰的融合與傳承。除了零碳婚禮外,相信未來將有更多零碳永續的活動在這裡發生。 奇美零碳教堂整修完成後將申請LEED綠建築認證和淨零建築認證(LEED Zero),成為花東地區第一個零碳教育體驗中心與零碳旅遊景點。後續營運更要以「維持淨零」為目標,部落品牌「山里十六家」攜手其他組織合作舉辦零碳旅宿、零碳教育及文化體驗活動,實現與自然共存、永續發展的理念。   #節能、創能與儲能,零碳教堂如何煉成? 為維持教堂原始外觀,除了既有結構的補強,整修工程主力亦注重於防水與外殼節能改善、再生能源系統設計、節水設計、以及健康無毒的綠裝修設計。在公益團體的鼎力相助下,成就了一座符合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14項的永續零碳教堂。 為達到深度節能,教堂外殼使用隔熱漆、隔熱毯加強外殼節能效果,空調、照明、爐台都汰換成高效能設備,不僅省電也提升安全性;節水設計除了選用具省水標章的產品外,還設置雨水回收系統供澆灌、沖廁及清潔用,節省大量水資源消耗。 本案最大亮點——讓教堂達到淨零的綠能系統,是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兼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的心血。根據教堂過往全年用電度數,及節能改善後所預估之日常用電數據,來計算教堂每日以及每年最高用電量度數,並裝設發電量超過教堂日常用電需求之太陽能光電系統,以及裝設可供教會單獨用電2~3天的儲能系統,不僅可將白天太陽能系統發的多餘的電儲存起來夜間使用,也可以在陰雨天弭補太陽能的不足,以及災害發生停電時讓教堂成為部落有電可用的避難場所。如此,讓奇美教會達到實質的淨零(創能大於耗能)。   #部落與我們緣分激盪下的「永續循環」實踐 打造本案永續淨零建築,不只是導入新的設備與技術,更用透過在地材料與工法,將部落文化與教堂整修工程進行連結,例如半戶外共餐廚房之天花板以附近採收之天然竹材現場製作而成,具體展現原住民族的傳統建築元素;戶外地坪整修採用當地石子,且以當地常見之抿石子地坪工法鋪設,強調在地材料的運用。室內隔間牆採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環保防火發泡磚輕隔間工法,未來拆除可100%再利用,而拆除階段所產生的廢棄物則充分體現循環經濟的概念,現場再利用或分送給需要的部落居民,營建廢棄物回收率達80%以上,充分落實低碳循環概念之餘,亦提供使用者健康且舒適的室內空間。 自計畫緣起迄今,陳重仁與團隊頻繁來往台北與花蓮奇美部落,對他而言,這是一段奇妙且充滿著感恩之情的緣分。因公益目的親手打造出零碳教堂,更是台灣公正轉型的示範。未來台灣在淨零路上將持續面臨挑戰,但「永續」與「對話」將是我們的最大公約數,台灣綠領協會、SSDC與BSA會攜手政府、企業、民間團體,努力讓社會在追求淨零轉型過程中不遺落任何人。   #好文推薦 讓低碳永續綠建築啟動觀光競爭力:凱渡廣場酒店、福爾摩沙遊艇酒店 跨出ESG第一步:SSDC澄毓攜手京城建設完成企業永續報告書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淨零建築行不行 2/內政部推淨零建築 建築師很頭大:這麼多太陽能板怎麼搞?

【轉載】2023/12/01 13:05:31  經濟日報 記者徐珮君/台北報導 「以前建築物和綠電無關,以後建築物要能夠生產綠電,因為長期以來建築業貢獻了全球將近40%的碳排量,有責任要減碳。」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說, 全球淨零排放浪潮襲來,距離2050年,台灣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建築必須達到零碳排的淨零建築目標,此刻正和時間賽跑,陳重仁提醒:「這是責任問題,現在就要加速,否則2050年難以達標。」 到底怎樣做到淨零建築?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員陳麒任解釋,建築物再怎麼節能,都不可能不用電,「除非回到石器時代」,然而,用電就一定會產生碳排,除非全部用綠電,因此,政府現在推動的作法就是,建築物先節能50%,達到近零碳建築的「1+」節能最高等級,剩下的50%能耗,不可能再節能下去,就用再生綠電達到碳中和,讓碳排回到零的效果,就是淨零(Net Zero)建築。   #淨零建築 自己省碳50%其餘靠綠電 為了進一步讓建築物自己產生綠電,立法院5月底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訂未來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的建築物,應於屋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的太陽光電發電設備。 對於「一定規模」建築物的定義?經濟部與內政部經過半年磋商,近期已達成共識,規定新建物的屋頂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以上,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 經濟部官員說,依此原則,未來300坪以上新建、增建、修建的建築物,都必須設置50瓩容量光電,包括工廠、商辦及大型集合住宅等,都會涵蓋在強制裝設太陽能板的範圍內。不過,相關子法仍未公布,實施時間最快落在明年下半年或後年。 「雖然現在加裝太陽能發電裝置在技術上不會有問題,但一定會增加麻煩」,內政部官員坦言,「對再生能源相關技術和知識相對陌生的建築師,面對淨零浪潮也要轉型。」同時,強制裝太陽能板的政策執行下去,也會創造很多需求,發展出相關產業,變成綠色經濟的動能,建築業不應排拒。 擁有超過十年綠建築專業經驗的陳重仁則指出,「還是有很多建築師無法接受強制在建築物上,加裝太陽能板發電設施」,因為建築師要對建築物的結構安全、消防設計等負責,若加上了淨零減碳的建築設計,他們的任務增加,要做的事情變多,設計費用不僅沒有增加,還被七折八扣,「這是建築師的困難。」   #建築加蓋太陽能板 建築師頭大 陳重仁分析,高效能的設計是有代價的,當專業人士的費用無法提高,自然會壓低成本,例如技師等附委託專家對建築物測量評估的結果,一定會被傷害,「一分錢一分貨,很多業主也很接受近零碳建築的觀念,但最後一看到報價就說算了,還是不要做了,建築師的 設計都白費了。」 事實上,政府推動2050淨零建築的路徑,是分階段設定2030年公有新建建築物達成近零碳建築目標;2040年50%既有建築物更新為近零碳建築;最後2050年100%新建建築物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為淨零建築。 官員認為,2030年的目標「滿簡單的」,因為強制從公家機關先做,「一個命令下來,就要配合,難度不大,反而是2040年(50%既有建築更新)的目標,比較困難。」 官員強調,「法規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政府不用花很多錢,例如補助民眾買節能電器設備,就讓被管制的新建築物設置太陽能發電裝置,這是成本最小的作法,但也只是杯水車薪,影響最大的還是既有的舊建築物,因為現在已經蓋好了,不能強制要求加裝太陽能板。「未來會考慮加強力道,修法針對一定規模的既有建築,逐步要求增設太陽光電板。」 陳重仁認為,因為業主都想要順利蓋好房子,因此對法規的強制要求,都會努力完成。不過,要讓既有的舊建築物提升節能設備,或加設太陽能板發電設施,除了靠政府補助外,關鍵在於創新的商業模式,引進金融單位和財務金融的支持。 例如現在已有ESCO(能源績效保證機制),業主想要改善節能設備,一開始不用出錢或出一點點錢,由銀行先買單,只要後續達到節能績效,就能用類似分期付款的方式,由銀行資金提供低利貸款,專門用來做節能建築或設備改善之用。   #淨零建築怎麼搞 專家提建議 另一方面,陳重仁建議,推動淨零建築可先從改變建築材料著手,「最好是把太陽能板和建築造型設計在一起」,例如現在已有BIPV建築整合型,以及貼附在建築物外的BAPV安裝型太陽能板,不僅減少碳排、提高發電量,更增加建築物的美觀。 第二是做好建築物的能源管理,包括室內空調、照明等電器節能,只要耗電量減少、能效就增加。 第三是創能,導入再生能源,做到碳中和。陳重仁說,除了在建築物本身透過設置太陽能板生產綠電外,若自產綠電不足,可以運用購買綠電、綠電憑證、碳權抵換等手段來補足,達到淨零。更好的作法是如果台電供應的電力都是零碳的綠電,就最好了。 「現在開始到2050年,還有將近30年的時間,就是要加速努力,一方面增加綠電比例,同時提高節能的能效,兩邊都要一起做。」陳重仁建議,「不要忘了建築物的立面也可裝設太陽能板」,過去大家認為立面的發電效率差,但未來BIPV產品更成熟,就不易受到太陽光角度的影響,甚至在微弱的光線下還可發電,他舉例,內政部對對既有建築物的外牆拉皮,給予一定補助,以後補助,若要求使用BIVP建材的綠色拉皮,就能有更多建築物發電。 此外,陳重仁觀察,和國際相比,台灣政府投資在每個人節能的人均成本,遠遠落後其他國家,資源明顯不足,而且對於綠能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上,目前提供的培訓課程和證照也偏少,建築業界想要要找擅長太陽能發電施工的公司或傳統工班,實際上很多都沒有證照,難以認證其專業性,也是邁向淨零建築的一大阻力。   此文轉自《經濟日報》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淨零」作為建築產業時下最熱門趨勢,相關法規制度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建築能效標示制度(BERS)陸續上路。台灣2050淨零排放之路前方究竟是荊棘滿佈還是平坦的康莊大道?比我們早近10年起步的日本或許知道。   #十年佈局,日本ZEB為何值得參考? 法規起步早經驗豐富:日本國土交通省2013年進行建築能耗普查,2014年內閣會議制定能源基本計劃,以實現ZEB(Zero Emission Building),並在2015年完成ZEB定義、路徑規劃,明訂條件為「加入再生能源之前,一次性能源消耗比起基準值需減少50%以上。」加上再生能源後,能源消耗減少75%以上為Nearly ZEB,減少100%或以上才是ZEB。 2016年日本開始實施「建築節能法」,對獲得較佳節能性能認證之建築物提供容積獎勵,並開始推行建築能源性能標示制度(BELS)等政策。BELS是日本住宅性能評估和標籤協會於2014年推出的建築物節能性能標籤系統,將同類型建築物節能性能分成1星至5星。國土交通省在2017年針對大規模的非住宅類建築必須強制通過BELS認證,中等規模以上的所有建築物則都必須於申請建造執照時提出建築耗能指數(BEI)的計算結果等強制性政策。 全國投入效果顯著:日本在2021年發布《全球變暖對策計劃》,設定2030年的目標為建築能源衍生的排碳量比2013年減少51%,到2050年則要「全建築零排碳」。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2021年初整理的《G20零碳政策評比》,日本排名第5,從地方政府到中央全面投入淨零轉型,目標是成為「淨零城市」。 熟悉日本建築節能政策的台灣野村總研諮詢顧問陳志仁副總經理說,日本初期採取獎勵措施,2017年後開始執行強制性的政策,這些建築、公司「不得不做」建築節能與創能。他舉日本的再生能源空間配置為例,日本有很多停車場都會善盡空間搭設太陽能發電系統,而台灣便利商店密度高,許多分店都設有停車場,若能善加利用,必對提升再生能源發電量有很大的幫助。   #開始了然後呢?台灣建築淨零路徑該走向何方? 檢視日本在建築淨零路徑方面的相關資料,可整理出幾個值得效仿的方向: 路徑及目標明確,推行手段軟硬兼施:自2014年政府決定普及ZEB後,各部會積極規劃和立法,從綠色貸款、容積獎勵等配套措施都非常完善,最後祭出強制政策,按部就班地讓公部門和私部門一起投入淨零轉型。此外,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宣布碳中和目標後,全國共514個自治體表明2050將成為零碳城市,這些城市共有約1億1250萬人口,全國上下都展現出行動力。 目前台灣的BERS由公部門新建建築先試行,後續才會納入住宿類建築。但針對私人建築及既有建築的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定案,BERS除了建築外殼的節能,也與使用設備能效有關,要鼓勵民眾、企業使用高能效的設備,完備建築法規外,更需要整合其他配套措施。 同時考量節能與創能,與企業合作提出實際解方:ZEB一開始就將節能與創能視為缺一不可的環節,政府分別為這兩個環節制定不同法規,日本企業因應趨勢積極採用再生能源,2020年成為倡議企業100%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第3大會員國。且政府鼓勵企業研發再生能源系統應用技術,大成建設與鐘化集團合作推出耐用年限30年,且可用於建築物立面的太陽能板。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就主張,台灣應該多開發建築立面可用的太陽能發電面積,結合美學與發電來達成淨零建築,尤其台灣建築物的密度高,立面面積比屋頂大很多,是一個具有無限潛力的市場。但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前,因代價較高,台灣的BIPV廠商多半是做外銷,內需不大,預期這次法規通過將活絡國內的太陽能產業。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中,雖然有70%碳排(營運碳)來自營運期間,可以透過BERS或BELS等制度管理,但施工期間的碳排(隱含碳)也不容小覷。陳重仁表示,現在的淨零路徑除了要降低營運碳之外,也要顧及建材、施工時產生的隱含碳,從建物結構體著手,使用綠建材,打造全生命週期都永續的建築。 2022年3月台灣政府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只是一個起點,根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年(2023)8月的調查,上市櫃公司僅 7% 揭露淨零承諾,碳排大戶未提出淨零目標者高達4成。因此2050是否能達標,政府與民間必須更有決心和行動力。   #好文推薦 建築物也要循環?淨零碳排的必經之路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要循環更要經濟:建築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淨零」作為建築產業時下最熱門趨勢,相關法規制度如《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建築能效標示制度(BERS)陸續上路。台灣2050淨零排放之路前方究竟是荊棘滿佈還是平坦的康莊大道?比我們早近10年起步的日本或許知道。   #十年佈局,日本ZEB為何值得參考? 法規起步早經驗豐富:日本國土交通省2013年進行建築能耗普查,2014年內閣會議制定能源基本計劃,以實現ZEB(Zero Emission Building),並在2015年完成ZEB定義、路徑規劃,明訂條件為「加入再生能源之前,一次性能源消耗比起基準值需減少50%以上。」加上再生能源後,能源消耗減少75%以上為Nearly ZEB,減少100%或以上才是ZEB。 2016年日本開始實施「建築節能法」,對獲得較佳節能性能認證之建築物提供容積獎勵,並開始推行建築能源性能標示制度(BELS)等政策。BELS是日本住宅性能評估和標籤協會於2014年推出的建築物節能性能標籤系統,將同類型建築物節能性能分成1星至5星。國土交通省在2017年針對大規模的非住宅類建築必須強制通過BELS認證,中等規模以上的所有建築物則都必須於申請建造執照時提出建築耗能指數(BEI)的計算結果等強制性政策。 全國投入效果顯著:日本在2021年發布《全球變暖對策計劃》,設定2030年的目標為建築能源衍生的排碳量比2013年減少51%,到2050年則要「全建築零排碳」。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2021年初整理的《G20零碳政策評比》,日本排名第5,從地方政府到中央全面投入淨零轉型,目標是成為「淨零城市」。 熟悉日本建築節能政策的台灣野村總研諮詢顧問陳志仁副總經理說,日本初期採取獎勵措施,2017年後開始執行強制性的政策,這些建築、公司「不得不做」建築節能與創能。他舉日本的再生能源空間配置為例,日本有很多停車場都會善盡空間搭設太陽能發電系統,而台灣便利商店密度高,許多分店都設有停車場,若能善加利用,必對提升再生能源發電量有很大的幫助。   #開始了然後呢?台灣建築淨零路徑該走向何方? 檢視日本在建築淨零路徑方面的相關資料,可整理出幾個值得效仿的方向: 路徑及目標明確,推行手段軟硬兼施:自2014年政府決定普及ZEB後,各部會積極規劃和立法,從綠色貸款、容積獎勵等配套措施都非常完善,最後祭出強制政策,按部就班地讓公部門和私部門一起投入淨零轉型。此外,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宣布碳中和目標後,全國共514個自治體表明2050將成為零碳城市,這些城市共有約1億1250萬人口,全國上下都展現出行動力。 目前台灣的BERS由公部門新建建築先試行,後續才會納入住宿類建築。但針對私人建築及既有建築的相關配套措施尚未定案,BERS除了建築外殼的節能,也與使用設備能效有關,要鼓勵民眾、企業使用高能效的設備,完備建築法規外,更需要整合其他配套措施。 同時考量節能與創能,與企業合作提出實際解方:ZEB一開始就將節能與創能視為缺一不可的環節,政府分別為這兩個環節制定不同法規,日本企業因應趨勢積極採用再生能源,2020年成為倡議企業100%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第3大會員國。且政府鼓勵企業研發再生能源系統應用技術,大成建設與鐘化集團合作推出耐用年限30年,且可用於建築物立面的太陽能板。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就主張,台灣應該多開發建築立面可用的太陽能發電面積,結合美學與發電來達成淨零建築,尤其台灣建築物的密度高,立面面積比屋頂大很多,是一個具有無限潛力的市場。但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前,因代價較高,台灣的BIPV廠商多半是做外銷,內需不大,預期這次法規通過將活絡國內的太陽能產業。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中,雖然有70%碳排(營運碳)來自營運期間,可以透過BERS或BELS等制度管理,但施工期間的碳排(隱含碳)也不容小覷。陳重仁表示,現在的淨零路徑除了要降低營運碳之外,也要顧及建材、施工時產生的隱含碳,從建物結構體著手,使用綠建材,打造全生命週期都永續的建築。 2022年3月台灣政府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只是一個起點,根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年(2023)8月的調查,上市櫃公司僅 7% 揭露淨零承諾,碳排大戶未提出淨零目標者高達4成。因此2050是否能達標,政府與民間必須更有決心和行動力。   #好文推薦 建築物也要循環?淨零碳排的必經之路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要循環更要經濟:建築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挑戰與展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