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6.4條通過對台灣企業有何影響?COP29三大重點!
2024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9被媒體報導形容為「烏雲壟罩」,據主辦國亞塞拜然統計,本次參與者約4萬人,相較去年COP28將近10萬人的踴躍出席,COP29熱度卻是大不如前;代表性人物如引領全球設定淨零碳排目標的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范德賴恩上任以來首度缺席,美國總統拜登、法國總統馬克宏、加拿大總理杜魯道等大國元首也未出席。 「少了大國參與,通過的氣候融資決議能否如期實現令人存疑,坦白說,這次COP29像是一個在COP30前的過渡會議,然而,這次會議仍有三個重要進展值得我們關注!」曾任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政務委員與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長,推動中華民國《環境教育法》誕生,在永續領域已深耕多年,現任為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分析道。 重點一:通過每年3000億美元氣候融資協議,但仍不足 定位為「金融峰會」的COP29,核心議題即是為全球氣候融資設定新年度目標,以資助低收入、開發中國家適應氣候變遷之所需費用。在長達二週的激烈討論後,已開發國家承諾在2035年前,每年提供至少3,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給低收入、開發中國家,但這一結果仍未能讓開發中國家滿意。批評者指出,這筆資金未充分考量通膨因素,根據專家估計,進行低碳經濟轉型以對抗氣候變遷所需的基礎建設費用每年高達1.3兆美元,相較之下援助金只是杯水車薪。不過,許多已開發國家也面臨預算危機、通膨、戰爭威脅、政治等壓力,要拿出上兆美金援助資金,實屬不易。 雪上加霜的是,原先的全球氣候融資目標進程早已落後。在2009年COP15上,已開發國家承諾2020年底前,提供每年1000億美金的氣候資金給開發中國家,然而此目標直到2022年才首次達標,顯見氣候融資協議缺乏強制力。加上2025年川普將再次執政,也為未來國際氣候融資的前景,增添了不確定性。 重點二:通過《巴黎協定》第6.2、6.4條,為全球碳市場奠定基礎 在COP29上通過的《巴黎協定》第6.4條決定草案,不僅是此次會議首先達成共識的條文,也是本次會議中最受全球關注的協議。於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定》,旨在規範締約國應致力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2°C以下,並努力控制在1.5°C内;而《巴黎協定》第6條,則是專門為全球碳交易市場訂定機制,以期透過各國攜手合作,藉由資助他國減排計畫來抵銷碳排、促成碳交易,以避免更多的碳排放進入大氣。本次於COP29通過的第6.2、6.4條,則為第6條條約中核心內容的一部分。 第6.2條提出「國際可轉讓減緩成果」(International Transferable Mitigation Outcome, ITMO)概念,允許國家之間自行訂定雙邊或多邊之碳交易協議條款,作為未來碳交易額度,而過程中減碳產生的碳信用額度,可以用來滿足「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減排目標,此次COP 29針對「國際可轉讓減緩成果(International Transferable Mitigation Outcome, ITMO)」進行更進一步的規範,包括國與國之間如何核算碳信用額度、報告交易數據,以及接受國際監管等。 ▲ 在COP29上通過的《巴黎協定》第6.4條決定草案,是本次會議中最受全球關注的協議,為專門為全球碳交易市場訂定機制,以期透過各國攜手合作,藉由資助他國減排計畫來抵銷碳排、促成碳交易,以避免更多的碳排放進入大氣。圖/Unsplash 而6.4條則是建立一個全球通用的碳信用額度交易機制,讓國家、公司乃至個人皆能參與碳交易市場,該碳交易機制由聯合國管理,以期提升碳信用額度品質與資訊透明度,讓已開發國家、企業、投資人購買的碳信用額度能夠實質減量,已實現氣候目標。另一方面,開發中國家則能為減排計畫找到資金來源,隨著更多國家和企業參與碳市場,帶動低碳投資與低碳技術的升級,進而加速淨零或低碳轉型。葉欣誠教授指出,6.4條通過對台灣企業而言,是參與國際市場的重要管道,以純市場機制為主的6.4條通過後,即使台灣非聯合國成員也能參與國際碳市場,當企業取得碳信用額度的同時,還能貢獻台灣達成NDC目標。環境部長彭啟明亦表示,未來擬籌組國際碳權合作小組,透過協助友邦減碳來取得碳權,助台灣接軌國際碳市場。(註:國際碳交易之標的為碳信用額度(carbon credit),大致包括源於譬如歐盟ETS的強制性市場的排放許可額度(allowance)與自願性市場的抵換額度(offset),臺灣坊間稱之「碳權」為後者,而國際領域並無carbon right這樣的稱呼。) 重點三:完成巴庫氣候團結協議 「今年的協議提到全球氣候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GGA),提醒大家除了把焦點放在減碳上,也該重視『調適』這件事,避免自己成為氣候難民。」葉欣誠教授提醒道。在每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為年度會議總結的協議上,COP29的「巴庫氣候團結協議」提及了全球氣候調適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 GGA)。提醒人們在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與風險時,應知道如何採取行動與因應策略。當極端天氣逐漸成為常態,除了著重減碳,自根本減緩全球變遷,也應懂得『調適』,如建置防洪設施、透過屋頂綠化降溫、打造韌性建築等,以提升氣候韌性。 #推薦好文 建築冷卻行動如何執行?陳重仁提三大原則 企業買碳權指南|掌握碳權購買2大要點,達成碳中和目標 危機亦是轉機!面對全球淨零碳排浪潮,企業的「碳」戰略思維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