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根據2022年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全球建築營建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37%,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的「營運碳」排占70%,而建築物原料開採、運輸、興建、修繕、拆除等階段的「蘊含碳」排則占30%。「許多人可能知道「營運碳」的概念,但對於「蘊含碳」這個名詞卻相對陌生。」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接受聯合報系《倡議家》訪問時提到。   # 7月1日起擬辦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認證 隨著國際氛圍越發重視蘊含碳、建築物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為淨零解方重要路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進一步於氣候變遷大會COP28宣布發起《建築突破》行動倡議。台灣不落人後,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發佈《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設定目標(1) 2030年,所有公有新建建築物,都必須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1+近零碳建築;(2) 2050年,則百分之百的新建築與85%既有建築須達到近零碳目標。內政部於2022年公布《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並擬於2024年7月1日起辦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認證,期透過提升建築能效,降低營運碳排,積極朝向淨零建築願景邁進。 面對勢不可擋的淨零潮流,台灣該如何推進?身為眾產業火車頭的建築營造業,該如何符合法規,並若實ESG責任?美國綠建築協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 USGBC) 於2020年推出LEED Zero認證,鼓勵已取得LEED美國綠建築認證的建築物,進一步朝零碳排、零能耗、零耗水、零廢棄物等四大淨零路徑前進;而最新的LEED認證(V5版)更已將建築蘊含碳議題納入全生命週期評估分數,以達成更為全面的「脫碳」目的。鄰國新加坡因應全球2050淨零目標,已有40%建築符合該國綠建築標章,其推動政策與方針,值得探究。     # 借鏡新加坡,從綠建築邁向淨零城市 連續16年蟬聯「全球最宜居城市」榜首的新加坡,不僅屢為全球熱帶低碳建築創下新標竿,更積極朝向「淨零建築」邁進。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開始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早期是以「新建築物」為規範目標,中期擴及到「既有建築物」,最後再全面涵蓋到「擁有者及租貸範疇」;2008年4月,新加坡全面強制所有新建築物和重大翻新的現有建築物,都必須達到「綠色建築標章」最基本分數。 2006年推動「綠建築總體規劃」(Green Building Masterplan),2018年為加快建築「淨零」腳步,達成新加坡政府2050年承諾的減碳目標,BCA在「綠建築標章」基礎上啟動「超低耗能建築綠色」(Green Mark Super Low Energy, GM SLE)方案,以彰顯在能源效益表現極為優秀的建築。2021年2月啟動「新加坡2030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宣示新加坡80 %的建築物符合「綠建築標章」,80%新蓋的建築將符合新加坡「超低耗能績效」(Super Low Energy)能源績效標準,最佳能源績效建築改善其能源效益達80 % (以2005年為基準),期於2030年達成「80-80-80」目標。   目前,新加坡已有4000多棟建築符合綠色標章規範,比例超過40%,截至2023年更有 39棟建築已達或超過「綠色標章白金超低耗能標準」(Green Mark Platinum SLE) 。其中成功的零耗能建築包含:星展銀行將超過30年的老建築轉型成「綠色標章白金零耗能建築」、新加坡最大跨國企業吉寶集團打造全國首座「綠色標章白金正能源建築」、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更是東南亞第一座獲得零能耗認證的建築。   # 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轉型 新加坡能有如此亮眼的成效,陳重仁總經理指出幾個成功關鍵。首先是公部門的大力支持,政府不僅及早制定策略,更顯著提高補貼預算,斥資1.84億星幣(約台幣40.7億元)鼓勵業主提升建築效能,加速綠建築轉型。其次,則是大力倡議永續意識,除了向建築業者宣導再生能源、智能控管、電動車充電樁基礎設施與綠建材的應用,同時,聯合教育部、貿易與工業部、交通部等,向大眾宣導淨零建築的重要性,讓國民了解推動淨零的必要,使淨零建築的發展不僅限於單一建築,更是以整體城市發展為全面性考量。與新加坡地理條件相似的台灣,值得借鏡參考。 SSDC澄毓作為台灣第一家提供全方位專業綠建築規劃設計與顧問服務,除與時俱進,關注淨零建築相關政策法規,並持續攜手淨零解方合作夥伴如供應低碳水泥與協助廢棄物處理的台灣水泥、供應創新循環建材的南寶樹脂、從數位科技驅動近零碳建築的台達電子,以及能打造比傳統矽晶太陽能增加8%轉換效能的新型太陽能光電設備的台灣鈣鈦礦科技,共創淨零解方築勝局!   更多淨零解方的實務策略,以及建築、營造業界的第一手觀察與見解,都在4月18日由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聯合舉辦的《SSDC澄毓15

MORE →
碳盤查

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碳盤查是重要起手勢

面對氣候變遷問題,因應政策法規、供應鏈、國際貿易的要求,或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各大企業積極進行碳盤查,尤其環保署於2022年公布新版「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包含發電業、水泥業、鋼鐵業、煉油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行業,首當其衝,全廠(場)化石燃料燃燒產生之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以上者,應每年進行碳盤查。 2022年金管會也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從2023年開始,上市櫃公司及鋼鐵、水泥業個體公司依照資本額的多寡,要分階段完成盤查並在年報揭露。2027年達到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且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2029年達到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查證且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 #碳盤查是什麼? 「所謂碳盤查,如同有個人要減肥,他要先秤重,知道自己體重多少,以此為基礎,施行減重計畫;企業要減碳前,必須知道公司日常產生多少碳排,才能對症下藥,達到減碳目標。」SSDC澄毓碳盤查服務部顏煜唐博士說明。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三次締約國大會中所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及第十七次締約國大會第十五號決議甲烷、二氧化碳、全氟碳化物、氧化亞氮、三氟化氮、六氟化硫、氫氟碳化物等七種氣體為溫室氣體,環保署現階段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為類別一、類別二。類別一為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指製程中的排放、逸散源、燃料源、移動源等;類別二為輸入能源間溫室氣體排放,指企業外購電力、外購蒸氣等能源的間接排放。另外ISO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標準中,劃分出類別三運輸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類別四組織使用產品造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類別五使用來自組織產品造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類別六其他來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碳盤查是減碳重要的第一步,幫助企業掌握自身溫室氣體排放的狀況,再進一步擬定減碳計畫。 #碳盤查的作業流程為何? 碳盤查的第一步就是召開「啟始會議」,以此凝聚領導者與企業同仁的共識,並確認專案組成人員。參與碳盤查專案者,有財務部、稽查室、管理部、廠務等單位,依各企業組織架構而不同;十分建議企業的高階主管加入,可藉由高階主管的指示,方便調動各部門的人員及資料,以利於碳盤查進行。碳盤查有下列五個步驟,以下為說明。 邊界設定:界定要盤查的範圍,要設立「單一邊界條件」,例如公司在台北、高雄都有工廠時,會議上要決定是否兩間工廠都要盤查,透過這樣的溝通,確保所有參與者對於碳盤查的過程有共同的理解。 排放源鑑別:鑑別邊界範圍內會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如類別一、二、三等。 排放量計算:鑑別排放源後,需蒐集溫室氣體排放源使用之原燃物料使用量、排放係數,以計算邊界內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分為四個計算步驟,決定排放量計算方式、蒐集活動數據、選擇合適的排放係數以及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建立清冊/撰寫報告書:揭露溫室氣體盤查結果,並將盤查的方法、系統、數據、估算、假設等過程全部紀錄下來,未來還可以提供外部查證或內部稽核需求。 查證說明:是否須由第三方查驗機構進行查證,都應視依據其盤查規範而定。根據環保署納管事業應於規定期限內(每年8月底前)於指定資訊平台完成盤查登錄作業,並於指定資訊平台公開;金管會要求揭露對象則須按其規劃,完成溫室氣體查證,且盤查邊界須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其排放資訊將揭露於其年報中;其他跨國企業對供應鏈要求或自願性盤查者,則視其規範或意願決定是否查證、登錄、揭露。 與SSDC澄毓合作的京城建設、長虹建設、眾孚企業、景旭發實業等從上到下都很積極配合,一般來說要完成碳盤查、永續報告書,從啟始會議到結案要花上約六個月的時間,但與京城合作時,澄毓僅花了兩個月就做出京城建設2022年第一本的永續報告書;眾孚企業在董事長劉紹民及高階主管的積極參與下,也是在三個月內完成碳盤查,再再顯示出澄毓的專業是值得企業信賴。 #做好碳盤查,背後效益可觀 透過跨部門的合作完成碳盤查,好的效益隨之而來,不僅加深參與者對於氣候變化及企業在減少碳排放中扮演角色的理解,更增強公司內部對於環境責任和永續發展目標的認同感。 做完碳盤查的上市公司、大型企業,商機也會跟著增加,在全球都在推動碳盤查的情況下,早一步行動的公司,容易優先被其他企業選擇合作,可能來自上游客戶的要求,當越快做好準備,就能越快打進供應鏈,搶占商機。 ▲顏煜唐博士分享企業做碳盤查能帶來哪些優勢。 #推薦好文 以ISO14064碳盤查 提升企業ESG競爭力 搶佔「淨零碳排」全球先機,台灣企業你跟上了嗎? 企業邁向淨零碳排起手式——碳盤查五口訣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曾瑞宏:在高雄發展「開放性亞洲建築」,推動淨零在地化

延宕一年半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終於在春節前通過,成為六都中第三個通過議會三讀的淨零條例,高雄市於2023年早一步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因應國際趨勢,訂出2030碳排減量30%、2050淨零目標,期盼能由公部門帶頭、產業以大帶小,讓全民參與。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綠建築界深耕多年,參與高雄市政府「淨零學院」的推動及規劃,跨界攜手完成全台第一座零耗能建築「芒果樹辦公基地」,備受肯定。與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同為成功大學建築系校友,多年未見的二人,2023年底在高雄淨零建築講座上再次相遇,特邀請接受SEEGREEN專訪,分享高雄綠建築發展進程?因應高雄炎熱氣候,綠建築手法上有何特別之處?以及對高雄淨零政策的看法。 #以「開放性亞洲建築」克服南部酷熱氣候 陳重仁總經理發問(以下簡稱問):曾瑞宏建築在高雄完成不少建築作品,大家經常關切的問題是,高雄的氣候條件,不管在熱也好,或是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付出了空氣品質的代價,在這種北回歸線以南,偏熱帶氣候的地方,在建築的節能或隔熱手法上如何強化,請您分享。 曾瑞宏建築師答(以下簡稱答):雖然台灣並不大,但北回歸線以南跟台北,其實在氣候上差異挺大,我自己定義台北的氣候跟日本的比較接近,高雄是亞熱帶偏熱帶,跟東南亞的氣候比較接近,在綠建築設計的手法上,我個人是有個願景,希望找到一個路徑,在建築、環境,以及都市開發時,讓碳排盡量降低,並有機會把它推廣到泛太平洋地區與台灣具有類似氣候條件的廣大人口聚集區域,對於地球降低碳排具有較大的貢獻效益。因此,有別於歐洲的「開放性的亞洲建築」這個概念,我認為是成立的。 關鍵要件是「通風」以及「低耗能」的建築型式,在台灣的原住民建築居住型式,其實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典範。 首先,必須善用環境建築技術,例如CFD及熱模擬⋯等,討論熱對流與通風的議題。另外,在材料跟工法上,必要討論材料的蘊含碳排量,以及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所以高雄跟台北不會一樣。 #參與高雄厝第一號,呼籲要創新再突破 問:高雄厝的第一個案子是您的作品,我認為這是很棒的政策,因應高雄的氣候環境去調整,鼓勵比較深的遮陽,呼應在地化,而非複製國際的式樣,這裡也想請您分享。 (註:高雄厝為高雄市府在2012年推動「高雄市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希望能將綠建築的概念及標章具體化,蓋出有在地特色的建築,此建物的陽台最深可達3米,還有三分之一植栽立體綠化,可以有效遮陽、降溫、還有提升空調效率等優點,目前申請案件超過14萬戶。) 答:我比較幸運,是高雄厝一號的參與者,當時約2010年,大家對綠建築的討論還很初階,更別說結合不動產市場。所有的法令都必須要有誘因(註:像是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中規定,景觀陽臺深度逾三公尺部分不得計入景觀陽臺面積,讓建商趨之若鶩。),如果做了一個沒有市場誘因的東西,我想是不會成功的。 綠建築在地化這件事,高雄具有條件,先遮陽,創造降溫跟通風,再加上綠化與再生能源,包括室內的風景、共享庭院,以當時的時間背景來看,在建築技術上有所突破,有這樣的成果非常值得肯定,但隨著氣候變遷的課題越來越嚴峻,技術等等都不斷演化,高雄厝一定也需要更高階的討論方式,去討論如何深入做低碳淨零這件事。 #淨零路徑在地化,沙盒實驗是解方 問:高雄的淨零自治條例已經正式公告,我覺得高雄市淨零自治條例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其他幾都較沒有的,就是強調在地化這件事,尤其高雄作為工業城,淨零路徑更要在地化,可以從哪些方向來看? 答:高雄身為碳排大戶是危機也是轉機,很重要的是要產生減碳誘因,讓大家持續推動淨零的目標,我認為在地化沒有標準答案,要靠集體共創去解決,跨部門、跨領域的溝通,允許沙盒實驗,找到解決方案。 (註:沙盒實驗為在可控制的環境中進行試驗,目的是測試新想法、產品或策略的效果。) 問:我很認同剛講的沙盒實驗,在台灣不管從公部門,或私領域的角度來看,我們錢要花在刀口上,這實驗要蓋一個房子金額滿高的,到底有沒有機會比如政府跟民間合作,去做這件事,從測試裡面找出大家可以複製的經驗或方法呢? 答:其實高雄厝一開始就是找民間業者,高雄市政府也認同,一起推動突破,向中央爭取法令上的誘因,它也是某種程度的沙盒實驗,包括芒果樹基地也是這樣做,過程中高雄市政府幫很大的忙,程序、法令都合法,但是又有創新,我覺得這也是沙盒實驗,不一定要在封閉式的空間裡實驗,而是必須持續在實務的領域,不斷地尋找實踐的機會。並進行分享、對話、共創和一同進步。   ▲曾瑞宏建築師與陳重仁總經理暢談高雄綠建築手法。 #好文推薦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深耕多年, 來到SeeGreen會客室談及,其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始於豐富的生命經驗;作為一名建築師,「向自然學習」、「呈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是其核心的價值信念,關注人與環境的永續,人與人的永續,人類要學著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符,作品內涵有對環境、自然、社會弱勢、下世代的環境教育的關心,與家扶基金會、佛光山、慈濟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及偏鄉關懷與建設。 近期,與日本SUEP.建築事務所末光弘和建築師、百佑營造公司董事長洪光谷成立綠色亞洲實驗室(Green Lab Asia, GLA),更是希望透過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結合,找出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環境與建築解決方案,一步步以「建築、環境與都市」實踐ESG永續發展的理念。 #體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芒果樹辦公基地 甫於2023年完工誕生的「芒果樹辦公基地」,成功地在高雄市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從規劃到啟用歷經六年孕育,看似漫長的時間,對曾瑞宏來說如彈指間,他表示「我們要做環境教育、社會貢獻、分享理念,這之後還有更長的時間能產生很大的貢獻,六年時間非常值得。」 保留百歲芒果樹是一項不簡單的挑戰,曾瑞宏笑稱給自己找了大麻煩,有很多問題必須解決,卻是善盡環境保護的最佳體現。首先是基地環境微氣候實測一年,在基地設置微氣候監測系統實測收集各項氣候數據一年,如日照、風向、降雨量及溫濕度等。完整記錄其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其次是模擬規劃設計,進行完整樹型的測量,導入實測一年的環境微氣候資料,進行環境模擬,確保樹的生長環境不能有太大改變。另外,也針對樹根位置進行探測,確保建築物基礎與施工不會影響到樹根的生長。 建築設計則是兼具被動式設計的自然導流、通風、日照採光、集水,到主動設計LED燈、LOW-E玻璃、變頻冷氣、省水器具、格柵….各種適用的深度節能手法,在確保美學及舒適性的前提下,最後才設置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板,達成「零耗能建築」目標。 目前,百佑芒果樹基地啟用屆滿週年,經實際收集能源使用的數據,實現了正能源建築的成果,能耗表現優於設計時的零耗能建築目標。 #從既有建築著手,節能減碳成效大 「我不是為了綠建築而綠建築」曾瑞宏說,綠建築不只有單一標準,應有更多的表現及迭代討論,應透過作品讓大家體驗、檢視、驗證,比起標章認證,他認為更重要的是人在建築物中是否能保有身心靈健康與平衡?以及在氣候變遷的課題下,能否實踐環境共生?產業與綠建築能否有更好的結合?芒果辦公基地外、高雄佛光山妙慧樓、旗山家扶基金會建築,都是其對綠建築的詮釋與體現。 目前綠建築的設計多體現在新建案中,曾瑞宏認為,修繕及強化既有建築的深度節能、再生能源設置,才是更環境永續友善的做法。討論既有建物可以保留什麼,補強什麼,這樣的碳排放量是最少的,而非全部拆掉重蓋,相比歐洲,台灣這部分有很多要加強的空間,若無法累積傳統、歷史、文化跟社會資產,整個城市的紋理與記憶將被抹去。 #投入「淨零學院」,加速高雄市減碳進程 高雄市為臺灣重要工業城市,石化、化工、鋼鐵、電子等產業之碳排放量占全市8成以上,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高雄市府於2022年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期透過龍頭企業大帶小方式帶動產業轉型;高雄市議會於2023年6月28日三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以強化政府治理、輔導產業調適、市民生活參與、落實公正轉型為四大核心,公部門帶頭示範、產業以大帶小、全民參與精神,達到2030城市減碳30%目標。 曾瑞宏在高雄實踐綠建築的理想超過十年以上,芒果樹辦公基地成果獲得肯定,這份熱忱也被高雄市政府看見,高雄市2021 年碳排放量高達5737 萬噸,占全台灣20%,成立「淨零學院」培訓淨零人才是高雄市減碳三箭的第三招,曾瑞宏因緣際會下也受邀為淨零學院工程進行設計。 他與市府人員多次進行討論,從路徑、預算、材料、建築美學等方面設立目標,逐步讓淨零學院成型,淨零學院提供通識、證照與技術的相關課程,並和產業界、大專院校等跨領域合作,曾瑞宏認為,在這種場域討論問題,能更精準的傳達理念,且有「分享教育」的意義,集結眾人的智慧,一起集思廣益,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曾瑞宏建築師談對綠建築的理念。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建築業拚碳轉型!低碳綠建材蔚為趨勢

【轉載】2024年3月5日 中時新聞網 記者蔡惠芳 2050淨零碳排潮流席捲全球,建築業紛紛力拼碳轉型!其中最大關鍵之一為低碳綠建材,在台灣也蔚為趨勢。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表示,建築產業的排碳量占全球近四成,居所有產業之冠,隨著對減碳的意識抬頭,低碳綠建材成為焦點,未來的建材一定要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滿足長達60年的建築物使用年限,打造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表示,1992年國際學術界對「綠建材」的定義為:從原料採取、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負荷最小、對人體健康無害的材料,內政部早在2004年啟動「綠建材標章」,分為健康、生態、再生、高性能等四大方向。 首先,在健康綠建材方面,健康綠建材,又名低逸散綠建材,其建材特性為低毒性、低危害健康風險,此類建材標章會評估「甲醛」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包括:油漆塗料、家具、裝潢的膠合劑等的逸散速率,目的為提高空氣環境品質。 第二,在生態綠建材方面,採用無匱乏危機的天然材料,以低加工、低耗能的人工處理方式製成,具易天然分解的特性,建材廢棄後可轉變成原物料或產品,延長使用年限,能減少廢棄物。 第三,至於再生綠建材,指利用回收材料再製而成,符合廢棄物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及再循環(Recycle)之3R原則。 第四,高性能綠建材:能克服傳統建材、建材組件性能缺陷問題,提升品質效能,例如噪音干擾、基地保水能力不佳、光害等,都可以藉由性能較好的建材產品,獲得改善。 陳重仁表示,具有抗菌、自潔抗污功能的「奈米建材」,也經常被使用,在建築業跟裝潢建材上有龐大的潛在市場,從奈米塗料、奈米磁磚、奈米地磚、奈米木製地板、奈米自潔玻璃等,有越來越多建案會用上奈米建材,以便維持較長時間的美觀與整潔。 陳重仁提到,3年前給過台灣磁磚業者建議,當時磁磚業面臨兩個危機,第一是東南亞磁磚傾銷,嚴重打擊本土業者,第二是「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法規中,樓板衝擊音隔音相關法條有規定,鋼筋混凝土造樓板上方的表面材(含緩衝材)要是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其樓板表面材衝擊音降低量指標△Lw在17分貝以上,或取得內政部綠建材標章的高性能綠建材,因此讓建材產業開始重視低碳轉型的問題。 以冠軍磁磚為例,為解決窯燒製品高碳排放量課題,投入數千萬元汰換傳統窯爐設備,改成較低耗能的變頻器調速模式,回收的窯爐熱氣還可再利用,並透過磚料回收、水資源回收等節能減碳的方式,每年成功減少2.27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再以台泥為例,近年積極發展廢棄物回收循環機制,以期幫助營建業回收舊建物拆除後產生的磚石,過去廢棄磚石容易跑到垃圾掩埋場,或是被非法處理,如今可將預拌混凝土打碎再利用,做成回填料,用在基地上的墊高回填、鋪路時的碎石級配,達成循環的作用,同時降低碳排。 另外,老屋翻新,若使用綠建材,則可獲優先補助。 人的一天約九成時間都在室內,因此建築物、裝潢使用的建材對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 政府在2019年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綠建築基準專章」,提高建築物裝修面積綠建材使用率的下限,室內從45%提高至60%、室外從10%提高至20%。 陳重仁建議,在買新房子的時候,可多關注耐久性,能否抗震、防水都該考慮進去,避免未來發生外牆龜裂、漏水造成壁癌等問題。 如果是舊房子要重新整修,根據內政部「112年至115年中央都市更新基金補助辦理自行實施更新作業須知」,即明文規定,申請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實施工程補助經費,其補助項目採用綠建材、綠色能源或綠建築工法進行整建或維護工程,得予優先補助。 陳重仁指出,綠建材在建築產業的使用,已是現在進行式,各類建材如塗料、磁磚、內外牆等,都須符合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五要素,不僅有助環境保護、節能減碳、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更能照顧到健康,這股綠建材的風潮目前還會持續延燒。 此文轉自《中時新聞網》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ESG浪潮來襲 台灣不動產面臨「碳轉型」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建築產業的排碳量占全球近四成,居所有產業之冠,隨著對減碳的意識抬頭,低碳綠建材成為焦點,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說:「未來的建材一定要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滿足長達60年的建築物使用年限,打造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奈米建材,潛藏龐大商機 1992年國際學術界對「綠建材」的定義為:從原料採取、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負荷最小、對人體健康無害的材料,內政部早在2004年啟動「綠建材標章」,分為健康、生態、再生、高性能等四大方向。 1. 健康綠建材(又名低逸散綠建材):建材特性為低毒性、低危害健康風險,此類建材標章會評估「甲醛」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油漆塗料、家具、裝潢的膠合劑等)的逸散速率,目的為提高空氣環境品質。 2. 生態綠建材:採用無匱乏危機的天然材料,以低加工、低耗能的人工處理方式製成,具易天然分解的特性,建材廢棄後可轉變成原物料或產品,延長使用年限,能減少廢棄物。 3. 再生綠建材:指利用回收材料再製而成,符合廢棄物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及再循環(Recycle)之3R原則。 4. 高性能綠建材:能克服傳統建材、建材組件性能缺陷問題,提升品質效能,例如噪音干擾、基地保水能力不佳、光害等,都可以藉由性能較好的建材產品,獲得改善。 陳重仁表示具有抗菌、自潔抗污功能的「奈米建材」也經常被使用,在建築業跟裝潢建材上有龐大的潛在市場,從奈米塗料、奈米磁磚、奈米地磚、奈米木製地板、奈米自潔玻璃等,有越來越多建案會用上奈米建材,以便維持較長時間的美觀與整潔。 #危機即是轉機,轉而投資低碳建材 陳重仁提到,3年前給過台灣磁磚業者建議,當時磁磚業面臨兩個危機,第一是東南亞磁磚傾銷,嚴重打擊本土業者,第二是《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法規中,樓板衝擊音隔音相關法條有規定,鋼筋混凝土造樓板上方的表面材(含緩衝材)要是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其樓板表面材衝擊音降低量指標△Lw在17分貝以上,或取得內政部綠建材標章之高性能綠建材,因此讓建材產業開始重視低碳轉型的問題。 以冠軍磁磚為例,為解決窯燒製品高碳排放量課題,投入數千萬元汰換傳統窯爐設備,改成較低耗能的變頻器調速模式,回收的窯爐熱氣還可再利用,並透過磚料回收、水資源回收等節能減碳的方式,每年成功減少2.27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台泥近年積極發展廢棄物回收循環機制,以期幫助營建業回收舊建物拆除後產生的磚石,過去廢棄磚石容易跑到垃圾掩埋場,或是被非法處理,如今可將預拌混凝土打碎再利用,做成回填料,用在基地上的墊高回填、鋪路時的碎石級配,達成循環的作用,同時降低碳排。 #老屋翻新,使用綠建材優先補助 人的一天約九成時間都在室內,因此建築物、裝潢使用的建材對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政府在2019年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綠建築基準專章》提高建築物裝修面積綠建材使用率的下限,室內從45%提高至60%、室外從10%提高至20%,陳重仁建議,在買新房子的時候可多關注耐久性,能否抗震、防水都該考慮進去,避免未來發生外牆龜裂、漏水造成壁癌等問題。 如果是舊房子要重新整修,根據內政部的「112年至115年中央都市更新基金補助辦理自行實施更新作業須知」中,明確寫出申請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實施工程補助經費,其補助項目採用綠建材、綠色能源或綠建築工法進行整建或維護工程,得予優先補助。 綠建材在建築產業的使用已是現在進行式,各類建材如塗料、磁磚、內外牆等,都須符合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五要素,不僅有助環境保護、節能減碳、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更能照顧到健康,這股綠建材的風潮目前還會持續延燒。   ▲陳重仁針對未來建材關鍵五要素做說明。 #好文推薦 ESG浪潮來襲 台灣不動產面臨「碳轉型」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COP28共識「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從LEED及LEED ZERO開始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小島國恐遭淹沒 金錢援助跟不上氣候變遷速度

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除了在化石燃料等議題有重大進展外,開幕的第一天主席賈比爾就宣布重磅消息:啟動「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幫助受極端氣候影響的國家,並隨即募得超過4億美金,他在演講中表示這決定的速度罕見、驚人且具歷史性,展現出石油富國的實力,參與過COP13~28的李河清教授直言「阿聯像在發糖果!」 #什麼是損失與損害基金? 「損失與損害基金」由小島嶼國家聯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 AOSIS)於1991年提出,想確保受氣候衝擊國家的損失能有合理的賠償,但直到2013年的COP13成立華沙國際機制(Warsaw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for Loss and Damage, WIM)才逐步加強利害關係方的對話、並推動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方面的行動和支援。 2019年COP25展開「聖地牙哥網絡」(Santiago network),作為華沙國際機制的一環,支持小島嶼國家、開發中國家協商損失與損害課題。2022年,各國經過多年討論終於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在埃及COP27達成「夏姆錫克行動計畫」(Sharm El Sheik Implementation Plan)確立設置「損失與損害基金」,由已開發國家為開發中國家提供金錢援助,不過基金運作、管理機構、資金規模等細節都未確認。 COP27中「損失與損害資金」都是自願性捐款,包括德國1.7億歐元、丹麥1,344萬歐元、蘇格蘭811萬歐元、奧地利5,000萬歐元、比利時250萬歐元、愛爾蘭1,000萬歐元,計畫補助氣候脆弱國家。 #富國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回到此次COP28,主辦國第一天就大撒錢,4億美金中,阿聯出資1億、歐盟2.5億美元(1億來自德國)、英國提供5,100萬美元、美國1,750萬美元、日本1,000萬美元,同時在官網上更新「承諾計時器」每天統計項目累積金額,李河清說:「從另個角度來看,像是在說我已經撒了錢,之後請安靜,不要再談了,一種發糖果的概念。」 但實際上4億的只是杯水車薪,以美國來說,身為大國才拿出1,750萬美金,若跟編列的軍費8,579億美金相比,真的是微不足道,李河清感嘆落差很大,美國寧願把錢投在軍事備戰,卻不投入更迫切的救災補助。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2023年發布的報告指出,開發中國家每年需要應對氣候變遷的資金高達3870億美金,缺口達3600億美金,比原先設想高出50%。 和「損失與損害資金」類似的,是在2009年COP15上已開發國家承諾到2020年底提供每年1000億美金的氣候資金給開發中國家,2015年將目標延長至2025年,只是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統計,2013年資金為379億美金、2014年雖然增加到435億美金,跟當初各國承諾的數字相比仍遠遠不足,甚至到2022年才首次達標,再次證明各個已開發國家投入不足。 #台灣友邦受氣候變遷嚴重影響 台灣的邦交國如帛琉、馬紹爾群島、吐瓦魯皆為第一線容易受害的小島國,吐瓦魯財政部長帕紐在COP28上表示,小島國最大的損失與損害,是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土地流失,初步估算吐瓦魯的氣候損失達40~50億美金;帛琉的農漁業與環境部長維克多也說,貧窮島國資源不足,海岸線遭侵蝕不僅奪走人命,甚至造成居民被迫遷徙,生活上因為仰賴本地農業,也危害到糧食安全。 台灣雖然非聯合國締約國,沒有參與「損失與損害基金」的貢獻行列,但針對氣候調適(意指為了因應實際或預期的氣候衝擊,而在自然或人類系統做調整,以減輕危害或發展有利的機會)捐贈100萬美金給馬紹爾群島,馬紹爾群島由33個環礁組成,由於海平面上升,土地正在消失中,若不加速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至少6個環礁可能會在2050至2060年間消失。 另外,李河清也提到,全球暖化影響乾旱加劇,野火頻傳,2023年夏威夷茂宜島火災受到重創後,台灣同樣捐贈50萬美金協助賑災及重建,展現出積極的態度,有能力為氣候脆弱的小島國家作出貢獻。   ▲李河清教授與宋苾璇建築師對談。 #好文推薦 氣候變遷成國安問題 揭台灣減碳困難原因 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拚淨零 台灣腳步有跟上嗎?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SEE GREEN

MORE →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在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台灣不落人後,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建築業是減碳重要的環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隨即訂定建築能效分級評估制度(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將建築能效依節能成效分為7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為近零碳建(第1+級),可達約50%的節能,自111年1月1日實施。遠見雜誌團隊近日特地來到SEE GREEN會客室訪問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深入淺出地講述如何在台灣推動淨零建築?執行上有何困難?政府、相關產業又該扮演什麼角色? #低碳建築,循環經濟是解方 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都會排放CO2,主要分為營運碳排、隱含碳(蘊含碳),低碳建築的重點在後者。建築物產生的40%碳排放量中,有四分之一是隱含碳從建材的生產運輸、施工方法到修繕拆除,是減少隱含碳的關鍵;而使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建材,以及容易拆解的設計,以便未來再重複使用或是循環再生,這樣不但可降低碳排放,成為「低碳建築」,更是「循環建築」。 陳重仁舉例,國內最有名的就是台糖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所有屋頂都鋪滿太陽能板,加上雨水、中水的回收利用,魚菜共生等循環機制,靠再生能源,每年能省下近百萬水電費;中控室內的能源管理系統,能隨時監測設備的耗電狀況;以鋼構以及模組化工法為主的建築物,整體碳排放量比鋼筋混凝土構造少;室內家具、家電一律用租的,有損壞的部分再請廠商來修,種種設計讓每年平均的減碳量為330公噸CO2e,並獲得低碳建築鑽石級標章、智慧建築黃金級標章等獎項。 #淨零兩大方向,深度節能先行 想要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陳重仁表明就兩件事,第一是深度節能,包括空調、照明、建築外殼隔熱三大項,同時採用智慧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發揮最大效益,有效節能。當已經做到深度節能,第二步便是採用再生能源,一般分成基地內、基地外,前者可加裝太陽能板,或採用風力發電,後者購買電力公司提供的再生能源或再生能源憑證,俗稱綠電與綠電憑證。立法院於2023年5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定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非受光條件不足等因素,要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內政部與經濟部經過近半年協商,達成共識,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 #政府應明訂法令,獎勵民間積極參與 「國際上趨勢一定先鼓勵深度節能、採用再生能源,而非一開始就想去買綠電。」陳重仁強調,因應氣候變遷課題,民間企業已積極研發更節能的設備、建築工法、建築材料等,只是在進入市場時會有些困難點,因前期研發資本投入多,產品或服務價格相對較高,市場接受度差,低碳建築或循環建築難以普及,形成惡行循環。建議政府登高呼籲,明訂相關政策法令,嚴格執行;同時設計獎勵措施提高誘因,比如鼓勵更好的外牆隔熱工法,鼓勵採用循環建材,一來讓業主比較願意採用,二來降低材料廠商的負擔,普及循環低碳市場,加速2050淨零建築目標。 陳重仁舉例,內政部於2021年1月1日修正施行《分戶樓板衝擊音規定》,要求新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應具有一定品質的隔音性能,於是得於設混凝土樓板上鋪設減震隔音層,以降低樓板衝擊音,而回收廢輪胎絞碎的顆粒即是市售隔音墊的主要原料,隔音又環保,先前台灣沒有廠商要自己生產,多是進口國外的產品,但新制上路後,兩年內有一百多家廠商在做。只要有積極明確的政策法令,以台灣的研發製造能力與供應鏈優勢,必能加速深度節能與低碳循環建材產業的形成,幫助台灣早日達成淨零目標。 #COP28有新共識,急需跨領域人才 為了減緩氣候問題,讓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1.5℃,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有近120國承諾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對建築與再生能源技術的結合是一大考驗,陳重仁強調:「推動淨零建築沒有選擇必須得做,不是因為有什麼好處才做,因為影響的是我們下一代的生存環境。」 淨零建築需整合建築、能源、空調、機電等不同領域專業,例如要將太陽能板放到建築物上面去,甚至跟建築造型結合(BIPV做法),需具備建築法規、建築設計、建材以及太陽能光電相關專業的跨領域人才,有一定程度的門檻,呼籲政府或學校須有計畫培養跨領域的整合型人才,聯合各相關產業的協力合作,並協助其形成產業,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率達成淨零目標。 ▲陳重仁總經理認為推動淨零建築勢在必行。 #好文推薦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掌握關鍵5招,BERS建築能效1級不再是夢 零碳轉型迫近 低碳綠建築現轉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永續即是競爭力:台北遠東通訊園區TPKE大樓獲LEED黃金級認證

2021年,Google在台灣的新總部落腳於台北遠東通訊園區(Tpark)的TPKD研發辦公大樓,該棟樓於2020年已由SSDC澄毓設計顧問輔導取得LEED-CS黃金級認證和EEWH鑽石級綠建築標章。今年,園區內新建的TPKE研發辦公大樓也加入LEED黃金級建築行列,不僅建築本體節能減碳的成效優異,整個園區規劃、景觀設計、逕流管理等也為Tpark的「低衝擊開發」概念增色不少。   #通訊產業領航者的選擇——LEED認證綠建築TPKE Tpark為遠東紡織廠板橋廠轉型,以台灣綠建築、台灣智慧建築、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作為設計規範,園區建築均取得台灣綠建築標章。整個園區的景觀設計與國際景觀專家Ramboll Studio Dreiseitl團隊合作,從交通、基地規劃設計、暴雨徑流管理、節水景觀設計四大面向獲得LEED Campus積分,是台灣第一件完整開發園區申請該認證者,而園區內建築申請LEED認證可採納LEED Campus積分,達到更高的分數。 從TPKD研發辦公大樓申請綠建築認證,至本案TPKE研發辦公大樓的合作,SSDC澄毓與業主遠東建築經理公司累積了相當程度的信任,雖然兩案配合的建築師事務所不同,但SSDC澄毓的顧問團隊都是在早期規劃階段便進入,以協助建築師調整節能策略等。 TPKE所採用的認證版本LEED CS主要針對建築公共區域、核心區、戶外空間評分,承租戶的裝修則須自行再申請認證,不計在本案範圍。TPKE的遮陽系統設計,以及外牆帷幕玻璃選用都有將節能納入考量,屋頂也設置了再生能源設計。而節水成就包含了空調冷凝水回收沖廁,是一般商辦大樓較少見但十分有效的做法。 除了建築物本身,LEED認證對周邊環境的生活機能也有要求。在「基地條件」項目中,Tpark鄰近捷運站,且設有腳踏車架、淋浴間、共乘車位、汽車充電樁等符合「綠色交通」概念的設施,讓使用者採用大眾運輸、環保交通方式的便利性及意願提升。以上得分亮點促使本案達成LEED黃金級認證標準。   #SSDC澄毓與台灣通訊產業一起淨零升級 TPKE的公共空間也承襲了整個園區「降低地表逕流」、「海綿城市」的設計概念,所有硬鋪面都採用透水材質鋪面,且選擇複層植栽來營造小型生態系的效果,以地被草花、灌木、樹木組合成一個接近大自然狀態的環境,讓附近居民、企業員工可以在舒適健康的環境下休閒散步。 LEED Campus是針對整個園區的綜合性規劃,除了個別建築的認證外,園區加入滲透、貯存、蒸發、延遲逕流等工程設計,達到減低暴雨逕流、淨化水質提升生態效益與景觀功能,讓水的運行方式更接近自然的水循環,可以減緩都市熱島效應、水災危害,有效運用雨水及土地資源。「Tpark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透過LEED國際級的認證制度去梳理、推廣,有助於爭取國際上通訊研發產業進駐。」負責本案的趙日新副總經理特別強調。 目前「環境永續」與「智慧生活」已是一個國際級科技園區的必要條件,國際級的綠建築、淨零建築認證能讓台灣的產業園區更有能見度,有助於產業聚落與世界接軌。SSDC澄毓本著建築專業,服務項目涵括台灣國內的標章申請輔導如智慧建築標章、EEWH綠建築標章、BERS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等,以及國際淨零相關認證如LEED美國綠建築認證、WELL健康建築認證、GNFZ全球淨零認證等,可以協助業主設計規劃、設計、輔導認證,打造永續綠建築並取得國際認可。   #好文推薦 讓低碳永續綠建築啟動觀光競爭力:凱渡廣場酒店、福爾摩沙遊艇酒店 綠建築陪您走向國際:逢興生技中壢廠獲LEED銀級認證  為什麼該選擇LEED?專訪USGBC北亞區副總裁王婧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根據2022年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全球建築營建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37%,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的「營運碳」排占70%,而建築物原料開採、運輸、興建、修繕、拆除等階段的「蘊含碳」排則占30%。「許多人可能知道「營運碳」的概念,但對於「蘊含碳」這個名詞卻相對陌生。」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接受聯合報系《倡議家》訪問時提到。   # 7月1日起擬辦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認證 隨著國際氛圍越發重視蘊含碳、建築物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為淨零解方重要路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進一步於氣候變遷大會COP28宣布發起《建築突破》行動倡議。台灣不落人後,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發佈《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設定目標(1) 2030年,所有公有新建建築物,都必須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1+近零碳建築;(2) 2050年,則百分之百的新建築與85%既有建築須達到近零碳目標。內政部於2022年公布《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並擬於2024年7月1日起辦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認證,期透過提升建築能效,降低營運碳排,積極朝向淨零建築願景邁進。 面對勢不可擋的淨零潮流,台灣該如何推進?身為眾產業火車頭的建築營造業,該如何符合法規,並若實ESG責任?美國綠建築協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 USGBC) 於2020年推出LEED Zero認證,鼓勵已取得LEED美國綠建築認證的建築物,進一步朝零碳排、零能耗、零耗水、零廢棄物等四大淨零路徑前進;而最新的LEED認證(V5版)更已將建築蘊含碳議題納入全生命週期評估分數,以達成更為全面的「脫碳」目的。鄰國新加坡因應全球2050淨零目標,已有40%建築符合該國綠建築標章,其推動政策與方針,值得探究。     # 借鏡新加坡,從綠建築邁向淨零城市 連續16年蟬聯「全球最宜居城市」榜首的新加坡,不僅屢為全球熱帶低碳建築創下新標竿,更積極朝向「淨零建築」邁進。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開始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早期是以「新建築物」為規範目標,中期擴及到「既有建築物」,最後再全面涵蓋到「擁有者及租貸範疇」;2008年4月,新加坡全面強制所有新建築物和重大翻新的現有建築物,都必須達到「綠色建築標章」最基本分數。 2006年推動「綠建築總體規劃」(Green Building Masterplan),2018年為加快建築「淨零」腳步,達成新加坡政府2050年承諾的減碳目標,BCA在「綠建築標章」基礎上啟動「超低耗能建築綠色」(Green Mark Super Low Energy, GM SLE)方案,以彰顯在能源效益表現極為優秀的建築。2021年2月啟動「新加坡2030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宣示新加坡80 %的建築物符合「綠建築標章」,80%新蓋的建築將符合新加坡「超低耗能績效」(Super Low Energy)能源績效標準,最佳能源績效建築改善其能源效益達80 % (以2005年為基準),期於2030年達成「80-80-80」目標。   目前,新加坡已有4000多棟建築符合綠色標章規範,比例超過40%,截至2023年更有 39棟建築已達或超過「綠色標章白金超低耗能標準」(Green Mark Platinum SLE) 。其中成功的零耗能建築包含:星展銀行將超過30年的老建築轉型成「綠色標章白金零耗能建築」、新加坡最大跨國企業吉寶集團打造全國首座「綠色標章白金正能源建築」、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更是東南亞第一座獲得零能耗認證的建築。   # 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轉型 新加坡能有如此亮眼的成效,陳重仁總經理指出幾個成功關鍵。首先是公部門的大力支持,政府不僅及早制定策略,更顯著提高補貼預算,斥資1.84億星幣(約台幣40.7億元)鼓勵業主提升建築效能,加速綠建築轉型。其次,則是大力倡議永續意識,除了向建築業者宣導再生能源、智能控管、電動車充電樁基礎設施與綠建材的應用,同時,聯合教育部、貿易與工業部、交通部等,向大眾宣導淨零建築的重要性,讓國民了解推動淨零的必要,使淨零建築的發展不僅限於單一建築,更是以整體城市發展為全面性考量。與新加坡地理條件相似的台灣,值得借鏡參考。 SSDC澄毓作為台灣第一家提供全方位專業綠建築規劃設計與顧問服務,除與時俱進,關注淨零建築相關政策法規,並持續攜手淨零解方合作夥伴如供應低碳水泥與協助廢棄物處理的台灣水泥、供應創新循環建材的南寶樹脂、從數位科技驅動近零碳建築的台達電子,以及能打造比傳統矽晶太陽能增加8%轉換效能的新型太陽能光電設備的台灣鈣鈦礦科技,共創淨零解方築勝局!   更多淨零解方的實務策略,以及建築、營造業界的第一手觀察與見解,都在4月18日由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聯合舉辦的《SSDC澄毓15

MORE →
碳盤查

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碳盤查是重要起手勢

面對氣候變遷問題,因應政策法規、供應鏈、國際貿易的要求,或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各大企業積極進行碳盤查,尤其環保署於2022年公布新版「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包含發電業、水泥業、鋼鐵業、煉油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行業,首當其衝,全廠(場)化石燃料燃燒產生之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以上者,應每年進行碳盤查。 2022年金管會也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從2023年開始,上市櫃公司及鋼鐵、水泥業個體公司依照資本額的多寡,要分階段完成盤查並在年報揭露。2027年達到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且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2029年達到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查證且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 #碳盤查是什麼? 「所謂碳盤查,如同有個人要減肥,他要先秤重,知道自己體重多少,以此為基礎,施行減重計畫;企業要減碳前,必須知道公司日常產生多少碳排,才能對症下藥,達到減碳目標。」SSDC澄毓碳盤查服務部顏煜唐博士說明。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三次締約國大會中所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及第十七次締約國大會第十五號決議甲烷、二氧化碳、全氟碳化物、氧化亞氮、三氟化氮、六氟化硫、氫氟碳化物等七種氣體為溫室氣體,環保署現階段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為類別一、類別二。類別一為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指製程中的排放、逸散源、燃料源、移動源等;類別二為輸入能源間溫室氣體排放,指企業外購電力、外購蒸氣等能源的間接排放。另外ISO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標準中,劃分出類別三運輸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類別四組織使用產品造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類別五使用來自組織產品造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類別六其他來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碳盤查是減碳重要的第一步,幫助企業掌握自身溫室氣體排放的狀況,再進一步擬定減碳計畫。 #碳盤查的作業流程為何? 碳盤查的第一步就是召開「啟始會議」,以此凝聚領導者與企業同仁的共識,並確認專案組成人員。參與碳盤查專案者,有財務部、稽查室、管理部、廠務等單位,依各企業組織架構而不同;十分建議企業的高階主管加入,可藉由高階主管的指示,方便調動各部門的人員及資料,以利於碳盤查進行。碳盤查有下列五個步驟,以下為說明。 邊界設定:界定要盤查的範圍,要設立「單一邊界條件」,例如公司在台北、高雄都有工廠時,會議上要決定是否兩間工廠都要盤查,透過這樣的溝通,確保所有參與者對於碳盤查的過程有共同的理解。 排放源鑑別:鑑別邊界範圍內會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如類別一、二、三等。 排放量計算:鑑別排放源後,需蒐集溫室氣體排放源使用之原燃物料使用量、排放係數,以計算邊界內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分為四個計算步驟,決定排放量計算方式、蒐集活動數據、選擇合適的排放係數以及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建立清冊/撰寫報告書:揭露溫室氣體盤查結果,並將盤查的方法、系統、數據、估算、假設等過程全部紀錄下來,未來還可以提供外部查證或內部稽核需求。 查證說明:是否須由第三方查驗機構進行查證,都應視依據其盤查規範而定。根據環保署納管事業應於規定期限內(每年8月底前)於指定資訊平台完成盤查登錄作業,並於指定資訊平台公開;金管會要求揭露對象則須按其規劃,完成溫室氣體查證,且盤查邊界須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其排放資訊將揭露於其年報中;其他跨國企業對供應鏈要求或自願性盤查者,則視其規範或意願決定是否查證、登錄、揭露。 與SSDC澄毓合作的京城建設、長虹建設、眾孚企業、景旭發實業等從上到下都很積極配合,一般來說要完成碳盤查、永續報告書,從啟始會議到結案要花上約六個月的時間,但與京城合作時,澄毓僅花了兩個月就做出京城建設2022年第一本的永續報告書;眾孚企業在董事長劉紹民及高階主管的積極參與下,也是在三個月內完成碳盤查,再再顯示出澄毓的專業是值得企業信賴。 #做好碳盤查,背後效益可觀 透過跨部門的合作完成碳盤查,好的效益隨之而來,不僅加深參與者對於氣候變化及企業在減少碳排放中扮演角色的理解,更增強公司內部對於環境責任和永續發展目標的認同感。 做完碳盤查的上市公司、大型企業,商機也會跟著增加,在全球都在推動碳盤查的情況下,早一步行動的公司,容易優先被其他企業選擇合作,可能來自上游客戶的要求,當越快做好準備,就能越快打進供應鏈,搶占商機。 ▲顏煜唐博士分享企業做碳盤查能帶來哪些優勢。 #推薦好文 以ISO14064碳盤查 提升企業ESG競爭力 搶佔「淨零碳排」全球先機,台灣企業你跟上了嗎? 企業邁向淨零碳排起手式——碳盤查五口訣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曾瑞宏:在高雄發展「開放性亞洲建築」,推動淨零在地化

延宕一年半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終於在春節前通過,成為六都中第三個通過議會三讀的淨零條例,高雄市於2023年早一步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因應國際趨勢,訂出2030碳排減量30%、2050淨零目標,期盼能由公部門帶頭、產業以大帶小,讓全民參與。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綠建築界深耕多年,參與高雄市政府「淨零學院」的推動及規劃,跨界攜手完成全台第一座零耗能建築「芒果樹辦公基地」,備受肯定。與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同為成功大學建築系校友,多年未見的二人,2023年底在高雄淨零建築講座上再次相遇,特邀請接受SEEGREEN專訪,分享高雄綠建築發展進程?因應高雄炎熱氣候,綠建築手法上有何特別之處?以及對高雄淨零政策的看法。 #以「開放性亞洲建築」克服南部酷熱氣候 陳重仁總經理發問(以下簡稱問):曾瑞宏建築在高雄完成不少建築作品,大家經常關切的問題是,高雄的氣候條件,不管在熱也好,或是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付出了空氣品質的代價,在這種北回歸線以南,偏熱帶氣候的地方,在建築的節能或隔熱手法上如何強化,請您分享。 曾瑞宏建築師答(以下簡稱答):雖然台灣並不大,但北回歸線以南跟台北,其實在氣候上差異挺大,我自己定義台北的氣候跟日本的比較接近,高雄是亞熱帶偏熱帶,跟東南亞的氣候比較接近,在綠建築設計的手法上,我個人是有個願景,希望找到一個路徑,在建築、環境,以及都市開發時,讓碳排盡量降低,並有機會把它推廣到泛太平洋地區與台灣具有類似氣候條件的廣大人口聚集區域,對於地球降低碳排具有較大的貢獻效益。因此,有別於歐洲的「開放性的亞洲建築」這個概念,我認為是成立的。 關鍵要件是「通風」以及「低耗能」的建築型式,在台灣的原住民建築居住型式,其實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典範。 首先,必須善用環境建築技術,例如CFD及熱模擬⋯等,討論熱對流與通風的議題。另外,在材料跟工法上,必要討論材料的蘊含碳排量,以及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所以高雄跟台北不會一樣。 #參與高雄厝第一號,呼籲要創新再突破 問:高雄厝的第一個案子是您的作品,我認為這是很棒的政策,因應高雄的氣候環境去調整,鼓勵比較深的遮陽,呼應在地化,而非複製國際的式樣,這裡也想請您分享。 (註:高雄厝為高雄市府在2012年推動「高雄市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希望能將綠建築的概念及標章具體化,蓋出有在地特色的建築,此建物的陽台最深可達3米,還有三分之一植栽立體綠化,可以有效遮陽、降溫、還有提升空調效率等優點,目前申請案件超過14萬戶。) 答:我比較幸運,是高雄厝一號的參與者,當時約2010年,大家對綠建築的討論還很初階,更別說結合不動產市場。所有的法令都必須要有誘因(註:像是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中規定,景觀陽臺深度逾三公尺部分不得計入景觀陽臺面積,讓建商趨之若鶩。),如果做了一個沒有市場誘因的東西,我想是不會成功的。 綠建築在地化這件事,高雄具有條件,先遮陽,創造降溫跟通風,再加上綠化與再生能源,包括室內的風景、共享庭院,以當時的時間背景來看,在建築技術上有所突破,有這樣的成果非常值得肯定,但隨著氣候變遷的課題越來越嚴峻,技術等等都不斷演化,高雄厝一定也需要更高階的討論方式,去討論如何深入做低碳淨零這件事。 #淨零路徑在地化,沙盒實驗是解方 問:高雄的淨零自治條例已經正式公告,我覺得高雄市淨零自治條例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其他幾都較沒有的,就是強調在地化這件事,尤其高雄作為工業城,淨零路徑更要在地化,可以從哪些方向來看? 答:高雄身為碳排大戶是危機也是轉機,很重要的是要產生減碳誘因,讓大家持續推動淨零的目標,我認為在地化沒有標準答案,要靠集體共創去解決,跨部門、跨領域的溝通,允許沙盒實驗,找到解決方案。 (註:沙盒實驗為在可控制的環境中進行試驗,目的是測試新想法、產品或策略的效果。) 問:我很認同剛講的沙盒實驗,在台灣不管從公部門,或私領域的角度來看,我們錢要花在刀口上,這實驗要蓋一個房子金額滿高的,到底有沒有機會比如政府跟民間合作,去做這件事,從測試裡面找出大家可以複製的經驗或方法呢? 答:其實高雄厝一開始就是找民間業者,高雄市政府也認同,一起推動突破,向中央爭取法令上的誘因,它也是某種程度的沙盒實驗,包括芒果樹基地也是這樣做,過程中高雄市政府幫很大的忙,程序、法令都合法,但是又有創新,我覺得這也是沙盒實驗,不一定要在封閉式的空間裡實驗,而是必須持續在實務的領域,不斷地尋找實踐的機會。並進行分享、對話、共創和一同進步。   ▲曾瑞宏建築師與陳重仁總經理暢談高雄綠建築手法。 #好文推薦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深耕多年, 來到SeeGreen會客室談及,其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始於豐富的生命經驗;作為一名建築師,「向自然學習」、「呈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是其核心的價值信念,關注人與環境的永續,人與人的永續,人類要學著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符,作品內涵有對環境、自然、社會弱勢、下世代的環境教育的關心,與家扶基金會、佛光山、慈濟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及偏鄉關懷與建設。 近期,與日本SUEP.建築事務所末光弘和建築師、百佑營造公司董事長洪光谷成立綠色亞洲實驗室(Green Lab Asia, GLA),更是希望透過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結合,找出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環境與建築解決方案,一步步以「建築、環境與都市」實踐ESG永續發展的理念。 #體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芒果樹辦公基地 甫於2023年完工誕生的「芒果樹辦公基地」,成功地在高雄市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從規劃到啟用歷經六年孕育,看似漫長的時間,對曾瑞宏來說如彈指間,他表示「我們要做環境教育、社會貢獻、分享理念,這之後還有更長的時間能產生很大的貢獻,六年時間非常值得。」 保留百歲芒果樹是一項不簡單的挑戰,曾瑞宏笑稱給自己找了大麻煩,有很多問題必須解決,卻是善盡環境保護的最佳體現。首先是基地環境微氣候實測一年,在基地設置微氣候監測系統實測收集各項氣候數據一年,如日照、風向、降雨量及溫濕度等。完整記錄其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其次是模擬規劃設計,進行完整樹型的測量,導入實測一年的環境微氣候資料,進行環境模擬,確保樹的生長環境不能有太大改變。另外,也針對樹根位置進行探測,確保建築物基礎與施工不會影響到樹根的生長。 建築設計則是兼具被動式設計的自然導流、通風、日照採光、集水,到主動設計LED燈、LOW-E玻璃、變頻冷氣、省水器具、格柵….各種適用的深度節能手法,在確保美學及舒適性的前提下,最後才設置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板,達成「零耗能建築」目標。 目前,百佑芒果樹基地啟用屆滿週年,經實際收集能源使用的數據,實現了正能源建築的成果,能耗表現優於設計時的零耗能建築目標。 #從既有建築著手,節能減碳成效大 「我不是為了綠建築而綠建築」曾瑞宏說,綠建築不只有單一標準,應有更多的表現及迭代討論,應透過作品讓大家體驗、檢視、驗證,比起標章認證,他認為更重要的是人在建築物中是否能保有身心靈健康與平衡?以及在氣候變遷的課題下,能否實踐環境共生?產業與綠建築能否有更好的結合?芒果辦公基地外、高雄佛光山妙慧樓、旗山家扶基金會建築,都是其對綠建築的詮釋與體現。 目前綠建築的設計多體現在新建案中,曾瑞宏認為,修繕及強化既有建築的深度節能、再生能源設置,才是更環境永續友善的做法。討論既有建物可以保留什麼,補強什麼,這樣的碳排放量是最少的,而非全部拆掉重蓋,相比歐洲,台灣這部分有很多要加強的空間,若無法累積傳統、歷史、文化跟社會資產,整個城市的紋理與記憶將被抹去。 #投入「淨零學院」,加速高雄市減碳進程 高雄市為臺灣重要工業城市,石化、化工、鋼鐵、電子等產業之碳排放量占全市8成以上,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高雄市府於2022年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期透過龍頭企業大帶小方式帶動產業轉型;高雄市議會於2023年6月28日三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以強化政府治理、輔導產業調適、市民生活參與、落實公正轉型為四大核心,公部門帶頭示範、產業以大帶小、全民參與精神,達到2030城市減碳30%目標。 曾瑞宏在高雄實踐綠建築的理想超過十年以上,芒果樹辦公基地成果獲得肯定,這份熱忱也被高雄市政府看見,高雄市2021 年碳排放量高達5737 萬噸,占全台灣20%,成立「淨零學院」培訓淨零人才是高雄市減碳三箭的第三招,曾瑞宏因緣際會下也受邀為淨零學院工程進行設計。 他與市府人員多次進行討論,從路徑、預算、材料、建築美學等方面設立目標,逐步讓淨零學院成型,淨零學院提供通識、證照與技術的相關課程,並和產業界、大專院校等跨領域合作,曾瑞宏認為,在這種場域討論問題,能更精準的傳達理念,且有「分享教育」的意義,集結眾人的智慧,一起集思廣益,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曾瑞宏建築師談對綠建築的理念。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建築業拚碳轉型!低碳綠建材蔚為趨勢

【轉載】2024年3月5日 中時新聞網 記者蔡惠芳 2050淨零碳排潮流席捲全球,建築業紛紛力拼碳轉型!其中最大關鍵之一為低碳綠建材,在台灣也蔚為趨勢。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表示,建築產業的排碳量占全球近四成,居所有產業之冠,隨著對減碳的意識抬頭,低碳綠建材成為焦點,未來的建材一定要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滿足長達60年的建築物使用年限,打造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表示,1992年國際學術界對「綠建材」的定義為:從原料採取、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負荷最小、對人體健康無害的材料,內政部早在2004年啟動「綠建材標章」,分為健康、生態、再生、高性能等四大方向。 首先,在健康綠建材方面,健康綠建材,又名低逸散綠建材,其建材特性為低毒性、低危害健康風險,此類建材標章會評估「甲醛」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包括:油漆塗料、家具、裝潢的膠合劑等的逸散速率,目的為提高空氣環境品質。 第二,在生態綠建材方面,採用無匱乏危機的天然材料,以低加工、低耗能的人工處理方式製成,具易天然分解的特性,建材廢棄後可轉變成原物料或產品,延長使用年限,能減少廢棄物。 第三,至於再生綠建材,指利用回收材料再製而成,符合廢棄物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及再循環(Recycle)之3R原則。 第四,高性能綠建材:能克服傳統建材、建材組件性能缺陷問題,提升品質效能,例如噪音干擾、基地保水能力不佳、光害等,都可以藉由性能較好的建材產品,獲得改善。 陳重仁表示,具有抗菌、自潔抗污功能的「奈米建材」,也經常被使用,在建築業跟裝潢建材上有龐大的潛在市場,從奈米塗料、奈米磁磚、奈米地磚、奈米木製地板、奈米自潔玻璃等,有越來越多建案會用上奈米建材,以便維持較長時間的美觀與整潔。 陳重仁提到,3年前給過台灣磁磚業者建議,當時磁磚業面臨兩個危機,第一是東南亞磁磚傾銷,嚴重打擊本土業者,第二是「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法規中,樓板衝擊音隔音相關法條有規定,鋼筋混凝土造樓板上方的表面材(含緩衝材)要是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其樓板表面材衝擊音降低量指標△Lw在17分貝以上,或取得內政部綠建材標章的高性能綠建材,因此讓建材產業開始重視低碳轉型的問題。 以冠軍磁磚為例,為解決窯燒製品高碳排放量課題,投入數千萬元汰換傳統窯爐設備,改成較低耗能的變頻器調速模式,回收的窯爐熱氣還可再利用,並透過磚料回收、水資源回收等節能減碳的方式,每年成功減少2.27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再以台泥為例,近年積極發展廢棄物回收循環機制,以期幫助營建業回收舊建物拆除後產生的磚石,過去廢棄磚石容易跑到垃圾掩埋場,或是被非法處理,如今可將預拌混凝土打碎再利用,做成回填料,用在基地上的墊高回填、鋪路時的碎石級配,達成循環的作用,同時降低碳排。 另外,老屋翻新,若使用綠建材,則可獲優先補助。 人的一天約九成時間都在室內,因此建築物、裝潢使用的建材對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 政府在2019年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綠建築基準專章」,提高建築物裝修面積綠建材使用率的下限,室內從45%提高至60%、室外從10%提高至20%。 陳重仁建議,在買新房子的時候,可多關注耐久性,能否抗震、防水都該考慮進去,避免未來發生外牆龜裂、漏水造成壁癌等問題。 如果是舊房子要重新整修,根據內政部「112年至115年中央都市更新基金補助辦理自行實施更新作業須知」,即明文規定,申請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實施工程補助經費,其補助項目採用綠建材、綠色能源或綠建築工法進行整建或維護工程,得予優先補助。 陳重仁指出,綠建材在建築產業的使用,已是現在進行式,各類建材如塗料、磁磚、內外牆等,都須符合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五要素,不僅有助環境保護、節能減碳、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更能照顧到健康,這股綠建材的風潮目前還會持續延燒。 此文轉自《中時新聞網》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ESG浪潮來襲 台灣不動產面臨「碳轉型」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建築產業的排碳量占全球近四成,居所有產業之冠,隨著對減碳的意識抬頭,低碳綠建材成為焦點,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說:「未來的建材一定要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滿足長達60年的建築物使用年限,打造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奈米建材,潛藏龐大商機 1992年國際學術界對「綠建材」的定義為:從原料採取、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負荷最小、對人體健康無害的材料,內政部早在2004年啟動「綠建材標章」,分為健康、生態、再生、高性能等四大方向。 1. 健康綠建材(又名低逸散綠建材):建材特性為低毒性、低危害健康風險,此類建材標章會評估「甲醛」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油漆塗料、家具、裝潢的膠合劑等)的逸散速率,目的為提高空氣環境品質。 2. 生態綠建材:採用無匱乏危機的天然材料,以低加工、低耗能的人工處理方式製成,具易天然分解的特性,建材廢棄後可轉變成原物料或產品,延長使用年限,能減少廢棄物。 3. 再生綠建材:指利用回收材料再製而成,符合廢棄物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及再循環(Recycle)之3R原則。 4. 高性能綠建材:能克服傳統建材、建材組件性能缺陷問題,提升品質效能,例如噪音干擾、基地保水能力不佳、光害等,都可以藉由性能較好的建材產品,獲得改善。 陳重仁表示具有抗菌、自潔抗污功能的「奈米建材」也經常被使用,在建築業跟裝潢建材上有龐大的潛在市場,從奈米塗料、奈米磁磚、奈米地磚、奈米木製地板、奈米自潔玻璃等,有越來越多建案會用上奈米建材,以便維持較長時間的美觀與整潔。 #危機即是轉機,轉而投資低碳建材 陳重仁提到,3年前給過台灣磁磚業者建議,當時磁磚業面臨兩個危機,第一是東南亞磁磚傾銷,嚴重打擊本土業者,第二是《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法規中,樓板衝擊音隔音相關法條有規定,鋼筋混凝土造樓板上方的表面材(含緩衝材)要是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其樓板表面材衝擊音降低量指標△Lw在17分貝以上,或取得內政部綠建材標章之高性能綠建材,因此讓建材產業開始重視低碳轉型的問題。 以冠軍磁磚為例,為解決窯燒製品高碳排放量課題,投入數千萬元汰換傳統窯爐設備,改成較低耗能的變頻器調速模式,回收的窯爐熱氣還可再利用,並透過磚料回收、水資源回收等節能減碳的方式,每年成功減少2.27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台泥近年積極發展廢棄物回收循環機制,以期幫助營建業回收舊建物拆除後產生的磚石,過去廢棄磚石容易跑到垃圾掩埋場,或是被非法處理,如今可將預拌混凝土打碎再利用,做成回填料,用在基地上的墊高回填、鋪路時的碎石級配,達成循環的作用,同時降低碳排。 #老屋翻新,使用綠建材優先補助 人的一天約九成時間都在室內,因此建築物、裝潢使用的建材對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政府在2019年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綠建築基準專章》提高建築物裝修面積綠建材使用率的下限,室內從45%提高至60%、室外從10%提高至20%,陳重仁建議,在買新房子的時候可多關注耐久性,能否抗震、防水都該考慮進去,避免未來發生外牆龜裂、漏水造成壁癌等問題。 如果是舊房子要重新整修,根據內政部的「112年至115年中央都市更新基金補助辦理自行實施更新作業須知」中,明確寫出申請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實施工程補助經費,其補助項目採用綠建材、綠色能源或綠建築工法進行整建或維護工程,得予優先補助。 綠建材在建築產業的使用已是現在進行式,各類建材如塗料、磁磚、內外牆等,都須符合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五要素,不僅有助環境保護、節能減碳、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更能照顧到健康,這股綠建材的風潮目前還會持續延燒。   ▲陳重仁針對未來建材關鍵五要素做說明。 #好文推薦 ESG浪潮來襲 台灣不動產面臨「碳轉型」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COP28共識「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從LEED及LEED ZERO開始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小島國恐遭淹沒 金錢援助跟不上氣候變遷速度

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除了在化石燃料等議題有重大進展外,開幕的第一天主席賈比爾就宣布重磅消息:啟動「損失與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幫助受極端氣候影響的國家,並隨即募得超過4億美金,他在演講中表示這決定的速度罕見、驚人且具歷史性,展現出石油富國的實力,參與過COP13~28的李河清教授直言「阿聯像在發糖果!」 #什麼是損失與損害基金? 「損失與損害基金」由小島嶼國家聯盟(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 AOSIS)於1991年提出,想確保受氣候衝擊國家的損失能有合理的賠償,但直到2013年的COP13成立華沙國際機制(Warsaw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for Loss and Damage, WIM)才逐步加強利害關係方的對話、並推動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方面的行動和支援。 2019年COP25展開「聖地牙哥網絡」(Santiago network),作為華沙國際機制的一環,支持小島嶼國家、開發中國家協商損失與損害課題。2022年,各國經過多年討論終於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在埃及COP27達成「夏姆錫克行動計畫」(Sharm El Sheik Implementation Plan)確立設置「損失與損害基金」,由已開發國家為開發中國家提供金錢援助,不過基金運作、管理機構、資金規模等細節都未確認。 COP27中「損失與損害資金」都是自願性捐款,包括德國1.7億歐元、丹麥1,344萬歐元、蘇格蘭811萬歐元、奧地利5,000萬歐元、比利時250萬歐元、愛爾蘭1,000萬歐元,計畫補助氣候脆弱國家。 #富國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回到此次COP28,主辦國第一天就大撒錢,4億美金中,阿聯出資1億、歐盟2.5億美元(1億來自德國)、英國提供5,100萬美元、美國1,750萬美元、日本1,000萬美元,同時在官網上更新「承諾計時器」每天統計項目累積金額,李河清說:「從另個角度來看,像是在說我已經撒了錢,之後請安靜,不要再談了,一種發糖果的概念。」 但實際上4億的只是杯水車薪,以美國來說,身為大國才拿出1,750萬美金,若跟編列的軍費8,579億美金相比,真的是微不足道,李河清感嘆落差很大,美國寧願把錢投在軍事備戰,卻不投入更迫切的救災補助。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2023年發布的報告指出,開發中國家每年需要應對氣候變遷的資金高達3870億美金,缺口達3600億美金,比原先設想高出50%。 和「損失與損害資金」類似的,是在2009年COP15上已開發國家承諾到2020年底提供每年1000億美金的氣候資金給開發中國家,2015年將目標延長至2025年,只是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統計,2013年資金為379億美金、2014年雖然增加到435億美金,跟當初各國承諾的數字相比仍遠遠不足,甚至到2022年才首次達標,再次證明各個已開發國家投入不足。 #台灣友邦受氣候變遷嚴重影響 台灣的邦交國如帛琉、馬紹爾群島、吐瓦魯皆為第一線容易受害的小島國,吐瓦魯財政部長帕紐在COP28上表示,小島國最大的損失與損害,是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土地流失,初步估算吐瓦魯的氣候損失達40~50億美金;帛琉的農漁業與環境部長維克多也說,貧窮島國資源不足,海岸線遭侵蝕不僅奪走人命,甚至造成居民被迫遷徙,生活上因為仰賴本地農業,也危害到糧食安全。 台灣雖然非聯合國締約國,沒有參與「損失與損害基金」的貢獻行列,但針對氣候調適(意指為了因應實際或預期的氣候衝擊,而在自然或人類系統做調整,以減輕危害或發展有利的機會)捐贈100萬美金給馬紹爾群島,馬紹爾群島由33個環礁組成,由於海平面上升,土地正在消失中,若不加速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至少6個環礁可能會在2050至2060年間消失。 另外,李河清也提到,全球暖化影響乾旱加劇,野火頻傳,2023年夏威夷茂宜島火災受到重創後,台灣同樣捐贈50萬美金協助賑災及重建,展現出積極的態度,有能力為氣候脆弱的小島國家作出貢獻。   ▲李河清教授與宋苾璇建築師對談。 #好文推薦 氣候變遷成國安問題 揭台灣減碳困難原因 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拚淨零 台灣腳步有跟上嗎?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SEE GREEN

MORE →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在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台灣不落人後,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建築業是減碳重要的環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隨即訂定建築能效分級評估制度(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將建築能效依節能成效分為7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為近零碳建(第1+級),可達約50%的節能,自111年1月1日實施。遠見雜誌團隊近日特地來到SEE GREEN會客室訪問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深入淺出地講述如何在台灣推動淨零建築?執行上有何困難?政府、相關產業又該扮演什麼角色? #低碳建築,循環經濟是解方 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都會排放CO2,主要分為營運碳排、隱含碳(蘊含碳),低碳建築的重點在後者。建築物產生的40%碳排放量中,有四分之一是隱含碳從建材的生產運輸、施工方法到修繕拆除,是減少隱含碳的關鍵;而使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建材,以及容易拆解的設計,以便未來再重複使用或是循環再生,這樣不但可降低碳排放,成為「低碳建築」,更是「循環建築」。 陳重仁舉例,國內最有名的就是台糖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所有屋頂都鋪滿太陽能板,加上雨水、中水的回收利用,魚菜共生等循環機制,靠再生能源,每年能省下近百萬水電費;中控室內的能源管理系統,能隨時監測設備的耗電狀況;以鋼構以及模組化工法為主的建築物,整體碳排放量比鋼筋混凝土構造少;室內家具、家電一律用租的,有損壞的部分再請廠商來修,種種設計讓每年平均的減碳量為330公噸CO2e,並獲得低碳建築鑽石級標章、智慧建築黃金級標章等獎項。 #淨零兩大方向,深度節能先行 想要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陳重仁表明就兩件事,第一是深度節能,包括空調、照明、建築外殼隔熱三大項,同時採用智慧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發揮最大效益,有效節能。當已經做到深度節能,第二步便是採用再生能源,一般分成基地內、基地外,前者可加裝太陽能板,或採用風力發電,後者購買電力公司提供的再生能源或再生能源憑證,俗稱綠電與綠電憑證。立法院於2023年5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定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非受光條件不足等因素,要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內政部與經濟部經過近半年協商,達成共識,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 #政府應明訂法令,獎勵民間積極參與 「國際上趨勢一定先鼓勵深度節能、採用再生能源,而非一開始就想去買綠電。」陳重仁強調,因應氣候變遷課題,民間企業已積極研發更節能的設備、建築工法、建築材料等,只是在進入市場時會有些困難點,因前期研發資本投入多,產品或服務價格相對較高,市場接受度差,低碳建築或循環建築難以普及,形成惡行循環。建議政府登高呼籲,明訂相關政策法令,嚴格執行;同時設計獎勵措施提高誘因,比如鼓勵更好的外牆隔熱工法,鼓勵採用循環建材,一來讓業主比較願意採用,二來降低材料廠商的負擔,普及循環低碳市場,加速2050淨零建築目標。 陳重仁舉例,內政部於2021年1月1日修正施行《分戶樓板衝擊音規定》,要求新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應具有一定品質的隔音性能,於是得於設混凝土樓板上鋪設減震隔音層,以降低樓板衝擊音,而回收廢輪胎絞碎的顆粒即是市售隔音墊的主要原料,隔音又環保,先前台灣沒有廠商要自己生產,多是進口國外的產品,但新制上路後,兩年內有一百多家廠商在做。只要有積極明確的政策法令,以台灣的研發製造能力與供應鏈優勢,必能加速深度節能與低碳循環建材產業的形成,幫助台灣早日達成淨零目標。 #COP28有新共識,急需跨領域人才 為了減緩氣候問題,讓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1.5℃,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有近120國承諾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對建築與再生能源技術的結合是一大考驗,陳重仁強調:「推動淨零建築沒有選擇必須得做,不是因為有什麼好處才做,因為影響的是我們下一代的生存環境。」 淨零建築需整合建築、能源、空調、機電等不同領域專業,例如要將太陽能板放到建築物上面去,甚至跟建築造型結合(BIPV做法),需具備建築法規、建築設計、建材以及太陽能光電相關專業的跨領域人才,有一定程度的門檻,呼籲政府或學校須有計畫培養跨領域的整合型人才,聯合各相關產業的協力合作,並協助其形成產業,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率達成淨零目標。 ▲陳重仁總經理認為推動淨零建築勢在必行。 #好文推薦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掌握關鍵5招,BERS建築能效1級不再是夢 零碳轉型迫近 低碳綠建築現轉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永續即是競爭力:台北遠東通訊園區TPKE大樓獲LEED黃金級認證

2021年,Google在台灣的新總部落腳於台北遠東通訊園區(Tpark)的TPKD研發辦公大樓,該棟樓於2020年已由SSDC澄毓設計顧問輔導取得LEED-CS黃金級認證和EEWH鑽石級綠建築標章。今年,園區內新建的TPKE研發辦公大樓也加入LEED黃金級建築行列,不僅建築本體節能減碳的成效優異,整個園區規劃、景觀設計、逕流管理等也為Tpark的「低衝擊開發」概念增色不少。   #通訊產業領航者的選擇——LEED認證綠建築TPKE Tpark為遠東紡織廠板橋廠轉型,以台灣綠建築、台灣智慧建築、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作為設計規範,園區建築均取得台灣綠建築標章。整個園區的景觀設計與國際景觀專家Ramboll Studio Dreiseitl團隊合作,從交通、基地規劃設計、暴雨徑流管理、節水景觀設計四大面向獲得LEED Campus積分,是台灣第一件完整開發園區申請該認證者,而園區內建築申請LEED認證可採納LEED Campus積分,達到更高的分數。 從TPKD研發辦公大樓申請綠建築認證,至本案TPKE研發辦公大樓的合作,SSDC澄毓與業主遠東建築經理公司累積了相當程度的信任,雖然兩案配合的建築師事務所不同,但SSDC澄毓的顧問團隊都是在早期規劃階段便進入,以協助建築師調整節能策略等。 TPKE所採用的認證版本LEED CS主要針對建築公共區域、核心區、戶外空間評分,承租戶的裝修則須自行再申請認證,不計在本案範圍。TPKE的遮陽系統設計,以及外牆帷幕玻璃選用都有將節能納入考量,屋頂也設置了再生能源設計。而節水成就包含了空調冷凝水回收沖廁,是一般商辦大樓較少見但十分有效的做法。 除了建築物本身,LEED認證對周邊環境的生活機能也有要求。在「基地條件」項目中,Tpark鄰近捷運站,且設有腳踏車架、淋浴間、共乘車位、汽車充電樁等符合「綠色交通」概念的設施,讓使用者採用大眾運輸、環保交通方式的便利性及意願提升。以上得分亮點促使本案達成LEED黃金級認證標準。   #SSDC澄毓與台灣通訊產業一起淨零升級 TPKE的公共空間也承襲了整個園區「降低地表逕流」、「海綿城市」的設計概念,所有硬鋪面都採用透水材質鋪面,且選擇複層植栽來營造小型生態系的效果,以地被草花、灌木、樹木組合成一個接近大自然狀態的環境,讓附近居民、企業員工可以在舒適健康的環境下休閒散步。 LEED Campus是針對整個園區的綜合性規劃,除了個別建築的認證外,園區加入滲透、貯存、蒸發、延遲逕流等工程設計,達到減低暴雨逕流、淨化水質提升生態效益與景觀功能,讓水的運行方式更接近自然的水循環,可以減緩都市熱島效應、水災危害,有效運用雨水及土地資源。「Tpark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透過LEED國際級的認證制度去梳理、推廣,有助於爭取國際上通訊研發產業進駐。」負責本案的趙日新副總經理特別強調。 目前「環境永續」與「智慧生活」已是一個國際級科技園區的必要條件,國際級的綠建築、淨零建築認證能讓台灣的產業園區更有能見度,有助於產業聚落與世界接軌。SSDC澄毓本著建築專業,服務項目涵括台灣國內的標章申請輔導如智慧建築標章、EEWH綠建築標章、BERS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等,以及國際淨零相關認證如LEED美國綠建築認證、WELL健康建築認證、GNFZ全球淨零認證等,可以協助業主設計規劃、設計、輔導認證,打造永續綠建築並取得國際認可。   #好文推薦 讓低碳永續綠建築啟動觀光競爭力:凱渡廣場酒店、福爾摩沙遊艇酒店 綠建築陪您走向國際:逢興生技中壢廠獲LEED銀級認證  為什麼該選擇LEED?專訪USGBC北亞區副總裁王婧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