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陳重仁談低碳建築

從國際碳控產業 談台灣低碳建材的趨勢發展

【轉載】 2024年3月29日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建築業對於淨零議題,目前反應如何?有在做準備嗎?購屋者在意嗎?我們之前常可以聽到一些聲音:建築業碳排很高但都沒人管,建築業要加油,營建業最脫隊……。 但是現在在上游相關供應鏈被要求減碳,以及新營建減碳政策的要求下,建築業也開始緊張了,若不配合,未來蓋房子代價會更高了。建築業跟台灣其他許多產業不同,台灣大部分的產業,多仰賴外銷,也就是把產品在台灣生產好,然後賣到國外。後來產業外移,變成在大陸或東南亞等地方製造,再賣到全球各地。但建築業就不一樣了!   建築幾乎不可對外輸出 若把建築業想像成製造業,建築物就是產品,建築開發者就是產品開發者,建築師等設計單位就是產品設計師,營造廠就是產品製造廠,建材商就是零件供應商。 然而,跟製造業相反的是,建築業是個很本地化的產業,除了設計與技術之外,幾乎不可能對外輸出;建築物都是高度客製化的產品,也受當地法規的規範,所以我們不會把房子建好搬到國外賣。但是, 材料可能從國外進口, 根據調查,國內建築物使用本地建材的比例大約是10至20%之間(從原料端起算),高的話可達30%左右,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建材原料是進口的,即便是水泥與鋼鐵。註1 所以,建築業跟其他產業幾乎是倒過來的。因此,對於碳排的要求,製造業要輸出就得面臨國際規定,例如歐盟碳邊境關稅,而建材進口,只要台灣政府不要求,廠商當然無須配合,除非是該廠商已經是國際大品牌,配合國際減碳要求已經有所做為,碳數據也有揭露。   碳控產業有區域差別 那麼, 建材業是否屬於碳控產業?所謂碳控產業,就是必須被監管控制的高碳排產業,每個國家或區域的碳控產業,會根據該區域的產業特性而有所不同。 歐盟於2023年10月試行, 2026年正式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初期管制碳洩露風險較高的五大高碳排產業: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業;大陸官方2021年起定義的八大碳控產業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電力與航空;台灣環境部則鎖定每年碳排超過2.5萬噸的「排碳大戶」,產業涵蓋:電力、鋼鐵、造紙、煉油、石化、水泥和電子產業等。 台灣的建材領域不是沒有在關注這塊, 但大多聚焦在「健康綠建材」議題。內政部建研所定義的「綠建材標章」有四大類別:生態、再生、健康與高性能,申請綠建材標章的業者,大多申請健康綠建材這個類別,大約佔八成以上,高性能次之,生態與再生綠建材則寥寥無幾,再生綠建材僅占約7%。跟建材的碳排直接相關的標章類別 是「生態綠建材」與「再生綠建材」,因為使用生態建材與使用含回收再生材料建材,碳排放是比較低的。 然而政府為了加速推廣低碳建築,目前也鼓勵建築業採用「低碳建材」,但因為低碳建材的判定條件,跟生態綠建材與再生建材有點重複性,所以目前不將低碳建材列為綠建材標章的一個單獨類別,而是以「低碳工法與低碳循環建材」評估制度,來做為初步官方認定機制的試行辦法,可讓業者盡早進入低碳建材市場,免去正式綠建材標章較複雜嚴謹的審查機制所產生的門檻與等待時間。註2   公共工程帶頭先行 目前政府為了加速營建工程的減碳成效,規定從今(2024)年起,一定規模以上公共工程必須實施工程碳盤查,並在電子決標系統裡新增「減碳」欄位,減碳數據目前會先以業者自我宣告為主,之後會接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 因此,建材產業必須在短時間內,讓建築師在設計階段有低碳材料供選擇,包括營造廠在材料採購階段也要能買得到低碳材料,政策上由公共工程帶頭,再來影響私人工程,再逐步讓台灣建築業走向低碳淨零。然而,低碳建材可能在推廣初期由於尚未普及與達到量產規模,價格是較高的,但以目前公共工程來說,低碳環保建材可以有10%的價差,以避免傳統採購法思維導致新的低碳環保建材無法進入公共工程。 未來住宅建案在低碳建築議題將如何發展,接下來會有一系列的文章為讀者說明。   註1:本地建材定義,是從建材原料開採地起算,距離工地五百公里範圍內的建材,這跟目前碳盤查追朔到原物料來源的精神是一樣的,因此建築物提高使用本地建材比例是相較低碳的。 註2:低碳工法與低碳循環建材評估制度與使用方式以官方公告內容為主,詳情請參考內政部建研所網站。   #好文推薦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根據2022年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全球建築營建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37%,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的「營運碳」排占70%,而建築物原料開採、運輸、興建、修繕、拆除等階段的「蘊含碳」排則占30%。「許多人可能知道「營運碳」的概念,但對於「蘊含碳」這個名詞卻相對陌生。」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接受聯合報系《倡議家》訪問時提到。   # 7月1日起擬辦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認證 隨著國際氛圍越發重視蘊含碳、建築物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為淨零解方重要路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進一步於氣候變遷大會COP28宣布發起《建築突破》行動倡議。台灣不落人後,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發佈《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設定目標(1) 2030年,所有公有新建建築物,都必須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1+近零碳建築;(2) 2050年,則百分之百的新建築與85%既有建築須達到近零碳目標。內政部於2022年公布《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並擬於2024年7月1日起辦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認證,期透過提升建築能效,降低營運碳排,積極朝向淨零建築願景邁進。 面對勢不可擋的淨零潮流,台灣該如何推進?身為眾產業火車頭的建築營造業,該如何符合法規,並若實ESG責任?美國綠建築協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 USGBC) 於2020年推出LEED Zero認證,鼓勵已取得LEED美國綠建築認證的建築物,進一步朝零碳排、零能耗、零耗水、零廢棄物等四大淨零路徑前進;而最新的LEED認證(V5版)更已將建築蘊含碳議題納入全生命週期評估分數,以達成更為全面的「脫碳」目的。鄰國新加坡因應全球2050淨零目標,已有40%建築符合該國綠建築標章,其推動政策與方針,值得探究。     # 借鏡新加坡,從綠建築邁向淨零城市 連續16年蟬聯「全球最宜居城市」榜首的新加坡,不僅屢為全球熱帶低碳建築創下新標竿,更積極朝向「淨零建築」邁進。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開始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早期是以「新建築物」為規範目標,中期擴及到「既有建築物」,最後再全面涵蓋到「擁有者及租貸範疇」;2008年4月,新加坡全面強制所有新建築物和重大翻新的現有建築物,都必須達到「綠色建築標章」最基本分數。 2006年推動「綠建築總體規劃」(Green Building Masterplan),2018年為加快建築「淨零」腳步,達成新加坡政府2050年承諾的減碳目標,BCA在「綠建築標章」基礎上啟動「超低耗能建築綠色」(Green Mark Super Low Energy, GM SLE)方案,以彰顯在能源效益表現極為優秀的建築。2021年2月啟動「新加坡2030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宣示新加坡80 %的建築物符合「綠建築標章」,80%新蓋的建築將符合新加坡「超低耗能績效」(Super Low Energy)能源績效標準,最佳能源績效建築改善其能源效益達80 % (以2005年為基準),期於2030年達成「80-80-80」目標。   目前,新加坡已有4000多棟建築符合綠色標章規範,比例超過40%,截至2023年更有 39棟建築已達或超過「綠色標章白金超低耗能標準」(Green Mark Platinum SLE) 。其中成功的零耗能建築包含:星展銀行將超過30年的老建築轉型成「綠色標章白金零耗能建築」、新加坡最大跨國企業吉寶集團打造全國首座「綠色標章白金正能源建築」、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更是東南亞第一座獲得零能耗認證的建築。   # 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轉型 新加坡能有如此亮眼的成效,陳重仁總經理指出幾個成功關鍵。首先是公部門的大力支持,政府不僅及早制定策略,更顯著提高補貼預算,斥資1.84億星幣(約台幣40.7億元)鼓勵業主提升建築效能,加速綠建築轉型。其次,則是大力倡議永續意識,除了向建築業者宣導再生能源、智能控管、電動車充電樁基礎設施與綠建材的應用,同時,聯合教育部、貿易與工業部、交通部等,向大眾宣導淨零建築的重要性,讓國民了解推動淨零的必要,使淨零建築的發展不僅限於單一建築,更是以整體城市發展為全面性考量。與新加坡地理條件相似的台灣,值得借鏡參考。 SSDC澄毓作為台灣第一家提供全方位專業綠建築規劃設計與顧問服務,除與時俱進,關注淨零建築相關政策法規,並持續攜手淨零解方合作夥伴如供應低碳水泥與協助廢棄物處理的台灣水泥、供應創新循環建材的南寶樹脂、從數位科技驅動近零碳建築的台達電子,以及能打造比傳統矽晶太陽能增加8%轉換效能的新型太陽能光電設備的台灣鈣鈦礦科技,共創淨零解方築勝局!   更多淨零解方的實務策略,以及建築、營造業界的第一手觀察與見解,都在4月18日由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聯合舉辦的《SSDC澄毓15

MORE →
碳盤查

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碳盤查是重要起手勢

面對氣候變遷問題,因應政策法規、供應鏈、國際貿易的要求,或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各大企業積極進行碳盤查,尤其環保署於2022年公布新版「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包含發電業、水泥業、鋼鐵業、煉油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行業,首當其衝,全廠(場)化石燃料燃燒產生之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以上者,應每年進行碳盤查。 2022年金管會也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從2023年開始,上市櫃公司及鋼鐵、水泥業個體公司依照資本額的多寡,要分階段完成盤查並在年報揭露。2027年達到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且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2029年達到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查證且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 #碳盤查是什麼? 「所謂碳盤查,如同有個人要減肥,他要先秤重,知道自己體重多少,以此為基礎,施行減重計畫;企業要減碳前,必須知道公司日常產生多少碳排,才能對症下藥,達到減碳目標。」SSDC澄毓碳盤查服務部顏煜唐博士說明。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三次締約國大會中所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及第十七次締約國大會第十五號決議甲烷、二氧化碳、全氟碳化物、氧化亞氮、三氟化氮、六氟化硫、氫氟碳化物等七種氣體為溫室氣體,環保署現階段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為類別一、類別二。類別一為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指製程中的排放、逸散源、燃料源、移動源等;類別二為輸入能源間溫室氣體排放,指企業外購電力、外購蒸氣等能源的間接排放。另外ISO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標準中,劃分出類別三運輸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類別四組織使用產品造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類別五使用來自組織產品造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類別六其他來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碳盤查是減碳重要的第一步,幫助企業掌握自身溫室氣體排放的狀況,再進一步擬定減碳計畫。 #碳盤查的作業流程為何? 碳盤查的第一步就是召開「啟始會議」,以此凝聚領導者與企業同仁的共識,並確認專案組成人員。參與碳盤查專案者,有財務部、稽查室、管理部、廠務等單位,依各企業組織架構而不同;十分建議企業的高階主管加入,可藉由高階主管的指示,方便調動各部門的人員及資料,以利於碳盤查進行。碳盤查有下列五個步驟,以下為說明。 邊界設定:界定要盤查的範圍,要設立「單一邊界條件」,例如公司在台北、高雄都有工廠時,會議上要決定是否兩間工廠都要盤查,透過這樣的溝通,確保所有參與者對於碳盤查的過程有共同的理解。 排放源鑑別:鑑別邊界範圍內會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如類別一、二、三等。 排放量計算:鑑別排放源後,需蒐集溫室氣體排放源使用之原燃物料使用量、排放係數,以計算邊界內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分為四個計算步驟,決定排放量計算方式、蒐集活動數據、選擇合適的排放係數以及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建立清冊/撰寫報告書:揭露溫室氣體盤查結果,並將盤查的方法、系統、數據、估算、假設等過程全部紀錄下來,未來還可以提供外部查證或內部稽核需求。 查證說明:是否須由第三方查驗機構進行查證,都應視依據其盤查規範而定。根據環保署納管事業應於規定期限內(每年8月底前)於指定資訊平台完成盤查登錄作業,並於指定資訊平台公開;金管會要求揭露對象則須按其規劃,完成溫室氣體查證,且盤查邊界須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其排放資訊將揭露於其年報中;其他跨國企業對供應鏈要求或自願性盤查者,則視其規範或意願決定是否查證、登錄、揭露。 與SSDC澄毓合作的京城建設、長虹建設、眾孚企業、景旭發實業等從上到下都很積極配合,一般來說要完成碳盤查、永續報告書,從啟始會議到結案要花上約六個月的時間,但與京城合作時,澄毓僅花了兩個月就做出京城建設2022年第一本的永續報告書;眾孚企業在董事長劉紹民及高階主管的積極參與下,也是在三個月內完成碳盤查,再再顯示出澄毓的專業是值得企業信賴。 #做好碳盤查,背後效益可觀 透過跨部門的合作完成碳盤查,好的效益隨之而來,不僅加深參與者對於氣候變化及企業在減少碳排放中扮演角色的理解,更增強公司內部對於環境責任和永續發展目標的認同感。 做完碳盤查的上市公司、大型企業,商機也會跟著增加,在全球都在推動碳盤查的情況下,早一步行動的公司,容易優先被其他企業選擇合作,可能來自上游客戶的要求,當越快做好準備,就能越快打進供應鏈,搶占商機。 ▲顏煜唐博士分享企業做碳盤查能帶來哪些優勢。 #推薦好文 以ISO14064碳盤查 提升企業ESG競爭力 搶佔「淨零碳排」全球先機,台灣企業你跟上了嗎? 企業邁向淨零碳排起手式——碳盤查五口訣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曾瑞宏:在高雄發展「開放性亞洲建築」,推動淨零在地化

延宕一年半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終於在春節前通過,成為六都中第三個通過議會三讀的淨零條例,高雄市於2023年早一步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因應國際趨勢,訂出2030碳排減量30%、2050淨零目標,期盼能由公部門帶頭、產業以大帶小,讓全民參與。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綠建築界深耕多年,參與高雄市政府「淨零學院」的推動及規劃,跨界攜手完成全台第一座零耗能建築「芒果樹辦公基地」,備受肯定。與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同為成功大學建築系校友,多年未見的二人,2023年底在高雄淨零建築講座上再次相遇,特邀請接受SEEGREEN專訪,分享高雄綠建築發展進程?因應高雄炎熱氣候,綠建築手法上有何特別之處?以及對高雄淨零政策的看法。 #以「開放性亞洲建築」克服南部酷熱氣候 陳重仁總經理發問(以下簡稱問):曾瑞宏建築在高雄完成不少建築作品,大家經常關切的問題是,高雄的氣候條件,不管在熱也好,或是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付出了空氣品質的代價,在這種北回歸線以南,偏熱帶氣候的地方,在建築的節能或隔熱手法上如何強化,請您分享。 曾瑞宏建築師答(以下簡稱答):雖然台灣並不大,但北回歸線以南跟台北,其實在氣候上差異挺大,我自己定義台北的氣候跟日本的比較接近,高雄是亞熱帶偏熱帶,跟東南亞的氣候比較接近,在綠建築設計的手法上,我個人是有個願景,希望找到一個路徑,在建築、環境,以及都市開發時,讓碳排盡量降低,並有機會把它推廣到泛太平洋地區與台灣具有類似氣候條件的廣大人口聚集區域,對於地球降低碳排具有較大的貢獻效益。因此,有別於歐洲的「開放性的亞洲建築」這個概念,我認為是成立的。 關鍵要件是「通風」以及「低耗能」的建築型式,在台灣的原住民建築居住型式,其實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典範。 首先,必須善用環境建築技術,例如CFD及熱模擬⋯等,討論熱對流與通風的議題。另外,在材料跟工法上,必要討論材料的蘊含碳排量,以及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所以高雄跟台北不會一樣。 #參與高雄厝第一號,呼籲要創新再突破 問:高雄厝的第一個案子是您的作品,我認為這是很棒的政策,因應高雄的氣候環境去調整,鼓勵比較深的遮陽,呼應在地化,而非複製國際的式樣,這裡也想請您分享。 (註:高雄厝為高雄市府在2012年推動「高雄市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希望能將綠建築的概念及標章具體化,蓋出有在地特色的建築,此建物的陽台最深可達3米,還有三分之一植栽立體綠化,可以有效遮陽、降溫、還有提升空調效率等優點,目前申請案件超過14萬戶。) 答:我比較幸運,是高雄厝一號的參與者,當時約2010年,大家對綠建築的討論還很初階,更別說結合不動產市場。所有的法令都必須要有誘因(註:像是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中規定,景觀陽臺深度逾三公尺部分不得計入景觀陽臺面積,讓建商趨之若鶩。),如果做了一個沒有市場誘因的東西,我想是不會成功的。 綠建築在地化這件事,高雄具有條件,先遮陽,創造降溫跟通風,再加上綠化與再生能源,包括室內的風景、共享庭院,以當時的時間背景來看,在建築技術上有所突破,有這樣的成果非常值得肯定,但隨著氣候變遷的課題越來越嚴峻,技術等等都不斷演化,高雄厝一定也需要更高階的討論方式,去討論如何深入做低碳淨零這件事。 #淨零路徑在地化,沙盒實驗是解方 問:高雄的淨零自治條例已經正式公告,我覺得高雄市淨零自治條例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其他幾都較沒有的,就是強調在地化這件事,尤其高雄作為工業城,淨零路徑更要在地化,可以從哪些方向來看? 答:高雄身為碳排大戶是危機也是轉機,很重要的是要產生減碳誘因,讓大家持續推動淨零的目標,我認為在地化沒有標準答案,要靠集體共創去解決,跨部門、跨領域的溝通,允許沙盒實驗,找到解決方案。 (註:沙盒實驗為在可控制的環境中進行試驗,目的是測試新想法、產品或策略的效果。) 問:我很認同剛講的沙盒實驗,在台灣不管從公部門,或私領域的角度來看,我們錢要花在刀口上,這實驗要蓋一個房子金額滿高的,到底有沒有機會比如政府跟民間合作,去做這件事,從測試裡面找出大家可以複製的經驗或方法呢? 答:其實高雄厝一開始就是找民間業者,高雄市政府也認同,一起推動突破,向中央爭取法令上的誘因,它也是某種程度的沙盒實驗,包括芒果樹基地也是這樣做,過程中高雄市政府幫很大的忙,程序、法令都合法,但是又有創新,我覺得這也是沙盒實驗,不一定要在封閉式的空間裡實驗,而是必須持續在實務的領域,不斷地尋找實踐的機會。並進行分享、對話、共創和一同進步。   ▲曾瑞宏建築師與陳重仁總經理暢談高雄綠建築手法。 #好文推薦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深耕多年, 來到SeeGreen會客室談及,其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始於豐富的生命經驗;作為一名建築師,「向自然學習」、「呈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是其核心的價值信念,關注人與環境的永續,人與人的永續,人類要學著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符,作品內涵有對環境、自然、社會弱勢、下世代的環境教育的關心,與家扶基金會、佛光山、慈濟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及偏鄉關懷與建設。 近期,與日本SUEP.建築事務所末光弘和建築師、百佑營造公司董事長洪光谷成立綠色亞洲實驗室(Green Lab Asia, GLA),更是希望透過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結合,找出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環境與建築解決方案,一步步以「建築、環境與都市」實踐ESG永續發展的理念。 #體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芒果樹辦公基地 甫於2023年完工誕生的「芒果樹辦公基地」,成功地在高雄市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從規劃到啟用歷經六年孕育,看似漫長的時間,對曾瑞宏來說如彈指間,他表示「我們要做環境教育、社會貢獻、分享理念,這之後還有更長的時間能產生很大的貢獻,六年時間非常值得。」 保留百歲芒果樹是一項不簡單的挑戰,曾瑞宏笑稱給自己找了大麻煩,有很多問題必須解決,卻是善盡環境保護的最佳體現。首先是基地環境微氣候實測一年,在基地設置微氣候監測系統實測收集各項氣候數據一年,如日照、風向、降雨量及溫濕度等。完整記錄其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其次是模擬規劃設計,進行完整樹型的測量,導入實測一年的環境微氣候資料,進行環境模擬,確保樹的生長環境不能有太大改變。另外,也針對樹根位置進行探測,確保建築物基礎與施工不會影響到樹根的生長。 建築設計則是兼具被動式設計的自然導流、通風、日照採光、集水,到主動設計LED燈、LOW-E玻璃、變頻冷氣、省水器具、格柵….各種適用的深度節能手法,在確保美學及舒適性的前提下,最後才設置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板,達成「零耗能建築」目標。 目前,百佑芒果樹基地啟用屆滿週年,經實際收集能源使用的數據,實現了正能源建築的成果,能耗表現優於設計時的零耗能建築目標。 #從既有建築著手,節能減碳成效大 「我不是為了綠建築而綠建築」曾瑞宏說,綠建築不只有單一標準,應有更多的表現及迭代討論,應透過作品讓大家體驗、檢視、驗證,比起標章認證,他認為更重要的是人在建築物中是否能保有身心靈健康與平衡?以及在氣候變遷的課題下,能否實踐環境共生?產業與綠建築能否有更好的結合?芒果辦公基地外、高雄佛光山妙慧樓、旗山家扶基金會建築,都是其對綠建築的詮釋與體現。 目前綠建築的設計多體現在新建案中,曾瑞宏認為,修繕及強化既有建築的深度節能、再生能源設置,才是更環境永續友善的做法。討論既有建物可以保留什麼,補強什麼,這樣的碳排放量是最少的,而非全部拆掉重蓋,相比歐洲,台灣這部分有很多要加強的空間,若無法累積傳統、歷史、文化跟社會資產,整個城市的紋理與記憶將被抹去。 #投入「淨零學院」,加速高雄市減碳進程 高雄市為臺灣重要工業城市,石化、化工、鋼鐵、電子等產業之碳排放量占全市8成以上,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高雄市府於2022年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期透過龍頭企業大帶小方式帶動產業轉型;高雄市議會於2023年6月28日三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以強化政府治理、輔導產業調適、市民生活參與、落實公正轉型為四大核心,公部門帶頭示範、產業以大帶小、全民參與精神,達到2030城市減碳30%目標。 曾瑞宏在高雄實踐綠建築的理想超過十年以上,芒果樹辦公基地成果獲得肯定,這份熱忱也被高雄市政府看見,高雄市2021 年碳排放量高達5737 萬噸,占全台灣20%,成立「淨零學院」培訓淨零人才是高雄市減碳三箭的第三招,曾瑞宏因緣際會下也受邀為淨零學院工程進行設計。 他與市府人員多次進行討論,從路徑、預算、材料、建築美學等方面設立目標,逐步讓淨零學院成型,淨零學院提供通識、證照與技術的相關課程,並和產業界、大專院校等跨領域合作,曾瑞宏認為,在這種場域討論問題,能更精準的傳達理念,且有「分享教育」的意義,集結眾人的智慧,一起集思廣益,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曾瑞宏建築師談對綠建築的理念。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蔡英文總統於2021年宣布台灣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計劃透過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策略達成;其中能源轉型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之潔淨能源發展方向為規劃原則,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預期發電結構在2025年會達到燃氣50%、燃煤30%及再生能源20%。再生能源以推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為主,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離岸風力裝置容量則達5.7GW以上;惟截至2023年11月統計,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達17,506 MW,發電量229.56億度,占比僅達9.9%。 甫當選的賴清德總統,於競選時,進一步提出綠能轉型五大政策,包括啟動二次轉型、推動數位與綠色產業雙軸、打造淨零綠生活、政府當轉型後盾與公正轉型,強化地熱發電、氫能、海洋能與生質能的發展,希望在2026年到2050年達成電力去碳化:2026年目標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2030年目標燃氣50%、燃煤20%、再生能源30%;2050年再生能源占60%至70%、氫能源占9%至12%、燃氣占20%至27%。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對延宕的綠能轉型進展,台灣該如何急起直追?又有那些困難必須克服呢? #綠電市場不健全,賴清德必須面對課題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表示,再生能源20%到60%三倍增長的實現成長需要更多努力。國際間追求淨零碳排趨勢加速,國內業者因應供應鏈品牌商要求攀升,對綠電需求孔亟,根據經濟部2023年八月調查,至2030年台灣企業綠電需求將達318億度,年增60億度,至2040年時需求更上看1000億度電。台灣綠電供應不足,產業普遍缺綠電,加上綠電市場不健全,多數賣給台電,超前部署的台積電所得僅是杯水車薪。 許博涵認為政府應積極把綠能與產業連結起來,建立良好的市場供需機制,解決綠能利益分配問題,同時要避免城鄉衝突,讓綠電每一度的價值,能夠被完善的記錄,建立產業跟綠能之間的信賴,在二次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照顧到環境跟社會,這是賴清德未來重要的課題。 #結合科技拚淨零,帶動產業創新 賴清德主張建立國家級「前瞻科技研發平台」,投資人工智慧、量子電腦、太空科技等;建立「淨零創新科技平台」,運用資通訊技術、數位化工具,結合AIoT技術,協助產業進行綠色轉型,開發太陽能、風能、氫能、地熱、海洋能,以及智慧電網、儲能等,並強調讓AI產業化,產業AI化,用AI來幫綠能,綠能也來幫AI,許博涵認為這策略有「打到痛點了!」 台灣有許多高耗能產業,政府需加強連結綠能與產業轉型,透過科技的幫助達到「綠能解放」,像有一些公司開始推智慧綠能,把人工智慧加入綠能,讓AI變淨零的助力,透過融合科技創新、循環減廢、綠色金融,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雙向帶動讓產業更上層樓,又兼顧經濟正義與公平福利,這政策是值得讚許的。 #喊投入智慧電網,自然因素成阻礙 綠能已進入市場化的時代,政府開始投入智慧電網、儲存科技、智慧電力調度,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博涵說:「從實際面來看,儲能更為重要,但是我們現在電網級儲能、分布式儲能在哪裡?政府沒有提出解方。」綠能跟零碳這兩件事能否成為產業,而且是有智慧競爭力的產業,是個重要議題。 另一個的問題是,當綠電比例激增,台電電網穩定性將受到巨大考驗。由於自然資源如風力、太陽能光電供應不穩定性及間歇性,使得再生能源的供給量沒辦法如傳統電廠一樣接受調度指令,因應電力負載的變化,過去電力系統不穩定是因無法預測的負載問題,或是突然的機組跳機、輸配電路故障造成停電,若加上再生能源受季節、地域、氣候等因素影響,電網的穩定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產生跳電/限電危機,例如沒有風或傍晚時刻,失去綠電支撐導致供電能力產生劇烈波動,這類問題同樣考驗著未來政府的綠能配套措施及因應能力。 許博涵期許,希望未來真如經濟部的規劃,可以很好的去做分散式電網跟儲能方案運作,進而有效減碳,舒緩空污問題,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讓再生能源穩定的併入系統後運轉,這是從政府、再生能源企業、台電等都要動起來的事,在進行開發綠能的過程中,去學習適應新的減碳紀元。 #好文推薦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第一座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運維中心,由澄毓、亞新與沃旭能源共同寫下LEED黃金級模範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建築業拚碳轉型!低碳綠建材蔚為趨勢

【轉載】2024年3月5日 中時新聞網 記者蔡惠芳 2050淨零碳排潮流席捲全球,建築業紛紛力拼碳轉型!其中最大關鍵之一為低碳綠建材,在台灣也蔚為趨勢。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表示,建築產業的排碳量占全球近四成,居所有產業之冠,隨著對減碳的意識抬頭,低碳綠建材成為焦點,未來的建材一定要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滿足長達60年的建築物使用年限,打造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表示,1992年國際學術界對「綠建材」的定義為:從原料採取、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負荷最小、對人體健康無害的材料,內政部早在2004年啟動「綠建材標章」,分為健康、生態、再生、高性能等四大方向。 首先,在健康綠建材方面,健康綠建材,又名低逸散綠建材,其建材特性為低毒性、低危害健康風險,此類建材標章會評估「甲醛」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包括:油漆塗料、家具、裝潢的膠合劑等的逸散速率,目的為提高空氣環境品質。 第二,在生態綠建材方面,採用無匱乏危機的天然材料,以低加工、低耗能的人工處理方式製成,具易天然分解的特性,建材廢棄後可轉變成原物料或產品,延長使用年限,能減少廢棄物。 第三,至於再生綠建材,指利用回收材料再製而成,符合廢棄物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及再循環(Recycle)之3R原則。 第四,高性能綠建材:能克服傳統建材、建材組件性能缺陷問題,提升品質效能,例如噪音干擾、基地保水能力不佳、光害等,都可以藉由性能較好的建材產品,獲得改善。 陳重仁表示,具有抗菌、自潔抗污功能的「奈米建材」,也經常被使用,在建築業跟裝潢建材上有龐大的潛在市場,從奈米塗料、奈米磁磚、奈米地磚、奈米木製地板、奈米自潔玻璃等,有越來越多建案會用上奈米建材,以便維持較長時間的美觀與整潔。 陳重仁提到,3年前給過台灣磁磚業者建議,當時磁磚業面臨兩個危機,第一是東南亞磁磚傾銷,嚴重打擊本土業者,第二是「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法規中,樓板衝擊音隔音相關法條有規定,鋼筋混凝土造樓板上方的表面材(含緩衝材)要是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其樓板表面材衝擊音降低量指標△Lw在17分貝以上,或取得內政部綠建材標章的高性能綠建材,因此讓建材產業開始重視低碳轉型的問題。 以冠軍磁磚為例,為解決窯燒製品高碳排放量課題,投入數千萬元汰換傳統窯爐設備,改成較低耗能的變頻器調速模式,回收的窯爐熱氣還可再利用,並透過磚料回收、水資源回收等節能減碳的方式,每年成功減少2.27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再以台泥為例,近年積極發展廢棄物回收循環機制,以期幫助營建業回收舊建物拆除後產生的磚石,過去廢棄磚石容易跑到垃圾掩埋場,或是被非法處理,如今可將預拌混凝土打碎再利用,做成回填料,用在基地上的墊高回填、鋪路時的碎石級配,達成循環的作用,同時降低碳排。 另外,老屋翻新,若使用綠建材,則可獲優先補助。 人的一天約九成時間都在室內,因此建築物、裝潢使用的建材對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 政府在2019年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綠建築基準專章」,提高建築物裝修面積綠建材使用率的下限,室內從45%提高至60%、室外從10%提高至20%。 陳重仁建議,在買新房子的時候,可多關注耐久性,能否抗震、防水都該考慮進去,避免未來發生外牆龜裂、漏水造成壁癌等問題。 如果是舊房子要重新整修,根據內政部「112年至115年中央都市更新基金補助辦理自行實施更新作業須知」,即明文規定,申請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實施工程補助經費,其補助項目採用綠建材、綠色能源或綠建築工法進行整建或維護工程,得予優先補助。 陳重仁指出,綠建材在建築產業的使用,已是現在進行式,各類建材如塗料、磁磚、內外牆等,都須符合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五要素,不僅有助環境保護、節能減碳、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更能照顧到健康,這股綠建材的風潮目前還會持續延燒。 此文轉自《中時新聞網》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ESG浪潮來襲 台灣不動產面臨「碳轉型」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ESG浪潮來襲 台灣不動產面臨「碳轉型」

【轉載】2024/03/02 04:30 自由時報地產天下 文/記者朱語蕎 2023年8月「碳權交易交易所」正式揭牌,12月便完成首批碳權交易,全球減碳腳步加快,台灣近年也跟上步伐,在這波ESG的浪潮下,不只傳統產業、科技業首當其衝,使用大量鋼筋水泥的不動產營造業也將受到影響,讓開發商們不得不繃緊神經,面對這波「綠色浪潮」。 除了最上游的鋼筋、水泥,建設最末端的建商們,也紛紛對於ESG碳排問題、永續開發,開始超前部署、增設部門,為的就是因應這波綠色浪潮。其實台灣對於碳排問題,已晚了先進國家不少,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表示,台灣民眾對1.5°C及減碳行動迫切性切性如同「溫水煮青蛙」,大部分人都不太有感,其原因可歸納為「三低」,第一電費低,台灣2022年住宅用電2.6849元,為全球第5低,工業用電2.7624元為全球第3低。 第二是碳費低,根據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公布的碳費費率,預計以每噸300元開徵,且可享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免費配額;「碳費先行、銜接碳稅」,陳重仁認為,先求有、再求好,企業對於淨零碳排就是得做,這是不可逆的減碳使命。 #碳稅開徵 開發商直呼:將衝擊營建成本 最後就是低薪問題,陳重仁表示,當生活只能維持基本溫飽,就沒有餘力想到氣候變遷問題或使用節能家電,民眾對減碳意識低,自然降低減碳推動力道。 台灣以出口為導向,節能減碳無法置身事外,不動產業雖不在第一波課稅名單,但已讓不少開發商認為,開徵碳稅將大幅衝擊營建成本,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林正雄就說,未來開徵碳費,可能會增加鋼筋、水泥的成本,房價恐提前反應,包括預售屋、新成屋的售價,預期5年內將增加整體營建業至少15%以上相關成本,這也會反映在房價上。 建商們的「碳焦慮」其來有自,疫情後這波通膨引發的原物料、工資上漲,已讓建商苦不堪言,小型建商資金少,負擔加重,不少小基地危老案也面臨一開工就賠錢的窘境,若之後再加上這筆碳費支出,恐成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 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表示,未來課徵碳費後,預估影響營建成本約15%,日前就有水泥公司報價預估,平均成本會漲15%,公司也早已投入200∼300萬進行碳盤查,提前部署。賴正鎰說,環境部稱碳費對房價影響只有1%,但公司內部評估,應會影響3至5%。 上櫃建商亞昕國際董座姚連地也說,這幾年原物料一直漲,不動產稅負也加重,即將開徵的碳費,對建案造價肯定會受到影響,只是目前還不知道會漲多少,但可以確定的是,建築成本一定會上漲。 #ESG商辦成主流 加速中古商辦轉型 除了碳費徵收,建案跟上ESG步伐也是未來趨勢,目前營建業速度最快的當屬商辦和廠辦產品,由於不少業者在承租或購置商廠辦時,會一併考量是否有ESG來為企業加分,也讓這類具備ESG的新興商辦,成為市場主流。 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劉學龍表示,ESG浪潮席捲全球,企業的綠色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研究表示,營造建築部門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占全球近4成,建築物加速往淨零的路徑前進,成為不動產業的重要議題。 高力國際也盤點目前台北市中心七大辦公商圈,共128棟約105萬坪的純商辦大樓,其中屋齡在10年內的有28棟、11∼20年的有23棟,而屋齡在21年以上的有77棟,是商辦存量中佔比最大的一群,也是最急需改善建築轉型的一群。 預估台北市中心接下來的5年內尚有逾22萬坪的新增供給問世,未來商辦市場新舊大樓競爭的局面將白熱化,既有大樓如何在這波新舊競爭的浪潮中,提升並改善軟硬體設備以留住客戶並符合建築能效的期望,也成為既有大樓房東需提前思考的重要策略。 #商廠辦百花齊放 M型化明顯 面對要求不斷提高的國際標準、碳稅法規、國家政策,建築業除了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認證追求最高等級,也紛紛尋求國際廣泛認可的LEED、WELL、GRESB等官方認證,以爭取高端租客、買方青睞,商辦價量條件差異化,加速新、舊大樓洗牌。 而近幾年商廠辦成為新推案主角,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全國「工業倉儲類」及「辦公服務類」建照量核發量共達354萬坪,使照核發則達311萬坪,兩者皆為1999年統計以來次高紀錄。 鼎越開發執行副總張嘉文表示,北市商辦正處於臨百花齊放的格局,供給增加,但企業剛需同樣強勁,在全球淨零排放趨勢下,企業升級辦公室,而明年碳費開徵後,預估商辦M型化波動的將更劇烈。 張嘉文分析,精華區老商辦面臨軟硬體條件差距大,以及改建費用驚人等困境,將加速退出市場投入改建,而符合指標的商廠辦不僅有綠色溢價優勢,即便面臨爆量供給壓力,仍擁有競爭優勢。 此文轉自《自由時報》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COP28共識「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從LEED及LEED ZERO開始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建築產業的排碳量占全球近四成,居所有產業之冠,隨著對減碳的意識抬頭,低碳綠建材成為焦點,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說:「未來的建材一定要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滿足長達60年的建築物使用年限,打造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奈米建材,潛藏龐大商機 1992年國際學術界對「綠建材」的定義為:從原料採取、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負荷最小、對人體健康無害的材料,內政部早在2004年啟動「綠建材標章」,分為健康、生態、再生、高性能等四大方向。 1. 健康綠建材(又名低逸散綠建材):建材特性為低毒性、低危害健康風險,此類建材標章會評估「甲醛」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油漆塗料、家具、裝潢的膠合劑等)的逸散速率,目的為提高空氣環境品質。 2. 生態綠建材:採用無匱乏危機的天然材料,以低加工、低耗能的人工處理方式製成,具易天然分解的特性,建材廢棄後可轉變成原物料或產品,延長使用年限,能減少廢棄物。 3. 再生綠建材:指利用回收材料再製而成,符合廢棄物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及再循環(Recycle)之3R原則。 4. 高性能綠建材:能克服傳統建材、建材組件性能缺陷問題,提升品質效能,例如噪音干擾、基地保水能力不佳、光害等,都可以藉由性能較好的建材產品,獲得改善。 陳重仁表示具有抗菌、自潔抗污功能的「奈米建材」也經常被使用,在建築業跟裝潢建材上有龐大的潛在市場,從奈米塗料、奈米磁磚、奈米地磚、奈米木製地板、奈米自潔玻璃等,有越來越多建案會用上奈米建材,以便維持較長時間的美觀與整潔。 #危機即是轉機,轉而投資低碳建材 陳重仁提到,3年前給過台灣磁磚業者建議,當時磁磚業面臨兩個危機,第一是東南亞磁磚傾銷,嚴重打擊本土業者,第二是《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法規中,樓板衝擊音隔音相關法條有規定,鋼筋混凝土造樓板上方的表面材(含緩衝材)要是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其樓板表面材衝擊音降低量指標△Lw在17分貝以上,或取得內政部綠建材標章之高性能綠建材,因此讓建材產業開始重視低碳轉型的問題。 以冠軍磁磚為例,為解決窯燒製品高碳排放量課題,投入數千萬元汰換傳統窯爐設備,改成較低耗能的變頻器調速模式,回收的窯爐熱氣還可再利用,並透過磚料回收、水資源回收等節能減碳的方式,每年成功減少2.27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台泥近年積極發展廢棄物回收循環機制,以期幫助營建業回收舊建物拆除後產生的磚石,過去廢棄磚石容易跑到垃圾掩埋場,或是被非法處理,如今可將預拌混凝土打碎再利用,做成回填料,用在基地上的墊高回填、鋪路時的碎石級配,達成循環的作用,同時降低碳排。 #老屋翻新,使用綠建材優先補助 人的一天約九成時間都在室內,因此建築物、裝潢使用的建材對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政府在2019年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綠建築基準專章》提高建築物裝修面積綠建材使用率的下限,室內從45%提高至60%、室外從10%提高至20%,陳重仁建議,在買新房子的時候可多關注耐久性,能否抗震、防水都該考慮進去,避免未來發生外牆龜裂、漏水造成壁癌等問題。 如果是舊房子要重新整修,根據內政部的「112年至115年中央都市更新基金補助辦理自行實施更新作業須知」中,明確寫出申請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實施工程補助經費,其補助項目採用綠建材、綠色能源或綠建築工法進行整建或維護工程,得予優先補助。 綠建材在建築產業的使用已是現在進行式,各類建材如塗料、磁磚、內外牆等,都須符合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五要素,不僅有助環境保護、節能減碳、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更能照顧到健康,這股綠建材的風潮目前還會持續延燒。   ▲陳重仁針對未來建材關鍵五要素做說明。 #好文推薦 ESG浪潮來襲 台灣不動產面臨「碳轉型」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COP28共識「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從LEED及LEED ZERO開始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陳重仁談低碳建築

從國際碳控產業 談台灣低碳建材的趨勢發展

【轉載】 2024年3月29日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建築業對於淨零議題,目前反應如何?有在做準備嗎?購屋者在意嗎?我們之前常可以聽到一些聲音:建築業碳排很高但都沒人管,建築業要加油,營建業最脫隊……。 但是現在在上游相關供應鏈被要求減碳,以及新營建減碳政策的要求下,建築業也開始緊張了,若不配合,未來蓋房子代價會更高了。建築業跟台灣其他許多產業不同,台灣大部分的產業,多仰賴外銷,也就是把產品在台灣生產好,然後賣到國外。後來產業外移,變成在大陸或東南亞等地方製造,再賣到全球各地。但建築業就不一樣了!   建築幾乎不可對外輸出 若把建築業想像成製造業,建築物就是產品,建築開發者就是產品開發者,建築師等設計單位就是產品設計師,營造廠就是產品製造廠,建材商就是零件供應商。 然而,跟製造業相反的是,建築業是個很本地化的產業,除了設計與技術之外,幾乎不可能對外輸出;建築物都是高度客製化的產品,也受當地法規的規範,所以我們不會把房子建好搬到國外賣。但是, 材料可能從國外進口, 根據調查,國內建築物使用本地建材的比例大約是10至20%之間(從原料端起算),高的話可達30%左右,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建材原料是進口的,即便是水泥與鋼鐵。註1 所以,建築業跟其他產業幾乎是倒過來的。因此,對於碳排的要求,製造業要輸出就得面臨國際規定,例如歐盟碳邊境關稅,而建材進口,只要台灣政府不要求,廠商當然無須配合,除非是該廠商已經是國際大品牌,配合國際減碳要求已經有所做為,碳數據也有揭露。   碳控產業有區域差別 那麼, 建材業是否屬於碳控產業?所謂碳控產業,就是必須被監管控制的高碳排產業,每個國家或區域的碳控產業,會根據該區域的產業特性而有所不同。 歐盟於2023年10月試行, 2026年正式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初期管制碳洩露風險較高的五大高碳排產業: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業;大陸官方2021年起定義的八大碳控產業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電力與航空;台灣環境部則鎖定每年碳排超過2.5萬噸的「排碳大戶」,產業涵蓋:電力、鋼鐵、造紙、煉油、石化、水泥和電子產業等。 台灣的建材領域不是沒有在關注這塊, 但大多聚焦在「健康綠建材」議題。內政部建研所定義的「綠建材標章」有四大類別:生態、再生、健康與高性能,申請綠建材標章的業者,大多申請健康綠建材這個類別,大約佔八成以上,高性能次之,生態與再生綠建材則寥寥無幾,再生綠建材僅占約7%。跟建材的碳排直接相關的標章類別 是「生態綠建材」與「再生綠建材」,因為使用生態建材與使用含回收再生材料建材,碳排放是比較低的。 然而政府為了加速推廣低碳建築,目前也鼓勵建築業採用「低碳建材」,但因為低碳建材的判定條件,跟生態綠建材與再生建材有點重複性,所以目前不將低碳建材列為綠建材標章的一個單獨類別,而是以「低碳工法與低碳循環建材」評估制度,來做為初步官方認定機制的試行辦法,可讓業者盡早進入低碳建材市場,免去正式綠建材標章較複雜嚴謹的審查機制所產生的門檻與等待時間。註2   公共工程帶頭先行 目前政府為了加速營建工程的減碳成效,規定從今(2024)年起,一定規模以上公共工程必須實施工程碳盤查,並在電子決標系統裡新增「減碳」欄位,減碳數據目前會先以業者自我宣告為主,之後會接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 因此,建材產業必須在短時間內,讓建築師在設計階段有低碳材料供選擇,包括營造廠在材料採購階段也要能買得到低碳材料,政策上由公共工程帶頭,再來影響私人工程,再逐步讓台灣建築業走向低碳淨零。然而,低碳建材可能在推廣初期由於尚未普及與達到量產規模,價格是較高的,但以目前公共工程來說,低碳環保建材可以有10%的價差,以避免傳統採購法思維導致新的低碳環保建材無法進入公共工程。 未來住宅建案在低碳建築議題將如何發展,接下來會有一系列的文章為讀者說明。   註1:本地建材定義,是從建材原料開採地起算,距離工地五百公里範圍內的建材,這跟目前碳盤查追朔到原物料來源的精神是一樣的,因此建築物提高使用本地建材比例是相較低碳的。 註2:低碳工法與低碳循環建材評估制度與使用方式以官方公告內容為主,詳情請參考內政部建研所網站。   #好文推薦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根據2022年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全球建築營建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37%,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來看,建築物於使用階段的「營運碳」排占70%,而建築物原料開採、運輸、興建、修繕、拆除等階段的「蘊含碳」排則占30%。「許多人可能知道「營運碳」的概念,但對於「蘊含碳」這個名詞卻相對陌生。」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接受聯合報系《倡議家》訪問時提到。   # 7月1日起擬辦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認證 隨著國際氛圍越發重視蘊含碳、建築物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為淨零解方重要路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進一步於氣候變遷大會COP28宣布發起《建築突破》行動倡議。台灣不落人後,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22年3月發佈《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設定目標(1) 2030年,所有公有新建建築物,都必須達到建築能效1級或1+近零碳建築;(2) 2050年,則百分之百的新建築與85%既有建築須達到近零碳目標。內政部於2022年公布《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並擬於2024年7月1日起辦理低碳(低蘊含碳)建築評估認證,期透過提升建築能效,降低營運碳排,積極朝向淨零建築願景邁進。 面對勢不可擋的淨零潮流,台灣該如何推進?身為眾產業火車頭的建築營造業,該如何符合法規,並若實ESG責任?美國綠建築協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 USGBC) 於2020年推出LEED Zero認證,鼓勵已取得LEED美國綠建築認證的建築物,進一步朝零碳排、零能耗、零耗水、零廢棄物等四大淨零路徑前進;而最新的LEED認證(V5版)更已將建築蘊含碳議題納入全生命週期評估分數,以達成更為全面的「脫碳」目的。鄰國新加坡因應全球2050淨零目標,已有40%建築符合該國綠建築標章,其推動政策與方針,值得探究。     # 借鏡新加坡,從綠建築邁向淨零城市 連續16年蟬聯「全球最宜居城市」榜首的新加坡,不僅屢為全球熱帶低碳建築創下新標竿,更積極朝向「淨零建築」邁進。2005年新加坡建設局(BCA)開始推動「綠建築標章」(Green Mark),早期是以「新建築物」為規範目標,中期擴及到「既有建築物」,最後再全面涵蓋到「擁有者及租貸範疇」;2008年4月,新加坡全面強制所有新建築物和重大翻新的現有建築物,都必須達到「綠色建築標章」最基本分數。 2006年推動「綠建築總體規劃」(Green Building Masterplan),2018年為加快建築「淨零」腳步,達成新加坡政府2050年承諾的減碳目標,BCA在「綠建築標章」基礎上啟動「超低耗能建築綠色」(Green Mark Super Low Energy, GM SLE)方案,以彰顯在能源效益表現極為優秀的建築。2021年2月啟動「新加坡2030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宣示新加坡80 %的建築物符合「綠建築標章」,80%新蓋的建築將符合新加坡「超低耗能績效」(Super Low Energy)能源績效標準,最佳能源績效建築改善其能源效益達80 % (以2005年為基準),期於2030年達成「80-80-80」目標。   目前,新加坡已有4000多棟建築符合綠色標章規範,比例超過40%,截至2023年更有 39棟建築已達或超過「綠色標章白金超低耗能標準」(Green Mark Platinum SLE) 。其中成功的零耗能建築包含:星展銀行將超過30年的老建築轉型成「綠色標章白金零耗能建築」、新加坡最大跨國企業吉寶集團打造全國首座「綠色標章白金正能源建築」、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SDE4教學大樓,更是東南亞第一座獲得零能耗認證的建築。   # 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轉型 新加坡能有如此亮眼的成效,陳重仁總經理指出幾個成功關鍵。首先是公部門的大力支持,政府不僅及早制定策略,更顯著提高補貼預算,斥資1.84億星幣(約台幣40.7億元)鼓勵業主提升建築效能,加速綠建築轉型。其次,則是大力倡議永續意識,除了向建築業者宣導再生能源、智能控管、電動車充電樁基礎設施與綠建材的應用,同時,聯合教育部、貿易與工業部、交通部等,向大眾宣導淨零建築的重要性,讓國民了解推動淨零的必要,使淨零建築的發展不僅限於單一建築,更是以整體城市發展為全面性考量。與新加坡地理條件相似的台灣,值得借鏡參考。 SSDC澄毓作為台灣第一家提供全方位專業綠建築規劃設計與顧問服務,除與時俱進,關注淨零建築相關政策法規,並持續攜手淨零解方合作夥伴如供應低碳水泥與協助廢棄物處理的台灣水泥、供應創新循環建材的南寶樹脂、從數位科技驅動近零碳建築的台達電子,以及能打造比傳統矽晶太陽能增加8%轉換效能的新型太陽能光電設備的台灣鈣鈦礦科技,共創淨零解方築勝局!   更多淨零解方的實務策略,以及建築、營造業界的第一手觀察與見解,都在4月18日由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聯合舉辦的《SSDC澄毓15

MORE →
碳盤查

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碳盤查是重要起手勢

面對氣候變遷問題,因應政策法規、供應鏈、國際貿易的要求,或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各大企業積極進行碳盤查,尤其環保署於2022年公布新版「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包含發電業、水泥業、鋼鐵業、煉油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行業,首當其衝,全廠(場)化石燃料燃燒產生之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達2.5萬公噸二氧化碳以上者,應每年進行碳盤查。 2022年金管會也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從2023年開始,上市櫃公司及鋼鐵、水泥業個體公司依照資本額的多寡,要分階段完成盤查並在年報揭露。2027年達到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且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2029年達到全體上市櫃公司,完成溫室氣體盤查查證且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 #碳盤查是什麼? 「所謂碳盤查,如同有個人要減肥,他要先秤重,知道自己體重多少,以此為基礎,施行減重計畫;企業要減碳前,必須知道公司日常產生多少碳排,才能對症下藥,達到減碳目標。」SSDC澄毓碳盤查服務部顏煜唐博士說明。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三次締約國大會中所通過的京都議定書及第十七次締約國大會第十五號決議甲烷、二氧化碳、全氟碳化物、氧化亞氮、三氟化氮、六氟化硫、氫氟碳化物等七種氣體為溫室氣體,環保署現階段溫室氣體盤查涵蓋為類別一、類別二。類別一為直接溫室氣體排放與移除,指製程中的排放、逸散源、燃料源、移動源等;類別二為輸入能源間溫室氣體排放,指企業外購電力、外購蒸氣等能源的間接排放。另外ISO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標準中,劃分出類別三運輸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類別四組織使用產品造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類別五使用來自組織產品造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類別六其他來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碳盤查是減碳重要的第一步,幫助企業掌握自身溫室氣體排放的狀況,再進一步擬定減碳計畫。 #碳盤查的作業流程為何? 碳盤查的第一步就是召開「啟始會議」,以此凝聚領導者與企業同仁的共識,並確認專案組成人員。參與碳盤查專案者,有財務部、稽查室、管理部、廠務等單位,依各企業組織架構而不同;十分建議企業的高階主管加入,可藉由高階主管的指示,方便調動各部門的人員及資料,以利於碳盤查進行。碳盤查有下列五個步驟,以下為說明。 邊界設定:界定要盤查的範圍,要設立「單一邊界條件」,例如公司在台北、高雄都有工廠時,會議上要決定是否兩間工廠都要盤查,透過這樣的溝通,確保所有參與者對於碳盤查的過程有共同的理解。 排放源鑑別:鑑別邊界範圍內會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如類別一、二、三等。 排放量計算:鑑別排放源後,需蒐集溫室氣體排放源使用之原燃物料使用量、排放係數,以計算邊界內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分為四個計算步驟,決定排放量計算方式、蒐集活動數據、選擇合適的排放係數以及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 建立清冊/撰寫報告書:揭露溫室氣體盤查結果,並將盤查的方法、系統、數據、估算、假設等過程全部紀錄下來,未來還可以提供外部查證或內部稽核需求。 查證說明:是否須由第三方查驗機構進行查證,都應視依據其盤查規範而定。根據環保署納管事業應於規定期限內(每年8月底前)於指定資訊平台完成盤查登錄作業,並於指定資訊平台公開;金管會要求揭露對象則須按其規劃,完成溫室氣體查證,且盤查邊界須與財務報表範圍一致,其排放資訊將揭露於其年報中;其他跨國企業對供應鏈要求或自願性盤查者,則視其規範或意願決定是否查證、登錄、揭露。 與SSDC澄毓合作的京城建設、長虹建設、眾孚企業、景旭發實業等從上到下都很積極配合,一般來說要完成碳盤查、永續報告書,從啟始會議到結案要花上約六個月的時間,但與京城合作時,澄毓僅花了兩個月就做出京城建設2022年第一本的永續報告書;眾孚企業在董事長劉紹民及高階主管的積極參與下,也是在三個月內完成碳盤查,再再顯示出澄毓的專業是值得企業信賴。 #做好碳盤查,背後效益可觀 透過跨部門的合作完成碳盤查,好的效益隨之而來,不僅加深參與者對於氣候變化及企業在減少碳排放中扮演角色的理解,更增強公司內部對於環境責任和永續發展目標的認同感。 做完碳盤查的上市公司、大型企業,商機也會跟著增加,在全球都在推動碳盤查的情況下,早一步行動的公司,容易優先被其他企業選擇合作,可能來自上游客戶的要求,當越快做好準備,就能越快打進供應鏈,搶占商機。 ▲顏煜唐博士分享企業做碳盤查能帶來哪些優勢。 #推薦好文 以ISO14064碳盤查 提升企業ESG競爭力 搶佔「淨零碳排」全球先機,台灣企業你跟上了嗎? 企業邁向淨零碳排起手式——碳盤查五口訣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曾瑞宏:在高雄發展「開放性亞洲建築」,推動淨零在地化

延宕一年半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終於在春節前通過,成為六都中第三個通過議會三讀的淨零條例,高雄市於2023年早一步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因應國際趨勢,訂出2030碳排減量30%、2050淨零目標,期盼能由公部門帶頭、產業以大帶小,讓全民參與。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綠建築界深耕多年,參與高雄市政府「淨零學院」的推動及規劃,跨界攜手完成全台第一座零耗能建築「芒果樹辦公基地」,備受肯定。與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同為成功大學建築系校友,多年未見的二人,2023年底在高雄淨零建築講座上再次相遇,特邀請接受SEEGREEN專訪,分享高雄綠建築發展進程?因應高雄炎熱氣候,綠建築手法上有何特別之處?以及對高雄淨零政策的看法。 #以「開放性亞洲建築」克服南部酷熱氣候 陳重仁總經理發問(以下簡稱問):曾瑞宏建築在高雄完成不少建築作品,大家經常關切的問題是,高雄的氣候條件,不管在熱也好,或是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付出了空氣品質的代價,在這種北回歸線以南,偏熱帶氣候的地方,在建築的節能或隔熱手法上如何強化,請您分享。 曾瑞宏建築師答(以下簡稱答):雖然台灣並不大,但北回歸線以南跟台北,其實在氣候上差異挺大,我自己定義台北的氣候跟日本的比較接近,高雄是亞熱帶偏熱帶,跟東南亞的氣候比較接近,在綠建築設計的手法上,我個人是有個願景,希望找到一個路徑,在建築、環境,以及都市開發時,讓碳排盡量降低,並有機會把它推廣到泛太平洋地區與台灣具有類似氣候條件的廣大人口聚集區域,對於地球降低碳排具有較大的貢獻效益。因此,有別於歐洲的「開放性的亞洲建築」這個概念,我認為是成立的。 關鍵要件是「通風」以及「低耗能」的建築型式,在台灣的原住民建築居住型式,其實就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典範。 首先,必須善用環境建築技術,例如CFD及熱模擬⋯等,討論熱對流與通風的議題。另外,在材料跟工法上,必要討論材料的蘊含碳排量,以及因地制宜的施工方法,所以高雄跟台北不會一樣。 #參與高雄厝第一號,呼籲要創新再突破 問:高雄厝的第一個案子是您的作品,我認為這是很棒的政策,因應高雄的氣候環境去調整,鼓勵比較深的遮陽,呼應在地化,而非複製國際的式樣,這裡也想請您分享。 (註:高雄厝為高雄市府在2012年推動「高雄市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希望能將綠建築的概念及標章具體化,蓋出有在地特色的建築,此建物的陽台最深可達3米,還有三分之一植栽立體綠化,可以有效遮陽、降溫、還有提升空調效率等優點,目前申請案件超過14萬戶。) 答:我比較幸運,是高雄厝一號的參與者,當時約2010年,大家對綠建築的討論還很初階,更別說結合不動產市場。所有的法令都必須要有誘因(註:像是高雄厝設計及鼓勵回饋辦法中規定,景觀陽臺深度逾三公尺部分不得計入景觀陽臺面積,讓建商趨之若鶩。),如果做了一個沒有市場誘因的東西,我想是不會成功的。 綠建築在地化這件事,高雄具有條件,先遮陽,創造降溫跟通風,再加上綠化與再生能源,包括室內的風景、共享庭院,以當時的時間背景來看,在建築技術上有所突破,有這樣的成果非常值得肯定,但隨著氣候變遷的課題越來越嚴峻,技術等等都不斷演化,高雄厝一定也需要更高階的討論方式,去討論如何深入做低碳淨零這件事。 #淨零路徑在地化,沙盒實驗是解方 問:高雄的淨零自治條例已經正式公告,我覺得高雄市淨零自治條例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其他幾都較沒有的,就是強調在地化這件事,尤其高雄作為工業城,淨零路徑更要在地化,可以從哪些方向來看? 答:高雄身為碳排大戶是危機也是轉機,很重要的是要產生減碳誘因,讓大家持續推動淨零的目標,我認為在地化沒有標準答案,要靠集體共創去解決,跨部門、跨領域的溝通,允許沙盒實驗,找到解決方案。 (註:沙盒實驗為在可控制的環境中進行試驗,目的是測試新想法、產品或策略的效果。) 問:我很認同剛講的沙盒實驗,在台灣不管從公部門,或私領域的角度來看,我們錢要花在刀口上,這實驗要蓋一個房子金額滿高的,到底有沒有機會比如政府跟民間合作,去做這件事,從測試裡面找出大家可以複製的經驗或方法呢? 答:其實高雄厝一開始就是找民間業者,高雄市政府也認同,一起推動突破,向中央爭取法令上的誘因,它也是某種程度的沙盒實驗,包括芒果樹基地也是這樣做,過程中高雄市政府幫很大的忙,程序、法令都合法,但是又有創新,我覺得這也是沙盒實驗,不一定要在封閉式的空間裡實驗,而是必須持續在實務的領域,不斷地尋找實踐的機會。並進行分享、對話、共創和一同進步。   ▲曾瑞宏建築師與陳重仁總經理暢談高雄綠建築手法。 #好文推薦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綠建築是一門好投資嗎? 高貴不貴「賺很大」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日建築師團隊聯合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芒果樹辦公基地」

曾瑞宏建築師在高雄深耕多年, 來到SeeGreen會客室談及,其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始於豐富的生命經驗;作為一名建築師,「向自然學習」、「呈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是其核心的價值信念,關注人與環境的永續,人與人的永續,人類要學著與自然和諧共處,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符,作品內涵有對環境、自然、社會弱勢、下世代的環境教育的關心,與家扶基金會、佛光山、慈濟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合作,以及偏鄉關懷與建設。 近期,與日本SUEP.建築事務所末光弘和建築師、百佑營造公司董事長洪光谷成立綠色亞洲實驗室(Green Lab Asia, GLA),更是希望透過不同領域專業人士的結合,找出因應氣候變遷危機的環境與建築解決方案,一步步以「建築、環境與都市」實踐ESG永續發展的理念。 #體現建築物對社會的正面價值:芒果樹辦公基地 甫於2023年完工誕生的「芒果樹辦公基地」,成功地在高雄市打造全台第一座「零耗能辦公室」,從規劃到啟用歷經六年孕育,看似漫長的時間,對曾瑞宏來說如彈指間,他表示「我們要做環境教育、社會貢獻、分享理念,這之後還有更長的時間能產生很大的貢獻,六年時間非常值得。」 保留百歲芒果樹是一項不簡單的挑戰,曾瑞宏笑稱給自己找了大麻煩,有很多問題必須解決,卻是善盡環境保護的最佳體現。首先是基地環境微氣候實測一年,在基地設置微氣候監測系統實測收集各項氣候數據一年,如日照、風向、降雨量及溫濕度等。完整記錄其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其次是模擬規劃設計,進行完整樹型的測量,導入實測一年的環境微氣候資料,進行環境模擬,確保樹的生長環境不能有太大改變。另外,也針對樹根位置進行探測,確保建築物基礎與施工不會影響到樹根的生長。 建築設計則是兼具被動式設計的自然導流、通風、日照採光、集水,到主動設計LED燈、LOW-E玻璃、變頻冷氣、省水器具、格柵….各種適用的深度節能手法,在確保美學及舒適性的前提下,最後才設置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板,達成「零耗能建築」目標。 目前,百佑芒果樹基地啟用屆滿週年,經實際收集能源使用的數據,實現了正能源建築的成果,能耗表現優於設計時的零耗能建築目標。 #從既有建築著手,節能減碳成效大 「我不是為了綠建築而綠建築」曾瑞宏說,綠建築不只有單一標準,應有更多的表現及迭代討論,應透過作品讓大家體驗、檢視、驗證,比起標章認證,他認為更重要的是人在建築物中是否能保有身心靈健康與平衡?以及在氣候變遷的課題下,能否實踐環境共生?產業與綠建築能否有更好的結合?芒果辦公基地外、高雄佛光山妙慧樓、旗山家扶基金會建築,都是其對綠建築的詮釋與體現。 目前綠建築的設計多體現在新建案中,曾瑞宏認為,修繕及強化既有建築的深度節能、再生能源設置,才是更環境永續友善的做法。討論既有建物可以保留什麼,補強什麼,這樣的碳排放量是最少的,而非全部拆掉重蓋,相比歐洲,台灣這部分有很多要加強的空間,若無法累積傳統、歷史、文化跟社會資產,整個城市的紋理與記憶將被抹去。 #投入「淨零學院」,加速高雄市減碳進程 高雄市為臺灣重要工業城市,石化、化工、鋼鐵、電子等產業之碳排放量占全市8成以上,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高雄市府於2022年成立「產業淨零大聯盟」,期透過龍頭企業大帶小方式帶動產業轉型;高雄市議會於2023年6月28日三讀通過「淨零城市發展自治條例」,以強化政府治理、輔導產業調適、市民生活參與、落實公正轉型為四大核心,公部門帶頭示範、產業以大帶小、全民參與精神,達到2030城市減碳30%目標。 曾瑞宏在高雄實踐綠建築的理想超過十年以上,芒果樹辦公基地成果獲得肯定,這份熱忱也被高雄市政府看見,高雄市2021 年碳排放量高達5737 萬噸,占全台灣20%,成立「淨零學院」培訓淨零人才是高雄市減碳三箭的第三招,曾瑞宏因緣際會下也受邀為淨零學院工程進行設計。 他與市府人員多次進行討論,從路徑、預算、材料、建築美學等方面設立目標,逐步讓淨零學院成型,淨零學院提供通識、證照與技術的相關課程,並和產業界、大專院校等跨領域合作,曾瑞宏認為,在這種場域討論問題,能更精準的傳達理念,且有「分享教育」的意義,集結眾人的智慧,一起集思廣益,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曾瑞宏建築師談對綠建築的理念。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看見布農藍:花蓮奇美教會零碳教堂落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綠能轉型五大政策 新政府的淨零挑戰

蔡英文總統於2021年宣布台灣2050年淨零轉型目標,計劃透過能源、產業、生活、社會四大轉型策略達成;其中能源轉型以減煤、增氣、展綠、非核之潔淨能源發展方向為規劃原則,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預期發電結構在2025年會達到燃氣50%、燃煤30%及再生能源20%。再生能源以推動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為主,預計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離岸風力裝置容量則達5.7GW以上;惟截至2023年11月統計,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達17,506 MW,發電量229.56億度,占比僅達9.9%。 甫當選的賴清德總統,於競選時,進一步提出綠能轉型五大政策,包括啟動二次轉型、推動數位與綠色產業雙軸、打造淨零綠生活、政府當轉型後盾與公正轉型,強化地熱發電、氫能、海洋能與生質能的發展,希望在2026年到2050年達成電力去碳化:2026年目標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2030年目標燃氣50%、燃煤20%、再生能源30%;2050年再生能源占60%至70%、氫能源占9%至12%、燃氣占20%至27%。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面對延宕的綠能轉型進展,台灣該如何急起直追?又有那些困難必須克服呢? #綠電市場不健全,賴清德必須面對課題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表示,再生能源20%到60%三倍增長的實現成長需要更多努力。國際間追求淨零碳排趨勢加速,國內業者因應供應鏈品牌商要求攀升,對綠電需求孔亟,根據經濟部2023年八月調查,至2030年台灣企業綠電需求將達318億度,年增60億度,至2040年時需求更上看1000億度電。台灣綠電供應不足,產業普遍缺綠電,加上綠電市場不健全,多數賣給台電,超前部署的台積電所得僅是杯水車薪。 許博涵認為政府應積極把綠能與產業連結起來,建立良好的市場供需機制,解決綠能利益分配問題,同時要避免城鄉衝突,讓綠電每一度的價值,能夠被完善的記錄,建立產業跟綠能之間的信賴,在二次能源轉型的過程中,照顧到環境跟社會,這是賴清德未來重要的課題。 #結合科技拚淨零,帶動產業創新 賴清德主張建立國家級「前瞻科技研發平台」,投資人工智慧、量子電腦、太空科技等;建立「淨零創新科技平台」,運用資通訊技術、數位化工具,結合AIoT技術,協助產業進行綠色轉型,開發太陽能、風能、氫能、地熱、海洋能,以及智慧電網、儲能等,並強調讓AI產業化,產業AI化,用AI來幫綠能,綠能也來幫AI,許博涵認為這策略有「打到痛點了!」 台灣有許多高耗能產業,政府需加強連結綠能與產業轉型,透過科技的幫助達到「綠能解放」,像有一些公司開始推智慧綠能,把人工智慧加入綠能,讓AI變淨零的助力,透過融合科技創新、循環減廢、綠色金融,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雙向帶動讓產業更上層樓,又兼顧經濟正義與公平福利,這政策是值得讚許的。 #喊投入智慧電網,自然因素成阻礙 綠能已進入市場化的時代,政府開始投入智慧電網、儲存科技、智慧電力調度,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許博涵說:「從實際面來看,儲能更為重要,但是我們現在電網級儲能、分布式儲能在哪裡?政府沒有提出解方。」綠能跟零碳這兩件事能否成為產業,而且是有智慧競爭力的產業,是個重要議題。 另一個的問題是,當綠電比例激增,台電電網穩定性將受到巨大考驗。由於自然資源如風力、太陽能光電供應不穩定性及間歇性,使得再生能源的供給量沒辦法如傳統電廠一樣接受調度指令,因應電力負載的變化,過去電力系統不穩定是因無法預測的負載問題,或是突然的機組跳機、輸配電路故障造成停電,若加上再生能源受季節、地域、氣候等因素影響,電網的穩定性將受到嚴峻挑戰,產生跳電/限電危機,例如沒有風或傍晚時刻,失去綠電支撐導致供電能力產生劇烈波動,這類問題同樣考驗著未來政府的綠能配套措施及因應能力。 許博涵期許,希望未來真如經濟部的規劃,可以很好的去做分散式電網跟儲能方案運作,進而有效減碳,舒緩空污問題,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讓再生能源穩定的併入系統後運轉,這是從政府、再生能源企業、台電等都要動起來的事,在進行開發綠能的過程中,去學習適應新的減碳紀元。 #好文推薦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第一座亞太地區離岸風電運維中心,由澄毓、亞新與沃旭能源共同寫下LEED黃金級模範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建築業拚碳轉型!低碳綠建材蔚為趨勢

【轉載】2024年3月5日 中時新聞網 記者蔡惠芳 2050淨零碳排潮流席捲全球,建築業紛紛力拼碳轉型!其中最大關鍵之一為低碳綠建材,在台灣也蔚為趨勢。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表示,建築產業的排碳量占全球近四成,居所有產業之冠,隨著對減碳的意識抬頭,低碳綠建材成為焦點,未來的建材一定要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滿足長達60年的建築物使用年限,打造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表示,1992年國際學術界對「綠建材」的定義為:從原料採取、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負荷最小、對人體健康無害的材料,內政部早在2004年啟動「綠建材標章」,分為健康、生態、再生、高性能等四大方向。 首先,在健康綠建材方面,健康綠建材,又名低逸散綠建材,其建材特性為低毒性、低危害健康風險,此類建材標章會評估「甲醛」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包括:油漆塗料、家具、裝潢的膠合劑等的逸散速率,目的為提高空氣環境品質。 第二,在生態綠建材方面,採用無匱乏危機的天然材料,以低加工、低耗能的人工處理方式製成,具易天然分解的特性,建材廢棄後可轉變成原物料或產品,延長使用年限,能減少廢棄物。 第三,至於再生綠建材,指利用回收材料再製而成,符合廢棄物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及再循環(Recycle)之3R原則。 第四,高性能綠建材:能克服傳統建材、建材組件性能缺陷問題,提升品質效能,例如噪音干擾、基地保水能力不佳、光害等,都可以藉由性能較好的建材產品,獲得改善。 陳重仁表示,具有抗菌、自潔抗污功能的「奈米建材」,也經常被使用,在建築業跟裝潢建材上有龐大的潛在市場,從奈米塗料、奈米磁磚、奈米地磚、奈米木製地板、奈米自潔玻璃等,有越來越多建案會用上奈米建材,以便維持較長時間的美觀與整潔。 陳重仁提到,3年前給過台灣磁磚業者建議,當時磁磚業面臨兩個危機,第一是東南亞磁磚傾銷,嚴重打擊本土業者,第二是「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法規中,樓板衝擊音隔音相關法條有規定,鋼筋混凝土造樓板上方的表面材(含緩衝材)要是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其樓板表面材衝擊音降低量指標△Lw在17分貝以上,或取得內政部綠建材標章的高性能綠建材,因此讓建材產業開始重視低碳轉型的問題。 以冠軍磁磚為例,為解決窯燒製品高碳排放量課題,投入數千萬元汰換傳統窯爐設備,改成較低耗能的變頻器調速模式,回收的窯爐熱氣還可再利用,並透過磚料回收、水資源回收等節能減碳的方式,每年成功減少2.27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再以台泥為例,近年積極發展廢棄物回收循環機制,以期幫助營建業回收舊建物拆除後產生的磚石,過去廢棄磚石容易跑到垃圾掩埋場,或是被非法處理,如今可將預拌混凝土打碎再利用,做成回填料,用在基地上的墊高回填、鋪路時的碎石級配,達成循環的作用,同時降低碳排。 另外,老屋翻新,若使用綠建材,則可獲優先補助。 人的一天約九成時間都在室內,因此建築物、裝潢使用的建材對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 政府在2019年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綠建築基準專章」,提高建築物裝修面積綠建材使用率的下限,室內從45%提高至60%、室外從10%提高至20%。 陳重仁建議,在買新房子的時候,可多關注耐久性,能否抗震、防水都該考慮進去,避免未來發生外牆龜裂、漏水造成壁癌等問題。 如果是舊房子要重新整修,根據內政部「112年至115年中央都市更新基金補助辦理自行實施更新作業須知」,即明文規定,申請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實施工程補助經費,其補助項目採用綠建材、綠色能源或綠建築工法進行整建或維護工程,得予優先補助。 陳重仁指出,綠建材在建築產業的使用,已是現在進行式,各類建材如塗料、磁磚、內外牆等,都須符合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五要素,不僅有助環境保護、節能減碳、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更能照顧到健康,這股綠建材的風潮目前還會持續延燒。 此文轉自《中時新聞網》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ESG浪潮來襲 台灣不動產面臨「碳轉型」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ESG浪潮來襲 台灣不動產面臨「碳轉型」

【轉載】2024/03/02 04:30 自由時報地產天下 文/記者朱語蕎 2023年8月「碳權交易交易所」正式揭牌,12月便完成首批碳權交易,全球減碳腳步加快,台灣近年也跟上步伐,在這波ESG的浪潮下,不只傳統產業、科技業首當其衝,使用大量鋼筋水泥的不動產營造業也將受到影響,讓開發商們不得不繃緊神經,面對這波「綠色浪潮」。 除了最上游的鋼筋、水泥,建設最末端的建商們,也紛紛對於ESG碳排問題、永續開發,開始超前部署、增設部門,為的就是因應這波綠色浪潮。其實台灣對於碳排問題,已晚了先進國家不少,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表示,台灣民眾對1.5°C及減碳行動迫切性切性如同「溫水煮青蛙」,大部分人都不太有感,其原因可歸納為「三低」,第一電費低,台灣2022年住宅用電2.6849元,為全球第5低,工業用電2.7624元為全球第3低。 第二是碳費低,根據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公布的碳費費率,預計以每噸300元開徵,且可享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免費配額;「碳費先行、銜接碳稅」,陳重仁認為,先求有、再求好,企業對於淨零碳排就是得做,這是不可逆的減碳使命。 #碳稅開徵 開發商直呼:將衝擊營建成本 最後就是低薪問題,陳重仁表示,當生活只能維持基本溫飽,就沒有餘力想到氣候變遷問題或使用節能家電,民眾對減碳意識低,自然降低減碳推動力道。 台灣以出口為導向,節能減碳無法置身事外,不動產業雖不在第一波課稅名單,但已讓不少開發商認為,開徵碳稅將大幅衝擊營建成本,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林正雄就說,未來開徵碳費,可能會增加鋼筋、水泥的成本,房價恐提前反應,包括預售屋、新成屋的售價,預期5年內將增加整體營建業至少15%以上相關成本,這也會反映在房價上。 建商們的「碳焦慮」其來有自,疫情後這波通膨引發的原物料、工資上漲,已讓建商苦不堪言,小型建商資金少,負擔加重,不少小基地危老案也面臨一開工就賠錢的窘境,若之後再加上這筆碳費支出,恐成壓垮的最後一根稻草。 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表示,未來課徵碳費後,預估影響營建成本約15%,日前就有水泥公司報價預估,平均成本會漲15%,公司也早已投入200∼300萬進行碳盤查,提前部署。賴正鎰說,環境部稱碳費對房價影響只有1%,但公司內部評估,應會影響3至5%。 上櫃建商亞昕國際董座姚連地也說,這幾年原物料一直漲,不動產稅負也加重,即將開徵的碳費,對建案造價肯定會受到影響,只是目前還不知道會漲多少,但可以確定的是,建築成本一定會上漲。 #ESG商辦成主流 加速中古商辦轉型 除了碳費徵收,建案跟上ESG步伐也是未來趨勢,目前營建業速度最快的當屬商辦和廠辦產品,由於不少業者在承租或購置商廠辦時,會一併考量是否有ESG來為企業加分,也讓這類具備ESG的新興商辦,成為市場主流。 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劉學龍表示,ESG浪潮席捲全球,企業的綠色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研究表示,營造建築部門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占全球近4成,建築物加速往淨零的路徑前進,成為不動產業的重要議題。 高力國際也盤點目前台北市中心七大辦公商圈,共128棟約105萬坪的純商辦大樓,其中屋齡在10年內的有28棟、11∼20年的有23棟,而屋齡在21年以上的有77棟,是商辦存量中佔比最大的一群,也是最急需改善建築轉型的一群。 預估台北市中心接下來的5年內尚有逾22萬坪的新增供給問世,未來商辦市場新舊大樓競爭的局面將白熱化,既有大樓如何在這波新舊競爭的浪潮中,提升並改善軟硬體設備以留住客戶並符合建築能效的期望,也成為既有大樓房東需提前思考的重要策略。 #商廠辦百花齊放 M型化明顯 面對要求不斷提高的國際標準、碳稅法規、國家政策,建築業除了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認證追求最高等級,也紛紛尋求國際廣泛認可的LEED、WELL、GRESB等官方認證,以爭取高端租客、買方青睞,商辦價量條件差異化,加速新、舊大樓洗牌。 而近幾年商廠辦成為新推案主角,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全國「工業倉儲類」及「辦公服務類」建照量核發量共達354萬坪,使照核發則達311萬坪,兩者皆為1999年統計以來次高紀錄。 鼎越開發執行副總張嘉文表示,北市商辦正處於臨百花齊放的格局,供給增加,但企業剛需同樣強勁,在全球淨零排放趨勢下,企業升級辦公室,而明年碳費開徵後,預估商辦M型化波動的將更劇烈。 張嘉文分析,精華區老商辦面臨軟硬體條件差距大,以及改建費用驚人等困境,將加速退出市場投入改建,而符合指標的商廠辦不僅有綠色溢價優勢,即便面臨爆量供給壓力,仍擁有競爭優勢。 此文轉自《自由時報》 #好文推薦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COP28共識「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從LEED及LEED ZERO開始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建築業低碳轉型 建材業改革成關鍵

建築產業的排碳量占全球近四成,居所有產業之冠,隨著對減碳的意識抬頭,低碳綠建材成為焦點,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說:「未來的建材一定要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滿足長達60年的建築物使用年限,打造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奈米建材,潛藏龐大商機 1992年國際學術界對「綠建材」的定義為:從原料採取、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負荷最小、對人體健康無害的材料,內政部早在2004年啟動「綠建材標章」,分為健康、生態、再生、高性能等四大方向。 1. 健康綠建材(又名低逸散綠建材):建材特性為低毒性、低危害健康風險,此類建材標章會評估「甲醛」及「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油漆塗料、家具、裝潢的膠合劑等)的逸散速率,目的為提高空氣環境品質。 2. 生態綠建材:採用無匱乏危機的天然材料,以低加工、低耗能的人工處理方式製成,具易天然分解的特性,建材廢棄後可轉變成原物料或產品,延長使用年限,能減少廢棄物。 3. 再生綠建材:指利用回收材料再製而成,符合廢棄物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及再循環(Recycle)之3R原則。 4. 高性能綠建材:能克服傳統建材、建材組件性能缺陷問題,提升品質效能,例如噪音干擾、基地保水能力不佳、光害等,都可以藉由性能較好的建材產品,獲得改善。 陳重仁表示具有抗菌、自潔抗污功能的「奈米建材」也經常被使用,在建築業跟裝潢建材上有龐大的潛在市場,從奈米塗料、奈米磁磚、奈米地磚、奈米木製地板、奈米自潔玻璃等,有越來越多建案會用上奈米建材,以便維持較長時間的美觀與整潔。 #危機即是轉機,轉而投資低碳建材 陳重仁提到,3年前給過台灣磁磚業者建議,當時磁磚業面臨兩個危機,第一是東南亞磁磚傾銷,嚴重打擊本土業者,第二是《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法規中,樓板衝擊音隔音相關法條有規定,鋼筋混凝土造樓板上方的表面材(含緩衝材)要是中央主管建築機關認可,其樓板表面材衝擊音降低量指標△Lw在17分貝以上,或取得內政部綠建材標章之高性能綠建材,因此讓建材產業開始重視低碳轉型的問題。 以冠軍磁磚為例,為解決窯燒製品高碳排放量課題,投入數千萬元汰換傳統窯爐設備,改成較低耗能的變頻器調速模式,回收的窯爐熱氣還可再利用,並透過磚料回收、水資源回收等節能減碳的方式,每年成功減少2.27公噸二氧化碳排放。 台泥近年積極發展廢棄物回收循環機制,以期幫助營建業回收舊建物拆除後產生的磚石,過去廢棄磚石容易跑到垃圾掩埋場,或是被非法處理,如今可將預拌混凝土打碎再利用,做成回填料,用在基地上的墊高回填、鋪路時的碎石級配,達成循環的作用,同時降低碳排。 #老屋翻新,使用綠建材優先補助 人的一天約九成時間都在室內,因此建築物、裝潢使用的建材對健康的影響,至關重要。政府在2019年修正《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綠建築基準專章》提高建築物裝修面積綠建材使用率的下限,室內從45%提高至60%、室外從10%提高至20%,陳重仁建議,在買新房子的時候可多關注耐久性,能否抗震、防水都該考慮進去,避免未來發生外牆龜裂、漏水造成壁癌等問題。 如果是舊房子要重新整修,根據內政部的「112年至115年中央都市更新基金補助辦理自行實施更新作業須知」中,明確寫出申請都市更新事業計畫實施工程補助經費,其補助項目採用綠建材、綠色能源或綠建築工法進行整建或維護工程,得予優先補助。 綠建材在建築產業的使用已是現在進行式,各類建材如塗料、磁磚、內外牆等,都須符合健康、環保、低碳、節能、循環五要素,不僅有助環境保護、節能減碳、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更能照顧到健康,這股綠建材的風潮目前還會持續延燒。   ▲陳重仁針對未來建材關鍵五要素做說明。 #好文推薦 ESG浪潮來襲 台灣不動產面臨「碳轉型」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COP28共識「近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從LEED及LEED ZERO開始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