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碳控產業 談台灣低碳建材的趨勢發展

陳重仁談低碳建築

【轉載】 2024年3月29日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建築業對於淨零議題,目前反應如何?有在做準備嗎?購屋者在意嗎?我們之前常可以聽到一些聲音:建築業碳排很高但都沒人管,建築業要加油,營建業最脫隊……。

但是現在在上游相關供應鏈被要求減碳,以及新營建減碳政策的要求下,建築業也開始緊張了,若不配合,未來蓋房子代價會更高了。建築業跟台灣其他許多產業不同,台灣大部分的產業,多仰賴外銷,也就是把產品在台灣生產好,然後賣到國外。後來產業外移,變成在大陸或東南亞等地方製造,再賣到全球各地。但建築業就不一樣了!

 

建築幾乎不可對外輸出

若把建築業想像成製造業,建築物就是產品,建築開發者就是產品開發者,建築師等設計單位就是產品設計師,營造廠就是產品製造廠,建材商就是零件供應商。

然而,跟製造業相反的是,建築業是個很本地化的產業,除了設計與技術之外,幾乎不可能對外輸出;建築物都是高度客製化的產品,也受當地法規的規範,所以我們不會把房子建好搬到國外賣。但是, 材料可能從國外進口, 根據調查,國內建築物使用本地建材的比例大約是10至20%之間(從原料端起算),高的話可達30%左右,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建材原料是進口的,即便是水泥與鋼鐵。註1

所以,建築業跟其他產業幾乎是倒過來的。因此,對於碳排的要求,製造業要輸出就得面臨國際規定,例如歐盟碳邊境關稅,而建材進口,只要台灣政府不要求,廠商當然無須配合,除非是該廠商已經是國際大品牌,配合國際減碳要求已經有所做為,碳數據也有揭露。

 

碳控產業有區域差別

那麼, 建材業是否屬於碳控產業?所謂碳控產業,就是必須被監管控制的高碳排產業,每個國家或區域的碳控產業,會根據該區域的產業特性而有所不同。

歐盟於2023年10月試行, 2026年正式實施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初期管制碳洩露風險較高的五大高碳排產業:水泥、電力、肥料、鋼鐵、鋁業;大陸官方2021年起定義的八大碳控產業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電力與航空;台灣環境部則鎖定每年碳排超過2.5萬噸的「排碳大戶」,產業涵蓋:電力、鋼鐵、造紙、煉油、石化、水泥和電子產業等。

台灣的建材領域不是沒有在關注這塊, 但大多聚焦在「健康綠建材」議題。內政部建研所定義的「綠建材標章」有四大類別:生態、再生、健康與高性能,申請綠建材標章的業者,大多申請健康綠建材這個類別,大約佔八成以上,高性能次之,生態與再生綠建材則寥寥無幾,再生綠建材僅占約7%。跟建材的碳排直接相關的標章類別 是「生態綠建材」與「再生綠建材」,因為使用生態建材與使用含回收再生材料建材,碳排放是比較低的。

然而政府為了加速推廣低碳建築,目前也鼓勵建築業採用「低碳建材」,但因為低碳建材的判定條件,跟生態綠建材與再生建材有點重複性,所以目前不將低碳建材列為綠建材標章的一個單獨類別,而是以「低碳工法與低碳循環建材」評估制度,來做為初步官方認定機制的試行辦法,可讓業者盡早進入低碳建材市場,免去正式綠建材標章較複雜嚴謹的審查機制所產生的門檻與等待時間。註2

 

公共工程帶頭先行

目前政府為了加速營建工程的減碳成效,規定從今(2024)年起,一定規模以上公共工程必須實施工程碳盤查,並在電子決標系統裡新增「減碳」欄位,減碳數據目前會先以業者自我宣告為主,之後會接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

因此,建材產業必須在短時間內,讓建築師在設計階段有低碳材料供選擇,包括營造廠在材料採購階段也要能買得到低碳材料,政策上由公共工程帶頭,再來影響私人工程,再逐步讓台灣建築業走向低碳淨零。然而,低碳建材可能在推廣初期由於尚未普及與達到量產規模,價格是較高的,但以目前公共工程來說,低碳環保建材可以有10%的價差,以避免傳統採購法思維導致新的低碳環保建材無法進入公共工程。

未來住宅建案在低碳建築議題將如何發展,接下來會有一系列的文章為讀者說明。

 

註1:本地建材定義,是從建材原料開採地起算,距離工地五百公里範圍內的建材,這跟目前碳盤查追朔到原物料來源的精神是一樣的,因此建築物提高使用本地建材比例是相較低碳的。

註2:低碳工法與低碳循環建材評估制度與使用方式以官方公告內容為主,詳情請參考內政部建研所網站。

 

#好文推薦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什麼是綠建材?四大綠建材一次看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測試圖片

回到頂端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