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場館也必須是綠建築

【轉載】 2024年4月25日 中華民國超級馬拉松運動協會季刊 文/ 陳重仁

地球已經進入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階段,全球氣候災難頻傳,聯合國在近年來每次的氣候大會(COP),也都呼籲各國應該積極全面減碳,以減緩地球升溫所帶來的氣候災害,因此設定了 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的大目標,在去年的氣候大會COP28中,也訂下了2030年再生能源產能提升兩倍和能源效率增加一倍的短期目標。人們享受科技進步所帶來的生活方便,以及所有的享樂活動同時,都會造成碳排,因此,減碳已經是所有地球公民的責任,尤其是發達國家。

 

聯合國
▲ 聯合國呼籲各國採取更為急迫之氣候行動,在2030年前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圖片來源/United Nations

目前距離2050年只剩下不到30年的時間,距離2030年更只剩下6年時間,政府多年前已經開始提倡的節能減碳活動,除了要求碳排放量高的製造業減碳之外,也包括學校、商場、辦公室以及住家等建築等在使用階段所產生的碳排,之後連蓋房子都要計算碳排了。

2050淨零碳排的影響範圍是全面性的,目前國際上包括體育賽事等,除了加強永續環保措施之外,也都需要計算碳排。國際上最早啟動永續議題的體育活動,便是奧林匹克運動會,2000年雪梨奧運,是奧運比較正式全面性地在硬體建設導入永續設計,從此之後,每屆的奧運會場,規定都要導入永續設計,場館都要是綠建築。

當年在建設奧運會場時,便開始把多項環保與節能減碳設計融入奧運場館與相關設施的設計,以及考量到舉辦賽事後如何因應賽事高峰期後的需量降低,而轉換營運方式,以持續經營以及避免空間運用的浪費,例如奧運主場館的設計,設計容量是11萬人,是現今最大的奧運主場館,透過部份的活動式建築與座位設計,讓場館可以因應需求改變容量;主場館周邊的夜間照明,幾乎都是透過精巧設計的太陽能整合式照明設施與儲能系統,達到近乎100%再生能源供電。會場也盡可能收集雨水,以供沖廁與澆灌、清潔等用途,以及避免大雨產生的暴雨逕流將汙染物沖刷至附近的水體。

▲ 2000年的雪梨奧運場館是將永續設計導入奧運運動場的先驅。 圖片來源/CORBIS

雪梨奧運會場另一個亮點是在他的選手村。雪梨奧運選手村在規畫的時候就想到,奧運結束後,不會有大量的選手進駐,因此必須考慮日後的轉型經營,以免增加日後營運單位的負擔,便設計成日後可以轉成不動產銷售的模式,在基地規劃的時候分區規畫,有些區域是要保留仍是選手村,有些區域則是之後可以銷售;建築設計部分採用獨棟透天或連棟方式設計,採用類似住宅的平面設計,而非像一般宿舍,除了讓選手住在裡面可以有社交活動之外,日後也容易轉變成可銷售建案。這些選手村的房子,每戶屋頂都有太陽能板與太陽能熱水器,選手村也用收集的雨水供應給每戶作為沖廁與澆灌使用,連選手村內的公園都使用回收水澆灌,簡單說,這裡的每一棟房子都是節能減碳的綠建築。

自此之後,每一屆奧運會場區的規劃設計,都必須考量綠色設計,每一棟運動場館也都要是綠建築。2012年倫敦奧運主場館,甚至考量了循環經濟,在奧運會期是一個可容納8萬人的場館,之後減少為25,000人,設計上是由中心一個25,000人的永久場館,外圍架設有一個可拆卸的輕鋼構作為附加55,000座位的看台,這看台將在奧運會結束後可被拆除於他處再利用。

回到國內,目前新的體育場館與運動中心,因為是公共程關係,均必須取得綠建築標章,但是仍有許多老舊運動場館,仍非綠建築,甚至相當耗能,部分原因是委託經營單位在硬體上的權利義務關係,缺乏節能改善的機制與誘因,這是一個國內體育界必須思考的地方,看可以如何提升每座運動場館的能效,或是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率。政府已於前年公布了建築能效標準與計算方法,因此在方法學上面已經有所依據,新建場館法規上已有要求,唯既有場館的能效改善,仍需體育界人士與主管機關一起努力。

國內的運動賽事碳盤查方法學,已經由台灣超馬協會與清華大學開發完成,並且已獲得環境部認可,所以我們可以立即做的,是幫每一場運動賽事進行碳盤查,進而逐漸減碳,以及減少賽後廢棄物的產生量,以跟國際賽事接軌;當我們參與每一個運動賽事,無論是路跑或球賽等,也都必須把減碳作為,以及減少無謂的資源消耗放在心上,為地球環保與降溫做出貢獻,給後代子孫保留一個健康的地球。

▲ 2024台北超馬現場響應永續跑者倡議行動。圖片來源/路跑賽事環境永續聯盟

測試圖片

回到頂端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