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於氣候變遷一向持懷疑態度,甚至稱其為騙局,更已在入主白宮後,退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引起全球關注與憂心。究竟川普對氣候政策的態度,是否會影響全球減碳進程,甚至造成「開倒車」?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表示,應從美國聯邦政府、地方政府與企業等三種不同角度觀察。
儘管川普執政帶動美國回頭擁抱化石燃料,部分共和黨主導的州政府推動反ESG政策,將影響美國減碳行動。然而,民主黨執政的州政府及大型企業不會因此停止減碳,如蘋果、微軟皆已訂定2030年淨零目標,要求全球供應鏈必須符合其減碳要求,市場對綠色供應鏈的需求將持續驅動企業轉型。葉欣誠教授進一步分析:「未來美國企業仍將面臨減碳壓力,且隨著全球淨零趨勢加速發展,減碳行動將更積極。台灣作為國際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必須落實減碳,以維持競爭力。」並點名兩間減碳成效亮眼,值得參考學習的台灣企業典範:華碩電腦(ASUS)與台達電子(Delta Electronics)。
▲ SEE GREEN特別邀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右),與SSDC澄毓綠建築陳重仁總經理(左)一起探討,川普執政後對全球減碳進程的影響。
華碩積極布局淨零行動,供應鏈碳管理成關鍵
自台灣起家的跨國科技公司——華碩電腦,於2022年推出全球第一台通過ISO 14067: 2018產品碳足跡的「碳中和筆電」,2023年依據SBTi(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標準,通過減碳近程目標審查(SBTi Near-Term),依循1.5℃的減量路徑,承諾在2030年減少50%的範疇一和範疇二碳排量,並減少30%的範疇三「採購商品與服務」與「售出產品之使用」碳排量,展現積極落實淨零行動的決心。
在「COP29後氣候變遷與企業永續趨勢分析」論壇中,華碩永續長吳澤欣指出,在碳有價時代,供應鏈碳管理是企業實現碳中和的關鍵,並強調減碳策略應視其在產業鏈中的位置而定。如位於產業端上游的企業應優先關注直接排放,並重視強制性碳權;接近消費端的下游企業則應關注間接碳排,並優先考慮自願性碳權。以華碩為例,集團總碳排中,「採購商品與服務」與「售出產品之使用」的碳排量佔超過90%,故供應鏈與間接碳排為華碩首重減碳熱點,目前集團內已實施碳定價,並建立碳流管理平台,掌握117家子公司和800多家供應商的碳排數據。並採用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方法來識別氣候風險與機會、使用再生能源、投資減碳技術及項目,以加速淨零轉型。


台達電子打造淨零韌性建築,致力降低範疇三碳排
作為全球電源管理與節能技術領導企業的台達電子,已連續17年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以及2024年的COP29與美國建築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AIA)、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RIBA),並與推動「建築突破倡議」(Building Breakthrough)的國際規範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de Council, ICC)合作舉辦周邊會議,分享如何運用創新的液體冷卻技術,為因應AI時代而大量耗能的資料中心節能減碳,並善用智慧節能技術,打造淨零與韌性建築。
台達電子積極響應全球控制升溫1.5°C的目標,於2022年依據SBTi標準制定2050年淨零策略,成為亞洲首家通過SBT Net-zero目標審查的高科技硬體設備企業。並規劃至2030年,範疇一與範疇二碳排放將比2021年基準年減少90%,範疇三減排25%;至2050年,實現範疇一、二、三的總碳排放減少90%的目標。為此,台達電子已完成盤查總計15項的範疇三類別排放量,且每年為參與「碳揭露專案」(CDP)供應鏈計畫的近60家客戶計算製造階段碳足跡、提供節能技術支持,並要求材料型供應商通過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以全面降低範疇三碳排。
▲ 台達電子積極響應全球控制升溫1.5°C的目標,於2022年依據SBTi標準制定2050年淨零策略,成為亞洲首家通過SBT Net-zero目標審查的高科技硬體設備企業。圖/台達電子
碳中和浪潮無所不在,葉欣誠:只抵換不減碳並非碳中和
環境部於2024年12月26日已公告《企業宣告碳中和指引》,明確規範企業若要宣告碳中和,必須符合國際標準作法和第三方機構查驗,並遵循盤查、減量、抵換三大原則,同時公開揭露資訊,以確保公信力。以日前盛行的「碳中和旅遊」為例,葉欣誠教授表示減碳關鍵應為旅遊者的行為,如選擇低碳運具、環保行程、永續商品等,最後才是針對旅程中無法消除的碳排放,透過購買碳信用(一般俗稱的碳權)或其他方式抵換,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葉欣誠教授提醒,2025年底,國際公認的PAS 2060碳中和標準將由ISO 14068-1碳中和標準完全取代,隨著國際標準日益嚴格,未來企業不能僅靠碳權抵換,而須投入供應鏈碳管理、能源轉型等實質減碳行動,才能真正達成碳中和,並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延伸閱讀
COP29《巴黎協定》第6.4條通過!台灣企業如何因應全球碳市場新機遇?
建築冷卻行動如何執行?陳重仁提三大原則
室內綠建材使用率提高至75%!低碳綠建材大幅降低蘊含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