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jQuery('#btn-back').on('click', function() { window.history.go(-1); return false; }); });

危機亦是轉機!面對全球淨零碳排浪潮,企業的「碳」戰略思維

「企業要將減碳作為戰略看待,這是個生存議題,不但要能符合供應鏈要求,更要能勝出競爭對手。」在碳權領域已累積14年經驗,開發台灣首例具黃金標準碳減排放量認證(Gold Standard, GS)之太陽能發電項目,擁有GS、碳驗證標準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等國際碳權開發商與買賣商資格的禾豐碳中和營運總監薛新祐說道。在全球推動淨零碳排的浪潮下,「減碳」已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隨之而來的碳盤查、碳中和、碳權等相關議題,更是企業必須面對的經營議題。企業該如何看待和因應「碳」議題?如何降低「碳」成本?如何化危機為「碳」商機?

 

▲ 面對全球企業都在關注的碳議題,SEE GREEN特別邀請碳權威專家薛新祐總監,請教在排碳有價的時代下,企業該如何看待碳議題。

當排碳納入成本, 台灣企業面臨的3大碳困境

在碳有價時代下,許多國家都已推出碳關稅制度,目前全球參與最多、影響最廣的碳交易制度——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自2005年開始第一階段試運行,經過20年不斷調整,今(2024)年已邁入最後的第四階段;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於2023年試行,目前已進入提交碳排放相關數據的緩衝期,將於2026年正式上路。以現今全球的碳制度來說,歐盟境內與境外的碳管制措施可說已相當成熟。歐盟身為台灣第四大貿易夥伴,其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台灣企業影響甚大,日本、韓國、英國陸續銜接ETS制度要求企業減碳,降低自己國家的碳成本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碳權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薛新祐如此形容。綜觀台灣企業面臨的碳困境,主要有以下三點:

1. 碳資料庫不完整,數據多半靠預估

台灣的碳資料不夠完整,且目前沒有符合國際標準(如IPCC 2006 Guidelines)的碳資料庫, 使得企業在製造產品與營運過程中,缺少具體的碳排放數據,薛新祐表示:「像歐盟CBAM可接受的碳排放數據預估誤差值為20%,明年將降至10%。然而台灣目前盤查得出的預估誤差值將近60%。」如此缺少詳實的碳資料,用預估方式得出的數據,可能導致企業申報紀錄不符實際狀況而遭受裁罰,甚至失去國際供應鏈的合作機會。

2. 國內碳費、碳權制度能否接軌國際未獲明確承諾

採用碳費制度的台灣,已於今(2024)年7月5日召開第四次費率審議會,但尚未決定碳費價格,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擬之後再開一至二次會議才會有結論,並將於2025年正式徵收,許多企業擔心的是,在台繳納的碳費是否可以抵減CBAM碳關稅,依據目前經濟部回應為「原則上歐盟會認可,但更多扣抵細節仍待協商確認。」對此,國際碳戰略專家薛新祐呼籲政府應擬定符合國際認證的相關標準,積極與國際接軌,以免企業遭兩頭扒皮,甚或喪失貿易資格。

因歐盟境內的ETS碳交易市場尚未開放企業用「自願性碳權」抵換,故企業向台灣碳權交易所購買的碳權無法抵減歐盟的碳關稅。未來台灣政府是否實施總量管制碳交易,與碳費制度雙軌並進?環境部次長施文真對此回應,現階段重點政策仍在碳費制度,對於未來政策走向,總量管制是評估選項之一。

3. 碳排放係數高,恐失去產業競爭力

台灣因為主要依靠燃煤發電,每度電力的排碳係數達0.495,意即每發一度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0.495公斤,根據國際組織Carbon Footprint 2023年報告指出,南韓2022年電力排碳係數為0.4113,中國大陸為0.5572,近20年來,台灣電力排碳係數均維持在0.5以上,在各國碳管制趨勢下,不利台灣產品出口,未來競爭將更加嚴峻。

 

台灣因為依靠燃煤發電排碳係數高
▲ 台灣因為主要依靠燃煤發電,使得排碳係數高,在各國碳管制趨勢下,不利產品出口,未來競爭嚴峻。圖/freepik

 

如何應對碳危機?從2大面向著手應對

能否有效應對碳排放所帶來的挑戰,將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面對無處安放的碳焦慮,企業可從以下二個面向著手應對。

1. 執行碳盤查、關注產品生命週期

排碳來源無所不在,根據環保署針對溫室氣體盤查的涵蓋分為範疇一、二與三,範疇一為企業的直接排放來源,如燃料燃燒、製程排放、移動源和逸散源等來自製程或設施的排放;範疇二為輸入能源間的溫室氣體排放,如公司從第三方購入電力、蒸氣等能源的間接排放,以及範疇三涵蓋公司外部產生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如上下游供應鏈、員工通勤等,因此建議企業可先透過碳盤查了解碳排熱點,再對症下藥執行減碳計畫更有效率。

此外,也可以透過碳足跡盤查,了解企業產品的全生命週期(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即搖籃至墳墓的過程,全面分析產品自原料開採、生產使用到最終廢棄處理的碳排量,並進一步完成EPD產品環境聲明(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 EPD),薛新祐表示「EPD跟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是綁在一起的,其中的數據從 ISO 14040(生命週期評估驗證)延伸到了 ISO 14025(第三類產品環境宣告),所以企業要做好LCA、完成EPD,才能順利進入歐盟市場。」

2. 關注碳清除

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已於2024年2月20日達成協議,通過歐盟碳清除認證框架(EU Carbon Removal Certification Framework,CRCF),尚待正式批准。該框架將促進歐盟部署高品質的碳清除和土壤減排活動,若成功實施,其他的碳信用認證機制可能會跟進,企業也應留意此趨勢,避免影響自身進行碳權抵換。

碳清除的具體項目包括:

  1. 永久碳清除:將大氣或生物碳存儲幾個世纪。
  2. 長期產品(如木基建築產品)的臨時碳儲存:持續時間至少為35年,且可以在整個監測期間進行現場監測。
  3. 碳耕作的臨時碳儲存:如恢復森林和土壤、濕地管理。
  4. 土壤減排:包括從土壤管理中減少碳和氧化亞氮,這些活動必須總體上減少土壤的碳排放或增加生物物質的碳清除(包括濕地管理,不耕作和覆蓋作物,減少肥料的使用,结合土壤管理實践等)。

 

▲ 歐盟碳清除認證框架(EU Carbon Removal Certification Framework,CRCF)將促進歐盟部署高品質的碳清除和土壤減排活動,若成功實施,其他的碳信用認證機制將跟進。圖/freepik

 

身處碳有價時代,企業的嶄新機遇

危機也是轉機。企業若能積極應對、提前布局減碳戰略,不僅能搶占先機降低碳成本,更能展現企業對於永續環境的重視,落實並彰顯ESG精神,進而更容易獲得國際市場的投資與合作機會。

隨著淨零減碳已成為全球共識,許多碳權相關政策持續推出。如歐盟CBAM除了將於2026年正式上路,更宣布將成立新的碳交易市場——EU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for buildings and road transport (EU ETS 2),管制範圍涵蓋建築、道路運輸,以及當前EU ETS範圍外的小型能源和工業設施的碳排放,預計最快於2027年上路。面對勢不可擋的減碳浪潮,企業應及早進行碳盤查了解碳排熱點,並制定切實可行的減碳策略,而身為碳排大戶的營建業,更應加快腳步降低營運碳、蘊含碳,才能在碳有價時代保有競爭力,不被市場淘汰。

 

 

#好文推薦

碳有價時代來臨!掌握企業必知20個碳名詞,減緩碳焦慮
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碳盤查是重要起手勢
氣候變遷成國安問題 揭台灣減碳困難原因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測試圖片

更多熱門訊息

回到頂端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