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jQuery('#btn-back').on('click', function() { window.history.go(-1); return false; }); });

建築物也要循環?淨零碳排的必經之路

▲Photo Credit: Jumpei Suzuki. 日本THE GOOD CYCLE BUILDING 是既有建築落實循環經濟的典範

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於今年(2023)5月宣布,要將「循環經濟」模型導入社宅建案中。事實上循環經濟並非新概念,各國政府為了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已經在各產業試行循環經濟一段時間,而建築產業作為碳排大戶,改革勢在必行。

 

#建築業如何循環?三大疑問一次解密

「循環經濟的核心概念是『從搖籃到搖籃』,大自然是很有效率的,廢棄物其實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只要經過適當的處理,一切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因此我們應該改變產品的線性生命週期,以「製造—使用—循環」作為新目標。」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解釋。

世界知名的循環建築如日本「GOOD CYCLE BUILDING」,以及荷蘭芬洛市政廳,分別是既有建築改造以及新建建築循環的典範,實踐了邁向循環經濟的四條重要路徑:重新設計(Redesign)、新製程(New Manufacturing Process)、建立回收系統(Establish Recycling System)、新商業模式(New Business Model)。

 

#怎麼蓋?

從建築設計開始就必須導入循環思,除了挑選可循環材料以及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之外,「模組化設計」、「開放式設計」和「容易拆卸」更是關鍵。經過模組化設計的建材可以快速興建與容易拆卸,也有機會重複使用在不同建築上,減少營建廢棄物並提升回收率;而開放式設計則方便修改與調整,且過程更為環保。簡單說,就是要脫離舊有設計思維「重新設計」建築物。

循環綠營建也鼓勵預鑄工法,預鑄工法是指預先在工廠生產模組化建材,預鑄構件運送至施工現場後,以「組裝」的方式完成建築興建作業。預鑄工法可以與模組化設計整合,可以讓建築物的營建過程更有效率,更少營建廢棄物,也更容易被回收再利用。

然後運用數位化系統,將各循環材料與構件分類編號建檔,以便在未來拆解時,可以依循找出、媒合他處可用之建材。

▲Photo Credit: Construction21 International. 芬洛市政府打造實踐循環經濟的市政廳

#怎麼循環?

以荷蘭芬洛市為例,這整棟市政廳是市政府、建商與建材供應商共同的「投資」。市府邀請廠商簽署一份長達40年的契約,詳細記載各項建築材料使用年限、剩餘價值與買回價格。40年後拆除建築時,建材將回歸廠商所有,未來循環再次使用。這種「以租代買」的精神,將促使廠商提供更高品質、更永續的建材,以減少40年內的維護成本,確保拆除後可以再利用。

如同芬洛市政廳的概念,日本GOOD CYCLE BUILDING的建築本體就是一棟建築銀行,將環保建材「存入」建築物中,也就是所謂把建築物當成「建材銀行」的概念,等使用年限到了,再回收租賃給其他建築使用。

除了建材銀行、家俱租賃外,「租光」、「租溫度」、「共享」也是循環經濟中常見的手法,提升材料設備的使用率(Utilization),觀念是使用者不必擁有設備或材料本身,所需要的是其功能或服務,由廠商依消費者需求,出租設備及承擔修繕維護責任,廠商在降低修繕維護成本的目的下,勢必會提供效能及品質更佳的產品,以提升使用年限,減少浪費,增加獲利。

這邊要強調的是,若這循環無法讓每一方都有「獲利」或「獲益」,是循環不動的!

 

#怎麼再利用?

建築生命週期到最後,要考慮的是材料如何循環再利用,當中最關鍵的是前面提到的設計時要考慮到「容易拆卸」。如果建造時以濕式工法將結構體全部灌注成一體,拆除時就只能將其全部打碎,這些材料碎片混在一起時,成為混合廢棄物,不僅拆除碳排放較高,若要回收再利用代價也較高。

芬洛市政府當初要求廠商提供符合循環經濟認證的建材與傢俱。除了使用未經化學或有害物質處理的原材料和零件,也盡量以卡榫、木釘或天然黏著劑接合的工法,取代金屬釘子固定建材,以利之後拆除。此外,所有的建材、原料和零件,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材料護照,整棟市政廳就像一個超巨大原料資料庫。

循環經濟是一個經濟議題,也需要好的商業模式,單是建築的循環就需要許多產業共同參與,因此台灣要推廣循環建築,需要政策大力支持,方能驅動各界參與,放大能量,進而創造循環商機。

SSDC澄毓不僅在綠建築業界有豐富經驗,也積極涉入循環建築的與循環建材的研究,近幾年也參與了數個循環經濟社宅案,敬請大家期待我們的分享。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測試圖片

更多熱門訊息

回到頂端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