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Query(document).ready(function() { jQuery('#btn-back').on('click', function() { window.history.go(-1); return false; }); });

打造零耗能Zero Energy建築 再生能源扮演不可或缺重要角色

▲2050淨零碳排目標,從零耗能Zero Energy建築做起吧!

大家可知道,台灣過去110年來,年均溫度已經上升1.6°C。學者更指出,未來台灣這座小島溫度持續上升,夏季日數增長,冬季日數減少,到世紀末之前,台灣就會可能沒有冬天這個季節了。
今 (2023) 年世界地球日主題,破天荒連續兩年用相同的主題「投資我們的星球」,呼籲各國各界因應氣候變遷,應立即採取氣候行動—政府制定永續政策和法令,企業落實永續政策與低碳轉型,而從每個人為獨立個體,透過落實綠色消費,選擇對環境友善且願意展開減碳行動的品牌,將能夠督促生產者改變對待環境的方式。建築產業,每年貢獻全球約40%碳排放量,需要加速降低碳排,但要如何作為,解答就在4月21日地球解方2023年永續設計行動年會開幕式,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 「不只是遮風避雨,更能風生水起,讓『綠建築』成為百行百業廠辦屋舍建築的地球解方!」

本週要繼續跟大家介紹的是 LEED Zero 四個子認證系統 Zero Carbon、Zero Energy、Zero Water、Zero Waste中的 Zero Energy 零耗能認證。Zero Energy相較於之前跟大家介紹過的 Zero Carbon 是比較簡單,Zero Carbon要盤查的範圍包括所有建築物所使用的能源包括天然氣(範疇1)與電力(範疇2),以及使用人員的通勤交通碳排(範疇3),而 Zero Energy 只要計算範疇1與範疇2即可,再計入再生能源部分,因此在範疇計算上,Zero Energy 相較下是簡單一點,也相對容易執行。

 

LEED Zero Energy的公式如下:
能源平衡=總能源消耗-場地內外的再生能源

所謂的淨零耗能,就是過去一年透過能源平衡的手段來達到這個淨零耗能的目標,總能源消耗與場地內及場地外的再生能源互相抵消掉,以達到所謂能源平衡的概念,換句話說,就是兩者互相減要小於或等於零,與LEED Zero Carbon「淨零碳」相比則少掉了人員交通的碳排這個部份(範疇3)。場地內的再生能源若不足,則可以購買場地外的綠電或是再生能源憑證(REC)等方式來平衡。

因而,有人會詢問說,若有一棟建築物想要做這個零排放認證,到底要選擇零碳排?還是零耗能?其癥結點在於公司要不要將人員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及方式涵蓋進來,範疇3可透過公司的人資部門來統計員工通勤方式,以及通勤距離來計算員工通勤碳排放。

不過,在有些國家或城市似乎不用那麼傷腦筋。以美國或德國等已開發國家,每年都在逐步提高基礎建設的再生能源使用率,像是美國西雅圖及伯靈頓市,整個城市電網大部分已經是綠電供應,當大部份的建築物已使用綠電,甚至是大眾交通工具,就可說快達到近零碳或是零耗能城市。

#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榮獲亞洲首座LEED ZERO零耗能校園

目前台灣有一個LEED Zero Energy案例: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此案為台達電於88風災後所捐贈,由九典建築師事務所設計,並獲得台灣綠建築標章鑽石級認證的綠色小學。民權國小在經過幾年下來的運作,已經證實該校全年的耗電量,可由其屋頂的太陽能光電板的發電量完全抵消,但由於該校當年並未申請LEED認證,照USGBC規定,LEED Zero只能發給已取得LEED認證的建築物,因此台達電於2021年為其申請LEED-O+M既有建築認證,並順利取得認證之後,即刻提出Zero Energy認證申請,並於2021年底順利取得Zero Energy認證,成為全台第一個LEED Zero認證案例。期待更多建築物可以成為綠建築,達到零耗能,降低碳排,減緩溫室效應,解救地球也就是解救我們人類自己,澄毓有15年綠建築規劃設計專業經驗,淨零碳排路上我們一起走。想了解更多LEED ZERO認證…

▲高雄那瑪夏民權國小榮獲亞洲首座LEED ZERO零耗能校園

 

 

▲4/22 (六) 由國內三大建設公司共同出席「2023地球解方:永續設計行動年會」,以「開展永續生活的新建築思辨」為題,一齊展開新建築的思辨。論壇由台灣綠領協會理事長陳重仁擔任主持人,邀請宏國建設執行長林鈺芳、冠德建設總經理張勝安、將捷建設執行長林莉婷發表對新建築的願景與展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測試圖片

更多熱門訊息

回到頂端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