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平均氣溫不斷攀升,根據2024年國科會與環境部共同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台北升溫速度全台第一、亞洲第二,僅次於北京。長期生活在高溫環境恐提升慢性病惡化風險、中暑乃至熱衰竭的機率,是民眾生活品質的一大威脅,因此台北市政府鼓勵從建築本身出發,改善空間條件,有效降溫,在113年11月12日公告施行《台北市開發基地體感降溫計畫》,提出三大核心策略:體感降溫減碳、建築能效減碳與密集綠覆固碳。
同時,台北市建管處針對5年以上既有建物,推出綠能建築免費診斷評估,並提供綠屋頂、綠能社區等工程補助,補助比例最高達49%,金額上限300萬元;新北市、高雄市和台中市亦提出因應辦法,應對「熱不舒適」的都市現象。本期《SEE GREEN》邀請澄毓設計顧問公司陳重仁總經理,深入解析城市降溫的重要性、實際作法與政策意義。
什麼是城市降溫?四大具體作法
高度都市化導致熱量積聚與散熱困難,而城市降溫(Urban cooling)正是以建築策略與工法,緩和都市熱島效應的行動。陳重仁指出,城市降溫主要有四種做法:
- 綠化遮蔭隔熱:選擇樹種時不只考量視覺美觀,更應考量遮蔭面積,例如新加坡隨處可見的大樹冠雨樹(Rain tree)為道路創造大面積遮陰,立體綠化也能同時發揮遮陰與降溫效果。
- 透水鋪面設置:讓雨水滲入地下,恢復自然涵養功能,同時促進地表蒸散作用,達到自然降溫,例如基地上的硬質鋪面採用透水鋪面、碎石鋪面或木棧道搭配植栽縫隙。
- 高反射率材料:屋頂使用高日照反射係數(SRI)材料或隔熱漆塗層,可減少建築體吸熱,降低冷房能耗,提升室內環境舒適感。
- 通風散熱設計:保留建築棟距,形成都市風廊,降低空氣流動阻礙,避免通風不良導致熱空氣蓄積。
陳重仁強調:「最後通風這點特別重要,它可以改善都市空氣品質。熱島效應越嚴重的都市,霾害和空氣汙染越嚴重,對人體影響很大,所以城市降溫有很多優點:節能、健康、宜居,還能抗憂鬱。」
▲台北體感降溫計畫策略緊扣著這幾個因素,例如以「水綠降溫」、「通風散熱」、「遮蔭涼適」手法,營造建築基地內戶外舒適體感環境。圖/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體感降溫計畫核心:有感提升民眾生活品質
為何《台北市開發基地體感降溫計畫》的核心策略是降低體感溫度,而非實際溫度?陳重仁解釋,這不單是由於台北盆地本就散熱不易,在全球氣候變遷下更難以短時間內顯著降溫,「實際氣溫只是一個環境數據,體感溫度才是真正影響生活品質的指標。」
陳重仁談到,影響人體舒適度有幾個條件,包括溫度、壁體輻射溫度、濕度、氣流速度(通風)等因素,而台北體感降溫計畫策略緊扣著這幾個因素,例如以「水綠降溫」、「通風散熱」、「遮蔭涼適」手法,營造建築基地內戶外舒適體感環境,並明確將「通風散熱」對策納入量體規範內容,更透過公有土地增加綠化及透水鋪面,建構優質城市綠色基盤,如道路系統、公園、行道樹、河堤開放空間等,減緩都市熱島效應。
▲ 台北體感降溫計畫策略緊扣著這幾個因素,例如以「水綠降溫」、「通風散熱」、「遮蔭涼適」手法,營造建築基地內戶外舒適體感環境。圖/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規範、補助與獎勵:新北、高雄與台中的綠化之道
以綠屋頂提升城市景觀及降低熱島效應,新北市跟高雄市應是最早啟動的。
升格前的台北縣都市計畫委員會於民國99年10月規定,從民國100年開始,新北市建案只要超過5千平方公尺,申請建造執照,要在屋頂「設置綠能設施或設備」,其中包含了屋頂綠化及太陽光電屋頂設置。
高雄市自103年起開始推動的「高雄厝」,新屋設計準則包含透水基盤、深遮陽、綠能屋頂設計、環保健康建材運用與創造有效通風口等,凸出的景觀陽台需栽種植栽;自105年推動建築物立體綠化及綠屋頂,最多可補助屋頂綠化改善經費的49%,申請項目包含建築物立體綠化及綠屋頂管理維護及修繕,補助金額依對象從私人或法人擁有的獨棟建築、公寓大廈到公有建築,金額從十萬到上限八十萬不等。
台中市則推出四大宜居設施(垂直綠化設施、雙層遮陽牆體、造型遮陽牆板、複層式露臺)設置在六樓以上之建築物不計入建築面積作為獎勵,建案只要有規畫垂直綠化設施,陽台突出從2公尺可增加至4公尺,總樓地板面積可增加10%容積獎勵或建築物高度獎勵措施。
立法院2023年5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12-1條》,綠屋頂結合創能議題,擴展為綠能屋頂,亦成為六都政策重點。雖與都市降溫計畫減緩熱島效應的目的不同,但兩者都符合永續節能、減碳淨零的趨勢,有助於讓城市變得更加宜居、提升生活品質,《SEE GREEN》後續將探討綠能屋頂相關政策的核心價值、規範與影響。
▲台中市則推出四大宜居設施(垂直綠化設施、雙層遮陽牆體、造型遮陽牆板、複層式露臺)設置在六樓以上之建築物不計入建築面積作為獎勵。圖/台中市政府
#延伸閱讀
橫山書法藝術館:融合永續設計與書道藝術的綠建築典範
室內綠建材使用率提高至75%!低碳綠建材大幅降低蘊含碳
建築冷卻行動如何執行?陳重仁提三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