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佔「淨零碳排」全球先機,台灣企業你跟上了嗎?

淨零排碳,低碳建築

在國際趨勢與國內法規壓力推動下,無論是半導體、電子、傳產,甚至建築、營造產業,邁向「淨零碳排」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面對2050淨零目標,全球品牌大廠早已在布局,相較之下,台灣除了高科技產業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導入低碳作為,傳產及住商近期才開始思考。」早在十多年前輔導台積電取得國內第一個美國LEED認證的SSDC澄毓綠建築顧問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重仁直指台灣目前現況。

🚩擁有雙認證綠建築,成為最潮綠色商機

從中美貿易戰起,台灣因台商回流、外商搶進,導致租賃商辦大樓白熱化,擁有綠建築標章的標地物更熾手可熱——不只要有EEWH、LEED雙認證,更主動要求從室內裝修也要取得WELL國際健康建築認證,以確保建築物從建築規劃設計、施工、到人員進駐,都能達到「低碳」與「ESG」的目標。以一級戰區的信義計畫區為例,臺北101大樓、臺北南山廣場、富邦信義A25總部以及正在興建的中信金控總部「天空塔A7」新建大樓等均是。

這也使得台灣在取得綠建築標章及LEED認證數量年年創新高,LEED認證更以驚人速度成長。可見淨零排碳的永續行動在台灣已不再只是口號而已,已是每個產業在發展ESG時的重要策略之一。

「從澄毓近幾年服務外商業主的經驗發現,他們十分重視『碳』的計算方式,例如:碳盤查、水資源回收及再利用、能耗計算及再生能源的取得……等,都要交待十分清楚,以納入其全球ESG戰略規劃。」陳重仁表示,這對台灣下游廠商而言或許是挑戰,但站在台灣全球經貿角度來看,「淨零排碳」背後所創造的綠色商機卻不容小覷。

🚩政策+技術,展現台灣綠色競爭力

首先就政策及產業規劃面來探究,相較於東南亞或中國大陸,台灣的「淨零碳排」國家政策及路徑規劃清楚,企業相較下不用擔心投資後看不見成本回收。「只要台灣企業有做『淨零碳排』策略及布局,更能增加產業競爭力,以吸引更多國際品牌或外商投資合作。」最知名的例子就是台積電、友達光電及台達電。而傳產業也開始投入,如澄毓輔導的南寶樹脂、冠軍磁磚、東豐紡織的廠辦均拿到黃金級以上認證。甚至也有業主重視空間品質而要求申請WELL國際認證,例如孕學林月子中心等等。

其次,就是台灣的綠色新技術及設備不斷推陳出新,例如營造業者可利用預鑄工法,可有效節省營建工程所需的勞動力及縮短工期,改善傳統場鑄工法的重污染及耗時等缺點,大大減低營造時的碳排放量,「因此內政部已將預鑄工法納入容積獎勵辦法中,提升建築安全與綠色生活水準。」陳重仁表示。另外,像美國LEED講求綠色交通、CFC冷媒管控、能源系統規劃及驗證、綠能採購等等,台灣也在慢慢接近中。

🚩未來,綠色金融規劃完善將如虎添翼

最後,就是綠色金融的規劃。雖然台灣金管會推出「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涵蓋5大要點:推動金融機構碳盤查及氣候風險管理、發展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指引、促進ESG及氣候相關資訊整合、強化永續金融專業訓練以及協力合作凝聚淨零共識,但落實到產業仍有一段距離。

「特別是營建產業本就複雜,貸款是必須的,如何設計一套機制,讓資金投資下去能興建出一棟綠建築或是把營造對環境影響大大降低,才是綠色金融推動的目的。」陳重仁以鄰近的香港為例,透過成熟的綠色金融機制,來促成不動產市場朝向低碳綠建築,等完工後還可以包裝成REITs不動產金融商品,透過出租產生溢價效益,使獲利變高,「這很值得台灣學習,創造多贏局面。」

歐美透過政策驅動與獎勵,技術相對領先,已然成為全球淨零碳排的北極星;高科技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要求下,欣然早早響應。台灣傳統產業在淨零碳排的進程顯得落後、保守,台灣政府的積極作是甚麼呢?如何落實台灣2050淨零目標呢?台灣政府的強而有力的政策驅動與獎勵,刻不容緩。

▶▶▶想看更多,歡迎訂閱 #SEEGREEN電子報

測試圖片

回到頂端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