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出綠色永續的處方箋──從車站民眾中暑案探討綠建築的願景與難題

台鐵苗栗火車站(圖片提供/宋苾璇建築師事務所)

從美國哈佛留學回國後,我從善如流地先進入潘冀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二年。在決心創業時,老闆挺替我擔心的,「我給自己兩年時間嘗試,如果不行就再回事務所。」我與老闆約定。當初一步一腳印開闢的市場,如今已成為王道、顯學,這既是原先難以想像的成果,也讓人感到些許溫馨。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已在臺灣耕耘綠建築領域二十多年。

一般民眾認知的綠建築,以公家機關、公共建築居多,如澄毓顧問輔導的成大魔法學校、海洋科學博物館,以及逐步整修改善的台鐵車站等;然節能減碳與追求 EGS 已是全球趨勢,加上臺灣 2050 淨零碳排的目標,早已驅動科技廠辦、商辦大樓,以及住宅社區,以台灣綠建築標準 EEWH 及國際綠建築標準 LEED 興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目標,成長速度顯著加快。

今年夏天,獲綠建築獎章的台鐵苗栗火車站傳出民眾中暑的事情,社會大眾相當納悶與不解,就此機會,談談「綠建築」這件事情。

首先,我觀察到的一點是,建築師多喜歡挑戰!他們在設計時通常都有很好的願景,但後來因為施工、發包或其他因素,導致雖有理念但無法發揮。其次,建築物本身的條件也影響相當大。新型高鐵站除了候車區以外,基本是全空調的設計模式,且站體通常位於地上;整修改善的台鐵火車站,在新、舊站體銜接與復原的前提下,呈現較多的開放自然空間。第三,現今的氣候變遷與氣候極端愈來愈激烈,即便在設計階段時沒有高溫問題,也可能在數年後突然升溫。這些都是澄毓在參與時,經常提醒與提出修正的。

溫溼度有所謂「舒適範圍」,一般設定為溫度 25~28 度,濕度介於 40~60%之間,如果超過了又該怎麼辦呢?這些標準放在不同地區,也會產生差異。建築師在設計時,若假設建築物溫濕度總能維持在舒適範圍,一旦溫度超標,濕度又到達約 80%,體感溫度可能會更高,再算上輻射溫度影響,於現今氣候變遷大的時代,這些都很難控制。台灣火車站講求自然通風採光,卻很容易在夏天與冬天超出前面提到的舒適範圍,導致民眾不適,所以機械方法(空調系統)來處理可能無法避免。

使用空調與節能環保並不完全衝突,就如同節能與健康須同時考量一樣,重點在於我們如何考量當用則用,當省則省,而不是堅持完全不用空調,才能夠兼顧舒適與環保。設計是靈活的,視情況平衡機械方法與被動式設計也是一門學問,因為每種形式都一定有不適用的情境。比方說當室外很熱或空氣很髒時,使用者也不會想直接通風吧?被動式設計的自然通風、採光是有條件的,當外氣的溫溼度與空氣品質好才來進行,這樣才是真兼顧健康與環保。而當超出舒適溫溼度,我們必須使用機械方法時就要考量耗能。無論是夏天開冷氣或冬天開暖氣,耗能都是越低越好。當用則用、當省則省,這當中自有一番巧思。

我喜歡創新、創業,做人家以前沒做過的事情,澄毓的服務也算台灣第一家,後來有更多的同好響應,形成一門專業服務。常有人會覺得綠建築難搞,但其實不會,只是大家平常比較少思考這方面的問題。不論是建築師、業主或綠能廠商,對於怎麼把各種議題兜在建築物裡面還是比較陌生。不是不能做,但要在台灣實現是一個蠻大的挑戰,也因此澄毓的顧問服務才有價值,我們也積極找各種單位合作。大家平常日理萬機,容易把問題想的單純,而我們的專業便是先幫客戶全盤性的做整合。這麼一來,才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對症下藥,照著我們開出的處方,就知道該怎麼出招。

測試圖片

回到頂端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