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稅開徵 2 大關鍵策略避免成為碳排黑名單

建築物的碳排放量中,大約 1/4 為營建階段產生,大約 3/4 為營運使用階段產生

自 2015 年聯合國全球氣候協議,190 位領導人簽署《巴黎協定》(The Paris Agreement),答應制定大幅削減碳排放的計劃,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136 個國家陸續宣布推動「淨零碳排」。

碳稅上路 高碳排產業首當其衝

為避免流於口號,各國除了敦促彼此提出碳排改善路徑,也透過「課徵碳關稅、碳排費」與「推動總量管制交易碳權」,讓淨零碳排真正落實。

歐盟早在 2021 年 7 月率先開出第一槍,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未來若企業生產高碳排商品,將被課徵「碳排關稅」或可能無法出口到歐盟。美國也跟進,許多大型國際品牌企業,例如:蘋果,都已要求旗下供應鏈商需要「淨零碳排」。自 2026 年起,若進口的加工產品碳含量超標,也要被徵收碳費。對於諸多以出口貿易、代工型態為主的台灣企業影響甚鉅。

而我國政府從 2023 年起開始要求資本額百億元及鋼鐵和水泥業共 163 家公司,必須在年報上揭露「用了多少碳」(含溫室氣體排放、用水、廢棄物等資訊)。另外,自 2024 年起,針定每年碳排逾 2.5 萬噸的 287 家碳排企業大戶,開始徵收「碳排費」。

「致力減碳」已不只是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更是未來10年左右台灣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用循環經濟打造全環節綠建築

根據國際能源署 IEA 在 2020 年的統計,全球大約 40%的碳排放量來自於建築物。因此,各國政府無不將「打造低碳建築」列為重要 KPI。
在行政院公告的淨零碳排路徑規劃中,即要求 2030 年公有新建築必須達建築物能效 1 級或「近零碳建築」。2050 年國內所有的新建築、及 85%的既有建築則都要是「近零碳建築」。世界綠建築協會 WGBC 也倡導,2030 年所有「新建建築」必須達到淨零碳排放;2050 年「所有建築」必須達到淨零碳排放。
建築物的碳排放量中,大約 1/4 為營建階段產生,大約 3/4 為營運使用階段產生,要有效降低建築物碳排,可透過下列兩個方向雙管齊下:

其一,透過使用低碳材料與工法降低隱含碳排:營建階段所產生的碳排,叫做「隱含碳排」(Embodied Carbon),就是材料從栽種/開採、提煉、加工與製造等一系列生產過程所需排放的碳。當我們大量使用低隱含碳排的建材,便可降低建築物營建階段的總碳排放量,常見做法就是多使用「含回收再生成份建材」。
(置入圖片:0035_001)

其二,透過高效能綠建築規劃,提升建築物的能源效率,降低使用階段碳排:包括高效能的建築外殼、空調與照明系統等的設計,來達到高度的整體節能效率,以及減碳量。

澄毓輔導的綠建築案,均能在施工階段的隱含碳排,以及使用階段的能源系統碳排,做有效的預測、規劃與控管,同時強調健康舒適,達到面面俱到的永續低碳建築目標。

減碳就是提升企業競爭力

2023 年起,政府要求公共建設都要開始張貼能效標示,未來更會逐步延伸至私有建築,加上 2030 年預計實施的「碳排放總量管制」機制。這意味著,建築的生成環節將變得越來越透明、被大眾檢視,而且越能創造低碳建築的企業,將越擁有市場競爭力!一切正考驗著大型建設公司與營造業者如何應變、開創新局。

測試圖片

回到頂端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