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的永續發展與挑戰 以綠建築零耗水實現吧!
據2019聯合國世界水資源發展報告,自1980年代以來,由於人口增長、社會經濟擴張成長、消費模式逐漸多元,在這樣的環境下,全世界用水量每年大約以1%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50年,全球用水需求仍會以這樣的速度增長,與目前用水量相比,將還會增加20%至30%,主要是工業和家庭用水需求的增長。在以一年用水期來看,至少有一個月的時間,會有超過20億人會生活在缺水的環境,約有40億人遭受嚴重缺水之苦。隨著水對家庭及工業需求不斷的增加,氣候變遷的情況只有越來越嚴重,水資源供給的壓力將只增不減,而滿足水資源的供給,更是各國政府必須努力克服的問題之一 (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台灣在氣候變遷及地理環境下的影響,降雨分布不均已為常態,強降雨的機會雖然增加,但排洪系統運能不足而引起淹水與河川泥沙沖刷淤積,使得水庫庫容量減少,強降雨流進來的水不能用,而該留下來的水卻留不住,乾旱缺水、暴雨淹水的場景不斷地重複循環發生,如何解決台灣水資源與環境面臨的問題,更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從LEED Zero 認證中的四個項目,零碳排(Zero Carbon)、零耗水(Zero Water)、零耗能(Zero Energy) 、和零廢棄物(Zero Waste)。上期簡單與大家分享零碳排(Zero Carbon)(上期電子報),本期要跟大家談談淨零耗水(LEED Zero Water),什麼是淨零耗水? 簡單說,就是指「水資源的平衡」。想要取得LEED零耗水認證,這個建築物在這一年的執行期裡面,必須達到使用水的平衡。 水平衡(Water balance)= A 飲用水的總消耗量(Total Potable Water Consumed)-( B1替代性的水源(Alternative Water)+ B2回用水(Returned to Original Source)) 從上述公式A- (B1+B2) 兩者相減要小於或等於零,才能說建築物達到水平衡(Water balance)的狀態,在目標申請年一年期間內總用水量達到水平衡,才可以取得認證。 #飲用水 (Potable Water) 此處所稱的「飲用水」,在台灣意指「自來水」,指的是從水廠直接供應的水,像日本、德國、希臘、愛爾蘭、西班牙等這些國家水龍頭的水是可直接飲用的,所以在國外自來水常叫做飲用水。 #替代性的水源(Alternative Water) 替代性水源分為: (1) 基地外再生水源 (2)基地內的回收水。基地外的再生水源指的就是再生水廠處理過的回收水,供應做工業用或非人體接觸用水,國際上常用紫色代表再生水管,因此國外稱此水管為「Purple Line」,這些都算是基地外的水源(off-side water source);基地內的回收水包括回收雨水、中水與冷凝水等,經過簡單過濾便可再利用。回收水基本上僅能供作非人體接觸之用,例如清潔、澆灌、沖廁等,不可作為人體接觸用例如洗手與飲用,除非經過滲透膜等高階過濾系統。 #回用水(Returned to Original Source) 回用水指的是在基地上或建築物產生,再經過處理達到可回收使用標準的水,通常都必須要經過較複雜的程序處理,才能夠再度被回收利用,例如基地內汙水處理系統處理過的汙水再利用,以及工業廢水處理後再利用。 因此,這三種水源的水量加起來,如果可以替代掉我們所消耗掉的自來水,就可以達到一個水平衡狀態,不要小看一棟綠建築的節水能力,國內外綠建築評估中,水資源都是必要的評估條件。最著名的例子為位在巴西的Euro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