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綠建材使用率提高至75%!低碳綠建材大幅降低蘊含碳
「採用綠建材已經是標配,不僅能顧及室內環境品質,更可以幫助企業自根本降低蘊含碳!」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肯定道。2021年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施行的「建築技術規則」建築設計施工編第321條已明確規定,要求建築物的室內綠建材使用率需達60%,戶外地面材料使用率需達20%以上,以推動綠建材的普及。而作為淨零碳排領銜城市的台北市,於2024年推出降溫城市計畫,除了針對既有建築物進行能效改善,更於2024年6月1日起要求室內綠建材使用率應提高至75%,以更全面降低碳排,朝2050淨零碳排目標邁進。 ▲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接受「TVBS世界翻轉中」採訪,探討建築業界該如何採用永續綠建材,以因應淨零碳排目標。 綠建材分四大類,健康綠建材最普及 根據1992年國際學術界對「綠建材」的定義:從原料採取、加工製造、使用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過程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體健康無害的材料,用在建築上的就稱之為綠建材。內政部在2004年進一步訂定「綠建材標章制度」,分為再生綠建材、生態綠建材、健康綠建材與高性能綠建材四大類: 健康綠建材:又稱為低逸散性建材,是指建材中所含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以及甲醛的濃度與逸散率低於某容許標準以下,常見的健康綠建材為油漆塗料、系統櫃板材、裝潢的膠合劑等。 生態綠建材:採用無匱乏危機的天然材料,以低加工、低耗能的人工處理方式製成,具易天然分解的特性,建材廢棄後可轉變成原物料或產品,延長使用年限,減少廢棄物。常見建材如木質纖維隔熱材、竹製建材等。 再生綠建材:為利用回收材料再製而成,符合廢棄物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及再循環(Recycle)的3R原則。常見建材如塑化木與回收混凝土做的透水磚。 高性能綠建材:能克服傳統建材、建材組件的性能缺陷問題,例如噪音干擾、基地保水能力不佳或光害。常見建材如隔音板、節能玻璃等。 ▲ 內政部在2004年進一步訂定「綠建材標章制度」,將綠建材分為健康綠建材、生態綠建材、再生綠建材與高性能綠建材等四類,常見的如輕質磚、塑化木、隔熱棉等。 一般建案中,「健康綠建材」的使用率最高,且自新冠疫情後,室內空氣品質日益受到重視,不含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如甲醛與TVOC)的建材已成為提升居住品質的標準配備。而對業主來說,健康綠建材的優勢在於內裝階段即可完成處理,既不會大幅增加成本,也能直接回應使用者對健康環境的重視。 四大低碳綠建材,有效降低蘊含碳 陳重仁指出,採用以下四種低碳建材,更能有效地降低蘊含碳: 本地建材:指生產地離工地相近的建材,一般是指500公里之內,例如在台灣本地開採與生產的建材。因應國際趨勢,原物料的供應將從長鏈逐漸往短鏈發展。 再利用之二手建材:從一棟建築物中拆卸並重複使用於另一棟建築物之建材,例如回收再利用的門框與門片。 快速可再生建材:十年之内可以長成並採收利用的材料,例如竹材產品、亞麻仁地板等。 節能建材:可貢獻卓越節能效果的建材,例如外牆隔熱材與Low-e節能玻璃。 ▲ 陳重仁指出,採用本地建材、再利用之二手建材、快速可再生建材,以及節能建材等四種低碳建材,更能有效地降低蘊含碳。圖/Unsplash 如何規劃使用綠建材?自綠建築5大面向著手 那該如何規劃選用適當的綠建材?陳重仁指出,可從綠建築的五大面向:基地永續性、節能、節水、材料與室内環境品質來思考。如欲符合基地永續性,可透過採用回收再生成分綠建材、高性能綠建材、本地建材來達成;欲善用材料與資源,則可透過回收再生成分綠建材、快速可再生建材、二手建材與本地建材;欲維持良好室內環境品質,可採用低逸散性健康綠建材、高性能綠建材;要提升建築節能成效,可以採用高性能綠建材。 因應淨零碳排浪潮,許多材料商已開始為產品申請環境產品宣告(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EPD),揭露建材在全生命週期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酸雨等項目的影響數值,讓採購者可以清楚了解產品對於環境的影響,成為綠建材選擇的重要參考依據,此外,如今使用回收再生營建廢棄物、磁磚與下腳料製成的循環回收低碳建材亦越來越普遍,企業多加使用,更可以自根本降低蘊含碳。 #推薦好文 永續綠建材正夯,企業ESG、減碳、員工滿意度三重效益 建築業如何邁向永續循環? 掌握7原則讓建材減碳又循環 ESG「永續裝修」蔚為風潮!Lululemon、HSBC榮獲LEED室內裝修黃金級認證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