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ESG過中秋節!少烤肉、減碳排,碳中和月餅歡慶佳節

「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是全球的共同目標,更是SSDC澄毓綠建築的願景使命。今年中秋月餅,我們選擇了CUPETIT碳中和月餅禮盒,希望讓同仁與家人享用糕點過佳節的同時,亦能善盡地球公民責任,在生活中實踐ESG碳中和!」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分享其處處力行碳中和的用心。 CUPETIT精品甜點於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過程中,落實ESG與碳中和的理念,在百花齊放的月餅市場,率先推出「碳中和月餅禮盒」,2024年年初委託碳集與嘉南藥理大學進行企業輔導及工廠碳盤查,並經由第三方認證;月餅生產線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以符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的「捐助非洲水資源實現碳減量計畫」,以捐助喀麥隆500萬組濾心,解決以燃燒木材,沸水消毒的飲用水衛生問題,其減少樹木砍筏、燃燒木材碳排放量,轉為「碳減量」;CUPETIT通過國際碳權核發機構黃金標準Glod Standard認證取得,達到月餅碳中和。「今年特別與慢飛兒庇護工場合作,協助部分包裝作業,提供其就業機會;每販售一盒碳中和禮盒,即捐贈10元給予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讓消費者一起實踐社會責任。」CUPETIT精品甜點品牌總監曾建豪表示。     SSDC以環境永續為核心,以低碳淨零為企業基因 SSDC澄毓於低碳、碳中和的實踐,不僅僅在碳中和月餅。今年四月舉辦的SSDC澄毓15週年慶活動,透過事前縝密規劃與碳盤查專業,完美取得ISO14067:2018活動碳足跡及ISO14068-1:2023活動碳中和雙認證,為全台首例「碳中和活動」。 SSDC澄毓2024年度獻禮「永續香氛蠟燭」,採用對環境友善的素蠟製成,大幅減少燃燒過程中產生的黑煙,裝載容器更含50%回收再生玻璃,蠟燭完燃後,可當茶杯、咖啡杯使用,並採用以再生紙為原料製成的牛皮紙袋及包裝盒,以利循環再利用。   2023年偕同宋苾璇建築師事務所、台灣綠領協會等公益支持組織,整修具50年歷史的花蓮瑞穗奇美教堂透過裝設太陽能板、儲能系統、太陽能熱水器、並加入具布農族特色的裝修元素,打造出符合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的零碳教堂,為在地布農部落重新建造凝聚情感的生活中心、開展地方永續零碳生機。 SSDC澄毓,創立近20年來始終以ESG為立業使命,以環境永續為核心事業,秉持「以綠建築為始,以永續為本,以零碳建築為目標。」理念,從綠建築到淨零碳排解方,致力為業主導入符合國際指標的服務,如LEED綠建築認證、WELL健康建築、智慧建築、碳盤查、永續報告書、GNFZ全球淨零認證、國際不動產GRESB評鑑、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等,助攻企業減碳。 今年中秋, SSDC倡議「烤肉減一半,碳排少一半!」,親朋好友聚會可以環保餐廳替代傳統烤肉,減少身體與地球的負擔,愛地球,更愛自己! 淨零碳排的路上,不寂寞!「首次推出的碳中和禮盒,反響超乎預期,得到廣告業、電子半導體業、傳產製造業、金融證券產業,以及上市櫃公司的永續部門的熱烈支持,銷量至少達到往年的兩倍以上。」CUPETIT精品甜點銷售總監吳奕震分享道。   #好文推薦 全台首例!SSDC澄毓周年慶活動獲碳足跡、碳中和雙認證! 走進花蓮奇美零碳教堂,探索布農部落裡的精彩故事 SSDC永續香氛蠟燭,盞亮你的ESG淨零之路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ESG過中秋節!少烤肉、減碳排,碳中和月餅歡慶佳節

「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是全球的共同目標,更是SSDC澄毓綠建築的願景使命。今年中秋月餅,我們選擇了CUPETIT碳中和月餅禮盒,希望讓同仁與家人享用糕點過佳節的同時,亦能善盡地球公民責任,在生活中實踐ESG碳中和!」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分享其處處力行碳中和的用心。 CUPETIT精品甜點於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過程中,落實ESG與碳中和的理念,在百花齊放的月餅市場,率先推出「碳中和月餅禮盒」,2024年年初委託碳集與嘉南藥理大學進行企業輔導及工廠碳盤查,並經由第三方認證;月餅生產線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以符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的「捐助非洲水資源實現碳減量計畫」,以捐助喀麥隆500萬組濾心,解決以燃燒木材,沸水消毒的飲用水衛生問題,其減少樹木砍筏、燃燒木材碳排放量,轉為「碳減量」;CUPETIT通過國際碳權核發機構黃金標準Glod Standard認證取得,達到月餅碳中和。「今年特別與慢飛兒庇護工場合作,協助部分包裝作業,提供其就業機會;每販售一盒碳中和禮盒,即捐贈10元給予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讓消費者一起實踐社會責任。」CUPETIT精品甜點品牌總監曾建豪表示。     SSDC以環境永續為核心,以低碳淨零為企業基因 SSDC澄毓於低碳、碳中和的實踐,不僅僅在碳中和月餅。今年四月舉辦的SSDC澄毓15週年慶活動,透過事前縝密規劃與碳盤查專業,完美取得ISO14067:2018活動碳足跡及ISO14068-1:2023活動碳中和雙認證,為全台首例「碳中和活動」。 SSDC澄毓2024年度獻禮「永續香氛蠟燭」,採用對環境友善的素蠟製成,大幅減少燃燒過程中產生的黑煙,裝載容器更含50%回收再生玻璃,蠟燭完燃後,可當茶杯、咖啡杯使用,並採用以再生紙為原料製成的牛皮紙袋及包裝盒,以利循環再利用。   2023年偕同宋苾璇建築師事務所、台灣綠領協會等公益支持組織,整修具50年歷史的花蓮瑞穗奇美教堂透過裝設太陽能板、儲能系統、太陽能熱水器、並加入具布農族特色的裝修元素,打造出符合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的零碳教堂,為在地布農部落重新建造凝聚情感的生活中心、開展地方永續零碳生機。 SSDC澄毓,創立近20年來始終以ESG為立業使命,以環境永續為核心事業,秉持「以綠建築為始,以永續為本,以零碳建築為目標。」理念,從綠建築到淨零碳排解方,致力為業主導入符合國際指標的服務,如LEED綠建築認證、WELL健康建築、智慧建築、碳盤查、永續報告書、GNFZ全球淨零認證、國際不動產GRESB評鑑、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等,助攻企業減碳。 今年中秋, SSDC倡議「烤肉減一半,碳排少一半!」,親朋好友聚會可以環保餐廳替代傳統烤肉,減少身體與地球的負擔,愛地球,更愛自己! 淨零碳排的路上,不寂寞!「首次推出的碳中和禮盒,反響超乎預期,得到廣告業、電子半導體業、傳產製造業、金融證券產業,以及上市櫃公司的永續部門的熱烈支持,銷量至少達到往年的兩倍以上。」CUPETIT精品甜點銷售總監吳奕震分享道。 ▲ 購買碳中和月餅禮盒的企業,可向CUPETIT精品甜點申請證書,作為支持碳中盒禮盒的證明。 圖/CUPETIT精品甜點   #好文推薦 全台首例!SSDC澄毓周年慶活動獲碳足跡、碳中和雙認證! 走進花蓮奇美零碳教堂,探索布農部落裡的精彩故事 SSDC永續香氛蠟燭,盞亮你的ESG淨零之路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積電碳足跡盤查

台積電加速其供應鏈減碳進程,眾孚取得ISO14064、ISO14067雙認證

身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於2024年7月公布最新《112年度永續報告書》,揭露其為呼應永續發展目標(SDGs)9大承諾的57項重大長期目標,積極自經濟、環境、社會三大面向擴散影響力,創造共好價值,而其對於綠色永續的重視,更早自十多年前開始。2006年起,台積電在SSDC澄毓綠建築陳重仁總經理輔導下,所有新建廠房與辦公大樓均依據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標準規劃興建並取得認證,預計今年10月即將取得第50個廠辦LEED黃金級認證,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中LEED認證面積最廣的企業。2018年,台積電針對所有晶圓廠區的產品進行生命週期評估、水足跡與碳足跡的更新計畫,完成評估與第三方查驗,取得ISO 14040生命週期評估、ISO 14046水足跡查證、ISO 14067產品碳足跡盤查等認證,降低其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近幾年更積極要求供應鏈共同加入低碳綠色轉型。 根據台積電官網的公開資訊,2022年,台積電對尚未取得碳足跡盤查、年耗電量超過500萬度的供應商,推出了一系列碳足跡與溫室氣體盤查工作坊,藉由以大帶小,協助合作供應商分析營運過程的碳排放來源,進而掌握減碳行動的規劃,截至2023年1月,已有47家供應商參與,為其低碳營運管理賦能。此外,台積電開發了「供應商環境資訊數位平台」,透過調查供應鏈的減碳與碳盤查資料問卷進行分析,以辨識碳排熱點、找出關鍵排放源,目前已完成429間供應商工廠及131種原物料資訊分析,預計將在2024年完成500間供應商工廠調查,加速供應鏈減碳進程。   眾孚通過ISO14064、ISO14067雙認證,提升供應鏈競爭力 台灣中小企業逾九成,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為提升企業競爭力,不少企業已開始著手應對。總部位於台灣的眾孚企業,在中國大陸和泰國皆設有據點,從事生產高低壓電器套組、高低壓匯流排與橋架設備等商品,長期投入電力設備研發及生產,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作業,業務擴及海內外國際市場。因應減碳浪潮,眾孚企業在SSDC澄毓綠建築輔導下,2023年完成ISO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查證,今(2024)年2月份正式啟動重要產品的碳足跡盤查,為生產的「銅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鋁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銅質導體樹脂模注型匯流排」、「鋁質導體樹脂模注型匯流排」等產品進行ISO14067碳足跡盤查。 輔導此案的SSDC澄毓綠建築碳盤查服務部經理顏煜唐博士表示,眾孚企業極具前瞻思維,在尚未被政府列管,也還沒有被客戶正式要求前就自主進行碳盤查,有過去年合作經驗,本次在團隊嚴謹投入與高度配合下,於2024年5月通過第三方單位查證,取得ISO 14067:2018產品碳足跡盤查證書。     顏煜唐博士指出,台灣企業經營須特別關注「排碳成本」議題,例如眾孚企業的電力設備產品,生產地依客戶需求可選在臺灣或中國生產,此次進行碳足跡盤查的「銅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鋁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等4項產品,在臺灣生產皆比中國生產碳排放量更高,原因乃是部分關鍵原料需要從中國進口到臺灣,額外增加運輸所造成的碳排放,對此,顏煜唐博士建議,企業可優先使用當地原物料,降低排碳成本。 對企業而言,ISO 14064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就像做全身健康檢查,藉此盤點組織排碳情況,優先針對排碳高的項目做減碳規劃;ISO 14067則像是針對特定部位檢查,連動上下游供應鏈碳排量,故企業除了完成組織碳盤查,更需要進行產品碳足跡認證,才能「見樹又見林」,全面地掌握碳排情形,在碳有價的國際局勢中保有企業競爭力。     #好文推薦 全台首例!SSDC澄毓周年慶活動獲碳足跡、碳中和雙認證! 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碳盤查是重要起手勢 以ISO14064碳盤查 提升企業ESG競爭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積電碳足跡盤查

台積電加速其供應鏈減碳進程,眾孚取得ISO14064、ISO14067雙認證

身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於2024年7月公布最新《112年度永續報告書》,揭露其為呼應永續發展目標(SDGs)9大承諾的57項重大長期目標,積極自經濟、環境、社會三大面向擴散影響力,創造共好價值,而其對於綠色永續的重視,更早自十多年前開始。2006年起,台積電在SSDC澄毓綠建築陳重仁總經理輔導下,所有新建廠房與辦公大樓均依據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標準規劃興建並取得認證,預計今年10月即將取得第50個廠辦LEED黃金級認證,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中LEED認證面積最廣的企業。2018年,台積電針對所有晶圓廠區的產品進行生命週期評估、水足跡與碳足跡的更新計畫,完成評估與第三方查驗,取得ISO 14040生命週期評估、ISO 14046水足跡查證、ISO 14067產品碳足跡盤查等認證,降低其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近幾年更積極要求供應鏈共同加入低碳綠色轉型。 根據台積電官網的公開資訊,2022年,台積電對尚未取得碳足跡盤查、年耗電量超過500萬度的供應商,推出了一系列碳足跡與溫室氣體盤查工作坊,藉由以大帶小,協助合作供應商分析營運過程的碳排放來源,進而掌握減碳行動的規劃,截至2023年1月,已有47家供應商參與,為其低碳營運管理賦能。此外,台積電開發了「供應商環境資訊數位平台」,透過調查供應鏈的減碳與碳盤查資料問卷進行分析,以辨識碳排熱點、找出關鍵排放源,目前已完成429間供應商工廠及131種原物料資訊分析,預計將在2024年完成500間供應商工廠調查,加速供應鏈減碳進程。   眾孚通過ISO14064、ISO14067雙認證,提升供應鏈競爭力 台灣中小企業逾九成,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為提升企業競爭力,不少企業已開始著手應對。總部位於台灣的眾孚企業,在中國大陸和泰國皆設有據點,從事生產高低壓電器套組、高低壓匯流排與橋架設備等商品,長期投入電力設備研發及生產,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作業,業務擴及海內外國際市場。因應減碳浪潮,眾孚企業在SSDC澄毓綠建築輔導下,2023年完成ISO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查證,今(2024)年2月份正式啟動重要產品的碳足跡盤查,為生產的「銅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鋁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銅質導體樹脂模注型匯流排」、「鋁質導體樹脂模注型匯流排」等產品進行ISO14067碳足跡盤查。 輔導此案的SSDC澄毓綠建築碳盤查服務部經理顏煜唐博士表示,眾孚企業極具前瞻思維,在尚未被政府列管,也還沒有被客戶正式要求前就自主進行碳盤查,有過去年合作經驗,本次在團隊嚴謹投入與高度配合下,於2024年5月通過第三方單位查證,取得ISO 14067:2018產品碳足跡盤查證書。     顏煜唐博士指出,台灣企業經營須特別關注「排碳成本」議題,例如眾孚企業的電力設備產品,生產地依客戶需求可選在臺灣或中國生產,此次進行碳足跡盤查的「銅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鋁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等4項產品,在臺灣生產皆比中國生產碳排放量更高,原因乃是部分關鍵原料需要從中國進口到臺灣,額外增加運輸所造成的碳排放,對此,顏煜唐博士建議,企業可優先使用當地原物料,降低排碳成本。 對企業而言,ISO 14064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就像做全身健康檢查,藉此盤點組織排碳情況,優先針對排碳高的項目做減碳規劃;ISO 14067則像是針對特定部位檢查,連動上下游供應鏈碳排量,故企業除了完成組織碳盤查,更需要進行產品碳足跡認證,才能「見樹又見林」,全面地掌握碳排情形,在碳有價的國際局勢中保有企業競爭力。     #好文推薦 全台首例!SSDC澄毓周年慶活動獲碳足跡、碳中和雙認證! 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碳盤查是重要起手勢 以ISO14064碳盤查 提升企業ESG競爭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危機亦是轉機!面對全球淨零碳排浪潮,企業的「碳」戰略思維

「企業要將減碳作為戰略看待,這是個生存議題,不但要能符合供應鏈要求,更要能勝出競爭對手。」在碳權領域已累積14年經驗,開發台灣首例具黃金標準碳減排放量認證(Gold Standard, GS)之太陽能發電項目,擁有GS、碳驗證標準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等國際碳權開發商與買賣商資格的禾豐碳中和營運總監薛新祐說道。在全球推動淨零碳排的浪潮下,「減碳」已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隨之而來的碳盤查、碳中和、碳權等相關議題,更是企業必須面對的經營議題。企業該如何看待和因應「碳」議題?如何降低「碳」成本?如何化危機為「碳」商機?     當排碳納入成本, 台灣企業面臨的3大碳困境 在碳有價時代下,許多國家都已推出碳關稅制度,目前全球參與最多、影響最廣的碳交易制度——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自2005年開始第一階段試運行,經過20年不斷調整,今(2024)年已邁入最後的第四階段;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於2023年試行,目前已進入提交碳排放相關數據的緩衝期,將於2026年正式上路。以現今全球的碳制度來說,歐盟境內與境外的碳管制措施可說已相當成熟。歐盟身為台灣第四大貿易夥伴,其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台灣企業影響甚大,日本、韓國、英國陸續銜接ETS制度要求企業減碳,降低自己國家的碳成本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碳權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薛新祐如此形容。綜觀台灣企業面臨的碳困境,主要有以下三點: 1. 碳資料庫不完整,數據多半靠預估 台灣的碳資料不夠完整,且目前沒有符合國際標準(如IPCC 2006 Guidelines)的碳資料庫, 使得企業在製造產品與營運過程中,缺少具體的碳排放數據,薛新祐表示:「像歐盟CBAM可接受的碳排放數據預估誤差值為20%,明年將降至10%。然而台灣目前盤查得出的預估誤差值將近60%。」如此缺少詳實的碳資料,用預估方式得出的數據,可能導致企業申報紀錄不符實際狀況而遭受裁罰,甚至失去國際供應鏈的合作機會。 2. 國內碳費、碳權制度能否接軌國際未獲明確承諾 採用碳費制度的台灣,已於今(2024)年7月5日召開第四次費率審議會,但尚未決定碳費價格,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擬之後再開一至二次會議才會有結論,並將於2025年正式徵收,許多企業擔心的是,在台繳納的碳費是否可以抵減CBAM碳關稅,依據目前經濟部回應為「原則上歐盟會認可,但更多扣抵細節仍待協商確認。」對此,國際碳戰略專家薛新祐呼籲政府應擬定符合國際認證的相關標準,積極與國際接軌,以免企業遭兩頭扒皮,甚或喪失貿易資格。 因歐盟境內的ETS碳交易市場尚未開放企業用「自願性碳權」抵換,故企業向台灣碳權交易所購買的碳權無法抵減歐盟的碳關稅。未來台灣政府是否實施總量管制碳交易,與碳費制度雙軌並進?環境部次長施文真對此回應,現階段重點政策仍在碳費制度,對於未來政策走向,總量管制是評估選項之一。 3. 碳排放係數高,恐失去產業競爭力 台灣因為主要依靠燃煤發電,每度電力的排碳係數達0.495,意即每發一度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0.495公斤,根據國際組織Carbon Footprint 2023年報告指出,南韓2022年電力排碳係數為0.4113,中國大陸為0.5572,近20年來,台灣電力排碳係數均維持在0.5以上,在各國碳管制趨勢下,不利台灣產品出口,未來競爭將更加嚴峻。     如何應對碳危機?從2大面向著手應對 能否有效應對碳排放所帶來的挑戰,將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面對無處安放的碳焦慮,企業可從以下二個面向著手應對。 1. 執行碳盤查、關注產品生命週期 排碳來源無所不在,根據環保署針對溫室氣體盤查的涵蓋分為範疇一、二與三,範疇一為企業的直接排放來源,如燃料燃燒、製程排放、移動源和逸散源等來自製程或設施的排放;範疇二為輸入能源間的溫室氣體排放,如公司從第三方購入電力、蒸氣等能源的間接排放,以及範疇三涵蓋公司外部產生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如上下游供應鏈、員工通勤等,因此建議企業可先透過碳盤查了解碳排熱點,再對症下藥執行減碳計畫更有效率。 此外,也可以透過碳足跡盤查,了解企業產品的全生命週期(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即搖籃至墳墓的過程,全面分析產品自原料開採、生產使用到最終廢棄處理的碳排量,並進一步完成EPD產品環境聲明(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 EPD),薛新祐表示「EPD跟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是綁在一起的,其中的數據從 ISO 14040(生命週期評估驗證)延伸到了 ISO 14025(第三類產品環境宣告),所以企業要做好LCA、完成EPD,才能順利進入歐盟市場。」 2. 關注碳清除 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已於2024年2月20日達成協議,通過歐盟碳清除認證框架(EU Carbon

MORE →

危機亦是轉機!面對全球淨零碳排浪潮,企業的「碳」戰略思維

「企業要將減碳作為戰略看待,這是個生存議題,不但要能符合供應鏈要求,更要能勝出競爭對手。」在碳權領域已累積14年經驗,開發台灣首例具黃金標準碳減排放量認證(Gold Standard, GS)之太陽能發電項目,擁有GS、碳驗證標準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等國際碳權開發商與買賣商資格的禾豐碳中和營運總監薛新祐說道。在全球推動淨零碳排的浪潮下,「減碳」已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隨之而來的碳盤查、碳中和、碳權等相關議題,更是企業必須面對的經營議題。企業該如何看待和因應「碳」議題?如何降低「碳」成本?如何化危機為「碳」商機?   當排碳納入成本, 台灣企業面臨的3大碳困境 在碳有價時代下,許多國家都已推出碳關稅制度,目前全球參與最多、影響最廣的碳交易制度——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自2005年開始第一階段試運行,經過20年不斷調整,今(2024)年已邁入最後的第四階段;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於2023年試行,目前已進入提交碳排放相關數據的緩衝期,將於2026年正式上路。以現今全球的碳制度來說,歐盟境內與境外的碳管制措施可說已相當成熟。歐盟身為台灣第四大貿易夥伴,其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台灣企業影響甚大,日本、韓國、英國陸續銜接ETS制度要求企業減碳,降低自己國家的碳成本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碳權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薛新祐如此形容。綜觀台灣企業面臨的碳困境,主要有以下三點: 1. 碳資料庫不完整,數據多半靠預估 台灣的碳資料不夠完整,且目前沒有符合國際標準(如IPCC 2006 Guidelines)的碳資料庫, 使得企業在製造產品與營運過程中,缺少具體的碳排放數據,薛新祐表示:「像歐盟CBAM可接受的碳排放數據預估誤差值為20%,明年將降至10%。然而台灣目前盤查得出的預估誤差值將近60%。」如此缺少詳實的碳資料,用預估方式得出的數據,可能導致企業申報紀錄不符實際狀況而遭受裁罰,甚至失去國際供應鏈的合作機會。 2. 國內碳費、碳權制度能否接軌國際未獲明確承諾 採用碳費制度的台灣,已於今(2024)年7月5日召開第四次費率審議會,但尚未決定碳費價格,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擬之後再開一至二次會議才會有結論,並將於2025年正式徵收,許多企業擔心的是,在台繳納的碳費是否可以抵減CBAM碳關稅,依據目前經濟部回應為「原則上歐盟會認可,但更多扣抵細節仍待協商確認。」對此,國際碳戰略專家薛新祐呼籲政府應擬定符合國際認證的相關標準,積極與國際接軌,以免企業遭兩頭扒皮,甚或喪失貿易資格。 因歐盟境內的ETS碳交易市場尚未開放企業用「自願性碳權」抵換,故企業向台灣碳權交易所購買的碳權無法抵減歐盟的碳關稅。未來台灣政府是否實施總量管制碳交易,與碳費制度雙軌並進?環境部次長施文真對此回應,現階段重點政策仍在碳費制度,對於未來政策走向,總量管制是評估選項之一。 3. 碳排放係數高,恐失去產業競爭力 台灣因為主要依靠燃煤發電,每度電力的排碳係數達0.495,意即每發一度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0.495公斤,根據國際組織Carbon Footprint 2023年報告指出,南韓2022年電力排碳係數為0.4113,中國大陸為0.5572,近20年來,台灣電力排碳係數均維持在0.5以上,在各國碳管制趨勢下,不利台灣產品出口,未來競爭將更加嚴峻。     如何應對碳危機?從2大面向著手應對 能否有效應對碳排放所帶來的挑戰,將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面對無處安放的碳焦慮,企業可從以下二個面向著手應對。 1. 執行碳盤查、關注產品生命週期 排碳來源無所不在,根據環保署針對溫室氣體盤查的涵蓋分為範疇一、二與三,範疇一為企業的直接排放來源,如燃料燃燒、製程排放、移動源和逸散源等來自製程或設施的排放;範疇二為輸入能源間的溫室氣體排放,如公司從第三方購入電力、蒸氣等能源的間接排放,以及範疇三涵蓋公司外部產生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如上下游供應鏈、員工通勤等,因此建議企業可先透過碳盤查了解碳排熱點,再對症下藥執行減碳計畫更有效率。 此外,也可以透過碳足跡盤查,了解企業產品的全生命週期(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即搖籃至墳墓的過程,全面分析產品自原料開採、生產使用到最終廢棄處理的碳排量,並進一步完成EPD產品環境聲明(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 EPD),薛新祐表示「EPD跟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是綁在一起的,其中的數據從 ISO 14040(生命週期評估驗證)延伸到了 ISO 14025(第三類產品環境宣告),所以企業要做好LCA、完成EPD,才能順利進入歐盟市場。」 2. 關注碳清除 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已於2024年2月20日達成協議,通過歐盟碳清除認證框架(EU Carbon Removal

MORE →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根據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環境部於5月8日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 指出,未來台灣夏季可能長達7個月,超過36℃以上的天數將增加75天,如此高溫不僅加劇人體健康威脅和都市熱島效應,也將對農業、養殖漁業等經濟活動,以及森林、海洋與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極端氣侯現象將成為新常態!若不即刻起而行,積極採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不僅難以達成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更將遺債於後代子子孫孫。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家發展委員會已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針對建築、運輸、工業、電力等產業制定淨零碳排路徑與策略,針對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近40%的建築營造業,設定「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現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具體目標,舉凡商辦大樓、工廠、住宅及公有建築都有其階段性里程碑,學校建築也不例外。根據教育部112學年資料統計,全台國中小有3359所、高中508所、大專校院145所,總計4012所;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統計,截自107學年止,全國公立國小、國中及高中以下學校校舍高達2萬7千餘棟,且多數正面臨校舍老舊的結構安全問題;據台北市教育局統計,北市所屬國中小及高中公立學校共222校、校舍共1520棟,其中約6成屋齡超過40年。打造低碳或零碳的學校建築,對於推進臺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達成,具示範意義及具體成效。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建議學校建築在新建、增建、改建時,應以建築的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導入低碳與循環營建的設計思維,透過輕量化結構設計、深度節能設計、使用再生能源、採用低碳建築工法、選用循環建材,以及盡可能回收營建廢棄物,讓學校建築成為低碳(零碳)建築示範場域,更可達到節能減碳的經濟效益,陳重仁於2024年6月1日的2024 International Forum on Knowledge Asset Dynamics (IFKAD)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場次上首次發表「學校建築重建的低碳與循環營建策略」。   五策略降低「營運碳」,預期節能效益50-70% 要打造低碳建築,首先須從建築物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一棟建築物從建材生產運輸、建築營建施工、日常使用、更新修繕到廢棄拆除都會產生碳排放,其中大約70%為建築日常使用過程中所造成的「營運碳」,而如何幫助學校建築有效減碳,陳重仁提出五策略:   1. 應用自體隔熱外牆工法 學校建築為了減少對預算的衝擊,一直以來外殼節能方面較不傾向加強隔熱的做法,而是以符合法規基本節能條件以及控制開口率達到基本的節能要求。然而目前在氣候極端化以及淨零碳排的目標下,這樣的作法已經緩不濟急,使得教學環境不舒適感也較以往更長。因此新的學校建築的設計思維,應該是要將舊有RC鋼筋混凝土結構(Reinforced Concrete:RC)打造的校舍之設計觀念,以系統性思考邏輯打破重新設計,盡量導向自體隔熱牆體構造工法,甚至是含有回收再生成分的無機隔熱牆體材,而非千篇一律使用RC構造再外加隔熱,如此可獲得更好的隔熱效果之外,也兼顧造價成本,建築物也會更輕量化、更低碳。以上所述工法在國外很常見,唯國內營建業較不熟悉。   2. 冷屋頂工法 冷屋頂工法是指透過在屋頂塗佈高反射塗料,阻擋進入建築物內的輻射熱,以降低室內熱負荷,進而達到建築降溫、節能效果。早在1980年代,美國能源部即展開對冷屋頂工法的研究,以促進節能效益與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美國加州現在已制定能源法規,規定所有新建建築屋頂與屋頂改造工程,均需採用符合冷屋頂標準的屋頂表面材料,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也將此納入。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加上都會區建築物密集,夏天容易因強烈太陽輻射熱造成高溫與城市熱島效應,十分適合採用冷屋頂工法設計,若廣泛採用,預期可達到3大效益:(1)節能,屋頂表面溫度可降低約20℃,金屬屋頂更可降低約30℃,室內約可降低3~5℃;(2)降低熱島效應,當市區內冷屋頂面積達到一定程度,可讓都市降溫高達3°C;(3)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空氣溫度可同時降低都市霾害,提升空氣品質。     3. 換裝高效能空調系統 新建校舍直接採用能效1級空調設備,在未來生命週期內將能節省大量能耗,節能效益可達10~20%,也可採用以租代買的商業模式,與廠商簽訂租溫度合約,讓廠商負責提供舒適溫度、維護保養與能效,共創雙贏。   4. 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 導入具智慧化監測與判斷系統的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隨時掌握能源使用情形,發揮10%上之節能效益;透過專家診斷機制,確保能源系統維持穩定,即時提供碳排放數據,更全面地了解排碳情形與能源使用效率,預估節約平均每年每平米節電費60~90元。   5. 屋頂/外牆BIPV光電系統導入 建築整合太陽能(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BIPV)是透過建築設計工法將太陽光電模組與建築物整合,使之融合成為建築本體結構的一部分,兼具發電、隔熱、遮陽、採光等效益。屋頂與外牆不透光部位若採用BIPV,視裝置量不同,預期可節能約10~30%。   從根本減碳,採用低碳循環建材降低「蘊含碳」 據統計,牆體在建築物中的隱含碳排排名第二高,陳重仁建議結構體要盡量輕量化,並且大量採用自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的循環建材,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後,大部分材料還能回收再利用,達到循環營建目的。如此預估建築物蘊含碳排可降低30%以上、營建廢棄物更能達到減量80%以上。   陳重仁也提出七大原則,降低建築蘊含碳: 建築用料越少越好,進行結構優化與合理化設計,在不影響結構強度的條件下應避免結構用料過度。 選用含回收成分越高的材料,可減少對新原物料的依賴,也具備減碳效益。 建築輕量化,選用重量越輕的材料與結構系統,通常隱含碳更低,對於建築物抗震也較有利。 盡量減少使用異材質複合材料,如複合式隔熱RC牆構造比自體隔熱牆碳排更高,故建議採用能把多重功能設計在單一材料上的建材,或是使用較少材料結合在一起且無黏合的建材,更易於拆卸回收。 採用易於組裝拆卸的建材工法,如預鑄模組式比場鑄式碳排放更低,加上能輕易組裝與拆卸,有利於建材的循環再利用。 選用生質類的木材、竹材、棉麻等天然建材,蘊含碳較低。 選擇製造溫度近常溫的材料,避免採用需高溫窯燒才能獲得所需的強度的窯燒磚、瓦等傳統建築材料,以減少蘊含碳。 總結來說,在重建學校建築時,重點掌握6大策略(1)導入深度節能設計(2)使用再生能源(3)採用低碳建材與工法(4)考慮使用營建廢棄物所製成的循環建材(5)輕量化結構設計(6)拆除營建廢棄物必須盡可能回收再利用。若確實採行,預期可達節能50%以上、再生能源替代率50%以上、蘊含碳降低30%以上,以及營建廢棄物再利用率90%以上之成效,加速學校建築達到淨零與循環建築目標,打造健康、舒適的學習和工作環境,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永續綠色的未來。     #好文推薦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MORE →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根據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環境部於5月8日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 指出,未來台灣夏季可能長達7個月,超過36℃以上的天數將增加75天,如此高溫不僅加劇人體健康威脅和都市熱島效應,也將對農業、養殖漁業等經濟活動,以及森林、海洋與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極端氣侯現象將成為新常態!若不即刻起而行,積極採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不僅難以達成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更將遺債於後代子子孫孫。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家發展委員會已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針對建築、運輸、工業、電力等產業制定淨零碳排路徑與策略,針對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近40%的建築營造業,設定「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現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具體目標,舉凡商辦大樓、工廠、住宅及公有建築都有其階段性里程碑,學校建築也不例外。根據教育部112學年資料統計,全台國中小有3359所、高中508所、大專校院145所,總計4012所;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統計,截自107學年止,全國公立國小、國中及高中以下學校校舍高達2萬7千餘棟,且多數正面臨校舍老舊的結構安全問題;據台北市教育局統計,北市所屬國中小及高中公立學校共222校、校舍共1520棟,其中約6成屋齡超過40年。打造低碳或零碳的學校建築,對於推進臺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達成,具示範意義及具體成效。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建議學校建築在新建、增建、改建時,應以建築的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導入低碳與循環營建的設計思維,透過輕量化結構設計、深度節能設計、使用再生能源、採用低碳建築工法、選用循環建材,以及盡可能回收營建廢棄物,讓學校建築成為低碳(零碳)建築示範場域,更可達到節能減碳的經濟效益,陳重仁於2024年6月1日的2024 International Forum on Knowledge Asset Dynamics (IFKAD)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場次上首次發表「學校建築重建的低碳與循環營建策略」。 五策略降低「營運碳」,預期節能效益50-70% 要打造低碳建築,首先須從建築物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一棟建築物從建材生產運輸、建築營建施工、日常使用、更新修繕到廢棄拆除都會產生碳排放,其中大約70%為建築日常使用過程中所造成的「營運碳」,而如何幫助學校建築有效減碳,陳重仁提出五策略:   1. 應用自體隔熱外牆工法 學校建築為了減少對預算的衝擊,一直以來外殼節能方面較不傾向加強隔熱的做法,而是以符合法規基本節能條件以及控制開口率達到基本的節能要求。然而目前在氣候極端化以及淨零碳排的目標下,這樣的作法已經緩不濟急,使得教學環境不舒適感也較以往更長。因此新的學校建築的設計思維,應該是要將舊有RC鋼筋混凝土結構(Reinforced Concrete:RC)打造的校舍之設計觀念,以系統性思考邏輯打破重新設計,盡量導向自體隔熱牆體構造工法,甚至是含有回收再生成分的無機隔熱牆體材,而非千篇一律使用RC構造再外加隔熱,如此可獲得更好的隔熱效果之外,也兼顧造價成本,建築物也會更輕量化、更低碳。以上所述工法在國外很常見,唯國內營建業較不熟悉。   2. 冷屋頂工法 冷屋頂工法是指透過在屋頂塗佈高反射塗料,阻擋進入建築物內的輻射熱,以降低室內熱負荷,進而達到建築降溫、節能效果。早在1980年代,美國能源部即展開對冷屋頂工法的研究,以促進節能效益與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美國加州現在已制定能源法規,規定所有新建建築屋頂與屋頂改造工程,均需採用符合冷屋頂標準的屋頂表面材料,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也將此納入。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加上都會區建築物密集,夏天容易因強烈太陽輻射熱造成高溫與城市熱島效應,十分適合採用冷屋頂工法設計,若廣泛採用,預期可達到3大效益:(1)節能,屋頂表面溫度可降低約20℃,金屬屋頂更可降低約30℃,室內約可降低3~5℃;(2)降低熱島效應,當市區內冷屋頂面積達到一定程度,可讓都市降溫高達3°C;(3)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空氣溫度可同時降低都市霾害,提升空氣品質。     3. 換裝高效能空調系統 新建校舍直接採用能效1級空調設備,在未來生命週期內將能節省大量能耗,節能效益可達10~20%,也可採用以租代買的商業模式,與廠商簽訂租溫度合約,讓廠商負責提供舒適溫度、維護保養與能效,共創雙贏。   4. 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 導入具智慧化監測與判斷系統的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隨時掌握能源使用情形,發揮10%上之節能效益;透過專家診斷機制,確保能源系統維持穩定,即時提供碳排放數據,更全面地了解排碳情形與能源使用效率,預估節約平均每年每平米節電費60~90元。   5. 屋頂/外牆BIPV光電系統導入 建築整合太陽能(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BIPV)是透過建築設計工法將太陽光電模組與建築物整合,使之融合成為建築本體結構的一部分,兼具發電、隔熱、遮陽、採光等效益。屋頂與外牆不透光部位若採用BIPV,視裝置量不同,預期可節能約10~30%。   從根本減碳,採用低碳循環建材降低「蘊含碳」 據統計,牆體在建築物中的隱含碳排排名第二高,陳重仁建議結構體要盡量輕量化,並且大量採用自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的循環建材,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後,大部分材料還能回收再利用,達到循環營建目的。如此預估建築物蘊含碳排可降低30%以上、營建廢棄物更能達到減量80%以上。   陳重仁也提出七大原則,降低建築蘊含碳: 建築用料越少越好,進行結構優化與合理化設計,在不影響結構強度的條件下應避免結構用料過度。 選用含回收成分越高的材料,可減少對新原物料的依賴,也具備減碳效益。 建築輕量化,選用重量越輕的材料與結構系統,通常隱含碳更低,對於建築物抗震也較有利。 盡量減少使用異材質複合材料,如複合式隔熱RC牆構造比自體隔熱牆碳排更高,故建議採用能把多重功能設計在單一材料上的建材,或是使用較少材料結合在一起且無黏合的建材,更易於拆卸回收。 採用易於組裝拆卸的建材工法,如預鑄模組式比場鑄式碳排放更低,加上能輕易組裝與拆卸,有利於建材的循環再利用。 選用生質類的木材、竹材、棉麻等天然建材,蘊含碳較低。 選擇製造溫度近常溫的材料,避免採用需高溫窯燒才能獲得所需的強度的窯燒磚、瓦等傳統建築材料,以減少蘊含碳。 總結來說,在重建學校建築時,重點掌握6大策略(1)導入深度節能設計(2)使用再生能源(3)採用低碳建材與工法(4)考慮使用營建廢棄物所製成的循環建材(5)輕量化結構設計(6)拆除營建廢棄物必須盡可能回收再利用。若確實採行,預期可達節能50%以上、再生能源替代率50%以上、蘊含碳降低30%以上,以及營建廢棄物再利用率90%以上之成效,加速學校建築達到淨零與循環建築目標,打造健康、舒適的學習和工作環境,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永續綠色的未來。     #好文推薦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碳有價時代來臨!掌握企業必知20個碳名詞,減緩碳焦慮

MORE →

減碳趨勢又快又急,該如何應對?陳重仁:兩標章結合,助建物早脫碳

【轉載】 2024年5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由於國際呼籲解決氣候議題刻不容緩,各國都有責任,而建築業貢獻全球碳排約40%,建築物的減碳便是當務之急。 聯合國也呼籲各國應實施建築能效分級制度,近年政府公告實施的「建築能效標示」與「低碳建築標章」制度,乃是因應這國際減碳趨勢而生,包括今年起一定規模以上的公共工程也都要實施工程碳盤查,這些制度的上路來得又快又急。建築能效標示除了有針對一般建築物的標準之外,也有針對住宅的能效標示標準,共分八個等級,最高等級為 1+ 級。   未來民眾購屋參考兩大標章 在制度上未來建築能效標示會跟綠建築標章的日常節能指標結合,也就是說,有申請綠建築標章的場合,需要同 時計算建築能效,在取得綠建築標章時同步取得建築能效標示,當然建築能效也可單獨申請,新舊建築都可申請,目的是盡早將建築能效標示普及化,屆時就像空調、冰箱的能效標示一樣,大部分的建築物都會有建築能效標示,購屋者買房時,也可作為購屋條件參考。 目前建築能效制度已經開始透過「地方自治條例」納入建管審查要求,有部分地區的建案已經被要求必須取得一定等級的能效標示;未來建築能效將全面法令化,未達一定等級能效的建築物是無法取得建照的。   低碳建材、工法將成市場寵兒 上述的「建築能效標示」,看的主要是建築物使用階段的電力使用(目前尚不計算非電力能源,例如天然氣與燃油),其所產生的碳排稱為「營運碳 」(Operational Carbon),但就建築物生命週期來說,還有建材製造生產、施工、维護保養、拆除等階段的碳排,我們稱作「蘊含碳排」(Embodied Carbon)。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調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總碳排,營運碳約佔四分之三,蘊含碳約佔四分之一。 針對最新公告的「低碳建築標章」,主要處理的就是蘊含碳排,主要檢討建築物中各種建材與工法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整體碳排放量越低,標章等級就越高,目前低碳標章分級制度比照建築能效標示,共分八等級,最高等級為1+,這將成為帶動營建產業走向脫碳的重要機制,未來低碳建材與工法也將成為市場寵兒。 另外一方面,政府也需要有相關較細緻的政策配套,鼓勵廠商研發更多的低碳建材與低碳工法,來支持低碳建築市場(目前有低碳建材認可機制),以及充實建材工法碳排數據資料庫,方便建築師在設計階段參考採用。   申請低碳標章估造價相抵 以目前住宅建案市場來說,搭配政策誘因的認證標章,如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等,幾乎已經成為每個建案的標配,未來能效標示若進一步申請,考量能效標示與綠建築標章的日常節能指標内容有很多地方重疊,許多成本已被估算在綠建築標章內,例如高效能空調與廚房設備等,在能效標示部分就不應重複估計。 至於低碳建築標章部分,低碳設計通常反應主結構減量與輕量化設計,反而應該是節省成本的,就算使用一些較貴的創新低碳建材工法,也多在非結構體部分,所以合理上來說一來一往整體造價要控制在沒有增加的情況。 在建案規畫初期尚未進入細設,可能無法知道確切設計内容與相關工程項目的估算價格,但是以上比例可以做為 總預算編列方向,在工程項目做合理配比,之後發包施工時截長補短來控制預算即可。 在國際淨零趨勢的驅動下,相關政策來得又快又急,連金融業與公共工程都動起來了,進步速度一向緩慢的傳統建築業,短期也許會適應不良,不過對眼下面臨各種危機的建築業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轉機。 #好文推薦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從國際碳控產業 談台灣低碳建材的趨勢發展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ESG過中秋節!少烤肉、減碳排,碳中和月餅歡慶佳節

「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是全球的共同目標,更是SSDC澄毓綠建築的願景使命。今年中秋月餅,我們選擇了CUPETIT碳中和月餅禮盒,希望讓同仁與家人享用糕點過佳節的同時,亦能善盡地球公民責任,在生活中實踐ESG碳中和!」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分享其處處力行碳中和的用心。 CUPETIT精品甜點於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過程中,落實ESG與碳中和的理念,在百花齊放的月餅市場,率先推出「碳中和月餅禮盒」,2024年年初委託碳集與嘉南藥理大學進行企業輔導及工廠碳盤查,並經由第三方認證;月餅生產線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以符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的「捐助非洲水資源實現碳減量計畫」,以捐助喀麥隆500萬組濾心,解決以燃燒木材,沸水消毒的飲用水衛生問題,其減少樹木砍筏、燃燒木材碳排放量,轉為「碳減量」;CUPETIT通過國際碳權核發機構黃金標準Glod Standard認證取得,達到月餅碳中和。「今年特別與慢飛兒庇護工場合作,協助部分包裝作業,提供其就業機會;每販售一盒碳中和禮盒,即捐贈10元給予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讓消費者一起實踐社會責任。」CUPETIT精品甜點品牌總監曾建豪表示。     SSDC以環境永續為核心,以低碳淨零為企業基因 SSDC澄毓於低碳、碳中和的實踐,不僅僅在碳中和月餅。今年四月舉辦的SSDC澄毓15週年慶活動,透過事前縝密規劃與碳盤查專業,完美取得ISO14067:2018活動碳足跡及ISO14068-1:2023活動碳中和雙認證,為全台首例「碳中和活動」。 SSDC澄毓2024年度獻禮「永續香氛蠟燭」,採用對環境友善的素蠟製成,大幅減少燃燒過程中產生的黑煙,裝載容器更含50%回收再生玻璃,蠟燭完燃後,可當茶杯、咖啡杯使用,並採用以再生紙為原料製成的牛皮紙袋及包裝盒,以利循環再利用。   2023年偕同宋苾璇建築師事務所、台灣綠領協會等公益支持組織,整修具50年歷史的花蓮瑞穗奇美教堂透過裝設太陽能板、儲能系統、太陽能熱水器、並加入具布農族特色的裝修元素,打造出符合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的零碳教堂,為在地布農部落重新建造凝聚情感的生活中心、開展地方永續零碳生機。 SSDC澄毓,創立近20年來始終以ESG為立業使命,以環境永續為核心事業,秉持「以綠建築為始,以永續為本,以零碳建築為目標。」理念,從綠建築到淨零碳排解方,致力為業主導入符合國際指標的服務,如LEED綠建築認證、WELL健康建築、智慧建築、碳盤查、永續報告書、GNFZ全球淨零認證、國際不動產GRESB評鑑、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等,助攻企業減碳。 今年中秋, SSDC倡議「烤肉減一半,碳排少一半!」,親朋好友聚會可以環保餐廳替代傳統烤肉,減少身體與地球的負擔,愛地球,更愛自己! 淨零碳排的路上,不寂寞!「首次推出的碳中和禮盒,反響超乎預期,得到廣告業、電子半導體業、傳產製造業、金融證券產業,以及上市櫃公司的永續部門的熱烈支持,銷量至少達到往年的兩倍以上。」CUPETIT精品甜點銷售總監吳奕震分享道。   #好文推薦 全台首例!SSDC澄毓周年慶活動獲碳足跡、碳中和雙認證! 走進花蓮奇美零碳教堂,探索布農部落裡的精彩故事 SSDC永續香氛蠟燭,盞亮你的ESG淨零之路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ESG過中秋節!少烤肉、減碳排,碳中和月餅歡慶佳節

「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是全球的共同目標,更是SSDC澄毓綠建築的願景使命。今年中秋月餅,我們選擇了CUPETIT碳中和月餅禮盒,希望讓同仁與家人享用糕點過佳節的同時,亦能善盡地球公民責任,在生活中實踐ESG碳中和!」SSDC澄毓總經理陳重仁分享其處處力行碳中和的用心。 CUPETIT精品甜點於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過程中,落實ESG與碳中和的理念,在百花齊放的月餅市場,率先推出「碳中和月餅禮盒」,2024年年初委託碳集與嘉南藥理大學進行企業輔導及工廠碳盤查,並經由第三方認證;月餅生產線所產生的碳排放量,以符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的「捐助非洲水資源實現碳減量計畫」,以捐助喀麥隆500萬組濾心,解決以燃燒木材,沸水消毒的飲用水衛生問題,其減少樹木砍筏、燃燒木材碳排放量,轉為「碳減量」;CUPETIT通過國際碳權核發機構黃金標準Glod Standard認證取得,達到月餅碳中和。「今年特別與慢飛兒庇護工場合作,協助部分包裝作業,提供其就業機會;每販售一盒碳中和禮盒,即捐贈10元給予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總會,讓消費者一起實踐社會責任。」CUPETIT精品甜點品牌總監曾建豪表示。     SSDC以環境永續為核心,以低碳淨零為企業基因 SSDC澄毓於低碳、碳中和的實踐,不僅僅在碳中和月餅。今年四月舉辦的SSDC澄毓15週年慶活動,透過事前縝密規劃與碳盤查專業,完美取得ISO14067:2018活動碳足跡及ISO14068-1:2023活動碳中和雙認證,為全台首例「碳中和活動」。 SSDC澄毓2024年度獻禮「永續香氛蠟燭」,採用對環境友善的素蠟製成,大幅減少燃燒過程中產生的黑煙,裝載容器更含50%回收再生玻璃,蠟燭完燃後,可當茶杯、咖啡杯使用,並採用以再生紙為原料製成的牛皮紙袋及包裝盒,以利循環再利用。   2023年偕同宋苾璇建築師事務所、台灣綠領協會等公益支持組織,整修具50年歷史的花蓮瑞穗奇美教堂透過裝設太陽能板、儲能系統、太陽能熱水器、並加入具布農族特色的裝修元素,打造出符合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的零碳教堂,為在地布農部落重新建造凝聚情感的生活中心、開展地方永續零碳生機。 SSDC澄毓,創立近20年來始終以ESG為立業使命,以環境永續為核心事業,秉持「以綠建築為始,以永續為本,以零碳建築為目標。」理念,從綠建築到淨零碳排解方,致力為業主導入符合國際指標的服務,如LEED綠建築認證、WELL健康建築、智慧建築、碳盤查、永續報告書、GNFZ全球淨零認證、國際不動產GRESB評鑑、建築能效評估標示等,助攻企業減碳。 今年中秋, SSDC倡議「烤肉減一半,碳排少一半!」,親朋好友聚會可以環保餐廳替代傳統烤肉,減少身體與地球的負擔,愛地球,更愛自己! 淨零碳排的路上,不寂寞!「首次推出的碳中和禮盒,反響超乎預期,得到廣告業、電子半導體業、傳產製造業、金融證券產業,以及上市櫃公司的永續部門的熱烈支持,銷量至少達到往年的兩倍以上。」CUPETIT精品甜點銷售總監吳奕震分享道。 ▲ 購買碳中和月餅禮盒的企業,可向CUPETIT精品甜點申請證書,作為支持碳中盒禮盒的證明。 圖/CUPETIT精品甜點   #好文推薦 全台首例!SSDC澄毓周年慶活動獲碳足跡、碳中和雙認證! 走進花蓮奇美零碳教堂,探索布農部落裡的精彩故事 SSDC永續香氛蠟燭,盞亮你的ESG淨零之路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積電碳足跡盤查

台積電加速其供應鏈減碳進程,眾孚取得ISO14064、ISO14067雙認證

身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於2024年7月公布最新《112年度永續報告書》,揭露其為呼應永續發展目標(SDGs)9大承諾的57項重大長期目標,積極自經濟、環境、社會三大面向擴散影響力,創造共好價值,而其對於綠色永續的重視,更早自十多年前開始。2006年起,台積電在SSDC澄毓綠建築陳重仁總經理輔導下,所有新建廠房與辦公大樓均依據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標準規劃興建並取得認證,預計今年10月即將取得第50個廠辦LEED黃金級認證,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中LEED認證面積最廣的企業。2018年,台積電針對所有晶圓廠區的產品進行生命週期評估、水足跡與碳足跡的更新計畫,完成評估與第三方查驗,取得ISO 14040生命週期評估、ISO 14046水足跡查證、ISO 14067產品碳足跡盤查等認證,降低其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近幾年更積極要求供應鏈共同加入低碳綠色轉型。 根據台積電官網的公開資訊,2022年,台積電對尚未取得碳足跡盤查、年耗電量超過500萬度的供應商,推出了一系列碳足跡與溫室氣體盤查工作坊,藉由以大帶小,協助合作供應商分析營運過程的碳排放來源,進而掌握減碳行動的規劃,截至2023年1月,已有47家供應商參與,為其低碳營運管理賦能。此外,台積電開發了「供應商環境資訊數位平台」,透過調查供應鏈的減碳與碳盤查資料問卷進行分析,以辨識碳排熱點、找出關鍵排放源,目前已完成429間供應商工廠及131種原物料資訊分析,預計將在2024年完成500間供應商工廠調查,加速供應鏈減碳進程。   眾孚通過ISO14064、ISO14067雙認證,提升供應鏈競爭力 台灣中小企業逾九成,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為提升企業競爭力,不少企業已開始著手應對。總部位於台灣的眾孚企業,在中國大陸和泰國皆設有據點,從事生產高低壓電器套組、高低壓匯流排與橋架設備等商品,長期投入電力設備研發及生產,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作業,業務擴及海內外國際市場。因應減碳浪潮,眾孚企業在SSDC澄毓綠建築輔導下,2023年完成ISO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查證,今(2024)年2月份正式啟動重要產品的碳足跡盤查,為生產的「銅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鋁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銅質導體樹脂模注型匯流排」、「鋁質導體樹脂模注型匯流排」等產品進行ISO14067碳足跡盤查。 輔導此案的SSDC澄毓綠建築碳盤查服務部經理顏煜唐博士表示,眾孚企業極具前瞻思維,在尚未被政府列管,也還沒有被客戶正式要求前就自主進行碳盤查,有過去年合作經驗,本次在團隊嚴謹投入與高度配合下,於2024年5月通過第三方單位查證,取得ISO 14067:2018產品碳足跡盤查證書。     顏煜唐博士指出,台灣企業經營須特別關注「排碳成本」議題,例如眾孚企業的電力設備產品,生產地依客戶需求可選在臺灣或中國生產,此次進行碳足跡盤查的「銅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鋁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等4項產品,在臺灣生產皆比中國生產碳排放量更高,原因乃是部分關鍵原料需要從中國進口到臺灣,額外增加運輸所造成的碳排放,對此,顏煜唐博士建議,企業可優先使用當地原物料,降低排碳成本。 對企業而言,ISO 14064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就像做全身健康檢查,藉此盤點組織排碳情況,優先針對排碳高的項目做減碳規劃;ISO 14067則像是針對特定部位檢查,連動上下游供應鏈碳排量,故企業除了完成組織碳盤查,更需要進行產品碳足跡認證,才能「見樹又見林」,全面地掌握碳排情形,在碳有價的國際局勢中保有企業競爭力。     #好文推薦 全台首例!SSDC澄毓周年慶活動獲碳足跡、碳中和雙認證! 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碳盤查是重要起手勢 以ISO14064碳盤查 提升企業ESG競爭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台積電碳足跡盤查

台積電加速其供應鏈減碳進程,眾孚取得ISO14064、ISO14067雙認證

身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於2024年7月公布最新《112年度永續報告書》,揭露其為呼應永續發展目標(SDGs)9大承諾的57項重大長期目標,積極自經濟、環境、社會三大面向擴散影響力,創造共好價值,而其對於綠色永續的重視,更早自十多年前開始。2006年起,台積電在SSDC澄毓綠建築陳重仁總經理輔導下,所有新建廠房與辦公大樓均依據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標準規劃興建並取得認證,預計今年10月即將取得第50個廠辦LEED黃金級認證,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中LEED認證面積最廣的企業。2018年,台積電針對所有晶圓廠區的產品進行生命週期評估、水足跡與碳足跡的更新計畫,完成評估與第三方查驗,取得ISO 14040生命週期評估、ISO 14046水足跡查證、ISO 14067產品碳足跡盤查等認證,降低其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近幾年更積極要求供應鏈共同加入低碳綠色轉型。 根據台積電官網的公開資訊,2022年,台積電對尚未取得碳足跡盤查、年耗電量超過500萬度的供應商,推出了一系列碳足跡與溫室氣體盤查工作坊,藉由以大帶小,協助合作供應商分析營運過程的碳排放來源,進而掌握減碳行動的規劃,截至2023年1月,已有47家供應商參與,為其低碳營運管理賦能。此外,台積電開發了「供應商環境資訊數位平台」,透過調查供應鏈的減碳與碳盤查資料問卷進行分析,以辨識碳排熱點、找出關鍵排放源,目前已完成429間供應商工廠及131種原物料資訊分析,預計將在2024年完成500間供應商工廠調查,加速供應鏈減碳進程。   眾孚通過ISO14064、ISO14067雙認證,提升供應鏈競爭力 台灣中小企業逾九成,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為提升企業競爭力,不少企業已開始著手應對。總部位於台灣的眾孚企業,在中國大陸和泰國皆設有據點,從事生產高低壓電器套組、高低壓匯流排與橋架設備等商品,長期投入電力設備研發及生產,研發、生產、銷售一條龍作業,業務擴及海內外國際市場。因應減碳浪潮,眾孚企業在SSDC澄毓綠建築輔導下,2023年完成ISO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查證,今(2024)年2月份正式啟動重要產品的碳足跡盤查,為生產的「銅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鋁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銅質導體樹脂模注型匯流排」、「鋁質導體樹脂模注型匯流排」等產品進行ISO14067碳足跡盤查。 輔導此案的SSDC澄毓綠建築碳盤查服務部經理顏煜唐博士表示,眾孚企業極具前瞻思維,在尚未被政府列管,也還沒有被客戶正式要求前就自主進行碳盤查,有過去年合作經驗,本次在團隊嚴謹投入與高度配合下,於2024年5月通過第三方單位查證,取得ISO 14067:2018產品碳足跡盤查證書。     顏煜唐博士指出,台灣企業經營須特別關注「排碳成本」議題,例如眾孚企業的電力設備產品,生產地依客戶需求可選在臺灣或中國生產,此次進行碳足跡盤查的「銅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鋁質導體裝甲型匯流排」等4項產品,在臺灣生產皆比中國生產碳排放量更高,原因乃是部分關鍵原料需要從中國進口到臺灣,額外增加運輸所造成的碳排放,對此,顏煜唐博士建議,企業可優先使用當地原物料,降低排碳成本。 對企業而言,ISO 14064組織型溫室氣體盤查就像做全身健康檢查,藉此盤點組織排碳情況,優先針對排碳高的項目做減碳規劃;ISO 14067則像是針對特定部位檢查,連動上下游供應鏈碳排量,故企業除了完成組織碳盤查,更需要進行產品碳足跡認證,才能「見樹又見林」,全面地掌握碳排情形,在碳有價的國際局勢中保有企業競爭力。     #好文推薦 全台首例!SSDC澄毓周年慶活動獲碳足跡、碳中和雙認證! 企業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碳盤查是重要起手勢 以ISO14064碳盤查 提升企業ESG競爭力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危機亦是轉機!面對全球淨零碳排浪潮,企業的「碳」戰略思維

「企業要將減碳作為戰略看待,這是個生存議題,不但要能符合供應鏈要求,更要能勝出競爭對手。」在碳權領域已累積14年經驗,開發台灣首例具黃金標準碳減排放量認證(Gold Standard, GS)之太陽能發電項目,擁有GS、碳驗證標準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等國際碳權開發商與買賣商資格的禾豐碳中和營運總監薛新祐說道。在全球推動淨零碳排的浪潮下,「減碳」已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隨之而來的碳盤查、碳中和、碳權等相關議題,更是企業必須面對的經營議題。企業該如何看待和因應「碳」議題?如何降低「碳」成本?如何化危機為「碳」商機?     當排碳納入成本, 台灣企業面臨的3大碳困境 在碳有價時代下,許多國家都已推出碳關稅制度,目前全球參與最多、影響最廣的碳交易制度——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自2005年開始第一階段試運行,經過20年不斷調整,今(2024)年已邁入最後的第四階段;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於2023年試行,目前已進入提交碳排放相關數據的緩衝期,將於2026年正式上路。以現今全球的碳制度來說,歐盟境內與境外的碳管制措施可說已相當成熟。歐盟身為台灣第四大貿易夥伴,其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台灣企業影響甚大,日本、韓國、英國陸續銜接ETS制度要求企業減碳,降低自己國家的碳成本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碳權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薛新祐如此形容。綜觀台灣企業面臨的碳困境,主要有以下三點: 1. 碳資料庫不完整,數據多半靠預估 台灣的碳資料不夠完整,且目前沒有符合國際標準(如IPCC 2006 Guidelines)的碳資料庫, 使得企業在製造產品與營運過程中,缺少具體的碳排放數據,薛新祐表示:「像歐盟CBAM可接受的碳排放數據預估誤差值為20%,明年將降至10%。然而台灣目前盤查得出的預估誤差值將近60%。」如此缺少詳實的碳資料,用預估方式得出的數據,可能導致企業申報紀錄不符實際狀況而遭受裁罰,甚至失去國際供應鏈的合作機會。 2. 國內碳費、碳權制度能否接軌國際未獲明確承諾 採用碳費制度的台灣,已於今(2024)年7月5日召開第四次費率審議會,但尚未決定碳費價格,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擬之後再開一至二次會議才會有結論,並將於2025年正式徵收,許多企業擔心的是,在台繳納的碳費是否可以抵減CBAM碳關稅,依據目前經濟部回應為「原則上歐盟會認可,但更多扣抵細節仍待協商確認。」對此,國際碳戰略專家薛新祐呼籲政府應擬定符合國際認證的相關標準,積極與國際接軌,以免企業遭兩頭扒皮,甚或喪失貿易資格。 因歐盟境內的ETS碳交易市場尚未開放企業用「自願性碳權」抵換,故企業向台灣碳權交易所購買的碳權無法抵減歐盟的碳關稅。未來台灣政府是否實施總量管制碳交易,與碳費制度雙軌並進?環境部次長施文真對此回應,現階段重點政策仍在碳費制度,對於未來政策走向,總量管制是評估選項之一。 3. 碳排放係數高,恐失去產業競爭力 台灣因為主要依靠燃煤發電,每度電力的排碳係數達0.495,意即每發一度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0.495公斤,根據國際組織Carbon Footprint 2023年報告指出,南韓2022年電力排碳係數為0.4113,中國大陸為0.5572,近20年來,台灣電力排碳係數均維持在0.5以上,在各國碳管制趨勢下,不利台灣產品出口,未來競爭將更加嚴峻。     如何應對碳危機?從2大面向著手應對 能否有效應對碳排放所帶來的挑戰,將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面對無處安放的碳焦慮,企業可從以下二個面向著手應對。 1. 執行碳盤查、關注產品生命週期 排碳來源無所不在,根據環保署針對溫室氣體盤查的涵蓋分為範疇一、二與三,範疇一為企業的直接排放來源,如燃料燃燒、製程排放、移動源和逸散源等來自製程或設施的排放;範疇二為輸入能源間的溫室氣體排放,如公司從第三方購入電力、蒸氣等能源的間接排放,以及範疇三涵蓋公司外部產生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如上下游供應鏈、員工通勤等,因此建議企業可先透過碳盤查了解碳排熱點,再對症下藥執行減碳計畫更有效率。 此外,也可以透過碳足跡盤查,了解企業產品的全生命週期(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即搖籃至墳墓的過程,全面分析產品自原料開採、生產使用到最終廢棄處理的碳排量,並進一步完成EPD產品環境聲明(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 EPD),薛新祐表示「EPD跟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是綁在一起的,其中的數據從 ISO 14040(生命週期評估驗證)延伸到了 ISO 14025(第三類產品環境宣告),所以企業要做好LCA、完成EPD,才能順利進入歐盟市場。」 2. 關注碳清除 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已於2024年2月20日達成協議,通過歐盟碳清除認證框架(EU Carbon

MORE →

危機亦是轉機!面對全球淨零碳排浪潮,企業的「碳」戰略思維

「企業要將減碳作為戰略看待,這是個生存議題,不但要能符合供應鏈要求,更要能勝出競爭對手。」在碳權領域已累積14年經驗,開發台灣首例具黃金標準碳減排放量認證(Gold Standard, GS)之太陽能發電項目,擁有GS、碳驗證標準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等國際碳權開發商與買賣商資格的禾豐碳中和營運總監薛新祐說道。在全球推動淨零碳排的浪潮下,「減碳」已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隨之而來的碳盤查、碳中和、碳權等相關議題,更是企業必須面對的經營議題。企業該如何看待和因應「碳」議題?如何降低「碳」成本?如何化危機為「碳」商機?   當排碳納入成本, 台灣企業面臨的3大碳困境 在碳有價時代下,許多國家都已推出碳關稅制度,目前全球參與最多、影響最廣的碳交易制度——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自2005年開始第一階段試運行,經過20年不斷調整,今(2024)年已邁入最後的第四階段;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於2023年試行,目前已進入提交碳排放相關數據的緩衝期,將於2026年正式上路。以現今全球的碳制度來說,歐盟境內與境外的碳管制措施可說已相當成熟。歐盟身為台灣第四大貿易夥伴,其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對台灣企業影響甚大,日本、韓國、英國陸續銜接ETS制度要求企業減碳,降低自己國家的碳成本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碳權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薛新祐如此形容。綜觀台灣企業面臨的碳困境,主要有以下三點: 1. 碳資料庫不完整,數據多半靠預估 台灣的碳資料不夠完整,且目前沒有符合國際標準(如IPCC 2006 Guidelines)的碳資料庫, 使得企業在製造產品與營運過程中,缺少具體的碳排放數據,薛新祐表示:「像歐盟CBAM可接受的碳排放數據預估誤差值為20%,明年將降至10%。然而台灣目前盤查得出的預估誤差值將近60%。」如此缺少詳實的碳資料,用預估方式得出的數據,可能導致企業申報紀錄不符實際狀況而遭受裁罰,甚至失去國際供應鏈的合作機會。 2. 國內碳費、碳權制度能否接軌國際未獲明確承諾 採用碳費制度的台灣,已於今(2024)年7月5日召開第四次費率審議會,但尚未決定碳費價格,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擬之後再開一至二次會議才會有結論,並將於2025年正式徵收,許多企業擔心的是,在台繳納的碳費是否可以抵減CBAM碳關稅,依據目前經濟部回應為「原則上歐盟會認可,但更多扣抵細節仍待協商確認。」對此,國際碳戰略專家薛新祐呼籲政府應擬定符合國際認證的相關標準,積極與國際接軌,以免企業遭兩頭扒皮,甚或喪失貿易資格。 因歐盟境內的ETS碳交易市場尚未開放企業用「自願性碳權」抵換,故企業向台灣碳權交易所購買的碳權無法抵減歐盟的碳關稅。未來台灣政府是否實施總量管制碳交易,與碳費制度雙軌並進?環境部次長施文真對此回應,現階段重點政策仍在碳費制度,對於未來政策走向,總量管制是評估選項之一。 3. 碳排放係數高,恐失去產業競爭力 台灣因為主要依靠燃煤發電,每度電力的排碳係數達0.495,意即每發一度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為0.495公斤,根據國際組織Carbon Footprint 2023年報告指出,南韓2022年電力排碳係數為0.4113,中國大陸為0.5572,近20年來,台灣電力排碳係數均維持在0.5以上,在各國碳管制趨勢下,不利台灣產品出口,未來競爭將更加嚴峻。     如何應對碳危機?從2大面向著手應對 能否有效應對碳排放所帶來的挑戰,將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和市場地位,面對無處安放的碳焦慮,企業可從以下二個面向著手應對。 1. 執行碳盤查、關注產品生命週期 排碳來源無所不在,根據環保署針對溫室氣體盤查的涵蓋分為範疇一、二與三,範疇一為企業的直接排放來源,如燃料燃燒、製程排放、移動源和逸散源等來自製程或設施的排放;範疇二為輸入能源間的溫室氣體排放,如公司從第三方購入電力、蒸氣等能源的間接排放,以及範疇三涵蓋公司外部產生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如上下游供應鏈、員工通勤等,因此建議企業可先透過碳盤查了解碳排熱點,再對症下藥執行減碳計畫更有效率。 此外,也可以透過碳足跡盤查,了解企業產品的全生命週期(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即搖籃至墳墓的過程,全面分析產品自原料開採、生產使用到最終廢棄處理的碳排量,並進一步完成EPD產品環境聲明(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 EPD),薛新祐表示「EPD跟歐盟的碳邊境調節機制是綁在一起的,其中的數據從 ISO 14040(生命週期評估驗證)延伸到了 ISO 14025(第三類產品環境宣告),所以企業要做好LCA、完成EPD,才能順利進入歐盟市場。」 2. 關注碳清除 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已於2024年2月20日達成協議,通過歐盟碳清除認證框架(EU Carbon Removal

MORE →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根據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環境部於5月8日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 指出,未來台灣夏季可能長達7個月,超過36℃以上的天數將增加75天,如此高溫不僅加劇人體健康威脅和都市熱島效應,也將對農業、養殖漁業等經濟活動,以及森林、海洋與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極端氣侯現象將成為新常態!若不即刻起而行,積極採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不僅難以達成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更將遺債於後代子子孫孫。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家發展委員會已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針對建築、運輸、工業、電力等產業制定淨零碳排路徑與策略,針對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近40%的建築營造業,設定「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現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具體目標,舉凡商辦大樓、工廠、住宅及公有建築都有其階段性里程碑,學校建築也不例外。根據教育部112學年資料統計,全台國中小有3359所、高中508所、大專校院145所,總計4012所;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統計,截自107學年止,全國公立國小、國中及高中以下學校校舍高達2萬7千餘棟,且多數正面臨校舍老舊的結構安全問題;據台北市教育局統計,北市所屬國中小及高中公立學校共222校、校舍共1520棟,其中約6成屋齡超過40年。打造低碳或零碳的學校建築,對於推進臺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達成,具示範意義及具體成效。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建議學校建築在新建、增建、改建時,應以建築的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導入低碳與循環營建的設計思維,透過輕量化結構設計、深度節能設計、使用再生能源、採用低碳建築工法、選用循環建材,以及盡可能回收營建廢棄物,讓學校建築成為低碳(零碳)建築示範場域,更可達到節能減碳的經濟效益,陳重仁於2024年6月1日的2024 International Forum on Knowledge Asset Dynamics (IFKAD)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場次上首次發表「學校建築重建的低碳與循環營建策略」。   五策略降低「營運碳」,預期節能效益50-70% 要打造低碳建築,首先須從建築物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一棟建築物從建材生產運輸、建築營建施工、日常使用、更新修繕到廢棄拆除都會產生碳排放,其中大約70%為建築日常使用過程中所造成的「營運碳」,而如何幫助學校建築有效減碳,陳重仁提出五策略:   1. 應用自體隔熱外牆工法 學校建築為了減少對預算的衝擊,一直以來外殼節能方面較不傾向加強隔熱的做法,而是以符合法規基本節能條件以及控制開口率達到基本的節能要求。然而目前在氣候極端化以及淨零碳排的目標下,這樣的作法已經緩不濟急,使得教學環境不舒適感也較以往更長。因此新的學校建築的設計思維,應該是要將舊有RC鋼筋混凝土結構(Reinforced Concrete:RC)打造的校舍之設計觀念,以系統性思考邏輯打破重新設計,盡量導向自體隔熱牆體構造工法,甚至是含有回收再生成分的無機隔熱牆體材,而非千篇一律使用RC構造再外加隔熱,如此可獲得更好的隔熱效果之外,也兼顧造價成本,建築物也會更輕量化、更低碳。以上所述工法在國外很常見,唯國內營建業較不熟悉。   2. 冷屋頂工法 冷屋頂工法是指透過在屋頂塗佈高反射塗料,阻擋進入建築物內的輻射熱,以降低室內熱負荷,進而達到建築降溫、節能效果。早在1980年代,美國能源部即展開對冷屋頂工法的研究,以促進節能效益與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美國加州現在已制定能源法規,規定所有新建建築屋頂與屋頂改造工程,均需採用符合冷屋頂標準的屋頂表面材料,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也將此納入。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加上都會區建築物密集,夏天容易因強烈太陽輻射熱造成高溫與城市熱島效應,十分適合採用冷屋頂工法設計,若廣泛採用,預期可達到3大效益:(1)節能,屋頂表面溫度可降低約20℃,金屬屋頂更可降低約30℃,室內約可降低3~5℃;(2)降低熱島效應,當市區內冷屋頂面積達到一定程度,可讓都市降溫高達3°C;(3)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空氣溫度可同時降低都市霾害,提升空氣品質。     3. 換裝高效能空調系統 新建校舍直接採用能效1級空調設備,在未來生命週期內將能節省大量能耗,節能效益可達10~20%,也可採用以租代買的商業模式,與廠商簽訂租溫度合約,讓廠商負責提供舒適溫度、維護保養與能效,共創雙贏。   4. 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 導入具智慧化監測與判斷系統的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隨時掌握能源使用情形,發揮10%上之節能效益;透過專家診斷機制,確保能源系統維持穩定,即時提供碳排放數據,更全面地了解排碳情形與能源使用效率,預估節約平均每年每平米節電費60~90元。   5. 屋頂/外牆BIPV光電系統導入 建築整合太陽能(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BIPV)是透過建築設計工法將太陽光電模組與建築物整合,使之融合成為建築本體結構的一部分,兼具發電、隔熱、遮陽、採光等效益。屋頂與外牆不透光部位若採用BIPV,視裝置量不同,預期可節能約10~30%。   從根本減碳,採用低碳循環建材降低「蘊含碳」 據統計,牆體在建築物中的隱含碳排排名第二高,陳重仁建議結構體要盡量輕量化,並且大量採用自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的循環建材,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後,大部分材料還能回收再利用,達到循環營建目的。如此預估建築物蘊含碳排可降低30%以上、營建廢棄物更能達到減量80%以上。   陳重仁也提出七大原則,降低建築蘊含碳: 建築用料越少越好,進行結構優化與合理化設計,在不影響結構強度的條件下應避免結構用料過度。 選用含回收成分越高的材料,可減少對新原物料的依賴,也具備減碳效益。 建築輕量化,選用重量越輕的材料與結構系統,通常隱含碳更低,對於建築物抗震也較有利。 盡量減少使用異材質複合材料,如複合式隔熱RC牆構造比自體隔熱牆碳排更高,故建議採用能把多重功能設計在單一材料上的建材,或是使用較少材料結合在一起且無黏合的建材,更易於拆卸回收。 採用易於組裝拆卸的建材工法,如預鑄模組式比場鑄式碳排放更低,加上能輕易組裝與拆卸,有利於建材的循環再利用。 選用生質類的木材、竹材、棉麻等天然建材,蘊含碳較低。 選擇製造溫度近常溫的材料,避免採用需高溫窯燒才能獲得所需的強度的窯燒磚、瓦等傳統建築材料,以減少蘊含碳。 總結來說,在重建學校建築時,重點掌握6大策略(1)導入深度節能設計(2)使用再生能源(3)採用低碳建材與工法(4)考慮使用營建廢棄物所製成的循環建材(5)輕量化結構設計(6)拆除營建廢棄物必須盡可能回收再利用。若確實採行,預期可達節能50%以上、再生能源替代率50%以上、蘊含碳降低30%以上,以及營建廢棄物再利用率90%以上之成效,加速學校建築達到淨零與循環建築目標,打造健康、舒適的學習和工作環境,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永續綠色的未來。     #好文推薦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MORE →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根據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環境部於5月8日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 指出,未來台灣夏季可能長達7個月,超過36℃以上的天數將增加75天,如此高溫不僅加劇人體健康威脅和都市熱島效應,也將對農業、養殖漁業等經濟活動,以及森林、海洋與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極端氣侯現象將成為新常態!若不即刻起而行,積極採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不僅難以達成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更將遺債於後代子子孫孫。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家發展委員會已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針對建築、運輸、工業、電力等產業制定淨零碳排路徑與策略,針對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近40%的建築營造業,設定「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現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具體目標,舉凡商辦大樓、工廠、住宅及公有建築都有其階段性里程碑,學校建築也不例外。根據教育部112學年資料統計,全台國中小有3359所、高中508所、大專校院145所,總計4012所;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統計,截自107學年止,全國公立國小、國中及高中以下學校校舍高達2萬7千餘棟,且多數正面臨校舍老舊的結構安全問題;據台北市教育局統計,北市所屬國中小及高中公立學校共222校、校舍共1520棟,其中約6成屋齡超過40年。打造低碳或零碳的學校建築,對於推進臺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達成,具示範意義及具體成效。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建議學校建築在新建、增建、改建時,應以建築的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導入低碳與循環營建的設計思維,透過輕量化結構設計、深度節能設計、使用再生能源、採用低碳建築工法、選用循環建材,以及盡可能回收營建廢棄物,讓學校建築成為低碳(零碳)建築示範場域,更可達到節能減碳的經濟效益,陳重仁於2024年6月1日的2024 International Forum on Knowledge Asset Dynamics (IFKAD)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場次上首次發表「學校建築重建的低碳與循環營建策略」。 五策略降低「營運碳」,預期節能效益50-70% 要打造低碳建築,首先須從建築物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一棟建築物從建材生產運輸、建築營建施工、日常使用、更新修繕到廢棄拆除都會產生碳排放,其中大約70%為建築日常使用過程中所造成的「營運碳」,而如何幫助學校建築有效減碳,陳重仁提出五策略:   1. 應用自體隔熱外牆工法 學校建築為了減少對預算的衝擊,一直以來外殼節能方面較不傾向加強隔熱的做法,而是以符合法規基本節能條件以及控制開口率達到基本的節能要求。然而目前在氣候極端化以及淨零碳排的目標下,這樣的作法已經緩不濟急,使得教學環境不舒適感也較以往更長。因此新的學校建築的設計思維,應該是要將舊有RC鋼筋混凝土結構(Reinforced Concrete:RC)打造的校舍之設計觀念,以系統性思考邏輯打破重新設計,盡量導向自體隔熱牆體構造工法,甚至是含有回收再生成分的無機隔熱牆體材,而非千篇一律使用RC構造再外加隔熱,如此可獲得更好的隔熱效果之外,也兼顧造價成本,建築物也會更輕量化、更低碳。以上所述工法在國外很常見,唯國內營建業較不熟悉。   2. 冷屋頂工法 冷屋頂工法是指透過在屋頂塗佈高反射塗料,阻擋進入建築物內的輻射熱,以降低室內熱負荷,進而達到建築降溫、節能效果。早在1980年代,美國能源部即展開對冷屋頂工法的研究,以促進節能效益與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美國加州現在已制定能源法規,規定所有新建建築屋頂與屋頂改造工程,均需採用符合冷屋頂標準的屋頂表面材料,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也將此納入。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加上都會區建築物密集,夏天容易因強烈太陽輻射熱造成高溫與城市熱島效應,十分適合採用冷屋頂工法設計,若廣泛採用,預期可達到3大效益:(1)節能,屋頂表面溫度可降低約20℃,金屬屋頂更可降低約30℃,室內約可降低3~5℃;(2)降低熱島效應,當市區內冷屋頂面積達到一定程度,可讓都市降溫高達3°C;(3)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空氣溫度可同時降低都市霾害,提升空氣品質。     3. 換裝高效能空調系統 新建校舍直接採用能效1級空調設備,在未來生命週期內將能節省大量能耗,節能效益可達10~20%,也可採用以租代買的商業模式,與廠商簽訂租溫度合約,讓廠商負責提供舒適溫度、維護保養與能效,共創雙贏。   4. 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 導入具智慧化監測與判斷系統的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隨時掌握能源使用情形,發揮10%上之節能效益;透過專家診斷機制,確保能源系統維持穩定,即時提供碳排放數據,更全面地了解排碳情形與能源使用效率,預估節約平均每年每平米節電費60~90元。   5. 屋頂/外牆BIPV光電系統導入 建築整合太陽能(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BIPV)是透過建築設計工法將太陽光電模組與建築物整合,使之融合成為建築本體結構的一部分,兼具發電、隔熱、遮陽、採光等效益。屋頂與外牆不透光部位若採用BIPV,視裝置量不同,預期可節能約10~30%。   從根本減碳,採用低碳循環建材降低「蘊含碳」 據統計,牆體在建築物中的隱含碳排排名第二高,陳重仁建議結構體要盡量輕量化,並且大量採用自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的循環建材,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後,大部分材料還能回收再利用,達到循環營建目的。如此預估建築物蘊含碳排可降低30%以上、營建廢棄物更能達到減量80%以上。   陳重仁也提出七大原則,降低建築蘊含碳: 建築用料越少越好,進行結構優化與合理化設計,在不影響結構強度的條件下應避免結構用料過度。 選用含回收成分越高的材料,可減少對新原物料的依賴,也具備減碳效益。 建築輕量化,選用重量越輕的材料與結構系統,通常隱含碳更低,對於建築物抗震也較有利。 盡量減少使用異材質複合材料,如複合式隔熱RC牆構造比自體隔熱牆碳排更高,故建議採用能把多重功能設計在單一材料上的建材,或是使用較少材料結合在一起且無黏合的建材,更易於拆卸回收。 採用易於組裝拆卸的建材工法,如預鑄模組式比場鑄式碳排放更低,加上能輕易組裝與拆卸,有利於建材的循環再利用。 選用生質類的木材、竹材、棉麻等天然建材,蘊含碳較低。 選擇製造溫度近常溫的材料,避免採用需高溫窯燒才能獲得所需的強度的窯燒磚、瓦等傳統建築材料,以減少蘊含碳。 總結來說,在重建學校建築時,重點掌握6大策略(1)導入深度節能設計(2)使用再生能源(3)採用低碳建材與工法(4)考慮使用營建廢棄物所製成的循環建材(5)輕量化結構設計(6)拆除營建廢棄物必須盡可能回收再利用。若確實採行,預期可達節能50%以上、再生能源替代率50%以上、蘊含碳降低30%以上,以及營建廢棄物再利用率90%以上之成效,加速學校建築達到淨零與循環建築目標,打造健康、舒適的學習和工作環境,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永續綠色的未來。     #好文推薦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碳有價時代來臨!掌握企業必知20個碳名詞,減緩碳焦慮

MORE →

減碳趨勢又快又急,該如何應對?陳重仁:兩標章結合,助建物早脫碳

【轉載】 2024年5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由於國際呼籲解決氣候議題刻不容緩,各國都有責任,而建築業貢獻全球碳排約40%,建築物的減碳便是當務之急。 聯合國也呼籲各國應實施建築能效分級制度,近年政府公告實施的「建築能效標示」與「低碳建築標章」制度,乃是因應這國際減碳趨勢而生,包括今年起一定規模以上的公共工程也都要實施工程碳盤查,這些制度的上路來得又快又急。建築能效標示除了有針對一般建築物的標準之外,也有針對住宅的能效標示標準,共分八個等級,最高等級為 1+ 級。   未來民眾購屋參考兩大標章 在制度上未來建築能效標示會跟綠建築標章的日常節能指標結合,也就是說,有申請綠建築標章的場合,需要同 時計算建築能效,在取得綠建築標章時同步取得建築能效標示,當然建築能效也可單獨申請,新舊建築都可申請,目的是盡早將建築能效標示普及化,屆時就像空調、冰箱的能效標示一樣,大部分的建築物都會有建築能效標示,購屋者買房時,也可作為購屋條件參考。 目前建築能效制度已經開始透過「地方自治條例」納入建管審查要求,有部分地區的建案已經被要求必須取得一定等級的能效標示;未來建築能效將全面法令化,未達一定等級能效的建築物是無法取得建照的。   低碳建材、工法將成市場寵兒 上述的「建築能效標示」,看的主要是建築物使用階段的電力使用(目前尚不計算非電力能源,例如天然氣與燃油),其所產生的碳排稱為「營運碳 」(Operational Carbon),但就建築物生命週期來說,還有建材製造生產、施工、维護保養、拆除等階段的碳排,我們稱作「蘊含碳排」(Embodied Carbon)。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調查,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總碳排,營運碳約佔四分之三,蘊含碳約佔四分之一。 針對最新公告的「低碳建築標章」,主要處理的就是蘊含碳排,主要檢討建築物中各種建材與工法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量;整體碳排放量越低,標章等級就越高,目前低碳標章分級制度比照建築能效標示,共分八等級,最高等級為1+,這將成為帶動營建產業走向脫碳的重要機制,未來低碳建材與工法也將成為市場寵兒。 另外一方面,政府也需要有相關較細緻的政策配套,鼓勵廠商研發更多的低碳建材與低碳工法,來支持低碳建築市場(目前有低碳建材認可機制),以及充實建材工法碳排數據資料庫,方便建築師在設計階段參考採用。   申請低碳標章估造價相抵 以目前住宅建案市場來說,搭配政策誘因的認證標章,如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等,幾乎已經成為每個建案的標配,未來能效標示若進一步申請,考量能效標示與綠建築標章的日常節能指標内容有很多地方重疊,許多成本已被估算在綠建築標章內,例如高效能空調與廚房設備等,在能效標示部分就不應重複估計。 至於低碳建築標章部分,低碳設計通常反應主結構減量與輕量化設計,反而應該是節省成本的,就算使用一些較貴的創新低碳建材工法,也多在非結構體部分,所以合理上來說一來一往整體造價要控制在沒有增加的情況。 在建案規畫初期尚未進入細設,可能無法知道確切設計内容與相關工程項目的估算價格,但是以上比例可以做為 總預算編列方向,在工程項目做合理配比,之後發包施工時截長補短來控制預算即可。 在國際淨零趨勢的驅動下,相關政策來得又快又急,連金融業與公共工程都動起來了,進步速度一向緩慢的傳統建築業,短期也許會適應不良,不過對眼下面臨各種危機的建築業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轉機。 #好文推薦 面臨下一代生死存亡關鍵 陳重仁:拚減碳先不要問好處 從國際碳控產業 談台灣低碳建材的趨勢發展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