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如何有效針對範疇三減碳? 李堅明教授:碳資訊管理系統是關鍵
因應全球淨零碳排目標,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IFRS)於2021年成立「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ISSB),並於2023年6月發布首批準則,其中「氣候相關揭露(IFRS S2)」中要求企業優先按《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企業標準》和《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企業價值鏈(範疇三)標準》衡量並揭露溫室氣體範疇一、二及三的排放資訊。為協助企業接軌國際準則IFRS,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在2023年8月發布永續揭露準則藍圖,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首先適用,2027年將擴大至資本額達50億元以上未達100億元之上市櫃公司,2028年其餘所有上市櫃公司皆適用。 ▲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在2023年8月發布永續揭露準則藍圖,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首先適用,2027年將擴大至資本額達50億元以上未達100億元之上市櫃公司,2028年其餘所有上市櫃公司皆適用。圖/Canva 「企業若要實現有效的碳排放管理,掌握範疇三的碳排數據,碳資訊管理系統平台扮演著關鍵角色。」有台灣碳交易之父之稱、現任職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的李堅明教授分析道。由於範疇三的主要碳排來自供應鏈上下游活動,因此必須先掌握各廠商的碳排資料,並透過透明的核算與追蹤機制,確保數據能夠被數位化、標準化,再經由數據整合,進一步分析碳排熱點,為後續的碳減排決策提供有力依據,才能有效制定管理策略,確保企業達成永續發展目標。 企業遇到的碳資訊管理系統三大挑戰 國際品牌企業重視產業鏈的碳管理效益,除了達到碳排放和碳中和的目標外,也包含強化對供應鏈的碳排放管理。然而,大部分來自於外部廠商,也導致範疇三的界定、資料蒐集和量化困難重重,加深揭露的難度。其面臨多重挑戰包括: 1.數據來源分散性:供應鏈廠商數據的格式與標準不一,導致整合困難。 2.外部資料可信度:外部廠商提供的數據可能缺乏驗證,影響揭露品質。 3.專業技術門檻:企業需具備先進的數據處理技術與專業資訊管理能力。 ▲範疇三的界定、資料蒐集和量化困難重重,加深揭露的難度。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