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ESG, Green Buildings, Intelligent Buildings, Net-Zero Carbon Emissions, Sustainability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根據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環境部於5月8日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 指出,未來台灣夏季可能長達7個月,超過36℃以上的天數將增加75天,如此高溫不僅加劇人體健康威脅和都市熱島效應,也將對農業、養殖漁業等經濟活動,以及森林、海洋與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極端氣侯現象將成為新常態!若不即刻起而行,積極採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不僅難以達成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更將遺債於後代子子孫孫。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家發展委員會已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針對建築、運輸、工業、電力等產業制定淨零碳排路徑與策略,針對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近40%的建築營造業,設定「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現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具體目標,舉凡商辦大樓、工廠、住宅及公有建築都有其階段性里程碑,學校建築也不例外。根據教育部112學年資料統計,全台國中小有3359所、高中508所、大專校院145所,總計4012所;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統計,截自107學年止,全國公立國小、國中及高中以下學校校舍高達2萬7千餘棟,且多數正面臨校舍老舊的結構安全問題;據台北市教育局統計,北市所屬國中小及高中公立學校共222校、校舍共1520棟,其中約6成屋齡超過40年。打造低碳或零碳的學校建築,對於推進臺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達成,具示範意義及具體成效。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建議學校建築在新建、增建、改建時,應以建築的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導入低碳與循環營建的設計思維,透過輕量化結構設計、深度節能設計、使用再生能源、採用低碳建築工法、選用循環建材,以及盡可能回收營建廢棄物,讓學校建築成為低碳(零碳)建築示範場域,更可達到節能減碳的經濟效益,陳重仁於2024年6月1日的2024 International Forum on Knowledge Asset Dynamics (IFKAD)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場次上首次發表「學校建築重建的低碳與循環營建策略」。   五策略降低「營運碳」,預期節能效益50-70% 要打造低碳建築,首先須從建築物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一棟建築物從建材生產運輸、建築營建施工、日常使用、更新修繕到廢棄拆除都會產生碳排放,其中大約70%為建築日常使用過程中所造成的「營運碳」,而如何幫助學校建築有效減碳,陳重仁提出五策略:   1. 應用自體隔熱外牆工法 學校建築為了減少對預算的衝擊,一直以來外殼節能方面較不傾向加強隔熱的做法,而是以符合法規基本節能條件以及控制開口率達到基本的節能要求。然而目前在氣候極端化以及淨零碳排的目標下,這樣的作法已經緩不濟急,使得教學環境不舒適感也較以往更長。因此新的學校建築的設計思維,應該是要將舊有RC鋼筋混凝土結構(Reinforced Concrete:RC)打造的校舍之設計觀念,以系統性思考邏輯打破重新設計,盡量導向自體隔熱牆體構造工法,甚至是含有回收再生成分的無機隔熱牆體材,而非千篇一律使用RC構造再外加隔熱,如此可獲得更好的隔熱效果之外,也兼顧造價成本,建築物也會更輕量化、更低碳。以上所述工法在國外很常見,唯國內營建業較不熟悉。   2. 冷屋頂工法 冷屋頂工法是指透過在屋頂塗佈高反射塗料,阻擋進入建築物內的輻射熱,以降低室內熱負荷,進而達到建築降溫、節能效果。早在1980年代,美國能源部即展開對冷屋頂工法的研究,以促進節能效益與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美國加州現在已制定能源法規,規定所有新建建築屋頂與屋頂改造工程,均需採用符合冷屋頂標準的屋頂表面材料,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也將此納入。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加上都會區建築物密集,夏天容易因強烈太陽輻射熱造成高溫與城市熱島效應,十分適合採用冷屋頂工法設計,若廣泛採用,預期可達到3大效益:(1)節能,屋頂表面溫度可降低約20℃,金屬屋頂更可降低約30℃,室內約可降低3~5℃;(2)降低熱島效應,當市區內冷屋頂面積達到一定程度,可讓都市降溫高達3°C;(3)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空氣溫度可同時降低都市霾害,提升空氣品質。     3. 換裝高效能空調系統 新建校舍直接採用能效1級空調設備,在未來生命週期內將能節省大量能耗,節能效益可達10~20%,也可採用以租代買的商業模式,與廠商簽訂租溫度合約,讓廠商負責提供舒適溫度、維護保養與能效,共創雙贏。   4. 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 導入具智慧化監測與判斷系統的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隨時掌握能源使用情形,發揮10%上之節能效益;透過專家診斷機制,確保能源系統維持穩定,即時提供碳排放數據,更全面地了解排碳情形與能源使用效率,預估節約平均每年每平米節電費60~90元。   5. 屋頂/外牆BIPV光電系統導入 建築整合太陽能(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BIPV)是透過建築設計工法將太陽光電模組與建築物整合,使之融合成為建築本體結構的一部分,兼具發電、隔熱、遮陽、採光等效益。屋頂與外牆不透光部位若採用BIPV,視裝置量不同,預期可節能約10~30%。   從根本減碳,採用低碳循環建材降低「蘊含碳」 據統計,牆體在建築物中的隱含碳排排名第二高,陳重仁建議結構體要盡量輕量化,並且大量採用自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的循環建材,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後,大部分材料還能回收再利用,達到循環營建目的。如此預估建築物蘊含碳排可降低30%以上、營建廢棄物更能達到減量80%以上。   陳重仁也提出七大原則,降低建築蘊含碳: 建築用料越少越好,進行結構優化與合理化設計,在不影響結構強度的條件下應避免結構用料過度。 選用含回收成分越高的材料,可減少對新原物料的依賴,也具備減碳效益。 建築輕量化,選用重量越輕的材料與結構系統,通常隱含碳更低,對於建築物抗震也較有利。 盡量減少使用異材質複合材料,如複合式隔熱RC牆構造比自體隔熱牆碳排更高,故建議採用能把多重功能設計在單一材料上的建材,或是使用較少材料結合在一起且無黏合的建材,更易於拆卸回收。 採用易於組裝拆卸的建材工法,如預鑄模組式比場鑄式碳排放更低,加上能輕易組裝與拆卸,有利於建材的循環再利用。 選用生質類的木材、竹材、棉麻等天然建材,蘊含碳較低。 選擇製造溫度近常溫的材料,避免採用需高溫窯燒才能獲得所需的強度的窯燒磚、瓦等傳統建築材料,以減少蘊含碳。 總結來說,在重建學校建築時,重點掌握6大策略(1)導入深度節能設計(2)使用再生能源(3)採用低碳建材與工法(4)考慮使用營建廢棄物所製成的循環建材(5)輕量化結構設計(6)拆除營建廢棄物必須盡可能回收再利用。若確實採行,預期可達節能50%以上、再生能源替代率50%以上、蘊含碳降低30%以上,以及營建廢棄物再利用率90%以上之成效,加速學校建築達到淨零與循環建築目標,打造健康、舒適的學習和工作環境,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永續綠色的未來。     #好文推薦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MORE →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根據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環境部於5月8日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 指出,未來台灣夏季可能長達7個月,超過36℃以上的天數將增加75天,如此高溫不僅加劇人體健康威脅和都市熱島效應,也將對農業、養殖漁業等經濟活動,以及森林、海洋與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極端氣侯現象將成為新常態!若不即刻起而行,積極採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不僅難以達成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更將遺債於後代子子孫孫。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家發展委員會已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針對建築、運輸、工業、電力等產業制定淨零碳排路徑與策略,針對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近40%的建築營造業,設定「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現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具體目標,舉凡商辦大樓、工廠、住宅及公有建築都有其階段性里程碑,學校建築也不例外。根據教育部112學年資料統計,全台國中小有3359所、高中508所、大專校院145所,總計4012所;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統計,截自107學年止,全國公立國小、國中及高中以下學校校舍高達2萬7千餘棟,且多數正面臨校舍老舊的結構安全問題;據台北市教育局統計,北市所屬國中小及高中公立學校共222校、校舍共1520棟,其中約6成屋齡超過40年。打造低碳或零碳的學校建築,對於推進臺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達成,具示範意義及具體成效。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建議學校建築在新建、增建、改建時,應以建築的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導入低碳與循環營建的設計思維,透過輕量化結構設計、深度節能設計、使用再生能源、採用低碳建築工法、選用循環建材,以及盡可能回收營建廢棄物,讓學校建築成為低碳(零碳)建築示範場域,更可達到節能減碳的經濟效益,陳重仁於2024年6月1日的2024 International Forum on Knowledge Asset Dynamics (IFKAD)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場次上首次發表「學校建築重建的低碳與循環營建策略」。 五策略降低「營運碳」,預期節能效益50-70% 要打造低碳建築,首先須從建築物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一棟建築物從建材生產運輸、建築營建施工、日常使用、更新修繕到廢棄拆除都會產生碳排放,其中大約70%為建築日常使用過程中所造成的「營運碳」,而如何幫助學校建築有效減碳,陳重仁提出五策略:   1. 應用自體隔熱外牆工法 學校建築為了減少對預算的衝擊,一直以來外殼節能方面較不傾向加強隔熱的做法,而是以符合法規基本節能條件以及控制開口率達到基本的節能要求。然而目前在氣候極端化以及淨零碳排的目標下,這樣的作法已經緩不濟急,使得教學環境不舒適感也較以往更長。因此新的學校建築的設計思維,應該是要將舊有RC鋼筋混凝土結構(Reinforced Concrete:RC)打造的校舍之設計觀念,以系統性思考邏輯打破重新設計,盡量導向自體隔熱牆體構造工法,甚至是含有回收再生成分的無機隔熱牆體材,而非千篇一律使用RC構造再外加隔熱,如此可獲得更好的隔熱效果之外,也兼顧造價成本,建築物也會更輕量化、更低碳。以上所述工法在國外很常見,唯國內營建業較不熟悉。   2. 冷屋頂工法 冷屋頂工法是指透過在屋頂塗佈高反射塗料,阻擋進入建築物內的輻射熱,以降低室內熱負荷,進而達到建築降溫、節能效果。早在1980年代,美國能源部即展開對冷屋頂工法的研究,以促進節能效益與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美國加州現在已制定能源法規,規定所有新建建築屋頂與屋頂改造工程,均需採用符合冷屋頂標準的屋頂表面材料,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也將此納入。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加上都會區建築物密集,夏天容易因強烈太陽輻射熱造成高溫與城市熱島效應,十分適合採用冷屋頂工法設計,若廣泛採用,預期可達到3大效益:(1)節能,屋頂表面溫度可降低約20℃,金屬屋頂更可降低約30℃,室內約可降低3~5℃;(2)降低熱島效應,當市區內冷屋頂面積達到一定程度,可讓都市降溫高達3°C;(3)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空氣溫度可同時降低都市霾害,提升空氣品質。     3. 換裝高效能空調系統 新建校舍直接採用能效1級空調設備,在未來生命週期內將能節省大量能耗,節能效益可達10~20%,也可採用以租代買的商業模式,與廠商簽訂租溫度合約,讓廠商負責提供舒適溫度、維護保養與能效,共創雙贏。   4. 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 導入具智慧化監測與判斷系統的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隨時掌握能源使用情形,發揮10%上之節能效益;透過專家診斷機制,確保能源系統維持穩定,即時提供碳排放數據,更全面地了解排碳情形與能源使用效率,預估節約平均每年每平米節電費60~90元。   5. 屋頂/外牆BIPV光電系統導入 建築整合太陽能(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BIPV)是透過建築設計工法將太陽光電模組與建築物整合,使之融合成為建築本體結構的一部分,兼具發電、隔熱、遮陽、採光等效益。屋頂與外牆不透光部位若採用BIPV,視裝置量不同,預期可節能約10~30%。   從根本減碳,採用低碳循環建材降低「蘊含碳」 據統計,牆體在建築物中的隱含碳排排名第二高,陳重仁建議結構體要盡量輕量化,並且大量採用自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的循環建材,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後,大部分材料還能回收再利用,達到循環營建目的。如此預估建築物蘊含碳排可降低30%以上、營建廢棄物更能達到減量80%以上。   陳重仁也提出七大原則,降低建築蘊含碳: 建築用料越少越好,進行結構優化與合理化設計,在不影響結構強度的條件下應避免結構用料過度。 選用含回收成分越高的材料,可減少對新原物料的依賴,也具備減碳效益。 建築輕量化,選用重量越輕的材料與結構系統,通常隱含碳更低,對於建築物抗震也較有利。 盡量減少使用異材質複合材料,如複合式隔熱RC牆構造比自體隔熱牆碳排更高,故建議採用能把多重功能設計在單一材料上的建材,或是使用較少材料結合在一起且無黏合的建材,更易於拆卸回收。 採用易於組裝拆卸的建材工法,如預鑄模組式比場鑄式碳排放更低,加上能輕易組裝與拆卸,有利於建材的循環再利用。 選用生質類的木材、竹材、棉麻等天然建材,蘊含碳較低。 選擇製造溫度近常溫的材料,避免採用需高溫窯燒才能獲得所需的強度的窯燒磚、瓦等傳統建築材料,以減少蘊含碳。 總結來說,在重建學校建築時,重點掌握6大策略(1)導入深度節能設計(2)使用再生能源(3)採用低碳建材與工法(4)考慮使用營建廢棄物所製成的循環建材(5)輕量化結構設計(6)拆除營建廢棄物必須盡可能回收再利用。若確實採行,預期可達節能50%以上、再生能源替代率50%以上、蘊含碳降低30%以上,以及營建廢棄物再利用率90%以上之成效,加速學校建築達到淨零與循環建築目標,打造健康、舒適的學習和工作環境,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永續綠色的未來。     #好文推薦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碳有價時代來臨!掌握企業必知20個碳名詞,減緩碳焦慮

MORE →
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聯合舉辦的SSDC 澄毓15 · 永續未來—淨零解方築勝局週年慶將於4月18日隆重登場

永續力拼彎道超車!澄毓15 · 永續未來 找出「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轉載】 2024年4月15日 聯合報系《倡議家》 文/張世杰 當「淨零」變成不可逆的局勢,被視為碳排放大戶的建築業,勢必要加速脫碳。不過,大象轉身不容易,而建築業這隻「灰大象」,又該如何華麗轉身? 隨著政府陸續頒布綠色法案、淨零建築變成未來標配,創立超過15年的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與聯合報系《倡議家》攜手,將於4月18日舉辦「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邀集4大指標企業,包含台灣水泥、南寶樹脂、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台灣鈣鈦礦科技,全面透析淨零決勝點。 「想告訴大家,我們準備好了,也帶著解答來了!」擁有20年以上的綠建築設計經驗,也理解建築業的轉型痛點,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指出,從建築的生命週期出發,「節能系統、低碳建材、智慧系統、再生能源」是淨零建築的基礎,因此集結各領域的企業強棒,為台灣尋找「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近零建築」提前卡位!尋找當代最佳方法論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業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高達37%,且佔全球能源需求34%,顯示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容輕忽。2022年國發會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後,雙北率先響應,包括新建的公有建築要滿足「近零」,並鼓勵民間建築跟進。 所謂「淨零建築」,是指達到碳平衡的建築,至於「近零建築」,從字面上意思,就是碳排放接近平衡的建築。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提到,以國際氛圍來講,目標2050年必須新建築、既有建築都要達到「淨零建築」,但門檻其實相當高,因此包括台灣在內,短期目標是新建築至少符合「近零建築」標準。 「建築生命週期產生的碳排放,其實已經有明確的方法學,但觀察到許多業者其實還不清楚。」陳重仁舉例,一棟建築在施工階段衍伸的碳排,稱為「蘊含碳」,這在學術圈其實不稀奇,但對於產業圈是新課題,包括聯合國都在倡議「蘊含碳」必須重視,這也涉及碳追蹤、低碳工法、低碳建材。     當理解「蘊含碳」,接下來是方法學。陳重仁表示,這必須透過推廣及教育訓練,並研發低碳建材、低碳工法,才能幫助整個建築業降低「蘊含碳」,因此這次邀集的4家企業,都是跨領域的專家,除了通用性的材料及工法,甚至是非傳統建築領域的數位系統、光電能源,讓產業界可以實際運用。 然而,說服採用新的材料及技術,又是另一大課題。「我們試想一下,未來高碳排的建材或設備,有高機率被增加碳費或碳稅,低碳商品的競爭力就出來了」陳重仁觀察,確實許多開發商的疑慮點,第一是成本墊高,第二是技術是否可靠,但在全球的趨勢及局勢下,「我們至少勇敢跨出第一步,不應該是觀望及猶豫」。   從低碳建材出發 「蘊含碳」不會大哉問 如何解決「蘊含碳」,建材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採用低碳建材,讓建築在興建過程中,把產生碳排儘量減少,而主要常用建材,不外乎是水泥、防水材、塗料等。 作為國際級指標的水泥供應企業,台灣水泥早已佈局淨零路徑,除了積極投入綠色能源、永續儲能,近年推出的低碳水泥,可比傳統水泥降低至少15%的碳排,是低碳建材的最佳利器之一,台泥公司也訂定目標,到2026年全部只生產及銷售低碳水泥及混凝土。 「永續發展是一個信仰,也驅使台泥持續前進。」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形容。事實上,水泥變成混泥土,多少會產生碳排,「把水泥的碳排降至最低,又能維持強度及品質」信念,促使台泥的低碳水泥,能夠在這個世代超前部署。     另一方面,建築的內外層塗料,必須兼顧耐用及耐候,以往強調對人體的身體健康,現在更必須是對環境健康,南寶樹脂在永續低碳的建材與塗料,已開始具備一定商業規模,而在2017年揭幕啟用的南寶樹脂第一座綠色廠區越南大登廠,也在澄毓的規劃設計下,獲得LEED金級認證,彼此也結下緣分。 「綠色製造是一種責任,許多品牌及廠商也開始意識這件事。」南寶樹脂執行總經理吳順興指出,綠色技術需要過程,南寶樹脂在國際有許多廠區,當地法令走的非常快,也促使投入永續技術,旗下的綠色產品訂單也持續增加,開始往好的方向,未來要把供應鏈由「長」變「短」,讓永續更貨真價實。     「營運碳」也要兼顧 低碳建築雙管齊下 除了「蘊含碳」,建築的使用期間,也會產生碳排放,像是空調、照明、水電…等,就是所謂的「營運碳」,以往倡導隨手關燈、節約用水,但必須透過更強大的整合及技術,才能打造真正的淨零建築。 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深耕多年的台達,旗下成立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已是台灣標竿級的綠色工廠、綠色商辦的助攻手,除了協助重建的那瑪夏民權國小、具備LEED既有建築白金級認證,台達近期落成的總部,更獲內政部最高等級「1+建築能效標示」,成為台灣首座近零碳建築認證的新建築。 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提到,從智慧建築、智慧社區,最終到智慧城市,必須打造完整的生態鏈,透過系統級的解決方案,像是儲能、充電、自動化設備,建築變得夠智慧,可以更有效的節能,讓新建物、既有建物,都能在淨零未來上不缺席。     台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2023年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明定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的屋頂,必須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但相較於在屋頂建置太陽能板,許多歐美日國家有更創意形式,像是跟建築的裝飾與設計整合,例如磁磚、窗戶與裝置玻璃等,創造更多效能。 鑽研鈣鈦礦領域的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指出,鈣鈦礦具備原料易取得,在維持發電效能的同時,具備可塑型、可透光的優勢,被稱為「可曲折太陽能電池」,日本已經設定為重點開發產業項目,而這項技術台灣同樣擁有,在淨零路徑上創造許多的可能性。     淨零規範又快又急 建築產業必須「彎道超車」 2024年4月3日的花蓮強震,讓各界再度想起「921大地震」,當時慘痛的傷亡,迫使政府全面提高建築物的耐震係數,可謂台灣建築業的一大轉折;時至今日,在全球淨零的趨勢下,「淨零建築」的驅使,可預期是台灣建築業的第二大轉折。陳重仁也認為,兩者的共通點,都在於社會大眾的安全。 他表示,相較於地震的瞬間災變,因為碳排加劇的氣候變遷,或許造成的影響不急迫,但造成的範圍及層級卻更廣,甚至比地震還要嚴重,此外,這次淨零碳排的相關法令,對於建築產業是「又快又急」,如果產業反應不及,就會無所適從,也是這次舉辦座談會的最大目的之一,為大家找到解方及方法論。 「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將於4月18日登場,將安排4大專題演講,包括「低碳水泥供應 助攻低碳建築」、「創新循環建材 佈局淨零未來式」、「從數位科技 驅動近零碳建築」、「新型太陽能光電應用 形塑未來建築」,藉由建築業的媒合及交流,及早找到「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MORE →
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聯合舉辦的SSDC 澄毓15 · 永續未來—淨零解方築勝局週年慶將於4月18日隆重登場

永續力拼彎道超車!澄毓15 · 永續未來 找出「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轉載】 2024年4月15日 聯合報系《倡議家》 文/張世杰 當「淨零」變成不可逆的局勢,被視為碳排放大戶的建築業,勢必要加速脫碳。不過,大象轉身不容易,而建築業這隻「灰大象」,又該如何華麗轉身? 隨著政府陸續頒布綠色法案、淨零建築變成未來標配,創立超過15年的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與聯合報系《倡議家》攜手,將於4月18日舉辦「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邀集4大指標企業,包含台灣水泥、南寶樹脂、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台灣鈣鈦礦科技,全面透析淨零決勝點。 「想告訴大家,我們準備好了,也帶著解答來了!」擁有20年以上的綠建築設計經驗,也理解建築業的轉型痛點,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指出,從建築的生命週期出發,「節能系統、低碳建材、智慧系統、再生能源」是淨零建築的基礎,因此集結各領域的企業強棒,為台灣尋找「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近零建築」提前卡位!尋找當代最佳方法論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業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高達37%,且佔全球能源需求34%,顯示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容輕忽。2022年國發會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後,雙北率先響應,包括新建的公有建築要滿足「近零」,並鼓勵民間建築跟進。 所謂「淨零建築」,是指達到碳平衡的建築,至於「近零建築」,從字面上意思,就是碳排放接近平衡的建築。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提到,以國際氛圍來講,目標2050年必須新建築、既有建築都要達到「淨零建築」,但門檻其實相當高,因此包括台灣在內,短期目標是新建築至少符合「近零建築」標準。 「建築生命週期產生的碳排放,其實已經有明確的方法學,但觀察到許多業者其實還不清楚。」陳重仁舉例,一棟建築在施工階段衍伸的碳排,稱為「蘊含碳」,這在學術圈其實不稀奇,但對於產業圈是新課題,包括聯合國都在倡議「蘊含碳」必須重視,這也涉及碳追蹤、低碳工法、低碳建材。     當理解「蘊含碳」,接下來是方法學。陳重仁表示,這必須透過推廣及教育訓練,並研發低碳建材、低碳工法,才能幫助整個建築業降低「蘊含碳」,因此這次邀集的4家企業,都是跨領域的專家,除了通用性的材料及工法,甚至是非傳統建築領域的數位系統、光電能源,讓產業界可以實際運用。 然而,說服採用新的材料及技術,又是另一大課題。「我們試想一下,未來高碳排的建材或設備,有高機率被增加碳費或碳稅,低碳商品的競爭力就出來了」陳重仁觀察,確實許多開發商的疑慮點,第一是成本墊高,第二是技術是否可靠,但在全球的趨勢及局勢下,「我們至少勇敢跨出第一步,不應該是觀望及猶豫」。   從低碳建材出發 「蘊含碳」不會大哉問 如何解決「蘊含碳」,建材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採用低碳建材,讓建築在興建過程中,把產生碳排儘量減少,而主要常用建材,不外乎是水泥、防水材、塗料等。 作為國際級指標的水泥供應企業,台灣水泥早已佈局淨零路徑,除了積極投入綠色能源、永續儲能,近年推出的低碳水泥,可比傳統水泥降低至少15%的碳排,是低碳建材的最佳利器之一,台泥公司也訂定目標,到2026年全部只生產及銷售低碳水泥及混凝土。 「永續發展是一個信仰,也驅使台泥持續前進。」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形容。事實上,水泥變成混泥土,多少會產生碳排,「把水泥的碳排降至最低,又能維持強度及品質」信念,促使台泥的低碳水泥,能夠在這個世代超前部署。     另一方面,建築的內外層塗料,必須兼顧耐用及耐候,以往強調對人體的身體健康,現在更必須是對環境健康,南寶樹脂在永續低碳的建材與塗料,已開始具備一定商業規模,而在2017年揭幕啟用的南寶樹脂第一座綠色廠區越南大登廠,也在澄毓的規劃設計下,獲得LEED金級認證,彼此也結下緣分。 「綠色製造是一種責任,許多品牌及廠商也開始意識這件事。」南寶樹脂執行總經理吳順興指出,綠色技術需要過程,南寶樹脂在國際有許多廠區,當地法令走的非常快,也促使投入永續技術,旗下的綠色產品訂單也持續增加,開始往好的方向,未來要把供應鏈由「長」變「短」,讓永續更貨真價實。     「營運碳」也要兼顧 低碳建築雙管齊下 除了「蘊含碳」,建築的使用期間,也會產生碳排放,像是空調、照明、水電…等,就是所謂的「營運碳」,以往倡導隨手關燈、節約用水,但必須透過更強大的整合及技術,才能打造真正的淨零建築。 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深耕多年的台達,旗下成立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已是台灣標竿級的綠色工廠、綠色商辦的助攻手,除了協助重建的那瑪夏民權國小、具備LEED既有建築白金級認證,台達近期落成的總部,更獲內政部最高等級「1+建築能效標示」,成為台灣首座近零碳建築認證的新建築。 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提到,從智慧建築、智慧社區,最終到智慧城市,必須打造完整的生態鏈,透過系統級的解決方案,像是儲能、充電、自動化設備,建築變得夠智慧,可以更有效的節能,讓新建物、既有建物,都能在淨零未來上不缺席。     台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2023年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明定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的屋頂,必須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但相較於在屋頂建置太陽能板,許多歐美日國家有更創意形式,像是跟建築的裝飾與設計整合,例如磁磚、窗戶與裝置玻璃等,創造更多效能。 鑽研鈣鈦礦領域的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指出,鈣鈦礦具備原料易取得,在維持發電效能的同時,具備可塑型、可透光的優勢,被稱為「可曲折太陽能電池」,日本已經設定為重點開發產業項目,而這項技術台灣同樣擁有,在淨零路徑上創造許多的可能性。     淨零規範又快又急 建築產業必須「彎道超車」 2024年4月3日的花蓮強震,讓各界再度想起「921大地震」,當時慘痛的傷亡,迫使政府全面提高建築物的耐震係數,可謂台灣建築業的一大轉折;時至今日,在全球淨零的趨勢下,「淨零建築」的驅使,可預期是台灣建築業的第二大轉折。陳重仁也認為,兩者的共通點,都在於社會大眾的安全。 他表示,相較於地震的瞬間災變,因為碳排加劇的氣候變遷,或許造成的影響不急迫,但造成的範圍及層級卻更廣,甚至比地震還要嚴重,此外,這次淨零碳排的相關法令,對於建築產業是「又快又急」,如果產業反應不及,就會無所適從,也是這次舉辦座談會的最大目的之一,為大家找到解方及方法論。 「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將於4月18日登場,將安排4大專題演講,包括「低碳水泥供應 助攻低碳建築」、「創新循環建材 佈局淨零未來式」、「從數位科技 驅動近零碳建築」、「新型太陽能光電應用 形塑未來建築」,藉由建築業的媒合及交流,及早找到「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MORE →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在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台灣不落人後,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建築業是減碳重要的環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隨即訂定建築能效分級評估制度(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將建築能效依節能成效分為7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為近零碳建(第1+級),可達約50%的節能,自111年1月1日實施。遠見雜誌團隊近日特地來到SEE GREEN會客室訪問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深入淺出地講述如何在台灣推動淨零建築?執行上有何困難?政府、相關產業又該扮演什麼角色? #低碳建築,循環經濟是解方 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都會排放CO2,主要分為營運碳排、隱含碳(蘊含碳),低碳建築的重點在後者。建築物產生的40%碳排放量中,有四分之一是隱含碳從建材的生產運輸、施工方法到修繕拆除,是減少隱含碳的關鍵;而使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建材,以及容易拆解的設計,以便未來再重複使用或是循環再生,這樣不但可降低碳排放,成為「低碳建築」,更是「循環建築」。 陳重仁舉例,國內最有名的就是台糖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所有屋頂都鋪滿太陽能板,加上雨水、中水的回收利用,魚菜共生等循環機制,靠再生能源,每年能省下近百萬水電費;中控室內的能源管理系統,能隨時監測設備的耗電狀況;以鋼構以及模組化工法為主的建築物,整體碳排放量比鋼筋混凝土構造少;室內家具、家電一律用租的,有損壞的部分再請廠商來修,種種設計讓每年平均的減碳量為330公噸CO2e,並獲得低碳建築鑽石級標章、智慧建築黃金級標章等獎項。 #淨零兩大方向,深度節能先行 想要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陳重仁表明就兩件事,第一是深度節能,包括空調、照明、建築外殼隔熱三大項,同時採用智慧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發揮最大效益,有效節能。當已經做到深度節能,第二步便是採用再生能源,一般分成基地內、基地外,前者可加裝太陽能板,或採用風力發電,後者購買電力公司提供的再生能源或再生能源憑證,俗稱綠電與綠電憑證。立法院於2023年5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定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非受光條件不足等因素,要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內政部與經濟部經過近半年協商,達成共識,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 #政府應明訂法令,獎勵民間積極參與 「國際上趨勢一定先鼓勵深度節能、採用再生能源,而非一開始就想去買綠電。」陳重仁強調,因應氣候變遷課題,民間企業已積極研發更節能的設備、建築工法、建築材料等,只是在進入市場時會有些困難點,因前期研發資本投入多,產品或服務價格相對較高,市場接受度差,低碳建築或循環建築難以普及,形成惡行循環。建議政府登高呼籲,明訂相關政策法令,嚴格執行;同時設計獎勵措施提高誘因,比如鼓勵更好的外牆隔熱工法,鼓勵採用循環建材,一來讓業主比較願意採用,二來降低材料廠商的負擔,普及循環低碳市場,加速2050淨零建築目標。 陳重仁舉例,內政部於2021年1月1日修正施行《分戶樓板衝擊音規定》,要求新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應具有一定品質的隔音性能,於是得於設混凝土樓板上鋪設減震隔音層,以降低樓板衝擊音,而回收廢輪胎絞碎的顆粒即是市售隔音墊的主要原料,隔音又環保,先前台灣沒有廠商要自己生產,多是進口國外的產品,但新制上路後,兩年內有一百多家廠商在做。只要有積極明確的政策法令,以台灣的研發製造能力與供應鏈優勢,必能加速深度節能與低碳循環建材產業的形成,幫助台灣早日達成淨零目標。 #COP28有新共識,急需跨領域人才 為了減緩氣候問題,讓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1.5℃,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有近120國承諾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對建築與再生能源技術的結合是一大考驗,陳重仁強調:「推動淨零建築沒有選擇必須得做,不是因為有什麼好處才做,因為影響的是我們下一代的生存環境。」 淨零建築需整合建築、能源、空調、機電等不同領域專業,例如要將太陽能板放到建築物上面去,甚至跟建築造型結合(BIPV做法),需具備建築法規、建築設計、建材以及太陽能光電相關專業的跨領域人才,有一定程度的門檻,呼籲政府或學校須有計畫培養跨領域的整合型人才,聯合各相關產業的協力合作,並協助其形成產業,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率達成淨零目標。 ▲陳重仁總經理認為推動淨零建築勢在必行。 #好文推薦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掌握關鍵5招,BERS建築能效1級不再是夢 零碳轉型迫近 低碳綠建築現轉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在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台灣不落人後,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建築業是減碳重要的環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隨即訂定建築能效分級評估制度(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將建築能效依節能成效分為7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為近零碳建(第1+級),可達約50%的節能,自111年1月1日實施。遠見雜誌團隊近日特地來到SEE GREEN會客室訪問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深入淺出地講述如何在台灣推動淨零建築?執行上有何困難?政府、相關產業又該扮演什麼角色? #低碳建築,循環經濟是解方 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都會排放CO2,主要分為營運碳排、隱含碳(蘊含碳),低碳建築的重點在後者。建築物產生的40%碳排放量中,有四分之一是隱含碳從建材的生產運輸、施工方法到修繕拆除,是減少隱含碳的關鍵;而使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建材,以及容易拆解的設計,以便未來再重複使用或是循環再生,這樣不但可降低碳排放,成為「低碳建築」,更是「循環建築」。 陳重仁舉例,國內最有名的就是台糖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所有屋頂都鋪滿太陽能板,加上雨水、中水的回收利用,魚菜共生等循環機制,靠再生能源,每年能省下近百萬水電費;中控室內的能源管理系統,能隨時監測設備的耗電狀況;以鋼構以及模組化工法為主的建築物,整體碳排放量比鋼筋混凝土構造少;室內家具、家電一律用租的,有損壞的部分再請廠商來修,種種設計讓每年平均的減碳量為330公噸CO2e,並獲得低碳建築鑽石級標章、智慧建築黃金級標章等獎項。 #淨零兩大方向,深度節能先行 想要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陳重仁表明就兩件事,第一是深度節能,包括空調、照明、建築外殼隔熱三大項,同時採用智慧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發揮最大效益,有效節能。當已經做到深度節能,第二步便是採用再生能源,一般分成基地內、基地外,前者可加裝太陽能板,或採用風力發電,後者購買電力公司提供的再生能源或再生能源憑證,俗稱綠電與綠電憑證。立法院於2023年5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定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非受光條件不足等因素,要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內政部與經濟部經過近半年協商,達成共識,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 #政府應明訂法令,獎勵民間積極參與 「國際上趨勢一定先鼓勵深度節能、採用再生能源,而非一開始就想去買綠電。」陳重仁強調,因應氣候變遷課題,民間企業已積極研發更節能的設備、建築工法、建築材料等,只是在進入市場時會有些困難點,因前期研發資本投入多,產品或服務價格相對較高,市場接受度差,低碳建築或循環建築難以普及,形成惡行循環。建議政府登高呼籲,明訂相關政策法令,嚴格執行;同時設計獎勵措施提高誘因,比如鼓勵更好的外牆隔熱工法,鼓勵採用循環建材,一來讓業主比較願意採用,二來降低材料廠商的負擔,普及循環低碳市場,加速2050淨零建築目標。 陳重仁舉例,內政部於2021年1月1日修正施行《分戶樓板衝擊音規定》,要求新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應具有一定品質的隔音性能,於是得於設混凝土樓板上鋪設減震隔音層,以降低樓板衝擊音,而回收廢輪胎絞碎的顆粒即是市售隔音墊的主要原料,隔音又環保,先前台灣沒有廠商要自己生產,多是進口國外的產品,但新制上路後,兩年內有一百多家廠商在做。只要有積極明確的政策法令,以台灣的研發製造能力與供應鏈優勢,必能加速深度節能與低碳循環建材產業的形成,幫助台灣早日達成淨零目標。 #COP28有新共識,急需跨領域人才 為了減緩氣候問題,讓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1.5℃,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有近120國承諾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對建築與再生能源技術的結合是一大考驗,陳重仁強調:「推動淨零建築沒有選擇必須得做,不是因為有什麼好處才做,因為影響的是我們下一代的生存環境。」 淨零建築需整合建築、能源、空調、機電等不同領域專業,例如要將太陽能板放到建築物上面去,甚至跟建築造型結合(BIPV做法),需具備建築法規、建築設計、建材以及太陽能光電相關專業的跨領域人才,有一定程度的門檻,呼籲政府或學校須有計畫培養跨領域的整合型人才,聯合各相關產業的協力合作,並協助其形成產業,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率達成淨零目標。   ▲陳重仁總經理認為推動淨零建築勢在必行。 #更多綠建築相關文章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掌握關鍵5招,BERS建築能效1級不再是夢 零碳轉型迫近 低碳綠建築現轉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拚淨零 台灣腳步有跟上嗎?

「淨零碳排、能源轉型脫碳,台灣得加快、加速!」李河清教授語重心長說道,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極早跨入永續與氣候變遷領域,2007年首次參與峇里島第十三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國大會COP13(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又稱聯合國氣候峰會),16年來僅因新冠疫情缺席,實屬難得。本期SEE GREEN特別專訪甫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COP28回台的李河清教授,分享其對COP28第一手觀察,討論會議共識與台灣有何關係?該如何應對? #COP28:宛如超級世界博覽會的全球氣候盛事 李河清回憶,第一次參與大會時,從締約國代表、非政府組織觀察員、聯合國秘書處、氣候組織及媒體等加起來僅約八千人。據主辦方統計,本屆COP28有156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高層、22位國際組織領導人、780多名部長、500名市長、5萬多名學生等超過十萬人。會議分為藍區與綠區兩個會場,藍區僅開放給締約方代表、經認證的觀察員與媒體;而綠區則主要為商展,開放給一般個人、學校、公司與企業,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李河清笑談「場地之大,每天隨便走走就破萬步,路上遇到朋友的熱門招呼語是:你今天走了幾步?」 COP28也是台灣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相關部會代表,以及民間企業、NGO團體組織參與最多的一屆,友達電、台達電、宏碁、華碩、國泰金、玉山金、歐萊德等企業,多是高階領導領軍上陣,設置展位、舉辦論壇,以氣候變遷政策、2050 淨零排放、碳定價、能源轉型及氣候法治等議題,廣泛交流。根據外交部統計指出,台灣代表隊此行與我友邦如貝里斯、馬紹爾群島以及與我友好國家共同舉辦46場雙邊會談,展現出從公部門到民間在氣候議題上的積極與重視。 #決議脫離化石燃料,公正、有序且公平 「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 in energy systems)」首次列入COP28決議文,是繼1997年《京都議定書》、2015年《巴黎協定》後的重要里程碑,有133國承諾將逐步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減少煤、油、天然氣的使用,將全球再生能源升至三倍,能源效率提升至二倍。 「化石燃料逐步淘汰」(phase out)最終未出現在決議文,但仍強調要以「公正、有序且公平(in a just, orderly and equitable manner)」的方式,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李河清解釋「能源轉型要顧及公平、公正,因各國家資源落差大,已發展國家、發展中國家、低度開發國家的進程不一,高排碳產業的勞工可能會面臨失業(如煤礦工人),排碳量小的島國亦可能最先面臨氣候災難。有序的意思是說大家有共同責任,但責任是有區分的,工業發達國家應率先能源轉型,並協助支持未開發國家地區,提供資金並移轉技術。」只是COP28上沒有提出時間表,留給每個國家很多運作空間。 #再生能源三倍,能源效率翻倍 對於化石燃料幾乎完全仰賴進口的台灣,該如何達成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目標呢?又如何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 2023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2024年開始徵收碳費,目前預訂價格為每公噸300元(約10美金),初期先針對高碳排大戶,李河清認為「環境保護團體可能覺得碳費收得不夠多,不滿意排碳大戶有2.5萬公噸免費配額等疑義,但《氣候變遷因應法》入法是第一步,碳費徵收是第二步,至少起到示警作用,先求有再求好,下一步是銜接推動碳稅。」 COP28決議要各國要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高至2022年三倍。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台灣目前規劃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9.4GW,將成長為2022年的3.5倍,台灣能源政策目標與COP28結論不但相符,甚至還微幅超出。 台灣已於2016年啟動能源轉型,以太陽光電和離岸風電為主軸,預計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9.4GW。根據經濟部指出,目前台灣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14.3GW,預計到2030年光電有31GW、風電13GW,加上地熱、生質能、小水力等加總起來,可以達成3倍也就是49GW。提升能源效率的部分,將從能源轉型、節能推動、製程改善等面向推行,加速推動再生能源、提升器具能源效率(如節能空調、老舊燈具汰換等)、建築深度節能、能源大用戶節電規範與輔導,2016年至2022年台灣能源改善的平均速度為4.2%,將達成COP28呼籲的目標。 2022年太陽光電累積裝置量目標應該要達到11.25GW,但實際卻只有10.22GW;離岸風機總數應有200座,到年末也只有設置188座,直到2023年5月才達標,從執行面及時程表來看,還是有落差。李河清最後提醒政府部門應該要用一個更嚴謹的態度,確定一個全力以赴方可達成的目標,訂定短、中、長期目標,並設置檢核點,這樣2050淨零目標才有可能達成。   ▲李河清教授分享對「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看法。 #更多綠建築相關文章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氣候緊急時代下,臺灣的淨零建築之路如何走?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拚淨零 台灣腳步有跟上嗎?

「淨零碳排、能源轉型脫碳,台灣得加快、加速!」李河清教授語重心長說道,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極早跨入永續與氣候變遷領域,2007年首次參與峇里島第十三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國大會COP13(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又稱聯合國氣候峰會),16年來僅因新冠疫情缺席,實屬難得。本期SEE GREEN特別專訪甫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COP28回台的李河清教授,分享其對COP28第一手觀察,討論會議共識與台灣有何關係?該如何應對? #COP28:宛如超級世界博覽會的全球氣候盛事 李河清回憶,第一次參與大會時,從締約國代表、非政府組織觀察員、聯合國秘書處、氣候組織及媒體等加起來僅約八千人。據主辦方統計,本屆COP28有156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高層、22位國際組織領導人、780多名部長、500名市長、5萬多名學生等超過十萬人。會議分為藍區與綠區兩個會場,藍區僅開放給締約方代表、經認證的觀察員與媒體;而綠區則主要為商展,開放給一般個人、學校、公司與企業,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李河清笑談「場地之大,每天隨便走走就破萬步,路上遇到朋友的熱門招呼語是:你今天走了幾步?」 COP28也是台灣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相關部會代表,以及民間企業、NGO團體組織參與最多的一屆,友達電、台達電、宏碁、華碩、國泰金、玉山金、歐萊德等企業,多是高階領導領軍上陣,設置展位、舉辦論壇,以氣候變遷政策、2050 淨零排放、碳定價、能源轉型及氣候法治等議題,廣泛交流。根據外交部統計指出,台灣代表隊此行與我友邦如貝里斯、馬紹爾群島以及與我友好國家共同舉辦46場雙邊會談,展現出從公部門到民間在氣候議題上的積極與重視。 #決議脫離化石燃料,公正、有序且公平 「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 in energy systems)」首次列入COP28決議文,是繼1997年《京都議定書》、2015年《巴黎協定》後的重要里程碑,有133國承諾將逐步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減少煤、油、天然氣的使用,將全球再生能源升至三倍,能源效率提升至二倍。 「化石燃料逐步淘汰」(phase out)最終未出現在決議文,但仍強調要以「公正、有序且公平(in a just, orderly and equitable manner)」的方式,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李河清解釋「能源轉型要顧及公平、公正,因各國家資源落差大,已發展國家、發展中國家、低度開發國家的進程不一,高排碳產業的勞工可能會面臨失業(如煤礦工人),排碳量小的島國亦可能最先面臨氣候災難。有序的意思是說大家有共同責任,但責任是有區分的,工業發達國家應率先能源轉型,並協助支持未開發國家地區,提供資金並移轉技術。」只是COP28上沒有提出時間表,留給每個國家很多運作空間。 #再生能源三倍,能源效率翻倍 對於化石燃料幾乎完全仰賴進口的台灣,該如何達成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目標呢?又如何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 2023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2024年開始徵收碳費,目前預訂價格為每公噸300元(約10美金),初期先針對高碳排大戶,李河清認為「環境保護團體可能覺得碳費收得不夠多,不滿意排碳大戶有2.5萬公噸免費配額等疑義,但《氣候變遷因應法》入法是第一步,碳費徵收是第二步,至少起到示警作用,先求有再求好,下一步是銜接推動碳稅。」 COP28決議要各國要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高至2022年三倍。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台灣目前規劃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9.4GW,將成長為2022年的3.5倍,台灣能源政策目標與COP28結論不但相符,甚至還微幅超出。 台灣已於2016年啟動能源轉型,以太陽光電和離岸風電為主軸,預計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9.4GW。根據經濟部指出,目前台灣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14.3GW,預計到2030年光電有31GW、風電13GW,加上地熱、生質能、小水力等加總起來,可以達成3倍也就是49GW。提升能源效率的部分,將從能源轉型、節能推動、製程改善等面向推行,加速推動再生能源、提升器具能源效率(如節能空調、老舊燈具汰換等)、建築深度節能、能源大用戶節電規範與輔導,2016年至2022年台灣能源改善的平均速度為4.2%,將達成COP28呼籲的目標。 2022年太陽光電累積裝置量目標應該要達到11.25GW,但實際卻只有10.22GW;離岸風機總數應有200座,到年末也只有設置188座,直到2023年5月才達標,從執行面及時程表來看,還是有落差。李河清最後提醒政府部門應該要用一個更嚴謹的態度,確定一個全力以赴方可達成的目標,訂定短、中、長期目標,並設置檢核點,這樣2050淨零目標才有可能達成。   ▲李河清教授分享對「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看法。 #好文推薦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氣候緊急時代下,臺灣的淨零建築之路如何走?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目前台灣可在自由市場流通的再生能源發電僅佔總體發電量的1.2%,不僅中小企業買不到,大型國際企業也得辛苦地尋尋覓覓,「缺綠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撇開量的需求,綠電能不能「匹配」也很重要,目前的再生能源多來自間歇性的光和風,發電時間不一定能和尖峰時間用電行為匹配。因為購買綠電困難重重,「自發自用」成為當下有綠電需求的中小企業及一般民眾一個好選擇。   #自己發電自己用,一起搭上能源轉型列車 發展再生能源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說,如果我們沒有面臨地球暖化的危機,當然可以繼續使用一般能源,但地球暖化引起的氣候災難確實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因此我們有責任去降低、改善建築物的排碳量。 今(2023)年APEC首次提出「公正能源轉型原則」,強調淨零路上不遺落任何一個人。但目前台灣的綠電發電量不足,且機制不利於中小型企業或一般民眾購買,沒辦法分配到每個有需求的人手裡。要如何讓綠電更普及?是政府與全民共同面對的難題。 陳重仁認為,要帶動一項新能源,必須建立一個商業模式,將經濟納入考量,才能永續發展。再生能源憑證就是一種商業模式,但台灣的綠電有85%被台電買走,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建議買不到的企業可善用空間,自己發電自己用,而非發電賣給台電,對自己的用電會更有控制力。   #再生能源帶來不穩定性?以微電網支撐全台用電 許博涵提醒,大量採用再生能源會遇到電網穩定性的問題,因為再生能源是很「看天吃飯」的資源,例如光電機組在太陽下山之後,必須立刻打開台灣電網的其他機組去支撐;而風電倚賴東北季風,在夏季用電高峰時的風資源最弱。所以綠電不僅考驗法規制度,更考驗台電的電網調度,智慧電網、儲電設備的發展勢在必行。 建築物綠電自發自用是從大電網(集中式能源系統)走向智慧微電網(分散式能源系統)一個很好的契機。許博涵表示,一個電網要夠強韌必然要從智慧微電這個方向去做,過去很難產生投資動機去發展儲能、能源管理系統(EMS),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每多擁有一度綠電,都是競爭力的展現,綠電就像是戰略儲備物資。 當建築物成為一個一個電廠,並發展出微電網時,中央大電網的壓力就會減緩很多。如果發電廠、電網、儲能設備都集中在少數特定地方,只要中間一個環節出錯,就有可能造成大規模停電。所以如果家家戶戶基地內都有一些儲能、發電設備,就比較能平衡供需,只有在用電無法自足的時候才需要跟大電網要電,甚至在緊急狀況可以向大電網供電,對台電來說,狀態是相對更穩定的。 建築物要自發自用不免與現行的建築法規、技術有關係,會面臨很多安全問題,因此政府應該要再完善法規及相關配套措施,才能滿足民間對綠電的需求。 在發生氣候危機的當下,沒有人是局外人。建築物一邊省電一邊發電,一方以需量反應策略,鼓勵用戶在離峰時使用電力;一方建置自發自用的虛擬電廠,增強電網韌性,不必覺得個人用電行為是微不足道的,要維持供電可靠、維護電網韌性,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SSDC陳重仁總經理與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對談精華   #好文推薦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為城市把樹種回來」:陶朱隱園的綠建築願景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根據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環境部於5月8日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 指出,未來台灣夏季可能長達7個月,超過36℃以上的天數將增加75天,如此高溫不僅加劇人體健康威脅和都市熱島效應,也將對農業、養殖漁業等經濟活動,以及森林、海洋與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極端氣侯現象將成為新常態!若不即刻起而行,積極採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不僅難以達成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更將遺債於後代子子孫孫。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家發展委員會已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針對建築、運輸、工業、電力等產業制定淨零碳排路徑與策略,針對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近40%的建築營造業,設定「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現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具體目標,舉凡商辦大樓、工廠、住宅及公有建築都有其階段性里程碑,學校建築也不例外。根據教育部112學年資料統計,全台國中小有3359所、高中508所、大專校院145所,總計4012所;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統計,截自107學年止,全國公立國小、國中及高中以下學校校舍高達2萬7千餘棟,且多數正面臨校舍老舊的結構安全問題;據台北市教育局統計,北市所屬國中小及高中公立學校共222校、校舍共1520棟,其中約6成屋齡超過40年。打造低碳或零碳的學校建築,對於推進臺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達成,具示範意義及具體成效。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建議學校建築在新建、增建、改建時,應以建築的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導入低碳與循環營建的設計思維,透過輕量化結構設計、深度節能設計、使用再生能源、採用低碳建築工法、選用循環建材,以及盡可能回收營建廢棄物,讓學校建築成為低碳(零碳)建築示範場域,更可達到節能減碳的經濟效益,陳重仁於2024年6月1日的2024 International Forum on Knowledge Asset Dynamics (IFKAD)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場次上首次發表「學校建築重建的低碳與循環營建策略」。   五策略降低「營運碳」,預期節能效益50-70% 要打造低碳建築,首先須從建築物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一棟建築物從建材生產運輸、建築營建施工、日常使用、更新修繕到廢棄拆除都會產生碳排放,其中大約70%為建築日常使用過程中所造成的「營運碳」,而如何幫助學校建築有效減碳,陳重仁提出五策略:   1. 應用自體隔熱外牆工法 學校建築為了減少對預算的衝擊,一直以來外殼節能方面較不傾向加強隔熱的做法,而是以符合法規基本節能條件以及控制開口率達到基本的節能要求。然而目前在氣候極端化以及淨零碳排的目標下,這樣的作法已經緩不濟急,使得教學環境不舒適感也較以往更長。因此新的學校建築的設計思維,應該是要將舊有RC鋼筋混凝土結構(Reinforced Concrete:RC)打造的校舍之設計觀念,以系統性思考邏輯打破重新設計,盡量導向自體隔熱牆體構造工法,甚至是含有回收再生成分的無機隔熱牆體材,而非千篇一律使用RC構造再外加隔熱,如此可獲得更好的隔熱效果之外,也兼顧造價成本,建築物也會更輕量化、更低碳。以上所述工法在國外很常見,唯國內營建業較不熟悉。   2. 冷屋頂工法 冷屋頂工法是指透過在屋頂塗佈高反射塗料,阻擋進入建築物內的輻射熱,以降低室內熱負荷,進而達到建築降溫、節能效果。早在1980年代,美國能源部即展開對冷屋頂工法的研究,以促進節能效益與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美國加州現在已制定能源法規,規定所有新建建築屋頂與屋頂改造工程,均需採用符合冷屋頂標準的屋頂表面材料,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也將此納入。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加上都會區建築物密集,夏天容易因強烈太陽輻射熱造成高溫與城市熱島效應,十分適合採用冷屋頂工法設計,若廣泛採用,預期可達到3大效益:(1)節能,屋頂表面溫度可降低約20℃,金屬屋頂更可降低約30℃,室內約可降低3~5℃;(2)降低熱島效應,當市區內冷屋頂面積達到一定程度,可讓都市降溫高達3°C;(3)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空氣溫度可同時降低都市霾害,提升空氣品質。     3. 換裝高效能空調系統 新建校舍直接採用能效1級空調設備,在未來生命週期內將能節省大量能耗,節能效益可達10~20%,也可採用以租代買的商業模式,與廠商簽訂租溫度合約,讓廠商負責提供舒適溫度、維護保養與能效,共創雙贏。   4. 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 導入具智慧化監測與判斷系統的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隨時掌握能源使用情形,發揮10%上之節能效益;透過專家診斷機制,確保能源系統維持穩定,即時提供碳排放數據,更全面地了解排碳情形與能源使用效率,預估節約平均每年每平米節電費60~90元。   5. 屋頂/外牆BIPV光電系統導入 建築整合太陽能(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BIPV)是透過建築設計工法將太陽光電模組與建築物整合,使之融合成為建築本體結構的一部分,兼具發電、隔熱、遮陽、採光等效益。屋頂與外牆不透光部位若採用BIPV,視裝置量不同,預期可節能約10~30%。   從根本減碳,採用低碳循環建材降低「蘊含碳」 據統計,牆體在建築物中的隱含碳排排名第二高,陳重仁建議結構體要盡量輕量化,並且大量採用自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的循環建材,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後,大部分材料還能回收再利用,達到循環營建目的。如此預估建築物蘊含碳排可降低30%以上、營建廢棄物更能達到減量80%以上。   陳重仁也提出七大原則,降低建築蘊含碳: 建築用料越少越好,進行結構優化與合理化設計,在不影響結構強度的條件下應避免結構用料過度。 選用含回收成分越高的材料,可減少對新原物料的依賴,也具備減碳效益。 建築輕量化,選用重量越輕的材料與結構系統,通常隱含碳更低,對於建築物抗震也較有利。 盡量減少使用異材質複合材料,如複合式隔熱RC牆構造比自體隔熱牆碳排更高,故建議採用能把多重功能設計在單一材料上的建材,或是使用較少材料結合在一起且無黏合的建材,更易於拆卸回收。 採用易於組裝拆卸的建材工法,如預鑄模組式比場鑄式碳排放更低,加上能輕易組裝與拆卸,有利於建材的循環再利用。 選用生質類的木材、竹材、棉麻等天然建材,蘊含碳較低。 選擇製造溫度近常溫的材料,避免採用需高溫窯燒才能獲得所需的強度的窯燒磚、瓦等傳統建築材料,以減少蘊含碳。 總結來說,在重建學校建築時,重點掌握6大策略(1)導入深度節能設計(2)使用再生能源(3)採用低碳建材與工法(4)考慮使用營建廢棄物所製成的循環建材(5)輕量化結構設計(6)拆除營建廢棄物必須盡可能回收再利用。若確實採行,預期可達節能50%以上、再生能源替代率50%以上、蘊含碳降低30%以上,以及營建廢棄物再利用率90%以上之成效,加速學校建築達到淨零與循環建築目標,打造健康、舒適的學習和工作環境,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永續綠色的未來。     #好文推薦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MORE →

如何打造節能減碳又經濟的「低碳循環學校建築」?

根據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與環境部於5月8日發布的《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 指出,未來台灣夏季可能長達7個月,超過36℃以上的天數將增加75天,如此高溫不僅加劇人體健康威脅和都市熱島效應,也將對農業、養殖漁業等經濟活動,以及森林、海洋與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極端氣侯現象將成為新常態!若不即刻起而行,積極採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作為,不僅難以達成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的目標,更將遺債於後代子子孫孫。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國家發展委員會已發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針對建築、運輸、工業、電力等產業制定淨零碳排路徑與策略,針對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近40%的建築營造業,設定「2050年達成100%新建建築及超過85%現有建築物為近零碳建築」的具體目標,舉凡商辦大樓、工廠、住宅及公有建築都有其階段性里程碑,學校建築也不例外。根據教育部112學年資料統計,全台國中小有3359所、高中508所、大專校院145所,總計4012所;據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統計,截自107學年止,全國公立國小、國中及高中以下學校校舍高達2萬7千餘棟,且多數正面臨校舍老舊的結構安全問題;據台北市教育局統計,北市所屬國中小及高中公立學校共222校、校舍共1520棟,其中約6成屋齡超過40年。打造低碳或零碳的學校建築,對於推進臺灣2050淨零排放目標達成,具示範意義及具體成效。 SSDC澄毓綠建築總經理陳重仁建議學校建築在新建、增建、改建時,應以建築的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導入低碳與循環營建的設計思維,透過輕量化結構設計、深度節能設計、使用再生能源、採用低碳建築工法、選用循環建材,以及盡可能回收營建廢棄物,讓學校建築成為低碳(零碳)建築示範場域,更可達到節能減碳的經濟效益,陳重仁於2024年6月1日的2024 International Forum on Knowledge Asset Dynamics (IFKAD)國際學術研討會亞洲場次上首次發表「學校建築重建的低碳與循環營建策略」。 五策略降低「營運碳」,預期節能效益50-70% 要打造低碳建築,首先須從建築物生命週期進行系統性思考。一棟建築物從建材生產運輸、建築營建施工、日常使用、更新修繕到廢棄拆除都會產生碳排放,其中大約70%為建築日常使用過程中所造成的「營運碳」,而如何幫助學校建築有效減碳,陳重仁提出五策略:   1. 應用自體隔熱外牆工法 學校建築為了減少對預算的衝擊,一直以來外殼節能方面較不傾向加強隔熱的做法,而是以符合法規基本節能條件以及控制開口率達到基本的節能要求。然而目前在氣候極端化以及淨零碳排的目標下,這樣的作法已經緩不濟急,使得教學環境不舒適感也較以往更長。因此新的學校建築的設計思維,應該是要將舊有RC鋼筋混凝土結構(Reinforced Concrete:RC)打造的校舍之設計觀念,以系統性思考邏輯打破重新設計,盡量導向自體隔熱牆體構造工法,甚至是含有回收再生成分的無機隔熱牆體材,而非千篇一律使用RC構造再外加隔熱,如此可獲得更好的隔熱效果之外,也兼顧造價成本,建築物也會更輕量化、更低碳。以上所述工法在國外很常見,唯國內營建業較不熟悉。   2. 冷屋頂工法 冷屋頂工法是指透過在屋頂塗佈高反射塗料,阻擋進入建築物內的輻射熱,以降低室內熱負荷,進而達到建築降溫、節能效果。早在1980年代,美國能源部即展開對冷屋頂工法的研究,以促進節能效益與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美國加州現在已制定能源法規,規定所有新建建築屋頂與屋頂改造工程,均需採用符合冷屋頂標準的屋頂表面材料,美國LEED綠建築認證也將此納入。而台灣處於亞熱帶地區,加上都會區建築物密集,夏天容易因強烈太陽輻射熱造成高溫與城市熱島效應,十分適合採用冷屋頂工法設計,若廣泛採用,預期可達到3大效益:(1)節能,屋頂表面溫度可降低約20℃,金屬屋頂更可降低約30℃,室內約可降低3~5℃;(2)降低熱島效應,當市區內冷屋頂面積達到一定程度,可讓都市降溫高達3°C;(3)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空氣溫度可同時降低都市霾害,提升空氣品質。     3. 換裝高效能空調系統 新建校舍直接採用能效1級空調設備,在未來生命週期內將能節省大量能耗,節能效益可達10~20%,也可採用以租代買的商業模式,與廠商簽訂租溫度合約,讓廠商負責提供舒適溫度、維護保養與能效,共創雙贏。   4. 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 導入具智慧化監測與判斷系統的智慧型能源管理系統,隨時掌握能源使用情形,發揮10%上之節能效益;透過專家診斷機制,確保能源系統維持穩定,即時提供碳排放數據,更全面地了解排碳情形與能源使用效率,預估節約平均每年每平米節電費60~90元。   5. 屋頂/外牆BIPV光電系統導入 建築整合太陽能(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s,BIPV)是透過建築設計工法將太陽光電模組與建築物整合,使之融合成為建築本體結構的一部分,兼具發電、隔熱、遮陽、採光等效益。屋頂與外牆不透光部位若採用BIPV,視裝置量不同,預期可節能約10~30%。   從根本減碳,採用低碳循環建材降低「蘊含碳」 據統計,牆體在建築物中的隱含碳排排名第二高,陳重仁建議結構體要盡量輕量化,並且大量採用自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製成的循環建材,在建築物生命週期結束後,大部分材料還能回收再利用,達到循環營建目的。如此預估建築物蘊含碳排可降低30%以上、營建廢棄物更能達到減量80%以上。   陳重仁也提出七大原則,降低建築蘊含碳: 建築用料越少越好,進行結構優化與合理化設計,在不影響結構強度的條件下應避免結構用料過度。 選用含回收成分越高的材料,可減少對新原物料的依賴,也具備減碳效益。 建築輕量化,選用重量越輕的材料與結構系統,通常隱含碳更低,對於建築物抗震也較有利。 盡量減少使用異材質複合材料,如複合式隔熱RC牆構造比自體隔熱牆碳排更高,故建議採用能把多重功能設計在單一材料上的建材,或是使用較少材料結合在一起且無黏合的建材,更易於拆卸回收。 採用易於組裝拆卸的建材工法,如預鑄模組式比場鑄式碳排放更低,加上能輕易組裝與拆卸,有利於建材的循環再利用。 選用生質類的木材、竹材、棉麻等天然建材,蘊含碳較低。 選擇製造溫度近常溫的材料,避免採用需高溫窯燒才能獲得所需的強度的窯燒磚、瓦等傳統建築材料,以減少蘊含碳。 總結來說,在重建學校建築時,重點掌握6大策略(1)導入深度節能設計(2)使用再生能源(3)採用低碳建材與工法(4)考慮使用營建廢棄物所製成的循環建材(5)輕量化結構設計(6)拆除營建廢棄物必須盡可能回收再利用。若確實採行,預期可達節能50%以上、再生能源替代率50%以上、蘊含碳降低30%以上,以及營建廢棄物再利用率90%以上之成效,加速學校建築達到淨零與循環建築目標,打造健康、舒適的學習和工作環境,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永續綠色的未來。     #好文推薦 陳重仁:政策、教育、補貼三箭齊發,推動建築產業淨零轉型 從淨零建築SDE4教學大樓看新加坡綠色建築政策與趨勢 碳有價時代來臨!掌握企業必知20個碳名詞,減緩碳焦慮

MORE →
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聯合舉辦的SSDC 澄毓15 · 永續未來—淨零解方築勝局週年慶將於4月18日隆重登場

永續力拼彎道超車!澄毓15 · 永續未來 找出「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轉載】 2024年4月15日 聯合報系《倡議家》 文/張世杰 當「淨零」變成不可逆的局勢,被視為碳排放大戶的建築業,勢必要加速脫碳。不過,大象轉身不容易,而建築業這隻「灰大象」,又該如何華麗轉身? 隨著政府陸續頒布綠色法案、淨零建築變成未來標配,創立超過15年的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與聯合報系《倡議家》攜手,將於4月18日舉辦「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邀集4大指標企業,包含台灣水泥、南寶樹脂、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台灣鈣鈦礦科技,全面透析淨零決勝點。 「想告訴大家,我們準備好了,也帶著解答來了!」擁有20年以上的綠建築設計經驗,也理解建築業的轉型痛點,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指出,從建築的生命週期出發,「節能系統、低碳建材、智慧系統、再生能源」是淨零建築的基礎,因此集結各領域的企業強棒,為台灣尋找「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近零建築」提前卡位!尋找當代最佳方法論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業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高達37%,且佔全球能源需求34%,顯示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容輕忽。2022年國發會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後,雙北率先響應,包括新建的公有建築要滿足「近零」,並鼓勵民間建築跟進。 所謂「淨零建築」,是指達到碳平衡的建築,至於「近零建築」,從字面上意思,就是碳排放接近平衡的建築。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提到,以國際氛圍來講,目標2050年必須新建築、既有建築都要達到「淨零建築」,但門檻其實相當高,因此包括台灣在內,短期目標是新建築至少符合「近零建築」標準。 「建築生命週期產生的碳排放,其實已經有明確的方法學,但觀察到許多業者其實還不清楚。」陳重仁舉例,一棟建築在施工階段衍伸的碳排,稱為「蘊含碳」,這在學術圈其實不稀奇,但對於產業圈是新課題,包括聯合國都在倡議「蘊含碳」必須重視,這也涉及碳追蹤、低碳工法、低碳建材。     當理解「蘊含碳」,接下來是方法學。陳重仁表示,這必須透過推廣及教育訓練,並研發低碳建材、低碳工法,才能幫助整個建築業降低「蘊含碳」,因此這次邀集的4家企業,都是跨領域的專家,除了通用性的材料及工法,甚至是非傳統建築領域的數位系統、光電能源,讓產業界可以實際運用。 然而,說服採用新的材料及技術,又是另一大課題。「我們試想一下,未來高碳排的建材或設備,有高機率被增加碳費或碳稅,低碳商品的競爭力就出來了」陳重仁觀察,確實許多開發商的疑慮點,第一是成本墊高,第二是技術是否可靠,但在全球的趨勢及局勢下,「我們至少勇敢跨出第一步,不應該是觀望及猶豫」。   從低碳建材出發 「蘊含碳」不會大哉問 如何解決「蘊含碳」,建材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採用低碳建材,讓建築在興建過程中,把產生碳排儘量減少,而主要常用建材,不外乎是水泥、防水材、塗料等。 作為國際級指標的水泥供應企業,台灣水泥早已佈局淨零路徑,除了積極投入綠色能源、永續儲能,近年推出的低碳水泥,可比傳統水泥降低至少15%的碳排,是低碳建材的最佳利器之一,台泥公司也訂定目標,到2026年全部只生產及銷售低碳水泥及混凝土。 「永續發展是一個信仰,也驅使台泥持續前進。」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形容。事實上,水泥變成混泥土,多少會產生碳排,「把水泥的碳排降至最低,又能維持強度及品質」信念,促使台泥的低碳水泥,能夠在這個世代超前部署。     另一方面,建築的內外層塗料,必須兼顧耐用及耐候,以往強調對人體的身體健康,現在更必須是對環境健康,南寶樹脂在永續低碳的建材與塗料,已開始具備一定商業規模,而在2017年揭幕啟用的南寶樹脂第一座綠色廠區越南大登廠,也在澄毓的規劃設計下,獲得LEED金級認證,彼此也結下緣分。 「綠色製造是一種責任,許多品牌及廠商也開始意識這件事。」南寶樹脂執行總經理吳順興指出,綠色技術需要過程,南寶樹脂在國際有許多廠區,當地法令走的非常快,也促使投入永續技術,旗下的綠色產品訂單也持續增加,開始往好的方向,未來要把供應鏈由「長」變「短」,讓永續更貨真價實。     「營運碳」也要兼顧 低碳建築雙管齊下 除了「蘊含碳」,建築的使用期間,也會產生碳排放,像是空調、照明、水電…等,就是所謂的「營運碳」,以往倡導隨手關燈、節約用水,但必須透過更強大的整合及技術,才能打造真正的淨零建築。 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深耕多年的台達,旗下成立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已是台灣標竿級的綠色工廠、綠色商辦的助攻手,除了協助重建的那瑪夏民權國小、具備LEED既有建築白金級認證,台達近期落成的總部,更獲內政部最高等級「1+建築能效標示」,成為台灣首座近零碳建築認證的新建築。 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提到,從智慧建築、智慧社區,最終到智慧城市,必須打造完整的生態鏈,透過系統級的解決方案,像是儲能、充電、自動化設備,建築變得夠智慧,可以更有效的節能,讓新建物、既有建物,都能在淨零未來上不缺席。     台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2023年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明定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的屋頂,必須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但相較於在屋頂建置太陽能板,許多歐美日國家有更創意形式,像是跟建築的裝飾與設計整合,例如磁磚、窗戶與裝置玻璃等,創造更多效能。 鑽研鈣鈦礦領域的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指出,鈣鈦礦具備原料易取得,在維持發電效能的同時,具備可塑型、可透光的優勢,被稱為「可曲折太陽能電池」,日本已經設定為重點開發產業項目,而這項技術台灣同樣擁有,在淨零路徑上創造許多的可能性。     淨零規範又快又急 建築產業必須「彎道超車」 2024年4月3日的花蓮強震,讓各界再度想起「921大地震」,當時慘痛的傷亡,迫使政府全面提高建築物的耐震係數,可謂台灣建築業的一大轉折;時至今日,在全球淨零的趨勢下,「淨零建築」的驅使,可預期是台灣建築業的第二大轉折。陳重仁也認為,兩者的共通點,都在於社會大眾的安全。 他表示,相較於地震的瞬間災變,因為碳排加劇的氣候變遷,或許造成的影響不急迫,但造成的範圍及層級卻更廣,甚至比地震還要嚴重,此外,這次淨零碳排的相關法令,對於建築產業是「又快又急」,如果產業反應不及,就會無所適從,也是這次舉辦座談會的最大目的之一,為大家找到解方及方法論。 「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將於4月18日登場,將安排4大專題演講,包括「低碳水泥供應 助攻低碳建築」、「創新循環建材 佈局淨零未來式」、「從數位科技 驅動近零碳建築」、「新型太陽能光電應用 形塑未來建築」,藉由建築業的媒合及交流,及早找到「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MORE →
SSDC 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聯合報系《倡議家》聯合舉辦的SSDC 澄毓15 · 永續未來—淨零解方築勝局週年慶將於4月18日隆重登場

永續力拼彎道超車!澄毓15 · 永續未來 找出「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轉載】 2024年4月15日 聯合報系《倡議家》 文/張世杰 當「淨零」變成不可逆的局勢,被視為碳排放大戶的建築業,勢必要加速脫碳。不過,大象轉身不容易,而建築業這隻「灰大象」,又該如何華麗轉身? 隨著政府陸續頒布綠色法案、淨零建築變成未來標配,創立超過15年的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與聯合報系《倡議家》攜手,將於4月18日舉辦「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邀集4大指標企業,包含台灣水泥、南寶樹脂、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台灣鈣鈦礦科技,全面透析淨零決勝點。 「想告訴大家,我們準備好了,也帶著解答來了!」擁有20年以上的綠建築設計經驗,也理解建築業的轉型痛點,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指出,從建築的生命週期出發,「節能系統、低碳建材、智慧系統、再生能源」是淨零建築的基礎,因此集結各領域的企業強棒,為台灣尋找「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近零建築」提前卡位!尋找當代最佳方法論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業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占比高達37%,且佔全球能源需求34%,顯示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不容輕忽。2022年國發會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後,雙北率先響應,包括新建的公有建築要滿足「近零」,並鼓勵民間建築跟進。 所謂「淨零建築」,是指達到碳平衡的建築,至於「近零建築」,從字面上意思,就是碳排放接近平衡的建築。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提到,以國際氛圍來講,目標2050年必須新建築、既有建築都要達到「淨零建築」,但門檻其實相當高,因此包括台灣在內,短期目標是新建築至少符合「近零建築」標準。 「建築生命週期產生的碳排放,其實已經有明確的方法學,但觀察到許多業者其實還不清楚。」陳重仁舉例,一棟建築在施工階段衍伸的碳排,稱為「蘊含碳」,這在學術圈其實不稀奇,但對於產業圈是新課題,包括聯合國都在倡議「蘊含碳」必須重視,這也涉及碳追蹤、低碳工法、低碳建材。     當理解「蘊含碳」,接下來是方法學。陳重仁表示,這必須透過推廣及教育訓練,並研發低碳建材、低碳工法,才能幫助整個建築業降低「蘊含碳」,因此這次邀集的4家企業,都是跨領域的專家,除了通用性的材料及工法,甚至是非傳統建築領域的數位系統、光電能源,讓產業界可以實際運用。 然而,說服採用新的材料及技術,又是另一大課題。「我們試想一下,未來高碳排的建材或設備,有高機率被增加碳費或碳稅,低碳商品的競爭力就出來了」陳重仁觀察,確實許多開發商的疑慮點,第一是成本墊高,第二是技術是否可靠,但在全球的趨勢及局勢下,「我們至少勇敢跨出第一步,不應該是觀望及猶豫」。   從低碳建材出發 「蘊含碳」不會大哉問 如何解決「蘊含碳」,建材扮演重要角色,透過採用低碳建材,讓建築在興建過程中,把產生碳排儘量減少,而主要常用建材,不外乎是水泥、防水材、塗料等。 作為國際級指標的水泥供應企業,台灣水泥早已佈局淨零路徑,除了積極投入綠色能源、永續儲能,近年推出的低碳水泥,可比傳統水泥降低至少15%的碳排,是低碳建材的最佳利器之一,台泥公司也訂定目標,到2026年全部只生產及銷售低碳水泥及混凝土。 「永續發展是一個信仰,也驅使台泥持續前進。」台灣水泥資深副總經理呂克甫形容。事實上,水泥變成混泥土,多少會產生碳排,「把水泥的碳排降至最低,又能維持強度及品質」信念,促使台泥的低碳水泥,能夠在這個世代超前部署。     另一方面,建築的內外層塗料,必須兼顧耐用及耐候,以往強調對人體的身體健康,現在更必須是對環境健康,南寶樹脂在永續低碳的建材與塗料,已開始具備一定商業規模,而在2017年揭幕啟用的南寶樹脂第一座綠色廠區越南大登廠,也在澄毓的規劃設計下,獲得LEED金級認證,彼此也結下緣分。 「綠色製造是一種責任,許多品牌及廠商也開始意識這件事。」南寶樹脂執行總經理吳順興指出,綠色技術需要過程,南寶樹脂在國際有許多廠區,當地法令走的非常快,也促使投入永續技術,旗下的綠色產品訂單也持續增加,開始往好的方向,未來要把供應鏈由「長」變「短」,讓永續更貨真價實。     「營運碳」也要兼顧 低碳建築雙管齊下 除了「蘊含碳」,建築的使用期間,也會產生碳排放,像是空調、照明、水電…等,就是所謂的「營運碳」,以往倡導隨手關燈、節約用水,但必須透過更強大的整合及技術,才能打造真正的淨零建築。 在工業自動化領域深耕多年的台達,旗下成立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已是台灣標竿級的綠色工廠、綠色商辦的助攻手,除了協助重建的那瑪夏民權國小、具備LEED既有建築白金級認證,台達近期落成的總部,更獲內政部最高等級「1+建築能效標示」,成為台灣首座近零碳建築認證的新建築。 台達樓宇自動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提到,從智慧建築、智慧社區,最終到智慧城市,必須打造完整的生態鏈,透過系統級的解決方案,像是儲能、充電、自動化設備,建築變得夠智慧,可以更有效的節能,讓新建物、既有建物,都能在淨零未來上不缺席。     台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2023年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草案,明定新建、增建或改建「建築」的屋頂,必須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但相較於在屋頂建置太陽能板,許多歐美日國家有更創意形式,像是跟建築的裝飾與設計整合,例如磁磚、窗戶與裝置玻璃等,創造更多效能。 鑽研鈣鈦礦領域的台灣鈣鈦礦科技董事長陳來助指出,鈣鈦礦具備原料易取得,在維持發電效能的同時,具備可塑型、可透光的優勢,被稱為「可曲折太陽能電池」,日本已經設定為重點開發產業項目,而這項技術台灣同樣擁有,在淨零路徑上創造許多的可能性。     淨零規範又快又急 建築產業必須「彎道超車」 2024年4月3日的花蓮強震,讓各界再度想起「921大地震」,當時慘痛的傷亡,迫使政府全面提高建築物的耐震係數,可謂台灣建築業的一大轉折;時至今日,在全球淨零的趨勢下,「淨零建築」的驅使,可預期是台灣建築業的第二大轉折。陳重仁也認為,兩者的共通點,都在於社會大眾的安全。 他表示,相較於地震的瞬間災變,因為碳排加劇的氣候變遷,或許造成的影響不急迫,但造成的範圍及層級卻更廣,甚至比地震還要嚴重,此外,這次淨零碳排的相關法令,對於建築產業是「又快又急」,如果產業反應不及,就會無所適從,也是這次舉辦座談會的最大目的之一,為大家找到解方及方法論。 「SSDC澄毓15 · 永續未來 — 淨零解方築勝局」將於4月18日登場,將安排4大專題演講,包括「低碳水泥供應 助攻低碳建築」、「創新循環建材 佈局淨零未來式」、「從數位科技 驅動近零碳建築」、「新型太陽能光電應用 形塑未來建築」,藉由建築業的媒合及交流,及早找到「淨零建築」最佳路徑。

MORE →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在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台灣不落人後,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建築業是減碳重要的環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隨即訂定建築能效分級評估制度(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將建築能效依節能成效分為7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為近零碳建(第1+級),可達約50%的節能,自111年1月1日實施。遠見雜誌團隊近日特地來到SEE GREEN會客室訪問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深入淺出地講述如何在台灣推動淨零建築?執行上有何困難?政府、相關產業又該扮演什麼角色? #低碳建築,循環經濟是解方 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都會排放CO2,主要分為營運碳排、隱含碳(蘊含碳),低碳建築的重點在後者。建築物產生的40%碳排放量中,有四分之一是隱含碳從建材的生產運輸、施工方法到修繕拆除,是減少隱含碳的關鍵;而使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建材,以及容易拆解的設計,以便未來再重複使用或是循環再生,這樣不但可降低碳排放,成為「低碳建築」,更是「循環建築」。 陳重仁舉例,國內最有名的就是台糖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所有屋頂都鋪滿太陽能板,加上雨水、中水的回收利用,魚菜共生等循環機制,靠再生能源,每年能省下近百萬水電費;中控室內的能源管理系統,能隨時監測設備的耗電狀況;以鋼構以及模組化工法為主的建築物,整體碳排放量比鋼筋混凝土構造少;室內家具、家電一律用租的,有損壞的部分再請廠商來修,種種設計讓每年平均的減碳量為330公噸CO2e,並獲得低碳建築鑽石級標章、智慧建築黃金級標章等獎項。 #淨零兩大方向,深度節能先行 想要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陳重仁表明就兩件事,第一是深度節能,包括空調、照明、建築外殼隔熱三大項,同時採用智慧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發揮最大效益,有效節能。當已經做到深度節能,第二步便是採用再生能源,一般分成基地內、基地外,前者可加裝太陽能板,或採用風力發電,後者購買電力公司提供的再生能源或再生能源憑證,俗稱綠電與綠電憑證。立法院於2023年5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定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非受光條件不足等因素,要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內政部與經濟部經過近半年協商,達成共識,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 #政府應明訂法令,獎勵民間積極參與 「國際上趨勢一定先鼓勵深度節能、採用再生能源,而非一開始就想去買綠電。」陳重仁強調,因應氣候變遷課題,民間企業已積極研發更節能的設備、建築工法、建築材料等,只是在進入市場時會有些困難點,因前期研發資本投入多,產品或服務價格相對較高,市場接受度差,低碳建築或循環建築難以普及,形成惡行循環。建議政府登高呼籲,明訂相關政策法令,嚴格執行;同時設計獎勵措施提高誘因,比如鼓勵更好的外牆隔熱工法,鼓勵採用循環建材,一來讓業主比較願意採用,二來降低材料廠商的負擔,普及循環低碳市場,加速2050淨零建築目標。 陳重仁舉例,內政部於2021年1月1日修正施行《分戶樓板衝擊音規定》,要求新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應具有一定品質的隔音性能,於是得於設混凝土樓板上鋪設減震隔音層,以降低樓板衝擊音,而回收廢輪胎絞碎的顆粒即是市售隔音墊的主要原料,隔音又環保,先前台灣沒有廠商要自己生產,多是進口國外的產品,但新制上路後,兩年內有一百多家廠商在做。只要有積極明確的政策法令,以台灣的研發製造能力與供應鏈優勢,必能加速深度節能與低碳循環建材產業的形成,幫助台灣早日達成淨零目標。 #COP28有新共識,急需跨領域人才 為了減緩氣候問題,讓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1.5℃,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有近120國承諾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對建築與再生能源技術的結合是一大考驗,陳重仁強調:「推動淨零建築沒有選擇必須得做,不是因為有什麼好處才做,因為影響的是我們下一代的生存環境。」 淨零建築需整合建築、能源、空調、機電等不同領域專業,例如要將太陽能板放到建築物上面去,甚至跟建築造型結合(BIPV做法),需具備建築法規、建築設計、建材以及太陽能光電相關專業的跨領域人才,有一定程度的門檻,呼籲政府或學校須有計畫培養跨領域的整合型人才,聯合各相關產業的協力合作,並協助其形成產業,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率達成淨零目標。 ▲陳重仁總經理認為推動淨零建築勢在必行。 #好文推薦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掌握關鍵5招,BERS建築能效1級不再是夢 零碳轉型迫近 低碳綠建築現轉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守護1.5℃ 推動淨零建築沒得選只能做

在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浪潮下,台灣不落人後,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其中建築業是減碳重要的環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隨即訂定建築能效分級評估制度(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BERS),將建築能效依節能成效分為7個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為近零碳建(第1+級),可達約50%的節能,自111年1月1日實施。遠見雜誌團隊近日特地來到SEE GREEN會客室訪問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深入淺出地講述如何在台灣推動淨零建築?執行上有何困難?政府、相關產業又該扮演什麼角色? #低碳建築,循環經濟是解方 建築物的全生命週期都會排放CO2,主要分為營運碳排、隱含碳(蘊含碳),低碳建築的重點在後者。建築物產生的40%碳排放量中,有四分之一是隱含碳從建材的生產運輸、施工方法到修繕拆除,是減少隱含碳的關鍵;而使用含回收再生成分的建材,以及容易拆解的設計,以便未來再重複使用或是循環再生,這樣不但可降低碳排放,成為「低碳建築」,更是「循環建築」。 陳重仁舉例,國內最有名的就是台糖的「沙崙智慧綠能循環住宅園區」,所有屋頂都鋪滿太陽能板,加上雨水、中水的回收利用,魚菜共生等循環機制,靠再生能源,每年能省下近百萬水電費;中控室內的能源管理系統,能隨時監測設備的耗電狀況;以鋼構以及模組化工法為主的建築物,整體碳排放量比鋼筋混凝土構造少;室內家具、家電一律用租的,有損壞的部分再請廠商來修,種種設計讓每年平均的減碳量為330公噸CO2e,並獲得低碳建築鑽石級標章、智慧建築黃金級標章等獎項。 #淨零兩大方向,深度節能先行 想要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陳重仁表明就兩件事,第一是深度節能,包括空調、照明、建築外殼隔熱三大項,同時採用智慧化的能源管理系統,發揮最大效益,有效節能。當已經做到深度節能,第二步便是採用再生能源,一般分成基地內、基地外,前者可加裝太陽能板,或採用風力發電,後者購買電力公司提供的再生能源或再生能源憑證,俗稱綠電與綠電憑證。立法院於2023年5月三讀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明定建築物之新建、增建或改建達一定規模者,除非受光條件不足等因素,要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設備。內政部與經濟部經過近半年協商,達成共識,建築面積1,000平方公尺(約300坪)起為門檻,每20平方公尺(約6坪)需裝設1瓩光電,相當於300坪要設50瓩容量光電。 #政府應明訂法令,獎勵民間積極參與 「國際上趨勢一定先鼓勵深度節能、採用再生能源,而非一開始就想去買綠電。」陳重仁強調,因應氣候變遷課題,民間企業已積極研發更節能的設備、建築工法、建築材料等,只是在進入市場時會有些困難點,因前期研發資本投入多,產品或服務價格相對較高,市場接受度差,低碳建築或循環建築難以普及,形成惡行循環。建議政府登高呼籲,明訂相關政策法令,嚴格執行;同時設計獎勵措施提高誘因,比如鼓勵更好的外牆隔熱工法,鼓勵採用循環建材,一來讓業主比較願意採用,二來降低材料廠商的負擔,普及循環低碳市場,加速2050淨零建築目標。 陳重仁舉例,內政部於2021年1月1日修正施行《分戶樓板衝擊音規定》,要求新申請建造執照的建案,連棟住宅與集合住宅的分戶樓板應具有一定品質的隔音性能,於是得於設混凝土樓板上鋪設減震隔音層,以降低樓板衝擊音,而回收廢輪胎絞碎的顆粒即是市售隔音墊的主要原料,隔音又環保,先前台灣沒有廠商要自己生產,多是進口國外的產品,但新制上路後,兩年內有一百多家廠商在做。只要有積極明確的政策法令,以台灣的研發製造能力與供應鏈優勢,必能加速深度節能與低碳循環建材產業的形成,幫助台灣早日達成淨零目標。 #COP28有新共識,急需跨領域人才 為了減緩氣候問題,讓全球平均升溫不超過1.5℃,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有近120國承諾2030年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對建築與再生能源技術的結合是一大考驗,陳重仁強調:「推動淨零建築沒有選擇必須得做,不是因為有什麼好處才做,因為影響的是我們下一代的生存環境。」 淨零建築需整合建築、能源、空調、機電等不同領域專業,例如要將太陽能板放到建築物上面去,甚至跟建築造型結合(BIPV做法),需具備建築法規、建築設計、建材以及太陽能光電相關專業的跨領域人才,有一定程度的門檻,呼籲政府或學校須有計畫培養跨領域的整合型人才,聯合各相關產業的協力合作,並協助其形成產業,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效率達成淨零目標。   ▲陳重仁總經理認為推動淨零建築勢在必行。 #更多綠建築相關文章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掌握關鍵5招,BERS建築能效1級不再是夢 零碳轉型迫近 低碳綠建築現轉機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拚淨零 台灣腳步有跟上嗎?

「淨零碳排、能源轉型脫碳,台灣得加快、加速!」李河清教授語重心長說道,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極早跨入永續與氣候變遷領域,2007年首次參與峇里島第十三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國大會COP13(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又稱聯合國氣候峰會),16年來僅因新冠疫情缺席,實屬難得。本期SEE GREEN特別專訪甫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COP28回台的李河清教授,分享其對COP28第一手觀察,討論會議共識與台灣有何關係?該如何應對? #COP28:宛如超級世界博覽會的全球氣候盛事 李河清回憶,第一次參與大會時,從締約國代表、非政府組織觀察員、聯合國秘書處、氣候組織及媒體等加起來僅約八千人。據主辦方統計,本屆COP28有156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高層、22位國際組織領導人、780多名部長、500名市長、5萬多名學生等超過十萬人。會議分為藍區與綠區兩個會場,藍區僅開放給締約方代表、經認證的觀察員與媒體;而綠區則主要為商展,開放給一般個人、學校、公司與企業,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李河清笑談「場地之大,每天隨便走走就破萬步,路上遇到朋友的熱門招呼語是:你今天走了幾步?」 COP28也是台灣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相關部會代表,以及民間企業、NGO團體組織參與最多的一屆,友達電、台達電、宏碁、華碩、國泰金、玉山金、歐萊德等企業,多是高階領導領軍上陣,設置展位、舉辦論壇,以氣候變遷政策、2050 淨零排放、碳定價、能源轉型及氣候法治等議題,廣泛交流。根據外交部統計指出,台灣代表隊此行與我友邦如貝里斯、馬紹爾群島以及與我友好國家共同舉辦46場雙邊會談,展現出從公部門到民間在氣候議題上的積極與重視。 #決議脫離化石燃料,公正、有序且公平 「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 in energy systems)」首次列入COP28決議文,是繼1997年《京都議定書》、2015年《巴黎協定》後的重要里程碑,有133國承諾將逐步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減少煤、油、天然氣的使用,將全球再生能源升至三倍,能源效率提升至二倍。 「化石燃料逐步淘汰」(phase out)最終未出現在決議文,但仍強調要以「公正、有序且公平(in a just, orderly and equitable manner)」的方式,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李河清解釋「能源轉型要顧及公平、公正,因各國家資源落差大,已發展國家、發展中國家、低度開發國家的進程不一,高排碳產業的勞工可能會面臨失業(如煤礦工人),排碳量小的島國亦可能最先面臨氣候災難。有序的意思是說大家有共同責任,但責任是有區分的,工業發達國家應率先能源轉型,並協助支持未開發國家地區,提供資金並移轉技術。」只是COP28上沒有提出時間表,留給每個國家很多運作空間。 #再生能源三倍,能源效率翻倍 對於化石燃料幾乎完全仰賴進口的台灣,該如何達成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目標呢?又如何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 2023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2024年開始徵收碳費,目前預訂價格為每公噸300元(約10美金),初期先針對高碳排大戶,李河清認為「環境保護團體可能覺得碳費收得不夠多,不滿意排碳大戶有2.5萬公噸免費配額等疑義,但《氣候變遷因應法》入法是第一步,碳費徵收是第二步,至少起到示警作用,先求有再求好,下一步是銜接推動碳稅。」 COP28決議要各國要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高至2022年三倍。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台灣目前規劃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9.4GW,將成長為2022年的3.5倍,台灣能源政策目標與COP28結論不但相符,甚至還微幅超出。 台灣已於2016年啟動能源轉型,以太陽光電和離岸風電為主軸,預計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9.4GW。根據經濟部指出,目前台灣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14.3GW,預計到2030年光電有31GW、風電13GW,加上地熱、生質能、小水力等加總起來,可以達成3倍也就是49GW。提升能源效率的部分,將從能源轉型、節能推動、製程改善等面向推行,加速推動再生能源、提升器具能源效率(如節能空調、老舊燈具汰換等)、建築深度節能、能源大用戶節電規範與輔導,2016年至2022年台灣能源改善的平均速度為4.2%,將達成COP28呼籲的目標。 2022年太陽光電累積裝置量目標應該要達到11.25GW,但實際卻只有10.22GW;離岸風機總數應有200座,到年末也只有設置188座,直到2023年5月才達標,從執行面及時程表來看,還是有落差。李河清最後提醒政府部門應該要用一個更嚴謹的態度,確定一個全力以赴方可達成的目標,訂定短、中、長期目標,並設置檢核點,這樣2050淨零目標才有可能達成。   ▲李河清教授分享對「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看法。 #更多綠建築相關文章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氣候緊急時代下,臺灣的淨零建築之路如何走?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拚淨零 台灣腳步有跟上嗎?

「淨零碳排、能源轉型脫碳,台灣得加快、加速!」李河清教授語重心長說道,畢業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極早跨入永續與氣候變遷領域,2007年首次參與峇里島第十三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國大會COP13(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又稱聯合國氣候峰會),16年來僅因新冠疫情缺席,實屬難得。本期SEE GREEN特別專訪甫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COP28回台的李河清教授,分享其對COP28第一手觀察,討論會議共識與台灣有何關係?該如何應對? #COP28:宛如超級世界博覽會的全球氣候盛事 李河清回憶,第一次參與大會時,從締約國代表、非政府組織觀察員、聯合國秘書處、氣候組織及媒體等加起來僅約八千人。據主辦方統計,本屆COP28有156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高層、22位國際組織領導人、780多名部長、500名市長、5萬多名學生等超過十萬人。會議分為藍區與綠區兩個會場,藍區僅開放給締約方代表、經認證的觀察員與媒體;而綠區則主要為商展,開放給一般個人、學校、公司與企業,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李河清笑談「場地之大,每天隨便走走就破萬步,路上遇到朋友的熱門招呼語是:你今天走了幾步?」 COP28也是台灣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相關部會代表,以及民間企業、NGO團體組織參與最多的一屆,友達電、台達電、宏碁、華碩、國泰金、玉山金、歐萊德等企業,多是高階領導領軍上陣,設置展位、舉辦論壇,以氣候變遷政策、2050 淨零排放、碳定價、能源轉型及氣候法治等議題,廣泛交流。根據外交部統計指出,台灣代表隊此行與我友邦如貝里斯、馬紹爾群島以及與我友好國家共同舉辦46場雙邊會談,展現出從公部門到民間在氣候議題上的積極與重視。 #決議脫離化石燃料,公正、有序且公平 「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Transitioning away from fossil fuels in energy systems)」首次列入COP28決議文,是繼1997年《京都議定書》、2015年《巴黎協定》後的重要里程碑,有133國承諾將逐步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減少煤、油、天然氣的使用,將全球再生能源升至三倍,能源效率提升至二倍。 「化石燃料逐步淘汰」(phase out)最終未出現在決議文,但仍強調要以「公正、有序且公平(in a just, orderly and equitable manner)」的方式,轉型脫離化石燃料。李河清解釋「能源轉型要顧及公平、公正,因各國家資源落差大,已發展國家、發展中國家、低度開發國家的進程不一,高排碳產業的勞工可能會面臨失業(如煤礦工人),排碳量小的島國亦可能最先面臨氣候災難。有序的意思是說大家有共同責任,但責任是有區分的,工業發達國家應率先能源轉型,並協助支持未開發國家地區,提供資金並移轉技術。」只是COP28上沒有提出時間表,留給每個國家很多運作空間。 #再生能源三倍,能源效率翻倍 對於化石燃料幾乎完全仰賴進口的台灣,該如何達成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目標呢?又如何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使用量提高至目前3倍、能源效率提高至2倍? 2023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2024年開始徵收碳費,目前預訂價格為每公噸300元(約10美金),初期先針對高碳排大戶,李河清認為「環境保護團體可能覺得碳費收得不夠多,不滿意排碳大戶有2.5萬公噸免費配額等疑義,但《氣候變遷因應法》入法是第一步,碳費徵收是第二步,至少起到示警作用,先求有再求好,下一步是銜接推動碳稅。」 COP28決議要各國要在2030年前,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高至2022年三倍。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台灣目前規劃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9.4GW,將成長為2022年的3.5倍,台灣能源政策目標與COP28結論不但相符,甚至還微幅超出。 台灣已於2016年啟動能源轉型,以太陽光電和離岸風電為主軸,預計2030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49.4GW。根據經濟部指出,目前台灣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14.3GW,預計到2030年光電有31GW、風電13GW,加上地熱、生質能、小水力等加總起來,可以達成3倍也就是49GW。提升能源效率的部分,將從能源轉型、節能推動、製程改善等面向推行,加速推動再生能源、提升器具能源效率(如節能空調、老舊燈具汰換等)、建築深度節能、能源大用戶節電規範與輔導,2016年至2022年台灣能源改善的平均速度為4.2%,將達成COP28呼籲的目標。 2022年太陽光電累積裝置量目標應該要達到11.25GW,但實際卻只有10.22GW;離岸風機總數應有200座,到年末也只有設置188座,直到2023年5月才達標,從執行面及時程表來看,還是有落差。李河清最後提醒政府部門應該要用一個更嚴謹的態度,確定一個全力以赴方可達成的目標,訂定短、中、長期目標,並設置檢核點,這樣2050淨零目標才有可能達成。   ▲李河清教授分享對「能源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看法。 #好文推薦 盼7年內淨零建築遍地 COP28新倡議如何實踐 氣候緊急時代下,臺灣的淨零建築之路如何走? 再生能源起步走,建築韌性再升級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專訪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成為綠電Prosumer,重塑電網韌性

目前台灣可在自由市場流通的再生能源發電僅佔總體發電量的1.2%,不僅中小企業買不到,大型國際企業也得辛苦地尋尋覓覓,「缺綠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撇開量的需求,綠電能不能「匹配」也很重要,目前的再生能源多來自間歇性的光和風,發電時間不一定能和尖峰時間用電行為匹配。因為購買綠電困難重重,「自發自用」成為當下有綠電需求的中小企業及一般民眾一個好選擇。   #自己發電自己用,一起搭上能源轉型列車 發展再生能源並不是一條容易的路,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陳重仁總經理說,如果我們沒有面臨地球暖化的危機,當然可以繼續使用一般能源,但地球暖化引起的氣候災難確實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因此我們有責任去降低、改善建築物的排碳量。 今(2023)年APEC首次提出「公正能源轉型原則」,強調淨零路上不遺落任何一個人。但目前台灣的綠電發電量不足,且機制不利於中小型企業或一般民眾購買,沒辦法分配到每個有需求的人手裡。要如何讓綠電更普及?是政府與全民共同面對的難題。 陳重仁認為,要帶動一項新能源,必須建立一個商業模式,將經濟納入考量,才能永續發展。再生能源憑證就是一種商業模式,但台灣的綠電有85%被台電買走,台灣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建議買不到的企業可善用空間,自己發電自己用,而非發電賣給台電,對自己的用電會更有控制力。   #再生能源帶來不穩定性?以微電網支撐全台用電 許博涵提醒,大量採用再生能源會遇到電網穩定性的問題,因為再生能源是很「看天吃飯」的資源,例如光電機組在太陽下山之後,必須立刻打開台灣電網的其他機組去支撐;而風電倚賴東北季風,在夏季用電高峰時的風資源最弱。所以綠電不僅考驗法規制度,更考驗台電的電網調度,智慧電網、儲電設備的發展勢在必行。 建築物綠電自發自用是從大電網(集中式能源系統)走向智慧微電網(分散式能源系統)一個很好的契機。許博涵表示,一個電網要夠強韌必然要從智慧微電這個方向去做,過去很難產生投資動機去發展儲能、能源管理系統(EMS),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每多擁有一度綠電,都是競爭力的展現,綠電就像是戰略儲備物資。 當建築物成為一個一個電廠,並發展出微電網時,中央大電網的壓力就會減緩很多。如果發電廠、電網、儲能設備都集中在少數特定地方,只要中間一個環節出錯,就有可能造成大規模停電。所以如果家家戶戶基地內都有一些儲能、發電設備,就比較能平衡供需,只有在用電無法自足的時候才需要跟大電網要電,甚至在緊急狀況可以向大電網供電,對台電來說,狀態是相對更穩定的。 建築物要自發自用不免與現行的建築法規、技術有關係,會面臨很多安全問題,因此政府應該要再完善法規及相關配套措施,才能滿足民間對綠電的需求。 在發生氣候危機的當下,沒有人是局外人。建築物一邊省電一邊發電,一方以需量反應策略,鼓勵用戶在離峰時使用電力;一方建置自發自用的虛擬電廠,增強電網韌性,不必覺得個人用電行為是微不足道的,要維持供電可靠、維護電網韌性,現在是最好的時機。   ▲SSDC陳重仁總經理與綠電應用協會許博涵秘書長對談精華   #好文推薦 綠金時代:用綠電重新打造企業競爭力 從日本ZEB路徑看台灣淨零建築政策的下一步 「為城市把樹種回來」:陶朱隱園的綠建築願景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MORE →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