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陀兒颱風後對不動產業的省思

【轉載】 2024年11月號 住展雜誌 文/陳重仁

最近登陸台灣的強烈秋颱山陀兒,以破紀錄的威力橫掃台灣南部 ,造成多處基礎建設與民宅的嚴重損壞。

無獨有偶,美國羅里達州也剛經歷海倫颶風肆虐,造成非常重大的傷亡與建築物損毀。根據氣象專家預估,威力強大的颶風將會持續接踵侵略 美國東南部,台灣位於多颱風地區,也不能掉以輕心,尤其首當其衝的建築環境,連綠能設施都可能遭受風險。

 

碳排放是因,極端氣候是果

根據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研究報告,全球只會越來越熱,極端化氣候災難只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我們能做的,只有「減緩」作為與「調適」作為,盡可能減少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適應極端氣候的影響。

因應氣候風險,去年聯合國氣候大會 COP28提出「建築突破倡議」Buildings Breakthrough,針對建築領域有兩大共識,第一是增加「建築能效」與「再生能源」使用,第二是加強建築環境的 「韌性設計」Resilience Design ,並且 希望於二〇三〇年前達到「近零建築」和「韌性建築」成為新常態。

 

聯合國建築突破倡議跟台灣不動產開發有什麼關係?

近年來因為全球氣候持續暖化,導致都市開始出現破紀錄與長時間的高溫, 根據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統計,二〇二四年五月全球氣溫連續十二個月破紀錄,而越來越嚴重的風災與水患則影響建築物的使用安全,因此現在房子要能住得舒適安全,還要能夠避免氣候災害(包括熱浪),這時就需要考量建築能效與與韌性設計議題,這也呼應了前面提到的減緩與調適作為。

建築設計與施工,本來就非常重視安全,除了結構安全之外,近年來在韌性設計相關議題:海綿城市與基地保水設計,跟綠建築一樣已經成為法規的一部分,大型基地尤其重要。台灣在這十年來相關設計法規的調整,已經讓台灣許多以往不透水的硬鋪面與柏油路面積較多的城市,降低了許多淹水的機率,這是一種調適的成果。

大家要注意的是,韌性設計不是指保證不淹水不受災的傳統防災工程設計,韌性設計的精神在於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包括基礎建設與建築物,對於受自然災害,例如風災、水災與地震的適應與恢復能力,也就是能夠盡可能減少損害與在最短時間之內恢復正常使用,甚至要能與常態性災害共存,在災害來臨時,能夠部分或全部正常使用(透過自備綠能發電設施)。

這是「系統性」的議題,在系統性思考的理論中強調,進行一個作為必須考量到其後續負面後果並加以考量與避免,使之成為正向循環。要完全能夠抵抗氣候災害的代價非常高,人類也不應用這樣的觀念還看永續設計,必須兼顧自然演發系統與建成環境發展的平衡,,太過於照顧建成環境,可能引發自然系統的不平衡,而導致其他負面效應。

基於以上理由,建成環境主要操作者之一的不動產開發商,更應注意因氣候極端化所導致的開發風險,及完工後使用階段相關氣候風險,這也將影響未來不動產的持有價值,以及開發商的ESG表現,購屋者更必須注意這個重點,我們應該都希望買到的房子住起來舒適發生時盡量沒有生命財產的損失。

 

低碳韌性設計將是都市設計審議新審查重點

一定規模以上的都更建案,基本上都必須經過都審流程。由於政府已經公告國家淨零碳排路徑政策,各縣市紛紛草擬與公告其淨零排放自治條例,這也影響了都市設計審議的審查內容,新增加與淨零碳排相關的要求。

都審的重點大致有使用管制、交通規劃與停車、容積獎勵、造型色彩、開放空間、綠化設計、環境影響、防災救災等,其中在環境影響方面,建案除了必須交代綠建築設計之外,因為淨零自治條例的相關規定,也開始要求一定建築規模必須達到建築能效一級,未來會逐步要求低蘊含碳與韌性設計。

例如,根據台北市最新都市設計審議準則,位於台北士林科技園區內且達一定規模以上之開發案,必須達到能效以一級以上、裝置契約容量十%以上之再生能源設備,以及開發後溫室氣體增量分十年抵減。這個要求,也逐漸被各縣市大型開發商引用

另外,為了減緩熱島效應所造成的都市高溫,台北市都發局也在今年七月公布城市體感降溫計畫,聚焦在水綠降溫、遮蔭涼適、通風散熱等項目的設計準則規範,希望開發基地於設計階段就能考量,在未來完工後使用時創造更舒適的都市環境。

 

低碳韌性建築對購屋者更有保障,更有價值

面對未來越來越嚴重的氣候風險,不動產開發案除在建築美學與品質上的著墨外,若能同時做好低碳與韌性規劃設計,將可提升建築物使用期間的舒適與安全性,日後將更有增值與保值性!

 

#好文推薦

建築業拚碳轉型!低碳綠建材蔚為趨勢探

多元認證搭配耐震、無障礙設計 快速助攻建案品質至下一世代

導入低碳思維於外牆設計,大幅降低建築蘊含碳!

SEE GREEN 電子報 我們提供綠建築、淨零碳排、永續ESG相關文章。
點我訂閱電子報,您的關注與影響力,代表一份獨一無二的力量,讓我們一同為永續未來而努力! 

 

測試圖片

Scroll to Top

Subscribe Newsletter

Subscribe Newsletter